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

计算得到的武汉市各辖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如表1所示:

表 1 1996-2008年间武汉市各辖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江岸区 -0.0568 -0.0769

-0.0381 0.0311 0.0306 0.0069 江汉区 -0.0769 -0.0661 0.0124 -0.0194 -0.0455 硚口区 -0.0559 -0.0519 0.0105 0.0234 0.0309 汉阳区 -0.0365 -0.0409 -0.0429 0.0371 0.0528 0.0546 洪山区 -0.0219

-0.0148

-0.0142

0.0345 0.0093

-0.0105

武昌区 -0.0366 青山区 -0.0143 东西湖区 -0.0190 0.0096 0.0472 0.0547 0.0844 -0.0102 汉南区 -0.0120 -0.0201 0.0738 0.0186 0.1053 0.0562 蔡甸区 -0.0133 0.0277 0.0079 0.0418 0.1020 0.0014 江夏区 -0.0128 0.0038 0.0232 0.0410 0.1411 0.0243 黄陂区 -0.0095 0.0977 0.0316 0.0168 0.2462 -0.0052 从表1可以得出,1996-2008这13年间,武汉市除武昌和青山这两个区的耕地从无到有增加外,其他的11个区的耕地都在以不同的速率减少,江汉区耕地减少速率最快,其次是江岸区和硚口区,速率最慢的是新洲区和黄陂区;对于园地,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区在1996年就没有园地,到2008年仅武昌区从无到有,增加了23.21333公顷,江岸区、汉阳区、洪山区、汉南区园地都减少,其中江岸区和汉阳区减少速率最快,除此以外的区园地有所增加,增加速率最快的属新洲区。对于林地,武昌区、青山区从无到有,到2008年分别增加了391.48公顷和120.3933公顷,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洪山区林地减少,其中江汉区减少速率最快,其次是硚口区。除此以外的其他区,林地有所增加,其中汉南区林地增加的速率最快,其次是东西湖区;对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武昌区、青山区两个区层减少态势,其他的区都在增加,其中东西湖区增加的速率最快,其次是蔡甸区,最慢的属江汉区和硚口区;对于交通用地,武昌区、青山区从无到有,到2008年分别为97.66公顷和42.58公顷,除江汉区的交通用地减少外,其余的都有所增加,其中黄陂区增加的速率最快,其次是江夏区,最慢的是洪山区;对于水利设施用地,武昌区和青山区从无到有,2008年分别为51.75公顷和29.55公顷,江汉区、洪山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的水利设施用地减少,其中江汉区减少的速率最快,其余的有所增加,其中汉南区、汉阳区增加的速率最快。

2.3 武汉市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差异

研究武汉市13个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于整个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计算公式为

a

b a a a b C C K C K K R -??-=

式中:K a 、K b 为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基期和报告期末的面积;C a 、C b 为全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基期和报告期末的面积;R 为单一土地利用类

型相对变化率。R>1,说明变化速率快,R<1,说明变化速率慢。

计算得到武汉市13个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如表2:

表 2 武汉市各辖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江岸区 6.8124 1.7024 1.3719 0.3927 0.1743 0.8760 江汉区9.2260 2.3810 0.1561 0.1106 5.8145 硚口区 6.7076 1.8687 0.1324 0.1334 3.9460 汉阳区 4.3836 0.9060 1.5446 0.4684 0.3006 6.9753 洪山区 2.6222 0.3274 0.5108 0.4362 0.0528 1.3438 武昌区0.4626

青山区0.1809

东西湖区 2.2845 0.2133 1.7023 0.6905 0.4804 1.3055 汉南区 1.4342 0.4458 2.6606 0.2353 0.5998 7.1784 蔡甸区 1.5918 0.6123 0.2836 0.5279 0.5806 0.1783 江夏区 1.5392 0.0837 0.8347 0.5178 0.8036 3.1072 黄陂区 1.1378 2.1613 1.1397 0.2118 1.4020 0.6699 新洲区 1.1209 5.5463 0.0066 0.2521 0.5612 2.6192

