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及光行差现象的一种解释

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及光行差现象的一种解释

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及光行差现象的一种解释
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及光行差现象的一种解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模拟以太网帧封装

计算机网络期中考试试题 —模拟虚拟机中局域网的传输过程,完成简单图形界面。 学生:韩成周 学号: 2014117138 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目录 1.设计任务和要求 ......................................... 1.1 课程设计任务 ...................................... 1.2课程设计要求 ...................................... 2.设计原理 ............................................... 2.1 802.3标准帧结构................................... 2.2CRC的基本实现..................................... 3.设计思路 ............................................... 4.程序源码 ............................................... 5.运行结果 ............................................... 1.设计任务和要求 1.1课程设计任务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在功能和操作上和传统的LAN 基本相同。虚拟局域网技术是目前网络界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也是交换网络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的出现是和局域网的交换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模拟虚拟局域网中帧的传输过程。 1.2设计要求 1.初始化交换机的转发表; 2.模拟虚拟局域网同一个局域网或者不同局域网之间帧的传输过程 2.设计原理 2.1 802.3标准帧结构 虚拟局域网帧格式:

3、光行差效应的解释

3、光行差效应的解释 (1) 光行差效应提出 1725年,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发现了恒星的"光行差"现象,以意外的方式证实了罗麦的理论。刚开始时,他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直到1728年,他在坐船时受到风向与船航向的相对关系的启发,认识到光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公转共同引起了"光行差"的现象。他用地球公转的速度与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13秒。这个数值较罗麦法测定的要精确一些。菜德雷测定值证明了罗麦有关光速有限性的说法。光速的测定,成了十七世纪以来所展开的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受当时实验环境的局限,科学家们只能以天文方法测定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还不能解决光受传播介质影响的问题,所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始终悬而未决。 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测遥远的任意一颗恒星,发现在地球轨道的不同位置上,我们用以观察的望远镜方向在一年内有周期性的变化。 v 图 假如星光射来的方向固定,如图1所示,则当地球在位置a 时,望远镜需朝下偏一个角度α’; 当地球在位置b 时,望远镜需朝上偏一个角度α。如果a 、b 位置使星光与望远镜方向组成的平面都与地球轨道平面垂直,则α=α’。在一般位置上,α角的大小要变化。这在观测上表现为一颗恒星一年内在天球上画出一个很小的椭圆形轨迹,这就是光行差现象。 如图2所示,设恒星发出的光以速度c 垂直与地球的轨道平面,则望远镜必须倾斜一个α角,以保证进入望远镜筒口的光经过t ?时间后到达筒底,被我们的眼睛看到,而不至于被筒壁挡掉。从图上可以看出:

c v t c t v tg =??= α,在实际观测中,这个最大的α角约等于10-4弧度,刚好等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速度除以光速。 2、实验结果 科学家们认为“以太”和绝对空间参考系是对应的,光相对“以太”的速度是恒定的c 。所以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图画:太阳系就是对应于以太静止的参考系,地球在这个以太海洋中以30公里/秒的速度运动,完全没有带动以太。 光行差现象首先由于1727年报道的。 如图:[布喇德雷光行差现象](1728) a)地球相对与该恒星静止。 b)地球相对与该恒星与恒速率运动。 C)太阳相对于以太是静止的 布喇德雷对天龙座γ星进行了一年的观测得到的结论是:以太相对于恒星静止。或者说:以太完全不被地球所拖拽。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各次结果 观测者 年份 l δ计算 δ观测(上限) 比值

大学物理实验(二)讲义

大学物理实验(I I)实验讲义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实验1:偏振光实验 (1) 实验2: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5) 实验3:振动力学综合实验 (13) 实验4:RLC电路和滤波器 (22)

