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形自动控制

板形自动控制

板形自动控制
板形自动控制

板形自动控制系统

1板形

1.1板形

板形是板带的重要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板带的平直度,横截面凸度(板凸度)、和边部减薄量三项内容。

1.1.1板形平直度是指板带纵向形状平直度,即板带纵向有无波浪形。其实质是板带内部产生了不均匀的残余应力。例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边波,主要是由于在轧制过程中板带纵向延伸量的不均匀造成的。当板带两边压下量大于中部时,板带两边延伸量较大,就产生了边波,如图1.1。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当边波出现,通常采用用加大张力的方法来消除边波。冷轧带钢平直设备设计指标如表1.1。

图1.1

表1.1冷轧带钢平直度设备设计指标。

带钢厚度范围(mm)带钢宽度(mm)1000~1500

0.2~0.6 9Unit

0.5~1.0 8Unit

1.0~1.5 6Unit

1.1.2板凸度

板凸度分为绝对板凸度和相对板凸度。绝对板凸度是带板沿厚度方向中心处厚度与边部厚度的厚度差。我们生产中的来料钢卷中高在五丝以内。相对板凸度是将绝对板凸度除以板带的平均厚度。带板在轧制过程中能够均匀延伸时,轧后板带绝对板凸度较轧前板带绝对凸度缩小一个延伸率,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平直度。

1.1.3边部减薄量

边部减薄是在板带轧制时发生在轧件边部的一种特殊现象。考虑这一现象后的板带横断面在接近板带边部处,其厚度突然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边部减薄。故严格来说,实际的板凸度是针对除去边部减薄区以外的部分来说的。

边部减薄量也是板形的一个重要指标。边部减薄量直接影响板带边部切损的大小,与成材率有密切关系。我们生产的钢卷边部10~30公分为板型做松区,也就是边部减薄区。

发生边部减薄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轧件与轧辊的压扁量,在轧件边部明显减小。

2)轧件边部金属的横向流动要比内部金属容易,这进一步降低了轧件边部的轧制力与其轧辊的压扁量,使轧件边部减薄量增加。

2板形控制

2.1板形控制目的

板形调控的目的是要轧制出横向厚差均匀和外形平直的板带材。

2.2板形控制分类

板形控制系统分为闭环板形控制系统、开环板形控制系统和复合板形控制系统。

我公司采用的的是闭环板形控制系统。

2.3闭环控制

2.3.1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作为被控的输出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在控制论中,闭环通常指输出端通过“旁链”方式回馈到输入,所谓闭环控制。输出端回馈到输入端并参与对输出端再控制,这才是闭环控制的目的,这种目的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

2.3.2闭环控制原理

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原理:通过板形仪及其信号处理装置获取实际板形信号,计算实际板形与目标板形的偏差,经板形控制计算机处理后,将调节信号送到板形调节机构,由板形调节机构对带钢进行在线调节,使带钢板形得以纠正。

2.3.1闭环控制系统简介

板形闭环反馈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板形实测值与板形目标曲线之间的偏差。该系统有三部分组成即板形检测装置、控制系统和板形调节系统(执行机构)。投入闭环反馈控制的前提条件是有准确的板形实测信号,而控制器是板形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精度,直接影响到实物板形的质量。

板形检测装置

我们的板形检测装置是板形仪(板形辊)。

我们用板形仪自动测量钢带平直度,这种板形仪,在轧制过程中能连续不断进行板型检测,并将带钢平直度状态直接描绘出来。

1>板型检测原理,板形仪是用压电晶体作为压力传感原件,带钢在进入卷取机前后在板型仪的测量辊上转向,并形成一个包角,包角前后张力就产生一个合力,合力作用在板型仪的压力传感器上,合力的测量值的变化被装在测量辊内的压力传感器接收,并将取得讯息通过处理器后直接在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压力的变化曲线与板型是一致的,因为板型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张力的变化。

2>板型辊的基本结构。

测量辊是一个实心辊,在它的外圆面上,有规律的钻有一排排小孔,每排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圆周上安排空的数量,都可根据需要决定,排间距离越小,所测量的精度越高。板形辊结构如图2.1

图2.1板形辊结构

3>宽带测量结果

传感器的等距离分布状态,就组合成整个带钢上的每个瞬间的板型状况,当其中某个带条上张力变小时,作用在压力传感骑上的力就小,这说明这个带条在这个部位上延伸量比相邻带条延伸量要大,也就是,如果将其切分成条,在同一原始段内的这条带钢长度,要比相邻的会稍长一些,这就是说,在这稍长的部位就出现了鼓包,如果这一情况出现在带钢边部就是褶皱。所以在测量仪的显示器上显示的每个瞬间图形就是这一部分的整个宽度上的板型状态。这些图形包含的讯息,通过编码器解析和转换,就变成带钢平直度数字指标IUnit,这样就能完成整个带钢平直度测量,即利用带钢条上的每一个瞬间张力变化转化成带钢平直度的变化。如图2.1为测得的实际板形与理想板型曲线。

图2.1实际板型与理想板型曲线

②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由比较环节、板形控制计算机等构成。板形控制系统接受到测量值后(如图2.1中柱状为板形测量的实际值),首先求出板形实测值与板形目标值之间的差值,并根据该差值进行板形控制。通过辊箱倾斜、一中锥度调节和A、D辊凸度调节可以有效的消除大部分对称和不对称缺陷。

