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假初三升高一小班教案设计

暑假初三升高一小班教案设计

暑假初三升高一小班教案设计
暑假初三升高一小班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暑假教程

(适用于初三升高一)

星火教育佛山分公司

(物理)教研部

初三升高一(预习课本)

目录

第1课认识运动&时间位移 (3)

第2课物体的速度.............................................. . . (9)

第3课加速度.............................................. . (12)

第4课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 . (17)

第5课单元复习练习课 (22)

第6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25)

第7课实验课--探究自由落体 (29)

第8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4)第9课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38)

第10课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47)

第11课第二单元复习练习课................................ .. (49)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课※1认识运动

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参考系的概念

3.什么时候可以看作质点

◆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对参考系的理解: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以研究方便为准。

○3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性质时,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不同的。同一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

○4参考系本身既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在讨论问题时,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例1.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这三个人的说法( )

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

B.三个中总有一人或两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C.如果选择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个人的说法都对

D.如果各自选择自己的参考系,那么三个人的说法就可能都对

例2.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姿式,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察所选的参考系是( )

A.孙悟空

B.平台

C.飘动的白云

D.镜头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我们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讨论与交流:

1.研究火车的各种运行情况时,哪些情况需要考虑火车长度?哪些情况不需要?

2.研究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是否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

对质点的认识:

○1质点的引入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质点是只有质量而无大小和形状的点,质点占位置,但不占有空间。

○2条件: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只做平动,或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把物体简化为质点.

○3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不影响对问题的研究时,就可把物体看成质点。

平动的物体通常可看成质点,如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的运动。

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如汽车在运动时,虽然车轮转动,但我们关心的是车辆整体的运动快慢,故汽车可看成质点。

例3.以下哪些情况中可以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

B.研究学生骑车姿势的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例4.关于刘翔在跨栏时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刘翔在飞奔过程中,一定能被看作质点

B.教练为了分析其动作要领,可以将其看作质点

C.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均不能把刘翔看作质点

D.是否能将刘翔看作质点,决定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

(第1课)第一节认识运动

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人造卫星绕着地球运转

B.西昌卫星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

C.煤燃烧的过程

D.钟表各指针的运动

2.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C.参考系必须是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

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超过一辆正向前行驶的自行车后,继续向前行驶并且离自行车越来越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汽车为参考系,自行车是向后运动的,汽车是静止的

B.以汽车为参考系,自行车和汽车都是向前运动的,,但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同

C.以自行车为参考系,汽车是前进的

D.以自行车为参考系,汽车是前进的,司机是静止的

4下列事例中,可以将研究对象看成质点的是( )

A.测量巨轮从青岛港到韩国的航行时间

B.测量巨轮从青岛港出港的时间

C.测量速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D.教练分析速滑运动员的动作技术

5.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也隐含了探究神秘宇宙的强烈愿望。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这一诗句表明( )

A.坐在地面上的人是绝对静止的

B.坐在地面上的人相对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是运动的

C.人在地球上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以上说法都错误

6.若车辆在行驶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研究人员要测量车速,可以将车看成质点模型分析

B.研究人员要测量车速,不可以将车看成质点模型分析

C.研究人员要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D.研究人员要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不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7.指出以下所描述的各运动的参考系是什么.

(1)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参考系为_________。

(2)车外的树木向后倒退,参考系为___________ .

(3)骑摩托车的人从观后镜看到身后的一辆汽车迎面而来,参考系为________。

※2时间与位移

◆ 时刻: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瞬间,就是时刻。

◆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成为时间,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来表示。

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没有长短意义,时间是两个时刻之差,有长短意义,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是状态量,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时间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下图所指的时刻和时间分别是什么:

例5.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年钟声在元旦零时敲响,这个“零时”指的是时刻

B .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七点,这个“七点”指的是时间间隔

C .同学放学后在校门口等了一刻钟,公交车才来,这个“一刻钟”指的是时刻

D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经历了21时18分返回地面,这“21时18分”指的是时刻

◆ 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路程只有大小,其单位就是长度的单位。

◆ 位移:为了表达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从物体运动

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

理解:路程和位移的异同,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路程与质点的运动轨迹有关,位移的大小则取决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变化,路程和位移的大小一般是不相等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和位移的大小相等,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两者的关系

①位移与路程不可能相同

由于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所以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同,但大小可能相等.

