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孙小玲, 陈萍

作者单位:孙小玲(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5), 陈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5;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

刊名:

化学世界

英文刊名:CHEMICAL WORLD

年,卷(期):2009,50(1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4条)

1.韩飞.精细石油化工[J],1998,5(1):1-4.

2.张萍,杨梅,吕效平.分子催化[J],2007,21(1):48-5

3.

3.Xian T Z,Hong B J,Jian C X,et al.Tetrahedron Lett[J],2007,48:2691-2695.

4.Hideyuki K,Fumitaka N,Hiroshi K,et al.J Mol Catal A:Chem[J],2006,258:172-177.

5.孙强,张天云,王丽等.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5(1):79-81.

6.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等.化学研究与应用[J],2007,19(2):179-182.

7.郭俊胜.精细化工中间体[J],2002,32(3):21-24.

8.Mimoun H,Roch I S,Sajus L.Tetrahedron[J],1970,26:37-42.

9.Sharpless K B,Townsend J M,Williams D R.J Am Chem Soc[J],1972,94:295-301.

10.Yan S.Mater Lett[J],2007,61:1354-1357.

11.Dimitris Z,Chrysoula V,Maria L,et al.J Mol Catal At Chem[J],2007,261:306-317.

12.Mojtaba B,Reza L,Laleh T.J Mol Catal A:Chem[J],2006,260:163-169.

13.叶敏.化工生产与技术[J],2007,14(4):27-30.

14.盛卫坚,贾建洪,韩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2006,34(4):387-388.

15.Keigo K,Miyuki K,Noritaka M,et al.Chem Eur J[J],2007,13:639-648.

16.Firasat H.Chem Eur J[J],2007,13:4733-4742.

17.Thammanoon S,Yusuke Y,Susumu Y,et al.J Mol Catal A:Chem[J],2006,248:226-232.

18.Noritaka M,Yoshinao N,Kazt/ya Y.J Mol Catal A:Chem[J],2006,251:286-290.

19.Timofeeva,M N,Jhung S H,Hwang Y K,et al.Appl Catal A[J],2007,317:1-10.

20.章亚东,蒋登高,高晓雷.精细化工[J],2002,19(5):291-294.

21.Shahram T,Mohammad H H,Valiollah M,et al.Inorg Chem Comm[J],2006,(9):575-578.

22.Elisabete D P C,Anthony J B.J Mol Catal A:Chem[J],2006,2491 123-128.

23.Ulrich A,Fengwen F,Wilhelm H,et al.J Catal[J],2007,245:55-64.

24.Susana M,Yurgenis H,Lindora D,et al.J Mol Catal At Chem[J],2006,252:226-23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范谦.黎耀忠.程克梅.李贤均.Fan Qian.LI Yao-zhong.CHENG Ke-mei.LI Xian-jun组氨酸席夫碱锰配合物的合成及环己烯催化氧化-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8(2)

合成了新型配体组氨酸水杨醛席夫碱Mn(Ⅱ)配合物(Sal-His-Mn),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PS等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分子氧为氧源,研究了Sal-His-Mn对环己烯烯丙位氧化的催化性能,考察了温度、时间、溶剂、氧压力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2.学位论文张宁精细化学品环已烯和苯酚的催化氧化新方法1999

该文研究了催化选择性氧化精细化学品环已烯及苯酚的几种新方法.首次提出了改性负载型液-液双相催化概念,利用载体表面的-OH基团首先连上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再连上表面活性剂,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表面测定仪对改性前后的载体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对载体比表面积,比孔容及孔径分布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用量、催化剂水含量的控制方法、溶液中水含量对催化剂水含量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式(时间

)等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改性妥略微降低载体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但对孔发布影响不大.将改性负载型液-液双相催化剂用于环已烯的环氧化剂用于环已烯的环氧化反应, 考察了催化剂含水量、温度、溶剂、催化剂的活性组份含量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了内、外扩散效应影响的大小及其消除方法

,测定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情况及其催化剂的稳定性.

3.期刊论文赵干卿.邹连生.李兴光苯丙氨酸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环已烯氧化性能研究-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18(2)

研究了苯丙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配合物(Sal-Phe-M)对环已烯的催化氧化性能,详细探讨了苯丙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钴配合物(Sal-Phe-Co)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环已烯的催化氧化性能,找到了钴配合物对环已烯的最佳催化氧化反应条件.

4.会议论文蒋登高.杨国玉.朱海林环已烯氧化催化体系研究进展

环己烯的氧化产物,如环氧环己烷、环己烯醇、环己烯酮等都是很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众多的氧化剂中,分子氧由于经济易得且无污染而被誉为"绿色氧源".活化分子氧的催化体系按相态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大类,可以看出以分子氧为氧源催化氧化环己烯,其关键在于寻求一种高效、易分离回收、可循环使用的催化剂体系.上述均相与非均相催化剂体系各有优缺点,但仿生酶催化剂因其高效,且易于调节金属离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使活化氧进攻反应物的不同部位,从而得到不同的产品而引人瞩目.如何将高效的仿酶催化剂由均相变为非均相且活性不变是当务之急.另外,当目的产物为环氧环己烷时,目前的体系大都加有还原剂,寻求一种不加还原剂且非均相、活性高、选择性好的催化剂用于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将是众望所归.

5.学位论文韩相恩高分子负载氮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1998

第二部分:高分子担载2,2'-联吡啶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首次利用2,2'-联吡啶、邻菲罗啉、8-羟基喹啉修饰氮杂环高分子担载镍(Ⅱ)配合物,合成了四种小分子修饰的高分子镍(Ⅱ)混配配合物.实验表明这四种配合物对环烯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很高的选择性,其中PBPY-Ni-oxine对环已烯的催化氧化活性最高,氧化的主要产物为相应的环已烯酮和环已烯醇.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三部分:高分子担载2,2'-联吡啶锰(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合成了三种高分子担载2,2'-联吡啶锰(Ⅱ)配合物.并采用FT-TR、XPS、ICP等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热重分析考查了高分子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探讨了其对异丙苯的催化氧化性能.催化氧化的主要产物为α,α'-二甲基苯甲醇和α-甲基苯乙醛,这一点不同于其它文献报道的催化剂.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6.期刊论文范薇.杨航.FAN Wei.YANG Hang不同氧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的反应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25(4)

