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恢复生态试题库

恢复生态试题库

恢复生态试题库
恢复生态试题库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8个,每个2分,共16分)

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其内涵包括帮助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

2 生态恢复: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过程。

3 生态系统退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或人类生存的变化(量变或质变),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5 生态型:种群内分化出来的一些适应特定生境条件的类群成为生态型.

6 种群对策(bionomic strategy):是指物种在生存斗争中为求得生存而对环境条件采取的适应方式。

7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10 偶见种(rare species):偶尔在群落中出现的物种,称为偶见种。

14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15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16 护理植物:指那些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target species)生长发育的物种。

18 关键种:物种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19 功能群:具有相似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20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高演替阶段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定义为退化群落自然恢复潜力度。

21 恢复度(RD):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与顶级群落阶段最佳群落的相似程度。

22 恢复速度(RS):单位时间内群落恢复度(或各特征指标恢复度)向顶级群落方向发生的位移。

23 物种框架法是指在距离天然林不远的地方,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24 栖息地(habitat):即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范围,一般指生物居住的地方,或是生物生活的地理环境。

25 栖息地片断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改变而使得景观中较大面积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地被分割成片断或降低生态功能而造成的。

27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

28 草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生存与其中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综合自然体。

31 中度干扰假说:只有少数种类能够承受频繁和重度的感染,也只有少数植物能够在长期缺乏干扰下生存;而大多数植物能够在由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斑块所组成的异质生境中得

到各自的位置,在中度干扰下生存。

32 工矿废弃地:在工程建设(包括道路、运输、水利、农田等工程建设)、工业生产(电力、冶金、化肥、军工等工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金属、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等活动中,剥离土、取土场、弃土场、废矿坑、尾矿、矸石、和洗矿废水沉淀物等占用的土地,还包括采矿机械设施、工矿作业面、工矿辅助建筑物和工矿道路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33 湿地退化: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是人类对湿地自然资源过度地以及不合理地利用而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湿地生产潜力衰退、湿地资源逐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34 全球变化: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所导致的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下的变化过程。

35 乡土种:自然起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地区的物种。

36 隐秘种:并非所有的物种都可被区分为外来种和乡土种,有的物种是难以界定的,这些物种通常被称为隐秘种。

37 外来种:指那些以前当地没有的、近期由人类活动引入的物种。

填空(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 恢复生态学的科学内涵不仅包括狭义的生态恢复,同时还包括生态修复、改良、重建、再植、更新、更替等广义的生态恢复。

2 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干扰活动,部分来自自然因素,有时两者叠加发生作用

3 过度开发导致退化是最重要因素。

4 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由干扰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规模所决定。

5 历史轨迹状态的方向和边界可以通过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与未受干扰的参照系统比较。

6 欧洲侧重于矿地恢复、北美洲则强调水体和林地恢复,而新西兰、澳洲则侧重于草原管理与恢复,我国侧重于农业综合利用。

7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与直接性。

8 群落的稳定性具有两层含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9 景观局部、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缓冲区、辐射道和战略点。

10 退化后的湿地恢复依赖于植物的定居能力(散布及生长)和安全岛(适于植物萌发,生长和避免危险的位点)。

11 关键种可分为七类:捕食者、草食动物、病原体和寄生物、竞争者、共生种、掘土者和系统过程调控者。

12 生物可分为三个功能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3 群落演替过程中,在早期阶段恢复度低,中期中等,后期高。

14 应用物种框架方法的物种选择标准:抗逆性强,再生能力强,能够提供快速和稳定的野生动物食物,能够吸引野生动物。

15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缓冲区、辐射道和战略点。

16种群恢复的技术方法中,根据种群管理方式,可以分为圈养、半野牧、野牧和野生四种。

17 河道近自然恢复措施是指人类基于对生态系统的深刻认识,为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

及对河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生态为基础、以安全为原则、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为目的的系统工程。

18 动物栖息的生境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些因子包括水、温度、食物和隐蔽条件。

