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的军国主义与美国扩张的异同

德国的军国主义与美国扩张的异同

德国的军国主义与美国扩张的异同
德国的军国主义与美国扩张的异同

[收稿日期]

2008-11-02

[作者简介]

朱美(1983-),女,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德国的军国主义与美国扩张的异同

朱美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作为一战、二战战争策源地的德国,一直是一个让人不解的国家。它的对外扩张根源于浓厚的军国主

义意识,而美国自建国起也一直在扩张,但这种扩张却没有引起战争,结合军国主义的背景,比较两种扩张方式的不同,从总体上认识对军国主义及美国的扩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关键词]军国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002(2009)01-0039-02

德国是一个有争议的国家,德意志人是一个令人不解的民族。这里既是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又充满了最原始、最野蛮的兽性。这根源于其民族精神的分裂:一方面是统治世界的帝国之梦,另一方面是献身于人类的精神追求。从妄图征服凯撒却反而被凯撒征服的条顿首领,到纳粹首领希特勒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与德国扩张相似的是扩张也是美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这种扩张意识最早来源于早期美利坚民族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然而德国的扩张导致一战、二战的爆发,被认为是罪恶的根源,而美国的扩张却没有引起战争。

一、德国扩张引发战争的原因

德国引发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军国主义传统不容忽视。(一)军国主义传统的根源

军国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古条顿人的盲目服从领袖的部落精神。(2)中古日耳曼的骑士文化,主要是协从主义、服从主义、苦行主义。(3)到弗里德里希大帝时期,普鲁士历史发展中占统治地位的王家精神和传统最终定型化、典型化。波茨坦传统信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国家至上主义。

并且德意志独特的统一方式,使普鲁士军国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渗透。法兰克时代终结之时,德意志国家形成,当时德意志国家四分五裂、

诸侯割据。奥地利和普鲁士是两个大的邦国。欧洲列强主张建立的德意志联邦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而不是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这种封建割据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同时在外族压迫下,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有一种结束德国分裂的使命感;而德意志古典哲学带给青年们积极的影响是统一运动的思想基础。

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统一由容克贵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从而使容克贵族的保守主义思想和强权政治文化实现了绝对统治,先进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德国统一完成后不久便走上对外扩张掠夺与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

同时俾斯麦首相个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他从青年时代就表现出杰出的天赋、

坚强的意志和专横的权利欲望,将“铁和血”作为德国统一的纲领和信条。这种强硬的政策在当时的

环境下是有利于统一的,但从对历史的长期影响来看,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军国主义的特征及表现

德意志特殊的统一方式孕育了军国主义,在德国形成了军人至上的社会政治结构。军事将领大部分是由容克贵族构成,军人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家不得不围绕将军的计划调整政策,同时军国主义意识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民众大多数会受

民族主义的影响。在军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各种民族沙文主义团体纷纷涌现,提出必须扩张领土,为德意志人民谋求生存空间。而后产生的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

为进一步侵略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以后一战、二战的爆发就是这几种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三)从一战、二战的爆发分析军国主义的影响

德国的强权政治文化以及对外霸权政策、梦想主宰世界的意识,都是德国军国主义文化传统与极端民族主义精神驱使的结果。“军国主义”是普鲁士王家、普鲁士国家统治者的“精神创造”和“精神传统”,是武化主义的产物,是同广大德意

志人民和普鲁士人民风马牛不相及的。

德国统一以后,醉心于军事工业建设,重工业发展,1913年,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自古以来就有主宰世界的梦想,渴望像条顿骑士一样去征服世界,建功立业。国内征服要员、

军事将领、党派团体势力,极力鼓动德国政府武力夺取海外殖民地,德国工人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也热情支持德国的殖民扩张。在这种狂热的国内环境下,德意志成为一战的罪恶发源地。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瓜分,战争的结局并没有消除战争的根源,反而使民族矛盾和民族仇恨更加激化。

