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条件概率练习题

条件概率练习题

条件概率练习题
条件概率练习题

选修2-3 条件概率补充练习

广水一中:邓文平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 .P (A |

B )=P (B |A ) B .0

C .P (AB )=P (A )·P (B |A )

D .P (A ∩B |A )=P (B ) 2.在10个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球中有6个红球和4个白球,不放回地依次摸出2个球,在第1次摸出红球的条件下,第2次也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

3.已知P (B |A )=13,P (A )=2

5

,则P (AB )等于( )

4.抛掷红、黄两颗骰子,当红色骰子的点数为4或6时,两颗骰子的点数之积大于20

的概率是( )

5.一个盒子里有20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小球,其中5个红的,5个黄的,10个绿的,从盒子中任取一球,若它不是红球,则它是绿球的概率是( )

6.根据历年气象统计资料,某地四月份吹东风的概率为930,下雨的概率为11

30,既吹东

风又下雨的概率为8

30

.则在吹东风的条件下下雨的概率为( )

7.一个口袋中装有2个白球和3个黑球,则先摸出一个白球后放回,再摸出一个白球的概率是( ) 【

8.把一枚骰子连续掷两次,已知在第一次抛出的是偶数点的情况下,第二次抛出的也是偶数点的概率为( )

A .1

二、填空题

9.某人提出一个问题,甲先答,答对的概率为,如果甲答错,由乙答,答对的概率为,则问题由乙答对的概率为________.

10.100件产品中有5件次品,不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抽1件,已知第一次抽出的是次品,则第2次抽出正品的概率为________.

11.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

则这时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12.从1~100这100个整数中,任取一数,已知取出的一数是不大于50的数,则它是2或3的倍数的概率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13.把一枚硬币任意掷两次,事件A=“第一次出现正面”,事件B=“第二次出现正面”,求P(B|A).

14.盒中有25个球,其中10个白的、5个黄的、10个黑的,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一个球,已知它不是黑球,试求它是黄球的概率.

>

15.1号箱中有2个白球和4个红球,2号箱中有5个白球和3个红球,现随机地从1号箱中取出一球放入2号箱,然后从2号箱随机取出一球,问:

(1)从1号箱中取出的是红球的条件下,从2号箱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从2号箱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

16.某校高三(1)班有学生40人,其中共青团员15人.全班分成4个小组,第一组有学生10人,共青团员4人.从该班任选一个作学生代表.

(1)求选到的是第一组的学生的概率;

(2)已知选到的是共青团员,求他是第一组学生的概率.

选修2-3 条件概率补充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 .P (A |

B )=P (B |A ) B .0

C .P (AB )=P (A )·P (B |A )

D .P (A ∩B |A )=P (B ) [答案] C

[解析] 由P (B |A )=

P (AB )

P (A )

得P (AB )=P (B |A )·P (A ).

2.在10个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球中有6个红球和4个白球,不放回地依次摸出2个球,在第1次摸出红球的条件下,第2次也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

[答案] D

[解析] 设第一次摸到的是红球(第二次无限制)为事件A ,则P (A )=6×910×9=3

5,第一次

摸得红球,第二次也摸得红球为事件B ,则P (B )=6×510×9=1

3,故在第一次摸得红球的条件下

第二次也摸得红球的概率为P =

P (B )P (A )=5

9

,选D. 3.已知P (B |A )=13,P (A )=2

5,则P (AB )等于( )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由条件概率公式变形得到的乘法公式,P (AB )=P (B |A )·P (A )=

1

3×25=2

15

,故答案选C.

4.抛掷红、黄两颗骰子,当红色骰子的点数为4或6时,两颗骰子的点数之积大于20的概率是( )

[答案] B

[解析] 抛掷红、黄两颗骰子共有6×6=36个基本事件,其中红色骰子的点数为4或6的有12个基本事件,两颗骰子点数之积包含4×6,6×4,6×5,6×6共4个基本事件.

所以其概率为4361236

=1

3.

5.一个盒子里有20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小球,其中5个红的,5个黄的,10个绿的,从

盒子中任取一球,若它不是红球,则它是绿球的概率是( )

~

[答案] C

6.根据历年气象统计资料,某地四月份吹东风的概率为930,下雨的概率为11

30

,既吹东

风又下雨的概率为8

30

.则在吹东风的条件下下雨的概率为( )

[答案] D

[解析] 设事件A 表示“该地区四月份下雨”,B 表示“四月份吹东风”,则P (A )=11

30,

P (B )=930,P (AB )=830,从而吹东风的条件下下雨的概率为P (A |B )=P (AB )P (B )=8

30930

=8

9

.

