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一、《水产饵料生物学》

1. 卞伯仲. 实用卤虫养殖及应用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胡鸿钧,李尧英、魏印心等。中国淡水藻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 小久保清治(华汝成译)。浮游硅藻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4. 福迪(罗迪安译)。藻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 郑重,李少菁,许振祖。海洋浮游生物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6. 束蕴芳、韩茂森。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图谱。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7. 厦门水产学院主编。海洋浮游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8.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9. 何志辉等。淡水生物学(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0. 李永函,赵文. 水产饵料生物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11. 王家楫。中国淡水轮虫志。科学出版社,1961。

12. 蒋燮治、堵南山。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科学出版社,1979。

13. 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 刘卓、王为群。饵料浮游动物的培养。农业出版社,1990。

15. 刘凌云,郑光美等。普通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6. 代田昭彦。水产饵料生物学。恒星社厚生阁,1975。

17. 杨德渐、孙瑞平。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8. 吴宝铃、孙瑞平、杨德渐。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1。

19. 吴宝铃,吴启泉,丘建文,陆华.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0. 王所安、和振武。动物学专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 何志辉、赵文。养殖水域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2. 蒋燮治、沈愠芬、龚循矩。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3. 陈奖励、何昭阳、赵文主编。水产微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4. 陈清潮,章淑珍,朱长寿.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II.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青岛:海洋科学集刊,1974,No.9

25. 刘建康主编。高级水生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6. 刘瑞玉.中国北部经济虾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7. 刘瑞玉,钟振如. 南海的对虾类.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8. 戴爱云等.中国海洋蟹类.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8。

29. 沈嘉瑞,戴爱云.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二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4。

30. 沈嘉瑞等。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1. 沈嘉瑞,刘瑞玉.我国的虾蟹.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32. 巍崇德等. 浙江动物志(甲壳动物).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3. 宋大祥,匡溥人.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四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4. 曾呈奎等。中国经济海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35. 董聿茂等。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一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6. 沈韫芬。原生动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7. 章宗涉、黄祥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8. 宋微波等。原生动物学专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9. 游祥平,陈天及. 原色台湾对虾图鉴. 台北:台北天南书局发行,1986。

40. 郭浩主编。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1. 赵文。水生生物学(水产饵料生物学)实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2. 齐钟彦等。中国动物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3. 齐钟彦。中国经济软体动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4. 洪惠馨等. 海洋浮游生物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1。

45. 刘月英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6. 齐钟彦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47. 张玺。中国经济动物志,海产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48. 张觉民、何志辉。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9. Laybourn-Parry J. A Functional Biology of Free-Living Protozoa.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1985

50. Nisbet B. Nutrition and Feeding Strategies in Protozoa. London & Canberra. Croom Helm,1985

51. Platt T. & Li W.K.W. WilliamPhotosynthetic Picoplankton. Ottawa: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1986

52. Pennak, R. W. Freshwater invertebr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9.

53. Koste W. Rotatorria. Die Radentiere Mitteleuropas. Berlin, Stuttgart: Gebruden Borntnagen, 1978.

二、《养殖水域生态学》

1. 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 1973.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王荣,1992. 海洋生物泵与全球变化.海洋科学, 1992,15(1):18~21.

3. 王荣,2000. 粒径谱和生物量谱. 见:苏纪兰,秦蕴珊主编。当代海洋科学学科前沿. 北京: 学苑出版社.282~286.

4. 王冀、梁彦龄,1981。用浮游植物的生产量估算武昌东湖鲢鳙生产潜力与鱼种放养量的探讨。水产学报,5(4):343-350.

5. 王焕校主编, 2002. 污染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马剑敏, 严国安, 罗岳平等, 199

7. 武汉东湖受控生态系统中水生植被恢复结构优化及水质动态. 湖泊科学, 9 (4): 359-363.

7. 马世骏,李文华主编.1987.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8. 叶文虎,栾胜基主编, 1994. 环境质量评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9. 石小媛译(Steele J H),1983.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

10. 孙儒泳, 2001.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孙铁珩等主编,2001.污染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2. 华东师范大学等,1979. 动物生态学(下).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刘建康, 1990. 东湖生态学研究(一). 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刘建康,1999. 高级水生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刘建康,1995. 东湖生态学研究(二).北京:科学出版社.

16. 宁修仁等,1997a.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东海海洋, 15(3):0~64.

17. 宁修仁等,1997b. 微型生物食物环. 东海海洋, 15(1): 66~68.

18. 李博等,2000.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 李继侗. 1958.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 李德尚等, 1988. 指导大水域施肥的生氧量生物测验法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18: 539-546.

21. 李德尚, 杨红生, 王吉桥等,1998. 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8(2):199-204.