②位移小于或等于路程

当质点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但不能说位移就是路程;任何情况下,位移的大小都不可能大于路程

③同一位移路程多解:质点的始末位置一旦确定,位移是唯一的,而路程可能有多个取值

④位移为零时,路程不一定为零;但路程为零时,位移一定为零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质点的位移和路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

例7.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质点的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

C.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为零,但位移可能是零

D. 质点做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始终不变时,那么它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例 8.在体育场上正在进行800米竞赛,某运动员沿400米的跑道跑了两圈后,正好回到出发点,则正确的是()

A.他的位移是400米B.他的位移是800米

C.他的位移是零D.他通过的跑程也是零

例9.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圈运动了一周,其位移大小是______,路程是________;若质点运动了1.75周,其位移大小是________,路程是_______,此运动过程中最大的位移是_______,

最大路程是_______.

例10.如图所示,某同学沿平直路面由A点出发前进了100 m到达斜坡底端的

B点,又沿倾角为60°的斜面前进了100 m达到C点,求此同学的位移和路程。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1、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表示时间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

D.1分钟只能分成60个时刻

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着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是相等的

B.质点沿着不同的路径由A到B,路程不一定相等而位移一定相同

C.质点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

D.质点运动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路程

3、北京奥运火炬手实现了成功登上珠峰的预定目标,如图1-2-1所示是火炬

手攀登顶峰的线路图,请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位移 .

B.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移大小

C.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大于位移大小

D.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小于位移大小

7、一支100 m长的队伍匀速前,进通信兵从队尾赶到排头传达命令,然后立即返回,当通信兵回到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200m,在这个过程中,通信兵的位移大小是()

A.400m B.300m C.200m D 100m

8、如图所示,某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经B到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位移等于4R,方向向东

B.物体的位移等于2πR

C.物体的路程等于4R,方向向东

D,物体的路程等于2πR

9.质点沿着如图所示的边长为10m的正方形路线,从A点开始逆时针方向运动,每秒运动5m,在

A、B、C、D分别为ab、bc、cd、da边的中点.问:下表中的四

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和位移各多大?(填在表中相应的空格

内)在图中画出四个位移矢量图。

10、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着马路,由A地出发经B、C地到达D地,A、C、D恰好在一条直线

上,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位移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第二课 ※4物体运动的速度

◆ 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

定义式: t

s =

v 物理意义: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单位是m/s ,km/h

矢量性:平均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他的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

对应性:做变速运动的问题,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对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而言的。

注意: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于在一般情况下质点的路

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所以平均速率一般也要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的大小才相等。

例1.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50m 处的瞬时速度是6m/s ,16s 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7.5m/s ,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A .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例2.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3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定义式:t x v ??=/

公式说明:在上面公式中,如果时间t 非常短,接近于零,表示的是某一瞬时,这是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单位是m/s ,km/h

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矢量性:瞬时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方向,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

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1)平均速度

①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

②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

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③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可由公式t

s

=v 求出,其方向与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 (2)瞬时速度

①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是矢量,一般情况下所提到的速度都是指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即对应于某一状态。 ③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该状态物体运动的方向。 (3)两者的关系

①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可以认为瞬时速度就等于平均速度。 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相等。 例3.关于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 )

A.汽车速度计上显示70 km/h ,指的是平均速度

B. 某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100 km/h ,指的是平均速度

C. 子弹以900 m/s 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指的是瞬时速度

D. 火车从杭州到北京的速度约为120 km/h ,指的是瞬时速度 例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瞬时速度不为零而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速率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瞬时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例5.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为v 1,下山的平均速率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v 1+v 22,v 1+v 22

B.v 1-v 22,v 1-v 22

C .0,v 1-v 2

v 1+v 2

D .0,2v 1v 2

v 1+v 2

例 6.小船匀速逆流而上,经过桥下时箱子落水了,船继续前进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并立即调头以相同的静水船速顺流而下,经过1h 在下游距桥7.2km 处追上.则河水流动速度为( )

A .7.2km/h

B .3.6km/h

C . 1m/s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第2课)第三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1、关于速度的说法,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运动得快

B.速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变化就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3、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B.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汽车在2.5s末的速度是指瞬时速度、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4.一骑自行车的人由静止开始沿直线骑车,他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4s内通过的距离分别为1m、2m、3m、4m.关于这个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s末的瞬时速度为2.5m/s

B.4s末的瞬时速率为4.0m/s

C.前4s的平均速度为2.5 m/s

D.第4s内的平均速度为4.0m/s

5、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s=8+2t2(m),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在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6、已知直线AC的中点为B点,物体沿AC做直线运动,AB段的平均速度为6m/s,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4m/s,那么它在⒕C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7、一质点用100 s的时间沿着一个半径是100m的圆形跑道运动一圈,快慢恒定.求:当走完1/4周时,它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分别为多少?