通过对环己烯选择催化氧化反应不同氧源氧化剂的介绍,综述了环己烯催化氧化反应的特点,并分析了不同催化剂载体对环已烯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7.学位论文李冀闽多酸盐和纳米贵金属颗粒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2008

具有高表面积的金属纳米颗粒,无论在气相还是液相中都可以用作活性很高的异相催化剂。纳米晶态的金是一种很强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它可以在催化活化一氧化碳和氧气,使其在107K的低温下就生成二氧化碳。而在另一方面,多金属氧酸盐化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而在催化领域的应用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有前景的。因为他们具有多功能性和结构灵活性

,他们可以作为Bronsted酸催化剂,氧化催化剂,或者双功能催化剂,在极性溶剂或异相体系中也可进行反应。大多数高效能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是应用在均相系统中,但是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是一个问题。 在本文中,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被用来稳定金纳米簇形成复合物,从而制备了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利用4-N,N二甲胺基吡啶作配体,制备1:12型PW<,11>MO<,x>系列杂多酸盐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催化剂,主要产物有Au-N-

PW<,11>FeO<,x>、Au-N-PW<,11>CuO<,x>、Au-N-PW<,11>MnO<,x>、Au-N-PW<,11>Co<,x>。制备了一系列同多酸盐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催化剂,主要产物有Au-N-WO<,x>、Au-N-MoO<,x>、Au-N-VO<,x>。对同多酸盐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剂进行了更进一步处理,制备了一系列同多氧化物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催化剂,主要产物有Au-WO<,x>、Au-MoO<,x>。用XPS、IR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于环已烯催化氧化。三种催化剂在反应中均显示出了很高的活性,对高价值产物的选择性在80%以上,去除掉起稳定作用的配体后的催化剂(Au-MoOx)显示出了更好的活性,但是在氧化产物的选择性控制上不及前两种。

8.期刊论文李翠林.杨志旺.雷自强担载树状高分子铜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4,40(2)

以氯球担载的树状高分子铜配合物作为分子氧氧化环已烯的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性能,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酸碱添加剂以及催化剂重复利用对反应的影响,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催化剂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

9.期刊论文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蒋登高.YANG Guo-yu.ZHU Hai-lin.ZHOU Wen-feng.JIANG Deng-gao

CoPc/Al2O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氧化性能-分子催化2007,21(5)

用原位合成法,以酸性Al2O3为载体,酞菁类金属大环配合物为活性组分,合成出CoPc/Al2O3新型环氧化催化剂,红外、紫外-可见、热重分析及XPS证实能够利用该法在Al2O3上固载CoPc催化剂,且催化剂稳定性增加,不易流失.以分子氧为氧源,异丁醛为共还原剂考察CoPc/Al2O3催化剂对环己烯的催化环氧化活性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与均相催化剂相比,固载后环已烯转化率增加了8%,环氧环己烷选择性增加了23%,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活性仅降低4%.

10.学位论文薛勇酞菁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烯烃选择环氧化1995

该文采用酞菁铁和酞菁钴为催化剂,对苯乙烯,环乙烯和3-(1,3一二氧戊环)-5(10),9(11)雌甾二烯-17α(1-丙炔)-17β-醇的环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如下工作:1.合成了催化剂酞菁铁,酞菁钴和氧化剂亚碘酰苯,并对结构作了鉴定;2.用酞菁铁和酞菁钴做催化剂、亚碘酰苯做氧化剂,对苯乙烯和环已烯环氧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酞菁铁和酞菁钴对烯烃都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且酞菁铁的活性比酞菁钴大;3.实验证实了酞菁金属也能象卟啉铁一样催化氧化剂(PhIO)分解,且酞菁铁催化作用比酞菁钴的催化作用大.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94817589.html,/Periodical_hxsj2009100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3日

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的烯烃环氧化反应的不足之处,并简述了Sharpless以及Jacobsen 等人在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发面的研究成果及其贡献。并简要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烯烃环氧化手性合成催化剂 前言 手性化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其合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目前有机合成化学家们在手性合成这一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新的不对称合成反应和合成路线不断涌现。 在不对称合成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是不对称催化反应,它是利用催化剂的不对称中心来诱导产生产物的手性。 研究类容及讨论 通常在没有手性催化剂的条件下,实验室中常用有机过酸作环氧化试剂。环氧化反应是顺势加成,所以环氧化合物的构型与原料烯烃的构型保持一致。因为环氧化反应可以在双键平面的任一侧进行,所以当平面两侧空阻相同,而产物的环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时,产物是一对外消旋体。当平面两侧的空阻不同时,位阻小的反应快,如此便能得到以某种构型为主的混合产物。 因该方法只能用于大量合成空间位阻较小的产物,并不能满足手性合成的需求,因此化学工作者们作出了进一步探究。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Sharpless发展的不对称环氧化。在该反应中D-酒石酸二乙酯作为手性源控制环氧化只从双键平面的一边进行。如果在反应中用L-酒石酸二乙酯,那么环氧化将从双建平面的另一边进行。只需要催化剂量的光学纯酒石酸二乙酯就可以实现高度对映选择性的环氧化。【1】 图2. 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Sharpless的不对称环氧化适用于双键α位上含羟基的底物——烯丙醇类化合物。20世

α蒎烯环氧化方法小结

α-蒎烯催化环氧化的研究进展 熊小琴1*,赵桂欣2,刘自军3 (1.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58;3.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研究背景与目的 α-蒎烯的环氧化物2, 3-环氧蒎烷是一类重要的合成香料或医药中间体.目前,国内外生产2, 3-环氧蒎烷的主要方法是用过氧乙酸作氧化剂,对α-蒎烯进行环氧化,产率90%以上[1-2].该方法存在多种弊端: 1)很难得到高浓度的过氧乙酸,且需要标定浓度; 2)过氧乙酸的稳定性差,不能长期放置;反应的体系中必须加入缓冲溶液以控制酸性,以免环氧产物发生开环发应; 3)副产物酸回收困难,增加成本,污染环境. 研究进展 主要方法:用过氧乙酸作氧化剂,对A-蒎烯进行环氧化,产率90%以上 环氧化产物2,同时还可能生成烯醇式3和烯酮式4. 不同的催化剂,选择性不一样,生成的3种产物的比例也不同, 1. 1 单核金属卟啉催化 模拟生物体系中细胞色素P450对有机毒物的氧化,1979年,Groves等

