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解读《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解读《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1.标准编制及内容简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编制组2008年7月底开始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经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完成了编制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898号公告宣布《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下称《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235-2011,2011年1月28日发布,2011年12月1日实施。

《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材料、设计、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附录A为全国主要城市降水量及风压强度。此外,《规程》还包括用词说明、引用标准目录及条文说明。

2.《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主要条文解读

2.1总则

2.1.1 1.0.1条

总则的1.0.1条说明了制定《规程》的目的意义。

建筑外墙的防水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建筑节能的要求下,防水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建筑(外墙)多样性的发展、建筑高度的增加以及风压系数的加大,致使外墙渗漏率增加。渗漏降低了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使用功能,沿海地区主要表现渗漏问题,寒冷地区还包括冻胀损害问题,这些都缩短了外墙的使用寿命。由于缺乏外墙防水的统一做法和指导工程实践的标准规范,致使外墙的耐久性及使用功能得不到保证。《规程》将对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和节约能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已有的建筑屋面、地下、室内防水工程标准配套,以完善建筑物整体防水的工程标准体系。

2.1.2 1.0.2条

总则1.0.2条明确了《规程》的应用范围,以砌体或混凝土作为围护结构的建筑外墙防水工程,尚不包括其他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例如玻璃、木材、塑料、金属材料等(从发展完善外墙防水体系考虑,相关内容有待今后进一步补充完善)。

砌体围护结构是指采用黏土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空心砌块与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作为

围护结构材料的墙体;混凝土围护结构是指采用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作为围护结构材料的墙体。砌体和混凝土围护结构是现在以及今后主要的外墙形式,先期编制规定要求也是必要的。

2.1.3 1.0.3条

总则1.0.3条明确了本规程应与现行国家工程标准、产品标准,现行行业工程标准、产品标准相互协调。

2.2术语

术语部分分为3条,对于《规程》涉及的术语、相关标准未有规定的“建筑外墙防水、防水透气膜、滴水线”作了规定说明。

防水透气膜是一种新型材料,为塑料膜材制品,在建筑领域可用于屋面和墙面。防水透气膜具有防水、透气功能,对保温层及墙体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在满足外墙防水要求的同时能保证保温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能达到设计规定的热工性能。

2.3基本规定

2.3.1 3.0.1条

3.0.1条提出了建筑外墙防水的基本功能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雨雪水侵入墙体,会对墙体产生侵蚀作用,如进入室内,将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当外墙有保温层时,还会降低保温层的热工性能,使其达不到原设计的节能指标,由此产生的损害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止雨雪水侵入墙体是外墙防水最重要的功能。2)建筑外墙的防水层自身及其与基层的结合应能抵抗风荷载的破坏作用。3)冻融和夏季高温将影响建筑外墙防水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功能(尤其是寒冷地区做好了防水可以抵御冻融的破坏)。

2.3.2 3.0.2条

3.0.2条规定了建筑外墙整体防水的范围要求。

根据国内建筑外墙防水设防的现状和实际做法以及现代建筑对建筑外墙的要求,《规程》将建筑外墙防水设防分为墙面整体防水和节点构造防水两类,墙面整体防水包括所有外墙面的防水和节点构造部位的防水。

目前,外墙防水工程实践中主要采用两类方式进行设防一类是墙面整体防水,主要应用于南方地区、沿海地区以及降雨量大、风压强的地区;另一类是对节点构造部位采取防水措施,主要应用于降雨量较小、风压较弱的地区和多层建筑以及未采用外保温墙体的建筑。各地采用外墙外保温的建筑均采取了墙面整体防水设防。

墙面整体防水设防分为两类:一类是指降水量大、风压强的无外保温外墙,包含“年降水量≥800mm地区的高层建筑外墙”和“年降水量≥600mm、基本风压≥0.5kN/m地区的外墙”两种情形;另一类是指降水量较大、风压较强的有外保温外墙,包含“年降水量I>400mm且基本风压≥0.4kN/mz地区有外保温的外墙”、“年降水量I>500mm且基本风压≥0.35kN/m地区有外保温的外墙”和“年降水量≥600mm且基本风压>10.3kN/m2地区有外保温的外墙”三种情形。根据调查,由于外墙外保温的大量实施,以及目前常用的保温材料和外保温构造做法,使外墙更易发生渗漏,并且即使水分不进入外墙本体和室内,只要进入保温层,就会严重降低保温效果和保温层的耐久性。据研究,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会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大。所以,《规程》规定上述情形下的外墙需要进行墙面整体防水设防,以保证保温功能的实现。

