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感受革命先烈“反专制、求民主”“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等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山雨欲来(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团体、军事)

二、武昌圆梦保路风潮

10月10日起义武汉三镇光复

三、铸就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五色旗

四、民主的丰碑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邓等五位领导人在正式隆重的场合穿中山装的图片,请同学说说领导人们穿的服装以及由来。

生:中山装源于孙中山

师: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样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简练、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名望,这种便装很快流行,发展成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毛泽东也经常在公开场合穿着,此后,中国历代领导人也身着中山装出现在世界舞台,那么孙中山为什么备受推崇以致他穿的服装都被命名?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被江泽民评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孙中山的影响力是如此之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辛亥

革命那段峥嵘的岁月,重温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板书第13课辛亥革命

孙中山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市的一农民家庭,13岁时,随母亲去了美国夏威夷州

的檀香山,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她到澳门行医,致力于治

病救人,但后来孙中山的思想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他改医人为医国,寻求救国之路,从事挽

救民族危亡得的政治活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年轻人做出了这种决定?中国当时得了什么病,这位医生竟想医

国呢?想想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板书山雨欲来)

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9年,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危机清政府统治。

师:很好,(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政治)在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出政策挽救了吗?

有,那就是迫于形势的压力,打出了“宪政”和“预备立宪”,提出行政改革、设立议会、

地方自治。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改变,只是清政府的幌子,以“改官制”为名,把

权力集中在了满洲贵族手里。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板书经济),如棉纺

织、缫丝、面粉、火柴。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这使得资产阶级左派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

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呼声,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展起来,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出现了,他们一般出身与中下层(板书阶级),深受社会动荡和农民群众革命形势的影响,一些人从资产阶级革命文化中吸取革命和民主的一部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在当时革命的潮流中,成为了运动的进步力量。当时上海、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出示一张有三个人物肖像、名字、代表作的图片),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这三位民主革命者的思想。(板书思想)

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

“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立即撰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针锋相对地指出: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提倡革命改变中国。

师:大概是这个意思。中国到底应该走向何方还没有明确的理论,章炳麟提倡革命宣扬公理,去掉旧俗。邹容也将革命作为社会进化的公理,强调革命的进步意义,提出了“开创中华民国”的口号,要求根绝郡主专制等,他在《革命书》中写到;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邹容在此书出版后遭到反动势力的深忌,被清政府通过上海租界巡捕局拘捕监禁,于1905 年以折磨死于狱中。陈天华提出了针砭时弊的已见。是革命派中最激进的先锋和最卓越的鼓动家和宣传家。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到:“(新政)不但没有放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了不治之症。”在《猛回头》中极力抨击清政府“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重重,竟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而之前的孙中山见中国得病之深竟是因为有清政府这个毒瘤,作为外科医生他的主张切掉,也就是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写道:“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人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孙中山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生:有心人要拯救于水火之中的四亿人民,扶将倒的中国,孙中山与众贤豪同舟共济。

师:孙中山是早期的民主革命宣传家,走在时代先列,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以上那段话是摘自《兴中会章程》。孙中山组织起了爱

国豪杰志士,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出示图片

誓词中的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称呼,含有贬义。其他团体还有华兴会、光复会等等。(板书团体)这些团体酝酿的起义规模比较小,但基本上也都是以失败告终。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回忆说: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在孙中山的推动协调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那么纲领和三民主义是如何对应的?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民族对应,创立民国与民权对应,平均地权欲民主对应。

师:很好,民族放在首位,意味着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是首要。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孙中山以他的资历和为革命的贡献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展示同盟会成立的图片

老师再具体介绍一下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把打击对象集中在满族统治者上,但没提出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势力,以及反对帝国主义,是资产阶级自身软弱的表现。民权主义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平均地权,预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三民主义在当时有着很大的振奋人心的作用。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同盟会和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统一的纲领:三民主义:民主主义、统一的口号、统一的机关刊物。

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革命高潮,有镇南关起义、萍浏醴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展示各地起义的图片。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张鸣歧,这个人后他也赞助袁世凯称帝。遍搜两广总督不得,又冲杀出来,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俄卫队相遇,双方激战一昼夜,黄兴手部受枪伤,最后他带剩下的这一孤军逃走,后收敛起义军尸体时,得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成为黄花岗起义。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后来的武昌起义为革命军圆梦。(板书军事)

(板书武昌圆梦)展示联合国龙灯大会图片。同学们从图片上能找到哪些信息?

