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真题 城市规划原理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0年真题 城市规划原理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0年真题 城市规划原理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0年真题 城市规划原理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0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真题

城市规划原理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D

系统解析: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质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D

系统解析: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A

系统解析:习惯上我们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分为农业社会城市、_工业社会城市以及后工业社会城市:(1)农业社会的城市,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对于农业的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规模及职能都是极其有限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争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2)工业社会的城市,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眨大重组,而且促进了大量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栽体;(3)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将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制造业的地位明显下降,经济呈服务化。

4. C

系统解析: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和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出现)。(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C

系统解析: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是区域增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城市存在与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区域发展产生了城市,城市又在发展中反作用于区域。城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作为腹地。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区域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深,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关系愈如密不可分。

6. D

系统解析:欧洲古代经典城市有5类:(1)古希腊城邦: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希波丹姆模式一米利都城,雅典局部)。(2)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

(古罗马城、营寨城巴黎、伦敦由营寨城发展而来)。(3)中世纪城堡:教堂成为城市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意欠利的佛罗伦萨城)。(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茜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的圣马司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5)绝对君权时为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巴黎的城市改建——香榭丽舍大道、凡尔赛宫协和广场)。欧文于l817年提出了“协和村”(ViilageofNewHarmony)的方案,并用自己4/5的砖产,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他的新协和村。

7. C

系统解析: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以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综合了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设施进行美化的各方面思想和实践,在美国城市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为伯汉姆l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

8. C

系统解析: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的“乌托邦”概念。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和傅里叶等人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

9. B

系统解析:勒·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1922年他发表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中心区,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车站上面布置直升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10. C

系统解析:我国古代城市主要有:(1)夏商周三代时期:夏代已经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使用陶制的排水管及采用夯打土坯筑台技术;商代城市建设已相当成熟,如早期河南偃师商城、中期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晚期安阳殷墟等;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基本成形;西周洛邑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规划理论有《周礼·考工记》、《管子‘乘马篇》、《商君书》等;战国时期的都城基本形成了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2)秦汉时期:秦代发展“象天法地”理念,城市出现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西汉(长安)尚未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形制进行,东汉(洛邑)才充分体现。三国(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建业(今南京)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思想。(3)唐宋时期:隋唐大兴(长安城)、东都洛阳采用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宋代(开封城)开始居住区组织模式的改变,北宋中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4)元明清时期: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采用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基本格局。

11. C

系统解析: l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在开埠通商口岸的部分城市中,西方列强依据各国的城市规划体制和模式,对其所控制的地区和城市按照各自的意愿进行了规划设计,其中

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广州等租界地区以及被外国殖民者所独占的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城市。

12. D

系统解析: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为: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是关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一方面必须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另一方面,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地协调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中的任何内容,无论是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规模,还是确定规划建设用地,确定各类设施的配置规模和标准,或者城市用地的调整、容积率的确定或建筑物的布置等等都会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社会利益的调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

13. A

系统解析: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当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时,就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利益要求,比如充足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公园、游憩场所、城市道路和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等)、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同时还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保护等等。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等,则通过空间管制等手段予以保护和控制,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使公众免受地质灾害的损害。

14. C

系统解析: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规划的实施并不是完全由政府及其部门来承担的,相当数量的建设是由私人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政府及其部门如何通过引导和控制的方式保证各项建设能够符合城乡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则是城乡规划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15. B

系统解析: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可以分为主干法(《城乡规划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如《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文物保护法》等),一种可以分为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如《城乡规划法》)、法规(由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如《村庄和集镇规划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法规,如《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章(由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制定,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如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规范(由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培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

16. D

系统解析: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此外.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特定情况,还可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

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

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17. D

系统解析:城镇体系的概念包含4个方面的含义: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城镇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

18. D

系统解析:《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对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义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9. A

系统解析:城市规划常用的分析方法有3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定性分析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包括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包括实体模型和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主要有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图表法。

20. C

系统解析: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调查涉及面广,可运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各类调查方法的选取与所调查的对象及规划分析研究的要求直接相关,各种调查的方法也都具有其各自的局限性。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踏勘、抽样或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

21. D

系统解析:现场踏勘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查,也用于交通量调查等。

22. B

系统解析:区域环境在不同的城市规划阶段可以指不同的地域。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23. C

系统解析: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三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其中能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基本上是地表渗水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24. A

系统解析: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包含5个方面内容:(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如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第一产业持续趋低。产业结构的位序演进将经历一、二、三次产业到二、三、一次产业,再到三、二、一次产业的转变过程。(2)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3)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