这种民族情绪进一步发展演化的结果是二战的爆发,法西斯主义的盛行。希特勒奉行日耳曼种族主义、反犹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反民主的“强权政治”和浓厚的军国主义等。在这些的影响下,出现了种族主义的“民众共同体”,以复兴德意志民族为己任,拓展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德意志法西斯大肆摧毁被占领国和地区所谓“劣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大规模地迫害屠杀犹太人。二战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军国主义的责任不容推卸。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Vol.26No.1Jan 2009

39··

二、美国扩张的特点

扩张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扩张是体现在美国白人文化中的一根永恒主线。

(一)美国扩张的原因

首先,这种扩张与进取精神和清教徒的选民说密不可分:他们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世界上血统最高贵、力量最强大的优等民族。因此扩张自然而然是为了传播基督文明,征服落后文明和落后民族。这是扩张最初的理论根源。

其次,美国是个流动性强的国家。本身就是个移民国家,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很难与母国割断联系。扩张意识一开始就存在。西部的扩张使美国以“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著称于世。这一方面减少了社会的稳定性,增强了动荡和不安的因素,但同时提高了社会的竞争性,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活力。综合分析,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意义。

再次,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扩张性是资本主义的本性。通过开放和扩张,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没有开放,资本主义就无法生存。经济上的开放注定了美利坚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民族。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绝对的优势地位,使它在自由流通充分开放的世界结构和经济秩序中获取了最大利益,这为扩张提供了实力基础。

最后,美利坚民族的扩张意识还受到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自然权利”学说的影响。

与此相适应,最初美国坚持孤立主义。美国的孤立主义与扩张并不冲突,相反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扩张,实际上美国只是想利用孤立主义原则束缚欧洲国家的行为,而使自己在外交上相对灵活,这是因为建国初没有实力保障,只能谋求自保。到19世纪末,国力逐渐强大,才进行海外扩张,提出门户开放。直至二战后,在全球扩张,谋求世界霸权。扩张最根本的衡量原则是国家利益。

(二)扩张但没引发战争的原因

美国一直在扩张,但没有引发战争,这是个奇怪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美国的扩张是一种新型的扩张,扩张与孤立紧密结合,并行不悖。孤立是政治上的,而开放则是经济上的商业扩张。这种结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其他国的政治摩擦,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经济上的强大又为政治上孤立提供了资本。二战爆发后,美国对战争持观望态度,仍然坚持中立。中立实际上也是一种孤立,这种绥靖政策使德意日法西斯更加肆无忌惮。这与经济危机后人们的视线在国内、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为了自身利益,面对动荡的欧洲局势和不甚明朗的国家关系,没有过早地介入战争。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自身利益受损,这时才真正介入战争。由于时机得当,美国大发战争横财,获取了最大利益,战后成为能和苏联抗衡的唯一国家。可见,孤立还是开放的基本准则是利益最大化。

其次,这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有关。这种优势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美国身处大洋彼岸,远离欧洲大陆,有大西洋作为天然屏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利益与广大的欧洲国家瓜葛较少。而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对外扩张更容易引起利益摩擦——

—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德国有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更容易对外扩张。此外美国有很长的海岸线,还拥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跟其他国的资源优势做交易;美国人口素质高,自由性强,这是人文地理优势。

再次,这与美国的政治传统密不可分。最初的美利坚民族建立在远离旧大陆的新大陆上,封建传统制度和思想观念淡薄。从早期移民开始,就形成了进取勤奋求实的民族性格,不崇尚等级。这是因为受到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而德国由于改革不彻底,带有浓厚的军事性、封建性,更容易挑起战争。而美国具有以下理想化信仰:自由——

—人们应该享有自由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自治——

—人民是政府权威的最终来源,为人民的福祉服务是合法政府存在的唯一目的;平等——

—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在法律面前有权受到平等对待,应该享有获取物质资源和施加政治影响的平等权利;个人主义——

—对行为主动、自给自足和物质财富积累的信仰。这条原则主张私有经济的优越性,也包含个体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多样——