22. 李德尚, 熊邦喜, 李琪等, 1993. 一种适于内陆水域生态实验用的浮式围隔.海洋与湖沼,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4(5):547-552.

23.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等,2000.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4. 李永琪主编,1999. 对虾与鱼、贝类的封闭式综合养殖.海水养殖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济南:山东科技出版.

25. 陈立侨, 陈英鸿, 倪达书, 1993. 池塘饲养鱼类优化结构及增产原理Ⅱ. 池塘主养鱼类合理群落结构及其能量转换效率. 水生生物学报, 17(3): 197-204.

26. 陈其焕等, 1988. 重金属对海洋围隔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海洋学报10(2): 222-227.

27. 陈金桂, 1981. 水库中主要几种经济养殖鱼类生产潜力的估计方法. 山东水产学会会刊, pp. 52-61.

28. 陈静生等,周家义主编.中水环境重金属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

29. 陈济丁,任久长,蔡晓明.利用大型浮游动物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3):373~382.

30. 陈达森编著. 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海洋出版社,1996.

31. 何志辉,赵文. 养殖水域生态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32. 何志辉. 淡水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3. 何志辉, 1979. 清河水库浮游生物和鲢鳙潜在生产力. 大水面渔业资源增养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pp. 42.

34. 何志辉, 1982. 湖泊水库鱼产力的估计. 水产科技情报, (4): 2-5.

35. 吴宝玲,李永祺.1994.全球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6. 吴邦灿等编著,2001.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7. 沈国英,施并章,2002.海洋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8. 张水浸等,1992。赤潮及其防治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

39. 张坤民等,1997。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0. 里思等著,王业建等译.1985.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北京:科学出版社.

41. 里克(费鸿年、袁蔚文译). 鱼类种群生物统计量的计算和解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

42. 罗固源主编, 2003. 水污染物化控制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43. 林鹏,1997.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

44. 林昌善.1964.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1:杂拟谷盗内禀增长能力(rm)的研究.动物学报,16(3):323—328.

45.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陶云.1994.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6. 尚玉昌,1998. 行为生态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47.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48. 周红,任久长,蔡晓明.1997.沉水植物昼夜光补偿点及其测定.环境科学学报,17(2):256—258.

49. 钦佩等,1998. 生态工程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50. 祝廷成等,1988.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1. 赵志模等.1990.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52. 赵文, 何志辉. 三北地区内陆盐水的轮虫.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3,(2,3):20-32.

53. 赵文, 何志辉. 三北地区内陆盐水的原生动物. 水生生物学报,1995,19(3):193-202.

54. 赵文、姜宏、何志辉, 1996. 三北地区内陆盐水的浮游甲壳类.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1(1):1-13.

55. 赵文, 董双林, 郑伟刚等,2000. 罗非鱼对盐碱池塘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 21(2):

108-114.

56. 赵文、董双林等,2001.盐碱池塘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 水产学报,25(1):26-31.

57. 赵文等,2001. 鲢放养和施肥对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12(2):299-303.

58. 赵文等,2001. 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3):239-243.

59. 赵文,邢辉,安立会. 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淡水初级生产力的作用.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3): 157-162.

60. 赵文,王巧晗,郑绵平等,2002. 西藏拟溞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7(3):209-2 14.

61. 赵文,董双林等,2003.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27(1):47-54.

62. 赵文,董双林等,2003.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变化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4(2):234-236.

63. 崔启武,G.J.Inwsotl.1982.一个新的种群增长数学模型——对经典的Logistic方程和指数方程的扩充.生态学报,2(4):403~414.

64. 崔启武,刘家同等.1991.生物种群增长的营养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5. 崔启武.1987.关于崔-Lawson氏种群增长模型,生态学报,3(3):288~296.

66. 高学庆,蔡晓明等.1994,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4):461~469.

67. 黄祥飞主编, 1999. 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68. 黄漪平主编, 2001. 太湖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

69. 福尔曼等著,肖笃宁等译,1990.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70. 章宗涉、黄祥飞, 1991. 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法. pp. 414. 北京:科学出版社.

71. 梁彦龄、刘伙泉,1995. 草形湖泊资源、环境与渔业生态学管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72. 焦念志, 李德尚, 1993. 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与模式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24(1): 79-86.

73. 焦念志, 王荣, 1993. 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海洋与湖沼,24(4):34~344.

74. 焦念志等,1995. 海洋浮游生物氮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 海洋与湖沼,26(2):191~198.

75. 焦念志等,1998. 东海春季初级生产力与新生产力的研究.海洋与湖沼,29(2):135~139.

76. 焦念志,杨燕辉, 2002. 中国海原绿球藻研究. 科学通报, 47(7):483~491.

77. 董双林, 1992. 清河水库鲢、鳙鱼种群动态研究 I. 生产量的估计. 应用生态学报, 3(2): 160-164.