从表2可以得出,对于耕地,除武昌区、青山区外,其他区耕地减少速率相对于整个武汉市都要快,其中减少最快的是江汉区,其次是江岸区、硚口区,最慢的是新洲区;对于园地,黄陂区、新洲区园地在增加,并且速率相对于整个武汉市的变化要快,而江岸区的园地在减少,速率相对来说也较快,而汉阳区、洪山区和汉南区园地在减少,速率相对较慢,东西湖区、蔡甸区和江夏区在增加,速率也相对较慢;对于林地,江汉区减少的速率相对最快,江岸区、硚口区、汉阳区也在减少,速率相对与整个武汉市较快,而洪山区则相对较慢地减少,除此以外,汉南区林地增加,且相对速率最快,其次是东西湖区和黄陂区相对较快,而蔡甸区、江夏区和新洲区则相对较慢地增加;对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都较慢,最快的属蔡甸区和江夏区;对于交通用地,只有黄陂区相对于整个武汉市增加速率快;对于水利设施用地,汉南区和汉阳区相对于整个武汉市增加速率最快,而江汉区则是减少得最快。

3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1 武汉市农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数据统计,武汉市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854908.83公顷,2008年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农用地占了较大比重,2008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耕地也很多,2008年其他农用地分类结构如图3,结合三个图可以得出,武汉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林业、渔业。

图 1 2008年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构

图2 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图

图3 2008年武汉市其他农用地分类结构图3.2 武汉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

2008年建设用地分类结构如图4:

图4 2008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分类结构图

从图4可以看出武汉市城市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交通便利度反映在用地数量上的特征:在居民点用地总量中,城市居民点用地仅占17%,而农村居民点达到34%之多,说明武汉市的城市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工矿用地仅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8%,说明武汉市是一个工业特征明显的县市,武汉市的交通用地有公路用地、铁路用地,说明武汉交通多样发达。

3.3 武汉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

2008年武汉市未利用地分类结构如图5:

图5 2008年武汉市未利用地分类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武汉市的未利用地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比例较大,超过了建设用地所占比例。结合图6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未利用地中数量最大的是湖泊水面,占了未利用地总量的55%之多,其次是河流水面,占了20%,再其次是滩涂,占了12%,荒草地占了7%。说明武汉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不大。

3.4 运用区位熵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上的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计算公式为

A

b

Q

(B

a

/(

)

/

)

/

式中:Q为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熵;a为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为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为该地区土地总面积;B为全区域土地总面积。

通过计算区域熵,可以找出该地区在整个区域内具有一定地位的专门部门,并可根据Q值的大小衡量其专门化,Q>1,地区有比较优势,Q<1,地区无比较优势。

计算各辖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熵,结果如表3:

表 3 各辖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熵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江岸区0.1045 0.0000 0.0756 0.0000 0.8722 0.2816 江汉区0.0000 0.0000 0.0187 0.0000 0.0006 0.0000 硚口区0.0774 0.0000 0.0652 0.0000 0.8443 1.3949 汉阳区0.3023 0.0920 0.0847 0.0000 1.2103 2.3569 洪山区0.6132 0.9090 0.4105 0.7651 1.2833 1.4204 武昌区0.0097 0.1830 0.4720 0.0000 0.2515 0.0000 青山区0.0942 0.0000 0.2441 0.0000 1.7061 0.0000 东西湖区0.9566 3.4246 0.2748 0.0000 2.3363 1.4447 汉南区 1.0897 1.4871 0.4237 0.0000 0.4387 2.4735 蔡甸区 1.0389 0.2631 0.5095 0.0000 0.6818 1.7276 江夏区0.9655 0.9892 0.9476 0.0000 0.8316 0.2717 黄陂区 1.0983 0.7532 2.0843 3.6296 1.1559 0.5917 新洲区 1.2441 1.3146 0.5879 0.0000 0.8127 1.5046 从表3可以得出,在农用地中,就耕地而言,汉南区、蔡甸区和新洲区有比较优势;就园地而言,东西湖区、汉南区、新洲区有比较优势;就林地而言,黄陂区有比较优势;就牧草地而言,黄陂区有比较优势;就坑塘水面而言,汉阳区、洪山区、青山区和黄陂区有比较优势;就养殖水面而言,硚口区、汉阳区、洪山区、汉南区、蔡甸区和新洲区有比较优势。