外墙防水设防类别划分的主要考虑因素为:1)年降水量、基本风压等气候参数与外墙渗漏的高度关联性。外墙渗漏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降雨,雨水可以沿着墙体的裂缝、薄弱的节点缝隙进入墙体内部甚至室内,或是通过墙体非密实的孔隙渗入墙体内部;同时,水的冻融也对墙体产生破坏作用,因此降水量的大小必然是防水设防的主要依据。风压的增大也会使雨水对墙体的渗透压力增加,加剧外墙渗漏水的程度。

根据国外有关试验资料介绍,10m高的墙上,当降水量为17mm、风速为8级时,墙上的实际降水量达到了51mm。可见,渗漏水受风压的影响是很大的。2)《规程》的防水设防规定与实际防水工程相对应。经调研,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江西(部分)、湖南、湖北(部分)等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无保温或者自保温的外墙,防水设防主要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墙面整体设防,饰面层主要采用面砖和涂料;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部分)、湖北(部分)等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外保温或内保温的外墙,防水设防也采用墙面整体设防;北方城市(淮河、秦岭以南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外保温的外墙,防水设防也采用墙面整体设防,饰面层以涂料为主。因此,本规程对外墙的墙面整体防水设防要求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2.3.3 3.0.3条

3.0.3条规定了建筑外墙节点构造防水的范围要求。节点构造的防水指门窗洞口、雨篷、阳台、变形缝、伸出外墙管道、女儿墙压顶、外墙预埋件、预制构件等交接部位的防水。

根据调研的情况,本规程第3.0-2条规定以外的地区、年降水量t>4001Tim地区的建筑外墙渗漏主要发生在门窗洞口、雨篷、阳台、变形缝、伸出外墙管道等节点部位,因此应采用节点构造防水措施。降水量<200mm的干旱区以及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地区主要在

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新疆大部,虽然外墙渗漏的情况比较少见,也可根据工程实际使用情况对节点部位进行防水密封处理。

2.3.4 3.0.4条

3.0.4条列出了全国主要城镇基本风压和年降水量。表中未列入的地区基本风压及年降水量按相关标准或根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

参照GB50178-19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气象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最新资料,并结合工程实际和外墙对墙面防水设防的要求,本规程设定的墙面整体防水设防所对应的主要气候地区如下:1)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湿润区),主要为沿淮河—秦岭(陕西的汉中市、安康市,河南的驻马店市、信阳市)—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线以南的地区(此为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包括成都市)以及江南地区,其他北方地区的城市主要有辽宁的丹东市、吉林的通化市。2)年降水量≥600mm、基本风压30.5kN/m的地区,主要为沿海地区,例如广东的汕头、汕尾、阳江、深圳,海南的海口、三亚、琼海等大部分地区,广西的北海、钦州、东兴,浙江的温州、舟山,福建的福州、厦门,山东的青岛、潍坊、荣成,辽宁的大连、营口。3)年降水量3400mm且基本风压≥0.4kN/m。地区、年降水量≥500mm且基本风压≥0.35kN/m的地区、年降水量≥600mm且基本风压i>0.3kN/m地区以及年降水量3400mm且基本风压<0.4kN/m的地区,参见附录A。风压和高度对于墙体降水量的渗透性有极大的影响,低层建筑的外墙除沿海地区外,很少产生渗漏。随着建筑物的增高,墙体的渗漏自然要增加,高层建筑的增加是导致外墙渗漏的主要原因。

2.3.5 3.0.5条

3.0.5条提出了外墙外保温防水的做法应与J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相互协调。对JGJ144-2004适用范围内的居住建筑外墙外保温的防水做法应按其规定执行。