7.一个口袋中装有2个白球和3个黑球,则先摸出一个白球后放回,再摸出一个白球的概率是( )

[答案] C

#

[解析] 设A i 表示第i 次(i =1,2)取到白球的事件,因为P (A 1)=25,P (A 1A 2)=25×25=4

25,

在放回取球的情况P (A 2|A 1)=25×2

525

=2

5.

8.把一枚骰子连续掷两次,已知在第一次抛出的是偶数点的情况下,第二次抛出的也是偶数点的概率为( )

A .1

[答案] B

[解析] 设A i 表示第i 次(i =1,2)抛出偶数点,则P (A 1)=1836,P (A 1A 2)=1836×9

18,故在

第一次抛出偶数点的概率为P (A 2|A 1)=P (A 1A 2)P (A 1)=1836×

9

181836

=1

2

,故选B.

二、填空题

9.某人提出一个问题,甲先答,答对的概率为,如果甲答错,由乙答,答对的概率为,

则问题由乙答对的概率为________. :

[答案]

10.100件产品中有5件次品,不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抽1件,已知第一次抽出的是次品,则第2次抽出正品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9599

[解析] 设“第一次抽到次品”为事件A ,“第二次抽到正品”为事件B ,则P (A )=5

100

P (AB )=

5100×9599,所以P (B |A )=P (AB )P (A )=9599

.准确区分事件B |A 与事件AB 的意义是关键. 11.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则这时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2

[解析] 一个家庭的两个小孩只有3种可能:{两个都是男孩},{一个是女孩,另一个是男孩},{两个都是女孩},由题目假定可知这3个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12.从1~100这100个整数中,任取一数,已知取出的一数是不大于50的数,则它是2或3的倍数的概率为________. 《

[答案] 33

50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取出的一个数是不大于50的数,则这样的数共有50个,其中是2或3的倍数共有33个,故所求概率为3350

.

三、解答题

13.把一枚硬币任意掷两次,事件A =“第一次出现正面”,事件B =“第二次出现正面”,求P (B |A ).

[解析] P (B )=P (A )=12,P (AB )=14, P (B |A )=P (AB )P (A )=1

412

=1

2

.

14.盒中有25个球,其中10个白的、5个黄的、10个黑的,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一个球,已知它不是黑球,试求它是黄球的概率.

[解析] 解法一:设“取出的是白球”为事件A ,“取出的是黄球”为事件B ,“取出的是黑球”为事件C ,则P (C )=1025=25,∴P (C )=1-25=35,P (B C )=P (B )=525=15

∴P (B |C )

P (B C )P (C )=1

3

. 解法二:已知取出的球不是黑球,则它是黄球的概率P =55+10=1

3

.

{

15.1号箱中有2个白球和4个红球,2号箱中有5个白球和3个红球,现随机地从1

号箱中取出一球放入2号箱,然后从2号箱随机取出一球,问:

(1)从1号箱中取出的是红球的条件下,从2号箱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从2号箱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 记事件A :最后从2号箱中取出的是红球;事件B :从1号箱中取出的是红球.

P (B )=

42+4=23,P (B -

)=1-P (B )=13. (1)P (A |B )=3+18+1=49

. (2)∵P (A |B -)=38+1=13, ∴P (A )=P (A ∩B )+P (A ∩B -)

=P (A |B )P (B )+P (A |B -)P (B -

) =49×23+13×13=1127

.

16.某校高三(1)班有学生40人,其中共青团员15人.全班分成4个小组,第一组有学生10人,共青团员4人.从该班任选一个作学生代表.

(1)求选到的是第一组的学生的概率;

(2)已知选到的是共青团员,求他是第一组学生的概率. [解析] 设事件A 表示“选到第一组学生”, 事件B 表示“选到共青团员”. (1)由题意,P (A )=1040=1

4

.