人[4]报道了以铁( III)卟啉为催化剂,亚碘酰苯为氧化剂,对烯烃进行环氧化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Rosalia等[13]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发现当中位苯基2, 6位上连有吸电子基时,这类卟啉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缺乏选择性. ValerieMaraval等[14]以4种不同TPPMn( III)卟啉为催化剂(图2),分别考察次氯酸钠和过硫酸氢钾为氧化剂,对α-蒎烯进行环氧化, 发现位阻小的Mn(TPP)Cl更有利于环氧化产物的生成(100%),而位阻大的Mn(TMP)Cl选择性最差(30%) Skrobot等[15]利用位阻较大的Mn(III)卟啉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对α-蒎烯进行环氧化,产率只有52%,且选择性仅为71%,催化性能明显的不如位阻小的卟啉.这些结果初步表明,位阻小的卟啉,选择性高,环氧化的产物比例大. 最近,阳卫军等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其结果表明随着苯环的对位取代基Cl、CH3, OCH3、OH供电子能力的增强,单锰卟啉和单铁卟啉对α-蒎烯的催化活性逐渐减弱[16-17]. 曹国英等[24]报道以Mn-salen类配合物为催化剂,次氯酸钠溶液为氧化剂,催化α-蒎烯环氧化,产率小于30%. 1. 2 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 最近10年来,以手性salen锰为催化剂,对烯烃进行对映选择性的催化环氧化也取得很大进展[18-19].金属salen是一类乙二胺和水杨醛缩合后与金属络合的化合物(图3),其合成比较简单,产率高. Jacobsen等[21]报道了以salen金属为催化剂,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对烯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催化氧化反应新进展综述 (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烯烃、烷烃、醇等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催化反应的新进展。 关键字:催化氧化;催化剂;烷烃;烯烃;醇 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有机反应中,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在以金属材料(如Pt、Pd、Ni等)或非金属材料为催化剂的情况下,与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进行反应的氧化反应。 催化剂是指一种能够与反应物相互作用,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标准自由焓,反应结束时本身依旧保持不变的物质。我们通常把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延缓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叫负催化剂。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即不同催化剂对特定的反应体系具有选择性(机理选择性)和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改变平衡位置的性能。 1 稀烃催化氧化 1.1 气固相催化 Leals[1]等开发研究双金属催化剂体系,将u-过五氰合钴(Ⅲ)五氰合水合氧化钼(Ⅵ)双(三苯基磷)亚铵盐负载到的硅胶上,在170℃时催化环己烯和氧气进行环氧化反应, 反应产物是氧化环基烯和环己酮,环己烯的选择性最高可以达到58%。 1.2 液相催化 Lunsford等将负载钼的沸石催化剂和钴离子交换后得到的沸石或氢型沸石催化剂催化环己烯的液相反应,环己烯的转化率可以达到50%时,生成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可达到50% [2]。此外,Mo-Mn氧化物、过渡金属硼酸盐、重金属络合物也可以作为烯烃液相环氧化的催化剂。 1.3 模拟酶催化 Tabushi[3]最先用锰卟啉络合物-氧化-还原体系来进行环已烯的氧化反应,生

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

目录

环己烷的氧化制环己酮工艺技术 作者:指导教师: 摘要:环己酮是制备己内酰胺、己二酸的主要中间体,也是制备各种乙烯树脂漆的主要原料,并且被广泛用作许多高分子聚合物的溶剂,因此,环己酮在有机化工、涂料工业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环己酮生产工艺路线按原料分主要有3种:环己烷液相氧化法、苯酚加氢法和水合法。山东方明化工有限公司是由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该工序下同时还生成一些其他物质,如环己醇、X油、轻质油等。合成和制备环己酮的方法较多,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有苯酚加氢法;苯部分加氢法;环己烷氧化法。其中环己烷氧化法的应用最为普遍,本文对以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环己烷然后氧化成环己酮,对公司生产环己酮的过程及原理做了详细叙述,对于生产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也给出其处理方法。本论文重点介绍了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工艺技术。 关键词:环己烷;环己酮;氧化;进展

引言 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是制造尼龙、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主要中间体,具有高溶解性和低挥发性,可以作为特种溶剂,对聚合物如硝化棉及纤维素等是一种理想的溶剂;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制备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主要中间体。1893年A. Bayer采用庚二酸和石灰(庚二酸钙)干馏首先合成了环己酮。1943年德国I.G.Farben公司建成了苯酚加氢法合成环己酮生产装置。1960年德国BASF公司采用环己烷氧化法建成大型环己酮生产装置,使环己烷氧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导致聚酰胺纤维的大规模发展。本论文突出详述了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生产过程。 项目概述 公司概况 山东方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的8万吨/年环己酮装置是目前国内单套最大的环己酮生产装置,采用先进的工艺,各种消耗特别是苯耗、碱耗是国内乃至世界最低的,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隶属山东洪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余庆明先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现为山东省人大代表。公司是一家规模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化工股份制民营企业,座落于闻名中外的牡丹之乡,庄周故里。位于东明县化工园区内,西临106国道东兰公路,北瞰新石铁路,东靠京九大动脉,南临南兰高速,距日东高速公路入口处6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公司占地600余亩,现有固定资产 10 亿元,年可实现工业产值14亿元,创利税2亿元。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0%以上。公司主导产品有环己酮、环己烷、环己醇等,副产品有轻质油、X油、碳酸钠等。 下属公司有山东东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恒力供热有限公司。公司重视环保、科技建设工作,坚持把“十个一工程”作为提高自身治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投入七千余万元建设“十个一工程”,完善管理体系,治污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公司被评为菏泽市“十个一工程”示范企业,积极投入技术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及改造,2010年10万吨环己酮成套技术获得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菏泽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公司被评为市级技术中心。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工业化应用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在工业污水的应用: l洗涤剂生产行业废水处理及废水处理后的回用工程;污水及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对现有污水处理后氨氮、COD不达标的系统,利用光催化氧化后实现达标排放和回收利用) l主要适用行业:洗衣粉、洗涤剂及表面活性剂等有机精细化工生产行业; l洗涤行业等用洗涤剂清洗洗涤行业的废水回用; l食品、制药等有机污染废水的治理工程; l有机废水处理及无膜中水回用工程;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与传统工艺相比的优势: 1、设备占地面积小、反应停留时间短; 2、处理成本低,可根据后续处理的要求调整转化率或处理量; 3、可任意与其他工艺组合;作生化的前处理,改善难降解有机物的可生化性;或作有机废水处理后水质不达标的深度处理,以满足达标排放或回用。 4、运行维护成本低,不需要投加其他任何化学药物及更换催化剂; 一、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广州立白集团番禺公司480立方/天高浓度洗涤剂(LAS)废水处理工程.对洗涤剂(LAS)处理的平均去除转化率:90%.

