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应重视书写指导

语文教学应重视书写指导

语文教学应重视书写指导
语文教学应重视书写指导

语文教学应重视书写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因此,正确有序地指导学生写好字是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书写呢?

一、激发兴趣重培养

现代美学家曾永成先生说过:“书法被称为纸上的音乐和舞蹈。”他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写好字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它又不象音乐和舞蹈那样具有音响和节奏之感,写久了会感到清苦乏味。如果习字方法不对,极容易造成高兴而来,失意而归之窘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应注意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写字兴趣。如在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的同时,除了解生字的音、形、义外,还应适当指导学生书写,教他们怎样安排结构,这个字才美观得体,让他们从中去感受不同形式的书写带来美的享受。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有时还可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大书法家的轶闻趣事,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家如何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写字氛围,渐渐地感悟到“饭可一餐不吃,字不可一日不练”的境界,这就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二、提出要求重训练

在学生有了写好字的欲望之后,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提出写字要求,首先是从书写姿势上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胸抒、臂开、脚安、注意力专一,手脚并用,并努力做到“三个一”:胸与桌沿一拳;眼与桌面一尺,手指与笔尖一寸。其次是把识字与写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生字的同时,指导学生在“米字格”或“田字格”中按间架结构书写,讲清字的各个部分在格中所占位置,笔画的呼应与变通等书写要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将“识字与写字”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抓住关键重指导

当学生有了写好字的欲望和正确的书写习惯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写字的关键,在教学中可告诉学生,字写得像不像,好不好其关键是各部分“点”“画”是否按要求写,说到底则是基本的“点”、“画”是否写得像,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恰当,要突破这一难点,得从汉字的基本笔画入手。因为汉字不管是简或是繁,都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发表时间:2018-09-28T14:55:23.68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作者:孟令双[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辽宁省凌源市大河北中心小学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位置多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终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指导朗读灵活多样循序渐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位置多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终生。深感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对课文的分析上,以讲代读,以答代读,造成了学生不会读书,害怕作文的严重后果。培养良好的语感更 无从谈起。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愿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商。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一篇新课文,首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老师再也不用为绞尽脑汁的提问,学生拐弯抹角的回答而浪费时间了。 二、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四、指导朗读,形式要灵活多样。 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是篇阅读课文。笔者教学时先提出“《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什么?”两个问题,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作了些朗读技术指导,并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忘记”和“失信”有什么区别。读后,将这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手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有的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有的说:“‘忘记’是说了的话记不起来了,‘失信’是答应别人的事不去做。” 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文章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重视教学反思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反思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语文新课改中涉及到的三个基本问题,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意义;内容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破旧立新。这既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与挑战。课程改革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误解误读,造成改革的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智慧再生成、再碰撞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式的教师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教师职业不被人们看做专业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培养只集中在狭隘的教学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如何缜密地、反思地思考他们在做些什么上……如果他们必须获得更高的学位,或者展示对课堂事件进行深思熟虑和反思型决策的能力的话,那么,教师 的专业特性就一定会提高”。对此,波斯纳(Posner ,G .J ,1989)曾提出 一个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才能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阶段过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的。于漪老师就曾多次在其著作中阐述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及理论修养提升的重要性。 3.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的价值追求有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才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学会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方面(学生、

语文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语文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的外延,为广大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材料,化无声为有声,变单一为丰富,变抽象教学为具体教学。学好语文,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说会写,所以教师要把新课标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语言是有声的,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听”。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变抽象为具体,让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学该去如何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呢? 1、抓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技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但一定要循序渐进,要从听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入手,重视汉语声母、韵母、声调、重音、语速、感情的听力训练,确保听音正确。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精典的朗读篇目,并播放相关的录相材料,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翻刻翻录精典篇目朗读DV和朗读带,在课后听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里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学习播音员的发声、发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提高听力水平。 3、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去听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整合听读材料,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准确的、有感情地表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看边听边理解、边记忆的良好习惯,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摘要:写作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文章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122-01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4412905165.html,ki.issn1673-9132.2019.26.113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学欠缺 写作是对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小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能力。在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写作辅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表面上听得很认真,但依然找不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难以让人找到重点。如果不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只是一味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困难重重。 (二)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 我国仍有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写作并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甚至错误地认为其重要性远不如数学、英语等学科,从而形成了

一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众所周知,兴趣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缺乏对写作的兴趣使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是一项迫不得已的“任务”,带着不情愿的负面情绪去面对这一“任务”,怎么能写得好呢?写作本应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自发地重视写作,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写作题目的难度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作文题目局限性较大,如低年级的看图写作,固定的图画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写出200字的作文,这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叙述图画内容这一要求直接决定了作文内容的相似性,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具想象力,对事物的描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况且,有一部分作文题目中出现的常识或事物尚不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可能出现家长代替思考的现象,因此开放性较强的作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可能更有帮助。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一)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可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增添学习乐趣,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写作转变为一门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设备,从视、听、说的角度向学生科普知识,传授美德,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从根本上缓解作文“无话可写”的现象。教师还可根据班