(2)要求的是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条件概率P (A |B ).不难理解,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即以所选到的学生是共青团员为前提),有15种不同的选择,其中属于第一组的有4种选择.因此,P (A |B )=4

15.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版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及条件概率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在解答题中常和分布列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考察,属中档题目。条件概率和相互独立事件的两个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复习了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分布列,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等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学习、互相合作,还有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发现二项分布的特点。此外还要让学生加强学二项分布与前面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 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 能利用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领会二项分布需要满足的条件,培养运用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二项分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某些随机现象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n重伯努利试验); 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 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由学生熟悉的硬币试验,和姚明投篮的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探究过程由学生合作来完成。在知识运用环节,模拟摸奖活动,由中奖学生选题做题,以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情境1:在相同条件下,抛硬币3次,研究正面朝上的次数. 情境2:姚明作为中锋,职业生涯中投篮命中率为0.8,现假设投篮4次且每次命中率相同.研究投中次数. 问题1:如果将抛一次硬币看成做了一次试验,那么一共进行了多少次试验?试验间是否独立?每次试验有几个可能的结果?每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为多少?

概率知识点总结

概率知识点总结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现象。 随机试验:对随机现象进行的观察或实验统称为随机试验。 样本点:随机试验的每个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称为这个试验的一个样本 样本空间:所有样本点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试验的样本空间。 随机事件:如果在每次试验的结果中,某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则这一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某事件一定发生,则为必然事件。 9、不可能事件:某事件一定不发生,则为不可能事件。 10、基本事件:有单个样本点构成的集合称为基本事件。 11、任一随机事件都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该子集中任一样本点发生, 则该事件发生。利用集合论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事件的包含A 互不相容事件(互斥事件) AI B 1、 确定性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现象。 2、 3、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 4、 5、 占 八 6、 7、 事件的并(和) AUB 事件的交(积) AI B 事件的差A B A A B A B

(7)完备事件组:事件A,A 2,L ,A n 两两互不相容,且AUAUL U A n (8)事件之间的运算规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 De Morgan 定理 12、概率 P( ) 1 , P( ) 0 如果 A I ,A 2,L ,A n 两两互不相容,则 P (AUAUL U A n ) P (A i ) P(A 2)L P (AJ 如果A,B 是任意两个随机事件,则P(A B) P(A) P(AB) P (AUB) P(A) P (B) P (AB) n P(A)P(A j )P(A k ) L ( 1)n1 P(A ,A 2L A n ) 1 i j k n 12、古典概型 每次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是有限集 每次试验中,每一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P(A)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I 丿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 13、条件概率:P HB)篇为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条件 概率 力口法公式:P (AUB) P (A) P (B) P (AB),若 A, B 互斥,贝 Jp( AUB) P (A) P(B) (6)对立事件(互逆事件) AUB AI B ,记 B A 如果 B A ,贝J P(A B) P(A) P(B) P (AUBUC) P (A) P (B) P(C) P (AB) P (AC) P (BC) P (ABC) n P(A 1 UAUL U AJ P(A) i 1 1 i j P(A) P(A j )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条件概率知识点、例题、练习题

条件概率专题 一、知识点 ① 只须将无条件概率()P B 替换为条件概率)(A B P ,即可类比套用概率满足的三条公理及其它性质 ② 在古典概型中 --- ) ()()()()(A B A A P B A P A B P μμ== A B A =事件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 事件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 ③ 在几何概型中 --- ) ()()()()(A B A A P B A P A B P μμ== (,,) (,,)A B A =区域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区域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条件概率及全概率公式 3.1.对任意两个事件A 、B , 是否恒有P (A )≥P (A |B ). 答:不是. 有人以为附加了一个B 已发生的条件, 就必然缩小了样本空间, 也就缩小了概率, 从而就一定有P (A )≥P (A |B ), 这种猜测是错误的. 事实上,可能P (A )≥P (A |B ), 也可能P (A )≤P (A |B ), 下面举例说明. 在0,1,…,9这十个数字中, 任意抽取一个数字,令 A ={抽到一数字是3的倍数}; B 1={抽到一数字是偶数}; B 2={抽到一数字大于8}, 那么 P (A )=3/10, P (A |B 1)=1/5, P (A |B 2)=1. 因此有 P (A )> P (A |B 1), P (A )<P (A |B 2). 3.2.以下两个定义是否是等价的. 定义1. 若事件A 、B 满足P (AB )=P (A )P (B ), 则称A 、B 相互独立. 定义2. 若事件A 、B 满足P (A |B )=P (A )或P (B |A )=P (B ), 则称A 、B 相互独立. 答:不是的.因为条件概率的定义为 P (A |B )=P (AB )/P (B ) 或 P (B |A )=P (AB )/P (A ) 自然要求P (A )≠0, P (B )≠0, 而定义1不存在这个附加条件, 也就是说,P (AB )=P (A )P (B )对于P (A )=0或P (B )=0也是成立的. 事实上, 若P (A )=0由0≤P (AB )≤P (A )=0可知P (AB )=0故 P (AB )=P (A )P (B ). 因此定义1与定义2不等价, 更确切地说由定义2可推出定义1, 但定义1不能推出定义2, 因此一般采用定义1更一般化.

