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摘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处世情怀;受佛教影响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的厌世情怀;源于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词人文情怀

中国的山水文学,滥筋于先秦。自有了题山咏水的名篇佳构起,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文人们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这正是山水与文人能从古代走到今夭的原因。山水陶冶了文人的性灵,文人在山水的濡染中增长了才情。文人们礼赞山水,礼赞自然,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百态千姿,万种风情,正好成为文人们娓娓的心音传真。二者龙凤双飞,相辅相成。当我们穿过山水文学里一诗一文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中国的山水文学,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综观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一、入世情怀

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热心从政,以功业自许。“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宣言,充分表达了汲汲于用世的坚强信念。

积极的入世精神,总是与雄浑苍茫的生命搏动的景象联系着。智水仁山乃是对人类生存及宇宙本体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孔子临流的叹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道出了时间的不息运动和空间的无限与永恒,从而反观人生苦短,有人本的悲枪感;而那种因此激发出的建功立业的千里之志,更见其壮烈。这种悲枪而又雄壮的山水精神,是支撑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行程的一份强力。

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生动体现在古典山水作品中。诗仙李白一生眷怀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业。杜甫的抱负亦不同凡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孜孜以求的宏伟志愿。即使被人视为隐逸诗人的孟浩然其实也是身在江湖,心怀魏阙,在“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景象,磅礴的气势中亦不自禁地流露了诗人“端居耻圣明”的欲一登仕途的迫切心情。在这里,古代文人们积极入世的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功名富贵,而是安社稷、济苍生,即儒家的“达则

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

而在这些入世情怀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报国无门的爱国惆怅,怀才不遇的感慨等等,都使得诗人寄情于山水,借物抒怀,从而成就了一篇篇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

朝代的更迭,国家的沦亡,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飘泊。诗人也不能幸免。在乱离中,即使来到了名山大川往往触动起忧国忧民的感情。杜甫有《愁》诗一首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冷冷非世情。

盘温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 人今罢病虎纵横。

这是社甫因“安史之乱”,避难夔州时所作。诗中充满对渭水秦山的故国之思。可是,关山远隔,亲朋固旧消息全无。何时恢复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全都遥遥无期,自己归期也很渺茫,只好对着江边的青草以及独树的花朵发呆发愁。切骨的思念,使人愁苦难忍。李白虽然比较旷达乐观,但对这种四分五裂的局势,有时也“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忧心冲冲,夜不成眠。

南宋偏安江左,当权者苟且偷安,复国无望。使许多有报国之心的仁人智士,或赋闲在家,或老死林下。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人无不哀伤愤激。张孝祥荆州登城楼北望汴京时写下这样的词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问挥泪向悲风。

无所作为,只能“酒阑挥泪向悲风”,满怀惆怅,向北而泣。

张元干也写道:

群盗纵横,逆胡猖撅。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抵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沙龙,泣孤臣吴越。

为国出力,只能想想而已,被俘虏的徽、钦两宫,生死不明。而南宋的当权人物一味歌舞升平,无心复国,不顾北方沦陷的百姓。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就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在梦中都想为恢复中原献身。可是无人赏识,只好把自己的壮心,“付与百川流”!

陆游更加忧愤深广: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他早以身许国,“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但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早年的从军,为复国出力,而换来的却是“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自己年岁又高,再也不能驰聘疆场,这是多么使人悲枪啊!

遭受着国破家亡痛苦的李清照也写道:“只恐双溪舫锰舟,载不动,许多愁。”离乱的时代给人造成的忧患实在太多了。

元人灭宋的时期,更是兵火连年,哀鸿遍野。许多文人沦落下层,饱经离乱之苦,心灵受到种种创伤,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南宋末年的诗人汪元量反复吟诵的是:“千古伤心南渡

曲,一襟清泪北征诗。”他经过渔关古战场,满目荒凉,山河破碎,悲愁不已。他写道: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通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孟。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兵败之后,山河破碎,乌云蔽日,秋风乍起,思气逼人,冥冥中似有孤魂野鬼在哀哭。登上秦岭,诗人又写道:“峻岭登临最上层,埃漠漠草棱棱。百年世路多翻复,千古河山几废兴。”改朝换代,百姓催难,诗人感同身受,唱出悲歌。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在一首曲子中写道:“咫尺的夭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则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国破家亡,骨肉离散,使人痛心。张养浩有一首《憧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渔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阔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实情。作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他们感觉敏锐,感受至深,心灵上承受着时代所造成的灾难最重。