生:前面一个人为清朝官员,后面几个微外国列强,他们举着火车做的龙灯,十分得意。

师:读图很仔细。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其实是卖给了列强国家。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四川是按地租3%出谷来作为铁路资本。由于清政府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招致了四川城乡劳动人民、地主绅商的反对,各界人民群众、保路同志会会党等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板书保路风潮)此时四川军务吃紧,清政府从湖北调兵遣将,造成湖北防御空虚。加之,湖北的新军力量中革命党人前期革命思想的宣传,有着一定的军事力量,此时,同盟会加强宣传策划起义。下面老师还原武昌起义的前前后后。(板书10月10日起义)

10月9日,孙武在配置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湖广总督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新军率先起义。革命党内外配合,攻占楚望台军械处,这样有了一定的枪支弹药供应。晚上22点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24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

总督瑞瀓打破督署后墙,慌乱中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接着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取得光复。(板书武汉三镇光复)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那为什么黎元洪被推为都督,他做了什么?孙中山有在哪呢?

生:(如果会)孙中山作为革命派领袖当时正流亡海外,他在美国为革命起义筹款,打仗得需要军饷,而湖北此时没什么大人物,革命派就拉了黎元洪为都督。

师:对。孙中山从1911年1月到达美国,为发动黄花岗起义筹饷,后去了加拿大宣传革命,一直到将近年底在国内电催下回国。武昌起义时,革命军内也无由声望之人,他们选中了就军官黎元洪,黎元洪本人厚学,待人和善,诸如其他革命党人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其他在武汉的革命党人官衔不高,难以让众人折服,所以有了黎元洪被推为都督的情况,但从另一点也显示了革命党人不成熟,软弱的缺点。

武汉光复后,接着散布与各地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起义,一个月之后,全国十四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十几个省独立之后怎么办?

生:统一起来。

师:如何统一?就需要统一起来。西方,依靠个人,美国是华盛顿。此时的中国谁更合适?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为革命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看一段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扶邻说:“孙中山对于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革命乐观主义。……无论如何,这种乐观主义给了他们最后推翻清政府的迭次武装起义以活力。在辛亥革命爆发之时,他被公认为“毋庸置疑的主要的发动者。”、孙中山从19世纪末从事革命开始,倾注了心血,尽管武昌起义之前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一直坚持,积极奔走,筹措经费,沟通国外支持革命人士,为革命做了很多贡献,他自然有着极大的魅力作为领导者。(板书铸就民国)

1911年底,孙中山回到上海,十七个省开秘密会议,孙中山以十六票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典礼成立,大总统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展示五色旗图片,板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五色旗)

就职典礼在南京两江总督府西暖阁举行,(展示大总统誓词)孙中山举左手高声宣誓,哪位同学读一下。

生: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与国民。

师:从誓词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

生:大总统宣誓推翻清政府,为国民谋幸福,直到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他会卸职,没有专制色彩。

师:总体概括地可以,那这个中华民国的领导者——总统和封建君主——皇上有什么区别呢?咱们从誓词、诏谕上区别一下。古代皇帝的就职典礼叫什么?清帝下诏招数开头都怎么说?大家想想电视剧上的情节。