实验1:偏振光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加深对其规律认识。 2.了解产生和检验偏振光的光学元件及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一些光的偏振态(自然光、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鉴别方 法以及相互的转化。 【课前预习】 1.光的波动方程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 2.电磁波的偏振性及波片的性质。 【实验原理】 1、自然光与偏振光 麦克斯韦指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横波。由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反应比较明显的是电矢量E,故此,常用E表征光波振动矢量,简称光矢量。一般光源发射的光波,其光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的各向分布几率相等,这种光就称为自然光。光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有规则变化则体现了光波的偏振特性。如果光矢量方向不变,大小随相位变化,这时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光矢量端点轨迹是一直线,则称此光为线偏振光(平面偏振光),光矢量与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叫振动面如图1(a)。图1(b)是线偏振光的图示法,其中短线表示光矢量平行于纸面,圆点表示光矢量与纸面垂直。如果其光矢量是随时间作有规律的改变,光矢量的末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的轨迹是圆或者椭圆,这样的光相应的被称为圆偏振光或者椭圆偏振光,如图1(c)。介于偏振光和自然光之间的还有一种叫部分偏振光,其光矢量在某一确定方向上最强,亦即有更多的光矢量趋于该方向,如图1(d)。任一偏振光都可以用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相位有关联的线偏振光来表示。 2、双折射现象 当一束光入射到光学各向异性的介质时,折射光往往有两束,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冰洲石(方解石)就是典型的双折射晶体,如通过它观察物体可以看到两个像。当一束激光正入射于冰洲石时,若表面已抛光则将有两束光出射,其中一束光不偏折,即o光,它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称为寻常光。另一束发生了偏折,即e光,它不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称为非常光。用偏振片检查可以发现,这两束光都是线偏振光,但其振动方向不同,其两束光的光矢量近于垂直。晶体中可以找到一个特殊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无双折射现象,这个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也就是说在光轴方向o光和e光的传播速度、折射率是相等的。此处特别强调光轴是一个方向,不是一条直线。只有一个光轴的晶体称为单轴晶体,如冰洲石,石英,红宝石,冰等,其中又分为负晶体(o光折射率大于e光折射率,即n o>n e)和正晶体(n o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学案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课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班级姓名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识记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准确应用。 (2)能说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 (3)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自主探究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自主学习过程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者:奥地利人 (2)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的原因:豌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品种间性状易于区分(例如高茎 1.5~2.0m,矮茎0.3m左右)。 (3)过程: 首先咱们看一下什么是性状?什么又是相对性状? 答: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的总称或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 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例如,豌豆的花色有白色和

红色,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呢,应该注意哪几点并举例说明?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P代表 F 1代表 F 2 代表 ♀代表♂代表代表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通常把F 1 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 为;F 1 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如白花性状。 如何理解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的现象,称为 (4)结果: F 1 只表现出的性状 F 2 出现,性状分离比为。 2.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后来称为基因)决定的。 看一下课本P 29 页基因的概念。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 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来表示。举例说明

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实训报告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1.实训目的 1)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2)对比单播以太网帧和广播以太网帧的目标MAC地址 2.实训拓扑图 以太网帧实验拓扑 PC IP地址子网掩码 PC0 PC1 PC2 PC3 3.主要操作步骤及实训结果记录 (1)任务一:观察单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准备工作 打开对应文件,完成初始化,删除练习文件中预设场景 步骤2:捕获数据包 进入Simulation模式。添加数据包,单击auto capture/play捕获数据包,再次单击停止捕获 步骤3: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步骤4: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

DEST MAC: MAC: 步骤4:观察交换机是否会修改以太网帧各字段取值 DEST MAC:MAC:

(2)任务二:观察广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捕获数据包 Pc0数据帧被交换机转发给pc1、pc2、pc3(所有节点),pc1、pc2、pc3(所有节点)接收该广播帧。 步骤2: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 DEST MAC:字段的取值: MAC字段取值的含义:广播地址。

4.实训结果分析及心得体会 (1)任务一中,观察到以太网帧封装格式中前导字段的取值是什么阐述其在数据帧传输过程中的作用。 答:任务一中,前导码字段取值为···1010;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其特征是每个码元中间有一次电压的跳变,用于接收方提取同步信号,以太网帧中的前导码有何作用前导码是为了隔离每个以太网帧的,也是定位符。因为以太网是变长的,所以每个帧之间需要前导来区分。 (2)任务一中,Switch0转发数据帧时是否修改其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 答:switch0转发给pc2地数据帧中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并未进行修改。 (3)交换机接收数据帧后,依据什么判断该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或依据什么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 答: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依据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的取值判断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依据目标MAC地址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

