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病理学重点

法医病理学重点

法医病理学重点
法医病理学重点

第二章死亡

第三节脑死亡

脑死亡(brain death):指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丧失、不管心跳、脑外体循环、呼吸以及脊髓等脑外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均可宣告人的个体死亡。

脑死亡诊断的哈佛标准

1脑昏迷不可逆转:对刺激完全无反应,即使最疼痛的刺激(压眶)也引不出反应

2无自主呼吸:观察1小时,撤去人工呼吸机3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3无反射: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转动患者头部或向其耳内灌注冰水也无眼球运动反应;无眨眼运动;无姿势性活动;无吞咽、咀嚼、发声;无角膜反射和咽反射;通常无腱反射

4平直脑电图:至少持续10分钟

国内标准:1.中枢性永久性自主呼吸停止2.脑干反射完全消失3.持续性深昏迷4.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呈脑死亡图形,且观察12h无变化

脑死亡标准脑死亡与持续性植物状态(又称去大脑皮质状态,俗称植物人):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不能混淆。持续性植物状态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的高级部位大脑皮质功能散失,使患者呈意识障碍或昏迷状态,而神经中枢的中心部位的功能如呼吸、体温调节、消化吸收、分泌排泄、新陈代谢以及心跳循环等依然存在的一种病理状态。

第四节

超生反应(supravital reaction):生物学死亡期早期,有些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强的组织器官,如皮肤、粘膜、结缔组织等还有生命功能,并对刺激可发生反应,称为超生反应

假死(apparent death):人的循环、呼吸和脑的机能活动高度抑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微弱状态,用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查不出生命指征,从外表上看好像人已经死亡,但实际上人还活着,这种状态称为假死

假死的诊断:眼底检查,荧光素钠实验,瞳孔变形试验,X线透视,心电图检查,检查微弱呼吸

第五节死因分析

根本死因(primary cause of death):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

直接死因(immediate cause of death):引起死亡的致命性并发症和继发性并发症

辅助死因(contributory cause of death):主要死因的自然性疾病或损伤,它们本身不会致命,但在死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诱因(predisposing factor of death):诱发身体原有潜在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

联合死因(combined cause of death):多因一果

第三章死后变化

死后变化(postmortem changes):人体死后因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各种变化

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on):死后变化使尸体表面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

第二节早期死后变化

一、超生反应:瞳孔反射、断头后反应、骨骼肌反应、心肌收缩、血管平滑肌收缩、肠蠕动、发汗反应、纤毛运动、精细胞活动、死后细胞分裂

二、肌肉松弛

三、皮革样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尸表皮肤较薄的局部因水分迅速蒸发,干燥变硬,而

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纸样的变化

四、角膜混浊:角膜的透明度减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视瞳孔,呈灰白色样外观

角膜混浊推断死亡时间:死后5~6h,出现白色小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至10~12h发展成云片状,但尚可透视瞳孔,为轻度浑浊;15~24h呈云雾状,半透明,仍可透视瞕孔为中度混浊;超过48h以后为高度浑浊。受温度影像上述规律有一点变化,寒冷环境中角膜可经历较长时间仍透明。

五、尸冷(algor mortis):人死后,因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尸体原有热量不断散发,使尸温逐渐下降至环境温度,或低于环境温度

尸冷推断死亡时间:春秋季室温(16~18℃)时,一般经3~4h,颜面、手掌等裸露部位的温度即可与环境温度一致;约经5~6h,体表仅胸部有温感;到24h,尸温与室温相等。中等身材的成人尸体,在16~18℃时,死后10h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降1℃;此后下降速度减慢,平均每小时下降0.5℃。肥胖尸体在死后最初10h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夏季尸冷速度是春秋季的0.7倍,冬季是春秋季的1.4倍。气温超过40℃,尸冷不发生;死于冰雪环境中的尸体,约经1h可完全冷却。六、尸斑: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并在该处皮肤呈现有色斑痕

尸斑推断死亡时间:开始出现尸斑,0.5~2h;出现尸斑,指压褪色(按压者指甲变色为度),0.5~4h;开始融合成片,3~12h;尸斑形成显著,14~15h;翻动尸体一段时间后尸斑克完全消退,6~20h;尸斑固定,强力压迫后可褪色,12~24h;指压不退色,12~36h;胸腹腔及骨盆腔储有血性漏出液,24~26h

特征

☆尸斑是早期尸体现象之一;

☆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

☆初起色浅淡,面积小,压之退色;

☆以后逐渐扩大,且融合成片,边缘不清,呈云雾状;

☆暗红色或暗紫红色

尸斑法医学意义

(1)确证死亡

(2)尸斑可推测死亡时的尸体位置和以后位置有无变更

(3)根据尸斑发展的程度推测死亡时间

(4)尸斑的颜色能提示某些死因

(5)尸斑浓、淡能提示尸体的含血量

(6)尸斑应与皮下出血相区别

七、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八、尸僵: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的现象

尸僵推断死亡时间:下颌关节和颈项部开始出现尸僵,1~5h;上肢肌肉出现,4~6h;全身肌肉僵硬,6~8h;用力破坏后可重新发生,4~6h;手指、足趾强硬,10~15h;全身肌肉强硬达到高峰,6~24h;下颌及上肢开始缓解,24~48h;全身关节容易活动,2~3d;完全缓解,3~4d

学说:肌肉内ATP消耗

九、尸体痉挛

十、自溶和自家消化

自溶(autolysis):人死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自身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结构破坏、溶解,使组织变软、甚至液化。

形态特征:

①早期脏器质地变软。

②光镜下,仍可见较完整的组织结构。高度自溶时,组织轮廓结构破坏,细胞肿胀、胞浆嗜酸性增强,肌细胞中的横纹、尼氏小体等消失;核染色质固缩、凝聚、碎裂,最终完全溶解。

③电镜下见线粒体肿胀,原纤维碎裂,基质颗粒减少,不规则聚集体(FDB)形成,内质网肿胀扩张,膜

结构分裂、破碎。

第三节晚期死亡变化

一、毁坏型晚期死后变化

(一)腐败(putrefaction):蛋白质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

形态表现:尸臭、尸绿、腐败气泡和水泡、死后循环、腐败静脉网、泡沫器官、巨人观、死后呕吐、口、鼻血性液体流出、肛门、子宫、阴道脱垂和死后分娩。

(二)霉尸(molded cadaver):尸体处于适于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在裸露的局部或全身表面滋生出白色或灰绿色霉斑或菌丝。

(三)白骨化

二、保存型尸体

(一)干尸:尸体处在干热或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发生腐败,以干枯状态保存下来。(二)尸蜡:埋于湿土或浸于水中的尸体。皮下及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蜡样物质而被保存。

特征

☆尸蜡触之滑腻、湿润,易压陷或破碎,有臭味。

☆较长时间暴露于空气后则干燥变脆,烧之发出黄色火焰,加热可熔化,蒸馏呈油液状,能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镜检:皮下脂肪组织中可见脂肪酸结晶。

(三)泥炭鞣尸:处于酸性土壤或泥潭沼泽中的尸体,因鞣酸和多种腐殖酸等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止发展,皮肤鞣化,骨骼脱钙,变成体积小、重量轻、易弯曲的软尸。

第四章死亡时间推断

胃内容物推断死亡时间:一般认为胃内充满食物呈原始状态而没有消化时,为进食后不久死亡;胃胃内容物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肠,并有相当程度的消化时,大约为进食后2-3小时死亡;胃内空虚或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肠内含有消化物或食物残渣时,约为进食后4-5小时死亡;胃和十二指肠内均已空虚,为进食后6小时死亡。

第五章机械性损伤概论

机械性损伤(mechanical injury):致伤物与人体以机械运动的形式相互作用时,造成机体的损伤,包括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

第二节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一、擦伤(abrasion):钝性致伤物与体表摩擦造成的以表皮剥脱为主要改变的损伤

形态:典型的擦伤呈条状、片状或梳状,亦可为点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常可反映致伤物表面的特征。类型:抓痕、擦痕、撞痕、压擦痕

生前擦伤:棕褐色或暗红色,有痂皮形成

死后擦伤:蜡黄或苍白色,无痂皮,不伴有挫伤

法医学意义

(1)擦伤所在部位,常标志暴力作用点;

