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阳区划新论

洛阳区划新论

洛阳区划新论
洛阳区划新论

2010年5月14日的《洛阳日报》深读周刊第2版新闻纵深刊登了“省管县试点:深水区匍匐前行”的长篇文章。省直管县在多年前就已提及,该文章所提到的改革内容其目的很明确——减少政府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这个出发点非常好!联系到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则带来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洛阳市的八县一市都“省直管”,我市的行政区域将再一次大面积缩水!我们该怎么办?在这里提出我的观点和建议,供相关部门和广大网友参考。

在“我为洛阳…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我曾建议将洛阳市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阳新区核心区、洛阳新区拓展区分别更名为洛阳市西苑区、洛浦区、津桥区、御河区、积翠区、伊滨区。这些新的命名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我把关于洛阳市各区更名的相关贴(除吉利区外)都发完后,身体整整不舒服了将近三个星期!现在

大家再来看六个新的名称,不难发现,新名称只是把洛阳城市区从管理上分成了几部分,但从六个新名称的含义来看,它们所代表的区域相互交织,谁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请看西苑区、津桥区、御河区、积翠区是不是都位于洛浦?御河与洛浦大家能把它们区分清楚吗?积翠区的命名来源于积翠池,积翠池是西苑的点睛之作!积翠区同样位于伊滨,西苑区、洛浦区、津桥区、积翠区又都建在御河之上!请问哪一个城区没有生命的绿色?新区核心区的命名积翠区不就体现了各区共有的生命元素“绿”吗?我们必须明白:分的目的是便于管理,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整体,马克思曾经说过:“整体就是力量”!这也就是我们发展所需要的!这也是我注册为洛阳网会员后所发表的第一个大专题!为什么?这个答案在我心中!我们不能为更名而更名,更名是为了扩大空间实现更好发展!实际上在命名御河区、津桥区、西苑区、

伊滨区时,我就为各区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以下是既可以实现省直管,减少政府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又可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的相关建议!

1.将现有的洛阳市瀍河区,偃师市合二为一,不变动行政人员总人数,命名为洛阳市御河区。御河区行政机关设在现在的偃师市区(下文说明原因),瀍河区更名为御河区请大家参看我的相关贴,偃师这个名称市民的认同率不高(因谐音),不少市民和网友都有将偃师市更名为华夏区的提法,只因谐音不好(洛阳市滑下去)我不认同!御河区的命名体现了大运河元素,因历史上南北大运河之通济渠是御河的一部分,今天的洛河市区段又是通济渠西段的一部分,通济渠西段西起洛阳东至黄河。提“御”及“皇”,将偃师更名为御河易被认可。因水的灵气同时保留瀍河名称,将现在的瀍河区行政机关更名为洛阳市御河区瀍河行政中心。洛阳市御河区成立后实现与洛阳主城区公交化。

2.将现在的洛阳市老城区,洛阳市孟津县合并,行政人员总人数不变,命名为洛阳市津桥区,行政机关设在现在的孟津县城(下文说明原因)。老城区更名为津桥区见我的相关贴,关于孟津的更名是这样的,因为孟津古为津,今有桥——洛阳黄河大桥、二广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洛阳黄河公铁两用桥(见我的相关贴),同时,津桥与金桥谐音,易被人们认可。孟津名称的由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洛阳市津桥区成立后,必须保留孟津名称。建议在旧孟津设立洛阳市津桥区孟津行政中心,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国地理馆建设(见我的相关贴)和该区域旅游开发。现有的洛阳市老城区行政中心更名为洛阳市津桥区洛阳桥行政中心。实现洛阳市津桥区与洛阳主城区公交化。