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

(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5)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25. A

系统解析:城市性质的确定,可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所承担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城镇体系规划规定了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布、城镇的职能分工和相应的规模,因此,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牡会发展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确定,也有重要的作用。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26. A

系统解析: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主要孝法有五类:综合平衡法、时间序列法、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区位法、职工带巷系数法。另外还有3类方法不宜单独作为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但可以作为校核方法使用:环境容量法(门槛约束法)、比例分配法、类比法。

27. B

系统解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有: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gl标和保护要求,提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提出城沛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8. B

系统解析:简单地说,城镇体系的组纠结构演变相应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29. B

系统解析:区域性重次基础设施的布局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30. B

系统解析: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中划定。划定规划区应遵循4个主要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既要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准备,又要防止引发城乡r发展建设的盲目性、无序性;(2)坚持

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密切联系的市、镇、乡、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与周边镇、乡、村庄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的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以完整的行政管辖区为界限。

31. C

系统解析:城市空间形态一般分为集中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和散点型六个类型。集中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但容易“摊大饼”式蔓延,各项城市问题难以解决;带型城市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放射型城市多位于地形较平坦,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星座型城市通常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组团型城市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影响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散点型城市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

32. A

系统解析:组团型城市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影响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组团式城市布局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关键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33. B

系统解析: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有集中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集中式布局3个优点: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3个缺点: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不利于道路交通组织;后续发展容易出现“摊大饼”现象。分散式布局3个优点: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容易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接近自然、环境优美;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疏密有致。4个缺点:用地分散;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高;城市氛围不浓郁;跨区出行成本高。

34. A

系统解析: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适用于城市中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居住用地分四个中类;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类别。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适用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居住用地分三个中类;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35. B

系统解析: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在计算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

于150平方米/人.;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平方米/人;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计—2011),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与人口统计范眯必须一致,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镇)以及部分山地城市(镇)、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镇)、风景旅游城市(镇)等,不符合规定的,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且上限不得大于150平方米/人;工矿城市(镇)、风景旅游城市(镇)以及其他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镇).其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宜为25%~40%,工业用地宜为15%~3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宜为10%~25%,绿地与广场用地宜为10%-l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宜为5%~8%。

36. C

系统解析: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侧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等6个方面;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风象、气温、降水阳湿度等4个方面。

37. C

系统解析:为本市服务的仓库应均匀分散布置在居住区边缘,并与商业系统结合起来.按仓库类型进行考虑:(1)储备仓库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2)转运仓库应设在城市边缘或郊区.并与铁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施紧密结合。(3)收购仓库如属农副产品和当地土产收购的仓库,应设在货源来向的郊区入城干路口或水运必经的入口处。(4)供应仓库或一般性综合仓库要求接近其供应的地区,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并具有方便的市内运输条件。(5)特种仓库:①危险品仓库如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仓库,要布置在城市远郊的独立地段的专门用地上,同时应与使用单位所在位置方向一致,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②冷藏仓库设备多、容积大,需要大量运输,往往结合有屠宰场、加工厂、皮毛处理等布置,有一定气味与污水的污染,多设于郊区河流沿岸,建有码头或专用线;③蔬菜仓库应设于城市市区边缘通向四郊的干路入口处,不宜过分集中,以免运输线太长,损耗太大;④木材仓库、建筑材料仓库运输量大、用地大,常设于城郊对外交通运输线或河流附近;⑤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及其他易燃物品仓库,应满足防火要求,布置在郊区的独立地段。在气候干燥风速特大的城市,还必须布置在大风季节城市的下风向或侧风向。特别是油库选址时应离开城市居住区、变电所、重要交通枢纽、机场、大型水库及水利工程、电站、重要桥梁、大中型工业企业、矿区、军事目标和其他重要设施,并最好在城市地形的低处,有一定的防护措施。

38. C

系统解析:仓储用地布置的6个一般原则: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地势较高,地形平坦,有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应将仓库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于建设、有利经营使用;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沿河、湖、海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注意城市环境保护。

39. C

系统解析:为减少和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应注意4个方面: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防止废水污染、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

40. D

系统解析:城市用地布局形态与道路交通网络形式的配合关系:集中型城市较适应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其道路网形式大多为方格网状。分散型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大多受自然地形限制,由若干交通性道路联系为一个整体;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应形成组团式用地布局,其道路网络形态应与组团结构形态相一致,简单地用一个方格路网套在组团布局的城市中是不合适的。沿河谷、山谷或交通走廊呈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一般由联系组团问的道路与组团路网形成链式路网结构。中心城市具有辐射作用,城市道路网络在方格网基础上呈放射状的交通性路网形态。城市公交网络也能对城市用地的发展起作用,如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形态。

