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1.前言

20 世纪 90 年代由微型生物传感设备、智能纺织品、微电子工程和无

线通信技术推动产生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以其具有的数据通信、随时随地传输音视频信号、监测人体重要生命体征等功能,以及低廉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持续的随时随地的健康监护,受到了研究领域和行业的广泛关注。尤其在近几年,从简单的脉搏血氧计到复杂的移动心电图,从指压式测量仪到智能背心,从基于便携式设备到基于手机平台,从简单的体征测量到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研究正在飞速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源起、基本原理、主要服务和产品进行研究,发现当前移动健康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升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性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简介

人体基本生理信号(如心跳、呼吸、体温、脉搏等)的低负荷、长时间、连续动态监测技术是家庭和社区医疗中的一类关键技术,而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就是使用移动计算和无线通信技术实时、连续、长时间的监测这类参数,并将获得的数据传送给医护人员,以供医护人员进行分析,使医护人员能获悉病人的当前状态并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对病人做出正确的处理。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是移动健康领域设备的一种,移动健康通常是指移动计算处理技术、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提供体检、保健、疾病评估、医疗、康复等服务。电子健康是医学信息学、公众卫生和商业交叉的新兴领域,关于通过网络健康服务、传送或加强信息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广义来说,电子健康不仅包括技术研发,同时还包括通过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本地、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态度、网络协议、全球性思维等方面的健康关护。Joseph Tan指出移动健康的产生是由于信息通信技术自身由有线向无线的过渡和转换,由电子健康发展而来。从图 1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随着硬件由最初的小型计算机向手持设备、网络由传统的以太网向

4G 的发展,医疗领域也从最初的病人信息系统项目(即信息通信技术在医

疗领域的应用)到基于网络的电子健康管理、临床、财政、决策支持、专家系统和电子护理领域应用,再到移动病人的监护和管理。

图1. 电子健康向移动健康的演化过程

随着电子健康向移动健康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如远程健康、远程病人监护以及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等新的领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Eysenbach、Pravin Pawar等对电子健康、远程医疗、移动健康和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定义,笔者认为,远程医疗是电子健康的一部分,因为电子健康同时还包括健康信息网络、电子健康记录等内容;远程医疗涉及的内容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内容,所以,移动健康仅为远程医疗的一种;而移动健康监护系统是移动健康领域的设备之一。

3.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基本原理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主要由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s,BAN)和后端系统(Back-End System,BESys)组成(如图 3 所示)。

3.1 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s,BAN)

体域网是一个由多个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移动基本单元(Mobile Base Unit,MBU)组成的通信设备网络,分布在身体周围,用来采集与健康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显示、存储和分析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移动健康的服务。

(1)传感器主要分为穿戴式传感器和植入式传感器两种,主要功能是实时测量和收集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体温和表温、血氧饱

和度、呼吸频率和心电图等。针对不同的生理参数,采用不同的传感器,如血氧饱和度的测定是由血氧探头传感器来获取的,血压值的测量则是通过无袖带测量方法,GPS系统等。

(2)移动基本单元(Mobile Base Unit,MBU)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应用在 PDA 或智能手机上的功能程序。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信号处理传输。传感器通信控制信号单元便捷的聚合处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实时生理数据,将数据传输到中心处理单元;②信号初步分析处理。中心处理单元拥有巨大数据容量和强大分析能力的服务器群,可提供数据初步分析、处理、挖掘等能力;③信号查询和显示。诸如PDA、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连接中心处理单元接收和显示数据分析评估结果及其反馈。

(3)体域网内部通信机制。一些传感器可以直接向移动基本单元传输信号,而其他的一些传感器则需要利用有线或无线连接向移动基本单元传输信号。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包括IEEE802.15(无线个人局域网工作组)的 IEEE 802.15.1(Bluetooth)和IEEE802.15.14(Zigbee)两个标准,以及infrared(IrDA)等;常见的有线通信网络包括传导性纺织材料、有线电缆等。其中 Bluetooth 和 Zigbee 两种技术标准以其低成本、低复杂性、低能耗等特点,成为移动健康监护系统 BAN 通信最常见的技术标准。

图3.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架构

3.2 后端系统(Back-End System,BESys)

在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架构中,后端系统是指后端系统服务器、专业护理人员、医疗中心、数字健康记录系统等设备和平台,这些设备和平台或者专业护理人员根据多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或综合评估,为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使用者提供相应的健康预警、即时咨询和诊断建议等。