③板形调节系统

板型调节系统即板型控制的执行机构:启动、调节、控制板形。

板形控制的实质是对承载辊缝的控制,通过调节有载辊缝的形状,使其与来料断面形状保持一致,满足均匀变形条件,使板形平直。凡是可以改变有载辊缝的形状的轧机部件、装置或工艺参数,均可作为调节板形的执行机构。

我们公司轧机所采用的调节方式有辊箱倾斜、一中锥度调节和A、D辊凸度调节。这里对一中锥度调节和A、D辊凸度调节作简单介绍。

1)一中锥度调节

我们在更换一中时常会看到在一中表面包裹的衬纸上会写有一组数据。

Φ116.00、3/90、45/230。Φ116.00是指一中直线段直径,我们生产所用的使用范围为Φ112.00~Φ116.00。3、45分别指一段、二段锥的锥度。90、230分别指一段、二段锥的锥长。我们所用的一中辊面长度为1.55米。这里的锥度是指圆锥底圆与高的比值。在更换一中时,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中辊头有两个“缺口”,其“缺口”的意思就在于表示锥度所在端。我们将上一中的锥度端放在操作侧,将下一中的锥度端放在传动侧。所以在调节板形时,上一中是控制操作侧板形,下一中是控制传动侧板形。

2)A、D辊凸度调节。

我们在轧制前会将A、D辊凸度调节至30、45、60、45、30。这些数字是指凸度的变形值。A、D辊凸度通过液压作用在被衬鞍座上的力使被衬芯轴发生微量形变,从而形成凸度,进行板形的控制。

在板形调节时系统根据板形调控手段的各自特点,确定对于这些板形调控手段如何分配板形偏差。调节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接力方式与分配方式。接力方式:确定控制层次及优先调节权。分配方式:分配板形偏差,并计算各个调控手段的调节量设定计算的基本过程。根据各调控手段的优先权,按照选定的初值,具有高优先权的先进行计算,对辊缝凸度进行调节,当调节量达到极限值时,辊缝凸度尚未达到要求且还有控制手段可调时,剩余的偏差则由具有次优先权的调控手段进行调节,依次类推,直到辊缝凸度达到要求或再没有控手段可调为止。板形自动控制的实现实际板形测量曲线减去目标曲线之差即为板形偏差,

板形偏差用于板形控制部分,根据板形偏差的大小来改变轧机板形执行机构的调整量,调节轧机有载辊缝形状,使实测板形趋近于目标曲线,而达到板形控制的目的。我们公司调节系统中各调节部分占比和优先级这里不予介绍,详情可向技术部咨询。

李云飞

2016-5-6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样本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引教师 机电工程学院 12月

目录一课程设计设计目 二设计任务 三设计思想 四设计过程 五应用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六设计总结 七参照文献

一、课程设计目: 通过课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普通电学系统自动控制办法基本上,用MATLAB实现系统仿真与调试。 二、设计任务: 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规定运用根轨迹法拟定测速反馈系数' k,以 t 使系统阻尼比等于0.5,并估算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三、设计思想: 反馈校正: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为改进控制系统性能,除可选用串联校正方式外,经常采用反馈校正方式。常用有被控量速度,加速度反馈,执行机构输出及其速度反馈,以及复杂系统中间变量反馈等。反馈校正采用局部反馈包围系统前向通道中一某些环节以实现校正,。从控制观点来看,采用反馈校正不但可以得到与串联校正同样校正效果,并且尚有许多串联校正不具备突出长处:第一,反馈校正能有效地变化

被包围环节动态构造和参数;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反馈校正装置特性可以完全取代被包围环节特性,反馈校正系数方框图从而可大大削弱这某些环节由于特性参数变化及各种干扰带给系统不利影响。 该设计应用是微分负反馈校正: 如下图所示,微分负反馈校正包围振荡环节。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B G s ()=00t G s 1G (s)K s +()=22t 1T s T K s ζ+(2+)+1 =22'1T s 21Ts ζ++ 试中,'ζ=ζ+t K 2T ,表白微分负反馈不变化被包围环节性质,但由于阻尼比增大,使得系统动态响应超调量减小,振荡次数减小,改进了系统平稳性。 微分负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

自动控制系统概要设计

目录 1引言 (3) 1.1编写目的 (3) 1.2背景 (3) 1.3技术简介 (4) https://www.doczj.com/doc/4a17034813.html,简介 (4) 1.3.2SQL Server2008简介 (5) 1.3.3Visual Studio2010简介 (5) 1.4参考资料 (6) 2总体设计 (8) 2.1需求规定 (8) 2.2运行环境 (8) 2.3数据库设计 (8) 2.3.1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9) 2.3.2数据流图的设计 (9) 2.3.3数据库连接机制 (10) 2.4结构 (11) 2.5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11) 3接口设计 (12) 3.1用户接口 (12) 3.2外部接口............................................................................................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内部接口............................................................................................错误!未定义书签。4运行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运行模块组合....................................................................................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运行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3运行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5测试 (13)