78. 董双林、潘克厚、Brockmann,2000.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4):575-582.

79. 董双林、王继业、潘可厚、沙颖文,2001. 水产养殖生态学. 相建海主编,《海水养殖生物的病害发生和控制》,北京:海洋出版社,pp. 158-166.

80. 蒋林,任久长等,1997. 海洋二甲基硫的生物生产与降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2):240~245.

81. 蔡晓明,2000.生态系统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82. 蔡晓明,1991.羽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的生态毒理学.应用生态学报,2(1):52~57.

83. 蔡晓明,许崇任,李松岗等,1992.青龙河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应用生态学报,3(4):364~370.

84. 奥德姆著,蒋有绪等译.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85. 温刚,严中伟,叶笃正.1997.全球环境变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6. 谭玉钧等, 1995. 利用隔离水界研究池塘施磷肥的效果和鲢、鳙控制水域富营养化的作用. 中国鱼池生态学研究, p10-20.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7. 缪应祺主编,2002. 水污染控制工程. 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

88. 雷慧僧等,1981.池塘养鱼学.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89. Arumugam, P.T. and Geddes, M.C., 1986. An enclosure for experimental field studies with fish

and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Hydrobiologia, 135 215-221.

90. Barlow C,T Volk.1992.Gaia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Bioscience,42(9):686-693.

91. Borgmann, U., 1982. Particle-conversion effficiency and total animal prodution in pelagic ecosystems. Can. J. Fish. Aquat. Sci., 39: 668-674.

92. Borgmann, U., 1983. Effects of somatic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n biomass transfer up pelagic food webs as calculated from particle-size-conversion- efficiency. Can. J. Fish. Aquat. Sci., 40: 2010-2018.

93. Borgmann, U., Shear, H., Moore, J., 1984. Zooplankton and potential fish production in Lake Ontario. Can. J. Fish. Aquat. Sci., 41: 1303-1309.

94. Diekie, L.M., Kerr, S.R. and Schwighamer, P., 1987. An ecological approch to fisheries assessment. Can. J. Fish. Aquat. Sci., 44 (Suppl. 2): 68-74.

95. Dickerman et al., 1986. Estimates of net annual above ground production: Sensitivity to sampling frequency. Ecology 67: 650-659.

96. Gerking, S.D., 1978.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Producti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shing. pp. 402-423.

97. Hutchinson G E.1978.An introduction to population ecology.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C N.

98. Henderson, H.F., Ryder, R.A., Kudhongania, A.W., 1973. Assessing fishery potential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J. Fish. Res. Bd. Can., 2000-2009.

99. Hurlbert, S. H., 1984. Pseudoreplication and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field experiments. Ecological Monographs, 54(2): 187-211.

100. Huet, M., 1972. Text Book of Fish—Cultur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Fish. Fishing News (books) Ltd., Surry, England. pp. 273-277.

101. In Downing, J. A.and Rigler, F. H.,editors. A Manual on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Productivity in Fresh Waters. 2nd Ed. Blackwell, Oxford.

102. Jordan M. J., Likens G.E., 1980. Measurement of planktonic bacterial production in an oligotrophic lake. Limnol. Oceanogr. 25: 719-732.

103. Krabs C., 1978. Ecology: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2nd ed).Harper &Row Publisher).

104. Joint I(ed).1995.Molecular ecology of aquatic microbes.Springer.

105. Keller, A., 1987.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primary production rates using Box-Jinkins transfer function models. Can. J. Fish. Aquat. Sci., 44: 1045-1052.

106. Kerr, S. R., 1974. Theory of size distribution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 J. Fish. Res. Board Can., 31: 1859-1862.

107. Laevastu, T. and Larkins, H.A., 1981. Marine fisheries ecosystem, its quatativ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Fishing News Books Ltd. Farnham, England. 161p.

108. Leach, J.H., Dickie, L.M., Shuter, B.J. et al., 1987. A review pf 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fish produc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Great Lakes and Lake Winnipeg. Can. Fish Aquat. Sci., 44 (suppl.2) : 471-485.

109. Li, D.S. and Dong S.L., 2000. Summary of studies on closed-polyculture of Penaeid shrimp with fishes and Moluscan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8(1): 61-66.

110. Mazumder, A., et al.,1989.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and planktivorous fish on epilimnetic

phosphorus and phophorus sedi-mentation in large enclosures. Can. J. Fish Aquat. Sci., 46: 1735-1742.

111. Maclean, M.H. and Ang, K.J., 1994. An enclosure design for feeding and fertilisation trials with the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e Man). Aquaculture, 120: 71-84.

112. Mcneely, J.A. et al.,1990.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IUCN.

113. Mc Allister, C. D., et al., 1961. Measurement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coastal sea water using a large volum e plastic sphere. Limnol. Oceanogr., 6: 237-258.