2.3.6 3.0.6条

3.0.6条提出了《规程》涉及材料的安全环保原则要求,防水材料及其配套材料均应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例如不得产生有害物质、不得污染环境、不得采用易燃材料等。其中,建筑防水涂料应符合JC1066-2008《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2.4材料材料部分对《规程》涉及的材料作出了规定和要求,分为一般规定、防水材料、密封材料、配套材料4节。

2.4.1一般规定该部分提出了外墙相关构造层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及防水材料应符合的

国家相关标准。外墙防水工程中采用大量的化学材料,因此选择时一定要考虑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否则会引起防水作用降低或失效。

墙体防水材料性能首先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应符合相应的材料标准规定的指标要求;当所用的材料无标准时,应经过产品鉴定认证方可使用。

2.4.2防水材料该部分列出了《规程》所涉及的“普通防水砂浆、聚合物防水砂浆、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聚合物乳液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和防水透气膜”等6项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

2.4.3密封材料该部分列出了《规程》所涉及的“硅酮建筑密封胶、聚氨酯建筑密封胶、聚硫建筑密封胶和丙烯酸建筑密封胶”等4项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

2.4.4配套材料该部分列出了《规程》所涉及的“耐碱玻璃纤维网布、界面处理剂、热镀锌电焊网和密封胶粘带”等4项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

2.5设计设计部分对设计作出了规定和要求,分为一般规定、整体防水层设计、节点构造防水设计3节。

2.5.1一般规定该部分分为6条,对建筑外墙整体防水(5.1.1条)及建筑外墙节点构造防水设计(5.1.2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对防水层设置的原则(5.1.3条)、不同结构材料交接处的增强材料处理要求(5.1.4条)及构造层之间的界面处理(5.1.5条)进行了规定,强调了要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选择外墙防水材料(5.1.6条)。

2.5.2整体防水层设计该部分分为6条,5.2.1条对无外保温外墙的整体防水层作出了规定,无外保温外墙防水做法包括外墙无保温、外墙自保温和外墙内保温三种(涂料饰面、块材饰面、幕墙饰面);5.2.2条是对外保温外墙整体防水层的规定,分别对涂料、块材、幕墙饰面外保温的防水做法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做法参照JGJ144-2004的规定;5.2.3条对砂浆防水层在不同条件下采用耐碱玻璃纤维网布和热镀锌电焊网作出了规定;5.2.4条对不同基层防水层的最小厚度作出了规定,基于不同的基层,防水层的厚度和做法是有所区别的;5.2.5条对砂浆防水层的外墙分格缝进行了规定;5.2.6条强调了应作好建筑外墙地面与地下交接处的防水处理,使外墙防水层与地下防水层形成整体。

2.5.3节点构造防水设计该部分分为7条,对建筑外墙的主要节点构造防水设计作出了规定和要求。5.

3.1条对外墙门窗框周边节点部位外墙渗漏水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门窗框周边是最易出现渗漏的部位,应着重进行设防。5.3.2条对雨篷的坡度要求、滴水线等的做法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空调板防水、凸窗顶板和外飘窗的防水可遵照雨篷处理。5.3.3条规定

了阳台坡向水落口的排水坡度要求,外沿应作滴水线,同时规定水落口周边应做好密封。

5.3.4条规定了变形缝的做法,变形缝应增设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两端采用满粘法固定,并辅之以金属压条和锚栓,同时应做好卷材的收头密封。变形缝可采用不锈钢板进行封盖,也可采用铝合金板、镀锌铁皮、镀锌钢板等具有防腐蚀性能的金属板封盖。5.3.5条规定了伸出外墙管道的坡度要求和套管周边的密封要求。5.3.6条对女儿墙压顶的选材及排水坡度做法进行了规定,压顶主要有金属制品压顶或钢筋混凝土压顶,无论采用哪种压顶形式,均应做好压顶的防水处理,并与屋面防水做好衔接。5.3.7条强调了外墙预埋件的密封要求,外墙落水管和外挂锚固件的防水可遵照预埋件处理。由于预埋件大多具有承载作用,易产生变形,因此,后置埋件和预埋件均需做密封增强处理以保证防水的整体性。