VC轧机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

VC轧机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 本文详细阐述了VC轧机的结构原理和设计特点,并分析了该轧辊系统板形控制的基本原理。 标签:VC轧机结构特点板形控制 随着国内外冶金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的板带材生产中已经广泛应用四辊板带轧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轧制成材率,一方面采用合理的轧制工艺,通过将轧机工作辊、支承辊与原始磨削辊型进行配合;另一方面轧机还应具备一定的辊型调整手段。由于工作辊面所形成的有载辊缝形状决定了实际轧件的截面形状,而这又受到轧制时轧制力、轧辊配置、弯辊力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约。因此,在板带轧制中如何根据产品的平直度原则进行四辊板带轧机的辊型的辊型设计及辊型调整越发重要。 1 冷轧板形缺陷与控制 所谓板形,就是轧制后带材所产生的波浪和瓢曲。实际上就是指板带材的翘曲程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带材在辊缝中的纵向延伸方向往往是不均匀的。通过对板形进行检测进而实现板形自动控制,只有连续不断地、准确地将板形状况及时地反馈给控制系统,板形控制系统才能以此为依据向执行机构发出正确的调节指令,实现板形闭环自动控制。 2 控制板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2.1 HC轧机 在普通四辊冷轧机的基础上对HC轧机进行处理,通过在工作辊和支承辊之间设置可以进行轴向移动的中间辊,采用更小的直径的工作辊。主要特点是:①中间辊的位置可根据板宽调整,可以减小工作辊的弯曲挠度和工作辊与支撑辊的弹性压扁,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小带钢边缘减薄现象;②中间辊的轴向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工作辊与支承辊的有害接触区,使有害接触区不再阻碍液压弯辊,液压弯辊的板形控制功能得到明显改善;③采用了较小的工作辊直径,减小了轧制力和轧制力矩。 2.2 CVC轧机 CVC轧制采用S型轧辊,上下轧辊的辊型相反布置,调节轧辊的轴向位置可以获得不同的辊缝形状,以满足轧制带钢的板凸度和板形要求。CVC轧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多组原始辊型不同的轧辊可以通过一组S型曲线轧辊进行代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轧辊的备用数量;②通过调整无级辊缝进而适应不同产品规格的变化;③辊缝调节范围大。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与调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程设计 2016年6月17日

电气信息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沈细群 课程设计时间2016年6月6日~2016年6月17日(第15~16周) 教研室意见同意开题。审核人:汪超林国汉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工程知识和工程技能的综合训练,获得应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设计的内容 1.根据控制对象的用途、基本结构、运动形式、工艺过程、工作环境和控制要求,确定控制方案。 2.绘制水箱液位系统的PLC I/O接线图和梯形图,写出指令程序清单。 3.选择电器元件,列出电器元件明细表。 4.上机调试程序。 5.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 课程设计的要求 1.所选控制方案应合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应能够满足控制对象的工艺要求,并且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2.所绘制的设计图纸符合国家标准局颁布的GB4728-84《电气图用图形符号》、GB6988-87《电气制图》和GB7159-87《电气技术中的文字符号制定通则》的有关规定。 3.所编写的设计说明书应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篇幅不少于7000字。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板形控制技术发展

板形控制技术发展 板形控制技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先后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控制手段和相关的轧机形式。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控制技术和先进轧机小结如下: (1) 垂直平面(VP)工作辊弯辊系统 垂直平面(Vertical Panel)弯辊系统是最早的轧机控制带材板形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包括单缸工作辊正弯,双缸工作辊正弯,单缸工作辊负弯,以及支撑辊正弯。到目前为止,垂直平面弯辊系统仍然是板形调整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轧机中[21]。 (2) 连续可变凸度(CVC)系统 基于连续可变凸度(Continuously Variable Crown)系统的CVC轧机主要是由两个可移动的瓶形辊身组成。瓶形辊的辊径差和普通辊的凸度值大小相似,安装相反,互补成对称辊缝,辊缝略微呈S形。通过特殊S形工作辊的轴向窜动,来达到连续变化空辊缝正、负凸度(等效于工作辊正、负凸度)的目的。缺点是辊型复杂,磨削精度高而且困难,辊型互换性差,辊耗增加,轧辊接触压力大。在一个轧制单位过程中,如工作辊出现较大的磨损和变形,则将影响其调控性能偏离设定的要求,并且由于工作辊与支撑辊之间接触压力的分布呈S形,使磨损后的支撑辊也成S形,如不及时换辊,将影响其设定的调控性能,为此,CVC支撑辊需采用较短的换辊周期[22]。但由于CVC轧机控制板凸度的能力极强,操作方便且易改造,所以发展较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国宝钢在2050热连轧精轧机组七个机架上均采用了此项技术[23]。 (3) HC控制轧机 HC(High Crown)轧机是为了克服阶梯支撑辊不能随板宽变化而改变其支撑辊与工作辊接触长度的缺点以及提高工作辊弯辊效果而开发的。HC轧机是中间辊横移的六辊轧机,通过中间辊的相反方向横移来改变中间辊与工作辊的接触长度,以适应其板宽的变化。HC轧机具有工作辊直径小、板形控制稳定、改善边部减薄、同宽度轧制数量多以及可实现自由程序轧制的优点。但HC轧机也具有结构复杂、机架高、设备投资大、轧辊易剥离、操作维修难的缺点。尽管这样,HC轧机仍旧属于高精度板形,板凸度控制的轧机,不失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轧机。所以HC轧机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均广泛采用。我国也研制成功了HC冷轧机[23]。