计算各辖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熵,结果如表4:

表 4 各辖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熵

城市用地独立工矿公路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江岸区 2.1986 0.3457 0.1441 1.7178 0.0194 江汉区 2.7123 0.0344 0.0100 0.5009 0.0155 硚口区 2.0608 0.1835 0.0992 0.5687 2.4223 汉阳区 1.7510 0.7240 0.3555 0.8428 0.2782 洪山区 1.6871 0.6374 0.4753 0.9290 0.7322 武昌区 2.6998 0.0367 0.0244 0.4952 0.0345 青山区 2.5552 0.2129 0.0339 0.1303 0.0233

东西湖区0.0000 1.5342 1.7531 1.0881 1.3906 汉南区0.0203 1.1217 3.1142 0.0000 0.5615 蔡甸区0.0665 1.8547 1.4467 0.0893 0.6462 江夏区0.0780 1.6553 1.2968 0.7406 1.7099 黄陂区0.0000 1.2288 2.0433 2.3319 1.5980 新洲区0.0004 1.2385 1.9963 2.2389 1.7201

从表4可以得出,在建设用地中,就城市用地而言,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洪山区、武昌区、青山区有比较优势;就独立工矿而言,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有比较优势;就公路用地而言,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有比较优势,说明工业发达的地方,公路交通同样发达;就对外交通用地而言,江岸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有比较优势;就特殊用地而言,硚口区、东西湖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有比较优势。

4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在这里分别选取了9个指标,分别查找了13个区的数据,指标依次为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建设利用率、水面利用率、人口密度、林地覆盖率、人均城市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如表5所示,由于汉阳区和武昌区没有农村人口,因此这里将它们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定位比较大的数值。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每个区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并进行比较。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统计分析方法软件环境为SAS统计软件。

表5 各个区各指标值

土地垦殖率(%)土地利

用率

(%)

土地农

业利用

率(%)

土地建

设利用

率(%)

水面利

用率

(%)

人口密度

(人/公

顷)

林地覆

盖率

(%)

人均城市

居民点用

地面积(公

顷/人)

人均农村

居民点用

地(公顷/人)

江岸区0.041 0.792 0.122 0.652 0.305 85.644 0.008 0.005 0.096 江汉区0.000 0.046 0.002 0.946 0.001 208.199 0.002 0.004 5.059 硚口区0.031 0.094 0.146 0.750 0.613 114.379 0.007 0.005 0.009 汉阳区0.120 0.168 0.306 0.504 0.525 47.699 0.009 0.005 10000000. 洪山区0.243 0.247 0.460 0.279 0.379 20.744 0.042 0.006 0.356 武昌区0.004 0.385 0.071 0.542 0.039 55.733 0.049 0.009 10000000. 青山区0.037 0.000 0.169 0.829 1.000 173.130 0.025 0.004 0.489 东西湖0.379 0.072 0.660 0.214 0.824 5.312 0.028 0.005 42.055 汉南区0.431 0.205 0.625 0.129 0.466 3.732 0.044 0.004 1.120 蔡甸区0.411 0.217 0.584 0.174 0.475 4.295 0.052 0.006 0.268 江夏区0.382 0.271 0.571 0.136 0.214 3.591 0.098 0.004 9.433 黄陂区0.435 0.083 0.770 0.129 0.693 5.036 0.214 0.002 2.343 新洲区0.492 0.151 0.699 0.123 0.512 6.741 0.060 0.002 3.259