(2)擦伤的形态特征,尤其是表皮的游离情况可指示暴力作用的方向;

(3)擦伤的形状可用以推断致伤物作用面形状;

(4)擦伤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或者痂皮形成,表明为生前伤;

(5)根据擦伤的形态特征、分布位置,结合其他损伤,可推断事件的性质或犯罪嫌疑人的意图。

二、挫伤(contusions):由钝器造成的以皮内和(或)皮下软组织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

形态:挫伤的实质是软组织内较小的静脉或细小的动脉破裂出血。挫伤的大小、形态以及出血程度,随作用力大小及局部组织的特点而变化。皮下出血可沿组织间隙向低下部位流动。出血发生在真皮层内,称皮内出血(intradermal bruise)。由于真皮组织致密,血管为末稍细小分支,故出血量较少,不易扩散,出血多局限性,容易反映出致伤物打击面的形态。

法医学意义:

(1)挫伤所在部位,标志暴力作用点。

(2)挫伤本身即是生前伤的标志

(3)根据皮下出血颜色的改变,可推测挫伤形成时间。

(4)根据皮下出血的分布、数量和形状,可推测嫌疑人的意图和犯罪过程中的某些活动。

(5)根据挫伤,特别是皮内出血的形态,有时可推断致伤物打击面或与体表接触部的形态。

(6)体内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如腹膜后、肠系膜周围、肌束间以及皮下组织内,有时可因损伤积聚大量血液,其总量多时可超过1000~2000ml。伤者可死于急性失血性休克。如广泛损伤伴肌肉坏死,也可因急性肾衰而死亡。

三、创(wound):较强大的暴力造成皮肤全层或内脏器官破裂的损伤。

特征

创口周边皮肤的边缘称创缘。

创缘皮肤形成的皮肤破裂口称创口。

两创缘皮肤交界形成的夹角称创角。

创口皮肤及其下破裂的组织断面称创壁。创壁组织形成的破裂空腔称创腔。

创腔深部未破裂的组织称创底。

挫裂创(laceration):以撞击、砸压皮肤为主导致的创称为挫裂创

挫裂创形态:呈条形、不规则形、半月形或星芒状。创缘不整齐,常呈细微齿状、内卷,常伴有擦伤或挫伤。创壁凹凸不平,有明显血液浸染。创角多较钝,可多于两个。有时可有组织间桥,创腔内可有异物。挫裂创的法医学意义:

(1)根据挫裂创的分布、数目、严重程度以及有无抵抗伤存在,可推测案件性质;

(2)判断暴力的作用方向;

(3)根据挫裂创的大小和形态,有时可推断钝器与身体接触面的形状进而推断致伤物;

(4)创口中若发现泥沙,应与发现尸体现场上的泥沙进行比对,以判断尸体曾否被移动过。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任务:1确定损伤的类型和形成机制2判断损伤程度,致命伤与非致命伤,确定死亡的原因3判断或认定致伤物4判断损伤是生前伤或是死后伤5判断致伤方式或死亡方式6判断致命伤后行为能力7如有疾病同时存在,应确定伤与病和(或)与死亡原因的关系

第六章钝器损伤

擦伤、挫伤、挫裂创、骨折、内部器官破裂或肢体断离等。

以擦伤、挫伤和挫裂创最多见。

挫伤常与擦伤并存

挫裂创一般都伴有擦伤和挫伤

第一节棍棒伤

一、圆柱形棍棒伤

长条状皮内、皮下出血,中心部位较重,向两侧逐渐减轻,边界不清,出血带宽度较棍棒直径小。

快速、重力打击“中空性挫伤”

二、方柱形棍棒伤

带状挫伤,宽度与接触面宽度一致

第二节砖、石损伤

损伤形态较复杂,损伤程度差别甚大,可造成挫伤、挫裂创和骨折。

一、砖头伤

平面打击:点状擦痕;力度大:星芒状挫裂创;砖头棱边或棱角打击头部,可形成条形、三角形皮内、皮下出血和表皮剥脱。

二、石头伤

山石伤:形态不规则挫裂创,周围伴擦挫伤,“卫星状挫裂创”

第三节斧锤类伤

一、斧背伤

斧背打击头面部时,可形成反映斧背形状、大小的挫伤或挫裂创,出血挫伤区的边缘为斧背棱边所致的挫裂创,挫裂创的外创缘一般较平直,内创缘不整齐,可伴有组织挫碎

二、锤击伤

锤面垂直打击人体较平坦的部位可形成与锤面形态和大小相近的皮内、皮下出血

锤面垂直打击头部弧度较大的部位,形成的挫裂创除呈弧形外,还可呈星芒状或不规则状,挫裂创的中央可见组织挫碎,其周围可见表皮剥脱、皮下出血

第四节徒手伤

一、手所致的损伤

1抓痕

可呈扇形或几条平行的沟状痕,扇形抓痕,则起始端较宽且深,尾端逐渐变浅变细

2手指伤

3掌击伤

4拳击伤

二、足所致损伤

三、肘、膝、头所致的损伤

四、咬伤

对称的半弧形几个牙印构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咬痕,常见于面颊、肩部、乳房

在手指或其他突出部位,如乳头、鼻、耳等,咬痕可呈基本对称地分布在对应的两侧面上,上、下颌牙形成的咬痕不融合;严重者组织或器官部分缺失

第六节高坠伤

坠落伤的基本特点

(1)体表损伤较轻,内部损伤重。

(2)损伤常较广泛,多发生复合性骨折,内部器官破裂。

(3)多处损伤均由一次性暴力所形成。

(4)损伤分布有一定的特征性,如损伤集中于身体的某一侧、头顶或腰骶部损伤。

(5)多发性肋骨或四肢长骨骨折,甚至肢体横断,为一般人力用工具打击难以或不可能形成。

第七节挤压伤

二、特点:是皮肤及软组织广泛损伤,类型多样,程度不一。

与坠落伤相似,表现为外轻内重的特点,体表损伤多为擦伤或挫伤,能反映挤压物的形状特点(如轮胎印痕)。

挤压伤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挤压综合征。

三、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挤压综合征是遭受挤压伤的人在挤压解除以后,全身微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受阻塞,变性、坏死,出现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侯群。

尸检发现

损伤局部显著出血、肿胀,有时还可见红斑和张力性水泡;

肌肉因变性、坏死呈鱼肉状而色泽变淡,质脆易碎;

肾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肿胀、坏死、脱落,髓质小管腔内较多以肌红蛋白为主的色素管型和细胞色素管型;

血中钾、磷离子升高、钙离子减少,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

四、挤压伤法医学鉴定

挤压伤多为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造成,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受伤经过及全面的尸检,一般能进行准确的鉴定。

在检验时应注意排除用其他手段他杀致死后伪装挤压伤死亡的情况。

检验时,应仔细分析各种损伤的形态、形成机制。

提取心血及胃内容物,检测有无酒精、镇静剂等存在,对于判定案件性质有一定帮助。

对广泛软组织挫伤或肢体持续长时间捆绑而导致的死亡,除有明确的相应外伤史外,尸检见相应的体表和内部的病理变化,尤其是肾内较多肌红蛋白管型的检出都有利于其鉴定。

第七章锐器损伤

锐器损伤(sharp instrument injury):指利用致伤物的锐利刃口或/和锋利尖端作用于人体上所形成的损伤

锐器创共同特点:创角尖锐、创缘整齐、创壁平滑、两创缘或创壁之间无组织间桥、创腔较深、创缘不伴或仅有很轻的擦伤,创口出血明显等。大多数锐器创的创口形状呈梭形或长梭形。裂开的程度与皮纹走向有关。

一、刺创(stab wound)具有锋利尖端的物体沿其长轴方向刺入人体。

特点:

●创口小,创腔深;

●常伤及内部器官或大血管;

●分贯通创、盲管创;

●刺入口形状与刺器横断面相似;

●刺入口小于刺器横断面。

二、切创(incised wound):具有锋利刃缘的锐器,压住皮肤同时沿刃口的长轴方向移动,切割皮肤及皮下组织而造成。

特点

●创口长,创腔呈舟状

●创角锐有拖刀痕(slash)