本公司独有专利技术(专利号:ZL200720119600.5),有效实现了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主要用于各种难降解的有机污染废水废液的深度处理,特别是对高含量的有机废水富含表面活性剂(LAS)、COD以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具有很好的去处效果。去除率在90%以上,分解后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整套装臵集氧化分解及除臭功能为一体。 广州立白(番禺)有限公司日处理480M3/日洗衣粉废水工程,是我公司《光催化氧化分解表面活性剂》专利技术第一次用于工业化应用的成功范例;也是国内真正实现光催化氧化工艺在污水处理方面成功进行工业化应用的首例。对洗衣粉行业的废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洗衣粉制造行业都知道,洗衣粉废水处理的最大问题是:废水表面活性剂浓度高时,会严重影响生化效果,并造成生物菌种死亡,在生化瀑气池泡沫满天飞,不得不将生化池用致密的网罩于池上,以防止对环境的影响。 立白集团广州立白(番禺)有限公司日处理480M3/日洗衣粉废水工程,于2009年4月正式投入运行,原预算该项目投入运行后吨水综合处理成本将增加1.8元/吨。在半年的实际运行中,其运行成本的变化完全出乎预料,其污水处理总体综合成本不但没有增加1.8元/吨,反而比原来没有改造前降低了0.2元/吨。这是一个意外而可喜的结果。最后从立白公司废水处理站操作及管理人员处得到答案。原处理系统设计能力为20吨/小时,由于增加光催化氧化设备后,大大

环己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中文名:环己烷; 六氢化苯 化学品英文名:cyclohexane; hexahydrobenzene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 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环己烷110-82-7 危险性类别:第3.1类低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和上呼吸道有轻度刺激作用。持续吸入可引起头晕、恶心、倦睡和其他一些麻醉症状。液体污染皮肤可引起痒感。 环境危害:无资料。 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危险特性: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应, 甚至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

爆炸危险。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 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 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水灭 火无效。 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 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 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 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 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飞尘或石灰粉 吸收大量液体。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 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 内。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 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 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 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 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 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 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 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限值: MAC(mg/m3): -PC-TWA(mg/m3): 250 PC-STEL(mg/m3): 375*TLV-C(mg/m3): - TLV-TWA(mg/m3): 300ppm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设计综述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设计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问题引出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技术,再从技术问题引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提高降解效率,进而引出本文主题—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设计。文章详细叙述了反应器的结构形式及几种不同类型反应器的优点和缺陷,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光催化氧化;反应器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有机污染物的超标排放,造成了水体环境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很多地方的治理只注重对有毒重金属的处理,而忽略了有机污染物潜在的危害性,废水中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富含洗涤剂(LAS)、COD、BOD、含氮、磷等的有机物的污水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对动植物和人体有慢性毒害作用,还会引起水中传氧速率降低,使水体自净受阻,从而使水体变色发臭。所以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光催化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是当今公认的最前沿最有效的处理技术,光催化氧化反应器成功的解决了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工业化运用难题,所采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废水有机污染物分解后的产物为水、二氧化碳及无害的无机盐,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污染问题。 目前, 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催化剂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1]。为了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效率,光催化氧化反应器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可进行化学氧化、光氧化、光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和光化学催化氧化等多种类型氧化反应, 并可进行多种组合试验, 为环境科研、环境工程提供试验设备, 亦可为高等院校师生提供教学试验设备。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设计远比传统的化学反应器复杂,除了涉及质量传递与混合、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流动方式、反应动力学、催化剂的安装、温度控制等问题外,还必须考虑光辐射这一重要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形式的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应用于光降解的研究及实际废水的处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此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效能及实用性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 1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的结构形式 催化剂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反应器中:一是光催化剂颗粒分散于整个反应器系统中,二是光催化剂颗粒固定在载体上(如反应器壁或尼龙丝网等) ,据此可将相应的反应器形式称为悬浮式和固定式。 悬浮式是TiO2粉末直接与废水混合组成悬浮体系。优点是结构简单,能充分利用催化剂活性[3]。缺点是存在固液分离问题,无法连续使用;易流失;悬浮粒子阻挡光辐射深度,TiO2 =0.5mg/m3左右,反应速度达到极限[4]。固定式是TiO2粉末喷涂在多孔玻璃、玻璃纤维或玻璃板上。优点是TiO2不易流失,可连续使用;缺点是催化剂固定后降低了活性[5]。固定式又分非填充式和填充式两种。非填充式固定床型:以烧结或沉积法直接将光催化剂沉积在反应器内壁,部分光催化表面积与液相接触。填充式固定床型:烧结在载体上,然后填充到反应器里,与非填充式固定床型相比,增大了光催化剂与液相接触面积,克服了悬浮型固液分离问题。 Geisen 等[6 ]针对典型化合物二氯乙酸(DCA) 的降解分别进行了悬浮式TiO2和固定式TiO2液膜反应器( Flow-Film Reactor ,FFR) 研究,结果表明:与固定式催化剂反应系统相比,悬浮式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DCA降解率,达到了固定式系统的3倍,这是因为催化剂的固定限制了传质和降低了光催化活性。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固/ 液分离技术实现TiO2颗粒与处理水的分离及回收利用,那么悬浮式反应器将比固定式反应器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此,Xi等[7 ]采用带有斜板和不带有斜板的沉淀池及微滤膜继续进行了悬浮催化剂的分离研究:当进水的催化剂浓度> 5 g/ L、pH 在零电荷点附近时,通过沉淀作用可以对Degussa P 25 TiO2实现