3.3 体域网与后端系统的通信机制

体域网与后端系统的通信采用的无线技术主要包括针对于广泛地域的低带宽高时延的无线广域网技术(WWAN);局部地域的高带宽低时延的局域网技术(WLAN),如 WiFi ;提供相对低带宽的移动手机网络,如GSM、

2.5G(如GPRS)、3G(如UMTS)、4G等。

4.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主要的项目和产品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接受监护中心提供的基本生理参数 ( 包括心电、体温、血压、血糖和呼吸等 ) 监护、日常健康咨询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及

时救治。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远程医疗的研究在国外开展得比较早,欧美等国家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在 2G 数字移动网络刚投入运营时即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涉及移动健康监测的项目有:美国剑桥MIT 多媒体实验室的LiveNet 研究项目;欧盟财政支持的AMON、MyHeart项目等。此外,在美

国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也进行了关于移动健康监护的研究。而一些企业诸如Microsoft、Vivometrics和易特科等公司也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开发工作,如 Microsoft 公司正在其 HealthGear 项目中开发能对睡眠呼吸暂停

进行监护的设备等。表 1 中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

对表 1 中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监测的主要生

理参数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肌动电流图、血压、体温、姿势以及光学体描记术等。大部分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用于普通的健康监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康复病人等),如基于 GPS/GPRS 远程医疗监护报警系统、WEALTHY、MERMOTH、Human++、Lifeshirt等,也有部分系统适用于特殊环境或特殊疾病的监测,如 LifeGuard 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共同

研发的用于极端环境下(太空或行星)的身体健康状况监护;而欧盟第五

框架的 AMON项目和 Microsoft 开发的 HealthGear 则是针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监测;此外还有些系统是针对于帕金森和癫痫病人、心血管病人、妊

娠高血压等的监测。

5.存在的问题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高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电池技术和电源选择

对于移动健康监护系统来说,电池供电比交流电直接供电更适用,更安全,更能满足医疗仪器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但是电池的电量消耗和电池的尺寸大小是当前该系统遇到的最大技术问题,并已经成为系统性能提升的瓶颈所在。在当前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中,多采用锂电池供电。虽然锂电池具有诸多优良特性,但由于其自身化学反应原理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流、过温、过压和过度放电的问题。另一方面,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在实时传输数据和后处理数据时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无疑要求电池的容量越大越好,但电池的容量与电池的尺寸以及电池的辐射性具有正比关系,这就要求系统在功耗与动态、安全性与便携性之间取得相应的平衡。

5.2 传感器的微型化和效率

普遍来说,目前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使用的生物传感器趋向于大规模化,有些传感器有可能需要特定的姿势或芯片植入来采集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进一步研发可穿戴的纺织品类传感器,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效率和微型化。

5.3 个人的信息安全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传输的描述病人健康状况的数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应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这些数据作为病人的隐私,应当充分保证安全,除了系统的使用者和监护医师之外,不应该将收集到的数据泄露给任何人。因此需要合适的加密和认证机制来确保所有传输数据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的加密和认证机制越复杂,其数据传输的速度相对越慢,这势必会对移动健康监护系统数据的实时性造成影响。

5.4 质量控制和数据可靠性

由于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可能对患者、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带来危险和伤害,因此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对于人和医疗设备的干扰(如辐射),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限制导致的数据传输的延迟性和不完整性都是当前系统存在的问题。

5.5 标准化问题

无线医疗监护系统涉及到大量生命信号获取、表达、传输和存储,生命信号和医学数据的标准化是一个关键。同时,无线医疗监护系统作为医学仪器连接到HIS、PAcS、EMR和 LIS 等多个信息系统,也需要解决标准化问题。

6.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方向

由于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要求连续监测各种生理参数,做到无创、正确、稳定、尽可能少的不适感以及无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要求系统能够将这些生理参数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存储,还能够及时地反馈给医疗中心或专业监护人员得到相应的咨询指导和建议,因此,国内外对于该系统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6.1 生命体征采集新技术

当前移动健康监护系统采用的生命体征采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使用者带来一些的不适感和过敏反应,如长时间心电贴片电极造成的皮肤瘙痒不适、过敏红肿;而且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还有待考究。因此未来的健

康监护系统首先应当研究生命体征采集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对于生命体征采集机制和采集过程中用户的舒适度的研究,尽可能做到在连续监测各种生理参数的同时,保证用户的舒适度。