生:登基大典。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师:呈现一张清帝诏书的图片

。这个奉天承运说的是戴天行命,朕是天子,朕奉天意来统治人民。而孙中山誓词则提到为国民谋幸福,为国民服务,呈现一种恭敬人民的姿态,传达着民主思想。孙中山的宣誓举动,第一次置于人民于主人的地位,自己在公仆的地位。唤醒了数千年,一直处于子民地位的中国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限期剪辫子,禁止妇女缠足,严禁鸦片,废止“大人”“老爷”的称呼等等。而且孙中山担任总统后,作风十分平民化,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某日,一老农在街

上见到买茶叶的孙中山,见面就下跪,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孙中山慌忙将其扶起,对他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中山说:“总统离职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最后,他派车把老人送回旅馆,老人高兴地对警卫人员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和总统“平起平坐”,坐总统的车。在封建社会,百姓是不可能体验到的,这确实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

(板书民主的丰碑)

历史发展到这,我们将目光转向北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北京清政府还在。宣统皇帝高高在上,清廷见南京的态势,不得不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请出山,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把我这军事大权,清廷企图让袁世凯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此时也站在了袁世凯一边,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革命时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的动荡摇身一变,钻进革命政权,此时也乘机攻击革命党人。(他们的革命很水,江苏巡抚程德全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

袁世凯如鱼得水,他曾在“戊戌变法”中告密给慈禧,从而得到信任,最后他和南京临时政府谈判的条件是,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博得清廷信任,加之觊觎大总统宝座,袁世凯逼迫隆裕皇太后签了退位诏书,尽管皇族人员依旧住在故宫,但江山已经易主,很明显,在这场博弈中,袁世凯是最大的赢家。(板书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而此时南京方面见革命果实即将被窃取,让中华民国有法可依而防止个人专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颁布了临时约法。

师:法治,以防止人治。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临时约法封皮的图片),

从封皮上,同学们能读出哪些信息?

生:临时约法包含的内容,总统制,参议院制等。

师:那我们翻开约法来学习下里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当时革命者智慧的结晶。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做主,包含什么精神?

生:民主。

师:第二章“人民”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除此之外,还有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居住迁徙的自由,信教的自由等等。)这两大项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平等、自由

师: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是做什么的?

生:行使立法权。

师:第四章“临时大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的产生俨然与皇帝的产生大大不同,民国总统没有继承,家族制的了,而是由选举产生。大总统有什么权利呢?

生:纵览政务,行政权。

师:第五章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点又说明什么?

生:总统不能专权,不能一人说了算。

师:同学们来看这段材料。(……临时约法,这是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蔡寄鸥:《鄂州血史》这份材料是对第五章的补充。内阁制是由占多数议席的党员组成的议会,总理对议会负责,总理可以驳回总统意见。那么这个责任内阁制的作用是什么?

生:防止总统独裁。

师: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法院自己审判,没有上级部门干涉公正性。结合这六章,同学们思考一下,较之清朝,国民主权是否发生了变化,封建谁做主,民国谁做主?

生:发生了变化,郡主,民主,民主代替郡主。

师:国家权力有哪些机构具体执行?分别执行什么?归纳前面的回答。

尽管这个约法大部分借鉴美国和法国,有一定弱点和局限性,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板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宣扬民主,反封建,所以它的法律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意义;通过前六章,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如人民做主,三权分立,以及人民的权利都确立了;而且新政策的实行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人民开始体会着民主,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闹剧上演短暂时间即收场,说明法律的实行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在人民中形成了帝制非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此外,作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很大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最后,在二十世纪初的亚洲各国中,约法是一

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宪章。

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武汉革命骨干蔡济民作诗道,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革命中耗费了财力、牺牲了生命不胜枚举,但最终的共和却是假的。

师:解释的比较恰当,讽刺了当时袁世凯政府,也为革命果实花落别家十分惋惜,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北京的老百姓把大清门翻过来想刻上中华门时,结果发现反面写的居然是大明门。历史是如此的可笑,山不转水转,历史也上演这偶尔的相似性。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下,孙文让位于袁世凯,有人说软弱与妥协的表现,有人说是智慧与勇气的彰显,为了大局考虑后的决定,你怎么看?

