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发展形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2.价值形式: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3.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价值比较高;2)易于分割;3)易于保存;4)易于携带。

4.货币的职能:⑴价值尺度;⑵流通手段;⑶货币贮藏;⑷支付手段;⑸世界货币。

货币需求=PQ/V (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5.货币制度:⑴货币材料的确定;⑵货币单位的确定;⑶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⑷对不同种类的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⑸对不同种类的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6.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本位币是无限法偿币)

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绝;但在法定限内,拒绝则不受法律保护。(辅币是有限法偿币)

7.本位币:用法定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

辅币:在商品价格和劳务付费不到1个货币单位或在1个货币单位之后有小数,用贱金属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8.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

单本位制金铸币制度

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货币信用制度

9.根据金银两金属的不同关系,复本位制可分为:1)平行本位制;2)双本位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3)跛行本位制。

10.人民币是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的开端。

第三章信用

1.信用:愿意是相信、信任、声誉等。信用这个范诪是指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他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2.盈余部门→中介机构→赤字部门

由中介机构的成为间接信用,没有中介机构的成为直接信用。

3.高利贷的特点:1)极高的利率;2)不利于生产的发展,甚至对生产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高利贷产生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小生产。

4.高利贷利率高的原因:1)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条件所决定;2)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高利贷供给的数量以及贷款需求的对比情况也决定了搞的利率。

定义: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1)商业信用提供的是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

2)商业信用状况与经济景气状况一致

3)体现的是工商企业之间发生的最简单的直接信用形式

5.商业信用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1)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的限制

局限性2)具有严格的方向性(上游企业→下游企业)

3)具有对象上的局限性

定义: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6.银行信用

特点:银行提供的资本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利不存在

7.间接融资: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之间不直接发生债务债权的关系

优点: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

2)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种多样的,融资风险有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缺点: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之间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多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束缚。

直接融资: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和债务。

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的条件,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品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通过长期发行债券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2)对自己供给着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机构的缓冲,比间接融资大。

8.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1.利息: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2.利息的实质: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收益的资本化:p=B/r(B位收益,p为本金,r为利率)

1)据债权人承担的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划分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I=(1+r)/(1+p)-1 (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

的变动率

4.利率的种类

2)据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3)据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划分为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4)据利率是否具有优惠性质划分为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5)据利率的期限单位划分为年率、月率、日率

6)据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5.单利和复利

单利:I=p×r×n s=p×(1+ r×n)(p:本金,r:利率,n:贷借期限,I:利息额,s:本息和)复利:s=p×I=s-p

6.零存整取:每月(每周或每年)按同一的金额存入到约定的期限本利和一起取出。

S=p×/r-1}

整去零存:一次存入若干金额的货币,而后的预定期限内,每月(每周或每年)提取等一金额的货币,当达到最后的期限的一次提取时,本息和全部取清。

S= -1×r

7.现值与终值

P=s/ (p:现值、也叫本金,s:终值,r:利率)1/ 为一次性支付现值系数

8.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

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到平均利润率之间

9.看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取决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两个动机与收入有关,投机动机与利率成反比。

10.利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上。

11.替代效应: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增加。这一效应反应了人们有较强的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财富积累的偏好。

收入效应: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这一效应反应了在收入水平由于利率的提高而提高时,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准的偏好。

第五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是经济生活中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等并列的一种市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交易对象:货币资金

交易主体:任何参与交易的个人、企业、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

2.金融市场的要素

交易工具:金融媒介

交易的“价格”:利率

3.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具备两个理想条件:1)完整的信息;2)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

4.金融市场的类型

1)以金融金融交易的期限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以金融交割的期限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3)以金融交易的政治地理区域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4)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

5.金融工具的特征:偿还期限,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6.收益率的计算:

某证券的面值100元,10年偿还期,年息8元,债券的市场价格是95元。

则名义收益率=8%

即期收益率=8/95=8.42%

平均收益率=(8+0.37)/95=8.81% (最能反映投资者的收益情况)

7.商业票据:本票和汇票

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起的支付承诺书,承诺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

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他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须经债务人承认才有效。

8.股票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

两者区别:1)优先股有优于普通股分红和优先于普通股的资产求偿权利;

2)优先股的风险性低,收入具有稳定性,而普通股风险性高,具有流动性;