第三课 ※5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讨论与交流:一架飞机以200m/s 的速度匀速飞行;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20s 后,其速度

变为20m/s ;一位运动员冲刺后的速度由10 m/s 经过5s 后变为0 1. 谁的速度变化量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

2. 谁的速度变化要快一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 运动速度越大的物体其速度变化越大吗?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v=v t -v 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叫做物体

的加速度。

定义式:t

v v a t 0

-=

公式说明:式中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如果用v 0表示开始时刻的速度(初速度),v t 表示经过时间t 秒末的速度(末速度),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m/s 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矢量性: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 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没有必然联系。

对加速度的理解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增加或减少),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总是相同的,即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1)确定正方向,一般取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2)由0v v v t -=?得到速度的变化量,注意此式为矢量式;

(3)找出发生Δv 所需的时间Δt,由t

v v a t 0

-=

计箅加速度,并对a 的正负加以说明,若加速度而为正,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若加速度a 为负,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

3、利用加速度判断物体速度的变化

(1)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只要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加;只要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的速度一定减小。换一个角度说,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与加速度的数值无关,与加速度正在增加还是正在减小无关,只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有关。

(2)根据加速度的大小判断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只要物体的加速度大,其速度一定变化得快,只要物体的加速度小,其速度一定变化得慢。

例1.某高层建筑物内部正在向上运行的电梯,在1.5s 内速度由2.4m/s 均匀减少到0,求该电梯的加速度。

例2.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72km/h 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在看到前方亮起红灯时,立刻采取制动措施,经过5s 汽车停止。这辆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多大?方向如何?

例3、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 B.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例4.关于加速度,系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 有加速度的物体,其速度一定增加

C. 物体的速度有变化,则一定具有加速度

D. 加速度越大,则物体速度变化量一定越大。

例5、关于物体的下列运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加速度逐渐减小,而速度逐渐增大

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改变

C.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而速度保持不变

D.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小时速度最大

例12(双选)对以a=2m/s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意1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ns末的速度比第1s末的速度大2(n-1)m/s

C.2s末速度是1s末速度的2倍

D.ns是的速度是(n/2)s时速度的2倍

例13.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 )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

B.在时刻t3两木块速度相同

C.在时刻t3到时刻t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D.在时刻t3到时刻t5之间两木块的平均速度相同

例14、计算下列运动中的物体的加速度

(1)某飞机的起飞速度是50m/s,由于其地面跑道的限制,要求飞机在8S内离开跑道,求飞机起飞时的最小加速度。

(2)一辆汽车正以54km/h的速度行驶,因发生紧急情况关闭油门,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5s停止。

课堂巩固

1、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

①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②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③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④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在直线运动中,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物体速度的改变量大,加速度就大

C.物体的速度改变快,加速度就大D.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B.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一定越大

C.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

D.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无关

4.甲、乙为两个在同一直线上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的物体,a甲=4m/s2,a乙= - 4m/s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C.甲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一致,乙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反。

D.甲、乙的速度量值都是越来越大。

5、子弹击中木板是速度为800m/s,经过0.02s穿出木板,穿出世的速度为300m/s,求穿过木板过程中加速度为多少,方向如何?

6、汽车以12m/s行驶,刹车后减速行驶的加速度为1m/2s,则需经多少时间汽车才能停止?

7、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弹射系统可以减短战机起跑的位移,假设弹射系统对战机作用了0.1s时间后,可以使战机达到一定的初速度,然后战机在甲板上起跑,加速度为2m/s2,经过10s,达到起飞的速度50m/s的要求,则战机离开弹射系统瞬间的速度是多少?弹射系统所提供的加速度是多少?

