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复习---诸子百家之孟子

文言文复习---诸子百家之孟子

文言文复习---诸子百家之孟子
文言文复习---诸子百家之孟子

诸子百家之孟子

学习目标

1.回顾梳理初中阶段课本中出现的诸子百家的作品。

2.重点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论证思路,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精神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于是许多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到处游说,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诸子百家”作品:

二、重温一个人物——孟子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宣扬“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

三、复习两篇文章——《<孟子>两章》

学生活动一:同桌互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各自独立识记课下注释。

学生活动二:完成下列练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重点词语解释

(1)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者多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B池.非不深也C委.而去.之 D.然.而.不胜者

3.重点句子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方法启示】将文言词语的积累、特殊句式放入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

【归纳整理】:积累一个虚词“之”的用法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词语解释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行拂乱

..其所为

(3)人恒.过(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而后喻.(6)生于.忧患

2.重点句子翻译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归纳整理】

积累文言文中动词的三种活用现象:“使动”、“意动”、“被动”用法

使动用法: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而不是主语,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凄神寒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意动用法: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父异焉父利其然邑人奇之心乐之

(3)被动用法: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四、巩固三种论证方法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丁】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阅读以上四个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1.【甲】文段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这一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丙】文段的论证思路与【甲】文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3.【乙】文段中,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乙】文段中哪句话形象地印证了【甲】文段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在原文中划出即可)

5.【丁】文段中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丙】文段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理由。

五、积累四个句子

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p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②池:护城河。③[兵革]指武器装备。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畔”同叛,背叛。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往往 ..而是到处、处处 余久卧病无聊 ..精神无所依靠 瞻顾遗迹 ..旧日事物 余自束发 ..指儿童时代 三、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围墙)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令狐采学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

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 ①②④ B.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去舍市傍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 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3分) ②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3分) 5.【文言实词】D(衣:此处作动词用,作“穿衣”解。)

3.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孟子·告子下》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孟子·告子下》《左传·襄公十一年》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①以此规②。(选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注】①敢:谦词,有冒味的意思。②规:规劝。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空乏其身空乏: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衡:______________ (4)居安思危居:______________ (5)敢以此规以:______________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5.【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从【甲】文看,请你说说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居安思危,保持兴盛。(2分) 答 13.(5分)(1)财资缺乏(2)违背(3)同“横”,梗寨、不顺(4)处于(5)用,拿 (共5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1)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考虑到了(危难)就会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了就会避免祸患的发生。(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5.(4分)知生于优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居安思危 (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在国内要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要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意思对即可) 【课外参考译文】 《尚书》中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考虑到了(危难)就会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了就会避免祸患的发生。(我)冒昧地以此话来规动(您)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枇杷:pípá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得:得到日:阳光 稍:稍微影:日光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庖:厨房凡:共 尝:曾经每:经常兹:这,此 以:用过:探望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顷之:音节助词尝:曾经 归:旧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规制 盖:伞或:或者殆:表揣测,大概 故:以前去:离开竟日:整天 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周,使围住 六、特殊句式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 (三)

“项脊轩志”文言文及翻译

此篇文章选自归有光先生的《震川先生集》,小编整理了《项脊轩志》文言文原文及《项脊轩志》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和这篇的把握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a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 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文分析: 本文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论迷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3.丈夫之冠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冠:行冠礼。 4.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之:的。 5.富贵不能淫富贵:有钱财,有地位。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6.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贫贱不能移贱:地位低下。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家贫位卑不能使我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怎样才能做到行大丈夫之道呢? 答:(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欧阳学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