6.2 新型传感器的研制

随着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发展,其所需要采集的生命体征会逐渐增多,但是目前现有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传感器,大多数只支持一到两种生命体征的采集,远远不能满足健康监护的需求。因此,不仅需要将现有传感器进一步微型化、集成化,用一个传感器就能提取多种信息,以减少传感器的数量;同时还应当开发新的传感器,如开发能长期使用的基于生物效应的传

感器,或直接提取生化信息的传感器等。

6.3 提高分析技术的实时性和综合性

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度取决于系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目前大多数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仅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单项数据的简单分析和处理,而且由于传输网络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延迟性。未来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应当提高分析处理能力,研究开发多参数与病理生理间的相互关系及特征参量提取技术,实现多参数的综合分析;建立数据

知识库,研究开发系统自学习能力,避免漏检、误判、错定等弊病,真正实现专家辅助功能。

6.4 关注监护领域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目前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虽然可以监护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多项生命体征,但是在监护领域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点。如对于生理功能的监测十分薄弱,包括对于新陈代谢、呼吸功能、肝功能的监测等。同时,目前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对于数据的采集主要为“参数监护”,即对某些指定的生理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和自动分析,而目前所能获取的自动连续监测的参数也极其有限。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开发参数自动连续监测的同时,还应当研究非参数检测技术,如烫烧伤病人皮肤伤情监测、术后病人伤口愈合情况监测等。

6.5 实现“监”与“护”的统一

目前所有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实际上都是只“监”不“护”,只是一种检测、分析、报警装置,并没有解决自动护理的问题。未来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应当能够根据所监测的数据的不良变化,做出准确的判别和诊断,提出护理方案,并能通过控制医用机器或其他辅助器械对监护对象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救治。如当监测到呼吸功能衰弱时,自动开启呼吸机供氧;当发现心

脏有室颤时,自动及时除颤等。

国内外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国内外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移动医疗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移动医疗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1]。 标签:移动医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2012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使用率达到了8.5%,而我国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发展到了8亿之多。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促使医疗行业也正式向移动领域进发[2],并借助方便、快捷、丰富的医疗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不断扩展运营。 1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 当前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分为面向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模式。前一种模式通常用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医学知识库、医学工具等。后一种模式则用于求医问诊、医联预约、远程会诊、病情咨询和院后随访等。 国外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外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比较兴旺,在部分发达国家,远程医疗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智能化发展,远程医疗也正在向移动领域不断渗透[3]。例如,在2009年,美国某科研机构曾研发出一套远程卒中系统(telestroke),能够对急性中风患者进行远程急救和护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患者出现急性神经性脑中风时,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系统,为诊疗提供必要的病情及影像资料,藉此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辅助诊疗,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的时间,增加更多的生存机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德国研发了一套远程皮肤病学信息系统,可以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患者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后,可以直接用手机摄像头采集皮肤图像数据[4],然后结合自身的生物反馈信息一同发送给医疗诊断单位,医疗人员则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患者进行诊断。法国研究人员将一种内嵌式低功耗传感器进行改进,制造出一种微型的可移植医疗设备,利用双向传感起搏器来监测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变化[5],当患者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比如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来查找附近医生并进行预约的ZocDoc;能够借助手环、头贴、手机等设备检测睡眠质量并提供针对性睡眠指导的ZEO等。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普及也带动了医疗商业的发展,使得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和健全。 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移动医疗应用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豌豆荚、91助手等一些知名的手机应用平台上检索“医疗”这一关键词,能够找到上千个应用,而检索“健康”一词得到的应用数量更是达到几千个之多,这些应用的覆盖范围十分广,包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浅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摘要】对移动互联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竞争压力,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产业融合、智能终端、电子商务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如果将互联网比作是一场比赛,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下半场,而且规则与上半场并不相同。适应新的规则,方可占得先机,生存下来;因循守旧,不适应新规则,就会被淘汰。 目前传统“科技大佬”的根基已动摇,移动互联网给了新厂商更多机会去开辟新市场。以前行业领头羊可以10年、20年不考虑转型,也不用担心被超越。可现在幸福时光越来越短,如果三年中不做出任何变化,就已经开始落后。 一、产业融合竞争正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正是产业融合的首要产物。移动互联网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融合、终端的融合、应用与内容的融合。网络融合是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终端的融合是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保障,移动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业务融合和内容融合,这必然会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模式。手机支付、电子阅读、移动商店都成为了新的业务布局点。“我们是搞电信的,但现在正在进入一些新的领域,好多可能并不是传统的电信业。比如手机支付,它是金融业;比如手机音乐,它是娱乐业;还有手机报,是出版业或者媒体传播。”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这样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非只有互联网企业是弄潮儿,很多传统产业也在创造新的历史,甚至已在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好案例。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升级,效率得以提高,对解决“客人打不到车,司机却在路上空驶”的难题有很大的帮助。去年,KPCB 合伙人在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出租车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还提到了一款叫Uber的应用。报告写道:“以前通过排队等着打车,现在通过Uber等服务,只需用手机发一条打车请求,一辆车就会开到你面前。”国内现在也有不少类似的不错应用,比如嘀嘀打车、摇摇租车、易到用车。因为能帮助客人更好地叫到车,同时让出租车司机降低空驶,提高收入,这些应用正在迅速普及。因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再是单纯的所谓“虚拟经济”,它与实体产业的结合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可以催生出很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未来,这种融合将进一步加速。 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最大领域是电子商务。虽然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网络购物依然迅猛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购用户已达2.42亿,同比增长24.8%;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万亿,同比增长64%。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在移动终端购物与支付,来自PC端的流量下降,这也逼迫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加速在移动端的布局。艾瑞报告预测,未来几年,移动购物将高速增长,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主要推力,到2014年,移动购物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大细分行业。未来,除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医疗、金融等各类传统产业都可以有很好的结合,中国移动互联网只有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才能在可见的未来找到