概率知识点总结及题型汇总-统计概率知识点总结

概率知识点总结及题型汇总 一、确定事件:包括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必然事件是指一定能发生的事件,或者说发生的可能性是100%;如:从一包红球中,随便取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 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是指一定不能发生的事件,或者说发生的可能性是0,如:太阳从西边出来。这是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二、随机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概率来表示。 三、例题: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确定事件? ①一个玻璃杯从一座高楼的第10层楼落到水泥地面上会摔破; ②明天太阳从西方升起;③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④某人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⑤今天天气不好,飞机会晚些到达. 解:必然事件是①;随机事件是③④⑤;不可能事件是②.确定事件是①② 三、概率 1、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 ,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 发生的概率,记为P(A) . (1)一个事件在多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反映这个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叫做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2)概率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的一个数值。 2、概率的求法: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都相等,事件 A 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A) = m n . (1)一般地,所有情况的总概率之和为1。(2)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限多个. (3)在一次实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4)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则它的概率越接近1;反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则它的概率越接近0。 (5)一个事件的概率取值:0≤P(A)≤1 当这个事件为必然事件时,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即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 随机事件的概率:如果A为随机事件,则0<P(A)<1 (6)可能性与概率的关系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概率越接近于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则它的概率越接近0.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一等奖)

高一数学065 高一年级 7 班教师方雄飞学生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频率的意义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2)在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能辨析生活中的随机现象,澄清生活中对概率的一些错误认识,并通过做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对某些随机事件的概率进行估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掷硬币” “游戏公平性”等问题的探究,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用随机的观点认识世界,使学生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丰富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认识,知道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分析折线图、辩证的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交流合作法,辅之以其它教学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通过抛硬币活动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讨论,最 后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归纳出当试验次数大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一个常数附近。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有限的时间成为无限的空间。 事先教师准备图表、电脑、硬币等。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生活实例1:“2016年2月28日,勇士对雷霆,库里超远三分绝杀,将比分定格为121:118” 问题1:你能确定神奇的库里在下一场NBA比赛中的超远三分一定能进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随机事件及概率的原因和必要性. 生活实例2:“2016年奥运会张梦雪摘得中国军团首金” 问题2:为什么射击比赛中每一枪都如此扣人心弦呢? 设计意图:奥运会是社会热点话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生活实例3:“足球比赛中我们常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优先权” 问题3:那么能够预先确定谁获胜吗? 设计意图:回到学生身边.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共性,包含了综合、概括、比较等分析过程,是形成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情境中,为后续的思维活动建立起感性认识基础. 2.归纳共性,形成随机事件的概念 问题4:从结果能够预知的角度看,能够发现以上事件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基础,此时学生能够有效的概括、抽取上述生活体验的共性.在数学上研究事件时,主要关注在相应的条件下,事件是否发生,因此在提问时明确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的思维直指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发散. 问题5:以上这些事件都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那么在自己的身边,还能找到此类的事件吗?(学生举例) 问题6:有没有不属于此类的事件呢?(学生举例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通过以上思考,发现事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设计意图在形成概念之前,通过主动的思考,在自己身边举例,巩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思维基础;二是通过对比,明确事件分类的标准和概念之间的差异. 例1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 “在地球上,抛出的石头会下落”;(2) “中山市明天天晴”; (3) “如果a>b,那么a-b>0”; (4)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 (5) “手电筒的的电池没电,灯泡发亮”;(6)“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 (7)“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8) “随机选取一个实数x,得|x|≥0”. (9)“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10) “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必然事件有;不可能事件有;随机事件有 设计意图形成概念之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认识新知,初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3.深入情境,体会随机事件的规律性 我们看到,随机事件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因为体育比赛中充满了随机事件,而让比赛更加刺激、精彩,让观众更加紧张投入;因为每天的校园生活充满了随机事件,而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兴奋而新奇;也正因为人生道路上充满了随机事件,而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同时,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富有悲凉色彩的随机事件,那我们是不是因此而心中时刻都充满着恐慌呢?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是个随机事件,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因此而放弃了今天的努力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段教学首先呈现了随机事件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体现了教师对数学、对概率的喜爱和热情,传递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其次,这段教学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引出了下面研究思考的方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就揭示了人们认识随机事件的过程,以及随机事件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联系.第三,通过反问,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不断体验已经使我们积累了一些对随机事件规律性的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挖掘出这些感性认识下面的理性依据,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探究,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回到最开始的三个实例中,反思其中包含着哪些对随机事件规律性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理性思考. 问题7: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既然三分球的命中有随机性,为什么要选择库里来投这个决定成败的三分球而不是其他队员呢? (2)既然每个人参加奥运会获得金牌都是随机事件,为什么派张梦雪来参加奥运会而不是其他人?