光行差新解释

光行差新解释 传统的光行差的解释与光速不变原理显然是矛盾的,也就是说相对论对光行差现象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传统的光行差解释中,光速是可以合成的,与普通的速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光速不变是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基石,没有了个基石,则相对论这座大厦就会坍塌。迈莫实验显然是光速不变的例子,光行差显然是光速可变的例子,光速到底可不可变?科学处于两难选择的处境中,科学界违背科学精神,采取了含糊其辞的做法,分区对待,表面上仍坚守光速不变的信条,在遇到诸如光行差这类光速不变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时,却偷偷摸摸地采用和无奈地容忍光速可变来解释。 笔者认真解析了光行差现象,化解了光速可变与不变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合理解释了光行差现象。要合理解释光行差现象,必须恢复以太,没有以太就不能合理解释光行差现象。笔者对光行差新解释的主要精神来自于第8章《光速的变与不变》,新解释只是该章精神的具体应用。 笔者认为,光行差是光在传播中,由于其介质---以太的密度变化而发生折射所产生的现象。 在“光速变与不变”中,我们阐述了以太密度随同引力强度同步变化的思想。以太阳为例,离太阳越远,太阳的引力强度越小,太阳产生的以太密度变得越稀。反之,离太阳越近,太阳的引力强度越大,太阳产生的以太密度变得越稠。也就是说,从孤立的天体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以太密度是逐渐变化的。把系统孤立隔离起来,不考虑系统外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考虑所考察系统的自身作用,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考察太阳对遥远星光光行差的影响。 一光子从地球发射到无穷远处,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势能增加,光速就要减小,假如地球处的光速(d C )为299792458/m s ,光到达无穷远处时的光速(w C )为: 2222r r d w r w GM GM C C R R -=- 式中,r M :太阳质量(301.98910kg ?);r R :日地距离(111.49610m ?);w R :太 阳到无穷远处(星)的距离(w R →∞),也就是说 2r w GM R 项可作“0”处理。 将相关数据代入式中,解之得: 299792455.04193/w C m s =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在)光速越来越慢的同时,太阳以太变得越来越稀薄,光速在逐渐变稀薄的以太中逐渐加快,以保持以太光速不变。 假如过程相反,光从无穷远处射向太阳,内在光速逐渐加快,当光到达地球处时,其速度为299792458/m s ,反推过去,无穷远处的光速一定是299792455.04193/m s 。这里只考虑了太阳的作用,不考虑地球和其它天体的作用。在光速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以太密度相应变得越来越稠密,折射率变得越来越大,以保持以太光速不变。 可以看出,以太密度变化率与光速变化率是同步对等的。 光从无穷远处一路走来,一路发生折射。 怎样计算总的折射率呢?我们知道,折射是光从一媒介进入另一媒介时,传播方向发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作业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等倾干涉的特点 麦克尔逊干涉仪观察的等倾干涉条纹是同心圆环状。 而且移动眼睛时不会有条纹移出和移入视场。这样才能确保是等倾,即两板平行。 迈克尔逊干涉仪发明历史是什么?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迈克尔逊和爱德华·威廉姆斯·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并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最著名应用即是它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对以太风观测中所得到的零结果,这朵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提供了实验依据。 迈克尔逊干涉仪还可测哪些物理量? 一、传统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量应用 1. 微小位移量和微振动的测量; 采用迈克尔逊干涉技术,通过测量KDP晶体生长的法向速率和台阶斜率来研究其台阶生长的动力学系数、台阶自由能、溶质在边界层内的扩散特征以及激发晶体生长台阶的位错活性2. 角度测量: 仪器的两个反射镜由三棱镜代替,反射镜组安装在标准被测转动器件的转动台上。被测转角依照正弦原理转化成反射镜组两个立体棱镜的相应线位移,而后进行干涉测量,小角度干涉仪测角分辨率达到10-3角秒量级。 3.薄透明体的厚度及折射率的同时测量 在不放薄膜时调出白光干涉条纹,而后插入透明薄膜,在薄膜与光线垂直时调出白光干涉条纹后,记录此时动镜移动的距离,再将薄膜偏转α角(45°比较方便),再调出白光干涉条纹,再记录动镜移动的距离。通过动镜这两次移动的距离和薄膜的偏转角,就可以同时计算出待测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4.气体浓度的测量: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参考光路中,放入一个透明气体室,利用白炽灯做光源,在光程差为零的附近观察到对称的几条彩色条纹,中间的黑色条纹是等光程(Δ=0)精确位置。利用通入气体前后等光程位置的改变量,计算出气体的折射率,再利用气体的折射率与气体浓度的关系,计算出气体浓度。 4.引力波探测(超大型迈克尔逊干涉仪) 引力波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最重要的预言,对爱因斯坦引力波的探测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基础探索项目之一。 2.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1).混凝土内部应变的测量 把组成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个臂预埋到混凝土中,当混凝土内部发生膨胀、收缩或变形时,光纤迈克尔逊的白光干涉条纹发生变化,这样可以混凝土内部的一维和二维很小的应变状态进行测量,可以及时了解材料内部应变信息以及内部应变状态分布。由于光纤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柔软易于布置,可埋入性好,抗拉性好,耐腐蚀性强;不改变材料结构的受力状态;测量的成本低等特点。 (2). 地震波加速度的测量 以全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为基础,研制出由地震敏感元件组成的单分量双光路加速度地震检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 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 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 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 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1.生命观念——通过假说—演绎的过程分析,形 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科学观念。 水平二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测交的原理,理解测交 的作用,并能阐明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验证其对 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水平一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 实验,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一对遗传因 子杂交实验中是如何落实假说—演绎的基本步 骤的。 水平二 4.社会责任——能够利用孟德尔分离定律,已知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 表现类型及比例;并能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 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水平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自主梳理——————————————— (1)为什么测交可以用来测定待测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就取决于待测亲本所能产生的显隐性配子的种类及比例。(2)如何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待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显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