114. Moriarty, D. J. W. and Pullin, R. S. V. (ed.), 1987. Detritus and Microbial Ecology in Aquaculture. ICLARM, Manila, Philippines.

115. Odum EP.1971.Fundamentals of ecology.w.B.Sauners,Philadelphia.

116. Odum E P.1983.Basic ecology.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Philadelphia.

117. Pace, M. L. and Funke, E., 1991. Regulation of planktonic m icrobial communities by nutrients and herbivores. Ecology, 72 (3 ) : 904-914.

118. Parsons, T. R. et al., 1984. A Manua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for Seawater Analysis. Pergamon, Elmsford, NY. 173pp.

119. Peter R L,et al.1992.Global warming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Connecticut,US.

120. Rokeby, B.E., 1991. Manual on marine experimental ecosystems. Paris: SCOR, UNESCO, 178.

121. Raymont J E G.1996.The production of marine plankton.In Ada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122. Rigler, F. H and Downing, J. A.,1984. The calculation of secondary productivity. pp.19-58.

123. Schelske S.L., 1984. In situ and natural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bioassays, In:Shubert ed. Alage as Ecological Indicators. London:Academic Press. 38-39.

124. Ryder, R.A., Kerr, S.R., Loftus, K.H. et al., 1974. The morphoedaphic index, a fish yield estimator— Review and Evaluation. J. Fish. Res. Bd. Can., 31: 663-350.

125. Strickland, J.D.H., et al., 1961The study of in situ marine photosynthesis using a large plastic bag. Limnol Oceanogr, 6: 93-96.

126. Schindler et al., 1974. Liquid scintillation techniques. pp.76-80.

127. Strickland, J. D. H., 1960. Measuring the production of marine phytoplankton. Bull. Fish. Res. Bd. Can., 122:172-

128. Shelton, R.W., et al., 1987. Can. J. Fish. Aquat. Sci., 44 (Suppl. 2): 136-140.

129. Shelton, R.W., Parkash, A., Sutcliffe, W.H., Jr., 1972.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in the ocean. Limnol. Oceangr., 17: 327-346.

130. Shelton, R.W., Sutcliffe, W.H., Jr. and Paranjape, 1977. Structure of pelagic food chai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kton and fish production. J. Fish. Res. Board Can., 34: 2344-2353.

131. SCOR WG 85, 1991. Manual on Marine Experimental Ecosystems, ed. by B. E. Rokeby, UNESCO technical papers in marine science 61.

132. Tian, X.L.,Li , D.S., Dong, S.L., et al., 2001.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losed-polyculture of penaeid shrimp with tilapia and constricted tagelus. Aquaculture, 202(3/4): 57-77.

133. Vollenweider, In R.A. editor. A Manual on Methods for Measuring Primary Produc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BP Handbook No. 12, 2nd edition. Blackwell, Sci. Publis. Oxford.

134. van Es, F. B. and Meyer-Beil, L.-A.,1983. Biomass metabolic activity of heterotrophic marine bacteria. Adv. Microbial. Ecol., 6: 111-170.

135. Wetzl, R. G. and Likens, G. E., 1991. Limnological Analyses (2nd edi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pp.391.

136. Winberg, G. G.,1972. Methods for the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of aquatic animals. Acdemic Press, New York, 175pp.

137. Woodwell, G. M., and Whittaker, R. H., 1968. Production in terrestrial communities. Amer. Zool., 8: 19-30.

138. Walters, C.J., Park, R.A. and Koonce, J.F., 1980. Dynamic models of lake ecosystems. p. 455-479.

In Le Cren, E.D. and McConnel, R.H. (eds), The functioning of freshwater ecosystem s. Cambrigd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39. Waters, W. E. and Erman, D. C., 1990. Research methods: concept and design. In Methods.

140. Zhao Wen and He Zhi-Hui,1999.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eatures of inland saline waters in North Hebe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lt Lake Research, 8: 267-285.

141. Zhao Wen & Dong Shuang-Lin. The contribution of size fractionated plankton to biomass and primary produc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saline-alkaline ponds. Hydrobiologia. 2003,492(1-3):181-190.

142. for Fish Biology, pp.1-34, ed. by Schreck, C. B. and Moyle, P. B.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Maryland, USA.