板形自动控制

板形自动控制系统 1板形 1.1板形 板形是板带的重要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板带的平直度,横截面凸度(板凸度)、和边部减薄量三项内容。 1.1.1板形平直度是指板带纵向形状平直度,即板带纵向有无波浪形。其实质是板带内部产生了不均匀的残余应力。例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边波,主要是由于在轧制过程中板带纵向延伸量的不均匀造成的。当板带两边压下量大于中部时,板带两边延伸量较大,就产生了边波,如图1.1。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当边波出现,通常采用用加大张力的方法来消除边波。冷轧带钢平直设备设计指标如表1.1。 图1.1 表1.1冷轧带钢平直度设备设计指标。 带钢厚度范围(mm)带钢宽度(mm)1000~1500 0.2~0.6 9Unit 0.5~1.0 8Unit 1.0~1.5 6Unit 1.1.2板凸度 板凸度分为绝对板凸度和相对板凸度。绝对板凸度是带板沿厚度方向中心处厚度与边部厚度的厚度差。我们生产中的来料钢卷中高在五丝以内。相对板凸度是将绝对板凸度除以板带的平均厚度。带板在轧制过程中能够均匀延伸时,轧后板带绝对板凸度较轧前板带绝对凸度缩小一个延伸率,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平直度。 1.1.3边部减薄量 边部减薄是在板带轧制时发生在轧件边部的一种特殊现象。考虑这一现象后的板带横断面在接近板带边部处,其厚度突然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边部减薄。故严格来说,实际的板凸度是针对除去边部减薄区以外的部分来说的。

边部减薄量也是板形的一个重要指标。边部减薄量直接影响板带边部切损的大小,与成材率有密切关系。我们生产的钢卷边部10~30公分为板型做松区,也就是边部减薄区。 发生边部减薄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轧件与轧辊的压扁量,在轧件边部明显减小。 2)轧件边部金属的横向流动要比内部金属容易,这进一步降低了轧件边部的轧制力与其轧辊的压扁量,使轧件边部减薄量增加。 2板形控制 2.1板形控制目的 板形调控的目的是要轧制出横向厚差均匀和外形平直的板带材。 2.2板形控制分类 板形控制系统分为闭环板形控制系统、开环板形控制系统和复合板形控制系统。 我公司采用的的是闭环板形控制系统。 2.3闭环控制 2.3.1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作为被控的输出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在控制论中,闭环通常指输出端通过“旁链”方式回馈到输入,所谓闭环控制。输出端回馈到输入端并参与对输出端再控制,这才是闭环控制的目的,这种目的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 2.3.2闭环控制原理 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原理:通过板形仪及其信号处理装置获取实际板形信号,计算实际板形与目标板形的偏差,经板形控制计算机处理后,将调节信号送到板形调节机构,由板形调节机构对带钢进行在线调节,使带钢板形得以纠正。 2.3.1闭环控制系统简介 板形闭环反馈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板形实测值与板形目标曲线之间的偏差。该系统有三部分组成即板形检测装置、控制系统和板形调节系统(执行机构)。投入闭环反馈控制的前提条件是有准确的板形实测信号,而控制器是板形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精度,直接影响到实物板形的质量。 板形检测装置 我们的板形检测装置是板形仪(板形辊)。 我们用板形仪自动测量钢带平直度,这种板形仪,在轧制过程中能连续不断进行板型检测,并将带钢平直度状态直接描绘出来。

板形控制

板形控制作业实现板形控制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李艳威机电研一班s2*******

实现板形控制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李艳威1, (1. 太原科技大学研1201班太原) 摘要:介绍了六种类型的实现板形控制方法,包括热轧过程中对板形的控制;采用液压AGC系统控制板厚及板形;通过轧辊有载辊缝的控制,进行板形控制;通过选择机型实现板形控制;采用板形控制新技术以及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的结构对板形控制的影响。每个类型的方法中列举了具体实现的技术,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板形控制方法原理 The Method of Achieving Plate-shaped Control and Principle LI Yanwei1 (1.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graduate class of 1201,Taiyuan) Abstract:Introduced six types of shape control method , Including the plate-shaped control in the hot rolling process;Adopt Hydraulic AGC System to control the shape of plate;Through the roll-load roll gap control the shape of plate;By selecting models to achieve plate-shaped control;Adopt new technologies plate-shaped control. Listed for each type of method to achieve technical,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technology. Keyword: plate-shaped control method principles 0 前言 为了说明金属纵向变形不均的程度,引入了板形(Shape)这个概念。板形是板带的重要指标,包括板带的平直度、横截面凸度(板凸度)、边部减薄三项内容。直观说来,所谓板形是指板材的翘曲程度;就其实质而言,是指带钢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作为带材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板形已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商与用户的重视,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带材对市场的占有率。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板形控制技术及其简单原理。 热轧过程中带钢的板形及带钢性能在 宽度方向上和轧制方向上的控制、酸洗的拉矫过程、冷轧过程的板形控制、连续退火时温度和张力的控制、乎整机的板形控制及涂层前的拉矫等构成了一个全过程的复杂的 冷轧板形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前一个工序的出口板形影响后一个工序的板形.所以,带钢的最终板形不可能单独由系统中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设备所决定,而由整个系统决定。 1 热轧过程中对板形的控制 热轧过程中,根据钢种不同,设定热轧目标终轧温度.必要时还要提高钢坯的出炉温度,确保热轧带钢的边部终轧温度控制晶粒均匀成长,尽量消除硬度沟的影响,为冷轧提供较为合适的板形.尤其是热轧后部设立平整机,通过在热状态下,平整机的拉伸矫平,消化板形缺陷。 2 采用液压AGC系统 为了实现轧件的自动测厚控制(简称AGC),使得纵向板形得以实现平直度,在现代板带轧机上一般装有液压压下装置.采用液压压下的自动厚度控制系统,通常称为液压AGC.AGC系统包括:(1)测厚部分,