浅谈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浅谈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同时,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的趋势是:网络业务的数据化、移动互联性和分组化;以及网络设备的小型化和智能化等。这些趋势正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本文介绍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网络架构。讨论了未来移动通信物理层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网络结构。最后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4G;网络结构;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1 绪论 所谓的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用户之间或者是移动和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的历史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主要指的是蜂窝式模拟移动技术,其频率利用率不高、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且不兼容等局限促使人们开发出第二代移动通信。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指的是蜂窝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使得蜂窝的数据传输变成数字化,具有了数字化信号传输的所有特点。但还是存在着业务单一、通话和低速数据通信以及无法全球漫游等缺憾。于是结合Internet 和高度移动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克服了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所有缺点,并提供了很高质量的多媒体综合业务。有了第三代移动通信,人们除通话以外,可以方便地进行WWW浏览,收发E- mail,视频点播等多媒体业务,进行电子商务如购物、交易、金融业务等。目前,因3G系统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人们已经开始对4G 技术进行研究。这种4G技术会比3G技术的更加完善。 2 4G 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

国内外移动医疗现状及前景

国内外移动医疗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移动医疗;医疗模式;移动互联网;医疗信息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电子科技融 入到医疗领域,电子医疗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顾名思义,电子医疗 就是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及电子科技通过网络、语音、视频等远程方 式来交换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意见的一种远程治疗模式。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慧电子产品的 出现,作为电子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逐渐进入了 大众的视野。借助手机完成疾病资料的管理、对话医务人员获取信息 咨询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移动医疗的优势得到更加彰显,例如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监测、临床信 息的收录、健康咨询的管理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移动医疗的意义不 但仅是医院内部借助智能电子产品协助医生、护士等展开临床作业, 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医疗信息传递、远距 离健康情况监测、远距离医患辅导等非普通型医疗服务。医院、医生、患者都能够从中获取便利,使在中国本就不富裕的医疗资源能得到充 分利用。2013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水平建设 规划》,明确提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这标志着移动医疗健康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1]。 1移动医疗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远程医疗这个词汇便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美国学者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远程医疗的出现给落后地区 的医院带来希望和曙光,形成了以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相帮互助 为基础的服务模式[2]。设施先进、人才雄厚的大型医院借助电话、电视视频交流等通讯方式给偏远地区医院提供临床、影像诊断服务, 以实现患者能够在就近医院享受到与大型医院一样的诊断治疗服务, 从而大大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治率。既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间与花销,也增强了各个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能接触更 多的病例,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医生的执业水平。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 迅速崛起及智能通讯设备的异军突起,远程医疗也逐渐摆脱了最初的 单一服务模式,众多交流方式的拓展、应用软件的诞生使远程医疗获 得了新的发展之春,移动医疗的概念也随之诞生。移动医疗作为一个 新兴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及欧洲远程健康信息协 会等权威远程医疗组织尚未对其有固定权威的定义,衡量其相关信息 也未形成统一标准[3]。当前采用最广、认知度最高的定义是国际 医疗卫生组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即借助移动通信工具提供医疗服务 和信息,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等[4]。2007年,苹果之父乔布斯发布智能手机Iphone, 手机不再局限于短信和电话功能,移动化新纪元由此诞生。一部小小 的手机将通讯、网络、计算机等功能整合,大众消费者能借助手机随 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及通过其与他人实行交流。随后,三星、华为等 多个知名企业开始了智能手机的研发与推广。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不 但是通讯领域的里程碑,更是给众多科技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 智能移动设备、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三者结合,将医疗健康 服务由单一地点化模式转化成为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模式,开启 了移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实现了医患服务新模式[5]。