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艺术概论

色彩艺术概论

色彩艺术概论
色彩艺术概论

色彩的再认识

刘元卿(长沙理工大学学号:201219040614 水利类 1206班)

摘要:

色彩是一种“会说话”的绘画语言,在绘画中有独特的意蕴,是任何绘画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色彩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空泛的词。我很难解释他的具体含义,总会有种色彩不就是颜色这类无知的想法。学习了这门课后,我对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下面我就从色彩的产生、色彩的基本要素、色彩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谈谈认知,以及对色彩心理认知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色彩的产生、色彩的基本要素、色彩的配色原则、色彩与自然、色彩的应用

正文:

色彩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学科,色彩是绘画语言的重要成分,可以说是绘画语言诸要素中最具感情特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语言。

在现实世界中,色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中,色彩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不仅使物体生辉,而且色彩还富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色彩的产生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二、色彩的分类和要素

色彩的分类:色彩分为原色、间色、复色;色系分为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

色彩的三要素:

(1) 色相是从物体反射或透过物体传播的颜色。在通常的使用中,色相由颜色名称标识,如红色、橙色或绿色。

(2) 亮度是颜色的相对明暗程度,通常用0%(黑色)~100%(白色)的百分比来度量。

(3) 饱和度(有时称为彩度)是指颜色的强度或纯度。饱和度表示色相中灰色分量所占的比例,它使用0%(灰色)~100%(完全饱和)的百分比来度量。在标准色轮上,饱和度从中心到边缘递增。

三、色彩心理

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在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X,Y,Z);(R,G,B);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桃红、金黄、翠绿、天蓝、亮不亮、浓淡、鲜不鲜等来表示颜色,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不如色度学的命名准确,名称也不统一。根据这些名称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这样的分组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严格的定义,彼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例如,色相不等于色光,明度也不等于亮度,饱和度也不等到于纯度、鲜度、深浅度。但是在判断颜色时,它们也是三个变数,大致能和色度学中三个变数相对应。主波长对应于色相。人们常说的红色就有一定的波长范围,红色在色度图上也只是一个区域,人们绝不会把500nm的单色光称为红色。色度学中的亮度对应于明度、亮度、主观亮度、明亮度、明暗度和层次等,在相同的背景上,亮度小的颜色一般总是比亮度大的颜色显得暗些。色度学中的纯度对应于饱和度、鲜度、彩度、纯度等。

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虽然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例如,色度学中的纯度分为刺激纯和色度纯两种。认为白光的纯度为零,一切单色光的纯度(不分刺激纯或色度纯)均为1。色度纯的定义为,色光中所含单色光的比例,表示某颜色与某中性色或白光的接近程度,但是,心理颜色视觉在分辨色光与中性色的区别时,却认为各个单色光的纯度并不是一样的。同样的单色光,黄、绿和白光的差别不大,红、蓝和白光的差别显著。所以在心理上认为,黄色光尽管也是单色光,但纯度却比蓝色光低些。这些心理上的颜色与白光的差别,通常称为饱和度,以区别于色度学上的纯度。心理上的亮度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联系到物体,另一种是不联系物体的亮度。例如通过一个小孔观察物体的表面,这时观察者看不见物体,无法联系物体来判断亮度,但它也与色度学中的亮度有差别,为了把物体表面的光亮和色度学中的亮度分开,称它为明度。

在混合色方面,心理颜色和色度学的颜色也不相同,当看到橙色时,会感到它是红与黄的混合,看到紫红色时,会感到是蓝与红的混合等。但看到黄光时,却不会感到黄光可以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在心理颜色视觉上一切色彩“好像”不能由其他颜色混合出来。一般觉得,颜色有红中带黄的橙,绿中带蓝的青绿,绿中带黄的草绿,但是,却没有黄中带蓝或红中带绿的颜色。

因此在心理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通常红-绿、黄-蓝称为心理补色。任何人都不会想象白色从这四个原色中混合出来,黑也不能从其它颜色混合出来。所以,红、黄、绿、蓝加上白和黑,成为心理颜色视觉上的六种基本感觉。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