PWM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班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3) 2.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3) 3.设计内容 (3) 4.设计总结 (10) 4.参考书目 (11) 5.附录

1.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 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查阅资料:搜集与本设计有关部门的资料(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 (2).方案的选择: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4).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题目:PWM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要求: 1.要求设计温度控制系统,设定温度为230度,采用电阻丝作为加热器件,要求无余差,超调小,加热速度快。 2.硬件采用51系列单片机,采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控制元件。 3采用keil c作为编程语言,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 4.要求用protel设计出硬件电路图。 5画出系统控制框图。 6 画出软件流程图。 3.设计内容 3.1 PID控制原理 将偏差的比例,积分和微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用这一控制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这一样的控制器称PID控制器

3.1.1.模拟PID控制原理 在模拟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最常用的控制规律是PID控制。为了说明控制器 (t)与实际输出信号n(t)进行比的原理,以图1.1的例子说明。给定输入信号n (t)-n(t),经过PID控制器调整输出控制信号u(t),u(t)对目较,其差值e(t)=n 标进行作用,使其按照期望运行。 常规的模拟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同1.2所示。该系统有模拟PID和被控对象组成。图中r(t)是给定的期望值,y(t)是系统的实际输出值,给定值与实际输出值,给定值与实际值构成控制偏差e(t): e(t)作为PID控制的输入,u(t)作为PID控制的输出和被控对象的输入。构成PID和被控对象的输入。构成PID控制的规律为: 其中:Kp为控制器的比例系数 Ti为控制器的积分时间,也称积分系数 Td为控制器的未分时间,也称微分系数

13板形控制

一、填空题 13.1板形是指成品带钢断面形状和平直度两项指标。 13.1带钢断面形状对于不同用途的成品有着不同要求,作为冷轧原料的热带卷,要求有一定凸度,而成品热带卷则希望断面接近矩形。 13.3影响轧辊磨损的主要因素是工作期内实际磨耗量以及磨损的分布特点。 13.3影响辊缝形状的因素有:热辊型、轧制力使辊系弯曲和剪切变形、磨损辊型、原始辊型、CVC或PC辊对辊型的调节、弯辊装置对辊型的调节。 二、判断题 13.1理论上残余压应力将使带钢产生翘曲(浪形),实际上,由于带钢自身的刚性,只有当内部残余应力大于某一临界值后,才会失去稳定性,使带钢产生翘曲(浪形)。此临界值与带钢厚度、宽度有关。(√) 13.2在来料平直度良好时,入口和出口相对凸度相等,这是轧出平直度良好的带钢的基本条件。(√) 13.2为了保证操作稳定,轧制过程中的辊缝必须是凸形的。(√) 13.2违背了“板凸度一定”原则,一定会出现浪形或瓢曲。(×) 13.2板带愈薄,保持良好板形的困难也就愈大。(√) 13.2 12rnm以上厚度时相对凸度的改变受到限制较小,即不会因为适量的相对凸度改变而破坏平直度。因此将会允许各小条有一定的不均匀延伸而不会产生翘曲。(√) 13.2厚度6~12mm时不存在横向流动,因此应严格遵守相对凸度恒定条件以保持良好平直度。(×) 13.3支承辊的弹性弯曲以及支承辊与工作辊间的相互弹性压扁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工作辊的弯曲挠度。(√) 三、单选题 13.1作为冷轧原料的热带卷要求带钢断面形状呈()。 A、接近矩形; B、矩形; C、凸形; D、凹形 答案:C 13.1作为成品热带卷要求带钢断面形状呈()。 A、接近矩形; B、矩形; C、凸形; D、凹形 答案:A 13.1 带钢边部厚度测量时一般取()。 A、离实际带边10mm处; B、离实际带边20mm处; C、离实际带边30mm处; D、离实际带边40mm处 答案:D 13.1带钢边部减薄形成的原因是()。 A、弯曲挠度; B、磨损; C、弹性压扁; D、热凸度 答案:C 13.1一个I单位相当于相对长度差为()。 A、10-6; B、10-5; C、105; D、106 答案:B 13.1以I为单位表示的板形数量值为相对长度差的倍数为()。 A、10-6; B、10-5; C、105; D、106 答案:C

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第1章任务要求和方案设计…………………………………… 1.1 任务要求……………………………………………………… 2.1 总体方案确定及元件选择…………………………………….. 2.1.1 总体设计框图……………………………………………… 2.1.2 控制方案确定………………………………...…………… 2.1.3 系统组成……………………………………………… 2.1.4 单片机系统……………………………………….. 2.1.15 D/A转换........................................................................... 2.1.5 晶闸管控制………………………………………... 2.1.6 传感器……………………………………………… 2.1.7 信号放大电路………………………………………. 2.1.8 A/D转换……………………………………………. 2.1.9 设定温度及显示……………………………………. 第2章系统硬件设计……………………….…………………2.1 系统硬件框图……………………………………………2.2 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接线分析…………………………… 第3章系统软件设计…………………………………………. 3.1程序流程图..…………………………………..…………… 第4章参数计算……………………………..………………... 4.1 系统各模块设计及参数计算 4.1.1、温度采集部分及转换部分

