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事件进程表(按必修一二三)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事件进程表(按必修一二三)

历史近现代史时间表

1492年驶抵巴哈马群岛时,哥伦布立即签署文件,宣布该群岛为西班牙所有,船队所到的其他地区亦然。1581年拜托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联合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舰队打败。

1600年荷兰商船多达一万多艘,为许多国家转运商品。

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

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1613年英国商人在印度设立商战,逐渐向印度内地渗透。

1622年亨利·哈得逊收荷兰东印度公司之聘,希望找到一条“西北路线”进入远东于中国通商。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642年牛顿出生(1642-1727年)。

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

1652年英荷战争1652-1654;1665-1667;1672-1674。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成为英国的独裁者。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查理继任护国主。

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690年巴本发明了带有活塞的试验型气缸。

1705年纽可门等人合作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算得上是动力机的大气活塞式蒸汽机,被称为纽可门蒸汽机。1735年林耐出摆了《自然系统》。

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合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69年韦奇伍德开办的制陶工厂中,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对制陶工序也分得很细,每个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

1769年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重大改进,在气缸后加上冷凝器,使蒸汽机的热效率大大提高。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指定的《联邦条例》生效。

1782年瓦特又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使热效率成倍增加。

1782年瓦特设计了一套连杆曲柄传动装置,作为蒸汽机和工作机之间的连接,使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运动形式从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纺织机。

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

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1789年1月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统选举,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1789年3月美国选出第一届国会。

1791年美国批准建立了国家银行。

1794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了移动刀架。

1797年莫兹利制成带有移动刀架和导轨系统的车床,是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机器零部件规格一致,可相互替换)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1803年美工程师富尔顿制成了一艘汽船。

1814年英史蒂芬孙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在达林顿的矿区铁路上试运行,取得初步成功。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新设计的“旅行”号机车,在斯托克顿至达林顿之间的第一天商运铁路上试车成功。“铁路时代”。

1831年达尔文作为博物学家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1838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克比采用电磁铁做转子,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电动机。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41年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

1842年恩格斯来到英国纺织中心曼彻斯特,接触大量工人。

1842年恩格斯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于马克思会面。

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1844年恩格斯路过巴黎,第二次与马克思会面。

1844年马克思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5年马恩在布鲁塞尔进行了第三次会晤。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连接起来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了一向自由贸易协定,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1860年赫胥黎于威尔伯福斯主教展开大辩论。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手轮船。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制成了电动机,这是最早具有商品价值的直流电动机。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

1870年9月色当战役

1870年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成功,升起了红旗。

1871年3月26日巴黎进行公社选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1871年5月21日“五月流血周”

1871年5月27日巴黎公社结束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确立德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

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5年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6年美国人贝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机。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79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斯蒂芬通过实验发现了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其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1879年在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地接了“同盟条约”。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1882年美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第一个中心发电厂,把书电线连接成网络。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二人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制成了最早的汽车。1887年人们吧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1887年狄赛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产”。

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893年12月毛泽东出生。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

1895年10月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台湾全部沦陷。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1899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1899年底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

1900年普朗克的《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

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沿铁路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奋起阻击敌人。

1900年6月底到达落垈、廊坊一带后又遭到义和团围攻,才狼狈逃往天津。

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

1901年9月旧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02年梁启超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说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了成功。

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邹容发表《革命军》。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用一台活塞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设计制成一架飞机,在基蒂霍克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

1904年英国同法国签订了协约。

1905年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有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国内)

1907年英国与俄国签订了协约。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招致了巴尔干国家的强烈反对和俄国的不满,引发了危机。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简约军事演习。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导火索。

1914年7月28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俄国参加了一战

1914年8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迫使俄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1914年8月德国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14年9月袁世凯亲自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1914年底一战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4年12月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

1915年掀起因反对“二十一”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届的一次新觉醒。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年马可尼再一次完成了信息传播史上的重大突破——短波实验,,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德国宣布“无限制的潜艇战”。

1915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

1916年6月下旬索姆河战役。坦克。

1916年底《新青年》(青年杂志)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

1917年4月《四月提纲》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1917年7月1日七月革命

1917年11月(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告俄国公民书》;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

1918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1918年3月《布列斯特合约》,退出一战。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2年成立了“工读互助团”。

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问题。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充分的理论准备。

1920年国内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1920年9月上海小组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随后又创办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于俄共组织情况。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做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毛泽东参加。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法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又提出物质波理论,认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922-1923年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1月23日有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也有了初步好转。

1925年12月召开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6年6月1日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美国设置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电影技术从此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济南惨案,全国反日会在上海总商会举行会议,通过了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1928年美国的生产总量已超过整个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头。

1929年胡佛入主白宫

1929年10月由美国爆发的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

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1930年底全国已建立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1年爆发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完成。

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寸土不让,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1932年3月长春溥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底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还击,安德馨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

1933年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1933年日军侵占承德后,继续沿长城进犯,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战。喜峰口失而复得。日军继续向长城沿线蚕食,觊觎华北门户。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3年5月日军越过长城各口,攻占多伦,察哈尔省危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

1935年电影《浮华世界》的诞生标志着电影技术最终进入到了“有声电影彩色时代”。

1935年美国出台《全国劳工关系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

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南下深入工厂、农村和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威胁南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

1938年美国出台《公平劳动标准法》。

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铺路。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9年9月张家口德穆楚克栋鲁普“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建立。

1940年3月南京汪精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建立。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协议》

1945年世界银行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站》,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运行。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3月“铁幕“演说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IMF正式运行。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1947年9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10月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北约成立

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1949年4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2日苏联和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1949年12月毛泽东前往莫斯科访问。

1950年1月周恩来抵达莫斯科,讨论条约的具体细节。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1年4月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为欧洲煤钢联营)。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一化三改。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

1953年12月中印政府就西藏地方的关系进行谈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河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55年华约成立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5年4月万隆会议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

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也称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为原子能联营)。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60年召开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0年冬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提出八字方针。

1961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推动,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1966年8 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六国)。

1967年1月一月风暴

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

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兵乓球访问中国。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宣布尼克松访华。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1973年欧共体突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197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IMF和WB的代表权得到恢复。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1981年当选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会谈。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4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课实用通讯广播卫星升空。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企改革。

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设立海南岛,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

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向关贸总协定提出了恢复关于恢复其创始缔约方地位的申请,从此拉开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谈判的序幕。

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又称“乌拉圭”)启动。

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别委员会成员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989年澳总理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1989年18国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注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问世。

1990年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地位。1990年全国人大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

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APEC。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过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

1992年“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1992年10月“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1992年日本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其在联合国名义下向海外排除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1993年美、加、墨三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补充。

1993年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调整,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

1993年APEC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会议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声明中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至今。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成立。

1993年11月江泽民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1994年4月“乌拉圭回合”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的基础上建立WTO。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

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WTO的谈判。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上海五国机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许多国家经济滑坡,货币贬值。

1998年底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中军事打击。

1999年1月欧元正式问世。

1999年3月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长征2号)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000年普京在大选中获胜,出任俄罗斯总统。

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了第九次APEC领带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11月10日在WTO的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

2001年至2002年中国科学家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

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

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

2004年11月21日胡锦涛出席在智利举行的APEC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

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