醇的催化氧化

已知: 1、 如何鉴别1-丙醇与2-丙醇。 2、 分子式为C 5H 12O 的醇,其中能被氧化为醛的结构是哪几种?能被氧化为酮的是哪几种?不能被氧化的是哪几种? 3、分子式为C 4H 8的烃可以发生如图转化: 其中E 、F 均呈酸性。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C 4H 8: C : D : E : F : C 4H 8 R —CH 2OH R —CHO ; 氧化 R’ R CH —OH 氧化 R —C —R ’ O (酮); 则很难被氧化(R 、R ’、R ’’表示烃基)。 R —C —OH R ’ R ’’

4、(2012房山期末1,16分)已知:Ⅰ. 质谱分析测得有机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2.5 ;其含碳、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89% 、9.73% ,其余为氯。 Ⅱ. A有如下转化关系: Ⅲ. 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没有氢原子的醇(结构: )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Ⅳ. F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峰,峰高比值为1:9 , 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Ⅴ. E和G都能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 H是一种有果香味的液体。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F:C: B:A: D:E: G:H: 5、由C= CH3 CH2 选择合适的途径制备 CH2 C= COOH(C COOH CH2 )。(写流程图) 6. (11东城期末)23.(14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由六万多根透明的亚克力[其

分子式是(C 5H 8O 2)n ]杆构建而成。某同学从提供的原料库中选择一种原料X ,设计合成高分子亚克力的路线如下图所示: 原料库: a 、CH 2=CHCH 3 b 、CH 2=CHCH 2CH 3 c 、CH 2=CCH 3 , d 、CH 2CHCH 3 已知:① (不易被氧化成羧酸) ② 不易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 (R 、R ’、R ’’表示烃基)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X : A : B : C : D : E : F : 亚克力: R —C —R ’(H) O HCN R —C —R ’(H) OH H +/H 2O R —C —R ’(H) OH R ’’ R —C —R ’ OH R —C —R ’ O R —CH —R ’ OH [O] CH 3 CH 3

光催化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光催化氧化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光催化氧化的机理及光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就TiO2固定化制备、改性、光催化氧化在工业废水以及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光催化氧化Ti02光催化剂水处理 1 引言 光催化氧化法是近二十年才出现的水处理技术,1972年,Fu—jishima和Honda报道了在光电池中光辐射Ti02可持续发生水的氧化还原反应,标志着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时代的开始。1976年,Carey等在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光催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操作简便、能矿化绝大多数有机物、可减少二次污染及可以用太阳光作为反应光源等突出优点[1],在难降解有机物、水体微污染等处理中具有其他传统水处理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水处理技术,对太阳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2 光催化氧化原理 光催化氧化还原以n型半导体为催化剂,如TiO2、ZnO、Fe2O3、SnO2、WO3等。TiO2由于化学性质和光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且无毒价廉,货源充分,所以光催化氧化还原去除污染物通常以TiO2作为光催化剂。光催化剂氧化还原机理主要是催化剂受光照射,吸收光能,发生电子跃迁,生成“电子—空穴”对,对吸附于表面的污染物,直接进行氧化还原,或氧化表面吸附的羟基OH-,生成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将污染物氧化[2]。当用光照射半导体光催化剂时,如果光子的能量高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则半导体的价带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产生光致电子和空穴。水溶液中的OH- 、水分子及有机物均可以充当光致空穴的俘获剂,具体的反应机理[3]如下(以TiO2为例): TiO2 + hν→h+ + eh++ e- →热量 H2O →OH- + H+ h+ + OH-→OH h+ + H2O + O2- →·OH + H+ + O2- h+ + H2O →·OH + H+ e- + O2 →O2- O2- + H+ →HO2· 2 HO2·→O2 + H2O2 H2O2 + O2- →OH + OH- + O2 H2O2 + hν→2 OH Mn+(金属离子) + ne+ →M 3 光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3.1催化剂性质及用量 可用于光催化氧化的催化剂大多是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等半导体材料,如TiO2、ZnO、CeO2、CdS、ZnS等.在众多光催化剂中,Ti02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半导体催化剂,其特点有:化学性质稳定,能有效吸收太阳光谱中弱紫外辐射部分,氧化还原性极强,耐酸碱和光化学腐