19 人类活动给栖息地带来的直接破坏表现在三个方面:栖息地的丧失、栖息地的破碎化和栖息地的退化。

20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一般可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与河流廊道三种类型。

21 廊道的五大功能包括:栖息地、通道、过滤、源和汇。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早由Holdren 和Ehrlich(1974)提出,服务功能包括产品、调节、文化与支持四大类。

23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与生态功能衰退的现象。包括“草”的退化和“地”的退化。

24 中度干扰假说中“中度”的定义:“中度”可由不连续事件(干扰)的频度与系统中主要种类寿命相比较来确定,即优势种达到平均期望寿命的50%时的干扰程度(或个体被致死、群落结构或资源利用率被改变的比例为50%)。

25 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与最优采食理论是进行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依据。

26 浑善达克沙地的“三分治理”模式是指,该地区风蚀坑、流动、半流动沙丘的面积约各占1/3。另外2/3植被覆盖度较低。对风蚀坑、流动沙丘(光头顶)、半流动沙丘等,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对于植被覆盖度较低的沙化退化草地通过围封禁牧,依靠自然的力量使植被得以恢复。

27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三圈”包括:滩地绿洲高效复合农业圈,软墚台地径流(集雨)林灌草圈,硬墚/流沙地灌草防护圈。

28 北美大草原又称普列利(prairie)大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禾草草地,分为高草普列利、低草普列利和混合普列利3种类型。

29 影响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家畜放牧、家畜管理措施、外来物种的引入、自然与人为干扰。

30 人为促进演替的发展.其主要方法包括: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抚育间伐。

31 根据来源分三种类型:一是剥离的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堆积形成的废石推、废弃地;二是随着矿物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及坍陷区,即开采坑废弃地;三是利用各种分选方法选出精矿物后排放的剩余物所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32 改善工矿区受污染土壤的物理措施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取客土四种方法。

33 我国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90%,明显超出国际公认的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率(40%),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

34 河道的近自然恢复方法包括生态调节措施和工程改造措施。

35 除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较为明显的入湖污染源外,水产养殖和旅游污染也是引起湖泊退化的主要原因。

36 对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最主要的是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关键是减少营养盐的输入、重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植被,即必须采取顶端控制和底端治理相结合的治水策略。

选择(选择题 15个,每个1分,共15分)

1 农业生产力稍微下降,恢复潜力很大,是指生态退化程度为:。

A 轻度退化

B 中度退化

C 重度退化

D 严重退化

2 农业生产力下降更多,要通过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投资才能恢复,是指生态退化程度为:。

A 轻度退化

B 中度退化

C 重度退化

D 严重退化

3 没有进行农业生产,要依靠国际援助才能进行改良,是指生态退化程度为:。

A 轻度退化

B 中度退化

C 重度退化

D 严重退化

4 不能进行农业生产和改良,是指生态退化程度为:。

A 轻度退化

B 中度退化

C 重度退化

D 严重退化

5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中,激活生态系统的非生物作用过程,为生物群落恢复提供适宜的条件,属于

A 环境恢复 B恢复管理 C 维持管理 D 以上都不是

6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中,调节生物学作用过程,促进生态恢复,如重建新的生物群落或恢复严重受损的生物群落,属于

A 环境恢复 B恢复管理 C 维持管理 D 以上都不是

7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中,通过管理措施维持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或者促进轻度受损生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属于

A 环境恢复 B恢复管理 C 维持管理 D 以上都不是

8 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A 1985;

B 1996;

C 1986;

D 2005;

9 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

A 1985;

B 1996;

C 1986;

D 2005;

10 生物群落保持正常功能需要有一个物种多样性的域值,低于这个域值群落的功能会受影响,高于这个域值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物种的作用是多于的,是指哪种假说。

A 冗余种假说

B 铆钉假说

C 特异反应假说

D 零假说

11 认为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物种对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贡献而且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是指哪种假说。

A 冗余种假说

B 铆钉假说

C 特异反应假说

D 零假说

12 特异反应假说认为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强度和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些物种的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是指哪种假说。