1.大连水产学院主编1982 《淡水生物学》(上、下册)农业出版社

2.沈韫芬等1990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韩茂森等1980 《淡水浮游生物图谱》农业出版社

4.华东师范大学等1982 《植物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山大学生物系等1978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

6.华中师院等1983 《动物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7.任淑仙1991 《无脊椎动物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15.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

水生生物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水生生物学课后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题型:名词解释、写出各名词的英文或汉语名称、单项选择、是非题、简答题、问答题、绘图题 第一、二次绪论 解释: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 湖沼学 Limnology 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浮游生物(plankton):为悬浮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 不能长距离的游动,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其个体微小。包括细菌、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Nekton):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具有快的游泳能力。如各种鱼、虾。 漂浮生物(Neuston):生活在水表面。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于水面上,一般生活在水面静止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如槐叶萍、船卵溞等。 底栖生物(benthos):包括底栖动物和水生锥管束植物(Large aquatic plants) 栖息在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生物,如着生生物、沉水植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 2.简述我国在水生生物学研究上的一些成就。 3.如何划分湖泊的生物区? 1.水底区:沿岸带, 亚沿岸带, 深沿岸带 沿岸带(littoral zone):从水面开始,延伸到沉水植物的部分。 亚沿岸带(sublittoral zone) :沿岸带与深底带的过渡带. 深底带(profoundal zone):深底带部分,无植物生长,只有少数底栖动物。 2.水层区: 沿岸区(littoral zone):沿岸带以上的浅水部分。 湖心区(limnetic zone):沿岸区以外的开阔部分。 生物圈(biosphere): 4.简述水生生物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次藻类摡述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1)水华(water bloom) 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2)赤潮(red tide):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3)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4)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 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2、何谓藻类,藻类包括哪些类群?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题目:维生素 C 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姓名:文正勇 院系:水产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学 年级: 2012级 学号: 2012308110029 授课教师:王春芳

维生素C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 摘要: 维生素C是水产动物维持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成分, 在部分水产动物体内可以合成, 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本文着重介绍维生素C 在水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常见养殖品种所需维生素C的量及其缺乏症,及维生素C在饲料中的应用。关键词: 维生素C 水产动物生理作用缺乏症研究进展 Abstract:Vitamin C is a necessary trace components for aquatic animal to maint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be compose in some Aquatic animal body, recent years have make a lot studies on i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and availability of vitamin C to aquatic animal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emphatically,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vitamin C with commen varieties breeding and its deficiency disease. Last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C of feed. Keyword: Vitamin C aquatic ani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ficiency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因其对坏血病有防治作用, 故又名左旋抗坏血酸。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禽类都能利用D- 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Vc,而大多数鱼虾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不具备合成Vc 的能力。自1965 年Kitamura 等首次通过实验证实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摄入Vc 之后[1][2],人们从营养、抗病、抗应激及繁殖等方面对水产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Vc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作一综述。 1 水产动物Vc的合成能力 为了了解水产动物体内Vc的合成能力,日本学者池田等人在鲤鱼和狮鱼体内注射D-葡萄糖-1-14C和D-葡萄糖醛酸内酯-6-14C,经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内脏Vc含量,结果表明:鲤和鱼师鱼能用上述糖为原料合成Vc,但合成能力非常低,只有老鼠内脏含量的1/7。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动物体内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是决定动物能否合成Vc的决定性酶。水产动物体内是否存在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是判定动物能否合成Vc的关键[3]。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4]、蓝色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s)[5]、金鱼[6,7]、淡水黄貂鱼(Potamotrygon sp.C)、南美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3]体内发现存在L-古糖酸内酯氧化酶活性,并能够合成Vc。Yamamoto等[6]和Thamase等[7]报道:鲤鱼合成Vc的场所为肝脏和肾脏,湖鲟[4]、淡水黄貂鱼、南美肺鱼[3]Vc的合成场所主要在后肾,而相当一部分水产动物则不能在体内合成Vc[1-3,8,9]。

水生生物学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水生生物学》考试大纲 Ⅰ.考察目标 1、了解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水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 2、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形态和分类部分占50%,淡水生态学部分占5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五、参考书目 1.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何志辉。《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形态和分类 一、绪论 1.掌握水生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任务 2.水生生物在渔业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3.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 4.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 二、藻类 1.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的定义 2.藻类细胞构造特点 3.藻类的经济意义及繁殖方法 4.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及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 1.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常见属的特征2.植物体的构造对水环境的适应 3.不同层次和相同层次群丛的表示方法。 四、浮游动物 1.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特点、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2.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 3.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五、底栖动物 1.底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2.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 3.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4.常见底栖动物属的特征。 六、自游动物 1.河蟹、虾的基本构造 2.河蟹、虾常见属的特征。 七、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1.生生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 2.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步骤及室内整理 第二部分:淡水生态学 一、绪论 1.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的对象 2.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完整word版华中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学试卷