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版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由于概率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概率不仅是高考重点内容,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 相对于传统的代数、几何而言,概率论形成较晚,其定义方式新颖独特,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理解概率的难点所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基础上通过数学试验展开了对概率的研究——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属于原认知性知识,本节课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剖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我们利用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概率的实践经验,通过抛硬币的数学试验让学生逐渐体会虽然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其发生与否不可确定,但是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其概率值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接近于一个常数。体会偶然与必然的联系,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等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通过抛掷硬币了解概率的定义、明确其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⑵通过试验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 P A的区别与联系 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

统计概率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大全

统计概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与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会计算事件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5.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6.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7.掌握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8.掌握正态分布与线性回归、 考点1、求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 (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 (A )=)()(I card A card =n m ;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 (1) 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n ; (2) 设所求事件A,并计算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3) 依公式()m P A n =求值; (4) 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 (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 (A +B )=P (A )+P (B );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 (A )+P (A )=P (A +A )=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 (A ·B )=P (A )·P (B );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 n (k )=k n k k n p p C --)1(、其中P 为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此式为二项式 [(1-P)+P]n 展开的第k+1项、

(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合”: ① 求概率的步骤就是: 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 即所给的问题归结为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 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和事件积事件 即就是至少有一个发生,还就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 第三步,运用公式()()()()()()()()(1) k k n k n n m P A n P A B P A P B P A B P A P B P k C p p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求解 第四步,答,即给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考点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随机变量及相关概念 ①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ξ、η等表示、 ②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③随机变量可以取某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概念与性质 一般地,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1x ,2x ,……,i x ,……,ξ取每一个值i x (=i 1,2,……)的概率P(i x =ξ)=i P ,则称下表、

谈条件概率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谈条件概率常见问题解题法 摘要:条件概率是高中概率知识较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本文在于如何通过条 件概率的概念及性质来总结和概括条件概率的解题方法和常见的应用问题,以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条件概率知识。 关键词:条件概率,事件、样本空间 1.条件概率的概念 一般地,设B A ,为两个事件,且0)(>A P ,称=)|(A B P ) ()(A P AB P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 关于条件概率,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1:设事件A 的概率0)(>A P ,则在事件A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的 条件概率等于事件AB 的概率除以事件A 的概率所得的商: =)|(A B P ) ()(A P AB P 推论:二事件的交的概率等于其中一事件的概率与另一事件在前一事件已发生的条件概率的乘积: )|()()|()()(B A P B P A B P A P AB P == 性质:1. ()P B A =1- )|(A B P 2.条件概率P(B ∣A)与积事件P(AB)概率的区别 )|(A B P 与)(AB P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概率.设B A ,是随机试验对应的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AB P 是事件B A ,同时发生的概率,而)|(A B P 是在事件A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的概率。从样本空间的角度看,这两种事件所对应的样本空间发生了改变, 求)(AB P 时,仍在原来的随机试验中所对应的样本空间Ω中进行讨论;而求)|(A B P 时,所考虑的样本空间就不是Ω了,这是因为前提条件中已经知道了一个条件(即A 已经发生),这样所考虑的样本空间的范围必然缩小了,当然乘法公式)(AB P =)|(A B P )(A P )0)((>A P 给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3.条件概率的解题方法: 解答条件概率问题,首先要判明问题的性质,确定所解的问题是不是条件概率问题。如果所要考虑的事件是在另一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出现的,那么这一事件的概率,必须按条件概率来处理。求解简单条件概率问题,有五种基本方法: (1) 化为古典概型解决 )()(n )()()(A n B A A P B A P A B P ==A B A =事件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事件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 (2) 化为几何概型解决 )()()()()(A B A A P B A P A B P μμ==(,,)(,,) A B A =区域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区域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3) 条件概率公式法 如果0)(>A P ,则先在原样本空间Ω中计算)(AB P 和)(A P ,再按公式 =)|(A B P ) ()(A P AB P 计算