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即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移动互联网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web3.0。比如dropbox,uDrop 这类应用就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应用包括移动环境下的网页浏览、文件下载、位置服务、在线游戏、视频浏览和下载等业务。随着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移动应用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网带来了无尽的应用空间,促进了移动网络宽带化的深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捷”两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 根本不同之处,发展趋势及相关联之处。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互联网业务带来的便捷,还表现在更丰富的业务种类、个性化的服务和更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当然,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和终端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传统的桌 面互联网相比较,移动互联网具有几个鲜明的特性: 一、便捷性和便携性。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网络是一张立体的网络,GPRS3G 4G和WLAN或WIFI构成的无缝覆盖,使得移动终端具有通过上述任何形式方便联通网络的特性;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载体是移动终端。顾名思义,这些移动终端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有可能是智能眼镜、手表、服装、饰品等各类 随身物品。它们属于人体穿戴的一部分,随时随地都可使用。 二、即时性和精确性。由于有了上述便捷性和便利性,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工作中的碎片化时间,接受和处理互联网的各类信息。不再担心有任何重要信息、时效信息被错过了。无论是什么样的移动终端,其个性化程度都相当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每一个电话号码都精确的指向了一个明确的个体。是的移动互联网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三、感触性和定向性。这一点不仅仅是体现在移动终端屏幕的感触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照相、摄像、二维码扫描,以及重力感应、磁场感应、移动感应,温度、湿度感应等无所不及的感触功能。而基于LBS的位置服务,不仅能够定位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趋向性,确定下一步可能去往的位置。使得相关服务具有可靠的定位性和定向性。

关于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0031088.html, 关于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作者:陈宇冯杰 来源:《中国新通信》2013年第09期 【摘要】基于用户现实的需求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正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通信速度、网络带宽、增值服务、多媒体通信和智能性方面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对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移动通信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 一、移动通信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在未来发展中,基于人们现实的需求,移动通信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通信成为了网络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通信主要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通话和短信业务只占业务量的很少一部分,网络服务将成为移动通信的重要发展内容。(2)移动通信成为了NGN网络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下一代NGN网络已经成为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替代产品,为了提高NGN网络的覆盖率,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成为了重要载体。(3)移动通信成为了人机通信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中,人机通信将会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用户现实的人机通信的需求下,移动通信成为了人机通信的重要手段。 二、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影响 移动通信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具体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通信的娱乐性更强。由于未来移动通信将会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因此移动通信的功能性更强,移动通信将会开发出各种娱乐功能,满足用户对娱乐的需求。(2)移动通信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帮手。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通信的网络化发展将成为重要方向,由此也为用户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支持,保证了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网络。(3)移动通信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移动通信有了上网功能以后,人们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查阅生活信息、缴纳各种费用、进行网络购物以及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三、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发展趋势分析 从目前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来看,未来移动通信将会加快4G网络的建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重要的发展:(1)移动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快。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达到10Mb/s至20Mb/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100Mb/s,这种速度将相当于目前手机的传输速度的1万倍左右。(2)移动通信的网络带宽更宽。未来移动通信将会朝着构建4G通信系统方向发展,而4G通信系统在带宽方面将比目前3G系统的蜂窝系统的带宽还要宽。(3)移动通信的