生:(支持、反对等分别阐述)

师: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辛亥革命到此算是结束了,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众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尘封的封建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那辛亥革命有着什么历史功绩和意义呢?大家来看下面的

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悠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民,岂不ziyu?

摘自《清帝退位诏书》。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生: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改变了社会风气。

师:很明显我们可以从材料推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改变了社会风气

本课小结

一场革命:辛亥革命

二大任务:直接反清间接反帝

三大目的:推翻清政府 /建立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四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

中国第一位选举产生的总统( )

参考文献

陈夏红,杨天石.辛亥革命实绩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出出版社,2011 廖保平.辛亥革命:铁屋里的大国突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3.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材料)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导入:课件展示洪秀全的诗《吟剑诗》,让同学们猜猜其作者,从而导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展示课标要求。 材料:《吟剑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河。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煌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整体感知:列出本课的三大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总体上认知本课的内容。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惊天动地 感悟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财富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板书) 师:考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震惊中外的农民大起义,它的兴起有哪些原因?(要求学生先不要看书,若搁浅则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此启发学生) 【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从而总结出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 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 加了330多万两。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 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从3万箱增至6、7万箱, 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鸦片战争后,洋布、 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曾几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名落孙山。 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屡试不第后,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他假说自己是上帝的次子,特下凡除妖魔,以此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政府。 T: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板书】1、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影响,阶级矛盾激化 (2)自然灾害严重 (3)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影响,创办拜上帝教 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比如说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棉排挤了中国的土布、棉布,当时民间买洋布、洋棉的十家人有九家都在买,使得商人纷纷破产,农民也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清政府战败,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向民间搜刮,加重税捐,官府经常抓人,并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年至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就有七十多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 师:当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人民与列强的正面冲突还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加上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最终使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煎熬,只得起来反抗。 师:时势造英雄,在农民起义潮流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主流。 洪秀全是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私塾教师,一面教书一面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但是他从16岁开始连续四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后来他几次经过广州,目睹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暴行,,1943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抗英和反清的气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 2.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别D.君主专制独裁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4.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邮票(4枚),力求多元化地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内容最为恰当的是() ①商鞅像②秦始皇像③秦半两钱④西安兵马俑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6.汉代负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的官员是() A.丞相B.太尉C.刺史D.御史大夫 7.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取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该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9.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为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与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10.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的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1.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2.“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俱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 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学情 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理解宗族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先人的崇敬之情。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 通过漫画引出嫡长子继承制。

老师:嫡长子继承制是从何时起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来一探究竟。 我们这节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夏商时期政治的特点。 ?2.周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影响。 ?3.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开始学习。 【板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师: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也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在课前提示讲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来加以了解。 新课: 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知识点:夏商政治形式。 【板书】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在讲夏商政治制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家这一概念。这个“国家”不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远古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结果,其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课程名称:《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1)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武昌惊雷一声响,辛亥革命谱华章 ——辛亥革命 内江六中高中历史蒋郑发指导老师:李祖斌 讲课时间:十五周周二第一节授课班级:高16届15班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学科内联系 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本科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者分析 1、高中学生思想已处于逐渐成熟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引导,感悟历 史;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涉及相关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知识基础,相关知识可以有学生自我回忆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主要以教师教授和学生自我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革命背景方面由学生 回顾以往知识完成;将学生设定为辛亥革命参与者,让学生作为革命主体完成革命准备内容梳理;关于辛亥革命过程通过连线题方式完成教学;在对于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失败原因探究中以材料分析把握为主。 2、课堂首先创设情景,进行学习气氛渲染,结合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得出 相关结论。 3、最后,提炼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止,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方法与过程: 1、了解辛亥革命发生背景、过程,中华民国建立概况; 2、理解《临时约法》体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和作用; 3、了解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4、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里程碑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革命对中国的改变,认识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信息,如何进行事件效果前后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的原因。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思想和进步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