一种环己烷催化氧化一步制备己二酸的方法

一种环己烷催化氧化一步制备己二酸的方法 本文由南通润丰石油化工整理 本方法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流程简单、环保、安全的催化氧化环己烷一步制备己二酸的新工艺。 本方法以高活性的RuO2为活性组分的非均相催化剂,利用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烷一步制备己二酸。具体是 (1)由环己烷制备己二酸为一步催化氧化法,路线短; (2)反应温度和压强较低,以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避免了硝酸的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 (3)使用以RuO2为活性组分的固体催化剂,反应为非均相催化过程,催化活性高,催化剂容易分离和回收利用。本方法所述的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工艺流程简单,避免了硝酸的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使用非均相催化剂解决了均相催化过程中催化剂难以回收利用和产物分离问题;反应活性高,对己二酸选择性好,可抑制连串副反应,减少深度氧化产物的生成。 本方法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1)将环己烷、溶剂、引发剂与固体的催化剂加入到反应器中混合,形成混和悬浮液;所述的溶剂为能与环己烷相溶的有机溶剂;所述的催化剂为固体载体负载的钉氧化物,固体载体为氧化铝、分子筛、碳纳米管、二氧化硅、活性碳、沸石、海泡石、多孔陶瓷或聚氯乙烯,固体载体与钉氧化物的质量比为为1-99:1;所述的引发剂选自叔丁基过氧化氢、丁酮、环己醇、环己酮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环己烷与溶剂的重量比为1:0-99,环己烷与催化剂的重量比为10-8000:1,环己烷与引发剂的重量比为1:1一2000,所述的催化剂重量是包括载体的总重; (2)将步骤(1)所得混合悬浮液升温至50一250℃,通入充足量的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反应器内压力为0.1一5MPa,反应时间为0.1-20h;足量是指反应过程所消耗的氧化剂可以通过不断通入氧气或空气来补偿,以保持反应器内压力恒定。 (3)将步骤(2)反应混合物进行分离,得到固体催化剂和含有反应产物、未反应的反应物和溶剂的液体混合物; (4)将步骤(3)分离出的液相混合物中分离出己二酸后,剩余母液与反应原料混合返回到反应器中。分离出的液相混合物中含环己烷、环己醇、环己酮、丁二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摘要 光化学反应过程由于具有选择性好且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等特点而在许多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真正环境友好的绿色技术,既可以在能源领域应用,将低密度的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的高密度的洁净能源氢能;也可在环境领域应用,利用光能降解和矿化环境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光催化反应器作为光催化技术的核心设备,在光催化技术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光催化反应的相关内容,并以FCC汽油光催化脱硫工艺为例,对实际情况作合理简化,建立了光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光催化、反应器、数学模型。 1、前言 1.1 光化学反应工程 光化学反应是指在外界光源的照射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1]光化学反应器作为光化学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优劣对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应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光化学反应器的特性、模拟、设计、放大等问题已引起重视,并逐渐发展成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光化学反应工程。 与一般反应器相比,光化学反应器的设计与开发有很大的差异。光源的种类,光子的传播、吸收、发射及光化学反应器的几何形状,与光源间的相互位置等均会对光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直接影响。[2] 1.2 光化学反应器类型 与普通的化学反应器一样,光化学反应器也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如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连续式和间歇式;按反应器内包括的流体的相数不同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按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状况可分为全混流、部分返混、活塞流等。然而,对于光化学反应器,除了操作方式、流动状况等会对其性能造成影响,更能反映光化学反应器特征并直接影响光化学反应器性能的则是光源种类、反应器几何形状及反应器与光源间的相互位置。[3]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光化学反应器。光化学反应器可以有许多变化方式,大体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大类。[4] 光化学反应器的选型包括光源、透光材料、反应器几何形状的确定等几个方面。光化学反应过程一般均需要紫外或近紫外光,当反应需要紫外光时,只能选择石英为透光材料。如反应可在近紫外光照射下进行,则可选用硼硅玻璃。[5] 1.3光催化反应器 1.3.1 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最早出现的光催化反应器是为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而设计的,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反应器主体为一敞开的容器,并置于磁力搅拌机上,反应液在荧光或紫外灯的照射下反应,灯与液面的距离可调,现在仍有许多研究者用这种反应器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或进行污染物降解规律的研究。[6]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光催化反应器是一种间歇式分批反应器它的特点是采用纳米TiO 2粉体形成的悬浆体系。但悬浆体系最大的问题是TiO 难以回收,要将催化剂粉末颗粒从流 2 动相中分离出来,一般需经过滤、离心、混凝、絮凝等方法,因而反应器只能为间歇式分批反应器,即每处理一批就要进行一次分离,使处理过程过于复杂,还增加了经济成本。因此,将催化剂固定在载体上,制成负载型光催化反应器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将TiO 负载后 2 可将其作为固定相,待处理废水或气体作为流动相,一般不存在后处理问题,可实现连续化处理,便于设计出各种实用化、商品化、工业化的光化学反应器。[7]

光催化氧化法简介

光催化氧化法简介 光催化氧化法是近20年才出现的水处理技术,在足够的反应时间内通常可以将有机物完全矿化为CO2和H2O 等简单无机物,避免了二次污染,简单高效而有发展前途。所谓光催化反应,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需要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受激产生分子激发态,然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或者变成引发热反应的中间化学产物。光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源于光子的能量,在太阳能的利用中光电转化以及光化学转化一直是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由于以二氧化钛粉末为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法存在催化剂分离回收的问题,影响了该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将催化剂固定在某些载体上以避免或更容易使其分离回收的技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 在我国工业废水中,印染废水因其有机物含量高、色度深、水质复杂、排放量大而成为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印染废水中含有大量卤化物、硝基物、氨基物、苯胺、酚类及各种染料等有机物,主要来自纤维、纺织浆料和印染加工所使用的染料、化学药剂、表面活性剂和各类整理剂。其COD浓度达数千至数万mg/L,色度也高达数千至数万倍,可生化性差,很多废水还含有高浓度无机盐:如氯化钠、硫化物等,严重污染水环境。国内处理染料废水普遍以生物法为主,同时辅以化学法,但脱色及COD去除效果差,出水难以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光催化氧化法是近年来水处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验证明,此方法对印染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 Cr为1300 mg/L左右,色度为800倍时,经本法处理的废水,出水COD Cr达188 mg/L,色度为0~10倍,COD Cr 去除率达92%,脱色率几近100%。主要水质指标达到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染料工业的二级标准。本法可取代常规的生物法,适合中小型印染厂的废水处理。 光催化氧化法原理 光降解通常是指有机物在光的作用下,逐步氧化成低分子中间产物最终生成CO2、H2O及其他的离子如NO3-、PO43-、Cl-等。有机物的光降解可分为直接光降解、间接光降解。前者是指有机物分子吸收光能后进一步发生的化学反应。后者是周围环境存在的某些物质吸收光能成激发态,再诱导一系列有机污染的反应。间接光降解对环境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更为重要。 利用光化学反应降解污染物的途径,包括无催化剂和有催化剂参与的光化学氧化过程。前者多采用氧和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使污染物氧化分解;后者又称光催化氧化,一般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催化两种类型。均相光催化降解中较常见的是以Fe2+或Fe3+及H2O2为介质,通过photo-Fenton 反应产生?HO使污染物得到降解,非均相光催化降解中较常见的是在污染体系中投加一定量的光敏半导体材料,同时结合一定量的光辐射,使光敏半导体在光的照射下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吸附在半导体上的溶解氧、水分子等与电子-空穴作用,产生?HO等氧化性极强的自由基,再通过与污染物之间的羟基加和、取代、电子转移等使污染物全部或接近全部矿化。 新型高效光催化氧化的原理 新型高效光催化氧化的原理就是在表面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利用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波在常温常压下催化、通过一定量的曝气来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或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或将大分子有机污染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的去除有机污染物。在降解COD的过程中,通过催化氧化来打断有机分子中的双键发色团,如偶氮基,硝基,硫化羟基,碳亚氨基等,达到脱色的目的,同时有效地降低BOD/COD值,使之易与生化降解。这样,光催化氧化反应在高浓度,高毒性,高含盐量废水中充当常规物化预处理和生化处理之间的桥梁。 该技术的核心为三相催化氧化。这三相分别是:由风机送入罐内的压缩空气曝气(气相),一定波长