二、厌世情怀

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条精神支柱。因时代背景及个人际遇的不同,他们或消极遁世,主张清静无为,或积极入世,渴望大有作为。当人生道路,尤其是仕途遭遇挫折时,隐士便产生了,他们往往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和谐静美的山水中平息争胜之心,实现自我疗伤和心灵净化。

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当属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由于个性高洁,他与浑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毅然辞官回家,过上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因此,他在《饮酒》(第五首)中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种厌恶官场、遁迹山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在山水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此类山水美文的典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从段首“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享受自由的轻松惬意!“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江水是那样清澈、透明,如作者的心境。“异水”如是“,奇山”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空山幽谷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以至于陶醉在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中的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

山水景物或雄奇、或清幽,令人或悟道、或发幽思、或惊心动魄,或生闲适之情,于是美在扣人心弦中产生。最早的隐士,很难说是为了欣赏山水的美而隐居的,但后来的隐士又的确迷恋、陶乐于山水。隐士居处于山水之中,犹如进入了大自然的宝殿,大自然把它珍藏的瑰宝首先向最接近、并能感受它的人们展示了出来:名山大川,茂林修竹,清涟绿筱,澄湖静波,急湍奔流,兰窄江汀,奇峰怪石,闲帕烟云,幽泉深壑,奇花异草,禽兽虫鱼……。本来,这些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自然宝库的大门也未曾对人类关闭,然而除了隐士之外,其初期又有多少文化人那么深入去发现、去开发它的美呢?又有谁能象隐士那样从容地观察、体验得细致入微?当然,山水审美意识形成和山水美景被发现之后,都成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诗人不仅在开发自然山水方面有突出的贡献,隐逸生活自身的内容和情趣也为山水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诗人常常把它们水乳交融地联系起来歌咏。如皮日休《李处士郊居》: 石衣如发小溪清,溪上柴门架树成。

园里水流绕竹响,窗中人静下棋声。

几多押鸟皆谙性,无限幽花未得名。

满饮红螺诗一首,刘祯失却病心情。

自然环境与窗中少、的闲适之情和谐一致,天然成趣。又如辛弃疾《丑奴儿》词:“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干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山水景物与隐逸的生活情趣结合得天衣无缝。隐逸生活中如负薪危峰,垂钓清江,策杖水洲,荷锄芝岭,栖霞饮露,卧石观云,松根共酒,洞口弈棋,操琴空山,行吟潭影,寻幽访友,探奇览胜,筑庐造舍,饲鹤种梅,等等高人逸士的超迈行为,大量进入了山水文学作品,展现出山水的钟灵毓秀,清奇超越,使作品具有超凡脱俗、高标逸致的格调。渔隐、樵隐、耕隐等是隐逸生活中常见的方式,在山水文学题材中长写不衰。

三、出世情怀

出世情怀亦可称傲世情怀,此类文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他们借道家的飘逸与豁达,保存了人与大自然的感情。道家极端个人主义的遁世思想,表现在他们的山水诗文意象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切都是出世者飘逸宽朗人格精神的体现。这类人,仿佛武打小说中的大侠,身上有一股豪然之气。他们名曰出世,远离人间烟火,实际上却是享世,在青山绿水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与佛学禅理沾染极深的文人一样,他们也不关注现实人生,但在充分享受大自然这一点上.又比信佛的文人进了一大步。他们也不象芸芸儒生,时时注重

与现实人生的处世态度,尽量委屈求全,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被动地接受自然风景。他们在自然山水中充分享受人生,主动地寻求山水中的乐趣,看似出世,但其性灵却在山水自然中得以放纵。常常以宇宙的博大永恒来视出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表现出无所拘缚,无须执着,任性适意,逍遥自如的人生境界。他们以庄子《齐物论》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悟境,来俯看人间灯火,自然会超逸豁达,无所拘约,深深体悟到无限的宽朗与自由.他们写大自然山水之妙,在于清淡、娴雅,无论春满北国,还是夏游记趣,无论秋野拾零,还是冬日漫游,大自然万水千山中的风云变化,都反映了丰富的人感情世界。发现自然的生命,领略人生的哲理,汲取道家的精神,这是一种人格的宽朗和自由。在张志和、朱敦儒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见道家思想在我国文人心中的份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诗人向我们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