四、色彩的配色原则

1)色调配色:指具有某种相同性质(冷暖调,明度,艳度)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色相越全越好,最少也要三种色相以上。彩虹就是很好的色调配色。

2)近似配色:选择相邻或相近的色相进行搭配。这种配色因为含有三原色中某一共同的颜色,所以很协调。因为色相接近,所以也比较稳定,如果是单一色相的浓淡搭配则称为同色系配色。

3)渐进配色:按色相、明度、艳度三要素之一的程度高低依次排列颜色。特点是即使色调沉稳,也很醒目,尤其是色相和明度的渐进配色。彩虹既是色调

配色,也属于渐进配色。

4)对比配色:用色相、明度或艳度的反差进行搭配,有鲜明的强弱。比如,红配绿,黄配紫,蓝配橙。

5)单重点配色:让两种颜色形成面积的大反差。“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种单重点配色。

6)分隔式配色:如果两种颜色比较接近,看上去不分明,可以靠对比色加在这两种颜色之间,增加强度,整体效果就会很协调了。最简单的加入色是无色系的颜色和米色等中性色。

7)夜配色:严格来讲这不算是真正的配色技巧,但很有用。高明度或鲜亮的冷色与低明度的暖色配在一起,称为夜配色或影配色。它的特点是神秘、遥远,充满异国情调、民族风情。比如:凫色配勃艮第酒红,翡翠松石绿配黑棕。

五、色彩与自然

如果说再现色彩偏重于自然的科学理性的描述色彩,那么,表现色彩来自自我的观察、感受和经验。色彩不再是奴隶般地抄袭自然,而是自觉地去解释自然,使它服从绘画的精神,涂抹色彩成为画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活动的一种痕迹。列奥纳多说过:“能模仿的人才能创造。”艺术家在理智地思索时,明白他的绘画只是一种技巧,绘画最终将会表达他对自然的解释。从再现色彩到表现色彩,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思想过程。凡·高、特别是高更,让人们能够了解到色彩作用的复兴和它的情感上的表现力的重归。后印象主义绘画催生出表现主义绘画时代的到来。色彩的运用完成了由客观到主观、由模仿到创造的演变。

“色彩从不是个数量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选择的依据来自情感和形式。艺术表现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形到神、由形式到内容的创作过程,形式即画面的结构形式。其中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原始形式,需要我们去模仿。

诚实地模仿自然,从自然中认识色彩存在的规律,表达自然状态下色彩呈现的面貌

六、色彩的应用

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感情,在广告画设计中,利用色彩感情规律,可以更

好地表达广告主题,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兴趣,最终影响人们的选择。

(1)运用色调的兴奋感,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红、橙、黄等暖色调以及对比强烈的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兴奋感,能够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告画上来,使人对广告产生兴趣。蓝、绿等冷色以及明度低、对比度差的色彩,虽不能在一瞬间强烈地冲击视觉,但却给人以冷静、稳定的感觉,适宜表现高科技产品的科学性、可靠性。

(2)运用色调的明快活泼感,产生优美愉悦的效果。一般说来,暖色、纯色、明色以及对比度强的色彩,使人感到清爽、活泼、愉快,利用色彩的这一特点设计广告,能够使人心情愉快地接受广告信息。

(3)运用色调的档次感,体现商品的不同品味。色彩也有档次感,有气派的、华贵的色调总是用于高档的产品,那些朴实大方的色调总是与实用品相联系。时装广告、化妆品广告常常用彩高度、明度高以及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给人以华丽感。

(4)运用色调的冷暖感,表现不同商品的特点。在广告色彩中,常常运用暖色调来表现食品,因为食品的颜色大多以红、橙、黄等暖色调为主,儿童用品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活泼、充满朝气,因而儿童用品广告也多用暖色调。而空调、冰箱、冷饮的广告大都用白色、蓝色等冷色调,使人感到寒冷、清爽。

结论:

色彩作为一门科学,涉及多种学科,对现代生活的影响非常广泛。我们的艺术工作是遵循生活与自然的原则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研究与发掘的道路上,必然有新的发现与新的困惑,打破传统概念性的色彩理论,无疑是把色彩理论的研究推向成熟,它不仅对设计艺术理论性教学与实践产生广泛的意义,还对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智慧开发有着特殊意义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绍轩浅析色彩语言在具象油画中的表现 [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 2010(1).