(第3课)第四节 加速度

1.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 B .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大小 C .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D .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 2.关于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总与初速度方向一致 B .总与平均速度方向一致 C .总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D .总与位移方向一致

3.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v l =4m/s,1s 后的速度大小变为v 2=10rn/s,在这1s 内的加速度大小( ) A.可能小于4m/s 2

B.可能等于4m/s 2

C.一定等于4m/s 2

D.可能大于4m/s 2

4,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甲的加速度恒为2m/s 2,,乙的加速度恒为-3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物体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C.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6.一滑块沿光滑的水平面以速度v 0运动,遇到竖直的墙壁被反弹回来,滑块从接触墙到离开墙的时间为Δt ,滑块返回时的速度变为

v 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 .滑块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

v 0

B .滑块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

v 0

C .滑块撞墙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

t

v ?20

D .滑块撞墙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

t

v ?230

7.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获得30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1s,球又在空中飞行0.3s 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1s,且球被挡出后以1030m/s 的速度沿原路返回,假设足球在空中飞行时速度大小不变。求: (1)罚点球瞬间,球的加速度大小? (2)接球瞬间,球的加速度大小?

第四课※6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位移--时间图像(s-t图像):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移,再将物体

运动时不同时刻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由这些点所得到的的图像表示物体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简称位移图像。

图像的理解:

1)点: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在该时刻该位置相遇;

2)线: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若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若为曲线,则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改变.

3)斜率: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图像平行于横轴,说明斜率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为零,表示物体静止;图像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正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图像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4)截距:纵轴截距表示t=0时刻初始位置,横截距表示位移为零的时刻。

(4条运动曲线)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得出的图像成为速度----时间图像,简称速度图像。

图像的理解:

1)点:两图像交点,说明两物体在该时刻的速度相等。

2)线:若为倾斜直线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若为曲线表示加速度在改变

3)斜率: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图像平衡于横轴,说明斜率为零,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的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的加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图形的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的加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4)截距:纵截距表示t=0时刻的初速度

5)面积: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图像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为正值;图像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为负值,若图像与时间轴有交叉点,则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为

上、下面积的代数和。

(4个运动图像)

例1.某物体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若规定向东为位移的正方向,试求:物体在OA、AB、BC、CD、DE各阶段的速度。

例2.(双选)两个质点甲和乙,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乙静止,质点甲的初速度为零

B.质点乙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不变

C.第2s末质点甲、乙速度相同

D.第2s末质点甲、乙相遇

例3.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加速后减速,丙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A.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B.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C.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D.无法判断哪辆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例4. 列给出的四组图象中,能够反映同一直线运动的是( )

例5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正确表示其速率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的图线是图中哪一图线( )

例6.如图为初速度为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t 图象,末速度为v t ,在时间t 内物体的平均速

度为-

v ,则 ( )

A .)(2

1

0t v v v +<-

B .)(2

1

0t v v v +=-

C .)(2

1

0t v v v +>

-

D .无法确定 例7.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线做出的以下几个判断中,

正确的是( )

A .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 .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 =2s 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 .在t =2s 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 =2s 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

D .在t =2s 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第4课)第五节 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1、如图所示,为A 、B 、C 三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s-t 图象,则在0~t 0时间内,它们的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 )

A .C

B A v v v == B .

C B A v v v => C .C B A v v v ==

D .B C A v v v ==

1、右图是物体运动的v-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体的运动方向一直不变 B .2s 时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C .2s 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D .s=6s 时物体离出发点最远

2、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则在0-t 1和t 1-t 2时间内( ) A .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同 B .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C .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同 D .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反

3、A 、B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始阶段

B 跑在A 的后面,20 s 后B 跑在A 的前面 B .20 s 时B 追上A ,,且A 、B 速度相等

C .40s 时B 追上A

D .20s 时A 、B 相距最远

4、若蓝仔从甲地到乙地,先乘火车,后乘汽车,已知火车的平均速度为60km/h,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km/h.前后两次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前后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 )

A .都是50km/h

B .都是48 km/h

C .第一次50 km/h,第二次48 km/h

D .第一次48 km/h,第二次50 km/h

6、关于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s-t 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s-t 图象表示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B .s-t 图象就是质点运动的轨迹