3)优先股的股东没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对公司经营重大的时间无投票权,享有的权利范围小。

9.有价证券的价格:

1)到期一次性偿还本息的债务:p=A/ (A:本息和,n:偿还期限,p:价格)

2)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权:P= +A/

3)永久性债权:p= =c/r (c为每一期的固定收益)

10.证券市场分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初级市场:组织证券发行业务的市场。

二级市场:也称为次级市场,是买卖已上市的证券的市场。

两者关系:初级市场是二级市场存在的前提,二级市场是初级市场耐以生存的基础。

11.新证券的发行,有公募和私募两种方式

公募:又称证券直接发行,指发行人直接对特定的投资人销售证券。

私募:只发行人公开向投资人推销证券。

12.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场交易的场所,也成场内交易所。

场外交易所:在证券交易所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也叫OTC。

两者区别:1) 场外交易所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而证券交易所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2)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以议价方式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

3))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拥有众多证券种类和证券经营机构的市场,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为主;

4)场外交易市场不采取经纪制,而是采取市场制,投资者直接与证券商进行交易。

5)场外交易市场的管理比证券交易所宽松。

13.金融衍生工具合约主要有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

远期合约: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的数量的相关资产;

期货合约: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指定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

期权合约: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根据需要放弃这一权利。

互换合约:指交易双方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14.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期货、期权;

在场外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远期、期权、互换。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 我国的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邮政储蓄。

3. 其他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已于1998年清理)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第三节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改革

1.“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金融机构也按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独揽全局的“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

第七章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出现的额股份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也意味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已被动摇。

2.商业银行的作用:a,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b, 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c,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的资本;d,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1,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职能分工模式和全能型模式

2.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1,单元银行制度2,总分行制度3,代理行制度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

第三节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1,负债业务: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资金;

2,吸收存款:吸收存款的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

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存款概括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第四节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1. 资产业务:三大资产业务:现金资产信贷资产证券资产

2. 贴现:这项业务的内容是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或者说,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未到期票据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是:

现付款额=票据面额x(1 –贴现率x(未到期天数/360天))

第五节存款货币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 中间业务:凡是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

2. 表外业务: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则称表外业务。

3. 汇兑业务:汇兑业务是客户以现款交付银行,由银行把款项支付给异地受款人的一种业务。

4. 信用证业务:信用证业务是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

第六节:金融创新

1.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新的业务形式:自动转账制度(AT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 MMDA

第七节:信用货币的创造

1. 原是存款和派生存款:D=Rx(1/r)

D 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为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

2. 其他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

为说明存款派生原理,我们事实上假设了客户将一切收入都存入到银行系统而不提取现金以及银行只需要按规定保留法定准备金而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这样两个前提条件;但现实生活中:

A客户总会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

B银行并非一定会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

C 上面关于存款是笼统看待的。K=1/(rd+c’+e’+ *t’) 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

D为活期存款c’为提现率e’超额存款准备率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

第八节存款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1.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2. 资产管理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其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理论)第二阶段:可转换性理论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

第八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1.真正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功能的应是英格兰银行;

2.中央银行的类型:

A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

a 一元式(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一般采取总分行制;如:中国)

b二元式(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如:美国德国)

B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前苏联和东欧,1983年前我国也用过)

C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西非货币联盟说设立的中央银行中非国家银行)

D准中央银行;(新加坡中国香港)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职能

1. 中央银行的活动表征是:

a不以营利为目的

b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即不对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办理存贷、结算业务,只与政府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

c在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方针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3.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第三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

1.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原理:

任一银行的应收款项,一定是其他银行的应付款;任一银行的应付款,又是其他银行的应收款;各银行的应收差额的总和,一定等于各银行应付差额的总和。

2. 票据交换的步骤:

a 入场前,各银行先将应收票据按付款行分别归类整理,并计算出向各付款行分别应收的款项金额及汇总金额,填交换票据计算表;

b入场后,各银行一方面将应收票据分别送交有关付款银行,一方面,接收他行交来的本行应付款票据,核对、计算应付各行款项金额及应付总金额,填交换票据计算表;

c各银行根据交换票据计算表,比较本行应收、应付款项总金额,计算出应付和应收差额后,填具交换差额报告单,并凭报告单与交换所结算元办理最后款项收付。

第四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计算公式如下:B=R+C

B为基础货币(也用H表示)R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2. 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就是乘数。