—个体差异应该受到尊重,这些差异是力量之源,也是个人利益的合法基础;统一——

—美国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不可分割。以上这些理想,被称之为美国信条,对美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全面实践,推行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是因为,美国资产阶级力量比法西斯强大,同时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国内外市场广阔,可以通过经济上的扩张摆脱经济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经济危机的社会动荡,加之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都是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重要原因。德、日利用民族情绪积极扩军备战,最终挑起了战争。

正是美国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其保留了自由民主传统,并为战后国家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德国的扩张成为战争的根源,而美国的扩张反而成为国家强大的动力,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扩张方式及其根源,可以对这两种现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扩张,其基础都是国家利益,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参考文献]

[1]卞迁.理性与狂迷——

—20世纪德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丁建弘,李霞.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王晓得.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齐涛.世界通史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向宏)

40··

德国强大的真正原因

德国强大的真正原因 看过标题,你大概会认为最紧迫的问题是在国家创新和发展上美国和德国谁能更胜一筹。事实是,德国独占鳌头。 德国在一系列诸如可持续能源,分子生物技术,激光,实验软件工程这些领域的创新上做得更为出色。事实上,美国在学习德国的高效创新上不遗余力。美国政府已经鼓励弗劳恩霍费尔协会(一个德国应用科学智库)在美国开办至少七家研究所。 是的,美国人在发明创造上也做得不错。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先进财务理念,从谷歌到脸书到推特,成绩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美国比其他国家更加擅长尖端创新这个神话经过学者的反复研究被证明是错的。德国与美国在尖端技术上平分秋色。 但是更重要的是,德国擅长将新发明新技术应用到实业,并通过商业将其推广传播。很多德国的创新都涉及到将新的理念和性能注入到现有产品和制程或者重新组合现有的元素,将不景气的部门整合成新的充满生机的新部门。 德国的创新风格诠释了他为什么在制造上如此强大。举个例子,我们日常购买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于德国机器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德国制造的蒸蒸日上。 它同样诠释了为什么德国工业能够像历史上的美国工业一样坚不可摧。德国能够维持稳定的就业增长和稳定的生产力,同时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尽管德国的工资和福利比美国高66%,但是在2010年德国制造业以全国22%的劳动力贡献了GDP的21%。 概要:德国制造业对就业增长和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贡献显著。 与德国相比,美国中产阶级制造业工作越来越少。在2010年,制造业雇佣了不到11%的劳动力,对GDP的贡献也只有13%不平等在增长,国家收支平衡正变得更糟。

这些都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德国人普遍知道创新的结果必须是生产力的增加,而不是将它暂时集中在高科技部门。因此,德国人并不仅限于打造新产品,他们还将新创意和技术融入到现有的产品中。举个例子,看一看宝马汽车有多少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看看有多少德国最好的软件程序员去奔弛工作。与德国相比,美国选择让旧的产业死掉并用新技术和创新更新换代。结果,我们没有健康有凝聚力的产业,我们只有各种隔离的仓库。一个美国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从没有思考过一个汽车工业的工作-或者是其他制造相关的产业。 德国人拥有一个公共研究院网络,用来帮助企业重组并改善他们的点子。换句话说,创新并不止于发明。受政府资助的弗劳霍费尔研究院将用一些新奇的方法将尖端的理念转化到市场。他们搭起了研究和中小企业日常工作之间的桥梁。贝尔实验室曾经为美国做过这些,但是弗劳霍费尔现在要做是为更大的乃至整个德国的产业。 德国的劳动力是持续接受培训的,这让他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创造性的方去生产和改进产品、服务,让消费都更愿意用高价去购买。如果你要用最好的产品装饰你的厨房和车库,而且你的预算能够负担得起。你有多少空间能够装得下诸如美诺,博世,宝马,奥迪这些德国产品呢? 德国人积极的整合这些因素,使它们互相之间有一个良性循环。德国人创新是为了解放工人并且去改善生产。美国关心的技术是能够减少或者消除雇佣不断要求工资的讨厌的工人。德国的创新创造和提供不错的工作,并且涵盖了工人教育水平的基层工作。美国的创新,最多创造一些在亚马逊执行中心和苹果商店的工作。 美国是时候修补它的创新系统了。美国人要认识到创新的目的不是产生广泛流行的互联网服务。创新应该是维持生产率和就业增长,最终目的是保证实际收入增长。我们需要新的政策允许美国创新通过工人在美国的土地上不断的发展壮大。如何把尖端发明创造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集市上产品这需要我们作出改变,我们需要一些公立或者私立的类似弗劳尔霍费尔中心那样为德国工作的研究所