初中升高中衔接

初中升高中衔接很重要 家长:孩子即将升入高中,如何让他顺利过渡?高中的学习无论从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上看,都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在高中学习中,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能力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孩子没有充分的思想与心理准备,不了解高中新课程的特点,很容易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 想要顺利过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注重知识对接。避免完全沿用或全盘否定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树立发展意识。孩子上了高中后,除了拥有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外,还要有发展意识,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意识,这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的、远期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高中对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较高的要求,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孩子,缺少压力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进入高一后他们一时无法适应。 从本周开始,高一新生将陆续背起行囊开始军训。对于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很多孩子不知所措,“听说高中会很辛苦,所学的知识比以前更难了,我现在心里特别没底儿。”一位刚考入沈阳一中的学生如是说。另一位刚刚考入120中学的女同学说:“我已经借来了高一的物理课本,先熟悉一下,省得到时候跟不上。”记者采访中发现,不仅学生自己对高中的生活心存忐忑,他们的父母也跟着着急上火。 别太看重入学排名 记者了解到,有的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入学排名,并且部分学生对排名很介意,他们表示成绩偏后会很难过,挺有压力的。对此,沈阳一中高级教师金萍老师认为:“中考时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考生分差不大。一些学生成绩低些,说明学习习惯上可能有些毛病,例如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等等。高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会留意每个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修正。中考已经成为过去,每个高一新生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针对一些孩子利用假期报班提前学习高中课程,金老师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假期补课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可能会对高中正式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说孩子还是应该放松一下的,因为高中的学习生活将会很累。” 从“填鸭式”到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习将直接面临高考,竞争激烈,学习负担和压力明显加重。金萍说:“相比初中阶段,高中的教学内容密度会陡然增加,尤其是理科知识会比较难衔接。对此,高一新生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锦州渤海大学附中高一班主任崔婷婷建议:“新高一的同学要树立起一种学习意识、高考意识,做好承受压力、经历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同时,高中要分文理科,学生要尽早做打算,尽量不偏科但学习也要有倾向性。”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初三升高一数学衔接资料

(一)数与式----------立方和(差)公式 1.公式: (1)()()22b a b a b a -=-+ (2)()222 2b ab a b a +±=± (3)()()2233b ab a b a b a +-+=+ (4)()() 2233b ab a b a b a ++-=- (5)2222()222a b c a b c ab ac bc ++=+++++(6)()3223333b ab b a a b a +++=+ (7)()32233 33b ab b a a b a -+-=- 2.公式及运用 例1.计算:(1)()()964322+-+x x x (2)?? ? ??++??? ?? -2242412121b b a a b a 思考:化简(1)()()()()42422222+++--+a a a a a a (2)()() ()11122++---x x x x x (3)()()211x x x ++- (4)()() 3211x x x x +++- 例2.因式分解(1)66y x - (2)33662n m n m ++ (3)()()() 116119222+-+-+x x x (4)432 3-+x x 例3:已知2,2==+xy y x ,求33y x +的值 思考:(1)已知2=+b a ,求336b ab a ++的值。 (2)已知31=-x x ,求331x x -的值。

练习:1 化简(1)()()2222y xy x y x +-+ (2)()()[]2 222z y z y z y ++- (3)?? ? ??++??? ??+-??? ??- 4121412141222x x x x x 2.已知0152=++a a ,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a a 1+ (2)221a a + (3)331a a + (4)441a a + 3.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二)十字相乘法与分组分解法 一、十字相乘法: 两个一次二项多项式n mx +与l kx +相乘时,可以把系数分离出来,按如下方式进行演算: 即 ()()()nl x nk ml mkx l kx n mx +++=++2 把以上演算过程反过来,就可以把二次三项式()nl x nk ml mkx +++2 分解因式 即()()()l kx n mx nl x nk ml mkx ++=+++2 m n k l ()n mx +的系数 ()l kx +的系数 mk nk ml +nl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

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一部分初三升高一衔接班

2014年暑假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尖子、提优班) 一、简要说明 1. 第1~4讲,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一则对初中重点知识回顾并适时延伸到高中,二则对初高中某些脱节的知识及时加以补充;第5~10讲是高一新课的预习,以便同学们在开学后,从容安排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得先机,使自已的学习更加自信;第11、12讲,复习检测,查漏补缺,为开学后的学习提供有益借鉴。 2. 暑假分提优班和尖子班,因材施教,提高效果。尖子班和提优班内容不尽相同,尖子班讲义比提优班讲义难度增大,尖子班着重突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自我探究的能力;提优班则在强调基础的前堤下,规范学习习惯,激发潜能,引导形成高中学习所必须的思维方式! 3. 尖子班和提优班每讲都留有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完成,下一次上课前送任课老师当面批阅,保证教与学的效果! 二、教学计划表 说明:此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如出现有悖于教学效果等因素,则需要微调,到时会作提前说明。