4.1.2、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电路部分:........................... 4.1.3、模数转换电路部分:............................ 4.1.4、ADC0804芯片外围电路的设计:....................... 4.1.5、数值处理部分及显示部分:............................. 4.1.6、PID算法的介绍....................................: 4.1.7、A/D转换模块.......................................... 4.1.7、A/D转换模块................................... 4.1.8 单片机基本系统调试............................... 4 .1. 9 注意事项:................................................................ 第5章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5.1 系统测试仪器及设备 5.2 测试方法 5.3 测试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板形控制的发展及其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7034813.html, 板形控制的发展及其应用 作者:李坤 来源:《硅谷》2011年第06期 摘要:板形是板带的重要质量指标够。随着仪表、电器、汽车及轻工业的发展,对板带 板形的要求日趋严格。但在我国,带钢板形的自动控制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每年由板形不良所造成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十分严重,了解和解决我国板带生产中板形质量问题是一项具有巨大经济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板形控制;轧机;板形预测;变形 中图分类号:TG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320140-01 金属在轧辊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变形过程轧成需要的板材。最终产品的板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总括起来,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因(金属本性)和外因(轧制条件)两个方面。轧制条件的影响更为复杂,它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凡是能影响轧制压力及轧辊凸度的因素(例如摩擦条件、轧辊直径、张力、轧制速度、弯辊力、磨损等)和能改变轧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的因素(例如轧辊外形、初始轧辊凸度)都可以影响板形。 1 板形控制的发展 1.1 板形理论的发展。板形理论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轧辊弹性变形为基础的理论;第二阶段是日本新日铁和美国为代表的以轧件为基础的动态遗传理论;第三阶段为钢铁研究总院建立的轧件轧辊统一的板形理论。 1.1.1 轧辊弹性变形的板形理论。最初的轧辊弹性变形研究是在二辊轧机L门上,并假设轧制力沿辊身全长均匀分布,也没有考虑轧件和轧辊之间的弹性压扁。由于物理模型过于简单,处理方法也十分粗糙,对要求处理的四辊和六辊轧机,并要求给出精确的轧后端面分布,这种简单方法不能胜任。自20世纪60年代,轧辊弹性变形的研究发展很快,其方法主要是以M.D.Stone为代表的弹性基础梁理论和以K.N.Shohet为代表的影响函数法以及有限元方法。我国轧钢界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轧辊弹性变形的理论方面。这种理论对轧制过程主要起到分析指导作用,不能直接用于在线控制。 1.1.2 轧件连轧过程的板形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新日铁与日立、三菱合作在HCPC等板形控制轧机的开发过程中,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板形理论研究新思路,得到了板形于扰系数和遗传系数为基本参数的板形向量模型,直接应用于生产。20世纪80年代,美国阿姆柯钢铁公司提出影响矩阵方法,提出前面机架改变弯辊力或轧辊凸度不仅影响本机架板

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书 题目: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 报告人:王宗禹 学号:1043031325 班级:2010级34班 指导教师:肖勇 完成时间:2013年7月日 同组人:王大松 秦缘 龚剑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实验中心

一.设计任务 1.设计目标: (1)系统基本功能: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不可逆运行,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2)已知条件: (3)稳态/动态指标:静态:s% ≤ 5% D = 3 动态:σi% ≤ 5% σn% ≤ 10% (4)期望调速性能示意说明:静差率小于5%,调速范围D=3. (5)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2.客观条件: (1)使用设备列表清单及主要设备功能描述: 二.系统建模(系统固有参数测定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 (1)变流电源内阻Rn的测定: a.电路示意图如下: 可以等效如下: b.利用伏安法可以测出内阻R n的大小,方法是在电机静止,电枢回路外串限流电阻,固定控制信号 Uct 大小,0.5A≤Id ≤1A的条件下用伏安法测量Ud1,Id1和Ud2,Id2;利用公式可以求得Rn。 (2)电枢内阻 Ra、平波电感内阻 Rd的测定: a.电路示意图如下:

b.实验方法步骤: ◆电机静止,电枢回路外串限流电阻 ◆固定控制信号Uct 大小,Id ≈1A(额定负载热效点) ◆使电枢处于三个不同位置(如上图约120o对称)进行三次测量(Ura,Urd,Id),求 Ra , Rd 的平均值. (3)电动机电势转速系数 Ce的测定: a.实验原理: 由公式 可以推导出Ce的测定公式: b.实验方法步骤: ◆空载启动电机并稳定运行(I d0大小基本恒定) ◆给定两个大小不同的控制信号Uct ,测量两组稳定运行时的Ud、n数据 (4)整流电源放大系数 Ks的测定: a.实验原理: Ks可以根据公式Ud0=Ks*Uct可知Ks就是以Uct为横坐标Ud0为纵坐标的如下图曲线中线性段的斜率。故可以通过公式测定Ks.

第一章 板形基本概念习题

第一章板形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板形 2.凸度 3.边部减薄 4.翘曲度 5.板形指数 二、填空 1.板形的表示方法有残余应力表示法,,,,厚度相对变化量差表示法,带材断面形状的多项式表示法等。 2.板形不良可以分为的板形不良,和的板形不良。 3.板带轧制对变形过程有一个主要的要求,即沿各部分有均一的延伸。 4.一般为了使问题简化,以带钢和接近带钢的厚度差表示断面形 状。 5.用相对长度差表示法表示板形,相对长度差也称为。 6.带钢板形实质上是指带钢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 7.厚度相对变化量差表示法,以和两点厚度相对变化量差来表示板形的变化。 8.边部厚度以接近边部但又在以外的一个点的厚度来代表。 9.边部减薄率直接影响到的大小,同成材率有密切的关系。 10.冷轧过程要求严格保证良好板形条件,轧制过程中板凸度的绝对值,但比例凸度应始终。 三、选择 1.板形的表示方法() A. 相对长度差表示法 B. 波形表示法 C. 矢量表示法 D. 残余应力表示法 2.要精确表示残余应力分布,需要用()次函数。 A.1 B.2 C.3 D.4