【2】黄文婷.林箪中国画的现代色彩意识 [期刊论文]-科技风2009(12).

【3】王景艳略论中国画的色彩 [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9).

【4】朱伯雄. 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5】(德)马克斯多奈尔. 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 杨鸿太,杨鸿晏,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新版

《艺术理论》试题 A卷评分标准 一、解词:( 每题5分, 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她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 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 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 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 旨在提高

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 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 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 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经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 1) 线条与组合; ( 2 ) 具象与抽象; ( 3 ) 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 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 是能够产生共鸣; 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 净化她们的灵魂; 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 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 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 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020最新《艺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2020最新《艺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姓名成绩 温馨提示:同学们,经过综合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题吧。加油!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称建筑艺术的杰出作品为( A ) A、“石头的史书” B、“凝固的音乐” C、“巅峰性的艺术成就” D、“具有双成性的造型艺术”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下列属于想像艺术的是( D ) A、绘画 B、音乐 C、戏剧 D、文学 3、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为( D )交响曲 A、英雄 B、命运 C、田园 D、合唱 4、下列美术作品中,其不属于梵高创作的是( C ) A、《向日葵》 B、《鸢尾花》 C、《舞蹈》 D、《红色葡

萄园》 5、在美术成就方面,下面不属于“文艺复兴三杰”的是( B ) A、达芬奇 B、乔托 C、米开朗基罗 D、拉斐尔 6、对于文学体裁的划分,下面不正确的一种划分方式是( A ) A、一分法 B、二分法 C、三分法 D、四分法 7、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 C ) A、音乐 B、雕塑 C、建筑 D、摄影 8、在西方现代艺术中,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是( D ) A、毕加索 B、梵高 C、高更 D、塞尚 9、马蒂斯是__D___画派的代表画家。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美术作品《自由神引导人民》是下面( C )艺术家的作品。

A、库尔贝 B、杜尚 C、德拉克罗瓦 D、安格尔 11、“主题”一词始创于( B ),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的核心乐段。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西班牙国画《溪山行旅图》是北宋( D )的名作。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赵佶 D、范宽 13、《霓裳羽衣舞》是__B__代宫廷乐舞。 A、汉 B、唐 C、宋 D、元 14、( B )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 A、艺术体验 B、艺术构思 C、艺术表现 D、艺术接受 15、下列不属于灵感的主要特征的是( D ) A、突发性 B、突破性 C、亢奋性 D、永久性 16、( C )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 A、形象性 B、情感性 C、想像性 D、审美性 17、凡是由两个以上的基形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单一

艺术概论论文(优选材料)

我眼中的中国电影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电影《阿凡达》的热映,反映了数码技术对传统电影的冲击。本文从数码科技对电影的影响剖析着手,提出中国电影应注重电影艺术元素与数字科技应用相融合、注重电影原创能力与数码财富成长相融合,从而走出传统电影与数码电影相融合的中国式成长道路,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 [关键字] 独立电影,传统电影,数码技术 我从高中的历史书上学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是1905年,发展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有数不清的优秀影视作品被我们所熟知。但是,以我一个不太专业的眼光看来,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处在一个跟风模仿的阶段,当然,这些有很多原因。 在我看来,中国电影的特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以技术来讲述电影,而要发挥我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我记得成龙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当被问到为什么你的电影不拍3D电影的时候。成龙的回答是,我们的技术比不过老外,怎么拍都是输,但是我们有我们擅长的,总不能以我们的短处去跟被人长处吧。我很赞成成龙说的话,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此迅速,电影事业也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这就特别需要一个方向去引导。这就对电影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了。 由此,我要说到的是电影里的一个独立分支——独立电影。 文艺跟政治的关系总是很微妙。在今天看来,中国电影的境况依旧如此,一帮不懂电影的官僚们正在严密地审查、监管着中国电影。所以,现在的中国电影绝对不单是简单的艺术问题,而是更多的牵扯到了政治层面。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中国电影的现实境况就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的了。“物质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带来的整个社会的浮躁气息与群