2014暑假班高一物理(尖子、提优)教学计划 1.高一物理暑假班的教学,突出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让学员在学习中体会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通过训练加强解题技能、技巧培养,为学员在新学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铺平道路。 2.高一物理暑假班的课程安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高中物理学习中所必须的初中物理知识和方法,第二个阶段学习高一物理新课。 3.每课时的体例有知识要点、例题精析、课堂检测、作业与练习。 4.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如下(鉴于学员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可能会有适当调 2014年暑期班高一化学(尖子班提优班)教学计划 一、简要说明: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对中学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学会了一些化学学习的方法,对于高中的学习生活也很向往。但是好多学生上了高中以后思想上没有改变,仍然是初中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殊不知高中的知识容量及难度都不是初中所能比拟的,结果半个学期下来,相当多的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导致成绩下滑很多,很多学生及家长都很着急。在此背景下,我们开设了暑期班。希望同学们顺利过渡到高中,并且为高中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课题】电功率【授课教师】【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开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用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形成节电的意识。 2、教学难点: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录像解说,丰富课堂形式;用实验探究法,

分析归纳法,突破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普通照明灯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①电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答:公式W=UIt 单位:J KW·h)②还记得上一节我们学了电能表有什么 作用?接入电路的目的是什么吗? (答: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的。) ③我们在上节课学过电能表后,同学们一定观察了同学家或 自己家的电能表。是不是可以把观察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呢?(投影电能表) (引导:电能表转得快慢和用电器的多少及用电器的种类有 关系)

初三升高一衔接段英语练习

一.Part One Vocabulary词汇(共10分) I. 根据句意用括号内词的适当形式完成句子。(共5分,每小题1分) 31. Large numbers of ______ come to visit china every year . ( visit ) . 32. Serious surfers are ______ from the so-called “beach boys”( difference ). 33.The harder you study , the _____practice you need . (much ). 34. What other parts of china have you ______ to in china ? (travel ). 35. The boy was made ______ a sleep quickly . (fall ) . II. 请用本学期所学词组填空,首字母已给出,一空一词。(共5分,每小题1分) 36. He has been to Hong Kong twice s_____ 1988. 37. The ground is just all right , n_____ too hot nor too dry . 38. She k____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last night . 39.There are m______ of trees on the Great Green Wall . 40.It is s_____ an interesting book that we all enjoy reading it . Part Two Grammar 、Application & Learning Skills 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及学习技能部分(共50分) III. 选择填空。(共15分,每小题1分) ( )41. So far , we _____about 1000 English words . A. learned B. will learn C. have learned. D. are learning . ( )42.____is impossible to catch the train as he is too late . A. He B. What C. It D. Who ( )43.____ the help of my English teacher ,she couldn’t pass the exam . A. Thanks to B. With C. Under D. Without ( )44.We’ll have to _____the sports meeting if it _____. A.put away, will rain B.put off ,doesn’t rain C.put away , doesn’t rain D.put off, rains ( )45.A: when _____ Hao Dong ____the League ? B: In 19999. A: So he _____ a League member for 4 years . B: Right . A. has joined .has been in . B. did join. was . C . did .join .has been. D. does. join .is . ( )46.He ____ neither black nor white , A. doesn’t like . B. isn’t like C. likes D. like . ( )47.The forests _____ the sand from _____ towards the rich farmland in the south . A.stoped . moved B. stop . move. C. stops . moving . D. stop . moving . ( )48.Thanks ____ the tree , I could sit down and have a rest . A. for B. very much. C. with D. to ( )49.More and more Chinese _____ English in a few years’time . A. learn . B. is learning . C. will learn . D. will be learned .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物理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关系; 了解高中物理及高考概貌,了解初高中学习脱节点,明确衔接与学法要领; 着眼高中三年乃至一生发展,激发科学情感意志,启迪理想信念。 授课内容: 一、物理学研究什么?有什么用?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学科。物质运动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分别为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 2.物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组成部分。高中力电两大块必考,后三块任选一。学好力学是关键。 3.物理与其他学科关联 4.物理与人类社会进步——物理化学支撑的信息时代和生物世纪; 5.物理与个人发展——新一轮高考改革超80%名牌大学要求选考物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物理知识及其思维方法将受益终身。 二、高中课程与高考