41. B

系统解析:根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建城Ezolo]13号),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42. B

系统解析:三大城市交通政策:(1)城市交通方式引导政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使用私人小汽车和自行车等个体交通工具;(2)城市交通地域差别化发展政策,如在城市核心地域依托公共交通的服务,限制小汽车的流量,在外围城区鼓励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的协调发展;

(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政策,在加快城市道路、公交系统建设的同时,调控城市中的机动车流量和在城市中的分布。

43. D

系统解析:居民出行OD调查的对象包括年满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44. C

系统解析:航空港布局规划:从区域的角度考虑航空港的共用及其服务范围,在城市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应在各城市使用都方便的位置设置若干城市共用的航空港,高速公路的发展有利于多座城市共用一个航空港;从净空限制的角度分析,航空港的选择应尽可能使跑道轴线方向避免穿过市区。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联系,争取在满足机场选址的要求前提下,尽量缩短航空港与城区距离,常采用专用高速公路的方式,使航空港与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保持在30分钟以内,有奈件可采用高速列车、专用铁路、地铁、直升飞机等方式实现航空港与城市的快捷联系。

45. B

系统解析:二块板横断面主要用于纯机动车行驶的车速高、交通量大的交通性干路,包括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应该是封闭的汽车专用路,其横断面应采用分向通行的两块板形式。

46. B

系统解析: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要求(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组团、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应成为联系城市各组

团、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率;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3)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4)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47. B

系统解析: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即为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换乘公共交通线路的次数,是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大城市不应太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48. B

系统解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1)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2)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3)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仓库;(4)在历史建筑上刻画、涂污。

49. C

系统解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规定:(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栩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3)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4)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5)保护建筑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524号)第十

五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50. D

系统解析:城市绿地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主要控制的绿地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51. B

系统解析:城市水资源规划中,供用水现状分析:从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量、再生水等几个方面分析供水现状及趋势,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几方面分析用水现状及趋势,横向及纵向分析城市用水效率水平及发展趋势。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区域、城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均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

52. B

系统解析:城市电源规划包括电源种类、电力平衡、电源布局三个内容。城市电源分为城

市发电厂、城市变配电站、区域变电所(站),发电厂有火力、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原子能等发电厂。

53. B

系统解析:目前,污水再利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市政杂用(包括洗车、浇洒道路、浇灌绿地)和景观方面,部分城市用于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冲厕。

54. D

系统解析:城市燃气_工程系统包括3个方面:用气量预测、气源规划、输配系统规划。气源包括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气源设施有天然气门站、人工煤气制气厂(炼焦制气厂、直立炉制气厂、水煤气厂)、液化石油气站(储配站、储存站、灌瓶站、气化站、混气站等)。输配系统规划包括管网、储配站、调压站、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等。

55. D

系统解析: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布局,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配置标准和垃圾集运、处理方式;确定主要环境卫生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布置垃圾处理场等各种环境卫生设施,制定环境卫生设施的隔离和防护措施;提出垃圾回收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测算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分析其组成和发展趋势,提出污染控制目标。

56. B

系统解析:城市工程管线共沟敷设原则:(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3)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4)火灾危险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费水管共沟敷设;(5)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压力管道有给水、煤气、灰渣等,重力管道有污水、雨水等。

57. C

系统解析: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包括6个基本内容:(1)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对一些需要采用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方案;(2)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3)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4)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5)经济合理地组织好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填方和挖方的平衡;(6)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的美观要求。

58. A

系统解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冰平的不断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进入一外比较快的发展时期.积极、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节约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59. C

系统解析: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章第三十四条明确提出“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掘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60. A

系统解析:近期建设规划以重要基础设施、公“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客应当包括:(1)确定近期人El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61. B

系统解析:根据《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08]46号),住房建设规划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做好前期调研、专题研究、规划编制等工作。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应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行规划逐级上报、逐级审查制度,上级规划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级规划进行审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指导。

62. B

系统解析: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的交叉E1视距空间和限界,称为视距三角形,常依次作为确定交叉口红线位置的条件之一。

