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羊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他的结论是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

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物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1、解衣般礴:这是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提出的,是其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风格的佐证。这个寓言旨在说明,艺术家用率真自然的创作方式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艺术。换言之,艺术家要按照自己的“惰性”去进行艺术创造,才能达到真正艺术的效果。这是他自由人格的标举。

2、心斋、坐忘:是关于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庄子提出的。所谓“心斋、坐忘”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消除身心的欲求,去除一切的尘思俗虑,以无所滞碍、朗彻透明的心境融入宇宙自然,从而与“道”相默契。“心斋、“坐忘”其根本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1)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难以尽“意”。(2)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超越于“言”。(3)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知言、养气——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言辞,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孟子自称能“知言”,即对片面的、过分的、歪曲的和闪烁的言辞都能知道它们的蒙蔽、沉溺、叛离、辞屈理穷的实质所在。孟子又自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说的“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这样就可以成为思想清明、品格伟大的人,善于分析与运用言辞的人。

2、以意逆志: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即分析、理解诗义的方法论。(2)孟子认为,解说诗不应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饰作机械的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寻作者的志趣倾向。(3)此说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尊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3、知人论世: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原意是从欲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又必须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立论。(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4)此说与“以意逆志”是相辅相成的,对后世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