隐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隐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待测亲本为杂合子。 [典例1]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该测交实验不能了解到( ) A.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产生配子的比例 解析通过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验证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A错误。 答案 A [对点练1] 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Aa与aa杂交,后代为aa的概率为1/2,D错误。 答案 D 联想质疑 ★与隐性纯合个体交配即可测定基因型 【归纳总结】测交的作用

实验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网帧与ARP协议

实验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网帧与ARP协议 一、实验目的 分析以太网帧,MAC地址和ARP协议 二、实验环境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使用Wireshark、IE等软件。 三、实验步骤: IP地址用于标识因特网上每台主机,而端口号则用于区别在同一台主机上运行的不同网络应用程序。在链路层,有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在局域网中,每个网络设备必须有唯一的MAC地址。设备监听共享通信介质以获取目标MAC地址与自己相匹配的分组。 Wireshark 能把MAC地址的组织标识转化为代表生产商的字符串,例如,00:06:5b:e3:4d:1a也能以Dell:e3:4d:1a显示,因为组织唯一标识符00:06:5b属于Dell。地址ff:ff:ff:ff:ff:ff是一个特殊的MAC地址,意味着数据应该广播到局域网的所有设备。 在因特网上,IP地址用于主机间通信,无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局域网。同一局域网间主机间数据传输前,发送方首先要把目的IP地址转换成对应的MAC 地址。这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RP实现。每台主机以ARP高速缓存形式维护一张已知IP分组就放在链路层帧的数据部分,而帧的目的地址将被设置为ARP高速缓存中找到的MAC地址。如果没有发现IP地址的转换项,那么本机将广播一个报文,要求具有此IP地址的主机用它的MAC地址作出响应。具有该IP地址的主机直接应答请求方,并且把新的映射项填入ARP高速缓存。 发送分组到本地网外的主机,需要跨越一组独立的本地网,这些本地网通过称为网关或路由器的中间机器连接。网关有多个网络接口卡,用它们同时连接多个本地网。最初的发送者或源主机直接通过本地网发送数据到本地网关,网关转发数据报到其它网关,直到最后到达目的主机所在的本地网的网关。 1、俘获和分析以太网帧 (1)选择工具->Internet 选项->删除文件