在SAS中进行主成分分析程序为:

data ex;

input x1-x9@@;

cards;

(数据略);

proc princomp out=prin ;

var x1-x9;

run;

proc print data =prin; var x1-x9; run ;

得到的结果为:

从程序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累计解释方差的比率已经超过了91.10%,所以只需要求1λ,2λ,3λ,4λ所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4,3,2,1(=i i α。

根据程序结果Y 可知

T Y Z 11α=,T Y Z 22α=,T Y Z 33α=,T Y Z 44α=

其中Y=[921,...,,y y y ],

)0.18736- 0.27789,- 0.328266, 0.37058,- 0.177496, 0.42519,- 0.461677, 0.11491,- 0.451609,(1=α)0.391448 0.442078, 0.041707, 0.39966,- 0.42262,- 0.27567,- 0.039234, 0.479134, 0.064527,(2=α)0.667803 0.265158, 0.011118, 0.11365,- 0.402899, 0.03544,- 0.057289, 0.54884,- -0.05105,(3=α)

0.223343 0.22775,- 0.69605, 0.201654, 0.53146,- 0.091539, 0.08466,- 0.26399,- -0.07351,(4=α 从程序运行结果可以得出,前面四个主成分4321,,,Z Z Z Z 基本上反映了原来所有的信息的91%。第一主成分与土地垦殖率、土地农业利用率等密切相关,表示的是农业用地的开发程度;第二主成分与土地利用率、人均城市居民点用地面积密切相关,表示的是土地的整体开发程度;第三主成分与水面利用率、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密切相关,表示的是农村居民点的开发程度;第四主成分与土地建设利用率、人口密度、林地覆盖率密切相关。

接着计算四个主成分得分,并将其对应的方差比率作为权重,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的各个主成分得分如表6所示。

表 6 各个区四个主成分得分

Z1 Z2 Z3 Z4 江岸区 -2.0782 1.0665 -2.0709 -0.8163 江汉区 -3.0801 -1.509 -0.8999 1.2745 硚口区 -1.6742 -1.4405 0.0924 -0.3043 汉阳区 -1.163 0.7019 1.7788 -0.0397 洪山区 0.3071 0.6602 -0.2477 -0.3711 武昌区 -2.7255 2.7682 1.0599 0.7269 青山区 -1.5849 -2.7169 0.7335 -0.4394 东西湖区 1.5796 -0.4335 0.7381 -1.1955 汉南区 1.655 0.3705 -0.2135 -0.4791 蔡甸区 1.2846 0.7119 -0.0155 -0.5621 江夏区 1.5925 0.8556 -0.7657 0.6292 黄陂区 3.453 -0.6649 0.1607 1.6057 根据已知的各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比率,可以得到进行综合评价的计算公式为:

4321*0759.01048.02186.0*5117.0Z Z Z Z Z +++=

表 7 各个区的总分值及排序

江岸区 -1.10927 10 江汉区 -1.90353 13 硚口区 -1.18499 11 汉阳区 -0.25827 8 洪山区 0.247337 7 武昌区 -0.62326 9 青山区 -1.36139 12 东西湖区 0.700133 6 汉南区 0.869116 4 蔡甸区 0.768663 5 江夏区 0.969427 3 黄陂区 1.760267 1 新洲区

1.125687

2

根据表7可以得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这6个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而这6个区恰好都是武汉市的城郊区。其中黄陂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其次是新洲区,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原因是选取的9个指标中5个是直接有关农业的,有3个是直接与城市建设有关,还有1个是整体评价指标。而又因为第一个和第三个主成分是农业方面的,第二主成分受到农业方面的影响也较大,所以最后的总分值也是偏向于农业方面。