而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瞒,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按排,领取而今现在。”表现诗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安于现状的状态。

然而,说到傲世,我们有不得不说一说那些个虽然遭受挫折,却依然能傲然于世,潇洒豪迈的诗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作于黄州时期,当时词人生活困窘,政治压抑,前途未卜。在这种阴暗沉郁的政治背景下,诗人却能在雨中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并触景生情,因情悟理,写下了这首潇洒狂放的词章。起调的“穿林打叶”之声,显示出风雨来势凶猛,可作者却以“莫听”二字点明狂风骤雨不足萦怀,因为此刻在沙湖道中的他,正“竹杖芒鞋”神情自若,吟啸而来。“何妨”两字,轻松俏皮,体现出作者勇于挑战的精神。“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情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漫步在烟雨迷蒙的崎岖旅途中,任其自然,毫不在意。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在意?纵观全词,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在人生风雨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卓然前行的独立形象。

总之,山水对于中国古代士人具有极具重要的生命意义,其适性畅神、澄怀观道、实现自

我表现都迫切需要山水大自然;山水文学是中国古代士人山水审美与山水人生的艺术剪影,集中体现了哪怕身处逆境也竭力追求乐生、自由与创造的生命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新法.谢灵运的性情与其山水诗的成因[J].江海学刊,1995.

[2]尚永亮.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J].文学遗产,2000.

[3]孟二冬.论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1995.

[4]木公.山水诗兴起原因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

[5]王力坚.性灵·佛教·山水[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

[6]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放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8]张孝祥《院溪沙孰》.

[9]四张元干《石州慢·己酉秋,吴兴秋中》.

[10]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

[11]陆游《诉衷情》.

[12]陆游《谢池春》.

[13]李情照嵘武陵春》.

[14]汪元量《憧关》.

[15]汪元量《秦岭》.

[16]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余华《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研读作品文本,以及文学界和批评界对于余华《活着》的解读,结合自己对《活着》文本内容及形式的理解,从余华写作的初始动机、作品呈现内容和形式外加余华自序中对其相关内容的呈现作为观点论据以及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几个大的板块来完成对于作品的一次探索,更多地展现余华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于人类苦难意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人文关怀;生命意义 Writing the violence of warmth _humanism in Yu Hua's novel "to liv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ork presents the content and from, from writing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Yu Hua "to live”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 and from for "to live” 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text,as well as literary critics plus Yu Hua preface their content presents several large plates as a point of view the argumen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itself to complete the exploration work, to show that Yu Hua's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humane care for the meaning of human suffering. Keywords: Yu Hua ; alive ; suffering ; humane care ; the meaning of life 正文: 《活着》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在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然而这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悲剧才渐次上演。整部作品被接踵而来的死亡贯穿着往前走,充斥着的是满满的死亡的悲凉的气息。这确实是一篇读起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16-04-11T10:51:30.32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作者:韩文芳 [导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韩文芳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731600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小学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新编语文教材更多地选入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文章,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使文章里的真、善、美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不能停留在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说教的传统桎梏上。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然后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提炼、判断,完成“美的鉴赏”,再将自己审美的结果、情感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接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使这种美和情感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流露出来的美和思想,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二、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我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而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结合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遭遇等,“知人论世而谈诗”,透彻领悟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深刻品味作品的文化底蕴,认识到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与变化,认识到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认识到“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要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要充满灵性和热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教学凸显出强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为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我利用说明文《神奇的克隆》中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海洋与生命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关系,激发起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课前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网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只要用键盘敲击出所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进行网络搜索、网上超文本阅读并下载有关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拿来”为自己的论题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此外,我还利用教材内容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讨论。这些开放性语文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标: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评论,了结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 (2)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从历史的角度欣赏一下它们。 有人曾描这样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早上做课间操,晚上跳广场舞,而是一早一晚吟唱《诗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经典。 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7页,思考以下3个问题: 第一,《风》、《雅》、《颂》三者有什么区别? 第二,《诗经》有什么特点? 第三,《诗经》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如何? 请大家阅读教材并找出答案。 一、诗的经典(第一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1、内容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是民间歌谣。 名篇:《硕鼠》、《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特点 句式多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人文关怀教育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观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即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创新最终使得教育个体的学生走向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也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极富主体精神的专业人才。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重视个人自身的发展,同时将自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使得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准确的寻找自身的定位并在进行多变的社会活动时能够正确的选择和创新。人文精神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在于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包括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这是对主体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评定。教育作为提高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构建知识体系是要充分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因此发扬主体精神是现时代的社会主题,是