语文2011课程标准解读:关于综合性学习

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 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内容,但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它与其他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在同一层面上,它不具备比较单一的内容目标。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2.语文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沟通,提高综合能力,促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同进步; 3.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分别是: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实验稿》,仅在第三学段第3条,加了辨别“美丑”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甘肃省镇原县南川初级中学卢志华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接感知审美能力。它取决于人们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情绪等,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情感、想象和联想等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说话、重音、停顿、语调的把握,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对修辞的领悟来感知语句,土凸现艺术形象,获得作品旨意。可以说,语感是理解欣赏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乐其融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

语文教学要全面落实新课标 的四个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全面落实新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我在本次小学语文国培学习中,通过学习,对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落实新课标修订稿中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我是一线教师,要明确上述四个基本理念,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要尽量落

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写作指导教案人物动作描写1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无法用富有诱惑力 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就在大庭广 众中当场演示刀的锋利。她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 转眼间被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话但她的摊位前排起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 口一词好就好在她是通过自己的动作徕说话令顾客信服。” 哑女卖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 么所写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怎样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呢 这就要求我们用准确的动作词来写人物 的活动过程把人物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 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 二、动作描写概念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三

. 动作描写范围 ; 动作描写的范围很广。诸如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生产劳动时的动 作文娱体育中的动作军事活动时的动作 无所不可。但是无论描写何种动作其目的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因此动作描写切忌漫不 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要力求避免东鳞西爪杂乱无章 动作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还要防止动作相 仿陈词滥腔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动作描写还常常善于选择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在浓淡相宜的背景上描 摹独具一格的人物动作以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把人物的动作置于尖锐的冲突、斗争的漩涡 之中来进行刻划则往往更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四、怎样写好动作描写。 有位同学写了“猪八戒到河边喝水”这们的情节。这样写太概括太笼统动作不具体因而不生动。

语文教学要重视三种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三种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语文老师开始实践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活泼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处理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重感受、领悟和积累。六年级学生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这一点就体现的较为突出,字汇量大,阅读文章多。要实现“根本任务”,就必须注重三种积累。 一、语言积累 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会有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 语言积累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积累。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它不同于语法修辞等学习。这是小学生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积累的近乎于模糊直觉的对于语言规律的敏感。它是语言发展的关键。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我们上良中心小学开展的古诗文朗诵比较受学生欢迎,也得到许多老师的好评。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典范等。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语言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语言积累来自于规范的教材选文。通过先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在对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领悟,然后对那文道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也积累了情感,更积累了语感。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电影电视、社会交际都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训练 语文作为一项基础学科,它的学习对于其他科目的综合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科目却经常会被忽视,认为只要平时会和别人交流就代表语文能够有好的学习,这对培养综合型人才非常不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避免进入误区,重视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更好的学习其他科目和应用到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语文教学;听说训练;思路构建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对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不及其他科目重视,最终导致学习语文成为空谈,这是现今社会的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进行积极有效的尝试,进行改革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听说训练思路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对于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们也许会做一些考试题,但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却很差。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人们逐渐明白,一味的会写作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会听和会说对生活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掌握好听和说,对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以及读和写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式除了读写,还要重视对听和说的训练,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说话習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们比较认同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个阶段。只是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某种或者过分倚重某种。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过分强调读写,然后考取高分,却没有意识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共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语文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而听和说的能力提高,有利于读写的更加精确,水平更加的高,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因此,听说训练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白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端正态度,准确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 听话和说话是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初中三年,可以经过不断的训练,达到听话和说话的目的,进而促进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初中一年级对于听说的训练,主要表现在在别人说话时,要能有足够的专注度和礼貌性。通过别人的讲话,能够明白说话的重点,并通过讲话,做好相应的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一) 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二)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三)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四)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 “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五)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应当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应当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中学语文论文 应当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薛以峰 (江苏省运河初级中学,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现行的教改其实并不矛盾,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这些传统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朗读、背诵、练笔、写字仍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教学方法;效率;背诵;练笔;写字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72-01 语文教学的低效率早已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很多有识之士也纷纷尝试探索教改的路子,这无疑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进步,甚至在一些地方已形成一种特色,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如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素质的高低、区域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同等)的限制,各种教改的经验难于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普及运用,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山区农村或经济条件较落后的中学普遍存在。有的学校年年教改,也只是昙花一现,有些甚至是劳而无功,面对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均有无所适从之感。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任何急功近利希望一蹴而就的做法均是不可取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语文是一个慢功夫,非下苦功夫不可”。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切实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要一味的去追求花花架子。 中华文明沉淀几千年,博大精深,先贤们经历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种种教学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些方法并不是由谁来制定的,而是由历代语文教育工作者