A 冗余种假说

B 铆钉假说

C 特异反应假说

D 零假说

13 认为生物群落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即物种的增减不影响生物群落功能的正常发挥,是指哪种假说。

A 冗余种假说

B 铆钉假说

C 特异反应假说

D 零假说

14 冗余种假说本质支持哪种观点:

A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正相关

B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负相关

C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无关

D 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

15 铆钉假说在本质上支持哪种观点:

A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正相关

B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负相关

C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无关

D 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

16 特异反应假说在本质上支持哪种观点:

A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正相关

B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负相关

C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无关

D 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

17 无效假说在本质上支持哪种观点:

A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正相关

B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负相关

C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无关

D 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

18 属于种群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动植物及微生物;

D 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E 阳光下的一杯池塘水

19 属于群落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动植物及微生物;

D 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E 阳光下的一杯池塘水

20 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动植物及微生物;

D 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E 阳光下的一杯池塘水

21 20世纪30年代的荷兰的威尔英梅尔垦区是农业垦区,为增加粮食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在沿海岸线不适合耕作的土地,发展为果园,花卉园和混合农场。还根据居民休闲的需要,进行了景观设计。这是事例。

A人为设计理论 B 自我设计理论 C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D 护理植物理论

22 在荷兰的豪斯特沃尔德自然保护区,完全排除人为干扰,不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完全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在该区的核心地带形成一片野生林区,面积4000公顷,是荷兰面积最大的阔叶林。该事例是事例。

A人为设计理论 B 自我设计理论 C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D 护理植物理论

23 以下哪个说法正确:

A现有实践来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比结构的恢复难度更高。

B现有实践来看,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恢复和功能的恢复难度一样高。

C现有实践来看,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恢复比功能的恢复难度更高。

D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哪个更难尚不明确

24 物种框架法选择的物种通常是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维持依赖于当地的种源(或称“基因池”)来增加物种和生命,并实现生物多样性。

A 早期

B 早期或中期

C 中期

D 成熟期

25 最大多样性方法:是尽可能地按照该生态系统退化以前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种植物种进行恢复,需要大量种植的物种。

A 演替成熟阶段

B 先锋阶段

C 演替中期阶段

D 演替中期阶段和成熟阶段

26种群恢复的管理措施中,下列选项哪个是正确的:

A加强法制管理和公众教育;

B栖息地管理可以创造或改善动物生存和繁衍条件;

C建立人工繁育及种群恢复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D以上全是

27 在栖息地选择的整个生态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A 护理作用

B 竞争

C 捕食

D 以上都是

28 生境毁坏后,残余生境的总面积变小,这是

A面积效应 B 边缘效应 C 隔离效应 D 距离效应

29 生境毁坏后,相对于总面积的边缘比值增大,斑块中的任何指定地点都比过去更接近于边缘,这是

A面积效应 B 边缘效应 C 隔离效应 D 距离效应

30 生境毁坏后,每块斑块比过去更孤立于其他斑块,这是

A面积效应 B 边缘效应 C 隔离效应 D 距离效应

31 特征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物种沿廊道和穿越廊道的迁移

效率。

A 廊道的数量 B廊道的宽度 C 廊道的连通性 D 廊道的曲度

32 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其实就是发生了逆演替过程。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包括:

A人类活动; B 自然灾害;

C人类活动,部分来自自然灾害; D 以上都不是;

33 以“退耕还草、生态保育”为治理原则,重点是将农牧交错带定位在以高产优质人工草地为基础,具有高度牛羊育肥能力的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并成为联系牧区与农区的纽带,作为京津及东部地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这是什么模式:

A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耦合、北繁南育”模式

B 北方温带典型草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利用的“十分之一草地转型”模式

C 鄂尔多斯的“三圈模式”

D荒漠山地—盆地范式

34 滩地作为农业绿洲与草甸草场;软墚地供放牧与种植人工林;硬墚水土条件最恶劣,放牧价值不大,有局部开垦旱地,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各类沙丘与沙地常由于过度放牧与樵采而引起流沙。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称为:

A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耦合、北繁南育”模式

B北方温带典型草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利用的“十分之一草地转型”模式

C 鄂尔多斯的“三圈模式”

D荒漠山地—盆地范式

35 内蒙古放牧草地退化模式(除干旱的小针茅草原外)是:

A 针茅草原——小禾草——冷蒿

B 针茅草原——冷蒿——小禾草

C 冷蒿——小禾草——针茅草原

D 小禾草——针茅草原——冷蒿

36 在高草草原,獾类堆造的土丘维持了十分丰富的特定于此类生境的偶见植物种。该现象表明:

A 小规模的干扰对于某些期望种类的维持有时是必要的。

B 小规模的干扰对于某些期望种类的维持不是必要的。

C 小规模的干扰总是能维持期望种类的出现。

D 干扰与某些期望物种间出现无关。

3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群落而言,其反应取决于单次火烧

B 总的火烧和单次火烧对于群落而言同等重要

C 对于群落而言,其反应取决于总的火烧状况而非单次火烧

D 群落对火烧的反应,视生态系统和环境而异

38 以下哪种情况下,火烧就会促使外来种入侵:

A 当地植物对火不敏感

B 当地植物对火敏感

C 当地植物生长慢,凋落物多

D 无论当地植物耐火与否,火烧都会促进外来种入侵

39 哪种是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A 农田占有

B 伐木搬运

C 采矿、道路扩展

D 基础设施建设

40 干旱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B 获取薪柴导致植被破坏

C 过度放牧

D 挖掘药材

41 干旱区植被恢复中,应特别注意:

A 工程行为是唯一的途径

B 要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C 增加植被盖度为最重要目标

D 以上都不是

42 下列物种中,哪个不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的主要种植物种:

A 梭梭

B 沙拐枣

C 胡杨

D 柽柳

43 下列哪项为河道的近自然恢复方法的生态调节措施内容:

A 等宽河道中修建河心岛

B 拆除陡峭的护岸而修建缓护坡

C 改变原有的堤线,恢复湿地、河岸缓冲带

D 改造硬化河床为泥石河床

44 河流横向生态修复中,在配置缓冲带的同时,是最有效的恢复措施。

A 增加泥沙沉积

B 降低河道边坡

C 增加缓冲带宽度

D 增加平缓水域

45 河流及河缘湿地恢复策略包括:

A 通过疏浚河道

B 河漫滩湿地再自然化

C 增加水流的持续性

D 以上全是

46 河流及河缘湿地恢复策略包括:

A 增加水流的持续性

B 防止侵蚀或沉积物进入等来控制陆地化

C 通过切断污染源及加强非点源污染净化使水质得以恢复

D 以上都是

47 湿地面积居世界首位,为1.27亿平方米,占全球世界湿地面积的24%。

A 加拿大

B 中国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48 湿地恢复的作用不包括:

A 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

B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面积以扩大库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

C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D 修建水库以增加调洪功能。

49 湿地恢复的作用不包括:

A 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及户外娱乐区

B 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同时有助于水质恢复。

C 修建发电站,增加经济贡献

D 湖泊清污以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

50 河流理论认为,在在源头或近岸边,生物多样性

A 较高

B 最高

C 最低

D 不一定

51 河流理论认为,在中间或中游生物多样性

A 较高

B 最高

C 最低

D 不一定

52 河流理论认为,在下游因生境缺少变化而生物多样性

A 较高

B 最高

C 最低

D 不一定

53 湖泊湿地生态恢复策略中,哪个描述不对

A 迁移富营养沉积物

B 减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

C 清除过多草类和生物调控

D 湖泊的深度增加很有必要,而面积的增加并不重要

54 湿地生态系统中,下列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 消费者的生活史短但食物网复杂