概率论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随机实验:将一切具有下面三个特点:(1)可重复性(2)多结果性(3)不确定性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为试验,常用 E 表示。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情(结果)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不可能事件:在试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记为Ф。 必然事件:在试验中必然出现的事情,记为Ω。 样本点:随机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记作ω、样本空间:所有样本点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样本空间用Ω表示、一个随机事件就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基本事件多点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当且仅当该事件所包含的一个样本点出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就是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包含关系:若事件A 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B包含A,记为或。 相等关系:若且,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为A=B。事件的和:“事件A与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是一事件,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和事件。记为A∪B。事件的积:称事件“事件A与事件B都发生”为A与B的积事件,记为A∩ B或AB。事件的差:称事件“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为事件A 与事件B的差事件,记为 A-B。用交并补可以表示为。互斥事件:如果A,B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AB=Φ,则称事件A与事件B是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互斥时可记为A+B。对立事

件:称事件“A不发生”为事件A的对立事件(逆事件),记为。对立事件的性质:。事件运算律:设A,B,C为事件,则有(1)交换律:A∪B=B∪A,AB=BA(2)结合律: A∪(B∪C)=(A∪B)∪C=A∪B∪C A(BC)=(AB)C=ABC(3)分配律:A∪(B∩C)=(A∪B)∩(A∪C) A(B∪C)=(A∩B)∪(A∩C)= AB∪AC(4)对偶律(摩根律): 第二节事件的概率概率的公理化体系:(1)非负性: P(A)≥0;(2)规范性:P(Ω)=1(3)可数可加性:两两不相容时概率的性质:(1)P(Φ)=0(2)有限可加性:两两不相容时当AB=Φ时P(A∪B)=P(A)+P(B)(3)(4)P(A-B)=P(A)- P(AB)(5)P(A∪B)=P(A)+P(B)-P(AB)第三节古典概率模型 1、设试验E是古典概型, 其样本空间Ω由n个样本点组成,事件A由k个样本点组成、则定义事件A的概率为 2、几何概率:设事件A是Ω的某个区域,它的面积为 μ(A),则向区域Ω上随机投掷一点,该点落在区域 A 的概率为假如样本空间Ω可用一线段,或空间中某个区域表示,则事件A 的概率仍可用上式确定,只不过把μ理解为长度或体积即可、第四节条件概率条件概率: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 P(A|B)、乘法公式:P(AB)=P(B)P(A|B)=P(A)P(B|A)全概率公式:设是一个完备事件组,则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总结(免费超详细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2.样本空间、随机事件 1.事件间的关系 B A ?则称事件B 包含事件A ,指事件A 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 发生 B }x x x { ∈∈=?或A B A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和事件,指当且仅当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时,事件B A ?发生 B }x x x { ∈∈=?且A B A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积事件,指当A ,B 同时发生时,事件B A ?发生 B }x x x { ?∈=且—A B A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差事件,指当且仅当A 发生、B 不发生时,事件B A —发生 φ=?B A ,则称事件A 与B 是互不相容的,或互斥的,指事件A 与事件B 不能同时发生,基本事件是两两互不相容的 且S =?B A φ=?B A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逆事件,又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 2.运算规则 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 结合律)()(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分配律 )()B (C A A C B A ???=??)( ))(()( C A B A C B A ??=?? 徳摩根律B A B A A B A ?=??=? B — §3.频率与概率 定义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 次试验,在这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次数A n 称为事 件A 发生的频数,比值n n A 称为事件A 发生的频率 概率:设E 是随机试验,S 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 的每一事件A 赋予一个实数,记为P (A ), 称为事件的概率 1.概率)(A P 满足下列条件: (1)非负性:对于每一个事件A 1)(0≤≤A P (2)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S 1)S (=P (3)可列可加性:设n A A A ,,,21Λ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有∑===n k k n k k A P A P 1 1 )()(Y (n 可 以取∞) 2.概率的一些重要性质: (i ) 0)(=φP (ii )若n A A A ,,,21Λ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则有∑===n k k n k k A P A P 1 1 )()( Y (n 可以取∞)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2.1 条件概率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概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科书只是简单介绍条件概率的初等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以简单事例为载体,逐步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抓阄游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活动结果: 法一: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Y ”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 Y Y ,Y Y Y 和Y Y Y.用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 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的概率为P(B)=13 . 故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 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A i 表示:“第i 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 =1,2,3, 则有P(A 1)=13,P(A 2)=2×13×2=13,P(A 3)=2×1×13×2×1=13 . 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 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