5 武汉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武汉市在1996-2008年间各个区的耕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少,说明武汉市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武汉市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现有的耕地。特别是经济发展好的主城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耕地,保证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主城区的林地每年都在以一定的比例减少,而城郊区的林地则每年以一定比例增加,市政府可能是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林地平衡发展,不过为了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我认为保存原有区的林地更好。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较快。在城镇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布局不尽合理,土地级差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因此要调节用地布局,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土地利用效果。

湖北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计划书(2016-2020年)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白勺\基础.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白勺\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白勺\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白勺\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白勺\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白勺\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白勺\保障能力.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1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白勺\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白勺\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白勺\保障措施.《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201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白勺\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白勺\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白勺\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白勺\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白勺\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白勺\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白勺\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白勺\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白勺\要求,加强自然景观、水生态环境白勺\保护和修复,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白勺\生态文明城市. 5、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在统筹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中白勺\龙头地位,加强规划白勺\宏观调控作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土壤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均小于5%。水稻土是湖北省面积最大,贡献最多的耕作土壤,盛产粮、油,占全省粮食产量70%。潮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产粮、棉、油的土壤,本区域所产棉花占全省棉花产量80%以上。黄棕壤广泛分布于我省的鄂西南山区和鄂北地区,是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茶叶、烟叶等粮经作物的重要产区。 湖北省红壤主要分布于鄂东南海拨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垅岗和鄂西南海拨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该分布区包括咸宁地区和鄂西自治州各县市,以及黄石、鄂州、武昌、汉阳、洪山、圻春、浠水、武穴、黄梅、石首、公安、松滋、枝域等县(市、区)。红壤营养状况是有机质含量较低,严重缺磷、硼,大部分缺氮、钾,局部缺锌、铜、锰、铁。 湖北省黄壤分布于鄂西南(鄂西自治洲和宜昌地区)海拨500-1200米的中山区,居基带红壤之上,册地黄棕壤之下。其分面下限阪峰较高,群山较低。主要分面地域表现为“四大块,四河谷”,“四大块”指恩施-建始盆地,来凤盆地、黄陵背斜中心区和枝城、长阳与五渔洋关之间的三角地带。“四河谷”指长江西陵河谷清江河谷鹤嵝水谷和咸丰唐岩河谷。土壤层次分异明显,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比红壤高22.4%,其它矿质氧分与红壤相近或略丰,富铝化作用、淋溶作用和粘粒淀积现象较为明显。 本省黄棕壤分布于该省各地、市、州,其中,以郧阳、黄冈、宜昌、孝感、襄樊等地的面积较大。 多表现较为严重的水土侵蚀,该土壤的农业垦种历史较长,利用方式多种多样,结构面上经常覆有铁、锰胶膜或结核。一般质地粘重,土体紧实。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 该土壤的质地较为粘重,整个土体结构紧实,难犁难耙,不易拿墒情。土壤毛管蒸发力强,水分极易散失,天晴易受干旱威胁,有“旱包子”之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的含量及保肥性能尚可。 砂姜黑土集中分布于鄂北岗地,向北与南阳盆地的砂姜黑土连成以体。其土壤理化性状差,粘、板、瘦,易涝怕旱,肥力较低。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 该土壤的质地较为粘重,整个土体结构紧实,难犁难耙,不易拿墒情。土壤毛管蒸发力强,水分极易散失,天晴易受干旱威胁,有“旱包子”之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的含量及保肥性能尚可。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汉江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有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828万人,土地土地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万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面积的1/4,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13个区。据统计,2007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35500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达5371元。根据市统计局出版的《武汉市统计年鉴—2008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2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28万人,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预计到2010年后将达到70%。 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03个土种,其中红壤和黄棕壤分布较广,利用类型多样,土地适应性广泛,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的显著标志,是区域、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之一,对于自然环境系统中的水文过程、生态过 程等有着显著且深刻的影响[1]。在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大量其它土地 利用类型都转变为城市用地。这种变化将显著影 响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增大[2],使得城市内 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城市往往是人口和 财富的聚集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增加,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一大障 碍。能否有效抵御和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现 代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主题[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洪涝灾害的主 要孕灾环境之一,严重影响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所以探究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 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变 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及灾害防御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仅局限于小流参考文献 武汉市统计信息网。