63. D

系统解析:《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法定规划。按照规划编制办法,选取符合规划要求和规划意图的若干规划控制指标组成综合指标体系,综合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分为规定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但必须包括编制办法中规定的强制性内容。2006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地段地块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等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规划图纸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1:5000,分图图则一般采用1:500~l:2000。

64. B

系统解析:《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El"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65. C

系统解析: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用地细分,一般细分到地块,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具体控制的基本单位。地块划分考虑用地现状、产权划分和土地使用调整意向、专业规划要求如城市“五线”(红线、绿线、紫线、蓝线、黄线)、开发模式、土地价值区位级差、自然或人为边界、行政管辖界限等因素,根据用地功能性质不同、用地产权或使用权边界的区别等。

66. C

系统解析:绿地率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绿地率一般采用下限指标的控制方式。

67. C

系统解析: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控制和要求.以城市中准备实施开发建设的待建地区为对象,对其中的各项物质要素进行统一的空间布局。

68. C

系统解析: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计算:(1)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以绿地边界距宅间道路、组团道路和小区道路边缘l米为准,小区道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缘;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临建筑物时算到距建筑物墙脚1.5米,l.5米范围内的绿地按其面积的60%计算为公共绿地。(2)居住区公共绿地以外的其他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算到道路边缘;临建筑物时算到距建筑物墙脚1.5米,l.5米范围内的绿地按其面积的60%计算为绿地;绿地边界对其他围墙、院墙算到其墙脚。(3)居住区公共绿地内的园林设施(包括亭、台、楼、阁、廊、喷泉、雕塑、假山石、游泳池、硬覆盖地活动场等)占地面积小于该块绿地30%的部分,计算为居住区奢共绿地;大于30%的部分,不计算为居住区公共绿地。(4)地下建筑顶板至室外自然地面,或半地下建筑高出自然地面l米以内.且采用自然山势隐蔽式绿化布置、覆土厚度不小于0.6米的,控其面积的2/3计算为绿地。

(5)独立人工造景水域按其面积的l/3计算为绿地。(6)零星乔木每株按l平方米计算绿地面积。(7)行道树的株距不大于8米时.按照其种植长度乘以1米计算为绿地。(8)空心砖种植草坪的,按其面积的25%计算为绿地。(9)屋顶和地上架空层的人工绿地覆土厚度不小于0.6米的,按其面积的25%计算为绿地。

69. B

系统解析:根据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或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70. A

系统解析:县城总体规划包括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划定必须制定规划的乡和村庄的区域,确定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和象类管理策略。

71. A

系统解析:乡驻地规划的主要内容;(1)确定各类用地布局,提出道路网络建设与控制要求,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安排;(2)建立环境卫生系统和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3)确定规划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目标,划定主要水体保护和控制范围;(4)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

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及蚤求;(5)划麓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范围及保护锈施;(6)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72. A

系统解析:村庄规划应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范围包括整个村域,如果是需要合村并点的多村规划,其规划范围也应包括合并后的全部村域。《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存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第二十六条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73. D

系统解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第二十七条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74. B

系统解析:居住医配套公建的基本要求是:配建水平必颁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交付。可根据规划布局方式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

75. A

系统解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见下表:

76. B

系统解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2)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3)其他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4)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

表示。(5)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77. C

系统解析: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一般由一次性游客容量、日游客容量、年游客容量三个层次表示,具体测算方法可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综合平衡法等。

78. C

系统解析:“新都市主义”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关于城市设计的思潮,关注点有混合使用、环境敏感度、建筑与街道类型内在的秩序、明确的边缘和中心、可步行性、简洁的图示导则代替传统的分区标准等。l993年发表的《新都市主义宪章》,倡导在下列原则下,重新建立公共政策和开发实践:(1)邻里在用途与人口构成上的多样性;(2)社区应该对步行和机动车交通同样重视;(3)城市必须由形态明确和普遍易达到的公共场所和社区设施所形成;(4)城市场所应当由反映地方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传统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所构成。

79. A

系统解析: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实施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包括4个方面:规划手段、政策手段、财政手段、管理手段。财政手段包括两个类型,一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直接参与到建设活动中,如通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以此保证城市的有序运行,也可以以此来引导其他的土地使用的开发建设,又如对具有社会福利保障性设施的开发建设。此外,政府也可以为实施城市规划,采用与私人开发企业合作进行特定地区和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如旧城改造和更新、开发区建稿等。二是政府通过对特定地区或类型的建设活动进行财政奖励,从而使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内容为私人开发所接受和推进。管理手段实质上是通过对具体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不偏离城市规划所确立的目标