MS=mxB (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m为乘数)

第五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

1992年底,《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资产的标准比率目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

第九章

一、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异同:P251

1、费雪方程式(1)20世纪初,由美国欧文.费雪提出。

(2)假设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 或P=MV/T. (M=PT/V)P取决于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并且,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

(3)缺陷: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剑桥方程式:(1)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提出。

(2)M d=kPY 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 d 为名义货币需求。

3、二者不同点:(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产物。

二、凯恩斯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P256

1、M d/P=f (y ,w; r m ,r b , (1/P)*(dP/dt);u )M d/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实际恒久性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 m 为货比预期收益;r b 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2、弗里德曼认为平均长期收入(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他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

币需求为负相关。

第十章货币供给

1、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 +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M2=M1 +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2、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程度越高,购买力能力强,反之亦然。)

3、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基础货币和乘数。金融当局只能通过调控这两者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给数量,而不能直接控制。

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三大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公开市场业务:这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2)贴现政策:它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贴现率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随之增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随之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贷款)

(3)法定准备率: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相应收缩。反之扩大货币供应量。

法定准备率是项过于猛烈的政策;贴现率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机制间接地起作用;公开市场业务,货币当局易于较灵活地运用,但它必须以存在着一个高度发展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4、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保有数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会提高;反之,这个比率会下降。这个通常被简称作通货比率的比率与货币供给量是负相关关系。

(2)居民持币行为对通货比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A、财富效应(一个人收入或财富增加时,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通货比率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B、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

C、金融危机

D、非法经济活动(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比率为正相关)

5、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一般情况下,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靠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在准备金额不变的情况下,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反之亦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6、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政策有效)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货币政策无效)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通货膨胀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别

市场机制作用-------------------公开型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

价格上涨速度--------------------爬行通货膨胀

温和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预期--------------------预期通货膨胀

非预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原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体制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度量

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从世界各国的实际做法看,主要采取三个标准: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

以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其优点在于消费品的价格变动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直接与公众日常生活联系,在检验通货膨胀效应方面有其他指标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多数国家采用.其局限性在于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从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用生活费用指数度量通货膨胀与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度量,其性质类似,但包括的范围较广,作为度量尺度似更好一些.

以批发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优点是能再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进而能够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个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消费物价的变动规律有显著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其波动幅度也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在使用它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现象.

GDP冲减指数是一个能反映综合物价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标.它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全面,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但它容易受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例如,虽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已经很高,但其他产品价格却变动幅度不大,就会出现GDP冲减指数虽然不高但公众的日常消费支出已明显增加的状况.它的主要用途是对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名义值与实际值的换算.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说其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通俗说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产生:1.经济体系对货币需求的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无增长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存量也会相对过多.2.在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二,成本推动说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工会力量对工资的提高要求;

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

三,供求混合推动说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的论点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

中有推,推中有拉”.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P331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1. 关于产出效应的争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所谓促进论,就是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

所谓促退论,正好与促进论相反,是一种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成长的理论.

所谓中性论,是一种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对经济成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的理论.

2. 强制储蓄效应P336

3. 收入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与实际货币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只有剔除物价的影响,才能看出人们实际收入的变化.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却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4.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5. 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经济社会危机

6. 物价上涨:经济改革中令人困扰的问题

第四节通货膨胀对策

1,宏观紧缩-传统的政策调节手段: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抽紧银根):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地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2)提高再贴现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3)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用以缩小货币扩张乘数.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消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不少国家收入紧缩政策: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2.管制或冻结工资. 3.运用税收手段.

2.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价格政策,增加有效供给政策,等等.

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是不少发达工业国家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

供给政策:主要措施是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

3.指数化和围绕指数化问题的讨论.

所谓指数化方案,其通常含义是指收入指数化,是按物价变动情况自动调整收入的一种分配方案.指数化的范围包括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性收入.实施办法是使各种收入按物价指数华东或根据物价指数对各种收入进行调整. 功效:1,借此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获得的效益,杜绝其造成通货膨胀的动机.2,借此抵消或缓解物价波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克服由通货膨胀造成的分配不公.