●创口的长度与切器刃锋长短无关

●切创多见于自杀;

自杀者的切创常有多次试切割的现象,形成的伤痕称为试切痕(hesitation marks or hesitation wounds)。尤见于刎颈者。

●可见主创与试切痕平行

三、砍创(chop wound):有一定重量、便于挥动的锐器以刃面砍击人体而形成。

特点

●创口哆开明显,创腔深,常伤及骨组织

●刃缘全砍入,创口长等于刃缘长

●刃缘部分砍入,创口长小于砍器刃缘

●若凶器沿刃缘长轴拖拉形成砍切创

●体部厚的砍器,创缘有表皮剥脱;

●斜向砍击,锐角侧可有表皮剥脱;

●骨骼上可有砍痕或骨折。

砍创与切创鉴别

●创口位置:砍创头面四肢

●创角:切创有延长线

●创缘:砍创有时有表皮剥脱

●创底: 砍创多伤及骨质

抵抗伤(defense wound):他杀时由于被害人的挣扎、抵抗或防卫,在上肢掌侧或上肢外侧造成损伤。

第八章火器损伤

火器损伤(firearm injury):由火器致伤物的发射和爆炸以致其弹头或弹片对人体所形成的损伤。

第一节枪弹损伤概述

二、枪弹的损伤机制

瞬时空腔效应(temporary cavitation effect):弹头穿透组织过程中,由于高速飞行的弹头以很大的压力压缩弹道周围的组织,使之迅速发生位移和振动,形成一个比弹头直径大几倍至几十倍的瞬时空腔,经

过反复膨胀、收缩,留下较大范围的组织损伤的效应。

三、枪弹创的类型

1. 接触枪创(contact gun-shot wound):整个枪口抵住体表射击所形成。

2. 半接触枪创(near contact gun-shot wound):枪口部分紧压人体体表,部分离开人体体表射击所形成。

3. 近距离枪创(close range gun-shot wound):距人体约 30cm30cm以内射击所形成。

4. 中距离枪创(medium-distance gundistance gun-shot wound):来福抢约距人体 1米以内,滑膛枪约 55米以内。

5. 远距离枪创(distant gun-shot wound):距人体超过以上距离的射击。

第二节枪弹损伤的形态特征

一、典型枪弹创的形态特征

(一)射入口

1接触射入口∶肉眼可见皮下及射创管起端的周围组织被熏黑、干焦,并有大量颗粒附着。创口周围组织可能被烧焦,而创口周围的皮肤上烟晕和颗粒沉着可能很轻微,甚至缺如。当射击部位的皮肤下面即为密质骨时,皮肤形成边缘不整、面积较大的星芒状或十字形缺损,即“爆炸性”接触射入口。

接触射击发生在体腔(如腹腔)表面或软组织很丰富的部位时,不会造成皮肤的较大的缺损和边缘不齐。创口周围的皮肤表面也可没有烟晕和颗粒沉着,易与远距离射入口混淆,这种情况下需探查整个射创管,以免误判。

接触射击或半接触射击时,创口周围的皮肤或衣着上可见到圆形或半月形枪口印痕(muzzle imprint)。从枪口喷出的高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与皮下及射创管周围组织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碳氧血红蛋白,使这些组织,尤其是肌肉呈“樱桃红”色。新鲜尸体上碳氧血红蛋白的检出有助于判断接触射入口。

皮下及射创管起端组织中检出碳氧血红蛋白,创口周围皮肤或衣着上有枪口印痕是判定接触射入口的重要证据。

2半接触射入口∶即枪口部分接触皮肤,部分离开。此时烟和残余火药颗粒大部在皮肤表面形成一长椭圆形的分布区。不形成星芒状射入口,而形成椭圆形射入口。皮肤上亦可有枪口的压痕。

3近距离射入口∶近距离射入口指枪口未接触体表,但二者距离仍在枪口喷出的火焰和气体作用及残余火药颗粒分布范围以内(约30cm)而形成的射入口。

(1)中心皮肤缺损:弹头以90°角垂直击中人体,则皮肤上的缺损常呈圆形,若射击角度大于或小于90°,皮肤上的缺损则呈卵园或椭园形。弹头穿过皮肤后,由于皮肤回缩,圆形缺损的直径或椭园形的短径略小于弹头直径。若软组织较少,皮下衬有骨组织,其口径等于或略大于弹头直径。

(2)擦拭轮/污垢环:指围绕射入口皮肤缺损边缘的一圈污秽黑褐色的轮状带。其宽度约为1mm。是由弹头穿过皮肤时,附着在弹头上的油污、铁锈、金属碎屑或尘埃等擦拭在皮肤上而形成的。污垢环位于擦伤圈的内缘,二者可有部分重叠。

(3)挫伤轮:旋转的弹头进入机体时,其顶端使皮肤挫碎成创口,而其周边部位因旋转、碾压作用则形成了创口周围的环形挫伤带。挫伤轮开始为鲜红色,不太明显,易被忽略。死后一段时间,随着水分的蒸发,擦伤圈发生皮革样化,成为暗竭色,比较容易观察。

(4)烟晕 (smudging):在近距离或接触射击时,在创口周围可见到其浓度从中心到外周渐次变低的黑色雾状区,是火药燃烧成的烟所致。火药斑纹(powder tattooing):火药颗粒与创周皮肤擦挫形成的点状出血或嵌入类似于纹身。

4远距离射入口:一般指枪口与体表距离超过100cm时造成的射入口。其形态仅为一带有擦伤圈和污垢环的弹孔。没有烟晕和颗粒灼伤。

射入口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机械力和热力作用造成的综合性损伤。表皮的改变由创口外周向中心表现为细胞受压变形,棘细胞呈长梭形,水流状排列,极向与体表平行。皮肤缺损的边缘仅有深部的上皮细胞残

留,创口中心上皮成分缺如。基底细胞肿胀和空泡变性。真皮内胶原纤维肿胀、融合或均质化,嗜硷性或嫌色性增强。皮肤附件和其它细胞成分受累,核固缩或空泡化。

创口周围皮肤表面,创壁皮下和深部组织中可检见火药和金属颗粒,镜下呈团块状的无定形黑色物质、散在的棕黄色或棕绿色针形和小片状物质。

(二)射创管

(三)射出口:可呈星芒状、十字状、圆形、椭圆形、新月形或裂隙状等多种形状。大小也可不同,但一般大于同一弹头形成的射入口。

第四节爆炸损伤

特征

1.炸碎伤:爆炸时,处于爆心或接近爆心的人体可被全部或部分炸碎,造成肌肉、骨骼和内部器官的粉碎,头颈及肢体离断。有时可残存部分头或躯干,内部器管已粉碎飞溅他处。根据爆炸能量的不同,组织碎块飞溅的范围有大有小。

2.烧伤:若人体位于爆心或离爆心很近,爆炸物烧灼产生的高温可使人体朝向爆心的一面发生广泛烧伤。烧伤区常有眼晕及火药残留。爆炸瞬间,若面向爆心,由于强光作用,引起反射性闭眼动作,使眼部周围的鼻根部、眉间及眼眦部的皱壁沟纹内皮肤无烧伤或烟尘附着,待肌肉松弛后现出白色纹线。此种现象为生前爆炸伤的证明。“闭眼反应”

3. 冲击波损伤:冲击波的致伤范围较大,离爆心远近的人体均可受伤。受害者衣着可被撕碎或剥光,形成大面积皮肤擦伤、皮下出血或皮肤的撕脱伤

特点:1多处损伤2外轻内重3面向爆心一侧损伤最严重

4.投射物伤:抛出物击伤大多位于人体朝向爆心的一面。

爆炸现场勘查:1确定爆炸中心2搜寻投射物3注意燃烧痕迹4提取爆炸残留物5处理现场尸体

尸体检验:1个人识别2判定爆炸损伤的类型及程度3判定爆炸损伤是生前爆炸伤还是死后爆炸伤4确定死亡原因5确定死亡人员的炸前姿态6判定有无引爆动作7判断爆炸装置的类型8判定案件性质

第十章颅脑损伤

第二节颅骨骨折

法医学鉴定要点:

一、推断打击点

1.颅盖骨表面压痕或擦痕处。

2.线状骨折的内板骨折最严重处。

3.粉碎性骨折的碎骨片最多处。

4.凹陷骨折,凹陷的最明显处。

5.套环状或阶梯状骨折的最深处。

6.骨折缝内夹有头发处。

7.颅前凹对冲性骨折着力点在枕部或顶部。

二、推断打击方向

1.骨外板凹陷性骨折为垂直方向着力。

2.套环状骨折或同心圆性骨折为垂直方向打击。

3.阶梯形凹陷骨折为斜形方向着力。

4.外板压擦痕为切线方向着力。

5.孔状骨折的边缘内板呈环状缺损多为垂直方向着力,呈半月形缺损多为斜形方向打击。

6.舟状凹陷骨折,其两侧骨板宽度相等为垂直方向打击,不相等则为斜向打击。

7.放射形凹陷骨折,骨折线长度相似为垂直着力。

三、推断打击次数及其顺序

1.粉碎性骨折的碎骨片重叠错位,表明为多次打击。

2.线状骨折有两条以上骨折线互相截断为二次以上打击,第二次打击的骨折线不超过第一次打击的骨折线;而粉碎性骨折的碎骨点凹陷最深处是最先发生的骨折。

第三节颅内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几乎均由颅脑外伤引起

发生机制

1.脑膜中动脉损伤由于脑膜中动脉分布范围很广,颅盖骨骨折易伤及其分支而导致硬脑膜外血肿。 2.头部前后受挤压致两侧颞鳞发生骨折可出现该部位的硬脑膜外血肿,而在直接着力部位则不发生血肿。

3.脑膜前动脉损伤可出现额极部和额底部硬膜外血肿。

4.静脉窦损伤骨折线横过上矢状窦可造成上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血肿;伤及横窦可引起颅后凹的硬膜外血肿。

5.板障静脉损伤此种血肿主要由直接着力部位及其邻近部位的骨折线造成硬脑膜血管或静脉窦破裂所形成。

二、硬膜下血肿

发生机制

1.桥静脉撕裂脑萎缩患者的硬脑膜下腔空隙增宽,桥静脉可呈游离状,轻微的头部外伤,即可引起大幅度脑旋转运动,导致桥静脉撕裂。

2.皮质血管破裂在蛛网膜颗粒处,硬脑膜与软脑膜紧密相连,头部外伤时使该处的皮质血管发生撕裂,导致出血。

3.静脉窦撕裂颅骨骨折时撕破硬脑膜静脉窦,可引起硬脑膜下出血。

4.脑皮质挫伤颅骨骨折刺破蛛网膜及脑皮质引起出血。

三、蛛网膜下出血

出血原因:皮质静脉和软脑膜在脑挫伤时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出血特点:

1.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多位于脑挫伤区。冲击伤或对冲伤均可引起。

2.呈点片状或弥散性、界限明显的出血区。若伴有多处脑挫伤灶,则出血可融合成片,甚至弥散整个大脑半球表面,但常显示出以挫伤灶为中心的特点。脑穹窿面的蛛网膜下出血常向脑底流注。

3.多呈非对称性分布,但枕部着力时可在两额极或颞极部出现对称性分布。通常出血量不很多,也很少出现凝血块。

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

1.检查脑血管是否有病变尸体解剖时在取出脑之前要详细观察出血的分布,取脑时要注意保护好脑表面的血管。

2.寻找破裂血管的方法取出脑后用水边冲边用器械拨动蛛网膜下的凝血块,逐步暴露出血的部位。必要时可用一注射器从基底动脉注入自来水,使血管膨胀以显示出血部位,并照相。或将整个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取下,洗净,放在黑色的背景上检查和照相,然后切取血管组织进行光镜检查。

3.蛛网膜下出血因流出的血液刺激脑膜,可引起某些神经症状如狂躁、行为失常等。对此点的了解可能有助于法医鉴定时的案情分析。

第四节脑损伤

一、原发性损伤形成机制

(一)颅骨变形引起脑损伤

(二)脑在颅腔内移动所致脑损伤:1直线运动引起的脑损伤2挤压性损伤3旋转性损伤

(三)间接暴力造成的脑损伤:1颅骨和脊柱连接处损伤2挥鞭样损伤当车辆从后方突然撞击人体,或行车途中突然加速或减速时,头部首先呈过度伸展,继而又向前过度屈曲,造成脑干和颈髓交界处的损伤。3胸部受挤压引起脑损伤

二、原发性脑损伤类型及病变

1脑震荡

2脑挫伤:头部受外力作用引起脑组织出血坏死

病理改变:1出血,常位于脑皮质2坏死,在脑回嵴部形成三角形坏死灶3裂隙,多见于5个月以下的小儿

3弥漫性轴索损伤:指头部受到暴力作用后发生的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

4原发性脑干损伤:指外伤直接造成中脑、桥脑和延脑的损伤。

病理改变

①脑干出血多在中脑、桥脑的边缘或被盖部及第四脑室室管膜下。出血灶局限,境界清楚,大者肉眼即可见,小者须在光镜下才能发现。

②脑干局灶性缺血坏死,软化灶形成。

③脑干局限性水肿脑干损伤部位出现明显的组织疏松化。

④脑干内神经组织损伤包括神经细胞、轴索、胶质细胞等的损伤。

三、继发性脑损伤

1创伤性脑水肿:创伤性脑水肿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和加重颅内压的增高,最终导致脑疝,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2外伤性脑疝:海马钩回疝、小脑扁桃体疝、扣带回疝

病理学变化:①局部脑组织淤血、水肿或出血性梗死和软化。

②中脑受压变形,偏向一侧,使前后径增长,中线压迫使横径增宽,有的出现扭曲、水肿、出血和软化灶,中脑受压向上可达下丘脑,向下可波及延髓,并使导水管受压而闭塞,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③邻近的脑神经和血管可因脑干移位,大脑后动脉向下移动,使动眼神经被牵拉或受压迫致使出血、水肿及坏死。

3外伤性脑梗死:颅脑外伤后引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大多数有脑疝形成,压迫颅内血管,导致供血部位脑组织坏死、出血。

第十二章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第二节损伤时间推断

☆生前伤:指生活机体受暴力作用所造成的形态改变或功能障碍。

☆死后伤:指死亡机体受暴力作用所造成的形态改变。

一、生前伤的诊断

(一)肉眼改变

1、出血

生前出血:血液既可聚集于损伤组织内,也可沿组织间隙流注到远端组织疏松部位,可见血凝块形成。

死后出血:局限于损伤局部,无血凝块行成。

2、组织收缩

当暴力作用于生活机体致局部组织形成创时,创缘部位的结缔组织、肌肉、血管等组织均可发生收缩,使创口哆开。

创口组织收缩的程度及创口哆开的形状,与局部组织的组织结构有关。

死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创亦可见组织收缩。

3、肿胀

生活机体受暴力作用,由于损伤局部炎症性充血和血管通透性增高,使液体成份渗出引起局部组织肿胀。

4、痂皮形成

5、创口感染:生活机体受暴力作用造成创或表皮剥脱时,细菌可随致伤物进入损伤局部组织,使受损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从而在损伤局部出现化脓性炎症。

6、体内异物移动

于人体内发现吸入或吞咽异物是确定生前伤的指征之一。

(二)组织学改变

1、局部淋巴结边缘淋巴窦红细胞聚集

2、血栓形成

3、栓塞:血栓、脂肪栓、空气(气泡栓)、羊水及挫碎组织等。

4、炎症反应

5、创伤愈合

第三节机械性损伤的死亡原因

一、机械性损伤的常见致死原因

(一)原发性外伤死因

1生命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

2休克

3大出血

(二)外伤后死于并发症

1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组织块或异物栓塞。栓塞部位多见于肺、脑等器官。

2窒息:颈部切创,血液被吸入气管

颈部软组织损伤,引起喉头血肿

肋骨骨折、胸部损伤引起血气胸

颅脑损伤颅内高压呕吐物吸入

(三)外伤后死于继发性死因

1感染:损伤直接引起细菌感染

损伤使局部抵抗力降低

损伤后全身抵抗力降低

2继发性外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DIC

第十三章机械性窒息

第一节窒息的定义及分类

窒息(asphyxia):机体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氧气吸入减少或停止,二氧化碳在体内潴留,而出现新陈代谢、形态和机能异常的病理状态。