体信仰的迷失在主流电影里表露无遗,电影院里充斥着大量言之无物、脱离现实的电影,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假、大、空。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电影的组成部分,独立电影虽然以其犀利的批判态度和毫不妥协的决绝姿态很少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认同,但它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成长得有声有色,自成体系。正是独立电影这种特质还原了比起主流商业电影来说更接近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但是,由于它太过于直白了,从而陷入了一个不恰当的境地,就是很容易并且经常性的是“充满了悲观色彩、描写社会黑暗、间接性地挑拨阶级仇恨”,也恰恰是它的这些特质触碰到了主流社会的敏感之处,让主流社会感到刺耳和不愉悦,从而招致了打压,日趋边缘。其实,这就像一个孩子本着一颗童真的心做出了一些在大人们看来不应该做的错事一样。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完整地记录了时代及思想变迁的恰恰是这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们,从他口中所讲出的话更接近于真实。 现在的中国电影正在借鉴好莱坞的模式以极快的速度开始它的产业化进程,我想这正是当前主管中国电影的官僚们布局的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当你看到张艺谋和陈凯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时就不会觉得诧异和让人费解了。拿《三枪拍案惊奇》来说,前期宣传做得铺天盖地,电影质量却是业余导演的水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它凭借着前期宣传的噱头赚了不少的钱,记得当时有人给这部电影写的一句话短评是:“为稻粱谋,不为艺谋”,真是精辟之极。随后,张艺谋又拍了号称史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模板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 所谓色彩,是人们的眼睛、大脑和生活经验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对色彩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借助个人的推理、想象、分析等,将大自然中常见的、丰富多彩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彩理论,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实践。美术创作中对于色彩的关注和应用开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发现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随后这种发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绘画中。后来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印象主义,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至于整个印象派就是一个研究色彩的画派,并且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巨大。到了当代,三位色彩大师塞尚、梵高和高更引起了色彩在20世纪的大变革,并且为现代绘画色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未来主义、达达艺术等现代绘画思潮和绘画流派,都是在他们三位的色彩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艺术形式,色彩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当然绘画色彩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 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 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 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 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 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 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

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X、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 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 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艺术概论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填空: 创作过程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基本阶段。 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术个性、审美性。 作品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作者的情感上的偏爱。 朝闻早在50 名词解释: 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 术意境 术流派 象思维 型艺术 境 简答题 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

,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398】 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2):第一,其次,在 式样中, 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它们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立意方面。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的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作格调的高低。一般来说,进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审美理想以及创作上的社会责任感是创作高格调的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要标准。高格调的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也就是说,它能触及生活的本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解释,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在格调高的作品中还能体现艺

艺术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 摘要: 近些年来的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全球文化在同一个大熔炉里升腾发展。所以,“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变得十分时髦,这原因根本上是在于世界已经全球化。传统工艺美术是通过手工技艺来完成的,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它带有明显农业时代的特征。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 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传统工艺美术评判与反思 前言: 如果我们将1919年在德国小镇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那么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西方从包豪斯开始已发展了近100年,而在我国真正接近西方现代设计概念的历史,在中国却只有20年的时间。所以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一、民族艺术的失落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各民族艺术也在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艺术的失落。 (一)一种思潮的躁动 1978年至今,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湖南大学等工科院校于70年代末在我国率先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并于80年代初创办了工业设计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出现了"艺术设计学"的称谓,这期间全国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在教学思想上开始向"艺术设计"靠拢,并纷纷将学科更名为艺术设计。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我们才真正建立起与"工艺美术"有所区别的学科名称"艺术设计"。 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 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有人认为: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这场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 (二)中国艺术的西化 从理论上讲,中国设计教育的初具规模还是近20年的事情,此前的设计概念仅仅停留在工艺美术基础上的借用,从心理到方法的认知都是从被动的向西方学习和对传统手工艺国粹的膜拜。 受那场思潮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