中外金属材料对照表

常用国内外钢材牌号对照表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前苏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 GB AST JIS DIN 、DINEN BS 、BSEN NF 、NFEN ΓOCT ISO 630 品 名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Q195 Cr.B Cr.C SS330 SPHC SPHD S185 040 A10 S185 S185 CT1K П CTlC П CTl ПC Q215A Cr.C Cr.58 SS 330 SPHC 040 A12 CT2K П—2 CT2C П—2 CT2ПC —2 Q235A Cr.D SS400 SM400A 080A15 CT3K П—2 CT3C П—2 CT3ПC —2 E235B Q235B Cr.D SS400 SM400A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CT3K П—3 CT3C П—3 CT3ПC —3 E235B Q255A SS400 SM400A CT4K П—2 CT4C П—2 CT4ПC —2 普 通 碳 素 结 构 钢 Q275 SS490 CT5C П—2 CT5ПC —2 E275A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前苏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 GB AST JIS DIN 、DINEN BS 、BSEN NF 、NFEN ΓOCT IS0 630 品 名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08F 1008 1010 SPHD SPHE 040A10 80K П 10 1010 S10C S12C CKl0 040A12 XCl0 10 C101 15 1015 S15C S17C CKl5 Fe360B 08M15 XCl2 Fe306B 15 C15E4 20 1020 S20C S22C C22 IC22 C22 20 25 1025 S25C S28C C25 IC25 C25 25 C25E4 40 1040 S40C S43C C40 IC40 080M40 C40 40 C40E4 45 1045 S45C S48C C45 IC45 080A47 C45 45 C45E4 50 1050 S50C S53C C50 IC50 080M50 C50 50 C50E4 优 质 碳 素 结 构 钢 15Mn 1019 080A15 15r

德国化学成分牌号与DIN17007系统的数字材料号对照表

QUALITY OUTLINE Following is a brief summary of available types of quality. Types not listed can be made available upon request.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Cold working steels DIN AISI/SAE/ASTM MATERIAL NO. DESCRIPTION/ OSSENBERG 1.1545 WO 10 Extra C 105 W 1 W 1 1.1645 WO 10 Prima C 105 W 2 W 1 1.1730 WO 3 C 45 W 1045 1.1740 WO 5 C 60 W 1.2056 KP 6 90 Cr 3 1.2063 NSZ 145 Cr 6 1.2067 NSK 102 Cr 6 L 3 1.2080 ESC X 210 Cr 12 D 3 1.2083 BPS 2 X 42 Cr 13 420 1.2101 SPCR 62 SiMnCr 4 1.2109 KLS 125 CrSi 5 1.2127 MNC 105 MnCr 4 1.2162 BPS 21 Mn Cr 5 5120 1.2201 ESW X 165 CrV 12 1.2206 Wo 120 140 CrV 1 1.2208 1.2208 31 CrV 3 1.2210 CRV 115 CrV 3 L 2 1.2241 OV 51 CrV 4 1.2242 OVH 59 CrV 4 1.2243 GBV 6 61 CrSiV 5 1.2248 GBN 38 SiCrV 6 1.2249 GBV 45 SiCrV 6 1.2304 1.2304 85 CrMo 7 1.2319 BSC X 64 CrMo 14 1.2341 BPS 7 X 6 CrMo 4 1.2353 1.2353 27 CrMoV 6 12 1.2357 1.2357 50 CrMoV 13 14 S 7 1.2358 1.2358 60 CrMoV 18 5 1.2363 EPS 52 X 100 CrMoV 51 A 2 1.2369 EPS 69 81 MoCrV 42 16 M 50 1.2376 BSC 2 X 96 CrMoV 12 1.2378 ESV 2 X220 CrVMo122 1.2379 ESMo 2 X155 CrVMo121 D 2 1.2378.10 ESV 2 Sonder 1.2410 WO 410 74 CrW 1 1.2419 UVW 105 WCr 6 1.2436 ESS X 210 CrW 12 D 6 1.2442 1.2442 115 W 8 1.2453 SS 511 X 130 W 5 1.2510 1.2510 100 MnCrW 4 0 1 1.2516 CW 11 120 WV 4 F 1 1.2519 1.2519 110 WCrV 5 1.2542 EPM 45 WCrV 7 S 1 1.2550 EKL 60 WCrV 7 S 1 1.2562 ERW 3 142 WV 13 1.2601 ESMo X 165 CrMoV12 D 2 1.2631 BSC 3 X 50 CrMoW911 1.2710 1.2710 45 NiCr 6 1.2718 ELB 1 55 NiCr 10 6 F 5 1.2721 ELB 50 NiCr 13 1.2735 NE 35 15 NiCr 14 1.2745 NE 45 15 NiCr 18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国文化VS德国文化