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研究而来的。作为一名后继的语文工作教育者,理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它。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把洗澡水连带婴儿一起泼掉的蠢事,是不足为取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现行的教改其实并不矛盾,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这些传统的方法,事实上,小学阶段由于他们的特点,相对较多地采用了传统方法,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较感兴趣。但到了初中,功课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学生花在读、背、写上时间就少了,加上一些教师的不合理的引导,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会每况愈下,甚至有些学生只会做客观题,对于主观表达题则是束手无策,在做现代文阅读这方面尤为明显,失分率较高,作文更是“惨不忍睹”,甚至很难准确地表述完整的事件,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我想这与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低下是不无关系的。面对当前的语文教改,该怎样运用这些传统的方法呢? 朗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正确、清晰、流畅、富于感情的朗读是阅读主体对作品的真切理解,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指名个别朗读、齐读、美读、自由吟诵等,应该不拘一格。笔者在教授郭沫若的《雷电颂》一文时,并不是逐节逐段地进行讲解,而是简单提示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后,即组织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提示要把握住语气、语调、语速,让学生自己仔细地品味文章的意境、形象、韵律,真正读懂屈原那种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读出了激情澎湃的气势,当然也体会了作者那份爱国的博大情怀,这样,该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就很自然的落到实处,而且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变色龙》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尤为重要,我在教授时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揣摩把握人物的个性,奥楚蔑洛夫那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2-01-09T13:31:58.61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秀艳 [导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王秀艳河北省武强县马头中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通过长期的熏陶、浸染、培养,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我觉得“读”是最重要的。 一、在读中领悟语言的音韵美。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有人豪情满怀,有人郁郁满腹,有人喜悦非常,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的节奏快一点,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金色花》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的嬉戏,体现了对妈妈最挚朴的关心;《纸船》表达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在泪眼婆婆中对母亲的思念。我们读《金色花》就要读的欢快,读《纸船》就要读的哀婉。不同的课文,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一般的诗词,句子短小,要引导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文言文抑扬顿挫鲜明,宜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散文感情浓烈,朗读是要饱含深情;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调分明,要揣摩到人物的心理,准确表达;议论文、说明文或以理服人,或介绍事物事理,朗读时可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同一篇课文,每个句子在重音、断句上也各有侧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现其音韵美。 二、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读课文,了解文章情节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能领悟文章的主题,从而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领悟文章主题的重要方式。读《天上的街市》,学生体会到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读《金色花》《纸船》,学生感受到母爱无边;读《散步》,学生谨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生明白了世界需要爱,要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爱。学了《金色花》和《纸船》,有学生说,以前老嫌妈妈爱唠叨,现在才知道妈妈是担心自己,为自己好;有学生说,现在特愿意帮妈妈干家务;有的说,现在要好好读书,长大后让父母周游世界。对母爱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回报。学了《散步》,一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晚饭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我又习惯的把遥控器抢到手,调到自己喜欢的动画频道。忽然,想到今天学过的课文,它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两边一看,爸、妈和奶奶都无精打采地看电视,忙不好意思地把遥控器递给奶奶,借口做作业去了。从学生朴实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美的情感能净化人的心灵。学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生认识到盲孩子不仅指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也包括学习和思想有问题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大家的关心、帮助。学生们都表示愿意做萤火虫,做太阳,做月亮,更愿意做他们的影子。看,学生对主题的感情感悟得多么深刻啊!还有学生甚至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来警策自己。我们不难想象,爱心的传递将铸就一个无比温馨、团结的集体,而课文的朗读是这感悟的源头。 三、在读中感悟语句的形式美。 1.句式美。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形同对偶,表现一种对称美。如《散步》中“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的格外早”。这些句子短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句子暗含哲理,蕴含丰富,有一种内在美。 2.词语美。有的语句用词灵活,生动形象,体现一种传神美。《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虽是简笔勾勒,但“朗润”让读者感受到山的青翠欲滴,“涨”如现浊流汹涌,“红”尽显春阳本色。初春美景,活灵活现。 3.修辞美。不少语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摇曳生姿,展现一种生动美。如《看云识天气》本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熠熠生辉。特别是第一段中“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比喻、排比的综合运用使读者恍如进了如诗如画的仙境。 4.写景美。有的文章以景物描写为主,有的文章借景抒情,有的文章在写人叙事中穿插写景,无论景物描写在文中分量如何,无一例外地都呈现一种细腻美。《济南的冬天》中,“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用白描的手法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小雪中的济南山色。这些细腻的描写通过朗读诉诸人的大脑,人的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让读者和听者如身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句式,美的词语,美的修辞,美的写景,带给读者的是极度的赏心悦目。学生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体会,获得的审美情趣自不待言。 四、在读中感悟想象的意境美。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如学《皇帝的新装》,通过听读录音,自读,分角色读,学生对人物、情节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想象皇帝回宫之后的情节,有的学生想象出皇帝下令搜捕骗子,处予他们极刑,相关的官员,同贬三级,皇帝自己也幡然醒悟,从此勤政爱民,终成一代明君;有的学生想象出皇帝抓到骗子后,不但没有杀他们,反而大大地奖赏了他们,因为他们的欺骗行为使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此潜心治理国家,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有的想象出皇帝遍搜骗子不得,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把自己的好多衣服赏给穷人,并且和人民一起劳动,成了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君王;有的想象出皇帝如梦初醒,检讨了自己的错误,重赏了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在全国各地选拔来一些敢说敢做的官员,从此吏治清明,国家富强……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想象的情节都生动有致,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美的创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