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主要精神。 二、目前我国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 目前,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认为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的通过率成为评判老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也就使得老师忽略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浇灌式的教学方法,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得人文关怀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措施 1、老师要树立人文观念思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体,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对事物有初步认知的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学生作着榜样作用,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将人文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课堂和课文,因此想要提高

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一)

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一) 摘要:从分析《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可以看出,一位经济学家,在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围,而对更加广阔的社会问题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如对前沿热点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时,还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进行别具一格的诗词创作,对经济学与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文学化的语言表达经济学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经济学家;人文关怀;诗词情结;文学创意哈雅克曾这样评价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只是一个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可以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也可以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不可能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如果不是危险的起码也是令人厌恶的。”1]这样宽严不公的评价虽然不无可商榷处,但是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相比,经济学显然比物理学要更接近于人文科学。正因为此,2001年8月3日,“堪萨斯建议”呼吁全世界经济学界,要从更广泛的人类行为的定义、注重文化、富于历史感的思考、新型的知识理论、经验性的基础、研究方法的扩展、跨学科的对话等七个方面,对当今的经济学作根本性的改革。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经济学家确实不能“只是经济学家”!张明龙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不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他的个人专着《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2],在研究经济学时,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 一、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或以为是人性关怀,或以为是生活关怀,或以为是终极关怀,甚至干脆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人文素养或人文精神……不一而足,看来非一时所能定论的。笔者缺乏理论素养,只是从《研究》和阅读中直觉到:所谓人文关怀首先应当是以正直的良知、不竭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神圣的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而作的现实努力。简洁点,可借用吴炫先生一个词──“存在关怀”,即关注现实社会的健康和进步。张教授二十余年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实质上是他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反映: (一)对前沿热点的关注 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认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善于捕捉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所谓“前沿信息”即现实社会的经济热点问题。1983年,张教授以发表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试谈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这篇论文,正式登上经济学舞台。可是不久,他便从理论的象牙塔转入方兴未艾的竞争研究;刚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力图消解二者对立,寻求结合的途径;稍后,市场经济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他又致力于探讨其类型结构、规则体系,并剖析其利弊;在市场迫使企业改革作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深入之时,他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动力机制、公司制规定和创新实证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切实而深刻的研究;随着市场体制的确位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他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五十年来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宏观调控等;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西部开发战略,次年这一战略便有重点、扎实地进行,他重点就突破资本瓶颈、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业、推进中心地区城市化等西部开发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展开了抓牛鼻子式的研究;2002年,他再就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纵观张教授这二十年来的经济学研究,不难发现:他瞄准的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各个阶段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事实”,①即对人类生存状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关注。 毫无疑问,“经济事实”是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经济学家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还必须针对各种“经济事实”提出相应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然而若局限于此,还不能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因为与时俱进是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虽然保证了经济学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但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镇安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夏泽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首先自己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博览群书,认真研习国学经典。传统国学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我们教师应该熟谙儒道二学,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才能找到解读古代文人心灵的钥匙。唐诗宋词的诗性文化尽显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潜心研究其中的思想内涵与写作特色,学会解读具体的诗歌作品以及其对现在生活的深远影响意义。六朝骈体、唐宋散文在华美与质朴的二律悖反中寻找着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不能以形式主义简单否定,而应体悟、寻觅古人表达心声的艺术追求。明清小说描摹世俗生活,冲破清规戒律,凸显人本、人性于本真,要以审美的姿态,以人文关怀的底蕴去破解文本的密码。 2、摈弃浮躁,静下心来,练好基本功。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

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练好基本功,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我们要善于挤出时间来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技能,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时,教师就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以课堂为阵地,传承好传统文化 (一)抓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和谐