未来移动通信中的FTN概述

未来移动通讯中的FTN概述 Ⅰ、介绍 最近几年4G(有时称3G),也被称为长期演进(LTE)或者演变UTRA(EUTRA),在一些国家,这已经发布并且开始商业应用。LTE中,上下行链路中的峰值数据率已经分别增长到75Mbps和300Mbps。LTE实现了了无线接入中低于5ms的很低的传输延时,使用从1.4MHz 到20MHz的带宽。LTE只支持分组传输模式,所有的数据和语言服务在分组领域也可实现。内部正交无线接入方案和OFDMA在下行链路中应用,而单载波(SC)FDMA,也称作OFDMA 的离散傅里叶传输在上行链路中使用。MIMO传输是达到高峰值数据率的关键特征之一。 随着Release8对LTE的规范,LTE-Advanced系统的标准化活动开始在2008年达到用户数据率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提出的的系统容量。LTE-Advanced已经在正交LTE无线接口基础上发展,为了增加数据率和频谱效率的不同技术已经被具体化,比如载波聚集(CA),增强上下行链路MIMO,在均匀和非均匀网络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中继等。 尽管LTE/LTE-Advanced可以在未来几年适应无线用户访问的高速增长,增加系统容量的强烈需求仍然在戏剧性增长。估计无线访问的总通信量在2020年相比于2010年会增加5 00倍。考虑到最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新的无线接入技术需要更深入发展来加强系统容量和未来在LTE-Advanced之上的移动通讯的用户数据率。当前LTE-Advanced不能适应大约2020年出现的超高通信量。在无线接入技术中,传输信号波形、多路访问技术、多伦路复用技术、控制和参考信号是移动通讯中代表性的核心技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是非正交的传输方案。非正交传输方案FTN是未来系统通过提高数据率来提高频谱效率的途径之一。 Ⅱ、FTN背景 码间干扰是出现在当发送符号部分重叠或者全部重叠的一种失真,导致了接收机检测性能的退化。奈奎斯特准则是为了零码间干扰。对于x(t)的采样x(nT)在n=0时,x(nT)=1。n =其他值时为0。1/T是符号率。FTN观念由Mazo在1975年提出,这种信号在发送机端引入了码间干扰,但是调制比普通速率快。图1显示了符号的正交传输如何用FTN成为非正交。

互联网时代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及启示

新趋势新要求新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及启示 [编者按]在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设备厂商的大力推动下,全球移动互联网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或者其它移动设备使用各种移动增值业务或直接访问传统的互联网,电信业重组的完成和3G牌照的发放更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动力,移动增值业务将受益于电信业重组和3G牌照发放的明朗化,迎来十年一遇的新一轮发展良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电信运营商要想在无线互联网的新时代立足,就必须了解新时代不同于旧时代的重要特征,包括用户需求期望的差异、业务应用的差异、产业链结构的差异、对企业自身能力要求的差异等,涵盖客户、产品、企业和产业链四个方面,电信运营商应该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策略。 面对新趋势和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应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产品管理和组织流程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跨行业融合能力及合作伙伴管理能力。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事例一、2008年1月,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面对移动通信的未来提出两个观点,一是移动网络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二是互联网与移动网的融合。 王建宙说,电信运营商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结构,建立了分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中心。而手机是典型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通信系统,这两者的融合将极大地拓宽其应用领域。例如手机与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结合、手机与博客、即时通信的结合,就是很好的例子。 事例二、2008年4月28日,中国移动和沃达丰、软银宣布组建一个“联合创新实验室”,以加速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实验室计划在今年底成形。沃达丰集团发言人Mark Street说,联合创新实验室将深入进行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开发。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面对日益明显的“管道化”趋势以及来自设备制造商涉足移动增值业务的挑战,中国移动的互联网之路已经启动。2008年3月23日中国移动发布了《关于中国移动进军互联网的策略》,表明未来中国移动将以移动互联网业务为核心,提供全面的互联网业务,在未来的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中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前奏,而终端、用户体验和网络