初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与解斜三角形;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与截距; 二次函数(图象最值顶点,斜率变化等);解析几何曲线斜率与变化率,极限与微分思想。 三、高中物理难学吗? 具体到抽象——概念重深入理解,“记”不管用;简单到复杂——规律应用分析难。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穿,不点也穿;定性到定量,标量到矢量,公式加图象,数学不习惯,而且跟不上;课堂容量加大,进度较快,需要自律自省自学。 四、高中物理怎么学?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 1.持之以恒的课前预习习惯; 2.咬文嚼字,注重理解的阅读习惯; 3.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 4. 独立作业,做题“三多”的习惯; 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6.勤观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优化学习方法 1.着力“三基”,弄清概念规律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概念——为何引入,如何定义,物理意义,本质内涵,适用外延,相关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物理量遵循的运算规则等;规律——适用条件和范围,解决什么问题,使用注意事项等。 2.强化训练,把课本渗透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 整体法与隔离法,假设法与类比法,等效法与对称法,极限法与特值法,极值法与临界法,图解法与图像法,微元法与求积法等思维技巧。 小题大做,大题选做,真题多做,难题少做,怪题不做,错题重做,多题一做;每天多做一道题,三年累积见功底 3.提前补习数学,为跨越障碍提供支持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函数及其图象,截距和斜率,极限思想。 4.质疑意识,批判精神,探究学习,实践至上;科学精神的核心在创新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最全最新)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 数学 典型试题举一反三 理解记忆成功衔接

前言 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 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 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 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 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导致很多知识的脱节和漏洞。本书当然也没有详尽列举出来。我们会不断的研究新课程及其体系。将不遗余力地找到新的初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 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不胜感激!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一、电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初三升高一话术

A:您好,您是***家长吗? B:…… A:您好!我是六人教育*老师,孩子这次中考考的怎么样,总分多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B:…… A:我想了解一下孩子暑期有没有安排,比如报辅导班,旅游啊? B:…… A:对于孩子来说,初中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上了高中后,知识点多,老师讲课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和初中也完全不一样,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有很多同学一开始就适应不了高中的学习进度。 B:…… A:很多孩子初中成绩很好,到了高中慢慢就后退了。进高中的时候大家分数相差都不大,有些孩子在高一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些不适应,连续几次考试排名都在中游或靠后,这对他整个高中学习阶段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中游水平或中下游水平,学习慢慢就会放松,甚至放弃。要是他第一次考全班前五或前三,有了自信后他就会给自己这样定位,如果哪次考的不好,他就会去努力。所以高一最开始的几次考试成绩往往决定他在高中的定位,从而决定他在整个高中的成绩。您说是吗? B:…… A:所以必须让孩子提前衔接一下高一的知识,提前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这样的话有助于他开学之后能轻松学习,并且在开学第一次月考考个好成绩,有个完美的开始。往年在我们这学暑期衔接的,反映都特别好,一般都能在班里稳居前十,有的能稳定在全班前三,所以我们每年到了暑假就会举办初三升高一的衔接小班。咱们的小班每班9人以内,周期为12天(其中有1天休息,1天考试,10天上课),上午8:00—11:30,下午2:30—6:00,每天各学科是90分钟。咱们的老师您绝对放心,都是我们六人教育专职带过毕业班的优秀教师。B:…… A:现在咱们的衔接班价格非常便宜,往年是1200元/科。今年700元/科,4科(数理化、英语)总共才2800元。咱们主要是想让更多的延庆学生受益,打好六人教育的口碑,所以今年非常优惠,现在报名的人非常多,要不要给您提前预定一个名额? B:…… A: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在开学后的月考考出好成绩,有个好开端,特赠送月考考前价值1000元的1对1答疑课程,开学后第一个月月考前有任何问题可以过来找老师答疑,仅限这两天报名的,而且是前50名,现在剩余名额已不足10个。您今天几点方便过来? B:…… A:我们六人教育在尚书苑正东门这边,你是在哪个小区,……还挺近的,那到时候你直接过来就可以了,祝你生活愉快!再见!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C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班级: 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水平目标 1.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在实验中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准确结论。 教学用具:学生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3)电流表的读法。 2.引入新课 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电路的组装分为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分别测出A 点B 点C 点的电流。 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实行实验。 3) 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A 点的电流I A B 点的电流I B C 点的电流I C ABC 点的关系 B A C