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地球概论复习 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 知识点 第一:地平视差 天体的视差: 天文上在测定太阳系内较近的天体的距离时, 通常采用地球半径作为基 线。 从天体到基线两端的连线所夹的角, 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 叫做天体的 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其视差最大;这个最大的视差值叫做天体的地平视差。第二:月貌(月球地表结构)

月海: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由反射率比较低的基性岩组成。 月陆: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高地,有比较厚的月尘覆盖,反射率高。 环形山: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叫做环形山。现在也叫月坑。 辐射纹:从大环形山向四周辅散的明亮线条。可以穿过山脉、月海延伸数千米。月谷:暗线是深陷的裂谷,有如地球上的沟谷叫做月谷。 第三:潮汐(天文潮汐) 潮汐:地表上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海平面涨落现象。 太阴潮:由月球引起的潮汐;太阳潮:有太阳引起的潮汐。太阴潮》太阳潮

潮差: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大潮;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小潮。潮汐隆起:在地球正反垂点的周围形成两个水位特高的区域称为”潮汐隆起” 引潮力: 地球上任意一点所受的引力与地球平均引力之差, 正反垂点最大其他地方逐 渐减小。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规律性:①每太阴日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②每朔望月两次大潮和小潮; 复杂性:①赤道潮与回归潮;

②二分潮与二至潮; ③近地潮与远地潮; ※ 赤道潮:假定月球的赤纬为零,则两个垂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在一个太阴日 内都有相等的两次高潮和低潮,潮汐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对称。这样的潮汐称为赤道潮(分点潮) ※ 日潮不等:由于月球的赤纬不为零,它的两个垂点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以致同一纬度 ( 除赤道外 ) 的

浅析实验与试验,检测与检验

浅析实验与试验,检测与检验! 咱们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别说老外经常会被搞晕,咱们中国人遇到检验、检测、实验、试验这样的词语,未必都理解清楚、准确 您语文好,您先来读读试试,感受下 1.今天下雨,我骑车差点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 2.来到杨过曾经生活的地方,小龙女动情地说:“我也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 。 3.多亏跑了两步,差点没上上上上海的车。 4.用毒毒毒蛇毒蛇会不会被毒毒死? 5.校长说:校服上除了校徽别别别的,让你们别别别的别别别的你非别别的! 6. 人要是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行行行干哪行都行。要是不行,干一行不行一行,一行不行行行不行,行行不行干哪行都不行。 有人说,每天读一遍,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所以强烈建议收藏好,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技术人员逃不开的这两对词语,您理解正确了吗?

实验 VS 试验的区别 1、实验和试验的英文翻译 实验:experiment 试验:test 2、实验和试验的定义 实验(experiment): 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某自然或社会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强调与理论研究的方法对立。 如:双缝干涉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实验不完全依赖特定标准文件来判断是否成功(纯科研甚至往往没有标准),而主要是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的条件和方法,然后操作,来观测实验品能否达到期望(成功)的或未知的效果。

试验(test): 采用测试的手段来获取或验证某一结果的行为。 如:核试验、独立随机试验。 试验test,是依据已有的标准(国际、国家、企业标准)去验证产品或零部件或材料是否达标(比如型式试验)。也就是已知试验品“应该”到达什么结果,而进行的验证操作。 这里的“试”跟非专业用语“试一试”不是一个含义。着重在是否达标。往往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质量管理涉及了产品研发,生产,售后,反馈等整个过程)。 3、实验和试验的进一步解释 如果能获取的一个规律性的结论,那么是实验。 例如: 库仑扭秤实验可以得到静电相互作用服从平方反比关系; 双缝干涉实验可以得到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可以得到地球上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光速相; LY/T 1772-2008 杨树品种分子鉴定实验方法-DNA大增片断氏度多态性法(AFLP)

