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达拉巴克矿区石膏矿地质工作总结20140109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达拉巴克矿区石膏矿地质工作总结20140109

第一章概况

1.1 项目目的和任务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达拉巴克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2009年4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的探矿权,公司拟在取得的探矿权范围内探求铅锌矿及其它金属矿矿产资源。为此,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该矿区开展普查地质工作。2011年,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在探矿证范围内开展了普查地质工作,对矿区内的铅、锌、钼、铜等矿产资源进行了评价。在本次普查工作的同时,发现了在探矿权范围内的东南角发现了石膏矿,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仅野外拣块样进行分析,该石膏矿品质很好,是优质的石膏。2012年8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聘请非金属矿相关地质专家针对石膏矿进行了专项踏勘,大致确定了石膏矿出露的范围,估算了石膏资源量,并确定了该石膏矿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2012年9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石膏矿进行普查地质工作,同时对原探矿许可证进行了延续变更,由原来的探求铅锌矿,变更为铅、锌及石膏。勘查许可证证号T65120090102023886,勘查面积19.49平方千米,有效期限2913年4月9日-2014年4月9日。

2012年9-2012年10月,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接收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针对石膏矿开展了普查地质工作。普

查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1:2000地形地质测量及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结合地表工程揭露、连续刻槽取样,在前期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测量、样品测试等方法,大致查明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石类型、质量品级、化学成分及有害组分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探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进一步详查工作或矿山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矿产依据。

通过2012年的普查地质工作,初步确定,该石膏矿矿体规模大,矿体连续长,出露厚度大,矿石品质高,为较为少见的优质石膏矿,初步估算矿石资源量可以达到超大型规模。

2013年4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对该石膏矿开展勘探地质工作,探求的高级储量的总量要满足年产石膏矿原矿50-80万吨的要求。

为了使该矿能够尽快开发利用,发挥经济效益,2013年4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该矿区石膏矿,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勘探地质工作。

本次勘探工作的目的是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石膏矿的首采地段,采用多种勘查方法和手段,以一定的网度,系统取样;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体的控制情况;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确定矿体的连续性;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出石膏矿的工业利用领域及工艺流程,为矿山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矿产依据。

本次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探求石膏矿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和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达到1500-2400万吨。

1.2 位置与交通

石膏矿勘探区行政划属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科科什老可乡所辖,位于科科什老可乡北西侧约2千米。地理坐标:75°45′00″-75°46′00″,北纬37°50′30″-37°52′00″(见交通位臵图),面积约4平方千米。从喀什至中巴公路至塔县约290千米,后沿乡间公路至科科什老可乡约70千米,汽车可直达,从科科什老可乡至矿点约2千米需人力步行,交通极为方便(见交通位臵图)。国际图幅号为10-43-80-甲、10-43-80-乙。

1.3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勘探区属典型的高山深切割区,区内海拔高程在2300-3400米之间,相对比高达1100米。坡度极大。工区剥蚀强烈,基岩出露良好。较大的河流为塔什库尔干河,为长年流水,自西向东穿过工区南侧。

勘探区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中夏、冬两季漫长,而春、秋两季短暂。夏季从每年5-8月,多降雨天气,气温最高可达28?,冬季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多降雪天气,海拔在3500米以上地段,多有积雪,气温最高在0?,最低达-15?以下。

勘探区居民以塔吉克族为主,集中居住在塔什库尔干河及其支流的两侧阶地上。居民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最大居民点为科科什老可乡政府所在地。工区无工业设施。近几年来随着矿业开发的加强,工区有少量私营企业从事铅锌为主的矿业开发活动,为工区脱贫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坂地大型水利项目的一个水利发电厂距离勘探区仅数百米,待水利项目建成后,可为矿山提供电力保障。电力供应方便。

勘探区总体经济落后,所需生产、生活物资不能自给,需从喀什、塔什库尔干县等地调入。

1.4矿权设置情况

1.4.1、探矿权设置情况

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办理了该区域的勘查许可证,勘查单位为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勘查许可证证号T65120090102023886,勘查面积19.49平方千米,有效期限2913年4月9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拐点坐标如下:

拐点东经北纬

1、75°41′00″,37°53′45″

2、75°43′00″,37°53′45″

3、75°43′00″,37°52′30″

4、75°43′30″,37°52′30″

5、75°43′30″,37°51′45″

6、75°43′45″,37°51′45″

7、75°43′45″,37°52′00″

8、75°46′00″,37°52′00″

9、75°46′00″,37°50′30″

10、75°45′00″,37°50′30″

11、75°45′00″,37°51′30″

12、75°41′00″,37°51′30″

石膏矿勘探区仅为其中的一部分,勘探区面积2.0平方千米。

1.4.2、采矿权设置情况

勘查许可证范围内及附近未设臵采矿权。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2.1以往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简况

本区以往区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主要为1:25万-1:100万比例尺的地质、矿产、化探调查。

1、1981-1985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广大西昆仑、西南天山一带开展了地质矿产编图工作。较全面、系统地对南疆西部地质、矿产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工区圈出一铅扩散晕,认为该区有形成矽卡岩型铅锌矿的可能。

2、1991-1995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广大西昆仑地区开展了1:50万甚低密度化探扫面工作,在工区及外围,圈出了三个以Au、Pb、Zn及W、Sn、Mo为主成矿元素的乙级异常,指出该区为寻找多金属矿产的有利部位。

3、2002-2004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了克克土鲁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交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J43C003002、J43C003003),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区域地质依据。

3、2003-2004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工区南侧从瓦恰乡至科科什老可乡约600平方千米内开展了1:10万化探异常普查工作,圈出了大量的以Au、W、Sn、Mo、Cu、Pb、Zn为主成矿元素的异常,并发现了大量的铅锌矿化线索。同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工区南侧开展了1:2.5万地质草测工作,发现和评价了瓦恰多金属矿及科科什老可铅锌矿,认为该区矿化具小而富的特征,铅锌储量一般在2万吨(金属储量)左右,可

供小规模开采。综上所述:该区是西昆仑腹地开展以寻找Pb、Zn为主的多金属矿产的有利部位,对工区已有矿体开展工作,有可能发现一新的具开采价值的矿产地。

以上地质资料为本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矿产依据,并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但前人资料总体研究程度尚有待提高,特别是前人对区域铅锌矿资料收集偏少,所投入的工作量不足,尤其是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较单一。目前,在矿区及附近已发现了有利的铜、铁、铅锌等矿化信息,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值得投入一定的工作量进行矿产预查工作,以期在铜、铅、锌、铁、锰等矿产上有新的突破。

2.2以往矿区地质工作

1、2009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在塔什库尔干县达拉巴一带进行铅锌矿的预查工作,对勘查区范围内的铅锌矿及其它金属矿进行了初步评价。

2、2011年8月-10月,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该区域进行过普查地质工作,主要矿种为铅、锌、钼、铜,并初步评价,未有突破进展。在此次普查地质工作中,发现了石膏矿资源。

3、2012年8月-9月,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勘查许可证范围内的石膏矿进行了普查地质工作,通过地形地质测量、剖面测量,探槽施工,连续刻槽取样等工作手段,大致查明了石膏矿的矿体规模、形态、矿石质量、地层变化,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但未提交普查报告,是本次石膏矿勘探地质工作的基础。

2.3以往科研工作

该区域未进行过地质科研工作。

2.4 本次地质工作情况

2012年8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所属的探矿权范围石膏矿普查地质工作。2012年10月,因工区降暴雪,普查地质工作外业工作基本结束。2013年5月,塔什库尔干县红光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石膏矿进行勘探地质工作。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石膏矿勘探设计,2013年5月,石膏矿地质勘探工作开始外业施工,到2013年11月15日,由于天气原因,结束了本年度的外业工作。

2012-2013年度普查-勘探地质完成野外实物工作量见表2-1。

本次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2—1。

详查地质野外工作(2011-2012年)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2.5存在的问题分析