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刘海怀

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刘海怀 发表时间:2019-06-19T10:48:47.9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刘海怀 [导读] 摘要:为了给未来5G 移动通信系统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我们有必要对5G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给未来5G 移动通信系统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我们有必要对5G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基于此,笔者展开了以下简述。 关键词:5G 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一、5G 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们又把5G 移动网络称之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此技术是在4G 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5G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进一步需求,而随着通信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伴随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优化和完善,4G 移动通信逐渐趋于成熟,因此,5G 移动通信逐渐被各大通信运营商所关注,并投入研发。 二、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分析 1.超密集网络技术 随着移动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需求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当前移动网络背景下,随着个人流量使用和流量使用人数的飞速增加,流量供应不足成为移动通信发展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而超密集网络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相较于传统4G 通信技术,5G 通信可以提供多出数千倍的移动流量,而在这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超密集网络技术。超密集网络技术不仅拥有着丰富的室外密集网络,而且对室外空间进行了充分的拓展,进一步强化了其增益网络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超密集网络技术的性能,是提高移动通信灵活性,扩大 5G 移动通信覆盖面的重要保证。 2.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也在5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多天线传输技术相比,无线传输技术在信息传输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无线传输技术建立在全双工技术与大规模MOMO技术的基础之上,上述技术可以在提升信息传输效率的基础上,为用户的自由通信提供保障。也可以在提升频谱利用效率的同时,发挥出降低发射功率与减少发射干扰的作用。为保证5G移动通信技术的实效性,研究者需要在不断发现与不断探索的基础上,优化5G通信技术。 3.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可以利用多天线技术抑制信道传输衰弱,获得分集增益、空间复用增益和阵列增益,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实现信号同时发送和接收,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并行的多空间信道,充分利用空间信道传输资源,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天线发射总功率的条件下提供空间分集增益,改进多径衰落中的传输可靠性。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还采用了预编码或波束成型技术,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指定方向上的能量形成一个阵列增益,允许在不同方向上的多个用户同时获得服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移动通信的信道容量存在的瓶颈问题,充分利用空间信道的弱相关性形成空间复用增益,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空间信道上传递不同类型的数据流,不需要增加物理带宽就可以成倍的提升移动通信的容量,提高数据传输的峰值速率。 4.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频率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可以同时接收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两个不同方向的信号,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发射信号和接受同频数据信息,使通信双工节点自身发射机信号产生的搅扰问题被有效解决。既能提升高频谱的利用效率,又能够使移动通信网络快速可用。一旦实行5G,通信用户以及流量使用都将迅速增加,因此,传统基站模式为主的组网方式下已经不足以满足时代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所以,5G这样新的网络连接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业务要求。 5.MIMO技术 多天线技术由很多个天线链路组成,所以这项技术所需要的元件非常多样,包括接收以及发射机也要有多个配套。接收天线可以方便地分布在设备上面,但是发射天线必须集中或分布排列。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去除本身MIMO,还可以提升高频谱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在小区干扰、噪音以及损耗和掉线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使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用多天线技术简化设计,还可以分散信号将时间和频谱利用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6.新型网络架构技术 不同于4G 移动通信网络,为了满足未来5G 高效率、大规模、大容量的用户使用需求,要求5G 网络必须具有低时延、低成本、易维护和扁平化等特点,所以需要采用新型的网络架构技术。目前,云架构和 C-RAN(如图1所示)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 图1 C-RAN网络架构示意图 三、移动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G是目前为止移动通信技术最前沿的技术,是通信技术最高境界的表现。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希望未来的5G通信技术可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互联网方面,另一个是在物联网方面,致力于解决现存的机械存在的海量通信问题。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成为了世界通信领域都想要研究的对象,我国在2013年就已经成立了5G通信移动技术研究的小组,为更好地服务社会,适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5G最开始的目标定位是能够使这项技术可以与其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之间进行无缝衔接,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服务。现阶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doc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随着当今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三代移动通信(3G) 正在走向成熟, 其发展应用前景不容质疑。未来移动通信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 并逐步形成研究热潮。期待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Ps 以上, 频谱效率达到10bitPHz.s以上、系统容量是3G 系统的10倍以上、手机集各种功能和应用业务于一身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QAM和OFDM结合的正交并行多路高阶调制技术,MIMO和时空编码结合的空间多路技术, 分布式交叉覆盖和异构网络重叠的新型移动小区结构和相关技术等, 是很有潜力的未来移动通信技术。QAM的高阶调制不需要扩展频带, 是实现高速传输的重要手段。但传输速率仅随调制阶数对数增长、调制阶数更大增加对速率增长的贡献会变小.并行多路传输对速率的贡献按线性增长、对提高传输速率更为有效, OFDM采用FFT快速变换,可以一次处理几千路数据并行高速传输, 但以增加频带资源为代价。因此,QAM和OFDM结合的传输技术, 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未来移动通信技术。 总的来说,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将会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多媒体技术 未来的通信将会越来越智能化,功能也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多媒体技术也将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同传、无线数据高速传输、动态影像传送、无线网络游戏、语音同步翻译、手机钱包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月成熟。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游戏、教育、档案、图书、娱乐、艺术、股票债券、金融交易、建筑设计、家庭、通讯等等。其中,运用最多最广泛也最早的就是电子游戏,千万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为之着迷,可见多媒体的威力。大商场、邮局里是电子导购触摸屏也是一例,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又出现了教学类多媒体产品,一对一专业级的教授,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正因为如此,许多有眼光的企业看到了这一形式,纷纷运用其做企业宣传之用甚至运用其交互能力加入了电子商务,自助式维护,教授使用的功能,方便了客户,促进了销售,提升了企业形象,扩展了商机,在销售和形象二方面都获益。 可以这样说,凡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企业,都离不开这一最新的高技术产品。首先多媒体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注定了它可在各行各业生根开花。其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一代在计算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这一形式,作为一个有发展眼光的企业,是不会放弃这一未来的消费主体的。其三,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只有跟上国际潮流。 二、可视电话技术 可视电话、多方可视电话、手机电视。 可视电话业务是一种集视频、语音于一体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用户进行语音通话的同时,通过终端的屏幕看到对方的视频图像.同时将自己的本地图像传 输到对方。在目前网络lP化的大趋势下.可视电话也多以沪可视电话的