1 2 3 4 4)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都相等。I A =I B =I C (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个点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分别测出A 点B 点C 点的电流。 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实行实验。 3)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A 点的电流I A B 点的电流I B C 点的电流I C ABC 点的关系 1 2 3 4 4) 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A =I B +I C (三)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闭合开关时,电流表应用试触法选择量程。 3.要注意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完成学案的部分练习题。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1.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 2.教师补充,并对重点内容做进一步强调。 3.布置作业,完成学案的剩余题目。 B A C

初三升高一知识点衔接高中各科学习技巧大全

初三升高一知识点衔接:高中各科学习技巧大全 超实用!准高一的孩子,听听各科老师要对你们说什么?福特说:“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如何充分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做好由初中到高中(学习课)的过渡呢?这篇文章值得借鉴,请转给你身边的朋友。 同学们, 你永远不会独行,因为老师会陪在你身边。 下面,是各学科老师给大家的温馨提示: 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 1.听:听听新闻,尽可能多的积累新闻标题;听听“百家讲坛”, 文史不分家,尽可能多的积累哲思名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说:每天跟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把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流畅、生动、自然地表达出来。 3.读:读书充电。推荐书目:《读者》、《青年文摘》、《杂文》、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易中天的《中国智慧》等。摘抄、打印或粘贴好 的语句文段,整理成精美丰富的素材本,以备开学作文使用。

4.写:每天坚持写一篇钢笔字,一笔一划,认真练习,力求整齐、干净、美观、漂亮、大气,整理成习字本,高考胜算之先决条件。 5.背:背诵初中所有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高考必备篇64篇中,初中占50篇)和高中的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6.练:一定提前把20XX年宁夏、海南的语文高考卷和20XX年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练一练。初高中训练题型不一样,请同学们提前了解训练题型。 7.★必备书:《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第六版),《成语大辞典》,《语文知识手册》(高中最新版),司马彦临摹字帖一本,(以古诗词为主)。 数学老师的温馨提示: 1.独立思考初中阶段感兴趣的数学难题,回顾初中老师扩展的数学知识,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享受攻难克艰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强化运算能力。高中数学在运算速度、准确度、精细度方面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初中,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一种能力,要通过强化训练提升运算能力。 3.高中学习中的常用知识,如分解因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几何等,力求在数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 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四)、重心。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

初三升高一化学衔接复习资料

初三升高一化学衔接复习资料 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 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符号: 由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 纯净物: 混合物: 2.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O 2 N 2 Fe S P 等 化合物:含多种元素的纯净物,物CO 2 KClO 3 H 2SO 4 Ca(OH)2 等 3. 酸: H + + 酸根离子 碱: 金属离子 + OH - 盐: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氧化物: ????? ????? ?? ? ?????????????? 化合物无机

酸性氧化物:+ 碱== 盐+ 水酸性氧化物+ 水== 酸 碱性氧化物+ 酸== 盐+ 水碱性氧化物+ 水== (可溶性)碱 (三)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书写化学式要注意化合价。 化合价: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性质 记住化合价规则:1.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3.化合物中,氧一般为-2价,氢元素为+1价。金属只有正价。 4.记住一些特殊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银氯(-1)氢二价氧(-2)钙镁钡锌 3 铝 4 硅5价磷铁 2 3 碳2 4 -2 4 6 硫要记清,化合物中和为0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名称 氯酸钾碳酸钠硫酸锌氯化亚铁磷酸氢氧化钡 五氧化二磷氦气氮气HN.O3Cu..(OH)2KMn ..O4 Hg..Fe..3O4Na2S.Ca..(OH)2N.O2 N.H4Cl 二、物质的结构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离子中:离子所带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其化合价相同:(注意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Fe2+ Fe3+Ba2+Mn2+Al3+N.H4+Zn2+Na+Mg2+ Mn ..O4-S.2.-.Cl-N.O3-S.O42-C.O32-OH-Cl..O3-F-I-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