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1)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

沸点:100℃

气味:无味

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ρ=m / v(公式变形:m=ρv v=m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1cm3 = 1×10 -6 m31吨=1000千克=1×10 6克

1毫升= 1×10 -3升1升=10-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帕(Pa)(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g h)

推导过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

【思考】三个分别用铜、铁、铝、制成正方形,它们的质量相同,把它们放在桌面上,则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大小的关系是?——P铜> P铁> P铝

第五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ρ液)

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ρ物=ρ液)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6.密度计

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处于漂浮状态)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油污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饱和溶液转换不饱和溶液:A.加溶剂 B.升温

不饱和溶液转换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100%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

(2)全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

(3)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的净化:沉淀、过滤、蒸馏

1. 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净化

(1)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作用: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叫做凝聚剂)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A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 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

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X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

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应用:高压锅

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第五节风

1.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2. 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风速通常用级表示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往北吹:南风

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

1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2. 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

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

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

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干湿差小;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

3. 降水的条件: A 充足的水汽(相对湿度达到100%)

B 空气上升,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C 有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降水量用毫米表示。人工降水的方式:1. 降温,打干冰2. 凝结核,打碘化银

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样

1. 天气图:表现不同地方天气信息的地图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连成的线

2.天气系统:

A 高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

B 低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

C 冷锋: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并向暖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D 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并向冷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过后气温升高

F 台风:低压气旋,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对流雨:长发生在副热带地区,雨量大,范围小,时间短。

4.探究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使—实验设计—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气候:长时间;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原因:太阳辐射不均匀。

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A 年平均气温赤道附近高,两极低 B 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3.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2)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 比热----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

单位:J/(kg.℃)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m 表示质量

2.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3. 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冬季相反

4.我国气候可以分为:

季风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温带季风气候

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5.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6.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7.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主要原因: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

第三章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主要指存在于生物周围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天气、昼夜、季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3、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

1、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如果单侧光照射植物时,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细胞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于是向光弯曲,产生向光性生长。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植物的生长;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④防止落花落果;⑤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4、胰岛素与血糖

①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②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5、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第三节神经调节

1、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且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见下图)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快速而短暂;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缓慢而持久。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神经元的结构

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⑦末梢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神经元的树突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后,传导到细胞体,然后由轴突将信息向另一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进一步传导和处理,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分成两个部分: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主要作用:接受处理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大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

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大脑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又隆起形成回。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A、协调肌肉的活动;B、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程度;C、维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在大脑的下面,无需任何意识的干预就能保持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

⑴位置: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与脑干相通⑵功能:传导和反射

⑶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12对,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2.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共有31对。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身体内部激素的调控,这两方面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特点:⑴与生俱来的行为

⑵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的反射活动

⑶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特点:⑴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⑵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⑶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⑷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反应方式

4、人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人类除了对环境中声、光、味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代替具体的刺激引起反射。)

5.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6.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

1、体温:

⑴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中,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⑵测量体温的部位:直肠、口腔、腋窝,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⑶正常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2、产热和散热: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和散热的协调,是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的调节。

⑴产热:

①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

②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⑵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①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的体热通过皮肤直接散热,小部分热量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

A、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B、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②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3、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答案: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第四章电路探秘

第一节电路图

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开路(断路):某处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通路(闭合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电源短路

(另外,还有一种短路,叫用电器短路。)

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1. 电流的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

(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与电荷的实际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符号I来表示,单位:安培(A), 毫安(mA ) , 微安(μA)

4.电流表的符号。

5.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后读数”。

其使用方法为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2)、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3)、使电流从标有“+”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标有“-”的接线柱流出电流表。(4)、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

(5)、被测电流的大小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6. 电路接完后,

接通电源前必须先选较大的量程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①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②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③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④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

一、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

二、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如: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等。

三、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半导体材料:硅、锗。

原因

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不存在自由电荷。

四、电阻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3、1兆欧=103千欧=106欧

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体,越长,电阻越大2.导体电阻与粗细(横截面积)的关系—长度、材料相同的导体,越粗,电阻越小。3.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长度、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4.与温度的关系—一般导体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第五节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有效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2.构造:滑片,金属棒,接线柱(四个),电阻丝(线圈),瓷筒。

3

3

4.使用:上、下各有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

5.注意:①通过变阻器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值

②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③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哪个用电器的电流,就跟哪个用电器串联。

第六节电压的测量

一.电压

1.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获得: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符号:U

4.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kV、mV、μV

换算关系:1kV = 1000V,1V = 1000 mV,1mV = 1000μV

5.重要的电压值:

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V

②家庭电路的电压U=220V

③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U不高于36V

二.电压的测量

1.测量工具:电压表

2.电路符号:V

3.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的是电源的电压。

第七节电流、电压、电阻

1.实验:

(1)、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2)、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I=U/R

*有人根据公式R=U/I跟公式I=U/R在形式上相似,说“电阻R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3.欧姆定律的应用-------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伏安法测电阻

*原理:根据欧姆定律I=U/R,导出R=U/I,用电压表测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R电流,然后计算出电阻的值。

*滑动变阻器R/的作用:可以读出多组数据,然后算出平均值。

第八节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R1+R2

串联电路:I=I1=I2,U总=U1+U2,R

=1/R1+1/R2

并联电路:I=I1+I2,U总=U1=U2,1/R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八年级上 科学(浙教版)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 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含期中期末试题,共6套) 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环保鸟”之称的白鹭最近成为丽水人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如图)。植被、稳定的水源、充足的食物是吸引白鹭停留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力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2.现有如下四种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肥皂水 C.泥水D.纯牛奶 3.“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推出的环保举措。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其原理与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相同的是() A.沉淀B.蒸馏 C.结晶D.过滤 4.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5.根据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水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电解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小试管内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 C.硝酸铵D.蔗糖 7.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易溶物质 B.该物质在70 ℃时的溶解度比60 ℃时的溶解度大 C.40 ℃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60克 D.将85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8.我国多个地区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9.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乙丙丁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对实验没有影响 C.该实验用木块代替石块不能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D.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体积 和液体密度有关 10.如图,某同学做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他将一块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记录金属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实验数据如下表,则(ρ =0.8×103 kg/m3,g取10 N/kg)() 酒精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1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环保鸟”之称的白鹭最近成为丽水人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如图)。植被、稳定的水源、充足的食物是吸引白鹭停留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力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2.现有如下四种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肥皂水 C.泥水D.纯牛奶 3.“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推出的环保举措。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其原理与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相同的是 () A.沉淀B.蒸馏 C.结晶D.过滤 4.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5.根据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水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电解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小试管内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则加 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 C.硝酸铵D.蔗糖 7.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易溶物质 B.该物质在70 ℃时的溶解度比60 ℃时的溶解度大 C.40 ℃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60克 D.将85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8.我国多个地区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9.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乙丙丁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对实验没有影响 C.该实验用木块代替石块不能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D.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体积 和液体密度有关 10.如图,某同学做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他将一块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记录金属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实验数据如下表,则(ρ =0.8×103 kg/m3,g取10 N/kg)() 酒精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

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或cm)水银的密度为 13、610千克/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 或 g/cm,(2)两者的关系:1g/cm=1000kg/m1kg/m=1g/cm(3)水的密度:110kg/m 或1g/cm(4)单位转化:1毫升 =1cm =1 m1吨=1000千克=1克1毫升 =1升1升= m 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例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 【例题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 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 【例题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 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 三.实验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 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

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首先选取合适量程的量筒,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内,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眼睛平视液面下沿) 【例题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例题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量③溶剂的种类 3.有的物质溶解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点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4.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 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二.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试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试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如图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C.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2.日前,我省嘉兴市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6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海绵城市是指降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 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 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 3.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才受到浮力,在空气中的物体不受浮力 B.乒乓球和玻璃球均浸在水中,则乒乓球受到浮力,玻璃球不受浮力 C.物体浸在液体中,由于受到浮力,物体的重力要变小 D.铁球浸没在水中缓慢下沉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铁球所受浮力不变4.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5.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 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如图,将同一密度计分别放入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的烧杯中,它竖直立 在液体中,如果密度计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甲、F 乙 ,液体的密度分别为 ρ 甲、ρ 乙 。则() A.F甲=F乙? ρ甲>ρ乙B.F甲=F乙?ρ甲<ρ乙 C.F甲<F乙ρ甲<ρ乙D.F甲<F乙ρ甲>ρ乙 7.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9.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10.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主要指存在于生物周围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天气、昼夜、季 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3、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 1、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如果单侧光照射植物时,植物产生的 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细胞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于是向光弯曲,产生向光性生长。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植物的生长;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④ 防止落花落果;⑤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物质, 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4、胰岛素与血糖 ①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基本 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②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 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维持 在正常水平。 5、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⑴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⑵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大脖子病; 甲状腺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是甲亢。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 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 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 大气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 陆地-- 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大小:浮在水面 上,F 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 F 浮= G 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 液取kg/m3,V 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 排< V 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水以各种不同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 2.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3.一个人体内有2/3是水分,儿童体内有4/5是水分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论:水的运动经历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循环变化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 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气 (负氢多父亲多)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不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 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密度的公式:ρ=m/v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kg,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 g/cm3(注:g·cm-3是g/cm3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2)两者的关系: 1g/cm3=1000kg /m3 (3)水的密度:1×103kg /m3或1g/c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与重力没有直接关系) 4、压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互相接触②有挤压的效果 5、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整理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总复习中高难度