2.6施工该部分对施工作出了规定要求,分为一般规定、无外保温外墙防水工程施工、外保温外墙防水工程施工3节。

2.6.1一般规定该部分分为9条:6.1.1条规定外墙防水工程设计应编制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6.1.2条规定外墙防水施工队伍应有资质,人员应有上岗证;6.1-3条规定进现场的防水材料应抽样检查;6.1.4条强调每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1.5条规定了建筑外墙的有关部件应在防水施工前先行安装完毕;6.1.6条对外墙防水层的基层、找平层作出了规定和要求;6.1.7条对面层块材的勾缝提出了要求,勾缝密封可以起到局部加强作用,使之满足外墙整体防水的要求;6.1.8条规定了对外墙防水防护成品保护的要求;6.1.9条规定了外墙防水施工的气候条件,对气候条件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2.6.2无外保温外墙防水工程施工该部分分为6条:6.2.1条规定了外墙结构表面的清洁、孔隙处理以及不同结构材料交接处增强处理的要求;6.2.2条规定了外墙结构表面找平层施工的做法;6.2-3条明确了外墙防水应先做好节点处理,再进行大面施工;6.2.4条规定了砂浆防水层的做法,包括基层要求、砂浆配制、施工要求、不同部位的处理方法及养护等;6.2.5条规定了涂膜防水层的做法,包括施工前的节点密封处理、涂料的配制、施工工艺的要求以及后续工序等;6.2.6条对防水层中设置的玻璃纤维网格布及热镀锌网片的使用要求进行了规定。

2.6.3外保温外墙防水工程施工该部分分为3条:6.

3.1条对防水层的基层、防水层和保温层作出了规定;6.3.2条规定了防水层的施工做法应按照6.2.4、6.2.5、6.2.6条的规定;6.3-3条对防水透气膜的施工做法作出了规定。

2.7质量检查与验收质量检查与验收部分分为一般规定、砂浆防水层、涂膜防水层、防水透气膜防水层、工程验收5节。

2.7.1一般规定该部分分为5条:7.1.1条规定了找平层、防水层等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主要用于分项工程验收时进行的感观质量验收;7.1.2条提出了防水材料除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测报告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外,还应有产品抽样检测认证的试验报告,其质量应符合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7.1-3条规定了外墙防水层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渗漏检查,检查应在雨后或持续淋水30min后进行;7.1.4条规定了外墙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批及数量;7.1.5条规定了外墙防水工程防水材料现场抽样数量和复验的项目。

2.7.2砂浆防水层该部分分为7条,其中7.2.1~7.2.4条为主控项目,对材料要求、砂浆防水层的渗漏、砂浆防水层与基层的结合、砂浆防水层节点检验方法等作出了规定;

7.2.5~7.2.7条为一般项目,对砂浆防水层表面缺陷、留茬位置、平均最小厚度进行了规定。

2.7.3涂膜防水层该部分分为5条,其中7.

3.1~7.3-3条为主控项目,对材料要求、涂膜防水层的渗漏、涂膜防水层节点检验方法等作出了规定;7.3.4~7.3.5条为一般项目,对涂膜防水层平均最小厚度、粘结强度、平整度、均匀度和有关缺陷的检验进行了规定。

2.7.4防水透气膜防水层该部分分为6条,其中7.4.1~7.4.3条为主控项目,对材料要求、防水透气膜防水层的渗漏、防水透气膜防水层节点检验方法等作出了规定;7.4.5~7.4.6条为一般项目,对防水透气膜的铺贴和检验作出了规定。

2.7.5工程验收该部分分为2条:7.5.1条规定了外墙防水工程应符合分项工程各检验批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7.5.2条规定了外墙防水防护工程验收文件和记录的内容,要与GB 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相关内容协调,外墙防水防护工程完成后,应会同各有关方验收,进行记录归档,以便查验。

3标准编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

3.1标准编制存在的问题

《规程》还缺乏对分类做法的具体规定,对类别划分的规定做法还不够细化,现场检测手段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3.2今后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

加强工程应用调研,结合调研成果进一步系统地对不同类型的外墙进行模拟防水工程试验,确定具体合理的做法;对类别划分的规定做法应进一步细化完善;探讨完善现场检测的

手段;对相关的外墙防水材料进行试验研究,确定理论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