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度校长青年基金项目的成果,批准文号2007QNS05。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与心理和谐 李华华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人文关怀理念,突出体现在影响心灵和心性的品格关怀、探索生命存在和质量的生命关怀,以及追求个人与社会融合的社会关怀层面,从而为人们的心理和谐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心理和谐 品格关怀 生命关怀 社会关怀 作 者 李华华,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合肥 230036) 心理和谐是一种健康、达观、平衡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自身知、情、意的适度协调,面对问题的积极从容,人际交往的理智融洽。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人文关怀理念,突出体现在品格关怀、生命关怀、社会关怀的层面。这种理念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和谐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真正重视心灵、心性问题,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反省自我、反思社会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品格关怀对平和心态的涵养 品格关怀是对人类心性的关怀,也是最基本、最温暖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轻易失掉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生活没有指路明灯,也没有清晰可循的人生轨迹,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空虚、迷茫、无助等不和谐的心理,从而引起一系列不和谐的行为。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此有明确主张: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 说,对 道!、 志!(理想)的坚守,就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其闪光点在于追求与坚持的勇气。 对理想的坚守离不开一定的人生态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总是教人积极向上而为人。他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 安贫乐道!的思想,能够激励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在坚守理想的同时保持快乐心情。在这一意义上, 安贫乐道!又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体现了对人生问题的深层关怀。 孔子还提倡 仁以为己任!。他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 仁!的成就与否关键在于自我意愿,在于主体的认识。主体在施 仁!的过程中,不但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求,还获取了一定的价值感与幸福感,并因日积月累而建立起对人生和社会的信心与希望。所以说, 仁!是一种典型的品格关怀,也是和谐心理得以形成与维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128 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等,均写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爵士时代”的梦幻与迷离,以及在“美国梦”破灭的虚幻与凄凉。他的作品也因为反映出人与物的对立,以及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而经久不衰,成为长期被关注、研究的对象。文章从小说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三方面,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f?s?菲茨杰拉德美国作家爵士时代人文关怀 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等,均写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爵士时代”的梦幻与迷离,以及在“美国梦”破灭的虚幻与凄凉。他的作品也因为反映出人与物的对立,以及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而经久不衰,成为长期被关注、研究的对象。具体说来,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三方面。 一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在他对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同情。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传式叙述,他所构建的人物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带有自身经历的影子。因此,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他对于人物命运的创造与把握,都带有十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他所摹写的人物的不幸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一方面,菲茨杰拉德对于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就是典型。盖茨比凭借着自身的努力,终于跻身上流社会,拥有了财富。尽管如此,他的独立自强、野心勃勃却终究没能带给他真正的爱情,他将财富视作是成功的唯一标签,但却未能与旧日恋人黛茜一起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他拼搏奋进,却最终被人算计而枪杀。菲茨杰拉德对于盖茨比这一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显然是非常同情的。盖茨比死去后,菲茨杰拉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盖茨比的同情,他把盖茨比的死亡比喻为破碎的梦。盖茨比作为“美国梦”的化身,他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他的死,却在世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借助盖茨比的痛苦与迷惘,道出了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反思。通过盖茨比的悲惨命运,菲茨杰拉德旨在揭示出人作为一个充满思想的个体,在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下的失落与迷离,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菲茨杰拉德若没有经过对小说人物情绪的深度把握与关怀,是无法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的。从这个角度说,盖茨比的悲剧,正是菲茨杰拉德心中苦痛的倾诉与抒写,因此会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菲茨杰拉德作为出色的小说家,对于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甚至小人物的命运,也带有着深刻的悲悯与同情。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刻画的威尔逊夫妇就是这样的人物。威尔逊夫妇是值得抨击的,却也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相对于盖茨比、布坎南这些富人,有着更多的艰辛与无奈。茉特尔?威尔逊无疑是虚荣且堕落的,然而她成为汤姆?布坎南的情妇,从本质上来说与盖茨比是黛茜的情人并无二致。最终二人的死去,都与自己的情人身份大有关系。因此,菲茨杰拉德在书中设置茉特尔?威尔逊这样一个人物,似乎是试图为盖茨比的命运悲剧的必然性提供一个佐证,而在此同时,茉特尔?威尔逊的命运,也是值得叹息与同情的。而与此同时,乔治?威尔逊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作为一个男人,被自己的妻子背叛,又受到了妻子情夫的欺骗,杀害了无辜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安排他在杀死盖茨比后自杀,表现出乔治?威尔逊的绝望与痛苦,无疑也是值得同情的。 二对物化社会的反思 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表现出对于当时美国社会过度物化的反思。菲茨杰拉德虽然通过写作名声大噪,且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他及其夫人的挥霍无度,使得他的生活仍然入不敷出,最终死于酗酒。在这种人生境遇的态势下,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也处处透露出对于物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重视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其实,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在语文教育中,还应该重视其人文性,尤其是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在新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其实很简单,语文的人文性要在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中体现,要在课堂中体现。 一、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孩子的自信心从哪儿来?还要通过教师的鼓励,通过语文课堂上的锻炼。课上发言、朗读课文、讲故事、演课本剧等都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好机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机会,培养自信,一定不要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中等生”。 识字课《江河湖海起波浪》,其中生字有一定难度——字数多,笔画多,结构复杂,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当我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学到“海”字时,刚一出示这个字,学生的小脑袋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后面。原来,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一个男孩子,他叫“彭文海”。 彭文海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最后,属于教师最容易忽视掉的“中等学生”。他平时胆子就比较小,说话声音不大,再加上容易被老师忽视,上课时表现的机会就更少了。看着黑板上笔画复杂的“海”字,想着坐在教室最后的胆小男孩“彭文海”,我灵机一动,请他到前面当小老师,把这个字教给大家。在我的鼓励下,彭文海勇敢地走上讲台,把“海”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带着大家按笔画顺序写了两遍,并组成词语带读。我站在一边,看着同学们神情专注地学字,看着彭文海认真地讲字,心里十分高兴。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字十分熟悉,当课堂上要学到时更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身为老师,应该理解低年级孩子这种激动的心情,并让他们发挥出来。学生们平时就喜欢模仿老师,爱当小老师,而这个时候就更愿意当小老师把自己名字中的字教给大家了。我相信,这次经历会给彭文海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与此同时,平时容易被忽视的“中等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胆小的孩子也会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树立了自信心。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因为突然变换了教学方式,他们也十分感兴趣,精力集中,就能很快学会并深深记住了所学的生字。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课程,只局限于自己的教案。我们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随时随地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 二、在语文课堂上处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机。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语文课堂上也随时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身为班主任老师,不能急躁,要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解决好问题,同时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现代文学的人文关怀论述