80. D

系统解析:《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叔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多项选择题

81. A,D,E

系统解析:我国域镇化的4个现状特征:(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

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缭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我国城镇化的4个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点。f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大城市是经济发展主要基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吸收农村人口的主战场。(3)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城镇化的总趋势:“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82. D,E

系统解析:《雅典宪章》提出了空间认知理念;《马丘比丘宪章》提幽了公众参与理念。

83. A,D

系统解析:《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首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评判《雅典宪章》所崇尚的纯粹功能分区;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不仅承认公众拳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推进其发展。

84. A,B,C,D

系统解析:《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扣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第十三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1)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组织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按规定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2)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3)依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城乡规划法》第十六条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第二十六条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85. A,D

系统解析:《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奈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第三十条规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2)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第三十二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1)城市规划区范围。(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3)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86. A,B,C,E

系统解析: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笙问布局和建设标准。(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佑、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沲、重要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6)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根据以上条款,选项D不是办法所规定的要收集的资料的一个类型。

87. A,B,C,E

系统解析: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心城市中,居住区的位置相对集中,这样市政容易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选项D并不严谨。

88. B,C,D,E

系统解析:医疗卫生用地指标、金融设施用地指标、商业设施用地指标、文化娱乐用地指标主要的确定依据是人口和经济规模。

89. B,E

系统解析: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直接因。素既包托城市本身所在地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确,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其间

接因素则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90. A,E

系统解析:城市停车设施一般分为6类:(1)城市出入口停车设施,即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在城市外围的城市主要出入干路附近,附有车辆检查站,配备旅馆、饮食等服务设施,还可配备.一定的娱乐设施;(2)交通枢纽性停车设施;(3)生活居住区停车设施,主要为自行车停放设施;(4)城市各级商业、文化娱乐中心附近的公共停车设施,。一般布置在商业、文化娱乐的外围,步行距离以不超过l00~150米为宜,大型公共设施的停车首选地下停车库或专用停车楼,同时考虑设置一定的地面停车场;(5)城市外围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停车设施,如体育场馆、大型超级商场,停车场设置在设施的出入口附近,也可结合公共汽车首末站进行布置;(6)道路停车设施,为临时停车设施,主干端不允许路边临时停车,次干路可考虑设置少量路边临时停车带,支路在适当位置允许路边停车的横断面设计。

91. B,C,D

系统解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50357--2005)有如下规定:3.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3.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3.1.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3.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3.1.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3.1.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理的建议。3.1.8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线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建设、房屋建设以及农业活动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3.1.9历史城区内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群以外地其他地区,应考虑延续历史风貌的要求。

92. A,B,C

系统解析:保护规划包括7方面内容:(1)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2)保护的原则和目标;(3)建筑物的保护、维修、整治方式;(1)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5)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f6)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7)分期实施计划、近期实施项目的设计和概算。

93. B,E

系统解析:城市水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区域、城市的多年平均l降水量、年均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2)供用水现状分析:从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量、再生水等几方面分析供水现状及趋势,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几方面分析用水现状及趋势,横向及纵向分析城市用水效率水平及发展趋势。(3)供需水量预测及平衡分析:预测规划期内可供

水资源,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城市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水资源保障战略:提出城市水资源规划目标,制定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雨洪及再生水利用、开辟新水源、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资源应急管理等战略保障措施。

94. A,B,C,D

系统解析:《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本办法所称城市基础设施包括:(1)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出租汽车停车场、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车辆段、保养维修基地;城市水运码头;机场;城市交通综合换乘枢级;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2)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3)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堆肥厂、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厂);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4)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5)城市热源、区域性热力站、热力线走廊等城市供热设施。(6)城市发电厂、区域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7)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8)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9)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10)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n)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95. A,D

系统解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第九条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城市抗震防灾现状、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评价,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等。(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抗震设防标准。(3)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①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发震断裂、地震场地破坏效应的评价等;②抗震没防区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用地布局要求;③各类用地上工程设施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4)抗震防灾措施:①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②城市基础设的规划建设要求: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③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要求:对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次生灾害的防灾对策;④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⑤其他措施。

96. A,E

系统解析: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及附件,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97. C,D,E

系统解析:在建设部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所称的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其规划区,是指集镇建成区和因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除了建制市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之为镇,除建制镇外其余都为集镇;县城关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点镇,其他镇是县级建制以下的一级行政单元,而集镇不是一级行政单元。县下面辖有镇和乡,乡政府驻地一般是乡域内的中心村或集镇。