第2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总复习(中高难度) 1.从显像管尾部的热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在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则显像管内( ) A 、电流方向从灯丝到荧屏 B 、电流方向从荧屏到灯丝 C 、显像管内是真空的,无法通过电流 D 、电视机用的是交流电,显像管中电流方向会改变 2.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必须依赖的神经中枢是( ) A .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B .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 C .视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D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3.海洋中的藻类植物的幼株,都会向上生长,最后漂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感应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向地性 B.向水性 C. 向化性 D.向触性 4.王大伯因为某种疾病导致传出神经受损,幸运的是支配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仍然完整,那么他将(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5.如图电路,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测量的是( ) A.通过灯L 1的电流 B.通过灯L 2的电流 C.灯L 1和L 2并联后的总电流 D.灯L 1和灯L 2串联的整个电路的电流 6.小刚同学用图4所示的电路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当A 、B 两点间的电阻由5Ω更换为l0Ω后, 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 。A.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B.将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 C.将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 D.增加电池的个数 7.如图甲所示,家庭照明灯的一种按键开关上常有一个指示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 当开关闭合时,只有照明灯发光;开关断开时,照明灯熄灭,指示灯会发出微弱光, 以便夜间显示开关的位置。根据这种按键开关的控制特性,能正确表示照明灯L 1 和指示灯L 2连接方式的电路图是下图乙中的( ) 8.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纸条放任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向前吹气,可能产生的现象与原因正确的是( ) A.纸条飘向水平;纸条受到空气的浮力 B.纸条下沉,飘向该同学;纸条受到吹出气体的压强 C.纸条飘向水平;吹气时纸条上方空气流速大,气体压强小,纸条下方气体压强大,所以飘起来 D.纸条飘向手的上方;纸条被吹出的气流吸引 9.如图所示,A 、B 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当同时将它们的绳子剪断后,在木块上浮未露出水面和铁块下沉未着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减小 B.木块所受的浮力减小,铁块所受的浮力增大 C.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不变 D.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铁块所受的浮力也不变 10.如图所示为用医用注射器(针筒)做实验的示意图, 其中能说明存在大气压的实验是( ) A .③ B .③④⑤ C .①③ D .①③⑤ 11.先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水面与溢水口齐平),然后放入一块重为2牛的木块,溢出水全部用小烧杯接住(如图所示)。则( ) A.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大于2牛 B.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小,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小于2牛 C.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不变,小烧杯中水的重力等于2牛 D.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小烧杯中水的重力小于2牛 12.为了使一只电阻为10Ω、正常工作时电压为6V 的电铃接在18V 的电源上能正常工作,那么电路中必须( ) A .串联一只 20Ω的电阻 B .串联一只 10Ω的电阻 C .并联一只 20Ω的电阻 D .并联一只 10Ω的电阻 13.右图中①②③④⑤组成的神经结构称为( ) A .神经元 B .神经中枢 C .反射弧 D .神经系统 14.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下列对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分析错误..的是( ) A .矿泉水瓶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B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C .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 .浸没后,压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15.下列各选项中,科学实验与科学结论的关系错误.. 的是( ) A .蔗糖与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可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C .约翰?墨累实验证明了水会产生压强 D .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16.在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小明发现两根相同体积的筷子,甲浮在水面上,乙沉在水底,如图。由此可知甲比乙( ) A .所受浮力小 B .质量大 C .所受压强大 D .密度大 17.为了初步诊断病人的脊髓是否受损,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是 ( ) A .内脏 B 超 B .心电图检查 C .膝跳反射检查 D .血常规化验 18.学了电路后,小明设计了四个体重计原理图。你认为可行的是 ( ) 19.如图所示的电蚊拍,具有灭蚊和照明等功能。当开关Sl 闭合、S2断开时, 只有灭蚊网通电起到灭蚊作用;当开关Sl 和S2都闭合时,灭蚊网与灯都通电 同时起到灭蚊和照明作用。下列电路设计符合这种要求的是 ( ) 20.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