前期所进行对该区域的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工作程度均较低,且缺乏深部工程。矿区地层变化较大,地质构造较发育,矿区地形陡峭,虽覆盖不多,但探槽、钻探施工困难,设计的钻孔尚未施工完成,对矿体深部变化认识不够全面。

通过2010-2012年度的普查-勘探地质工作,尤其是深部工程的布设与施工,对矿体深部变化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通过探槽揭露、钻探施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矿体及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勘查区大地构造位臵位于西昆仑中间地块、显生宙岩浆弧带,康西瓦深大断裂从矿区西南部穿过。区域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南东向,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从区域上控制了岩浆岩及地层的分布。

区域上,矿区及附近横跨喀喇昆仑褶皱系及昆仑褶皱系二个一级构造单元,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老地层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较复杂,且岩浆岩活动频繁。区内矿床、矿点、矿化点较多,是西昆仑地区重要的找矿远景区之一。

(见区域地质图)

3.1区域地层

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该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炭系未分地层(C)、奥陶-志留未分地层(O-S)、蓟县系桑株塔格群(JxS)、中远古界库浪那古岩群(P t2k)、第三系上更新统冰渍冰水堆积层(Q3gl+gfl)。

3.1.1石炭系

石炭系是本区域内的次要地层,区域内未分地层。

3.1.2奥陶-志留未分地层(O-S)

是本区域的主要地层。

奥陶—志留系总体沿科科什老克、司热洪、阿特巴希达坂一带呈不规则形态展布,此外在被提克古尔、阳给达坂等地也见零星出露,并被岩体大面积侵吞。

区内奥陶—志留系为一套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岩系,岩石类型有板岩(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硅质板岩)、结晶灰岩、变砂岩及少量变火山岩夹层。受岩体影响,接触变质明显,靠近该岩体的岩石变质程度明显变深,结晶颗粒明显较粗,绿帘石、石榴石蚀变普遍。形成各种结晶片岩、大理岩、变粒岩、石英岩、变安山岩,少量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其与大同西岩体,布伦阔勒岩群等均呈断层接触,被墓士塔格、安大力塔克、大同西等多个岩体侵入。片褶厚度>2007.3m。

地层岩性为浅灰色钙质二云石英片岩夹角闪斜长片岩、灰黑色硅质岩

与粉砂质中晶灰岩互层、浅灰色钙质构造片岩或钙质糜棱岩及长英质糜棱岩、浅灰黄色变石英粉砂岩、变杏仁状安山岩、浅灰白色中薄层状大理岩,夹浅灰绿色石英岩和变安山岩、浅灰色中薄层状石英大理岩、浅灰色二云石英片岩与黑云母大理岩不等厚互层、浅灰、浅灰绿色黑云斜长石英岩与蚀变斜长角闪片岩不等厚互层、浅灰色含石榴黑云石英岩、浅灰黑色石榴二云石英片岩等。

3.1.3蓟县系桑株塔格群(JxS)

桑珠塔格群(JxS)主要出露于克森达坂、克音勒克达坂等地,多呈规模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断块出露,桑株塔格群与周围地层多呈断层接触关系或被岩体侵入。

桑株塔格群在区内顶底出露不全,与周围地层多呈断层接触关系,系一套轻微变质的地层单元。区内下部为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变砂岩、灰黑色粉砂质板岩;上部为灰黄、灰绿色细晶灰岩,单层厚度较薄。常发生轻微变质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大理岩。

由于受断层载切、褶皱改造、岩体侵入等原因,使其已呈肢离破碎的断块。地层以灰色、灰黄色为主,单层厚度较薄,水平层理发育。本区的桑株塔格群为海进序列滨—浅海环境沉积的产物,出露厚度>312.2m。

区域上该套地层岩性组合有碳酸盐岩(灰岩和各种大理岩)和碎屑岩(各种板岩、石英砂岩、粉沙岩、变砂岩、各种片岩、片麻岩等),在各地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比例各不相同,岩石变质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加深,厚度增大。