实验3分析mac帧格式

实验3 分析MAC帧格式 实验目的 1.了解MAC帧首部的格式; 2.理解MAC帧固定部分的各字段含义; 3.根据MAC帧的内容确定是单播,广播。 实验设备 Winpcap、Wireshark等软件工具 相关背景 1.据包捕获的原理:为了进行数据包,网卡必须被设置为混杂模式。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共享式的以太网络。这些以太网是通过Hub 连接起来的总线网络。在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中,任何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候,它们之间交换的报文全部会通过Hub进行转发,而Hub以广播的方式进行转发,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报文,不过只有目的机器会进行后续处理,而其它机器简单的将报文丢弃。目的机器是指自身MAC 地址与消息中指定的目的MAC 地址相匹配的计算机。网络监听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这些原本要被丢弃的报文,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网络中信息的现状。 2.Tcpdump的简单介绍:Tcpdump是Unix平台下的捕获数据包的一个架构。Tcpdump最初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洛仑兹实验室的Van Jcaobson、Craig Leres和 Steve McCanne共同开发完成,它可以收集网上的IP数据包文,并用来分析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现在,Tcpdump已被移植到几乎所有的UNIX系统上,如:HP-UX、SCO UNIX、SGI Irix、SunOS、Mach、Linux 和FreeBSD等等。更为重要的是Tcpdump是一个公开源代码和输出文件格式的软件,我们可以在Tcpdunp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辅助分析的功能,增强其网络分析能力。(详细信息可以参看相关的资料)。 3.Winpcap的简单介绍:WinPcap是由意大利Fulvio Risso和Loris Degioanni等人提出并实现的应用于Win32 平台的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的一种软件包,包括内核级的数据包监听设备驱动程序、低级动态链接库和高级系统无关库,其基本结构如图3-1所示:

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

真空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 问题导引:为什么光速c刚好是299792458m/s? 史蒂文·温伯格曾经说过:“我对基础物理学的进步的想法是,能带领我们更接近一种能够以自然的和统一的方式解释所有物理现象的简单理论.”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主张,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它们是不能够被证明的,但是可以被证伪的.按照霍金的理解就是:如果理论只是假设意义上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讲它证明…….一个好的的理论的特征:它能够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所否定或所证伪的语言. (一)爱因斯坦对于光速不变性原理的解释爱因斯坦在给达文波特的信中说:“在我本人的思想发展中,迈克尔孙的结果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爱因斯坦认为: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必须由一个能与相对性原理一致的较为复杂的原则取代;这是因为相对性原理自然而简单并且在人们的思想中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是,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说明了我们不该遵循这一途径.他认为新的理论应该与电动力学的理论协调起来.于是,他较深入的分析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概念,让人们看到相对性原理和光的传播定律(真空中光速恒定定律)没有丝毫的抵触之处.这样他完成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光也就有了新的参考原则.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说:“在物理学中几乎没有比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更简单的定律了.学校里的每个儿童都知道,或者相信他知道,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以速度千米每秒传播.无论如何我们非常精确地知道,这个速度对于所有各色光线都是一样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则当一颗恒星为其邻近的黑暗星体所掩食时,其各色光线的最小发射值就不会同时被看到.荷兰天文学家德西特根据对双星的观察,也以相似的理由指出,光的传播速度不能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爱因斯坦在1952年第十五版本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中仍然如是说,“我们可以假定关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这一简单的定律已有充分的理由为学校里的儿童所确信.谁会想到这个简单的定律竟会使思想周密的物理学家陷入智力上的极大困难呢?” 二十世纪末,在天文和微观的实验中都发现了一些现象,光速不变原理的经典解释遇到困难,关于此问题的理论探讨也很活跃,我国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进行着摸索,物理学可以使用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然而用实验检验其非假设成果的正确性,进而间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假设时代,该现象还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这说明假设的现象比当时物理能解释的东西更基本.因此,如能在以后对假设作出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自从相对论发表以来,对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但相对论以其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一、经典时空观 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系是经典时空观的核心。人们在原始状态下,总从自我的感觉出发认识世界。并总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一切事物。从这点上说,哥白尼的贡献是相当伟大的。他启示了人们要站在公正的角度看问题。 “以太”(ether)一词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他以为,人们用纯粹思维可以找出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要用观测去检验它。他把地上物质与天上物质人为划开,认为天上是由与地上污浊的物质不同的纯洁的物质即“以太”组成。此外他相信存在一个优越的静止状态,任何没有受到外力和冲击的物体都采取这种状态。特别是他以为地球是静止的。经典力学打破了天上与人间的不同,并且否定静止存在唯一标准。人们可以讲,物体A静止而物体B以不变的速度相对于物体A运动,或物体B静止而物体A运动,这两种讲法是等价的。 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不存在感到非常忧虑,因为这和他的绝对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即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隐含在他的定律中,他也拒绝接受。他思考了这样一个实验,即水桶中水的旋转。 (1) 开始时,桶旋转得很快,但水几乎静止不动。在粘滞力经过足够的时间使它旋转起来之前,水面是平的,完全与水桶转动之前一样。 (2)水和桶一起旋转,水面变成凹状的抛物面。 (3)突然使捅停止旋转,水面仍然保持凹状的抛物面。 牛顿就此分析道,在第(1)(3)阶段里,水和桶都有相对运动,而前者是水平的,而后者水面凹下:在第(2)(3)阶段里,无论水和桶有无相对运动,水面都是凹下的。牛顿由此得出结论:桶和水的相对运动不是水面凹下的原因,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水在空间里绝对运动(即相对于牛顿的绝对空间的运动)的加速度。 绝对空间在哪里牛顿曾经设想,在恒星所在的遥远地方,或许在它们之外更遥远的地方。他提出假设,宇宙的中心是不动的,这就是他所想象的绝对空间.从现今的观点来看,牛顿的绝对空间观是不对的。不过,牛顿当时了清楚地意识到,要给惯性原理以一个确切的意义,那就必须把空间作为独立于物体惯性行为之外的原因引进来。爱因斯坦说:“对此,牛顿自己和他同时的最有批判眼光的人都是感到不安;但是人们