98. A,C,E

系统解析:街坊式布局形式一般是通过小地块(街坊)的封闭管理,保证基本的私密性要求,公共服务设施一般结合道路布局,形成具有开放性的空间环境和场所氛围,但是这种布局仍然是一种小区的一种形式,故选项B错误。用地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受到城市路网规划的条件的限制,应适当增加在城市道路两侧分布,以增加交通便利性,选项D不妥。

99. A,E

系统解析:《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第七条规定: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第九条规定: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第十五条规定: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第三十三条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

100. C,D,E

系统解析:相关国内外规划实践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在三维空间控制上乏力与不足需要通过城市设计引导予以弥补和提高。城市设计引导内容一般包括对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空间组合、建筑小品和其他环境控制要求等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D.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环节,成为单体建筑设计的先导,并充实城市管理的依据 8.下面关于城市设计的表述正确的是(A )。 A.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乃至单幢建筑和城市细部 B.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用地组织规划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设计 C.城市设计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D.城市设计自从城市形成就存在,但作为一个学科的确立,却是近二十年来的事9.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卷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 试卷B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分,共 分) 、城市规划——一 、地基承载力—— 、居住用地—— 、环境容量—— 、城市总体布局——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分) 1、城市产生于(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向封建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下列关于居住用地选择,错误的是 。 .用地数量与形态应考虑其适用性 .注意与工业等就业区的相对关系 .布置在较繁荣的城市中心地段 .尽可能布置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 、《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 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规定,盲人学校属于 。 .体育类 .医疗卫生类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行政办公类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唐长安城较为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换( ) 、中轴线对称 、大套方城、宫城居中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采用同一种管渠混合后汇集后,全部送至污水厂处理后再排放的排水系统,指的是( ) 、直泄式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 、全处理式合流式 、完全分流制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 。 规划文本和附件 图纸和附件 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文字说明、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 )是我国目前道路上所普遍采用的断面形式。 、一块板 、二块板 、三块板 、四块板 、下列关于仓库规划布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油库应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布置 供应仓库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试题

1 在下列城市中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是(C) A 南京B苏州C 常熟D 扬州 2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B) A 经济 B 速度C规范D秩序 3历史地段土地使用调整的途径:(A) ①保持原用途②恢复原用途③纳入部分其他用途④改为新的用途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 A.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B.城市规划 C.历史沿革 D.城市居民的认知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C)大类 A.46 B.68 C.10 D.73 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C) A、1/20000---1/5000 B、1/10000---1/5000 C、1/10000---1/2000 D、1/30000---1/2000 7某消防站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有车五辆,则该消防站为(B) A、一级消防站 B、二级消防站 C、三级消防站 D、四级消防站 8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C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 B 5 C 6 D 7 9下面哪个类型是内廊式住宅和外廊式住宅的变形式,一般用于高层住宅。(C) A 并联式 B 梯间式 C 跃廊式 D 内天井式

10(C)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 B.人车共存 C.人车混行 D.人车部分分行 11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以下属于它的有(C) A 商业服务内部的 B 对外交通设施内部的 C 包装加工车间的 D 工业企业内部的 12郊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A) A疏散一些不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 B.大城市建成区的蔓延 C城郊防护林待遭到破坏 D农田蔬菜地遭受蚕食 13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的总体期限一般为(B)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A.10 B。20 C。30 D。50 14广场四周的建筑高度、体量应与(A)相协调。 A 广场尺度 B 广场布局 C 广场规模 D 广场功能 15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A) A 800~1000m B400~500m C 150~200m D50~100m 16混合通道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约为(C) A.300辆/时 B.350辆/时 C.400辆/时 D.450辆/时 17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B)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201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共7页word资料

单选题: 1、城市的理解是最理想的聚居地? 人类创造理想生活的场所 2、大都市区功能地域概念: 法国都市国情调查区 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 瑞典的劳动—市场区。 3、城镇发展应避免那个阶段: 空间分异等阶段 城市更新与再城市化 4、40个车位停车场最合理布局:C A 55×14 B 45×14 C 55×18 D 45×18 5、错误:城市规划的组织和实施有各地人民政府承担 34城市规划实施错误的:B个人房地产开发对规划产生负面影响 6、不是城市实施内容: A拟定规划设计条件 B产业优惠政策 C行政许可 编制专项规划,以保证工程设计与具体建设行动开展 7、省域体系规划原则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方针与国民经济计划和计划 8、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错误的:生产力布局的依据 9、社会调查不包括:城市居民收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0、矿产城市不容易形成类型:星座型 11、城市职能定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职能 12、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形成原因错误的: 龙山农耕社会 赵国意识形态 汉长安地形原因 13、错误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居住区级配套设施