第十三章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美国联储银行: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

英格兰银行: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德国货币当局:马克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中央银行:稳定币值和汇率

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后,英美等国:谋求充分就业

50年代起,由于通货膨胀,稳定的份量又加重了.

5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

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一些国家又将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

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诸目标有统一也有冲突P350

近年来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

1. 单一目标论.分成两种对立意见.1.稳定物价

2.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

2. 双重目标论: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

3. 多重目标论.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方面,多重的.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1. 一般性的政策工具,特点是经常使用且能对整个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公开市场业务.

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3.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4.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政策和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1. 可控性

2.可测性3相关性4抗干扰性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的时滞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两个阶段:1 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2 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等.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第十四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P381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

所谓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

第三节金融自由化P385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2009-04-19 23:03:04)标签:杂谈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20、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一、货币银行学框架 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按字面的意思分为货币和银行两部分。现代的经济是货币经济,也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必须依靠货币来进行。货币是基于人们对货币发行当局的信任而存在的,货币的出现为复杂的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机制,即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决定每个人应该得到什么,应该生产什么,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这样一来经济的运行便对货币产生了依赖,货币不断的发展进化产生了金融市场,货币从一种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交易规则,甚至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厂商进行投资,但是如果货币的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支付的媒介,这些资源就不能被厂商用来投资。尽管从实体经济方面看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但货币市场却限制了这一行为。正如麦金农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研究货币理论,讨论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货币理论,必须了解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两种机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为经济体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其转账结算制度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存款,发放贷款,引导资金流动,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流动。 二、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 把握好货币的本质是学好货币银行学的关键,要明确货币运动的背后是社会资源所有权的转移,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进行的。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按照上述思路思考,也许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货币银行学的重点是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其中货币供给乘数模型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请读者熟练掌握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一般会结合当年经济实事命论述题,请读者记住各个学派的观点,复习时多联系实际。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工人、公务人员、文艺卫生体育工作者或有货币工资收入,奖金、酬金、津贴收入和各种创作的货币收入;农民有农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个体经营者通过推销产品、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享受社会保障者有离休金、退休金和各种福利金、救济金的货币收入,等等。这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的,需要用货币去购买;需要旁人提供服务的,则要用货币去支付。过去的农民,有相当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产品满足,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现在,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已日益缩小。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80年代末,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用于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货币银行学是其中的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研室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承接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各章初

(完整版)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2)双本位制 是指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的货币制度。其缺点是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2信用、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石、银行信用-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消费信用 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以偿还为前提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形式 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 ?3、信用可以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供求 ?4、信用可以调节经济,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手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02修订)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层次:专升本 学时:64 学分:4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 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讲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货币的职能;领会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关系;了解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人民币的性质和在流通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货币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理解其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货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解释和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一、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二、货币起源的本质 三、为什么要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 五、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1 货币的产生(1学时)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度量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 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博迪、莫顿(美)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瓦什、(美)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黄金老、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杨、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二讲利率理论 第三讲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讲通货膨胀 第五讲货币政策 第六讲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基本观点: 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用公式表示是:执行流通手段的 货币必要量(M)=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平均价格(P)×待售商品数量(T)/货币流通速度(V)即M = PT /V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金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由价格总额决定;纸币流通下,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注重于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