机械性窒息(mechanical asphyxia):由机械暴力引起呼吸障碍,导致氧气吸入减少或停止,二氧化碳在体内潴留,而出现的病理状态。

分类:1压迫颈部所致的窒息2闭塞呼吸道口所致的窒息3异物阻塞呼吸道内部所致的窒息4液体流入呼吸道所致的窒息5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

机械性窒息死亡机制:

1、呼吸道闭塞致通气障碍

2、颈部血管受压致脑血循环障碍

3、反射性心跳、呼吸抑制

4、颈髓损伤

第三节机械性窒息尸体一般征象

1、颜面部淤血、肿胀;

2、颜面、口唇、手足末梢发绀

3、颜面部皮肤和眼结膜点状出血

4、内脏淤血和水肿

5、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

机械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1、有无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般征象;

2、有无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特征改变;

3、死亡原因;

4、死亡性质。

第四节缢死

缢死(hanging):以索状物缠绕颈部,利用自身体重的力量使其压迫颈部,引起的机械性窒息死亡。

五、缢死的病理学改变

主要特征是缢索压迫所致的颈部损伤。

1、颈部改变

颈部缢沟是缢死最具特征性的改变。缢沟以着力中心为最低点,两侧绕颈斜向对侧上方,并逐渐变浅,形成提空。故缢沟常呈“C”形。

缢沟深部组织的损伤:颈部肌肉因缢索压迫,可见肌肉断裂和出血。颈动脉内膜因缢索的牵拉可造成横裂,伴有内膜下出血。横裂常发生于颈部内外动脉分支的下方,可为单侧。舌骨、甲状软骨骨折。

2、全身性改变

面部苍白或瘀血肿胀。

鼻腔及口腔涕涎流注。

前臂、手足及小腿出现尸斑,因尸僵足尖保持下垂状态。

内部器官浆膜下瘀点状出血。

七、法医学鉴定

1、有无窒息死亡的一般征象;

2、颈项部缢沟的印痕与现场缢绳的性质是否互相吻合;

3、根据体位、姿态、缢沟以及尸体上有无抵抗伤、碰撞伤或其他暴力痕迹和病变;尸体悬挂点与尸体身长的关系等辨明自杀或他杀;

4、根据现场情况和缢沟皮肤受损处有无生活反应等,可结合案情,判断生前自缢或死后悬尸。

第五节勒死

勒死(strangulation by ligature):用条索状物围绕颈项部,以自身体重以外的力量使绳索绞勒颈项部,造成窒息死亡者。

三、病理学改变

主要特征是绳索压迫所致的颈部损伤。

1、颈部改变

颈部勒沟是勒死最具特征性的改变。

勒死时,勒沟在颈部走行方向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而非斜行。

勒沟多为水平环状绕颈,闭合而无间断或提空。故勒沟常呈“O”形。

勒沟的位置多位于甲状软骨水平。

颈深部组织的损伤:

颈部肌肉因勒索压迫,可见肌肉断裂和出血。

颈动脉内膜横裂少见。

舌骨、甲状软骨骨折。

2、全身性改变

窒息征象:颜面部发绀、淤血、肿胀极为明显;眼结膜及勒沟以上颈、面部可见散在性出血点。

被勒死者,由于自卫、抵抗、抽搐、碰撞或压迫胸背部,往往在肩胛部、手足、肘后形成损伤,诸如表皮剥脱、皮下出血、皮肤挫裂创等。

为了解除勒索对颈部的压迫,被害人自己手指甲在颈部可形成多条垂直于勒沟的抓痕。

第六节扼死

用手扼压被害人的颈部致其窒息死亡称扼死(manual strangulation)。

三、扼死的病理学改变

主要特征是颈部损伤--扼痕

用单手或双手压迫颈部时,在颈部形成的特征性损伤称为扼痕(throttling mark)。

1、颈部改变

颈部扼痕是扼死最具特征性的改变。

手指指腹形成类圆形皮下出血;

手指指甲缘引起线形或新月形擦伤。

颈深部组织的损伤:扼痕深部组织出血。舌骨、甲状软骨骨折。

2、全身性改变

颜面部窒息征象:肿胀青紫,眼结膜和口腔粘膜点状出血,舌尖露于齿外伴咬伤。

手足及体表抵抗伤,见表皮剥脱或皮下出血。

内脏器官淤血。

四、法医学鉴定

1、有无窒息死亡的一般征象;

2、尸体上扼痕改变,是诊断扼死的重要依据。

3、受害者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常有暴力痕迹和抵抗伤。

4、扼死均为他杀。

故有的凶犯作案后对尸体和现场进行伪装,故鉴定时必须详细勘查现场和剖验尸体,方能去伪存真。如系女性受害者,尚应注意有无被强奸的情况和征象。

用手掌或柔软物体压迫堵塞口鼻部,妨碍呼吸运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称捂死(smothering)

异物堵塞呼吸道阻碍气体交换所引起的窒息死亡称哽死(choking)

性变态者采用各种奇特的方式使自身处于窒息状态,以满足性欲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因措施不当或失控而发生的意外窒息死亡称为性窒息(sexual asphyxia)

第十四章高温与低温损伤

第一节烧伤与烧死

烧伤(burn):又称热损伤(thermal injury)是指因炙热的流体、火焰、蒸汽和高温气体而引起的组织损伤。通常烧伤多指火焰导致的烧伤和烧死。因热的液体、蒸汽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称为烫伤(scalding burn)。

二、烧死尸体的病理学改变

(一)体表改变

1、衣物残片。

2、尸斑鲜红,尸表油腻。

3、皮肤烧伤。

4、眼部改变:在火场中,由于烟雾刺激,受害人因反射性的紧闭双眼,死后在外眼角形成未被烟雾炭末熏黑的“鹅爪状”改变,称为外眼角皱褶。由于双目紧闭,睫毛仅尖端被烧焦,称为睫毛征候。均是生前烧死的征象。

5、体重减轻,身体缩小。

6、拳斗姿势(pugilistic attitude)由于肌肉遇热凝固收缩,而肢体屈肌较伸肌发达,使尸体常呈屈曲状,类似于拳击手在比赛中的防守状态。

7、假裂创(false split)高温使皮肤组织中水分蒸发,干燥变脆,皮肤凝固收缩,沿皮纹裂开,形成梭形裂口,酷似裂创,称为假裂创。伤口较浅,多个,位于靠近火焰部。

(二)内部器官改变

1呼吸系统

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呼吸道粘膜烟灰、炭末沉着;上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充血、坏死;甚至形成纤维蛋白、坏死粘膜、粘液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假膜。

肺充血、出血、水肿、气肿或塌陷,肺血管可有纤维蛋白性微血栓、脂肪性栓塞。

2心脏和血液

心肌急性缺氧性改变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鲜红色流动状。

3消化道

吞咽炭末、烟灰是生前烧死的证据之一

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或溃疡。

4颅脑

急性脑水肿

颅骨在焚烧(cremation)过程中可出现星芒状或裂隙状改变,

硬膜外热血肿(extradural heat hematoma)硬脑膜受热凝固收缩,与颅骨分离,同时硬膜的血管和颅骨板障的血管破裂,血液聚集在间隙内,形成血肿。多呈新月形,边缘锐利,呈巧克力砖红色,质地脆,疏松,与脑膜粘连不紧密,断面呈蜂窝状。一般体积较大。

第十五章电流损伤

五、电流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一)体表变化

1电流斑:电流通过皮肤时产生热能,在皮肤上造成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特殊性损伤称电流斑。

典型电流斑为圆形或卵圆形;中央凹陷,周围隆起,边缘钝圆,形似火山口。病变区呈白色、灰色或褐色,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质坚硬,无炎症反应。

病理光镜:

中央凹陷区表皮各层致密并融合变薄,染色深,表皮与真皮之间有裂隙形成。

周围隆起部分,表皮变厚,角质层与透明层肿胀、裂开,形成许多蜂窝状空泡。

表皮细胞及核沿电流方向伸长,变为纺锤形、梭形或线形,呈栅栏状或旋涡状排列等组织细胞的极性化改变,核染色深,称流水样结构或核流(streaming of nuclei)。

毛囊、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均可有极性化改变。

皮下组织内产生许多气泡,形成多数腔隙或不连续的管状。

2皮肤金属化

金属导体与皮肤接触时,由于金属导体在高温和电解作用下发生熔化沉积,产生金属微粒并沉着于电流斑表面及其深部组织,称皮肤金属化。

3电烧伤

电流常造成烧伤。为触电瞬间产生的电火花和电流在其传导受阻组织产生的热力所致。

4电流出口

5电击纹

电流可致皮下血管扩张、麻痹,充血或出血,在皮肤表面出现树枝状的花纹称电击纹。电击纹存在的时间甚短,易消失。

六、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1、电击死的确认

(1)触电现场

电击死应有明确的触电现场。

在他杀案件中,现场常被破坏。

电击死案件的现场勘察,首先应切断电源,最主要的是判定死者是否在死亡前确为电流通路的组成部分之一。

(2)确认电流斑

电流斑是诊断电击伤的重要依据之一。

水中如池塘、浴盆内触电死亡者常无电流斑,故无电流斑不能排除电击死。

对电流斑均应取材做组织学检查或金属导体化学成分分析等。

(3)其他电击征象

电烧伤、皮肤金属化、电击纹、骨珍珠及窒息征象等均可作电击死的依据。

(4)排除其他暴力死亡和自然死亡。

2、死亡方式确定

电击死亡方式的判定,应根据周密的现场勘查和案情调查,结合尸体的位置、姿势,电流斑的形状,电流斑或电烧伤的部位是否与电源位置、导体形状相符等综合分析认定。

(1)意外电击死

意外电击死多发生在家庭或工农业生产用电中。

常见的原因是电插头损坏、漏电或电路设计安装错误。

亦可因意外接触高压电缆或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触电死亡。

(2)电击自杀死

自杀现场多在室内。

一般电击现场保持完好,可有特殊设计的电路。

死者常用身体,如手直接接触电源。

也有利用其他金属物品,如镍币、铁条等接触电源而自杀者。

(3)电击他杀死

多数是趁被害人无防备或睡眠时使其触电死亡。

现场常被破坏,电源工具被隐藏,而伪装成其他死亡,或伪装意外电击死现场。

对疑为电击他杀死者,要注意检查身体隐蔽部位有无电流斑或其他暴力痕迹。

有时因多次反复通电,而造成多处电击伤痕;有时凶手用药水涂敷电流斑,以掩盖罪行。

第十七章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指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性疾病(器质性或非器质性)而发生急速的、意外的死亡。一、特征

①死亡急骤性。WHO规定为24小时。大多数猝死案例,死亡常发生在出现症状后数分钟或更短暂。

②死亡意外性。由于貌似健康者突然死亡而出人意料,故对死因易引起人们怀疑。

③疾病潜在性。死因系潜在的进行性疾病或机能障碍。

六、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步骤

(一)案情调查

(二)现场勘验

(三)尸体解剖及辅助检查

(四)死因分析与鉴定结论

第二节引起猝死的常见病

1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缺血性疾病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cardiopathy)。

2原发性心肌病(primary cardiomyopathy):是指原因不明而又非继发于全身或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心肌原发性损害。

它是非风湿、非高血压、非冠状动脉性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

病理过程属于代谢性而非炎症性,在发病机制上与其他已知病因引起的心脏病无关。

3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鉴定要点:1心肌间质检见较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2局部心肌有明显的变性坏死病变3死前症状表现要有心慌、心音低钝、相应的心电图改变等。

4急性坏死出血型胰腺炎

第九节其他

一、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特点:生前健康

男性多(11:1—男:女)

青壮年多(20~40岁)

死于夜间睡眠,凌晨2~4时多(午睡,白天也有发生),睡眠猝死综合征

多为即时死

系统法医病理学检查及毒物化验无阳性改变

二、婴幼儿猝死综合征

特点:2周~2岁,2~4月为高峰

男女比相似

生前多健康,发育良好,无症状或有轻微上感症

死于睡眠中,凌晨3时~10时

死亡快

尸检无特殊改变或致死性病变

三、抑制死:由于身体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对正常人不足以构成死亡的刺激或外伤,通过神经反射在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2分钟)引起心跳停止而死亡,尸体剖验不能发现明确死因者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法医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自溶 人死亡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内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细胞结构的破坏和溶解,因而使各器官软化和液化,这种现象称为自溶(autolysis) 2.皮革样化 人体死亡之后,水分从尸体皮肤较薄的部位和有表皮剥脱处迅速蒸发,局部干燥,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质地变硬,称为皮革样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 3.尸体腐败 死亡后腐败细菌在尸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无机物和腐败气体,使尸体软组织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尸体腐败(putrefaction,decomposition) 4.死后分娩 孕妇尸体子宫内的胎儿,因腐败气体而被排出体外,称为死后分娩(postmortem delivery)或棺内分娩。 5.根本死因 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 6.擦拭轮(abrasion collar) 也称污垢轮(grease ring),是指弹头在旋转进人皮肤组织时,附着在弹头上的金属碎屑、铁渍、油污或尘埃等粘附于创口边缘皮肤所形成的围绕射入口皮肤缺损边缘的一圈污秽黑褐色的轮状带。 7.组织间桥(tissue bridge) 钝器所致创在两创壁之间有时可见未完全断裂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称组织间桥 8.挥鞭样损伤 头部急剧加速或减速运动致颈椎过度伸屈而造成脑干和颈髓交界处的脊椎、脊髓的损伤。9.挫裂创 钝性致伤物撞击、砸压、撕裂组织所造成的破裂损伤。 10.创伤性休克 当机体受到暴力损伤时,体表或内脏的外周传入神经受到强大的机械性刺激,引起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反射机能异常,导致生命重要器官微循环障碍。 11.挤压综合症 是遭受挤压伤的人在挤压解除以后,全身微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受阻塞,变性、坏死,出现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侯群。 12.伸展创 皮肤组织受极大的牵拉,当牵拉力超过皮肤的抗拉极限时,皮肤沿皮纹裂开形成浅小的撕裂创。 12.对冲性脑挫伤(contrecoup contusion):头部受外力作用时,着力点的对侧部位的脑组织发生损伤,称为对冲性脑挫伤。 13.生活反应(vital reaction) 暴力作用于生活机体时损伤局部及全身所出现的一定的防卫反应。是诊断生前伤的基础。14.玫瑰齿:窒息过程中缺氧所致的牙龈粘膜毛细血管出血而浸染牙齿,在牙颈表面可见玫瑰色或淡棕红色,经过酒精浸泡后色泽更加鲜艳。 15.Tardieu’s spots 机械性窒息死者除在眼球睑结膜及颈部受压部位以上的皮肤出现瘀点性出血外,在肺表面,包括肺叶间浆膜下、心膈面及主动脉起始部外膜下、甲状腺、颌下腺等处,口腔、咽喉、气管、胃肠、肾盂、膀胱、子宫外口等处的粘膜均可见出血点,这种现象是由19 世纪法国警察外科医师 A.Tardieu发现的,故称为Tardieuspots。 16.蕈状泡沫 溺液进入呼吸道,由于冷水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大量粘液,粘液、溺液及空气三者经剧烈的呼吸运动而相互混合搅拌,产生了大量细小均匀的白色泡沫,这种泡沫因富含粘液而极为稳定,不易破灭消失,抹去后可再溢出。压迫尸体胸腹部或翻动尸体,泡沫溢出更多。这些泡沫涌出并附着在口、鼻孔部和其周围,故也称蕈样泡沫或蟹样泡沫。 17.溺死手(足)套 由于尸体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之自溶腐败作用,尸体手足皮肤的表皮与真皮脱离,指(趾)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