武汉统计年鉴2008【Z】。2008-11-6 殷妍。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P13-18 武汉建设年鉴2007年鉴2007【Z】。200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末的41.8%,参考文献:李慧莲。中国城市化故事如何演绎?【N】。中国经济时报,2005-09-15 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15年城市化率仍将以不低于1%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参考文献:中国城市化面临三大瓶颈【N】。广东建设报,2005-10-26 流域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盖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流域水流特性的改变是相当剧烈的(1)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不透水面积大增,流域中原有雨水滞留能力锐减,径流系数大增;(2)城镇用地的大面积出现,地表粗糙度下降,加上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大量修建,使汇流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随着流域滞水能力降低,汇流速度加大,洪水波形较流域开发前变陡,洪峰流量明显增加。程晓陶,冯智瑶。城市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水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空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原名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于2009年12月正式更名。近十年来,中心勇于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服务国土规划管理,通过不断强化技术质量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了一套服务管理、服务市场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和思想作风过硬的规划工作队伍,实现了中心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武汉市国土规划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沟通行政管理的项目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内土地规划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土规划管理为主导职能,坚持规划咨询论证以维护城市公共利益为基本原则,坚持以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占领市场,坚持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坚持以勤政廉政的纪律要求规范经营活动。通过健全内设机构,整合人力资源,完善激励制度,深化技术建设,强化质量要求,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努力为国土规划管理和建设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 十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心发展到现在年均完成项目300余项,产值逐年递增,为中心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一点一滴摸索规划咨询技术标准,发展到现在拥有规划设计、土地规划、工程咨询、规划报建咨询执业等资质。中心承担了3000余项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研究工作,先后有100余项规划咨询、规划设计和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奖项,其中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二等奖90余项,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中心现有职工88人,高级职称10人(正高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30人,注册规划师15人,注册建筑师3人,注册咨询师1人,注册二级建造师1人,土地登记代理人1人,房地产经纪人协理1人。1人荣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荣获市政府专家津贴、3人荣获“十百千”人才专家称号。 中心内部已经形成了团结、勤奋、创新、务实的良好风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心获得了“全国城市雕塑展优秀组织奖”、“湖北省杰出青年文明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青年文明号”、“武汉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武汉市双创示范岗”、“武汉市援藏工作优秀单位”、“武汉市扶贫工作优秀单位”、“武汉市农村小康建设先进工作组”、“江岸区文明单位”、“武汉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等各类光荣称号,有一名同志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一名同志获“武汉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多人获得“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绩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及“武汉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国土规划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摘要: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解译1991年?2002年?2007年3期Landsat5-TM影像,分析了武汉地区从1991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6年间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用地面积?人工建筑用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而水域面积和林地面积相对减少;研究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水平下降,景观异质性减少;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景观空间格局;景观指数;土地利用;武汉市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in Wuhan City Abstract: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from 1991 to 2007 in Wuhan city was discussed based on Landsat5-TM data in 1991, 2002, and 2007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 Wuhan city had been changed a lot during the last 16 years. The area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building land increased constantly, while those of water and forest land reduced. The landscape pattern c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ly decreasing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egree,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 wer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index; land use; Wuhan city 景观空间格局主要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对景观格局研究的目的是在似乎由无序的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上,发现其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1]?景观动态指景观在结构单元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它反映了多种自然的?人为的?生物的和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的综合影响[2]?景观格局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数量化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数量化方法,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1,3,4]? 本研究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数量分析方法,开展土地利用格局的量化研究,试图发现空间格局产生的原因与机制,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