条件概率知识点、例题、练习题

条件概率专题 一、知识点 ①只须将无条件概率P(B)替换为条件概率P(B A),即可类比套用概率满足 的三条公理及其它性质 ②在古典概型中--- P(B A) P( AB) (AB) P(A) (A) ③在几何概型中--- P(B A) P( AB) (AB) P(A) (A) 事件AB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事件A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 区域AB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区域A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条件概率及全概率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A B,是否恒有P(A) > P(A| B). 答:不是?有人以为附加了一个B已发生的条件,就必然缩小了样本空间,也就缩小了概率,从而就一定有P(A) > P(A| B), 这种猜测是错误的?事实上, 可能P(A) > P(A| B),也可能P(A) < P(A|B),下面举例说明. 在0,1,…,9这十个数字中,任意抽取一个数字,令 A={抽到一数字是3的倍数}; B={抽到一数字是偶 数}; B2={抽到一数字大于8},那么 P(A)=3/10, P(A| B i)=1/5, P(AB)=1. 因此有P(A) > P(A| B i), P(A) v P(AB). .以下两个定义是否是等价的? 定义1. 若事件A、B满足P(A^=P(A)P(B), 则称A、B相互独立. 定义2.若事件A、B满足P(A|B)=P(A)或P(B|A)=P(B),则称A、B相互独立?答:不是的?因为条件概率的定义为 P(A B)=P(AB?/ P(B)或P(B| A)=P(A^/ P(A) 自然要求P(A)丰0, P(B)丰0,而定义1不存在这个附加条件,也就是说,P(AB=P(A)P(B)对于P(A)=0或P(B)=0也是成立的.事实上,若P(A)=0 由0W P(AB) < P(A)=0 可知P(AB=0 故P(AB=P(A)P(B). 因此定义1与定义2不等价,更确切地说由定义2可推出定义1, 但定义1 不能推出定义2,因此一般采用定义1更一般化. . 对任意事件 A 、B, 是否都有P(AB < P(A < P(A+B) < P(A)+P(B). 答:是的.由于P(A+B)=P(A)+P(B)- P(AB (*)

《事件的概率》资料: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点总结

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点总结 事件的分类 1、确定事件 必然发生的事件:当A 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 (A )=1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当A 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 (A )=0 2、随机事件:当A 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时,0<P (A )<1 概率的意义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m n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 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 概率的表示方法 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 ,B ,C ,…,表示事件A 的概率p ,可记为P (A )=P 概率的求解方法 1.利用频率估算法: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率 m n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有些时候用计算出A发生的所有频率的平均值作为其概率). 2.狭义定义法: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考察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中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 n m 3.列表法: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其中一个因素作为行标,另一个因素作为列标. 特别注意放回去与不放回去的列表法的不同.如:一只箱子中有三张卡片,上面分别是数字1、2、3,第一抽出一张后再放回去再抽第二次,两次抽到数字为数字1和2或者2和1的概率是多少?若不放回去,两次抽到数字为数字1和2或者2和1的概率是多少? 放回去P (1和2)=9 2不放回去P (1和2)=62