一、法医病理学得检验对象:主要就是尸体,有时亦可预见离体器官组织得检验及与尸体有关得鉴定 书及其声像资料, 二、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得任务:a确定死亡原因。b判断死亡方式。C推断死亡时间。D 推断损伤时 间e推断与认左致伤物f损伤与疾病得关系f个人识別h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证据i其她^类诉讼活动。 三、法医病理学检验鉴楚应注意得问题:1尸体剖验应全而系统2尸体检查观察要详尽判断病变要准 确4正确提取检材5尸体解剖记录要详细6拍摄照片要淸晰7认真采用辅助检验9鉴立结论科学、客观、正确。 四、法医病理学档案及标本管理:法医病理学档案包括鉴楚意见书、委托合同、案情记录、现场勘脸 记录、尸体解剖记录、照片、声像材料等。必要时应附上预审笔录及其她有关材料。按上述规立进行顺序排列最好做到一案一册装订同时井另做备份进行电子计算机分別管理保管,如可将案例输入数摇库,可用计算机扫描成照片图像保存,标本管理:解剖时提取得血液、尿液胃内容物、毛发、精斑等,应分别妥善保管,一般应保存三个月至半年,保留得内脏器官标本一般保存半年,对于一些有明确要求得重大疑难案件内脏器官与生物检材需长期保存,直到案件终结;对于内脏器官得组织蜡块、组织切片需长久保存。作为证据得标本必须妥善保管,不能毁坏或丢失。多余得标本解剖后放回尸体体腔内,与尸体一起处理,解剖时不得将一尸体得内脏器官放入另一尸体内。 五、超生反应: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与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或对外界刺激 发生一誰反应得能力。 六、射入口与射出口鉴别: 8烧伤尸表改变:1衣物残片,火势不太严重得火场中,死者身上往往留有衣着残片2尸斑鲜红尸表汕腻烧死者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尸斑常呈鲜红色,汕腻则就是因为脂肪在高温下渗出到皮缺表而。3眼部改变,因反射性紧闭双目,死后可在外眼角形成未被烟雾碳末熏黑得鹅爪样改变,角膜表面与脸结膜也无烟灰碳末沉积,睫毛尖被烧焦。5拳斗姿势6假裂创7尸体体重减轻,身长缩短8 ■破裂9其她改变如:当胸腹部受热时胸腹腔内产生得气体可使胸、腹壁破裂,内脏器官脱出。 九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得鉴别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是以机体病变组织形态结构改变为核心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和预后的医学核心科学,任务是揭示疾病本质。活检:从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通过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组织获取方法,达到研究疾病、诊断疾病的目的。 尸解: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目的是为了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临床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 ①组织病理学诊断②冰冻切片诊断③细胞病理学诊断④尸体剖验诊断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减少使其体积缩小谓萎缩。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形态和功能不同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谓化生。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的黄色条纹与相对正常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皮的斑纹,又称虎斑心。 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的大量组织坏死,常发生在肢体或与

外界相通的内脏,可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 机化:由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的过程谓机化。 凋亡:活体细胞内,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不自溶,无急性炎反应。(细胞内预存死亡程序活化导致细胞的主动性死亡方式) 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①肉眼观:体积或实质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 ③电镜下:细胞器退化、减少;自噬小体增多;脂褐素 凝固性坏死与液化性坏死的区别: 凝固性坏死是蛋白质变性凝固,酶性分解作用弱;多见于脾、肾和心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是蛋白质少,富含水分和磷脂,水解酶作用强;多见于脑、胰腺和脊髓。

法医病理学试卷及答案

法医病理学试卷及答案

法医病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题20分,每小题4分) 1.Electric mark:电流斑电流通过皮肤时产生热能,在皮肤上造成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特殊性损伤称电 流斑。典型电流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8mm;中央凹陷,周围隆起,边缘钝圆,形似火山口,高度1-3mm;病变区呈白色、灰色或褐色,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质坚硬。中央凹陷部的形状与导体接触面的形状相似,若皮肤与导线纵轴接触,则形成条状或沟状电流斑;与电线末端接触,则形成小圆形电流斑。故有时可根据电流斑的形状,推断导体的形状和接触方式。 2.whiplash injuries:挥鞭样损伤指头部急剧加速或减速运动致颈椎过度伸屈而造成的损伤。驾驶员或乘客在车辆行驶中突然加速或减速时易发生这种损伤。伤者表现为颈椎脱位,椎体前缘及横突骨折,韧带和关节囊撕裂、出血,颈髓震荡和挫伤。颈部的挥鞭样损伤在全部致命性车祸中约占1/3。 3.Poison:毒物是指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即可通过其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毒物与非毒物并无绝对的界线,仅在于用那个气中毒的剂量大小不同。Poisoning:中毒是指人体因毒物作用发生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或功能紊乱。 4.identification in disputed paternity:亲权鉴定应用医学与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判断不同个体间是否有血缘关系称为亲权鉴定。包括鉴定有争议父母与子女、隔代与隔数代个体间的血缘关系等。其中判断有争议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称为亲子鉴定,判断有争议父亲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称为父权鉴定。 5.法医物证:主要指与案件有关的生物学检材。凡是与案件有关并可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能揭露和证实案件性质的生物物品皆为法庭生物物证。 6.mechanical injury:机械性损伤机械力作用于机体导致的组织结构破坏或生理功能障碍统称为机械性损伤。约占暴力性死亡的70%以上。 7.sudden death syndrome:猝死综合症指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性疾病(器质性或非器质性)而发生急速的、意外的死亡。青壮年猝死综合症(sudden manhood death syndrome, SMD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的不明原因的猝死,又称睡眠中猝死。 8.abrasion 擦伤为表面粗糙的致伤物与体表摩擦造成的以表皮剥脱为主要改变的损伤。 10.hanging 缢死用条索状物体缠绕颈部,以自身全部或部分体重,使其压迫颈部而引起的死亡称为缢死。 二、是非题(本题12分,每题2分,在括弧内打“√”表示对,打“×”表示错) 1.引起小儿猝死最常见疾病是肺炎(对)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法医病理学习题库

法医病理学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 (一)中文部分: 1.假死 2.皮革样化 3.生活反应 4.挥鞭样损伤 5.挫伤轮 6.电流斑 7.热呼吸道综合征 8.暴力死 9.尸体痉挛 10.擦拭轮 11.对冲伤 12.硬脑膜外热血肿 13.杀婴 14.抑制死 15.医疗事故 16.挤压综合征 17.骨质挤压缘 18.皮革样化 19.对冲伤 20.水性肺气肿 21.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22.医疗纠纷 23.电流斑 24.肺沉浮试验 25.尸体化学 (二)英文部分: 1. Brain death 2. Contusion collar 3. Sex-associated asphyxia 4. Hydrostatic test of lung 5.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6. 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 7. Trauma asphyxia 8. Dry drowing 9. Dissceting aneurysm 10. Medical tangle 二、选择题: 1.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要点中,下述哪一项最重要: A. 发生的部位 B. 出血的范围 C. 伴有表皮剥脱 D. 切开组织时其内有凝血 2. 能用于判断案件性质的是: A. 尸斑 B. 尸僵 C. 尸绿 D. 尸蜡 E. 尸体痉挛 3. 枪击死亡者检查射创管时可见其内容物有: A. 坏死组织 B. 凝血块 C. 异物 D. 以上都可有 4. 道路交通事故的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是: A. 撞击伤或/和摔跌伤 B. 拖擦伤 C. 辗压伤 D. 摔跌伤+辗压伤 5. 颅骨套环状骨折最常见于: A. 锤面打击 B. 砖石打击 C. 棍棒打击 D. 高坠 E. 斧背打击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尸检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重要的是判断它是外伤性还是病理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B. 判断是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要根据其病史、头部损伤程度及其特点、出血的部住和分布情况。