紫苏醇的性质用途及制备

紫苏醇的性质用途及制备 简介:本文介绍了紫苏醇的合成方法,分析了各合成路线的关键步骤,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介绍了2 ,102环氧蒎烷液相重排合成紫苏醇的各种Bronsted 酸催化剂。 关键词:紫苏醇;合成;液相重排; 一性质 紫苏醇(1) ,俗称二氢枯草醇,学名[ 42异丙烯基212环己烯]甲醇,具有 温暖的草香、稍有木香和花香,类似芳樟醇和松油醇特殊气味的单环单萜烯 醇。紫苏醇性质稳定,耐热耐酸,不易挥发,其用途十分广泛。 中文名:紫苏醇,二氢枯草醇,。 英文名:perillyl alcohol。 分子式:C10H16O 。 分子量:152.22 。 外观:为无色较稠的液体。 香气:温暖的草香,稍有木香和花香。 折光率(20℃):1.4960-1.4975 。 比重(25℃/25℃):0.9510-0.9540 。 沸点:228~229℃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用途:作为单体香料,紫苏醇是赋予枯茗香气、龙涎香气的化合物,可用 于仿制柑橘、香草、水果型的食用香精[1 ] 。作为有机合成重要中间体,紫苏醇 是合成紫苏醛、紫苏葶等的关键中间体[2 , 3 ] ,还可以用来合成农用杀虫剂[ 4 ] 和

昆虫拒食剂[5 ] ;光学活性紫苏醇具有独特的药用效果,用于器官移植,可以降 低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排斥作用[6 ] ;作为一种治疗及预防癌症的单萜类药物,紫苏醇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特点[7 ] ,国外己经进入临床阶段[8 ] 。 存在形式:紫苏醇以游离态或酯的形式天然存在于柑桔、樱桃、薄荷、香柠檬、姜草、杂薰衣草等多种植物中[ 1 ,9 ] ,是植物甲醛、戊酸代谢途径产生的单萜化合物。原则上,紫苏醇可从天然植物精油中单离获得,如Row 等采用有机溶剂[ 10 ] 或超临界CO2 萃取[ 11 ] 提取紫苏醇。虽然紫苏醇存在于多种天然植物精油中,但因含量太低、分离不易而成本过高,因此化学合成紫苏醇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紫苏醇的合成,大多采用天然存在的单萜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经合适的化学转化来进行的。 二紫苏醇的制备 1. 柠檬烯氧化法 柠檬烯(2)是柠檬油、甜橙油、香柠檬油、莳萝油等天然精油的主要成分,因而其来源丰富。从分子结构看,柠檬烯与紫苏醇具完全相同的分子骨架结构(见右图),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柠檬烯可经氧化转化生成紫苏醇。空气或氧气对柠檬烯的氧化作用或催化氧化曾有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柠檬烯氧化合成紫苏醇是对烯丙位的甲基氢进行氧化,而柠檬烯分子中有5 种不同的烯丙位氢(如上图所示的3、4、6、7 和10 位上的氢),因而通常氧化反应的产物十分复杂,紫苏醇的选择很低。如用空气或氧气对柠檬烯进行氧化,发现有反式香芹醇(3)和香芹酮(4)、反式-8-对孟烯-1,2-二醇(5)、顺,反-2,-8对孟二烯1-1醇(6)、顺式香芹醇(7)、1,8-对孟二烯-4-醇(8)和紫苏醇等多种含氧单环单萜化合物生成(见图1)。

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复习题及答案

概念部分(小题) 1、电力电子装置的主要类型:AC/DC、DC/DC、DC/AC、AC/AC、静态开关 通信电源交流稳压电源 充电电源通用逆变电源 3、直流电源装置电解电镀直流电源交流电源装置不间断UPS电源 开关电源 4、缓冲电路的主要作用:抑制开关器件的di/dt 、du/dt,改变开关轨迹,减少开关损耗 ,使之工作在安全工作区内。 5、常用耗能式缓冲电路:无极性、有极性、复合型注:p14电路模型区分。 6、过电流保护方法:(1)利用参数状态识别对单个期间进行自适保护 (2)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最终保护。 7、为防止桥臂中两个开关器件直通,通常对两个开关器件的驱动信号进行互锁并设置死区 8、缓冲电路类型(判断或者填空) 9、功率因数校正有源滤波器无功谐波补偿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单项有源校正装置主要是 boost,可分为不连续电流模式和连续电流模式) 10、UPS典型结构:稳压器整流器逆变器转换开关 UPS主要分类:后备式、双变换在线式、在线互动式、双变换电压补偿在线式(delta 变换式) 其中:后备式是以市电供电为主的UPS,一般后备式UPS功率多在2kV A以下。其工作原理图见书P95图4.2 双变换在线式是以逆变器为主的工作方式,原理图书P95图4.3 11此外,在相同开关频率下,单极性的波动频率较双极性波提高一倍。 13、无源的功率因数校正是在输入端加电容电感进行被动补偿这是一种预补偿 有源的是主动补偿比如我们讲的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 14、逆变类型:全桥半桥推挽 15、开关电源结构, 16、功率因数校正概念, 17、逆变器结构, 18、感应加热电源 (这些有的没有写出答案的大家自己对着书看一下啊,要断电了,来不及找了)