. 水生生物学A 一、名词解释(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隔片:硅藻门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称隔片。 3、围口节:环节动物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是由担轮幼虫的前纤毛轮演化而来的。 4、伪足:肉足纲的运动胞器,为细胞质向体表伸出的突起,没有固定形状,可随时形成或消失。 5、帽状环纹:鞘藻目种类的营养繁殖是由营养细胞顶端发生环状裂纹,自此逐渐延伸出新生的子细胞,并留下一个帽状环纹。 6、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7、拟亲孢子:似不动孢子,当它形成后还在母细胞壁内,有与母细胞相同的形态,而大小不同。 8、卵鞍:受精卵外包有一层壳瓣似“马鞍”状,卵鞍的作用是抵抗寒冷与干旱的不良环境。 9、植被:在一定范围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 10、包囊:某些原生动物为抵御不良环境以求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二、写出下列各名词的拉丁学名或汉语名称(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每空1分,共10分。) 1、Neuston(漂浮生物) 2、原生动物(Protozoa) 3、轮虫(Rotifera)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5、甲藻门(Pyrrophyta) 6、Euglenophyta(裸藻门) 7、Copepoda(桡足类)8、Chlorophyta(绿藻门) 9、Cyanophyta(隐藻门) 10、Higher plants(高等植物)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具有伪空泡。 A A、微囊藻属 B、平裂藻属 C、空星藻属 D、转板藻属 2、蓝藻喜欢生长在环境中。 A A、有机质丰富的碱性水体 B、有机质不丰富的酸性水体 C、有机质不丰富的碱性水体 D、有机质丰富的酸性水体 3、复大孢子生殖是的特殊生殖方法。 D A、蓝藻门 B、金藻门 C、绿藻门 D、硅藻门 5、黄丝藻的细胞壁由。 A A、“H”形的2个节片合成 B、“U”形的2个节片合成

湖南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学2015—2018年考研真题试题

2015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水生生物学 814 适用专业:水产、水生生物学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小题3分) 1.原核生物 2.桡足幼体 3.混交雌体 4.半变态 5. 咀嚼器 6.卵鞍 7.接合生殖 8.色素体 9.物种多样性 10.次级生产者 二、简答题(共计80分,每小题10分) 1、列举几种藻类中运动种类的运动及其运动辅助器官。 2、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3、简述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的一般规律。 4、比较枝角类与轮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5、淡水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由那几类构成?其经济意义如何? 6、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7、简述对虾类和真虾类的繁殖方式的不同。 8、什么是光补偿强度?简述其主要的生态意义。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目前,各地政府开始控制发展内陆水库、湖泊养鱼,请结合渔业环境、水生生物及渔业发展的关系分析其合理性。 2、论述水域环境生物修复的主要途径和原理。

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水生生物学 814 适用专业:水产、水生生物学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解释下列名词(共计30分,每小题3分) 1.Plankton https://www.doczj.com/doc/483944869.html,munity 3.蛋白核 4.固着生物 5.水华 6.不混交雌体 7.休眠卵 8.伪足 9.壳缝 10.季节变异 二、简答题(共计80分,每小题10分) 1.蓝藻和细菌在细胞结构、功能上有哪些异同点? 2.简述轮虫分类依据及世代交替特征。 3.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哪几种方式适应浮游生活?其适应机制是什么? 4.简述裸藻的特征、分布特点及经济意义。 5.高等水生植物可分为哪几种生态类群?每个类群有哪些常见种类?(各举1例) 6.简述双壳类特征及其经济意义。 7.水生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具有什么意义? 8.什么叫变态?水生昆虫的变态有何特点?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论述淡水藻类各门类的特征及其在渔业上的经济意义。 2.试述水生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水生生物学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 实习报告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 *****级 学生学号: ********** 学生姓名: ****** 指导老师: ****** 实习地点:海埂公园(滇池)田溪公园 日期: 2014年6月30日——7月9日 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分组情 况 (2) 二.实验目 的 (2) 三.实验准 备 (2) 1.了解实 验 (2) 2.简易采水器制 作 (2) 四.实验流 程 (2) 五.实验器材及药 品 (2) 六.实习步骤安 排 (3) 七.注意事 项 (3) 八.实验成 果 (3) 九.实习总 结 (6)

十.附 录………………………………………………………………………………………… 7 十一.参考文献 (7) 摘要 水生生物学是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所以学院的老师为了使我们 学得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和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达到此专业的一定知识水平,让 我们初步掌握一般的普遍的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通过对各类简单水生维管束的和简单结构的微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水域环 境的实习观察,达到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目的。此实习我们主要是对滇 池动植物采样和田溪公园水体采样。通过实习,让我学会了如何采取水样,制作 标本和鉴定步骤等专业知识。 前言 滇池位于昆明市中心偏西南方地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昆明历史悠久,远 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周围地区就有人居住。滇池亦称为昆明湖、昆明 池。中国云南省的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着名游览、疗养胜 地。由地势构造陷落而成。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 最深8米。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 滇池地区湿地观赏植物种类丰富,通过本次实地勘察发现在滇池地区湿地观 赏植物种类数目庞大,具有较高观赏、生态及其他实用价值。根据2001~2002年 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得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及变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个唾液腺。 5.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