《艺术概论》期末论文写作要求

《艺术概论》期末论文写作要求 作业要求: 1.作业在12月20日以前交齐,按学号排列。电子档统一考学习委员处交给任课教师。以 便网上检测是否抄袭。 2.统一要有作业封面,A4单面打印。论文写作格式参照文后范文,要有摘要、关键词和引 文规范。(见文后附件) 3.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方向进行论文创作,题目可再自拟,字数3000字左右。4.同一题目一个班选择人数超过10人,则该题目最高分不高于80分(特别优秀的除外),一个题目选题人数小于3人,则该题目得分最低不低于80分。(抄袭除外) 5、原则上,每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尽量选择该专业方向的选题,若有跨专业选题或自拟题目, 则必须附加一个简单的开题说明。 一、环境艺术方向 1、中国秦汉建筑的特点 2、中国明代园林的特点 3、西方园林精神 4、从哥特式到巴洛克风格看宗教美学演变 5、埃及造像艺术的影响 6、包豪斯研究 7、明清家具特色之比较 8、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研究 二、视觉艺术传达方向 1、商周青铜器纹饰探幽 2、日本设计精神对于现代西方设计的影响 3、中西字体艺术演变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4、从茶(酒、茶饮料)包装设计风格看中国风设计 5、电影海报的历史 6、插画艺术与书籍装帧风格形成的关系 7、网页设计与视觉元素

8、广告摄影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 三、动画专业 1、中国动漫产业的困境与期望 2、宫崎骏研究 3、三维动画对传统二维动画的冲击 4、插画艺术的动漫风 5、网游动漫设计的新动向 6、欧洲漫画大师研究 7、从好莱坞动画大片延伸产品的推广看动漫产业的拓展性 8、蒂姆·波顿电影研究 四、绘画专业 1、“艺术本土化”与“艺术无国界”之辩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 3、绘画语言、材料的运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4、“油画民族化”的思索 5、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的历史意义 6、“石涛画语录”研究 7、“徐(悲鸿)蒋(兆和)”教学体系对当下艺术院校基础教学的影响 8、“扬州画派”的商业化倾向——兼论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附:论文封面和论文范文