α-蒎烯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α-蒎烯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严永亮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本文就α-蒎烯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结构上的特点,从异构化、氧化、氢化、加成、酯化、聚合等方面去研究其化学反应及产物,并以α-蒎烯为原料,生产香料、化工原料和化工中间体等。 关键词:松节油;α-蒎烯;化学性质;有机合成 引言 α-蒎烯是优良且丰富的化工原料,主要存在于松节油(松节油是由从松属采出的松脂中分离出来的,松脂主要包括松香和松节油)中,部分存在于天然挥发油中,但在松节油中含量最高。在各地松脂的松节油产品中, 虽然α-蒎烯含量不同, 但至少占 75 % 以上, 有的甚至超过 90%。松节油是有机混合物,含有α-蒎烯、β-蒎烯、香叶烯等萜类化合物,还有微量杂质,如下表1所示马尾松经干燥后鉴定的组分比例[4]。其中的α-蒎烯可通过蒸馏或萃取的方法直接将α-蒎烯从松节油中分离出来[3]。α-蒎烯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有松香气味,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乙酰、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α-蒎烯的一般物理常数如下表[1] 2: 表1 干燥后的马尾松组分含量 组成α-蒎烯β-蒎烯香叶烯β-水芹烯等长叶烯残渣损失未知物质含量(%) 86 5 约0.9 1.4 3 0.8 1 1 表2 α-蒎烯的一般物理常数 指标 沸 点 ()C? 介电 常数 折射率 20 n 粘度 ()C?20 (厘泊) 热熔()C?20 ( K kg kj? /) 燃烧热 (常压) ()C?20 闪点 ()C? 燃点 ()C? 熔点 ()C? 数 值 156 2.178 1.465 1.7 1.8 1483.0 33 263 -55

《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ontrol 课程编号:2000151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叶斌编写日期:2002.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主要内容为电力电子实用技术和典型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技术。 主要任务 1.使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扩大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在先修课“电力电子器件”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大功率变流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指标,理解大功率电力电子实用装置的构成、基本电量的计算方法和所有装置需解决的共同技术问题; 3.介绍几类电力电子实用装置,使学生掌握其工作原理、运行特性、以及依据装置所服务的实际负载特点所采用的控制手段,培养学生面向生产、面向实际、面向工程的实际运用能力。 4.本门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多门技术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它涵盖知识的内容多,面广,难度大,实用性强,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整流装置(6学时) 内容:介绍大功率整流电路的典型结构和控制方式;整流装置的功能指标、改善功率因数的措施;电力电子装置的谐波及其抑制、快速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基本原则。 学习要求及重点:掌握大功率整流的典型电路结构,技术性能,功能指标、抑制谐波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 作业本章作业4~6题,内容:大功率多相整流基本电量计算2题;多重化整流电路的谐波分析计算2题;功率因数的计算1题;静止无功补尝装置原理分析1题。 第二章逆变装置(6学时) 内容:重点介绍逆变器输出谐波的抑制及波形的改善、三点式逆变电路工作原理、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以及DC/AC变换技术的应用。 学习要求及重点:重点掌握谐波的抑制、SPWM波调制技术、三电平逆变器和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工作原理,以及DC/AC变换技术的应用。 作业:基本逆变电路的计算2题;逆变器的多重化技术2题;结合教学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有关逆变技术的应用论文1篇。 第三章直流传动装置(10学时) 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为由AC/DC和DC/DC变流装置供电的直流电动机系统特性及典型系统的控制技术。重点介绍V—M系统的开、闭环控制特性、直流电动机不可逆双闭环调速系统及可逆调速系统的控制技术及系统性能。

10_典型的光催化反应器

典型的光催化反应器 光催化是废水净化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技术,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剂的改性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关光催化氧化法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应用研究的报道很多,而在反应器的设计和选材也有一些相关的报道,但涉及到光反应器应用的报道较少。在光催化反应中,反应器的材料、结构、形状、光源的几何位置等很多因素对光催化反应速率有很大的影响。气相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有静态配气和动态配气的两种,种类和相关的研究较少,所以下面着重介绍液相光催化反应器的结构、种类和影响因素。 影响光催化反应器效率的因素很多,如光源(光源强度、波段与光照方式)、催化剂性质(催化剂粒径、类型与载体)、废液的外加氧化剂(如O2 ,H2O2,O3等)、待处理废水性质(废液的初始浓度组成、pH值、抑制物含量)、温度、废液的流动力学特征、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反应器的最佳运行都有影响,反应器的整体设计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1.光源 用于光催化的光源有电光源和太阳光源。电光源有高压汞灯、荧光灯、黑光灯、氨灯等。光源的选择、布置及使用既要考虑效能又必须考虑经济性,因此,在设计光催化反应器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过去,更多研究放在电光源上,使用的光波多限于光谱紫外区。太阳光源是经济又环保的光源,开发出利用太阳能的光催化反应器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在光催化反应中,太阳光的利用率很低,因此这类反应器的成功开发和真正实现工业应用目前还有很大难度,需要解决催化剂改性等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 光源波长、光强及光源几何位置对催化反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光源波长越短,效率越高;在同等波长的条件下,光强越高,效率越高,但并非线性相关的。一般在低光强时,有机物降解速度与光强呈线性关系,高光强时,降解速度与光强的平方根存在线性关系。 光线的照射方式可分为直接照射和直接一反光结合照射,后者的使用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光源与废水、催化剂的位置对光转化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处在废水中时,在光源与催化剂之间的液层会吸收光、散射光,从而使催化剂的光吸收减弱。因此,浸在液体中的负载催化剂应尽量靠近液体的近光面,减少光吸收障碍。 2.催化剂在应用中的存在形态 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器中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悬浮态和固定态。在悬浮相光催化过程中,催化剂以悬浮态存在于水溶液中,与污染物接触面积大,但催化剂在溶液中容易凝聚且回收困难,不适合规模操作。催化剂以固定态存在时,负载在载体上,这样虽然可避免催化剂的分离和回收过程,但仅部分催化剂的面积有效地与液相接触,活性降低。催化剂制备或选择载体要考虑多种因素影响,应尽量满足(1)吸光性能强。(2)催化剂粒径小,比表面积大。(3)不易中毒,能保持催化剂有高活性。(4)吸附反应物及反应后易于固液分离。(5)载体与催化剂结合牢固,抗冲击、耐腐蚀。 负载型催化剂所使用的载体要求透光性好,与催化剂结合较牢固,易于分散,不影响传质等。可选形状有颗粒型、管型、丝网、平板型和转盘型等。颗粒型载体一般有玻璃球、硅胶、砂石、活性炭、沸石等。 3. 光催化反应器材料 要保证光催化反应的顺利进行,最首要的条件之一是光催化反应器的材料必须透光性能好,尤其是对催化反应所需波长范围的光的透过率要好。一般光催化反应利用紫外光,所以要使用对紫外光不吸收或吸收很少的材料,很多人选用石英玻璃。石英玻璃是高纯单组分玻璃,具有优良的热,光,电和机械性能,耐腐蚀,对大多数物质是稳定的,包括除氢氟酸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