3.1.4中远古界库浪那古岩群(P t2k)

库浪那古岩群出露于柯岗结合带西侧,属西昆仑地层分区。主体发育于柯岗断裂与大同西岩体之间,呈北西长带状展布,在大同西岩体南部及其内部呈不规则状出露,与周围地层呈断层接触或被岩体吞噬。

区内出露的库浪那古岩群为一套中一深成相区域变质岩,变质程度达高绿片岩相—高角闪岩相,部分叠加接触变质。总体包括两套岩性组合,下部岩段,以各种结晶片岩(白云母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石英岩为主,其次为大理岩、片麻岩类(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透辉斜长片麻岩、黑云阳起斜长片麻岩)等,夹少量变火山岩层;上部岩段为大理岩,滑石、透闪石蚀变强烈。

3.1.5第三系上更新统冰渍冰水堆积层(Q3gl+gfl)

主要分布高山区地带,主要分布于塔什库尔干河及明铁盖河两侧陡山坡变缓处、索斯达坂、塔什库尔干县城西、琼沙热里克和中巴公路西侧高地、苏格铁克、恰尔提塔什艾勒、卡不台西巴尔大隆大坂等地。冰碛物成层性差,由巨大漂砾,砂土及砾石组成,磨圆和分选性极差,顶有5~12cm 亚砂土层比较疏松。巴尔大隆大坂等地受冰水改造,总体向河谷高程降低,粒度变细,坡度变缓,具冰水堆积(Qp3glf)特点,略具层理和分选性。

3.2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单元属西昆仑构造带,东西两侧分别以柯岗结合带(断裂带)和康西瓦—瓦恰结合带(断裂带)为界,与塔里木板块及喀喇昆仑构造带

相邻,内部大部分被加里东—印支期岩浆岩体所占据,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该构造单元火山—沉积建造主要包括中元古界库浪那古岩群中浅—中深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建造、奥陶—志留系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上石炭统浅变质岛弧型火山—沉积建造以及白垩系陆相断陷碎屑沉积建造,由于岩体的吞噬,多呈残片或残块状出露。岩浆岩主要以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类为主,少量燕山期花岗岩以及华力西期辉长岩等。

由于该构造带大部分被岩浆岩体所占据,地层多呈孤立的块体或残片,加上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均已发生变质,大的块体构造面理臵换较彻底,故总体构造形态已难以恢复。但不同时期的地层、岩石单位变形特征也以有明显不同。

区域断层构造发育,以逆断层和性质不明断层为主。主要断层如下:1、五楼一卡克逆断层,长50千米,宽度3米,倾向235°,倾角70-80°,断层走向330-350°。上盘为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及ηγ51,下盘为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断层两边岩石片理明显增强或发育碎裂岩。

2、柯克亚尔逆断层,长44千米,宽度100米,倾向220°或120°,倾角65-72°,断层走向330-350°。东盘为δο43及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西盘为δο43及ηδο32。糜棱岩面理近直立大多数长石和石英呈旋转碎斑,可见部分强糜棱岩化。

3、牙啥克逆断层,长13千米,宽度5米,倾向40°,倾角65°,断层走向130°。上盘为Pt K、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及ηδο32,下盘为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及ηδ3。受断层影响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

露头变窄,并出露Pt K地层。

4、普依普鲁克正断层,长10千米,宽度3-5米,倾向66°,倾角65°,断层走向340°。两侧均为ηγ51,断层带由碎裂片麻状花岗岩组成,东盘片麻理变陡。

5、协力波斯右行逆断层,长5.5千米,宽度20米,倾向217°,倾角68°,断层走向310°。两侧均为ηγ51南西侧还见有δο51并被断层错断。断层带由碎裂角闪石花岗岩、碎裂含长角闪岩,及花岗岩挤压透镜体。

6、苏库马性质不明断层,长21千米,宽度5米,进直立,断层走向345°。南西盘为ηδο32,北东盘为Pt K及ηδο32。具韧性特征。北端为F13错断,南端走向渐变为近东西向。