人教版必修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3)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实验过程 (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 3.实验结果与结论 彩球组合中,DD∶Dd∶dd比值接近1∶2∶1,彩球组合类型代表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桶内的彩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两种配子()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一定要相等() 答案(1)√(2)× 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图,分析问题:

1.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必须相等,这是为什么? 提示杂种F1(Dd)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 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2)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3)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 (4)重复多次。 3.有两位同学各抓取4次,结果分别是DD∶Dd=2∶2和DD∶Dd∶dd=2∶1∶1,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该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

的IP,而MAC地址是伪造的,则当A接收到伪造的ARP应答后,就会更新本地的ARP缓存,这样在A 看来B的IP地址没有变,而它的MAC地址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由于局域网的网络流通不是根据IP地址进行,而是按照MAC地址进行传输。所以,那个伪造出来的MAC地址在A上被改变成一个不存在的MAC地址,这样就会造成网络不通,导致A不能Ping通B!这就是一个简单的ARP欺骗。 【实验体会】 这次实验最大的感触是体会到了网络通信过程的趣味性。在做ping同学IP的实验时,我发现抓到的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相互的应答过程很像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ARP帧,为了获得对方的MAC地址,乐此不疲地在网络中广播“谁有IP为XXX的主机?”,如果运气好,会收到网桥中某个路由器发来的回复“我知道,XXX的MAC地址是YYY!”。另外,通过ping同学主机的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使我对之前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区别与功能,局域网各层次的传输顺序与规则等。还有一点就是,Wireshark不是万能的,也会有错误、不全面的地方,这时更考验我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论证能力。 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教师签名:日期: 【实验作业】 1 观察并分析通常的以太网帧 1.1 以太网帧格式 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2.0)和IEEE 802.3。我们接触过的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802.3帧结构。 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IEEE 802.3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网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看出二者时间 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二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文档中)。 下图分别给出了Ethernet II和IEEE 802.3的帧格式: ⑴前导码(Preamble):由0、1间隔代码组成,用来通知目标站作好接收准备。以太网帧则使用8个字节的0、1间隔代码作为起始符。IEEE 802.3帧的前导码占用前7个字节,第8个字节是两个连续的代码1,名称为帧首定界符(SOF),表示一帧实际开始。 ⑵目标地址和源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 Source Address):表示发送和接收帧的工作站的地址,各占据6个字节。其中,目标地址可以是单址,也可以是多点传送或广播地址。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编辑:零度星系 时间:2012年1月17日- 2月15日 说明:1.本文按感觉(随机)排序,以此带来不便,请大家谅解。 2.由于本文为个人编辑未经审核,因此难免会出现字词编辑错误,若发现文中出现错误,请与本人联系。 一、部分关键专业术语 1.光行差:光的有限速率和地球沿着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引起的恒星位置的视位移。在一年内,恒星似乎围绕它的平均位置走出一个小椭圆。这个现象在1729年由詹姆斯·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发现,并被他用来测量光的速率。 2.吸收星云:太空中的冷气体尘埃云,只因为它阻挡更远恒星的光而能被发现。 3.近日点进动:水星绕太阳的轨道并非每次遵循相同的路径,而是依次有微小的位移。每次的轨道都是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在每个轨道上水星最接近太