German culture VS American culture 蒋开芳学号:201403020514 Germany I grew up with a dream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in Germany, although I have heard a lots of assessment about German, such as inflexibility, stiffness and so on. However, I do believe that they even have known nothing authentically about Germany, while I have not went to Germany yet, but I’ve already gathere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Germany from all kind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and communication website. There are some reasons why I’m interested in Germany and it’s easier for me to adapt. First of all, I’d like to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education that I have known.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 country that their higher education is separat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ir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is not to invest or money,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 revolutionary idea. Secondly, it’s a nation of economy, modesty, and caution, while these features were interpreted as conservative and stiffness.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Example 1: We can often see a sign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which marks the completion time. In Germany, almost all of the projects will be finished as the sign marks. Example 2: I have ever seen an authentic story about a student who is the first time to catch bus. He has known that he needed to buy the monthly tickets, while he has no idea that he needs to buy it on the bus station, so he said that he will buy a day tickets.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家庭_国家与儿童发展_美国_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_杜亮

2015年1月第17卷/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an.2015 Vol.17No.1 收稿日期:2014-11- 12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1D009012000001 )作者简介:杜 亮(1976—) ,男,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王伟剑(1992—) ,男,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家庭、国家与儿童发展:美国、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 杜 亮,王伟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儿童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在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均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来加以保障。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实施,均基于家庭是儿童照顾和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者的理念,国家通过替代性支持和补充性支持等方式来介入家庭中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国儿童政策理念对我国儿童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儿童政策;儿童福利;儿童发展;美国;德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5)01-0056-06DOI:10.13763/j.cnki.j hebnu.ese.2015.01.009 在当下中国, 儿童的保护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自2010年被认为是“ 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之后,[1]我国对儿童福利方面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在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2014年第二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也开始推进。儿童福利制度和儿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美国、 德国、日本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达国家,他们在儿童政策的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完善儿童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三国社会福利体制的类型特征。按照蒂特马斯(Titmuss)的分类,美国属于典型的剩余福利模式,德国和日本则为辅助福利模式。如果按照埃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的分类方法,美国属于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之一,德国、日本则 属于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2](P15-17),[3] 。这三个国家的福利制度既有共性,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虽然德国和日本一般被认为是同一福利模式,但是考虑到日本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因此最终选择美国、德国 和日本三国来进行具体分析。 有学者指出,法律并非是一系列写在纸上的条文,它的背后总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观作为依托,它本 身是一种伦理价值观的肯定与体现。[4] 儿童政策背 后的理念, 其核心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政策的指导理念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历史性。一个国家现有的儿童政策,往往体现了该国社会和政府对儿童的主流看法和态度,也体现了政府在儿童照顾和发展问题上对家庭、国家责任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以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儿童政策为切入点,来探讨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理念及其特点。 一、儿童与儿童政策的概念界定 “儿童”概念在各国政策法律中没有统一的界定,这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年龄的界定上,有时即使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中, 也存在差异。如在德国,《联邦德国儿童与少年救助法》、《德国少年保护法》中对儿童和少年的年龄划分以14周岁为界,即将未满14周岁的人看成是儿童,超过14周岁而尚未满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 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德国日本与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日本与美国崛起及其给中国崛起的启示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德国、日本的崛起 (一)德国 1、崛起 (1)第一次崛起:①1871年,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打败了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②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③一战前,组建了以它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①国家实现了统一,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③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2)第二次崛起:①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并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②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①利用美国等国的经济援助,20年代经济复苏。②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3)第三次崛起:①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②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第三次崛起原因:①战后实行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经济非军事化)。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⑤两德统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2、衰落 (1)一战后初期衰落: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原因:①一战中严重削弱。②战败后面临宰割。 (2)二战后初期的衰落:被四大国分区占领,国家分裂。 原因:①二战中严重削弱。②战后被分区占领等。 (二)日本 1、崛起 (1)第一次崛起原因:①明治维新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②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④一战中大获其利。⑤在国家的扶植下,日本垄断组织建立并迅速发展。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努力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 ①战后进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 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⑤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货,经济迅速发展。 2、一度衰落 原因:①二战中损失惨重。②二战后成为战败国。 (三)德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德国、美国、中国三大国的工业大决战