伊顿《色彩艺术》序:色彩史概述

伊顿《色彩艺术》序:色彩史概述 向书本和向老师学习就象在乘马车旅行。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吠陀》中这样吿诉我们。这种想法固然一直在继续,然而“一个人只有在大路上时,马车才有用。当他到达大路终点时,就要下车步行了”。在这本书里,我试图制造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它将有助于所有关心色彩艺术问题的人们。一个人可以在没有车马和没有路标的条件下旅行,但是这样进程就慢,旅途就有危险。为了迅速而安全地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先乘一辆马车是可取的。我的许多学生都曾帮助我寻找制造这个交通工具的材料,我对他们深表感谢。本书要发展的学说是一种美学色彩理论,它起源于一个画家的经验与直觉。对于艺术家来说,效果是决定性的,而物理和化学所研究的色彩理论则并非决定性的。由于色彩效果产生于观者的视觉,因而多种色彩的图版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色彩效果最深刻最真实的奥秘甚至肉眼也看不见,它只能为心灵所感受,重要的是避免概念上的公式化。 在美学领域中,有为艺术家所使用的普遍的色彩规律吗?或者说色彩的审美仅是由主观意识所控制的吗?学生常常提出这个问頫,而我的回答总是这样的:“如果你能不知不觉地创作出色彩的杰作来,那么你创作时就不需要色彩知识。但是,如果你不能在没有色彩知识的情况下创作出色彩的杰作来,那末你就应当去寻求色彩知识。”学说和理论在技巧不熟练的时侯是最好的东西,而在技巧熟练的时候,凭直觉判断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问题。在认真研究了伟大的色彩大师之后,我坚信他们都掌握一种色彩科学。对我来说,歌徳、龙格、贝措尔德、谢弗勒尔和赫尔策尔的色彩理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希望能在本书中解决大部分有关色彩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解释客观的原理和规律,还要探索和观察主观的范畴,因为它关系到色彩领域中趣味的评价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对客观原理的熟悉和了解,才能从主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音乐中,作曲理论早就被认为是重要的,并且列为专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一个音乐家懂得了旋律配合法,如果他缺乏洞察力和灵感,也仍然是一个蹩脚的作曲家。同样,一个画家可能懂得形状、色彩和构图的所有方法,但是如果没有灵感,他仍然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人们常说:天才是九十九分功夫,一分灵感。几年前报刊上曾出现理査.施特劳斯和汉斯.普菲茨纳之间的争论,内容是关于灵感和对位法在作曲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施特劳斯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有四至六小节是靠灵感,而其余的是靠理论和勤学苦练。普菲茨纳回答说:“施特劳斯很可能只有四至六小节是靠灵感的启示,而我注意到莫扎特常常是在灵感一来,就一连写出许多页的乐曲。”达.芬奇,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埃尔.格列柯以及许多其他画

色彩艺术概论

论色彩和谐的表现 李春雷 (水利工程学院 200712020426) 摘要:和谐是人们对色彩的一种感性体验,而一切感性事物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又是活生生的。在具体的和谐形式中,对比不会是单一的、单向的,自然的各种对立趋向总是从不同角度同时显示出来,我们所看到的和谐总是包括冷暖、明度、面积等在内的各种对比因素以某种形式的综合。也就是说,和谐并不单单是由能够混合成黑灰色的互补色所产生的。其他各种对比因素与互补色对比因素一样,对和谐的产生起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关键词:色彩和谐互补对比关系冷暖明度面积 正文 和谐问题是色彩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就有所谓“美就是和谐”[1]之说。这种把和谐与美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否恰当姑且不论,至少由此可得知人们对和谐的关注与研究早已是由来已久的了。 我们不能断言和谐就是美,但却可以肯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和谐是色彩的一种很有普遍性的审美形式。从审美主体角度讲,它与自然及艺术的其它许多审美形式一样,是一种能引起快感的感性体验。虽然这种感性体验可以用“和谐”这样的名词来概括,但形式本身的构成及其给人的具体感觉却往往是很复杂多样的,尤其难以用理性的语言来表达清楚。这是美的各种形式的共同特点,也是我们说它是个复杂问题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和谐以及艺术的其他形式都是主观随意的,或者说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呢?不是的,任何感性事物的产生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因而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应当有其客观的因果联系,只是由于它们也像客观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才至使人们只能抓住它们一些相对的规律,而不能指望哪一天早上醒来会突然发现有关整个和谐问题的绝对真理。 一 十八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朗福德提出:如果两种或几种色彩混合后呈白色的

艺术概论论文

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 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 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 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 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 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 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National Art Loss MayaJing

(Hubei Normal College of Fine Arts Professional 0802 clas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very fashionable, most of the way the world has eloquently for globalisation. All national art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in strengthening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seems to have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so will we have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background has become a "internationalization". It seems that all Chinese painters paint to all "international" as background. In this trend, the national art was gradually, this paper describes people left some of China's modern 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vocating "westernization" trend and reflection. Keywords: Ethnic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目录

