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整理打印版)

2012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整理打印版)

2012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整理打印版)
2012考研政治启航20天20题(整理打印版)

第1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请结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生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启航提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毫无疑问,与“社会主义文化”有关的考点,既是今年的重大热点问题,又是多年未考的重大理论问题(2003年曾以“文化的作用”这一考点命制过辩析题),考生必须关注,重点复习。考生在复习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2.如何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文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4.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关考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概念。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分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无阶级性)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又叫观念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超前或滞后)。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这一原理启示我们,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考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高举什么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什么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备什么状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什么行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l)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反映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的体现。

相关考点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文化与先进文化。

最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2.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意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律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令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力和思想保证。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迫性。

(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2)当代中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3)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相关考点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2题:

2011年,NBA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摆”,与此同时,“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美国爆发并蔓延至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表明,资本主义远非某些人所说的是“终极的”、“完美的”社会形态._试结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相关原理,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启航提示】

NBA“停摆”及“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典型体现,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的

社会现实。

2004年的考研政治“工人持股”这一当代资本主义中“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为考点命制分析题。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既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也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同时还涉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2012年考生在复习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特征。

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关考点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1.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实行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资本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经济危机的形态发生的变化表现在:(1)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2)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3)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高涨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4)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政治制度的变化——(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力有所扩大。(3)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原因:(1)根本推动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2)工人阶级的斗争。(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4)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

3.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相关考点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通过国家的收人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第四,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千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相关考点3: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2.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相关考点4:“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1)两个必然: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2)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该种必然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必然性,后者讲实现必然性的条件。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并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相关考点5: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曲折性

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促进事物自我发展、螺旋上升。

2.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2)方法论意义:对待事物要科学分析,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意义,既要充分注意困难,又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

第3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1921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和艰苦卓绝的探索。请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人物,阐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及其意义。

【启航提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需要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就课程属性来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是一门历史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在“要”。纲举目张,核心要领才能了然于胸。

这两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的考查方式都是要求考生从大尺度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丰功伟绩,以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

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的抗争及其历史启示。

3.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考点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其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等就属于这种情形。

第二,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例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等。

第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尖锐。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就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帝国主义势力就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属于这种情形。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相关考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和历史启示

1.抗争历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历史启示:(l)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2)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

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这个先进社会力量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相关考点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及其意义

第一件大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相关考点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第二件大事及其意义

第二件大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党带领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相关考点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的第三件大事及其意义

第三件大事: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结:(1)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2)事实充分说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3)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第4题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请结合国情分析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启航提示】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内容毫无疑问是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大问题。然而,这一考点在过去数年内被考研政治命题所忽视,这是很不正常的。2011年11月,中国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步走”太空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成就,将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这一问题是“热点问题”、“多年未考的重大理论问题”的重合,应该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考生在2012年的备考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处理好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对创新的重要意义。

2.理论创新和实戏创新及其相互关系。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途径。

5.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和任务。

相关考点1: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的含义及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1)指导作用;(2)解释作用;(3)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的含义及其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1)动力作用;(2)诱导作用;(3)激发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关考点2: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相关考点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2)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③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3)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4)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相关考点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个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相关考点5: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注重理

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原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2.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必须按照(1)科学理论指导、(2)具有世界眼光、(3)善于把握规律、(4)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跳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3)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5题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请结合党成立以来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对这一论断进行分析说明。

【启航提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足行不通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让人们明白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是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三民主义在实残中已经破产,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它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了,中国革命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得有新的阶级、新的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考生在复习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

2.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相关考点1: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论战的内容是;(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相关考点2: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主义。

(1)三民主义的提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的中心思想: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反对清朝的贵族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建立汉人当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的中心思想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

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中心思想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贫富分化与对立。

(3)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意义:第一,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第二,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第三,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2.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新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第一,在民族主义中突出反帝内容。第二,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普遍平等的民主权利。第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相关考点3: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同新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它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区别:新三民主义只是一个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有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且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相关考点4: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产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实现并进一步实现着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美好夙愿。

相关考点5三种政治力量的角逐。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人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一是先以北洋军阀后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张并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的国家,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他们的主张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其反动统治也被推翻了。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先后以孙中山和某些民主党派人士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孙中山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政权很快被袁世凯篡夺。后来某些民主党派人士虽然力图实现这一主张,但已为国内外条件所不允许。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它最终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郑重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6题

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柞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

析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与共产主义最高目标之间的关系。

【启航提示】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清醒形和成熟的重要标志,考生在2012年的复习备考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辫证统一关系。

相关考点1:党的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并且认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时阶段的纲领应该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相关考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946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封建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相关考点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也就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其完整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关考点5: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关系

1.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人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总之,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七题

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猪事件、地沟油事件和小悦悦事件等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再一次凸显了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性。请从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启航提示】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考生在复习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2.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3.大学生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反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相关考点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3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相关考点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的是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相关考点3: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这是因为: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人社会的“通行证”。

相关考点4: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相关考点5:大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网络道德秩序。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运用和扩展。我们应做到: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8题

当前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积极演变。在世界多极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上。面对这样的时代挑战,我们如何主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