病理学重点整理

填充 1.组织细胞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坏死组织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4.皮肤的创伤愈合可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5.较长时间的淤血可引起:(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或坏死(4)淤血性硬化 6.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8.炎症基本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实质)(间质) 10.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1.肿瘤的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2.胃溃疡的特点为:由里至外,内向外分为四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1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08 考填充 14.肾病高血压的成因:(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肾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 名解 1.淤血(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 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并伴有功能的低下。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状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4.坏死:活体内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其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5.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08 考名解)坏死组织不能完全吸收溶解和分离排出,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疤痕的过程。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化为相同性质的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 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在某处血管腔的过程,程为栓塞。 13.水肿: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4.缺氧: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致形态结构都可能发 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5.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2021年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反映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非损伤性应答反映,体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变化自身代谢、功能和形态构造,与变化了内外环境间达到新平衡,从而得以存活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重要体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减少。(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关于。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浮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长,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 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成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 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共同成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组织,其组织器官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 :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代替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形成是由具备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成果。普通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 :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普通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 损伤:组织和细胞遭受超过代偿能力有害因子刺激后,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构造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二、细胞亚致死性损伤 变性: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浮现异常物质或 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现象称为变性 (一)细胞水肿: 因素:由于缺氧、感染、中毒使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所致。 机制:细胞膜Na+ -k+ 泵功能障碍。 好发部位: 心、肝、肾 病理变化: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

一、法医病理学的检验对象:主要是尸体,有时亦可预见离体器官组织的检验及与尸体有 关的鉴定书及其声像资料, 二、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的任务:a确定死亡原因。b判断死亡方式。C推断死亡时间。D 推断损伤时间e推断和认定致伤物f损伤与疾病的关系f个人识别h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证据i其他各类诉讼活动。 三、法医病理学检验鉴定应注意的问题:1尸体剖验应全面系统2尸体检查观察要详尽判 断病变要准确4正确提取检材5尸体解剖记录要详细6拍摄照片要清晰7认真采用辅助检验9鉴定结论科学、客观、正确。 四、法医病理学档案及标本管理:法医病理学档案包括鉴定意见书、委托合同、案情记 录、现场勘验记录、尸体解剖记录、照片、声像材料等。必要时应附上预审笔录及其他有关材料。按上述规定进行顺序排列最好做到一案一册装订同时并另做备份进行电子计算机分别管理保管,如可将案例输入数据库,可用计算机扫描成照片图像保存,标本管理:解剖时提取的血液、尿液胃内容物、毛发、精斑等,应分别妥善保管,一般应保存三个月至半年,保留的内脏器官标本一般保存半年,对于一些有明确要求的重大疑难案件内脏器官和生物检材需长期保存,直到案件终结;对于内脏器官的组织蜡块、组织切片需长久保存。作为证据的标本必须妥善保管,不能毁坏或丢失。多余的标本解剖后放回尸体体腔内,与尸体一起处理,解剖时不得将一尸体的内脏器官放入另一尸体内。 五、超生反应: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或 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能力。 六、射入口与射出口鉴别: 8 烧伤尸表改变:1 衣物残片,火势不太严重的火场中,死者身上往往留有衣着残片2 尸斑鲜红,尸表油腻烧死者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尸斑常呈鲜红色,油腻则是因为脂肪在高温下渗出到皮肤表面。3 眼部改变,因反射性紧闭双目,死后可在外眼角形成未被烟雾碳末熏黑的鹅爪样改变,角膜表面和睑结膜也无烟灰碳末沉积,睫毛尖被烧焦。5 拳斗姿势6 假裂创7 尸体体重减轻,身长缩短8 骨破裂9 其他改变如:当胸腹部受热时胸腹腔内产生的气体可使胸、腹壁破裂,内脏器官脱出。 九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 ? ? ? ? ? ?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 1)生理性萎缩: 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器官萎缩 ? ? ?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能长期进食 ? ?a.营养不良性萎缩:? ? ? ?局部性: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 ? ? 萎缩? b .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 (? 2)病理性萎缩?c .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肉萎缩 ? ?d .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肌群萎缩 ? ?e .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器官 ? ? f .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肉萎缩 2. 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 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发达 ?生理性肥大? ? 肥大? ? ?内分泌性:妊?期孕激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 ?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室肥大、 ? ?病理性肥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 ? ? ?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症 3. 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 ?生理性增生? 增生? ?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 ? ? ?内分泌性:子宫内膜、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肝硬化 4.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鳞状上皮化生(鳞化):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腺体 化生?上皮细胞化生? ? ?肠上皮化生(肠化):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 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或软骨化生— 骨化性肌炎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 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 命名法:器官名称+“炎” 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图) 一、炎症的原因 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 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 (一)、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 ⑵组织内渗透压↑ 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 炎症介质 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 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⒉血液成分的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⑴液体渗出 机理: A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 B 组织渗透压升高:在炎症局部由于动脉性充血转变为淤血,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崩解,离子浓度升高,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分子浓度升高,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 ⑵细胞渗出 机理 A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充血→淤血+通透性↑→WBC壁立→阿米巴样运动→WBC游出 B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阳性趋化物(或趋化因子) C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达炎症灶之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以及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动物体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小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两种。 吞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包括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降解三个阶段。 ⑴有利: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2020智慧树,知到《法医病理学案例分析》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法医病理学案例分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 以下哪些是法医师承担的责任? 选项: A:揭示死亡规律 B:帮助恢复健康 C:发现伤残规律 D:发现犯罪线索 答案: 【揭示死亡规律;发现伤残规律;发现犯罪线索】 2、多选题: 属于暴力性死亡的有? 选项: A:自杀死 B:病理性死亡 C:他杀死 D:意外死 答案: 【自杀死;他杀死;意外死】 3、多选题: 死亡时间推断具有哪些意义? 选项:

A:认定/排除嫌疑对象 B:确定案发时间 C:缩小侦察范围 D:阐明案件性质 答案: 【认定/排除嫌疑对象;确定案发时间;缩小侦察范围;阐明案件性质】 4、多选题: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 选项: A:建立风险防范思维 B: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 C: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法医师 D:普及法医学常识 答案: 【建立风险防范思维;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普及法医学常识】 5、多选题: 关于尸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浸润期改变体位,能形成新的尸斑 B:扩散期尸斑指压褪色,移指复现 C:尸斑颜色可提示死因 D:沉降期尸斑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

答案: 【尸斑颜色可提示死因;沉降期尸斑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 法医因果关系学有哪些基本理论? 选项: A:论证 B:循证 C:确证 D:取证 答案: 【论证;循证;取证】 2、多选题: 关于法医因果关系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B:研究原因力分析方法 C:研究各种因素产生和造成人身伤亡后果的因果关系 D:构建唯一性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理论体系 答案: 【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研究原因力分析方法;研究各种因素产生和造成人身伤亡后果的因果关系;构建唯一性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理论体系】 3、多选题: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常见? A .嗜酸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C.嗜中性粒 细胞D.肥大细胞E.巨噬细胞 2.下列哪项是变质性炎症? A .肾盂肾炎B.菌痢C.大叶性肺炎D .阿米巴肝脓肿E.阑尾 炎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 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形和坏死 化脓性炎症的特点: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3.下列哪一种不是渗出性炎症? A .卡他性炎症B.乙型脑炎C.流行性脑膜炎D .肾盂肾炎E.脓 肿 1?卡他的含义是渗出物沿粘膜表面顺势而下。粘膜的浆液性炎也称卡他性炎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 nal menin gitis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 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4.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A .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嗜 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时,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

细胞渗出为主。葡萄球菌是化脓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淋巴细胞多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为寄生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炎症;慢性炎症 内浸润的细胞成分主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5.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 A .血液动力学改变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C.小静脉血栓形成D.循 环血量增加E.组织间液比重降低 6.哪一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 .浆液性炎B.假膜性炎C.化脓性炎D.感染性肉芽肿性炎E.出 血性炎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 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7.下列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 .假膜性炎症 B .大叶性肺炎 C .卡他性炎症 D .阿米巴肝脓肿 E.流脑 阿米巴肝脓肿(amebic liver absces) 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从肠道病变处经血流进入 肝脏,使肝发生坏死而形成,实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并发症。以长期发热,右上腹或右下胸痛, 全身消耗及肝脏肿大压痛、血白细胞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易导致胸部并发症。回盲部和升结肠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好发部位,该处原虫可随肠系膜上静脉回到肝右叶,加以肝右叶比左叶大,回血也多,因此,临床上看到的病人,脓肿90%多在右叶,而且多在顶部。 8溶血性链球菌最常引起: A .蜂窝织炎B.假膜性炎C.坏死性炎D.脓肿E.出血性炎 9.下列关于炎症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 A.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