色彩艺术概论论文

优雅的紫色 服装的第一印象是色彩,色彩是向人们传递服装中文化、情趣、风格的语言艺术,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人衣着后,色彩起到了视觉醒目作用,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颜色,其次是服装造型,最后才是服质材料和工艺问题, 下面本文通过自我服装搭配为例,分析得出自我对服装搭配的认识和服装搭配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的有关艺术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服装的整体设计。 图片中,晶莹同时富于质感的紫色,初映眼帘是仿佛阳光下的一抹水雾,剔透而迷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你可远观,暗忖,却无法触摸。没有一种颜色比紫色更适合女孩子。它独有的神秘味道和点点风情吧女性的特质表象的淋漓尽致。紫色一直是服装设计师最钟爱的颜色之一,沉郁迷人的紫色仿佛满溢芬芳,总是那么抢眼,令人遐思万千。在人们的印象中,浪漫的紫色是爱情的颜色,让人无法抗拒。 上图,服装款式简洁大方,漫不经心地泄露出一种含蓄的优雅。其亮点在于服装和饰品的色彩搭配。 其大部分色彩都为浅紫色系,与周围深色调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轻盈许多,且与上装不同的是下衣出现了纯色调,纯度和明度较高白色小裙穿于红色内衣和紫色外衣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年轻而富有生气。 戴于头部的粉白色小帽是真正的点睛之笔,给人的感觉是小鸟依人,落落大方但不张扬,可爱圆润,含蓄羞涩,也以服装配件的形式丰富了整体服装效果视觉元素,加强了整体色彩的跳跃性,虽有色彩上的对比,整体上仍未突破协调统一的优雅感觉。 上面服饰的另一主流颜色为白色,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喝人体颜色作搭配。在西方白色象征着浪漫,常常和婚姻相连。而在中国,白色常与死亡葬礼联系。此外白色象征纯洁、神圣、清洁与和平,最能表现一个人高贵的气质,因此,想要穿着白色服装而显得更美,对于化妆与配件的配色就要多加考究才行。另外,纯白色会带给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白色的搭配原则是可以与任何一种颜色搭配。例如,上图中浅紫色上衣配以白色小裙和深色打底裤,不失为一种成功的配色,可以充分显示自我个性,突显学生的优雅与大方。 在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繁琐的作业之后,换一套奢侈恣意的紫衣白裙,尽享作为小女生的骄傲与浪漫。性格内向、细腻温柔的女孩子是紫衣的忠实消费群体。紫色服饰能为我们平添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

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 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这里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二是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

色彩构成论文

色彩构成学习体会 摘要:在《色彩构成》这十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知道了色彩原理、构成原理,并通过六次的作业学习到各种颜色的搭配以及渐变,另外还有中国美术馆之旅,这一系列的学习让我知道怎样去通过的色彩去绘制一幅能产生美感的图片。这门课中,我受益匪浅,了解到了平时专业课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关键字:色彩、构成、作业、全龙福作品展 一、色彩原理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物体色,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 1、三原色 美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红、黄、蓝为人们加入了感觉实际,是实际上的三原色。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会产生其他颜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间系统中,有不同的原色组合。可以分为“叠加型”和“消减型”两种系统。 加色法原理: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颜色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光。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 减色法原理: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2、色彩要素 客观世界的色彩前边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任何色彩都有色相、明度、纯

现代设计色彩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色彩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色彩设计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期至今的几近一百时间内,从理论建构到教学实践,概括起来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色彩设计的启蒙期;二是色彩设计的发展期;三是色彩设计的繁荣期。 中国设计色彩的启蒙期是中国色彩设计发展进程中历史最为漫长的一个阶段。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为止,其大约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过程。这个时期的色彩设计内容主要为《装饰色彩》或《图案色彩》等。在学术著作实践当中,从写生色彩客观对象或从传统色彩中获取色彩创作素材和灵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装饰色彩》对于培养色彩应用者认识色彩、应用色彩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某些思想观念及应用方法至今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各个艺术高校在继续保持自身色彩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出许多“跨越式”发展的举措。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破了将色彩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以往设计艺术基础课程,同时,解构与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划分模式,而是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市场需求对色彩给予专业界定。 任何形式的艺术、艺术设计作品如想达到高超的水准,都需要它们的作者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设计色彩发展这