现代文学的人文关怀论述 一、现代文学中的功利和平民色彩 现代文学非常重视文学的宣传功能,并把文学视为人类解放以及社会改革最佳的思想武器。当时由于时代环境所左右,五四新文学从最开始就已经被深深地烙印上功利的痕迹。同传统文学相比较,现代文学表现出了一些古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点,现代文学作家不再视文学为消遣的工具或宣扬封建道德的载体,恰恰相反的是,现代文学作品里处处闪现着个性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等,把文学视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从当时文学研究会所提出的“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到“戏剧是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最后到解放时期文学的“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一演变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文学的功利色彩变得越来越浓重。另外,在具体的现代文学创作中,以鲁迅为例,鲁迅的文学创作从最开始的“遵命文学”变为后来的“人生派”写作;从无产阶级文学创作转为“左翼”文学创作;从担负抗日的时代任务到展现工农兵生活状态,现代文学始终肩负着一系列的时代任务,包括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抗日救亡以及解放战争等。这就形成了现代文学极其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和革命战斗作用。可以说,现代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革命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革命总战线中一条主要的思想战线,成了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思想武器,成了真实映照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生活的一

面时代的镜子。 另外,现代文学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平民化特征。五四时期,伴随着文学创作观念的重大改变,现代文学作家从一开始就极力反对传统文学的主要以封建帝王以及个人的通达为创作题材的文学创作理念。现代文学先驱们主张要更多地关注那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的真实生活境况和生存状态,周作人所倡导的“平民文学”是当时的典范。他曾明确指出:“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人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载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上不常见的人;而普通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一人,所以其事也更为普遍,更为切己。”我们可以从上述的观点中看出,周作人所主张的“平民文学”,主要是指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要从平民的创作视角出发,真正把平民提升到人的高度进行文学的描写和叙述。 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现代文学本身的发展,文学的平民性被人为地打上了一层厚厚的政治色彩,平民被提升为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的“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结合具体的实际,把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进行了划分,主要依据阶级成分进行划分,包括工人、农民、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并要求现代文学以当时占总人口90%以上的“人民大众为题材进行具体的文学创作。由此一来,现代文学中的平民思想被进一步地引向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之路。这种理论上的跃进,必然对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风格产生本质上的规范和制约,势必导致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对象仅仅局限于那些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012-02-14 15:4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一是媒体过度采访。陈贤妹本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家妇女,老人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上电视,甚至成为“名人”。尽管这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阿婆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但多处画面中可以发现,她在接电话的同时,还在众媒体的包围当中,一支支话筒还在对着她。她自己都向记者表示这已经干扰到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回避采访,她的儿子刚把她接回清远老家,第二天又被政府“请”回赶去接受颁奖。二是媒体不当评论。有人质疑她三拒政府慰问金的目的是想出名。当有记者问她是否是炒作之举,这位老人表情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重点难点:重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难点——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过程: 一、《诗经》 1、时间:___初年至_____,约500年,共计305首诗歌。北方文学的代表 2、内容:《___》是精粹,民间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伐 檀》《硕鼠》);《____》是周王城的诗歌,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情感,分为《小雅》和《大雅》; 《____》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3、特点:⑴句式以____诗体为主,或间以杂言;⑵风格为___主义 4、地位:⑴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⑵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产生:公元前__世纪产生于南方__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是杰出代表。 2、特点:①句式较为灵活,长短不一。②风格为____主义的创作手法。 3、地位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4、楚辞代表屈原:代表作《___》。他追求“美政”,同情人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汉赋 1、汉赋特点: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西汉赋:汉武帝时为全盛阶段,气势恢弘、词藻华美。____《子虚赋》《上林赋》。 3、东汉赋:代表__、___,短篇赋兴起,摆脱了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清新活泼。 四、唐诗 1、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策和科举制度的的推动。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代表人物: (1)李白,体现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具有__主义风格。(2)杜甫,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