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15.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

水生生物学071004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

水生生物学(071004)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 21 世纪水生生物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有努力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振兴经济的事业心。 2 .努力学习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有事业心, 有奉献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利用 研究水生生物,尤其是经济鱼类和濒危鱼类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采用遗传标记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并有效进行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中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净化修复水体的利用。 2.鱼类发育遗传学在基因、基因表达、表达产物、生理代谢、细胞生物学、组织及器官等不同水平上,研究重要养殖性状(产量、抗逆性、抗病性、营养高效和品质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对环境条件应答反应的遗传学基础。开发新型分子标记,鉴定标记重要养殖性状基因;研究构建基因高效表达载体、高效转化体系及定点转化的方法;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新体系,培育新种质与新品种,创造育种上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育种材料及遗传研究材料。 3.鱼类功能基因组及其系统演化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学,分子进化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鱼类功能基因DNA序列变异与 功能调控,表型变化和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从基因组水平揭示基因系统演化的分子基础。 4.蓝藻生态毒理学该方向重点研究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原因和机理、蓝藻水华的控制方法与技术、蓝藻毒素及其生态 毒理学。主要从事城市居民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蓝藻水华、蓝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与人类健康安

水生生物学

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Hydrobiology ---Freshwater Biology ---Ocean Biology (一)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具体讲: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 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 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 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原因 1、渔业发展: 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 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 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 名词解释: 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淡水中主要指鱼类。 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6.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10.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11..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副淀粉:副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的同化产物。是一光亮带白色而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它多半是比较大形而且是环状中空或棒状或椭圆形或或球形。 呼吸系数:指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量之比。 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3.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4.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5.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补偿光线强度: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8.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9.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赤潮:肥水池塘往往由于某一浮游植物种群繁殖过盛,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及浮膜的现象,称为“水华”或“水花”。其中由于微囊藻大量繁殖使水面飘浮着蓝绿色的浮膜或团块引起的水华称“赤潮”,也叫“湖淀”。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

高级水生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 四、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 五、参考书目 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及任务 1、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水生大型植物等)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科学。 2、水具有许多适合维持生命的特性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作为介质 水的热稳定性 水的浮力和黏性 3、水生生物学研究内容:本课程以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等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常见和典型的水生生物类群。 4、水生生物学目的:在学习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水生生物的生理生态,并初步掌握其采集、鉴定、培养、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 1、国外研究状况 Aristotle(384-322 B. C.)最早建立生物学分类系统; Leeuwenhoek(1632-1723)研制显微镜; C. Linnaeus在《自然系统》中确定双命名法; Forbes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 Muller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 19世纪中期,西欧探险船对世界海洋考察 德国学者Hensen在188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Plankton一词。 20世纪50年代,进行水域生产力研究。 2、国内研究状况 1920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52年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调查 1980年对全国海岸及海涂资源进行调查 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调查 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长江中、下游湖泊、青海湖 1980年始,国务院部署全国渔业资源调查 1985年和1988年,建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 《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 《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

水生生物学试题附

《水生生物学》试卷(考试) 1、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包括 __、__、__、__、__、__、__、 2、藻类是一群具有__,营__生活,没有真正的_、_、_分化,以 ______或___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3、藻类的体制有 __、__、 __和___ 4、硅藻的繁殖方式有___、___、___和____ 5、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___、___和___ 6、腔肠动物门可分为___纲和___纲 7、头足类的身体可分为____ __和______三部分。 8、藻类植物中最大的门是 ___ 门。 9、Blue-green algae 与green algae 是同义词,均指绿藻..................................................( 一、填空(本题共48分,每空1.5分) 三、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本题共15分,每小题1.5分)

) 10、Brachionus plicatilis 是壶状臂尾轮虫的拉丁学名...................................................( ) 11、Calanus 的活动关节在胸腹之间,而Cyclops 的活动关节在第 四、五胸节之间...................................( ) 12、隐藻、衣藻、盐藻、雨生红球藻均为绿藻门团藻目的种类..( ) 13、具有异形胞的蓝藻通常均具有固氮作用...............( ) 14、目前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藻类是螺旋藻,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的是球等鞭金藻,虾青素含量较高的是雨生红球藻。耐盐性最强的绿藻是盐藻....................................................( ) 15、Moina mongolica 与Daphnia pulex 的第二触角刚毛式均为0-0-1-3/1-1-3......................................( ) 16、Artemia salina 属于鳃足亚纲无甲目..............( ) 17、小球藻是行似亲孢子繁殖的......................( ) 18.、轮虫的休眠卵的染色体倍性是2n ,而夏卵为n .....( ) 19、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四、单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本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试题库完整版(含整理答案)