一概念作用于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普遍意义。但如果将这一普遍意义无限地作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时期,那就大为不妥了。时代在改变,设计色彩的概念本身也在变,那些靠身体力行和技能支撑的设计色彩形式已经或正在逐渐被那些倚靠观念创意和新材料建立起来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过去的基础不能服务于今天的创作和设计,今天的艺术和设计需要新的基础来适应。 目前在我们国家各美术及设计院校所采用的设计色彩方式大多都是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与法国印象主义光色理论相结合的综合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套体系的确起到了相当有益的作用。它建立了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位置,打破了中国传统设计色彩一成不变的模式,使中国的古老文化得以发展。但这毕竟是一种源干过去时代的“旧基础”模式,尽管它是前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尽管它也曾哺育出很多的杰出人物,但任何设计色彩如果被作为“经验”固定下来,并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后人,那么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旧的方式,就应该结束。过去我国几十年的设计色彩发展史已经证明:陈旧落后的设计色彩已越来越难以胜任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形式发展的需要。今天的艺术、艺术设计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技能的传授之地,而是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交流场所。所有的基础训练课程都应以如何摆脱旧的基础训练模式和如何来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

最新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2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基本阶段。 3.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术个性、审美性。 4.艺术作品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作者的情感上的偏爱。 5.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6.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7.艺术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8.《思想者》雕塑的作者是法国艺术家罗丹。 9.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的“隐含的读者”概念。 10. 艺术典型主要包括典型环境、典型形象等。(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自己选着写吧) 11. 王朝闻早在50年代就首先提出艺术接受中“再创造”、“再评论”的理论。 12. 中国画独特美是形式美与意境美相结合。 13. 罗丹的“巴尔扎克”属于艺术中的雕塑美术。 14.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说是劳动说。 15. 艺术创作方法主要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 16. 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专著。 二、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

艺术概论论文2

论经典美学和流行文化美学 信工0903班何为经典,被后人所记住的印象深刻的堪称经典,举个例子,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有乌鸦的麦田》这幅画堪称世界之经典。本幅画上,最赏心悦目的蓝色被重新展示出来。这样的蓝色是深沉,晶莹,迷人和深不可测的。画上的群鸦仅仅是一些用浓重的黑线构成的飞动线条,低低的压向大面积的橙黄色麦田。所有的笔触都是短而粗的直线堆砌。梵高越画越激动,远处悬于天际的落日和提前升起的圆月,就像两个大小不等的光晕,在飞速的旋转着。他还充满着以蓝色“压”蜜黄色的浪漫主义情调,蓝色象征云天,它又具有运动之势,好像在向观众方向逼近。可它又不像是半壁天空,简直就是变了色的火焰,在向大地蔓延。画面上布满密集的短而硬直的粗笔触,它并不象征任何物象,只有一种颤动感。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沉寂!这幅经典之作被后人铭记。梵高的绘画精神也不会被后人忘记。 一提到“流行”二字,我们不免想到现在90后经常提起的非主流,非主流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如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概念。一个事物既可以从非主流变成主流,也可以从主流变为非主流(比如90年代流行的衣着打扮、语言文化等就从最初的非主流发展成主流);一个事物在某个环境是主流,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就有可能变成非主流(比如国外街头艺人的街头即兴show,在国内上演肯定令人乍舌)。因此,没有绝对的主流,也不会有绝对的非主流。但是这种非主流就像是过眼云烟,因为生产周期的短暂而无法让人持久的记住。 那么现在就来看看经典美学和流行文化美学的不同之处。

一、创作时间长短的差异,导致产生的底蕴不同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这幅巨作用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据资料显示,这幅巨作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深厚的内涵和底蕴造就了这幅画的细腻感。色彩的搭配。层次的凸显。每个部分都精心布置,达芬奇让我们看到了这幅画的重量。 流行文化讲究快感,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这种快感、快节奏加快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笔者认为非主流式的美学文化过于肤浅,往往给人很薄的感觉,比如现在的qq闪图,简单的制作,讲几个流行图片放在一起,用flash编辑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