德国、美国、中国三大国的工业大决战 当“工业4.0”上升成为德国的民族战略、由总理默克尔亲自代言,并把这一概念迅速风靡全球时,中国工信部正在狠狠推动“中国制造2025”,总理李克强也担任起了“中国制造2025”的超级推销员,五次出访累计带回了近1400亿美元大单。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业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准备随时一网打尽…… 这是一场德国人挑起的“科技竞赛”,历史真是让人敬畏,两次世界大战均发源于德国,均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当然,谁都不敢居心叵测的称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那是唯恐天下不乱。但是,这“工业4.0”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战”,只因为以下三点: 1、它不会轻易动武 2、它需要一边合作一边竞争 3、它所有的成果都将服务于人类 这也是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大到世界格局,小到人们生活,都将被彻底颠覆! 先说大的,工业4.0将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呢?按照目前发展形势,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体”,那么美国是大脑,德国是心脏,中国就是四肢。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世界加速一体化,以后谁也离不开谁 第二层意思: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灭掉了谁,而是谁必须从属于谁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需要先来弄懂“未来工厂”的流程。在未来,比如当你需要一辆汽车,你只需要打开APP,输入你的定制化要求,信息就会发送给工厂,工厂将你表达的产品种种特性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来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机器的组装。最重要的是:这条流水线上每个元件都是按照你的意志生产的,它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机器也会解读这些信息,如果不符合马上就调整,然后自动装配。当然,这一过程中“人”是不参与其中的。 于是,可以这样概括:工业1.0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蒸汽机的发明),工业2.0实现了“电气化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标准化),而工业4.0实现了“定制化生产”,并且定制周期简短,生产方便快捷。 在未来,你的香水是按照你的性格来调制的,你吃的药是按照你的基因去配方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肮脏阴谋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肮脏阴谋 2006-06-01 1949年7月的一个拂晓,在东京的北千住车站发现了一具碎尸,尸体的碎片沿铁路散落达100米。由于尸体被切割得很厉害,性别难以辩认。天亮后,人们在铁路边发现了死者的身份证件,并找到一只震碎的手表,手表指向死者死亡的时间:凌晨12:20分。受害者是49岁的下山,全日铁的总裁。为了回击右翼“雅库扎”(日本的黑社 会),他解雇了成千的二战士兵,没想到铸下大错。不寻常的是,当下山谋杀案见报后,马歇尔的占领军总部――当时是盟军最高司令部所控制下的报纸,均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下山的被害,是日本共产党阴谋的一部分。几天以后,一辆火车遭阴谋破坏失事,导致3人死亡。日本共产党再次遭到谴责,20个工人被指控和受审(其中19人是工会组织者或传单散发者)。在随后的20年中,这些工人的厄运成为日本最大的司法丑闻之一。这件案子一直拖到1970年,这些工人才被无罪释放,但因为