3.3 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主要以中酸性岩浆侵入岩为主,活动非常强烈。形成期次分为元古宙、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6个大的侵入期,其中印支期最强,华力西晚期和加里东中期次之,其他期较弱。形成的中酸性花岗岩类面积达634km2。区内侵入岩体共6个。

3.3.1印支期侵入岩

区域大面积出露的岩体为慕士塔格岩体(ηγ51),该岩体位于恰克马克北-巴尔大隆—科科什老可西,北延出图,内呈东宽西窄的不规则三角形,该岩体侵入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岩石以斑状(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以中—细粒花岗结构为主,以块状—定向构造为主。

3.3.2华力西晚期酸性侵入岩

区域华力西晚期侵入岩仅塔尔一个岩体(ηγ43)。该岩体位于阿克陶县塔尔—色日克布隆一带,呈北西向不规则椭圆状岩株产出,长17km,最宽7km,出露面积68km2。该岩体侵入蓟县系桑株塔格群、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未分石炭系及阿克乔克英云闪长岩体。外接触带热液蚀变—角岩化强烈。该岩体岩石类型复杂,其西半部以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斑状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东半部以细—细中粒黑云正长花岗岩和斑状中细粒—中粒正长花岗岩为主。

3.3.3加里东中期酸性侵入岩

区域大面积出露的岩体为大同西侧岩体(ησ51),该岩体位于塔什库尔干河北侧,向南东经叶尔羌河至克拉大坂,并向东进入叶城县幅。北西向不规则带状岩基,长103km,宽10~25km。岩体侵入蓟县系库浪那古岩群(Pt2K)、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被安大力塔克、空巴克、哈马肉孜、阿尕阿孜山等岩体侵入,与未分石炭系地层(C)、奥陶系玛列兹肯群(O1-2M)、白垩系下拉夫底群(K1X)地层多呈断层接触。岩性以石英闪长岩、斑状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粒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为主;以斑状、中粒花岗、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以块状、定向—片麻状构造为主。

3.4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四大类。其中以区域变质岩最为发育,有区域低温

动力变质岩、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区域中高温变质岩和区域埋深变质岩等类型,前两类分布较广。动力变质岩也较发育,但以脆性动力变质岩为主,韧性动力变质岩较少。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不太发育。

3.4.1 区域变质岩

区域属西昆仑变质地区盖给提变质地(岩)带,位于司热洪—看因力达坂—给盖提一带,东侧以科科什老可断裂为界,西侧以康西瓦—瓦恰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分别被大同西侧岩体与慕士塔格岩体吞噬。变质地层为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

3.4.1.1 岩石类型及特征

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主期变质为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一套低级变质岩系,在此基础上,受慕士塔格岩体影响,叠加了接触变质作用,使靠近该岩体的岩石变质程度明显变深,形成了接触变质岩。主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有板岩、结晶灰岩、变砂岩及变火山岩类。

1、板岩类是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的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种类有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硅质板岩,以前两类分布最广。岩石呈灰黑色,具变余粉砂状结构、变余粉砂泥质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板状构造。

2、变砂岩为粉砂质板岩中的夹层,分布较少。岩石呈灰白色、灰红色,具变余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3、结晶灰岩在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下部分布较多。岩石呈灰色、灰白色,微晶结构,层状构造。岩石几乎全由方解石组成,方解石多为微晶,少数已结晶为粉晶、细晶,定向分布。

4、变火山岩类不太发育,在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中下部呈夹层产出。岩石呈灰黑色,具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变交织结构、粒状鳞片变晶结构,变余杏仁状构造、定向构造。斜长石斑晶仍为半自形板柱状形态,少部分被方解石交代。基质中斜长石部分或全部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硅质、钙质杏仁体重结晶为微晶石英、方解石。该类岩石原岩主要为安山岩。