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一词多义: 以 以当南日(用来,连词,表目的) 执此以朝(用如“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 顷之(音节助词,衬字,补足音节,无义) 儿之成(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然 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 西 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书 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 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 欲食乎(吃,动词) 大 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 自 余自束发(从,由,介词) 自语曰:“…”(自己,代词) 归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 吾妻归宁(归,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 始 室始洞然(才) 始为篱(起初)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一《孟子?离娄上》 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 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解:关爱别人,另从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 附。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一一《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 之制作,才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凭借武力使人服 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大王您如果能对百姓实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掉田里的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在外面能做到尊长敬上,这样,即使让他们拿着棍棒也足以抵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项脊轩志文言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古义:原来的;今义:与“新”相对,过旧的) 2.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主持寺庙的和尚) 3.往往 ..而是(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4.凡再.变矣(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5.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古义:桌子;今义: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 6.或.凭几学书(古义:有时;今义:也许) 7.吾妻来归.(古义:旧时指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8.始为篱,已.为墙(古义:后来、不久;今义:已经) 9.余自束发 ..(古义:表示成童;今义:扎头发) 10.余久卧病无聊 ..(古义:无所依靠;今义:精神空虚没有寄托) 11.余.稍为修葺(古义:我;今义: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二、一词多义 始: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人往,从轩前过.(经过,动词) 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余扃牖而.居(连词,表修饰) 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连词,表转折,但是) 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你的,代词) 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表判断,是,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向,介词;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中“为”字用法相同) 以:以当南日(连词,表目的,来) 以手阖门(介词,用) 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根据)

执此以朝(连词,表目的,来) 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对……说,动词) 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每次,副词) 妪每谓余曰(经常,副词) 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白天,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名词) 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已故的,形容词) 之: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衬字,不译)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衬字,不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结构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它,指象笏) 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写字,动词) 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 欲食乎(吃,动词) 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 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特殊的指示代词,“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 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 余稍为修葺(余,我)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介,表目的) 以手(用,介)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 此以朝(用如“而” ,介) 且何子也(叫作,) 每余曰(告,) 一 庭中通南北一(整体,名) 先妣一至(常来,副)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 不能得日(阳光,名) 日午已昏(太阳,名) 一日,大母余曰(天,一昼夜,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一(以前,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 前 前辟四窗(名作状,在前方,行方向) 从前(前面,形容) 之 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整音,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 西 犬西吠(向西,副) 室西于中(??的西,形容) 得 不能得日(得到,得,) 得不焚(能,能,助) 已 日午已昏(已,副) 已(然后,副) 当 以当南日(住,) 他日汝当用之(当,,助) 然 室始洞然(??的子,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 借架(,籍,名) 或凭几学(字,文字,名) 食

《孟子》三篇原文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字音 栏楯(shǔn)修葺(qì)扃牖(jiōng yǒu)象笏(hù) 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é)呱呱(gū)异爨(cuàn)长号(háo)冥(mín )然兀(wù)坐 凭几(jī )瞻(zhān)顾迨(dài)渗漉(shènlù)垣(yuán)墙长号(háo)象笏(hù)老妪(yù) 婢(bì)女汝姊(zǐ) 二、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客逾庖而宴(宴,名词作动词,用饭) 执此以朝(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名词作动词,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北,朝北,指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四、疑难词语解释(含古今异义)。 11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2.南北为一(一,整体) 3.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4.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5.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6.久不见若影(若,你) 7.日过午已昏(昏,暗) 8.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9.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10.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11.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12.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13.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14.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15.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16.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17.余自束发(束发,指男子15岁)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省主语“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 (省主语“余” )借书满架 22

文言文《论语》《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10.(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材料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论语》) 材料三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适:往。适道:志于道,追求道。未可与适道:即未可与之适道。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 (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 10. (1)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富民众,而不是拘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的仁爱观. (2)“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2分)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1分)材料二中学、道、立、权四个境界中,其中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为最高层次与境界.(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

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材料二孔子说:“有人可和他共同向学,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向道.有人可和他共同向道,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有人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但未必可和他共同权衡轻重.” 材料三孟子说:“伯夷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为人清廉上;伊尹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胜任工作上;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顺应时势上.” 11.(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路曰:。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论语》)(2)且臣少仕伪朝,;本图宦达,。(李密《陈情表》) (3)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4),子无良媒。将子无怒,。(《诗经?氓》) (5)江天一色无纤尘,。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1.【解答】故答案为: (1)不仕无义君臣之义(重点字:仕) (2)历职郎署不矜名节(重点字:署) (3)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重点字:巅、摧) (4)匪我愆期秋以为期(重点字:匪、愆) (5)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月何年初照人(重点字: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