上升,货币价值下跌;反之,亦然。 方程式:MV=PT 或P=MV/T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T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P是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说(Cash—balance Theory) 剑桥学派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假设货币需求同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保持一定的比率,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方程式:Md=KPY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P是一般物价水平, 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 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Md=M1+M2=L1+L2=L1(Y)+L2(r) 其中:Md代表对货币(现金)的总需求,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 新剑桥学派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提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b,Re,1/P×dp/dt,u)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y为来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恒久收入 W为非人力形式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 Re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1/P×dp/dt表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最新 货币银行学 重点总结 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与特征。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表现,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就在于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它们的盈余或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现代信用活动有以下特征:首先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对社会各个经济主体来说,盈余和赤字交替出现,债权和债务并存。其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要想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就要承受比较大的风险,相反,风险小,收益就低。第三,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适应不同融资需要,更大限度发挥信用的资金调剂作用。第四,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目前对市场支付结算服务一般都是由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其中商业银行仍是最基本的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单位。 2、融通资金。融通多次是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性资金转化。这是所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融通资金。 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使得。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能够使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提供金融使得功能是指金融机构为各融资部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4.发送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从而有得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节约信息处理成本。5.风险转移与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国际储备及其主要内容。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作为储备资产必须同时具备:a,可得性,即它是否能随时地、方便地被一国当局持有。b流动性,即该种资产是否容易变现。c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储备主要包括:a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b外汇储备,指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c储备头寸,是一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d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各成员国用于归还基金组织的贷款及会员国政府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从通货紧缩的本质特征看,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然而造成这一现金的深层原因却极为复杂,一般可以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结构问题和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四个方面。对通货紧缩的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扩大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努力扩张需求就成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主要途径:一个是增加政府投资需求。国一个是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应刺激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缩小居民收差距;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标准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等。b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同扩大有效需求双管齐下,形成有效供给扩张和有效需求增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采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反对垄断、鼓励并放开竞争、扶持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发展、降低税负等措施。c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民间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对总支出水平施加重要影响。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水平,扩大贷款规模,在增加货币供给量和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收入政策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措施。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特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含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主要体现为: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发展带呈现二元结构即现代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等。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新趋势答:(1)、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2)、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和的一个有效手段(3)、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4)、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更大,技术含量更高(5)、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金融业出现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动作效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大为增加。与此相适应,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的一个有效手段;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性更大、技术含量更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11、我国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a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b资金的供求状况。c物价变动的幅度。d 国际经济的环境e政策性因素。在讨论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时,应当注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简单地套用哪一种本文理论,而应该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借鉴本文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2、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换: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13、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现代信用体系是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系、社会征信系统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信用机构又包括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

西农货币银行学复习题

第一章货币 一、填空题 1.私有制和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2.最具危机性的货币职能是。 3.在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4.一般等价物能并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5.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一国货币必须具有性。6.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8.使金属货币可由货币符号代替的货币职能是。 10.在各种金本位制中,本位制是最典型的。 11.“十足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是指货币的达到法定标准;在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含义是。 12.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必须通过来完成。 13.必须由“十足”的货币来执行的货币职能是和。15.金属货币只要褪去民族的外衣,就可以自动取得的职能。 16.区别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的根本标准是看能否执行职能。17.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及时转化为的能力。 19.金银复合本位制阶段出现的金贵银贱现象导致本位制向双本位制转化。 20.本位制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 二、判断改错题

1.在价值形式变迁过程中,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3.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是贵金属的金属铸币制。 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最基本的货币职能,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5.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所以不管什么形式的货币都可以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6.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区别的根本标准是能否直接购买。 7.在货币层次控制重点确定原则中,可控性是可测性的前提。 8.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中,币材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9.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都是无限法偿的货币。 三、单项选择题 1.体现价值形式发展质的飞跃的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2.货币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作用体现在()。

【货币知识】货币银行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和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应用经济学的特征,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变量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理论的新发展有概念性的了解;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四、授课方法 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课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对计量模型

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检验方法和补救措施,如何在计算软件上实现各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运算;上机实验是对所学课程内容、基本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课外研究则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的拓展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与研究能力。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内容体系,了解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了解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难点是课时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学科交叉后所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的区别。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关系。 第三节:计量经济研究的步骤 建立理论模型:模型的经济理论依据、确定模型变量、确定模型的函数形式、确定变量的统计指标并搜集整理数据、计量经济研究中常见的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

专科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

专科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 重要名词: 1、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 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2、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 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3、格雷欣法则: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 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4、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 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5、衍生金融工具:原生金融工具主要有票据、股票、债券以及基金等,它 们是金融市场上最广泛使用的工具,也是衍生金融赖以存在的基础。 6、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在二级市 场上流通转让的各种有价证券都有其票面金额,但证券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却往往高于或低于它的票面金额,这种买卖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就叫做证券行市。 7、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 活动的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8、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 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金融市场。 9、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 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10、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 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1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流通领域中为社会公众所持有 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12、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 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3、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 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14、金融深化:当金融业能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15、金融压制:当由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 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