阳的地方(近日点),椭圆向旁边位移一个很小的量。近日点的这种进动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但不能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引力理论来解释。 4.弱人择原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所有量的观测值,不是同等可能的;它们偏爱那些英应该存在使碳基生命得以进化的地域以及宇宙应该足够年老以便做到这点等等条件所限定的数值。 5.强人择原理:宇宙必须具备允许生命在其某个历时阶段得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性质。 6.阿波罗小行星群:轨道的近日点都在地球轨道之内而远日点都在地球轨道之外的一群小行星,所以它们太阳运动时穿过地球轨道。它们的名称来源于1932年走到离地球不到0.07个天文单位时被发现的第1862号小行星阿波罗。阿波罗本身的线大小约1.4公里。这样一个天体如果与地球相撞,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7.巴纳德星:已知自行最大的恒星,由美国天文学家巴纳德(E.E,Barnard)于1916年发现。巴纳德星运动极快,仅仅180年就在天空相对于背景恒星扫过半度距离(从地球上看的月亮角直径)。巴纳德星离我们1.8秒差距(约6光年),是离太阳系第4颗最近的已

省重点高中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测试题

省重点高中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实质测 试题 生物 2018.1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学现象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 C.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随机结合 2.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 A.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成活率相同 D.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4.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杂种后代出现不同性状B.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 C.F2性状分离比接近3:1D.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 5.家兔的褐毛对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是雌兔,丙和丁是雄兔,已知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甲与丁多年交配,子兔全部为黑毛;乙与丁交配,子兔中有褐毛兔。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黑毛对褐毛是显性 B.设B为显性基因,b为隐性基因,则甲、乙、丁兔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bb

实验一 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一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目的】 1、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 2、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3、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4、掌握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内容】 1、学习协议仿真编辑器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学习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学会使用协议仿真编辑器编辑以太网帧,包括单帧和多帧; 4、学会分析以太网帧的MAC首部; 5、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6、理解MAC首部中的LLC-PDU长度/类型字段的功能; 7、学会观察并分析地址本中的MAC地址; 8、了解LLC-PDU的内容; 【实验原理】 局域网(LAN)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将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数据通信。局域网的技术要素包括了体系结构和标准、传输媒体、拓扑结构、数据编码、媒体访问控制和逻辑链路控制等,其中主要的技术是传输媒体、拓扑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局域网的主要的特点是:地理分布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和协议简单等。 1、三个主要技术 ⑴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 ⑵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⑶媒体访问控制方法: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技术。 2、IEEE 802标准的局域网参考模型 IEEE 802参考模型包括了OSI/RM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OSI/RM的数据链路层功能,在局域网参考模型中被分成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和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两个子层。由于局域网采用的媒体有多种,对应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也有多种,为了使数据帧的传送独立于所采用的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 标准特意把LLC 独立出来形成单独子层,使LLC子层与媒体无关,仅让MAC子层依赖于物理媒体和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