3.4.1.2 变质带、变质相及变质作用期

区内盖给提变质地(岩)带岩石变质轻微,泥砂质岩石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绢云母,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碳酸盐岩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方解石+石英。变火山岩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绢云母+方解石。该变质地(岩)带中的泥砂质岩石中有新生矿物绢云母出现为特征,将其划为绢云母带,属低绿片岩相。

在看因力达坂一带,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被未变质的库浪那古河变质岩带以出现明显递增变质带为特征,反映其主变质作用为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该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了典型的低压高温变质岩系,说明与柯岗结合带俯冲有关,主变质期为华力西期。

华力西晚期的安大力塔克岩体侵入,说明该期变质作用与安大力克岩体形成时的构造事件有关,变质时期应为华力西晚期。

3.4.2动力变质岩

区域内以科科什老可—干豆尔那汗达坂脆性动力变质带的动力变质岩为主。

科科什老可—干豆尔那汗达坂脆性动力变质带位于在图幅中部的科科什老可—干豆尔那汗达坂一带,北西向展布有数条规模不等、近于平行的脆性断层,该组断层由南向北切穿了元古代—中生代的地层和岩体,形成了大量的脆性动力变质岩石。其南段以碎裂岩为主,有碎裂片麻岩、碎裂大理岩、碎裂砂岩、碎裂花岗岩及少量碎裂火山岩,其他脆性动力变质岩少见。卡特巴特然达坂北侧,岩石类型较为复杂,除碎裂岩发育外,在断面附近常有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分布,局部可见断层角砾岩。北段以碎裂砂板岩、碎裂花岗岩为主,局部有少量糜棱岩化岩石。

3.4.3接触变质岩

区域的接触变质岩石较为发育,但主要分布于华力西晚期及其以后的岩体外接触带上,以热接触变质岩石为主,接触交代变质岩较少,零星分布。岩石类型为板岩类、千枚岩、片岩类、长英质粒状岩类、大理岩。

1、板岩类

主要见于幕士塔格岩体与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的外接触带上,岩石类型为含碳质石榴泥板岩。岩石呈黑色,具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石英(20%~30%)、泥质(65%~75%)、钙铝榴石(3%~5%)、碳质(0~2%)。石英为0.05~0.2mm的不规则粒状,不均匀分布于泥质中;泥质大都变成了细小鳞片状绢云母,定向分布;钙铝榴石呈等轴粒状,大小0.6~2mm,无色,裂纹发育,均质,不均匀分布。

2、千枚岩

见于慕士塔格岩体与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的外接触带及塔尔

岩体与石炭系的外接触带上。岩石为深灰色,具粒状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矿物组成为石英(40%±)、绢云母(50%±)、红柱石(10%±)等。石英呈0.05mm的不规则粒状,绢云母为<0.05mm的鳞片状,聚集成条带;红柱石为0.5×0.3~1.3×0.5(mm)的柱状,平行消光,负延性,部分已变成了绢云母,但仍保持着柱状外形轮廓。岩石中的矿物均为不均匀的定向分布。

3、片岩类

接触片岩主要分布与慕士塔格岩体与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的外接触带。岩石类型有红柱石白云石英片岩、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夕线黑云石英片岩、堇青石黑云母片岩、红柱石片岩等。

4、长英质粒状岩类

分布在慕士塔格岩体与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的外接触带上,岩石类型有斜长浅粒岩及石英岩,以后者为主。

5、大理岩

分布在慕士塔格岩体与未分奥陶-志留地层(O—S)的外接触带及阿尕阿孜岩体与中元古界库浪那古岩群的外接触带上。岩石呈白色,具粒状变晶结构,层状构造。岩石几乎全由1.5~2mm的不规则粒状方解石组成,杂乱分布,微显定向性。局部岩石中有少量透闪石、石英与白云母。透闪石放射性排列,呈菊花状,石英与白云母在岩石中零星分布。

以慕士塔格岩体为中心,沿司热洪—沙阿依克拉—孜利吉尔—给盖提一带呈不规则的半圆形分布。围岩距岩体由远而近,接触变质由弱到强,依次出现了红柱石板岩、接触片岩、接触片麻岩等岩石类型,递增变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