【启航提示】

本题就是一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中国现阶段的战略、方针、政策结合起来的题目。在世界多极化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经济的竞争是核心内容,我们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竟争的内容和特点。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3.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含义。

相关考点1:世界多极化和当今国际格局的特征

1.两极格局终结以后,世界进人了向多极化发展的时期。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2)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2.当今国际格局的特征:(1)多种战略力量共同主导国际事务,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趋势。(2)各个行为主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是制约、影响国际关系中的行为的根本因素,它指的是国家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主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政治利益。(3)在国际竞争中,军事作用下降,经济、科技作用突出,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相关考点2:综合国力竞争

1.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2.当今世界综合国力为竞争的内容(1)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2)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3)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4)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胁性的手段。(5)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的一个方面。(6)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当今世界,我国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比较优势,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经济,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考点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其基本要求是:(1)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式。

(2)三个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关考点4: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教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

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方针。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3.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9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请结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启航提示】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胡锦涛建党90周年大会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论述激活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拙”中“我国的国家制度”这一重要考点,需要引起考生高度注意。由于2011年的材料分析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考点,因此,在2012年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相关考点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1)这一规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2)这一规律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3)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相关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相关考点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关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相关考点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人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经济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公平效率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摩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10题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与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请结合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与“三农”有关的政策来分析说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启航提示】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历来人数最多,又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然而,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有农民的参与,怎么把农民吸收到革命队伍中来,主要手段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今天,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考生在复习备考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异同点。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相关考点1: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政策效果: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关考点2: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政策要点: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政策效果: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相关考点3: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

根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及之后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政策效果: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政治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阶级基础。

相关考点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

1950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相关考点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进程

第一阶段(1978——1987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通过这一改革,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8——1997年):以农村税费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的改革,它统筹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顺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阶段(1998年至现在):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次会议标志着农村改革进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

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中国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关考点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始终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是:(1)以工促农、以城带乡。(2)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3)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4)以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工作布局。

第11题

2011年2月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表明,全球化条件下个人命运仍然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请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分析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启航提示】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爱祖国就是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心系国家的前途,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提出了挑战。

20 1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曾以钱学森的事迹为例考查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今年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应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做忠诚的爱国者的签本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考点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既相互限制,又相互依存、相互开放。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

相关考点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1.导致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3)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4)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5)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6)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2.后果::(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相关考点3: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相关考点4: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12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取得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0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 29%和12. 4500,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墓础。请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说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启航提示】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把握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把学科相关知识点有机联系,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考研复习中的重要一环。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普遍联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统筹区域发展。

3.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4.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应处理的四个问题。

相关考点1;普遍联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联系的含义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方法论意义:(1)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3)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相关考点2: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人与自然的关系: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含义: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人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系统。

(2)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第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3)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对自然的改造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相关考点3: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统筹区域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统筹区域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关考点4: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应该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13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勉励青年要“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请结合这一论述说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大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又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启航提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五个知识板块,这五个方面看似孤立,实则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在备考复习中如何把握这门课和别的学科的关系,实现知识板块之间的内在衔接,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材料分析题命题的思路之一。学习这门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相关考点1: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关考点2: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理和真理原则: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和价值原则: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的特点。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特点是:(1)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主体有直接联系;(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5.真理原则和价值的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已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关考点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理想的作用:(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相关考点4青年学子的个人理想应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一致

1.立志当高远,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圣才出品】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是因为变法的政令()。[2019年真题] A.触及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B.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 D.带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答案】C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2018年真题]

A.迎合帝国主义 B.维护封建统治 C.对抗顽固派 D.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对中国民族工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洋务派的本意,而是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实际客观效果之一。B项,维护封建统治符合挽救清政府危机的意图符合题意。 3.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2013年真题]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答案】D 【解析】维新派为了开展维新运动,与守旧派展开了一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不多知识、差不多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差不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总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题2分〕 分析题50分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史纲分析题解析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史纲分析题解析 来源:文都教育 2019考研初试上午第一场政治已经结束,大家都考的如何呀?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的部分内容,快来跟文都考研小编一起来看热气腾腾的真题吧。 分析题第36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答: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各个阶级的探索证明不具有先进性的阶级领导的各种救国方案都行不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昭示着人们,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社会制度。十月革命启示中国人民: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革命中广泛发动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赢得胜利的故事,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2)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了什么? 答: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沦为东亚病夫。各个阶级的探索均已失败告终,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主义的带领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亚病夫从此站了起来。但刚刚建国时,中国共产人发现: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更加艰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1978年,邓小平召开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中华民族找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下富起来任务的这一棒,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次飞跃说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十个怎么办之一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是(邓小平)提 出来的。 3、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发展) 4、又好又快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坚持发展为先、做到又好又快,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判断题 1、发展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 2、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 3、发展应是又快又好的发展。(错) 4、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须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大胆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认真破解发展难题。(对) 5、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发展方式没有什么区别(错) 6、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对) 三、理论题 1、大寨村、江西的新江村,济南的振兴街道。他们的故事说明一 个道理?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2、结合济南章丘官庄乡的发展,怎样理解又好又快发展?好表现 在几个方面? 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必须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好应该表现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 3、中国重汽的又好又快发展说明了什么?怎样加快转变发展方 式? 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第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六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 之二 一、填空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3、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5、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判断 1、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对) 2、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对) 3、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在的以人为本没有本质区别(错) 4、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对) 5、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对)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简答题 2、ABC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制订业务质量控制制度,经过领导层集体研究,确立了下列重大质量控制程度: (1)合秋人的晋升与考核以业务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考虑遵循质量控制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2)对员工介绍的客户,由员工所在部门经理根据收费的高低自行决定是否承接; (3)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在业务完成后90日内整理归档; (4)由于尚未取得上市公司审计资格,不予执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制度;(5)无论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歧是否得到解决,审计项目组必须保证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6)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选取已完成业务进行检查,检查对象为当年度考核等级位列后3名的项目负责人。 要求: 多选题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 A.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B.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单选题 4、《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单选题 5、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A.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单选题 6、党的_____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选题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官方发布word版)