B 消费者生活史短而食物网简单

C 高能量环境下湿地被气候、地形、水文等非生物过程控制

D 低能量环境下则被生物过程所控制

55 下面哪个选项说法不对

A对于一个确定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其物种间关系是确定的,如果某物种引起生态系统发生较大的波动变化,历史文献又没有有关的记录,那么该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B 物种发生变异、杂交而形成新种,如果新种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内部关系发生变化,那么它可被视为外来种;

C 有文献记录的引种可证明是外来种;

D 局限于人工环境的种肯定是乡土种;

56 下面哪个选项错误

A 被移植到多个地方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乡土种多出现于特定的地方

B 隔离的种群出现遗传差异,这种种群可能是乡土种

C 外来种多有遗传变异,不同地方间出现均匀性

D 缺乏种子生成功能的肯定是外来种

57 对外来种的风险评估有4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惟有是可行的。

A 允许每种生物进入本国

B 在引进时对每种生物进行试验检查

C 根据所获资料作出估计,而后确定是否引入某一物种

D 杜绝每种生物的引进

58 外来种的入侵,会影响土壤营养,下面哪个说法错误

A 增加土壤含氮量,也可降低土壤的营养水平

B 对营养元素数量有影响,但对营养物质循环没作用

C 影响土壤元素的利用

D 影响土壤盐分

59 全球变化包括狭义和广义,下面哪个选项不是狭义所包括的

A 温室效应

B 生物多样性丧失

C 全球变暖

D 大气臭氧层损耗和海平面上升

60 下面哪项不是外来种的入侵途径

A 人为地、有意地引入

B 由园林中的引种逃逸到野外

C 物种的自然传播

D 由旅客、轮船的压舱水、运输的货物无意携带而进入的外来种

61 外来种定居产生的负面表现为

A 外来种蒸发率或其叶面积比乡土种的大,利用水比乡土种多,或在水资源有限的地方增加群落综合用水

B 通过改变栖息地表面的特征而影响水分平衡,如不同的林冠层结构,产生含水更多的落叶层,改变渗透过程等

C 外来种改变物候进程表,从而改变水分平衡

D 以上全是

62 种群管理方式中,种群生活在面积相对较小的栏舍内,主要依靠人工投食喂养以维持生存,称。

A 圈养

B 半野牧

C 野牧

D 野生

63 种群管理方式中,种群生活在有围栏保护的栖息地内,受到人为管理,也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和采食,称。

A 圈养

B 半野牧

C 野牧

D 野生

判断(判断题10个,每个2分,共20分)

1森林中28%为天然林,可以认为,中国未退化的森林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8%。

2毒草是草原生态系统组分之一,其大量出现并不意味着草地退化发生,草地退化与否还需参照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变化来判断。

3一般是以健康、完整生态系统进行判断生态系统处于退化、受损或毁坏状态,未被人类活动破坏或破坏较轻的生态系统一般可视为健康、完整生态系统。

4 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历史轨迹也可以确定。

5 由于条件限制,生态恢复是容易促使生态系统沿不同轨迹演化。

6 但一个生态系统大致的演化路线和边界不容易可以确定。

7 生态恢复具有确定性、长期性特征,且需要土地和资源投入。

8 简单恢复可以采用去除干扰方式进行。

9 一旦预期固有轨迹实现了,由于恢复的群落演替方向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恢复工作还没完成。

10 生态恢复受到机会种入侵、各种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必须有持续的管理措施来缓解这些影响。

11 生态恢复实践中,只需考虑基本生态学理论及过程,不需要考虑人文活动和生态过程的互惠特征。

12 生态恢复要结合考虑人类需求。

13 只有原始状态才能作为生态恢复设计的目标。

14 外来种(外来种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的、非当地原生的物种),容易导致生物入侵,在恢复实践中杜绝使用。

15 在全球变化中,可以将全球地史性的变暖与人为过程影响区分出来。

16 在种间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互利关系。

17 恢复的目标是恢复到受干扰之前的某个状态,即理想的参考生态系统,而几乎所有可利用的参照点都经受了人类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应该在恢复之前充分考虑并制定入恢复计划中。