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

1.借贷资本: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 的一种形式 2.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3.票据贴现: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 取得现款 4.基准利率: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5.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当期通货膨胀率之后的真实利率 6.通货膨胀:实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求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 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7.汇率:指的是两国货币的折算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它反映 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8.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 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9.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得大小时使用 10.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职 能 11.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的标价 法 12.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标价 法 1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达到扩张和收缩信用,调 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作用 14.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 系的信用 15.消费信用:就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16.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17.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超过中央银行规定交存的法定准备金以外的部分 18.优先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方面比普通股具有优 先权的股票 19.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 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银行学资料教学大纲总则

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统计金融系 《货币银行学》课程组 2009年9月

货币银行学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编号:024363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课学时:54学时 课外学时:54学时 学时:3学分 一、教学对象 《货币银行学》课程面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四年制本科层次开设。 二、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基本运行机制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的学科基础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货币、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等畴的本质、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以及国外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和新动态;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操作机制,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社会总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从总体上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货币政策对于调节经济的作用原理、传递机制和可能的效果;掌握国际金融的一般知识和原理,揭示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开放经济模型中金融问题的基本容及国际收支与经济失衡关系的基本脉络;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金融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达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货币银行学》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它又为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如下: (一)掌握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畴。即掌握货币的一般概念和货币制度、信用的概念和信用的形式等一般理论知识、利率的基本知识及其作用、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等,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06年江西财经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的功能、货币的形态、货币制度的发展等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 货币的四大功能;2. 货币从实物货币向纸币、支票及电子货币演变的过程;3.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4. 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5.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难点:货币制度的变迁。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沿革 第二章利息与利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理解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利率水平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等。 【重点难点】重点:1. 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利率的种类。在讲授浮动利率时,可结合介绍有关LIBOR、CHIBOR的内容;2. 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3. 理解均衡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4. 对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及利率对经济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在涉及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时,可结合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情况讲授; 5. 在介绍我国的利率制度与改革时,可结合我国利率改革现状与趋势进行讲授。难点:1. 均

衡利率理论;2. 利率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利息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第三节利率决定 第四章利率的作用与变动 第三章现代金融体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现代金融制度有框架式的了解,熟悉和掌握西方国家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 现代金融制度的职能;2. 两类融资方式及其比较;3. 结合美国金融制度,介绍按现代金融制度构成划分的金融体系;4. 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介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难点:我国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同。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金融体系概述 第二节发达国家金融体系 第三节我国金融体系 第四章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要素、运作模式和类别等。要求结合实际,掌握有关货币市场中各重要子市场的运行特征,掌握股权市场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运作方式、长期债券市场中债券的发行与交易价格的计算,了解并熟悉金融衍生市场种类及性质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1.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2. 发行市场与证券评级制度;3. 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交易特征;4. 货币市场的特点;5. 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运行。可着重讲授同业拆借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难点:1. 货币市场在经济中的功能;2. 货币市场子市场的运行;3. 金融衍生产品的性质、特征;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种类;4. 金融衍生市场的种类及各市场的主要功能;5. 证券交易所和其它证券二级市场的运行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第四节外汇市场 第五节金融衍生市场 第五章商业银行:体制与业务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体制、经营原则和基本业务等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 介绍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结合当前国际金融业变革趋势,对经营制度做重点介绍;2. 讲授商业银行业务时,可适当增加有关中间业务的内容;3.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难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商业银行体制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货币银行学课程英文名称: Finance and Banking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020110j011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制定时间: 2006年 12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货币银行学》课程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与各先行课程内容的联系,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西 方经济学》等的内容。 2)在把握《货币银行学》理论基础、构成内容的基础上,应该能 分析经济生活中与货币银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中与货币银 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 3)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一 般把握的内容;理解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把握概念、原则、方 法,及其理论依据;掌握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经济类各专业及学时数:72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货币银行学》 6、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属于大学本科课程,教材和讲授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以图表、模型和案例,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新版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习题与答案

新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___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 3、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职能。 4、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要素。 5、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依次存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四种货币制度 6、金银复本位制前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形态. 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_________ . 8、金本位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位制。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货币的产生是(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国家发明创造的 C 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2、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 商品买卖 B 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 给商品标价时 3、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 支付水电费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 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 ). A 货币流通 B 货币必要量 C 生产规模 D 投资规模 6、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哪一职能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 )。 A 牡丹卡B VISA卡 C 长城卡 D 金穗卡 8、商品的价格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