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 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 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1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 分( 16 小题,每小题 1 分) 多项选择题 34 分( 17 小题,每小题 2 分) 分析题 50 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 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_0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 201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 认识和实践,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能动性原理,矛盾,发展,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阅读下列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对作战用兵之道极富理性认识,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但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当时蔺相如对他的评价是:”赵括只懂得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请回答: (1)为什么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4分) (2)如何来实现兵法和临阵作战的结合?(6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

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材料2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也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事实与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5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何理解?(5分)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先是选拔没有缺点的人任北军统帅。这些修养甚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统帅,却一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分析Ⅲ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分析Ⅲ 单选题 1、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自力更生、依靠群众 B.继往开来、发展创新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答案:-1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

果。 单选题 3、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A.务实、创新、诚信、奉献 B.务实、守信、崇学、向善 C.开放、奉献、包容、和谐 D.勤劳、勇敢、自强、诚信 答案:B [解析]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故本题选择B。 单选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______。 A.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四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的结构关系,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行为

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

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3.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 A.22万元 B.20.5万元 C.21.5万元 D.20万元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术班不亦乐乎理疗科乌烟瘴气民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是 A.垄断资本私人所有制 B.法人资本所有制 C.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D.私人资本所有制 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A.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国营经济 6.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A.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B.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 C.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真题及解析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 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 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只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联系。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第 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辩证统一。 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 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 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 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间的联系。A选项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因为“羊 吃草”未必然引起“割羊草”,所以BC错误。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这体现的就是本质联系,所以本题选D. 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 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 所以本题选C. 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25万元, 假定其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 价值率为()。 A.100% B.75% C.50% D.12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利润与剩余 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 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 余价值率m’=25/20=125%,所以本题选D.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单选题 1、1948年,南斯拉夫对从苏联照搬来的“行政命令式的国家集权式”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 A.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 C.人民自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A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20世纪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在十三大、十二大、十四大上提出的。 单选题 3、20世纪中共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答案:D

[解析] A、B、C三项分别是在十三大、十二大、十四大上提出的,D项是1997年十六大提出的。 单选题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邓小平是其主要创立者 答案:D [解析] 考查对邓小平理论科学涵义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型。本题是单项选择题,答案只能是一个。 ABCD都能说明为什么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以邓小平理论命名的原因,其中D予以概括说明。 单选题 5、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真题及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真题及 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只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联系。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第 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间的联系。A选项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因为“羊吃草”未必然引起“割羊草”,所以BC错误。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这体现的就是本质联系,所以本题选D. 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所以本题选C. 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25万元,假定其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00% B.75% C.50% D.12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D.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官方发布word版)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20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通关800题(四)

2020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通关800题(四)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C.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 D.体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15.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做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6.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是() A.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17.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18.解放思想是()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C.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考研政治历年分析题题目

政治历年考研分析题知识点分布: 分析题34: 2003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04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2005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006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 2007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选做题II: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2008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09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10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011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 2012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分析题35:: 2003年: 2004年: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005年: 2006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7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8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2009年: 201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2011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012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分析题36: 2003年: 2004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006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00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008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020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docx

2020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 2011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 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 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 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 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 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高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 D.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5.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党的领导及正确的政策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 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docx

2019 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篇一】 1.我国能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和平改造的客观条件 ( 或可能性 ) 在于 A.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 B.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C.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D.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2.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正确的论述有: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1956 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4.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 A.在 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1980 年代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 C.在 20 世纪内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在 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5.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动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02 年12 月 5 日,******到河北省西柏坡进行调研,重温了西柏坡精神, 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在经中央媒体报道后, 此举引发了广泛而持续的关 注,海内外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极具符号性的行为。针对上述材料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忧患意识 B.“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C.“两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D.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6. 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两个务必”时 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 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关于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7.1964 年 6 月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 A.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B.必须是能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民主集中指导模范执行者 C.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必须用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D.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 8.在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是: A.中国是一个大国 ,经济发展不平衡 B.人口多、底子薄 C.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生产力不发达 9.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