18 护理植物比周围环境能够为目标物种的种子萌发或幼苗定居提供更好的环境;通过植物种间的正关联使目标植物的幼苗成功定居。当目标植物长大后,护理植物生长必然受到抑制,进而失去了护理作用。

19 植物间的正负效应一般同时发生,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改变。

20 生态系统有太多的组分,组分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21 群落功能恢复先于结构恢复。

22 自然恢复的天然植被最适合当地的物理和生物条件。

23 栖息地的破碎化是目前野生动物面临的最大威胁。

24 在中国,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

25 美国人权理论的基础是生命、财产和安全,宪法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公民财产。因此,私人主体在其占有土地内可以从事任何行为。

26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可以达到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27 一般认为廊道越宽越好,窄带廊道易对敏感生物种的迁移产生影响,并影响廊道对有害物种和污染物的过滤。

28 廊道连通性高,连接度一定高。

29 廊道连通性低,连接度不一定小。

30 可以为河岸指定一定的宽度地带作为河流的缓冲区(廊道宽度值)。

31 生态廊道不会对乡土物种带来危害。

32 干旱半干旱区随着灌木入侵草地,养分和水分等逐渐富集到灌丛下,形成“沃岛”,一般认为季节性干旱和过度放牧是导致灌丛扩张和“沃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沃岛”的形成是草地退化的重要标志。

33 草地植物的生长和维持可受益于动物采食,所有的植物都有超补偿性生长机制。

34 恢复生态学所研究的为纯自然规律,不需要与社会、人文的耦合。

35 生态系统一旦恢复完成后,就不再需要人为的长期维持。

36 生态恢复中由于参考生态系统的不容易确定,以及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许多生态恢复工作往往不可能成功。

37 草食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家畜和野生动物一样,对草地生态系统是一种干扰,二者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作用等同。

38 内蒙古草原上有16种老鼠。老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一员,是与草原植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老鼠危害不是草原退化的原因。

39 一旦完成了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就不再需要人为的长期的维持。然而需要生态系统的管理来防止已恢复的生态系统由于环境改造或人为干扰而再次发生退化。

40 理论上,一个生境的生产量越高,就可能维持更多的物种,尤其是在较大尺度上。

41 在较小时空尺度上,草地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间有普遍固定的关系。

42 火烧可减少植物生物量并引起短期的土壤肥力增加,从而使光照和养分条件得到暂时改善,因此,可增加生物多样性。

43大多数情况下轻度火烧可促进植物个体生长而非杀死它们,很少为其他种类或个体的定居创造“生境窗”。

44 胡杨林是干旱区唯一存在的真正森林。

45 胡杨林作为干旱区的物种,种群繁殖和扩展与洪水无关。

46 水库建设可调蓄水流,增加水分供给平衡,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48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

49 相对于沙丘稳定性来说,沙漠化整治中,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尤为重要。

50 随着生态系统退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系统总表现为生产力的降低。

51 随着恢复的正常进行,植被生态系统的覆盖度总表现为逐渐提高的趋势。

52 从时间尺度来确定外来种是困难的。外来种入侵生态系统后,经过1000年的时间就难以把它同乡土种区分开。

53 中国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来自水污染。水质达标了,河流就是健康河流。

54 外来种入侵到新生态系统中,可能会利用难利用水,但不会改变水分平衡。

55 植物入侵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只能是负面对。

56 一些物种常迁入迁出某个区域,这种行为是一种自然行为,它们基本不归入外来种。

简答(简答题4-6个,共29分)

1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目标(5分)。

(1)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2)增加物种种类和组成,保护生物多样性。

(3)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力。

(4)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5)保护和恢复生态景观,增加视觉和美学效果。

3生态恢复目标是否实现判断依据(9分)。

(1)恢复的系统具有与参照系统相似的、适合的群落结构和物种集合。

(2)恢复的系统在最大可行的程度上由当地物种组成;

(3)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恢复生态系统具有所有功能群;