3.板形缺陷的类型包括() A.侧弯 B.中波 C.边波 D. 复合波 4.对于冷轧宽带钢,产生侧边波时,K cr的取值范围为() A.<12.6 B.=12.6 C.12.6<K cr<17.0 D.>17.0 5.冷轧板的翘曲度一般应小于() A.1% B.2% C.2.5% D.3% 6.用厚度相对变化量差表示法表示板形时,当板形参数S h>0时,说明() A.带钢板形没有变化 B.带钢向边波方向变化 C.带钢板形向中波方向变化 D.带钢向复合波方向变化 四、是非 1.翘曲有各种形式,但都只限于局部。() 2.只要带钢中存在残余的内应力,就称为板形不良。() 3.凡是影响轧制压力的因素,也影响工作辊的压扁分布。() 4.边部金属所受侧向阻力比内部要小得多。() 5.在板形死区内比例凸度变化并不引起板形发生变化() 6.除带钢边部外,90%的中间带钢断面大致具有二次曲线的特征() 7.带钢板形实质上是指带钢内部残余应力沿横向的分布() 8.通过板形控制的方法,可以彻底消除轧制过程中的变形不均() 9.工作辊直径越小,则边部减薄也越小() 10.耍精确表示残余应力分布,需要用四次函数.() 五、问答 1.钢板发生翘曲的力学条件 2.良好板形几何关系的表达式 3.用相对长度差表示法表示板形 4.边部减薄的主要原因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要点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班级姓名 设计起止日期 设计题目: 设计任务(主要技术参数):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签字: 年月日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班级:08t自动化1 学号:T0856120 姓名:周瑜 指导教师:李雪飞 设计时间:2011.12.20-2011.12.24

目录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 2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 2.1 系统的组成 (1) 2.2 系统的工作原理 (2) 2.3 系统的静特性分析 (2) 2.4 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 (3) 2.5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4) 2.6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7) 2.7 电流环的仿真 (9) 2.8 转速环的仿真 (11) 2.9 过电流保护 (16) 3 设计结果分析 (17) 3.1 电压变化和负载变化引起的扰动情况 (17) 3.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存在的缺点及解决方案 (18) 3.3 电流调节器和转速调节器的作用 (19) 3.4 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理由 (19) 4 设计心得体会 (21) 参考文献 (22)

课程设计说明书 N O.1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学习理论课程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开拓思路设计双闭环 直流调速系统。并掌握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调节器的设计及Simulink 仿真等内容,同时在计算、绘图、编号、设计说明书等方面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系统的组成 如图1所示,为了使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设置两个调节器,即转速调节器(ASR )和电流调节器(ACR ),二者之间实行嵌套(或称串级)连接,且都带有输出限幅电路。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 。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1]。图中ASR 为转速调节器,ACR 为电流调节器,TG 为测速发电机, TA 为电流互感器,UPE 为电力电子变换器,*n U 为转速给定电压,n U 为转速反馈电 压,*i U 为电流给定电压,i U 为电流反馈电压。 图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沈 阳 大 学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案 (1).doc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一、现地控制软件 现地采集控制软件采用业界领先的平台和面向对象机制的编程语言在数据库作业系统基础上进行高可靠性、实时性的现地控制应用软件 二、主控级 1、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接收现地控制单元的上送数据并进行处理及存入数据库,供分析计算、控制调节、画面显示、记录检索、操作指导、打印等使用。数据采集除周期性进行外,在所有时间内,可由操作员或应用程序发命令采集现地控制单元的过程信息。 2、运行监视、控制和调节 运行操作人员能通过上位机,对各闸门开度和启闭机的运行工况进行控制和监视。除了显示各孔闸门的位置图形和开度数据外,还设置“启动”、“停止”两个模拟操作按钮和“上升”、“下降”、“远程/现地”、“通讯状态”等模拟指示。主要内容如下: a、根据要求的过闸流量,计算出闸门当前应开启的高度(在 上下限范围内)电脑提示是否确认,若确认即可启动闸门; b、闸门启闭控制,根据给定值启闭闸门,到位停止; c图形、表格、参数限值、状态量等画面的选择和调用; d在主控级进行操作时,在屏幕上应显示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和执行情况; 三、打印记录 显示、记录、打印功能 所有监控对象的操作、实时参数都予记录,对故障信号进行事件顺序记录、显示,实行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主要内容如下:(1)闸门动作过程动态显示; (2)给定开度值显示,闸门位置显示;

(3)闸门升降模拟显示图; (4)上、下游水位数据显示 (5)根据上下游水位和闸门开度,自动计算出当前流量,并进行累计 (6)运行显示、打印; 四、通信功能 主控级与现地控制单元采用RS485总线通信,当通讯不正常时,报警显示。 五、现地控制单元 1、实时自动采集闸门开度在现地显示并通过处理后传送至主控层; 2、根据主控层指令,或根据人工输入的合法控闸指令,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自动控制闸门的升、降,并运行到指定位置; 3、当转换开关在现地状态时,可对闸门开度进行预置,并通过电控柜的升、降、停按钮实现闸门的启闭; 4、在现地控制单元,通过权限开关,可实现远程/现地切换; 5、保留原人工手动控闸功能,人工与自动并存,以便紧急状态及维护系统时使用。 六、系统组成 (1)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与控制、集中监控和信号传输三大部分组成。启闭机室设若干台现地控制柜(PLC),其中信息采集与控制由闸门开度传感器与开度仪、水位传感器等部件组成。集中监控由计算机、键盘鼠标、打印机、UPS电源及其他设备组成(不在供货范围)。而信号传输部分则是采用双绞屏蔽电缆来完成