受到陷害而得到政府的赔偿。那时,甚至现在很 多日本人都深信:下山的被杀和火车失事,都是 由日本“雅库扎”帮忙的美国特工人员的“杰作”。 半个世纪过去了,真相仍然不为人所知,因为美 国占领日本时的所有资料都被严密封存。下山的 尸体,是华盛顿和东京在占领的6年里不寻常的 共谋中许多受害者的一个象征,这种共谋一直延 续到今天。直到今天,那种勾结仍被认为是歇斯 麦克阿瑟与裕仁天皇 底里反对共产主义的一个逻辑性结果。美国在日 本建立了秘密政治活动基金,用来影响皇族、统治精英和黑社会,支持右倾政权,维持它们的统治。有资料显示:起初在麦克阿瑟司令部高级军事官员控制下的基金,被用来贿赂东京战争犯罪审判的目击证人,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还被用作刺杀进步的政治家、左翼组织头目的经费。我们在《大和王朝》一书中证实,日本极右的政治首脑,很清楚美国当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反共的打算,于是积极而又策略地向美国靠拢。日本的民主化被颠倒,遭起诉的战犯,尤其是以岸信介为核心的人重新控制了日本政府。岸信介的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是黑社会教父儿玉创立的,得到了儿玉在二战中聚敛的大量财宝的资助。华盛顿也全力支持自民党,并提供实际上是无限的、无需担保的基金。 从黑钱中来的成千上百万美金,一旦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以这样的秘密渠道流通起来,谁也不会去追查它的用途。无论罗斯福和杜鲁门总统最初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这些钱落入了那些腐败者手中,他们随心所欲地花钱,也不必担心会有什么麻烦。紧要关头有意煽动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转移了美日两国民众的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_孙胜忠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自主;社会化;差异 摘 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319-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SU N Sheng-zho ng(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A N U,W uhu241000,China) Key words:G 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American Bildungsroman;autonomy;socializatio n;differ ences Abstract:T he paper ex plor 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 ican coun terpart and closely differentiates one fr om the other fr om the themes of the genre,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 tag onists,their lot in life,their behav iors,and the tex tual structur e,and analyses the reaso ns for the ev olution of the genre fro m social,cultural,ex istential and psy cho-analyt ical perspectives.I t is argued that the contradict ion between autonomy and socialization predestinates the results o f human freedom,and that the disconnectedn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the alternat ion of insight w ith a sens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equent iality in moder n Bil dungsroman appeal to the co ntemporary readers.It is predicted t hat Bildungsroman as a genre is still evolving, and w ill never come to its end. 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1](P92)它的故乡无疑在德国,而歌德的杰作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Wilhelm Meisters L ehrj ahr e,)被公认为是这一文学样式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它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的一块试金石。后来,这种小说风靡欧洲,经英国传入美国,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 成长小说的产生可追溯到德国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该运动的形成受英法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主张依靠反抗来改变社会,其方式是通过抒发个人在社会中的主观感受来揭露社会,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体验、经历和感受。特定的社会环境部分地说明了成长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在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于1795 1796年间首次出版之际,德国被分成了数以百计由统治王朝成员所控制的独立国家。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的崛起,感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威胁,认为维护和平和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18世纪下半叶欧洲德语国家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在他们看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必须接受有明确教育目的的培训: 他们必须要成为自律的公民和在开明统治 第33卷第3期Vol.33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Hum.&Soc.Sci.) 2005年5月 M ay2005 收稿日期:2005-03-18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4xzx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2002EWY004)作者简介:孙胜忠(1964-),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