移动医疗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年移动医疗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作者:————————————————————————————————日期:

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 报告编号:1570123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0031088.html,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4a10031088.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 市场规模 市场供需 产业竞争 行业发展 发展前景 行业宏观 重点企业 行业政策 行业研究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 报告编号:1570123←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doczj.com/doc/4a10031088.html,/R_YiYaoBaoJian/23/YiDongYiLiaoDeXianZhuangHeFaZha 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医疗健康领域也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加之可穿戴智能设备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移动医疗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发展的阶段,智能化医疗的时代触手可及。BA T巨头纷纷在移动医疗领域布局,未来的移动医疗市场将作为一块富饶的土地被逐渐开掘出来。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 -2020)认为,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61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418亿美元,8倍的增长空间。10年之后医院临床类的硬件、软件采购市场规模会达到160亿美元,个人消费只有70亿。未来是医疗相关机构大幅度采购移动医疗设备或云端服务的快速增长阶段。 移动医疗服务一定是基于健康云的。未来所有的移动医疗服务都是基于健康云的。 百度发布了自己的健康云,BAT布局都在云端。云端对接的绝大部分是医疗机构,包括区域医疗信息中心(其中就有政府的信息平台),医院、社区卫生院、体检中心、家庭等都会对接到移动医疗信息系统中来。 2011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15.8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30亿元,同比增长89.9%,2011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5亿美元。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爆发式发展阶段的到来,预计2015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可增至45亿元,2016年增至80亿元,2017年可达130亿元,2017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30亿美元。可见移动医疗市场会一座巨大的“金矿”,不少企业已经光纷纷投入到这一块领域上来,国内移动医疗未来的前景相当广阔。

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 人民网研究院29日发布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认为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仍处在发展的早期,“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未来其六大发展趋势为:一是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 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 二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业务推广的一种手段,如食品、餐饮、娱乐、航空、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行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三是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幕是3.5-4.3英寸,2012年发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电脑却以mini型为时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它承载的广告也必需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

移动通信的未来与发展

前言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内,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走过了第一代(模拟系统)和第二代(窄带数字系统)两个阶段。在新千年之交的时期,也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正式名称为IMT-2000)标准的制定工作,为现今3G的正式商用打下了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起,移动通信就以极高速度发展。1999年,在通信设备市场中,移动通信产品所占份额已超过通信产品的50%。而且,此比例还在逐渐增加。手持机的逐渐普及并带来对通信个人化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又带来了移动数据通信的机遇。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可以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市场的急需又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进步和国际标准的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之际,世界已开始关注第四代移动通信。 正文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等)是采用FDMA制式的模拟蜂窝系统。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采用TDMA制式的欧洲GSM/DCS1800,北美IS-54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国IS-95等)则是数字蜂窝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

保密性能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采用不同的制式,移动通信标准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联(ITU- R)于1985年提出的,当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当时预期该系统在2000年使用,并工作在2000MHZ频段,故于1996年正式改名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 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与从前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还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不仅能传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个主要特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能将高速移动接入和基于互联网协议的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无线频率利用效率。提供包括卫星在内的全球覆盖并实现有线和无线以及不同无线网络之间业务的无缝连接。满足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经济、内容更丰富的无线通信服务。 第二部分现今3G的移动通信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第三代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包括卫星在内的所有网络融合为可以替代众多网络功能的统一系统,它能够提供宽带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为了保护运营公司在现有网络设施上的投资,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遵循平滑过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