水生生物试题库 ·枝角类的游泳器官是第二触角桡足类是第一触角。 ·桡足幼体:亦称剑水蚤型幼虫期。系继后无节幼体之后的挠足类幼虫的一个发育阶段。身体较无节幼体长,前体部和 后体部之区分明显。口器之构造接近于成体,尾叉已形 成。可进一步分为第一至第六桡足幼体期,第二桡足幼 体期后,每期增加1个体节,最后完成10个活动体节。 尾鳃蚓属(鲺属Argulus)孵化时亦为桡足幼体,但可发 生变态,而具有与桡足亚纲完全不同的外观。 ·无节幼体: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一种枝角类的刚毛式为0-0-1-3/1-1-3,请解释其含义,图示之并标注各部分名称。(6分) 答:此刚毛式的含义为:此种枝角类第二触角外肢4节, 第1、2节无刚毛,第3节具1根刚毛,第4节具3根刚毛; 内肢3节,第1、2节分别具有1根刚毛,第3节具3根刚毛。 (解释含义3分;图示3分) ·垂直移动:为了捕食或繁殖活动,鱼类等水生动物从水面到水底或从水底到水面的往还迁移。昼夜和季节 ·桡足类雌雄区别:雄的多一节腹节。雌性,腹面膨大,叫生殖突起。雄性第一触角有较多的感觉毛或感觉棒,特化成执握器,。 ·中华哲水蚤的特征:身体呈长筒形,体长仅2~3毫米。该种最显着的特征是:雌雄的第5第1的内缘都具齿列(雌性齿数一般为18~22,雄性一般为11~21)。齿的基部彼此连接,齿列的近中央部分有明显凹陷,齿边较小。雄性第5胸足左足外枝较右足的长得多。左足外枝第1、2节较狭长,第3节短小,呈锥状;但右足的外枝较短,第3节末端没有达到左足外枝第2节的中央。左足内枝第3节的末端一般不超过外枝第1节的末端。 ·虾的鳃在甲壳动物中是种类最多的,构造也最复杂,在分类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鳃腔中通常有侧鳃,关节鳃,足鳃,肢鳃( 4)种。·所有藻类都具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胡萝卜素。

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试题库完整版含整理答案

水生生物试题库·枝角类的游泳器官是第二触角桡足类是第一触角。 ·桡足幼体:亦称剑水蚤型幼虫期。系继后无节幼体之后的挠足类幼虫的一个发育阶段。身体较无节幼体长,前体部和后体部之区分明显。口器之 构造接近于成体,尾叉已形成。可进一步分为第一至第六桡足幼体期, 第二桡足幼体期后,每期增加1个体节,最后完成10个活动体节。尾 鳃蚓属(鲺属Argulus)孵化时亦为桡足幼体,但可发生变态,而具有 与桡足亚纲完全不同的外观。 ·无节幼体: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一种枝角类的刚毛式为0-0-1-3/1-1-3,请解释其含义,图示之并标注各部分名称。(6分) 答:此刚毛式的含义为:此种枝角类第二触角外肢4节, 第1、2节无刚毛,第3节具1根刚毛,第4节具3根刚毛; 内肢3节,第1、2节分别具有1根刚毛,第3节具3根刚毛。

(解释含义3分;图示3分) ·垂直移动:为了捕食或繁殖活动,鱼类等水生动物从水面到水底或从水底到水面的往还迁移。昼夜和季节 ·桡足类雌雄区别:雄的多一节腹节。雌性,腹面膨大,叫生殖突起。雄性第一触角有较多的感觉毛或感觉棒,特化成执握器,。 ·中华哲水蚤的特征:身体呈长筒形,体长仅2~3毫米。该种最显着的特征是:雌雄的第5胸足第1基节的内缘都具齿列(雌性齿数一般为18~22,雄性一般为11~21)。齿的基部彼此连接,齿列的近中央部分有明显凹陷,齿边较小。雄性第5胸足左足外枝较右足的长得多。左足外枝第1、2节较狭长,第3节短小,呈锥状;但右足的外枝较短,第3节末端没有达到左足外枝第2节的中央。左足内枝第3节的末端一般不超过外枝第1节的末端。 ·虾的鳃在甲壳动物中是种类最多的,构造也最复杂,在分类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鳃腔中通常有侧鳃,关节鳃,足鳃,肢鳃( 4)种。 ·所有藻类都具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胡萝卜素。 ·藻类大多数都具有细胞壁,但裸藻门、隠藻门少数甲藻和金藻不具有细胞壁。

水生生物学名词解释

水生生物学名词解释 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 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淡水中主要指鱼类。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 副淀粉:副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的同化产物。是一光亮带白色而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它多半是比较大形而且是环状中空或棒状或椭圆形或或球形。 呼吸系数:指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量之比。 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