丰子恺漫画中的人文关怀

丰子恺漫画中的人文关怀 丰子恺(1898年11月—1975年9月),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法号婴行,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和佛教学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1921年留学日本。生前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画院院长、西泠印社社长。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一生出版170余部画集、著作和译著。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人文关怀”这个词。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漫画的艺术世界,一同来欣赏其中的人文关怀吧! 一、赞美童心的真纯 热情讴歌儿童纯真无暇的心灵 《瞻瞻的车》(见下图一)、《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见下图二)就是诗、就是儿歌,《花生米不满足》就是散文。 1955年,丰子恺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子恺漫画选》自序中,谈到了儿童漫画的创造初衷:“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 丰子恺认为:“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整地看到。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在丰子恺的一生中,热情洋溢地赞扬儿童,赞扬他们纯洁无暇的心灵,赞扬他们心口一致的态度。他说:“我企慕他们的生活天真,羡慕他们的世界广大。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又觉得人世间各种伟大的事业,不是那种虚伪卑怯的大人们所能致,都是具有孩子们的大丈夫气的人所建设的。”在丰子恺那里,“儿童”意味着天真、真率,“大人化”意味着虚伪、冷酷、功利。丰子恺就是以儿童的漫画,揭露中国传统的“虚伪”和“欺骗”的国民性。他认为,童心是最纯洁最善良的。孩子们举止自由自在、说话无拘无束,他们像阳光下的花朵,相互敞开心扉。 一个像童心世界那样纯洁善良的社会,成为了丰子恺的社会理想境界。他说:“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 有一天,丰子恺的孩子阿宝看到凳子光秃秃的四条腿杵在地上,于是就把自己的一双鞋和妹妹的一双新鞋给凳子穿上。正得意时,妈妈一边跑过来一边喊道:“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这时,丰子恺忙给妈妈使了个眼色,叫她别过去。丰子恺拿起画笔,迅速记录下了这一可爱的瞬间。这就是丰子恺的代表作之一《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这类漫画还有《爸爸不在的时候》、《尝试》、《阿宝赤膊》、《拉黄包车》、《取苹果》、《锣鼓响》、《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姊姊做媒人》和《买票》。 从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教育 丰子恺在立达学园时就提倡对儿童“爱的教育”,他反对刻板的严酷的教育方式,更反对一刀切的模式化教育。漫画《我们设身处地想象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二)》、《剪冬青联想》、《某种老师》和《不平发泄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古诗传颂现代百姓 1925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朱光潜等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这期间,他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高举“五四”文学革命旗帜,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反映人生、关心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最全版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教材 1、教学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阐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三课内容是文化的不同分支,各有各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本专题的特殊性。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增强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色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色。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本课的教学侧重于大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按照一定顺序,并体现一定目的性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大量接触,使其从心灵深处感受,了解古典文学之美,并且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引导,层层递进的剖析古典文学的思想根源和灵感之源。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体会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课前分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整理不同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争取对自己收集到的成果进行理性而深刻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华人,在心灵上有宋词的入心,元曲的安身,唐诗的永久慰藉,这是幸运的。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中国古典文学又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呢?又有什么样的时代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专题二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文学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 讲授新课:一、诗的经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