AFC板形控制原理

1.1 AFC板形控制原理 AFC包括倾辊自动控制、弯辊自动控制、轧制抽喷射的自动控制和边部修整。它的前沿关键部件是VIDIMON辊,它由很多空气转于组成,轧机工作时,铝箔在VIDIMON辊上形成一定的包角,由于铝箔各个部位的松紧度不问,每个转子内部空气都出现上压大下压小的压力变化,每个转子这种情况程度有所不问,各 产生一个电信号传输给VIDIMON处理器,AFC中心计算机根据每个转于反馈的信号,测量出整个板面VIDIMON辊信号的检测倩况,中心计算机把整个板面VIDIMON 辊信号分解为线性部分、抛物线和张力分布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测量的信号分解后,首先,板形的线性部分指令给压上系统,通过倾辊纠正铝箔一边紧一边松的问题;紧接着板形的抛物线部分指令给弯辊系统,通过弯辊纠正铝箔中间松或中间紧的问题;倾辊和弯辊动作之后,纠正了板面的不对称缺陷和对称缺陷,剩余的板形缺陷由智能喷射来完成,当然,上述动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1.2 碎浪特点 条形碎浪宽大约 8—10 mm,间断性的,出现的厚度是小于 60 mm,如果轧机速度达到 900—1100 m/In in,其长度有 250 mm左右,如果轧机速度达到 600 m /In in左右时,它的长度有 500—800 mm左右,其特点: ( l)产生的位置正处在 VIDIMON辊转于之间;也就是喷射横梁纵向两喷嘴之间。 (2) VIDIMON辊板形显示匕,很难发现此问题包存在,往往给入造成一种错觉。(3)轧机高速运转时,比较难辨认,只有失张时这个问题才反应明显,但往往产品最终迸行再结晶退火,部分消除了碎浪而产生的内应力,碎浪倩况得到一定减轻,回此也得不到入们的重视。 (4)头尾料部分倩况更严重。 (5)厚料表现不明显,薄料反应非常敏感。 2 产生原因 碎浪的产生与该处的润滑冷却程度有关。处于喷嘴之间或VIDIMON辊转于之间的铝箔受此处工作辊热膨胀程度所影响,而此处工作辊热膨胀程度受相临两侧喷嘴流量影响, 每个喷嘴都有一个喷射角度,一般控制角度在15”,井目以喷射横梁中心为对称,喷嘴喷射区域之间有一个叠加,这个叠加的水平宽度在8—13 mm左右,回此当其中的一个或纵向一组(受问一信号的支配)流量不够或流量不稳定时,叠加部分的工作辊就要膨胀,从而出现处于喷嘴之间或VIDIMON辊转于之间的条形碎浪,操作手只注意板形是否在要求内,往往很难觉察这细微的变化。 厚料轧制过程中,一般出口大于 60卜 m,由于厚料金属具有一定的刚性,工作辊局部膨胀,使带材局部产生内应力,但不足以在此处产生碎浪;而薄料很容易产生碎浪。 头尾料部分,由于轧机处于升减速阶段,喷嘴根据板形的变化,频繁迸行调整,回此,失张情况下碎浪表现更宽更长。 3.注意事项

冷轧板带板形控制技术

冷轧板带板形控制技术 板形控制是冷轧板带加工的核心控制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板形控制技术不断涌现,并日臻完善,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冷轧板带工业的装备进步和产业升级,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 板形的概念(Concept of Shape) 1板形的基本概念 板形直观来说是指板带材的翘曲度,其实质是板带材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只要板带材内部存在残余应力,即为板形不良。如残余应力不足以引起板带翘曲,称为“潜在”的板形不良;如残余应力引起板带失稳,产生翘曲,则称为“表观” 的板形不良。 2板形的表示方法 板形的表示方法有相对长度差表示法、波形表示法、张力差表示法和厚度相对变化量表示法等多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方法在生产控制过程中较为常用。 3常见的板形缺陷及分析 常见的板形缺陷有边部波浪、中间波浪、单边波浪、二肋波浪和复合波浪等多种形式,主要是由于轧制过程中带材各部分延伸不均,产生了内部的应力所引 起的。 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轧制带材,必须随时调整轧辊的辊缝去适合来料的板凸度,并补偿各种因素对辊缝的影响。对于不同宽度、厚度、合金的带材只有一种最佳的凸度,轧辊才能产生理想的目标板形。因此,板形控制的实质就是对承载辊缝的控制,与厚度控制只需控制辊缝中点处的开口精度不同,板形控制必须对 轧件宽度跨距内的全辊缝形状进行控制。 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Leading factor on Shape control) 众所周知,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轧制力的变化;(2)来料板凸度的变化;(3)原始轧辊的凸度;(4)板宽度; (5)张力;(6)轧辊接触状态;(7)轧辊热凸度的变化。 板形控制先进技术(Advanced Technologies of Shape Control) 改善和提高板形控制水平,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设备配置方面,如采用先进的板形控制手段,增加轧机刚度等;二是从工艺配置方面,包括轧辊原 始凸度的给定、变形量与道次分配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