14、城市交通(规划?)作用:完善子系统等 15、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按规划人口人均0.8-1.0平米 16、紫线定义: A保护范围线 B控制范围线 17、污水错误的: 18、不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小区内绿地林地等 19、下面错误的(B) A、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功能分区 B、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方格网路网 C、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采用有机疏散理论 D、1949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20、城市“四线”不需要划定的:首末站(好象) 21、与全球化(?)正确的:担当管理/控制职能必须在大城市CBD 担当研究/开发职能,在……小城镇发展制造向第三国家转移,在(?)无法生存 22、不属于法律规划:村庄控规 23、预测城镇化水平关联最小的: 综合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24、交通战略方面的(忘了,请记的给回忆出来) 25、交通需求与关联最小的:城市人口结构 26、:防洪标准错误: A防洪标准与城市经济地位有关 B山洪比河洪标准高 C校核标准比设计标准高 D频率为0.5/百年,200年重现期 27、错误:地下空间各层次规划审批机关方面的内容 28、公共设施错误: 规模由城市人口决定 可以有政府,团体和私人投资开发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关键字】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5分,共30分) 1、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 A.经济 B.速度 C.规范 D.秩序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率尺一般为() A.1/20000---1/5000 B.1/10000---1/5000 C.1/10000---1/2000 D.1/30000---1/2000 3、()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 B.人车共存 C.人车混行 D.人车部分分行 4、广场四周的建筑高度、体量应与()相协调。 A.广场尺度 B.广场布局 C.广场规模 D.广场功能 5、大连市是一个有名的城市,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便利,并且商贸也十分便利,那么大连市从城市类型来看属于什么城市() A.工业城市 B.商贸城市 C.交通港口城市 D.综合性城市 6、( )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城市建设 B.城市发展 C.城市规划 D.城市管理 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生态绿化的功能表现在为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创造条件,提供休闲观光场所 B.无锡市的山水城市布局方案使城市结合自然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应 C.莫斯科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居民休息需要,二是为了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D.波兰华沙郊区的休息区规划将华沙的休闲活动场所构成从居住到整个城市地域的多级结构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矿业城市的特点() A.矿区工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形式 B.矿区城市的规划布局要很好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C.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D.矿藏的分布对矿区城市影响并不重要 9、中国古代从那个朝代开始在都城内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 A.周 B.商 C. 唐 D.宋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节_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的不同。 .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居住形式.产业结构 、一般把()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发明蒸汽机.汽车的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市场推动型.地方推动型.辐射扩散型.外资促进型 、以下四项中,()项不是城市化。 .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 .;;.;~;一 .;;.;~;~ 、()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通常我们把()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 .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③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 ④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①③.②③.①②.③④ 、城市以()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斗兽场.广场.公共建筑.铜像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是由()编写的。 .伊利尔?沙里宁().勒?柯布西埃(?) .赖特(..).佩里()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以()为前提。 .城市运输.城市工作.城市居住.城市道路 、()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而且它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得过且过”的科学》和《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马丘比丘宪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再适当考虑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作适当的控制,对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能力作重点考虑 .可持续发展就是对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下面关于“田园城市”的论述有()项不妥。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题.docx

1防护绿地:城市屮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圉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3服务半径: 4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5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 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6日照间距: 7居住绿地8 CBD:屮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9城市流动人口 10路幅宽度:在建筑设计及其城市规划中是指: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1简述下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2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可分几级?其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 米? 3旧居住区道路沿线改建要考虑哪些方面? 4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分为几类? 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闱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5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6简述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7从城市用地布局考虑,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8简述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考试大%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坏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9简述矿山城市的规划布局的基本特点? (1)矿山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4)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的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5)由于矿区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进行矿区总体布局的同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 (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10简述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方法? 11阐述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中区新公寓的道路规划现状说明其优缺 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并请用简图说明住 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的几种布置手法? 13居住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哪几方面要求?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

《城市规划原理模拟试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 )。 A.雅典 B.罗马 C.伦敦 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 )。 A.唐长安 B.西汉长安 C.南朝建康 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 A.以教堂为城市中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 )来实现。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0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真题(带答案)