4.树状图法: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注意:求概率的一个重要技巧:求某一事件的概率较难时,可先求其余事件的概率或考虑其反面的概率再用1减——即正难则反易. 概率的实际意义 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计算其概率.一方面要评判一些游戏规则对参与游戏者是否公平,就是要看各事件发生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对概率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智的对待一些买彩票抽奖活动. (3,3) (3,2) (3,1) 3 (2,3)(2,2)(2,1)2(1,3)(1,2)(1,1)1第一次 结果3 2 1 第二次(3,2) (3,1) 3 (2,3) (2,1)2(1,3)(1,2) 1第一次 结果3 2 1第二次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2.样本空间、随机事件 1.事件间的关系 B A ?则称事件B 包含事件A ,指事件A 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 发生 B }x x x { ∈∈=?或A B A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和事件,指当且仅当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时,事件B A ?发生 B }x x x { ∈∈=?且A B A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积事件,指当A ,B 同时发生时,事件B A ?发生 B }x x x { ?∈=且—A B A 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差事件,指当且仅当A 发生、B 不发生时,事件B A —发生 φ=?B A ,则称事件A 与B 是互不相容的,或互斥的,指事件A 与事件B 不能同时发生,基本事件是两两互不相容的 且S =?B A φ=?B A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逆事件,又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 2.运算规则 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 结合律)()(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分配律 )()B (C A A C B A ???=??)( ))(()( C A B A C B A ??=?? 徳摩根律B A B A A B A ?=??=? B — §3.频率与概率 定义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 次试验,在这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次数A n 称为事 件A 发生的频数,比值n n A 称为事件A 发生的频率 概率:设E 是随机试验,S 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 的每一事件A 赋予一个实数,记为P (A ),称为事件的概率 1.概率)(A P 满足下列条件: (1)非负性:对于每一个事件A 1)(0≤≤A P (2)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S 1)S (=P

概率论知识点总结

概率论总结 目录 一、前五章总结 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 (1)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5) 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0) 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3) 第五章极限定理 (18) 二、学习概率论这门课的心得体会 (20) 一、前五章总结 第一章随机事件和概率 第一节:1.、将一切具有下面三个特点:(1)可重复性(2)多结 果性(3)不确定性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为试验,常用 E表示。 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情(结果)称为随 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试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记为Ф。 必然事件:在试验中必然出现的事情,记为S或Ω。 2、我们把随机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记作e 或ω. 全体 样本点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 样本空间用S或Ω表示.

一个随机事件就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 基本事件—单点集,复合事件—多点集 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当且仅当该事件所包含的一个样本点出现。 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就是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3、定义:事件的包含与相等 若事件A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B包含A,记为B?A 或A?B。 若A?B且A?B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为A=B。 定义:和事件 “事件A与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是一事件,称此事件为事件 A与事件B的和事件。记为A∪B。用集合表示为: A∪B={e|e∈A,或e∈B}。 定义:积事件 称事件“事件A与事件B都发生”为A与B的积事件,记为A∩ B或AB,用集合表示为AB={e|e∈A且e∈B}。 定义:差事件 称“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这一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差 事件,记为A-B,用集合表示为 A-B={e|e∈A,e?B} 。 定义: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 如果A,B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AB=Φ,则称事件A与事件 B是互不相容事件或互斥事件。 定义6:逆事件/对立事件 称事件“A不发生”为事件A的逆事件,记为ā。A与ā满足:A ∪ā= S,且Aā=Φ。

1条件概率

§2.2.1条件概率 知识点 1.条件概率: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 和B ,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A B P ”。 2.由事件A 和B 所构成的事件D ,称为事件A 和B 的交(或积),记作 3.条件概率计算公式:)(A B P 数发生的条件下基本事件在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发生的条件下在A B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A B A = 总数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总数包含的基本事件数A B A =)()(A P B A P = )0)((>A P 一 问题分析 问题1:抛掷红、蓝两颗骰子,设事件=A “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事件=B “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求: (1)事件A 发生的概率; (2)事件B 发生的概率; (3)已知事件A 发生的情况下,事件再B 发生的概率。 问题2: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思考: (1) 三名同学中奖的概率各是多少?是否相等? (2) 若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中奖,那么第二名同学中奖的概率各是多少? (3) 在(1)和(2)中第二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是否相等?为什么? 二 典型例题分析 例1:抛掷一颗骰子,观察出现的点数 =A {出现的点数是奇数}=}531{,,,=B {出现的点数不超过3}=}3,2,1{,若已知出现的点数不超过3,求出现的点数是奇数的概率。 例2: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问这时 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例3: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 (1) 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2) 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例4: 某险种的基本保费为a (单位:元),继续购买该险种的投保人称为续保人,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与其上年度出险次数的关联如下:

统计和概率知识点总结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8、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9、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10、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11、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 ,,,,21n x x x 那么,)(1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 (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3、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 5、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在一组数据,,,,21n x x x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