(4)恢复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维持种群繁殖、稳定和发展的物理环境(基本条件);

(5)恢复的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在各个发展历史时期没有功能异常的信号;

(6)恢复的生态系统通过非生物和生物的流动和交换,能够与周围环境整合为一个大的生态场和景观;

(7)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周围没有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和整合性的潜在风险。

(8)恢复的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恢复力,能够忍受周围环境中正常的周期性波动胁迫,从而维持其整合性。

(9)恢复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在现有条件下有无限存在的潜力。

5 阐述源-汇理论模型(5分)。

(1)在许多种群中,不同的个体占据者不同质量的生境斑块,当个体处于适宜的生境时,就能成功地产生后代,繁殖率大于死亡率,我们称这样的生境为源(source);

(2)而当个体处于不适宜的生境时,可能在繁殖上不成功或存活率减少,繁殖的成功率就会小于死亡率,我们把这样的生境称为汇(sink)。

(3)一般将处于源生境中的种群称为源种群(source population),而将处于汇生境中的种群称为汇种群(sink population)。

(4)种群生态学家研究发现,许多物种既有源种群,又有汇种群,由源种群中所产生的过多个体可以扩散到汇生境中,从而使汇生境中的种群得以维持而不灭绝。

(5)大多数种群只有很少一部分聚集在源生境中,而大部分都分布在汇生境中。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源生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形成“护理效应”的原因与机制(6分)

(1)护理植物通过林冠结构遮荫,缓冲温度产生护理效应;

(2)护理植物的林冠结构可通过影响降雨截留从而影响目标植物定居。

(3)增加水分有效性;

(4)增加营养成分及可获性;

(5)减少食草动物啃食;

(6)对土壤中真菌和固氮菌产生影响。

7 唯一起源于恢复生态学的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的内容及其区别(6分)。

(1)人为设计: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2分

(2)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2分

(3)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区别: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重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恢复的结果可能有很多种;1分

(4)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充分考虑自然界环境和植物群落间的相互影响,认为恢复完全由环境因素所决定。1分

8 我国植被恢复误区(7分)。

(1)大量使用外来物种;

(2)忽略了健康生态系统要求的异质性;

(3)忽略了物种之间的生态交互作用;

(4)忽略了农业区的植被恢复;

(5)植被覆盖率常被用作唯一的评估标准;

(6)对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缺乏考虑;

(7)城市绿化忽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

10 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措施内容(4分)。

(1)选择当地、乡土适宜物种;

(2)在特定砍伐系统内收获木材;

(3)利用天然树木自我生长代替补种树木;

(4)在森林中保留死亡的树木作为物种多样性(真菌、昆虫和脊椎动物、鸟类)的重要载体。

13 塔里木沙漠公路绿化工程全线采用滴水灌溉技术,其技术要点(5分)。

(1)每10天1个周期。

(2)造林当年的春季缩短灌溉周期(减少灌溉量)。

(3)夏季(5-8月)缩短灌溉周期。

(4)灌溉量为300m3/ha(沟灌为500 m3/ha)。

(5)秋末最后一次加大灌溉量,起到淋盐作用。

14 采矿废弃地恢复工程技术中的表土转换技术和表土改造技术(6分)

(1)表土转换技术:在堆放煤矸石(矿渣)之前,先把堆放地的表土层取走;

(2)然后在堆放地铺上50cm后的黏土并压实,以防煤矸石或矿渣向下渗透污染地下水;(3)在煤矸石或矿渣堆放完并展平压实之后,再铺上一层50cm后的黏土并压实,造成一个人工的黏土封闭层;

(4)然后再垫上1m厚的生土,最后把表土铺上。

(5)表土改造技术:设法灌注黏土泥浆,让泥浆包裹煤矸石表面,然后铺上50cm后的黏土并压实,以降低剧毒元素的淋溶量和淋溶速度。

(6)最后覆盖表土1m,表土表面30cm层添加有机肥。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生态交错带:不同景观斑块空间邻接会产生与斑块特征不同的边缘带。 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