2008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符合题意) 1.集中、集聚、集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A.集中是前提,集聚是方式,集约是结果 B.集中是空间的有序集中,集聚是产业的有组织集聚,集约是资源的高效开发 与利用 C.集中是人口的集中,集聚是具有关联性产业的集聚,集约是最大限度地节约 D.集中是为了节约土地,集聚是为了形成产业链,集约是为了保护生态 2.下列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表述和理解,准确的是( )。 A.城镇化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的 B.城镇化是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C.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D.城镇化包含了城市生活与意识形态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3.在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优区位应优先开发 B.沿着交通轴线延伸发展 C.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发展方向相呼应 D.考虑城市有利的发展空间及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制约因素 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 A.采掘业 B.物流仓储业 C.建筑业 D.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 5.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下列受区域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 A.城市性质与规模 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D.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 6.古希腊时期雅典卫城空间布局的最重要特征是( )。 A.建筑布臵规模 B.以宫殿为核心

C以广场为核心 D.以神庙为核心 7.《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 A.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B.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C.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D.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8.下列有关《雅典宪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功能分区对解决当时的城市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B.功能分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里程碑 C.功能分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 D.功能分区解决了城市和区域的有机联系 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都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长安城的居住采用里坊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的正中 D.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位于明清北京内城之外 10.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描述,不确切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B.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D.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11.豪斯曼的巴黎改造规划与建设的特点是( )。 A.以政府直接组织与管理为主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 B.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的新城(区)建设运动 C.以街道景观整治与建设为主的美化运动 D.以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与配臵为主的“公园运动” 12.下列哪项不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 ) A.综合性 B. 战略性 C.政策性 D.实践性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2014城市规划原理真题(一字不错)

城市规划原理(2014)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不属于全球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基本特征的是()。 A.作为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的集中地 B.具有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 C.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D.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2.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展 B.人口向城市的有序集中 C.产业化进程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在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中,()属于第三产业。 A. 采掘业 B. 物流业 C. 建筑安装业 D. 农产品加工业 4.在“核心一边缘”理论中,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指()。 A.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B.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C.具有创新变革能力的核心区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D.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关系 5.城市与区域的良性关系取决于()。 A.城市规模的大小 B.城市与区域的二元状态 C.城市与区域的功能互补 D.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6.与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区域内城市的密度 B.中心城市的高首位度 C.区域的城乡结构 D.区域内资源利用的状态 7.()不是欧洲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A.轴线放射的街道

B.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 C.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D.有机组合的城市形态 8.关于点轴理论与发展极理论,表述更准确的是()。 A.点轴理论与发展极理论是指导空间规划的核心理论 B.点轴理论强调空间沿着交通线以及枢纽性交通站集中发展 C.发展极核通过极化与扩散机制实现区域的平衡增长 D.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中心城市与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和非一体化发展 9.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唐长安城宫城的外围被皇城环绕 B.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其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 C.曹魏邺城的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只有南半部才有一般居住区 D.我国古代城市的城墙是按防御要求修建的 10.下列城市中,在近代发展中受铁路影响最小的是()。 A.蚌埠 B.九江 C.石家庄 D.郑州 11.最早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功能分区思想的是()。 A.柯布西埃的“明天的城市” B.《马丘比丘宪章》 C.戈涅的“工业城市” D.马塔的“带形城市” 12.下列工作中,难以体现城市规划政策性的是()。 A.确定相邻建筑的间距 B.确定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 C.确定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和标准 D.确定地块开发的容积率和绿地率 1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城市规划调控手段的是()。 A.通过土地使用的安排,保证不同土地使用之间的均衡 B.通过规划许可限定开发类型 C.通过土地供应控制开发总量 D.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推动地区开发建设 14.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B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B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 2、卫星城:指在大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和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3、热岛效应: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4、带状绿地:指城市沿河岸,街道,景观,通道等绿色地带以及防护林地带。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产生于( D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奴隶向封建过渡时期 D、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2.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 B.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C.城市化还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D.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简单过程 3.《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B )。

A 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B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C 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D 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 A ) A .20 年 B .10 年 C .5 年 D .2 年 5.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分为几类用地( C ) A.一 B.二 C.三 D.四 6.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 )。 A.居住建筑用地 B.道路用地 C.公用设施用地 D.绿地 7.下列属于交通性道路特点的为( A )。 A.车速大,车辆多,车行道宽B车速小,车辆少,车行道窄 C车速小,车辆多,车行道宽D.车速大,车辆少,车行道窄 8.城市规划的母规划是( B ) A.城镇体系总体规划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简答题(8、10、10) 1.简述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 答:(1)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