3.将洛阳市涧西区、洛阳市新安县合并,行政人员总数不变,成立洛阳市西苑区,行政机关设在现在的新安县城(下文说明原因)。涧西是创业激情的象征,

名称必须保留。建议将现在的涧西区行政中心更名为洛阳市西苑区涧西行政中心。实现洛阳市西苑区与洛阳主城区公交化。

4.将洛阳市宜阳县更名为洛阳市锦屏区(因为谐音:“洛阳市一样去”,故更名)。行政人员总人数不变,行政机关设在现在的宜阳县城(下文说明原因)。锦屏镇距离宜阳县城非常近,锦屏名称来源于名山,所以更名易被人们认可。在洛阳市各区的新名称中,锦屏区的命名体现了山,御河区的命名体现了水,西苑区的命名体现了园林,寓意洛阳——山水园林城市。实现洛阳市锦屏区与洛阳主城区公交化。

5.将洛阳新区拓展区、洛阳市伊川县合并,成立洛阳市伊滨区。行政机关总人数不变,洛阳市伊滨区行政机关设在现在的伊川县城(下文说明原因)。因洛阳新区拓展区、伊川县城均有规模宏大的伊滨公园,所以伊滨区的命名易被人们认可。同时保留伊川命名,在现在的

伊川县城设立洛阳市伊滨区伊川行政中心。此外,在现在的伊川县鸣皋镇单独设立洛阳市伊滨区鸣皋行政中心——这将是洛阳市远期发展的重要支点,实现洛阳市伊滨区与洛阳主城区公交化。6.将洛阳市洛龙区更名为洛阳市积翠区(详见我的贴:关于将洛阳新区核心区、洛阳新区拓展区分别命名为洛阳市积翠区、洛阳市伊滨区的建议),该区为一“特区”,因为市级行政机关位于此区。积翠区位于洛阳城区的核心,其命名体现了各区的共有元素——生命的绿色!经过上述行政区划调整,现有的洛阳市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共11个县级行政单位就变成了洛阳市西苑区、洛浦区、津桥区、御河区、积翠区、吉利区、锦屏区、伊滨区共8个城市区,既实现了省直管,减少政府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又为洛阳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什么新成立的区行政机关均设在现在周围五县市的城区呢(洛浦区、积翠区除外)?一是从发展角度考虑,因为现在五县市城区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发展步伐将加快,将来必然与今天的洛阳主城区连为一体,第二点更重要,就是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为了扩大发展空间,我们不能只“要”,以行政手段一味去“要”,易损害某一方利益,不利于和谐发展,不容易被认可!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方式,通过“舍”,得到我们最需要的发展空间,这就是辩证思维!这就是思路决定出路!这就是洛阳要走的路!我们知道黄河以北各地市早就对吉利区觊觎已久!一旦五县市成为新洛阳的城市区,那么黄河以北的吉利区自然成为新洛阳的一部分(详见我的贴2010-4-13关于将定鼎南路、定鼎北路、洛吉快速通道统一命名为“定鼎路”的建议),洛阳新的行政区划将使各个新成立的城市区亲如兄弟!时间和空间是洛阳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重大战略

问题!洛阳今后发展需要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

区划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难点在“人”,只有惠民、利民、以民为本,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才能有效开展工作,让一切来得自然!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宁县是洛阳的后花园,是洛阳未来的发展空间!只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明白:只有给予,将来我们才能得到最需要的——周围县市对洛阳的认可!因为城市和人一样,她所拥有的只有她自己,但她的影响力会很大!在这篇文章中我多次强调了两个字——认可,因为行政区划从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被人们认可的中心才是真正的中心。为什么说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它不单指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世人对其核心文化的认可!洛阳人民要牢记:“为人民,广积粮,不称霸”,低调说“城”,高调做“城”。

洛阳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

洛阳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 洛阳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 1月17日,听河南科技大学杨晋毅教授讲《洛阳十大厂矿的前世与今生》 一、围绕洛阳十大厂矿的疑云 1、洛阳年轻人普遍不知道什么是十大厂矿? 2、中老年人普遍不知道十大厂矿是哪十个? 3、十大厂矿中到底有几个156项目,到底哪几个属于156项目,更是众说纷纭。二、洛阳十大厂矿的诞生 洛阳十大厂矿中的六个156项目: 1.中国一拖; 2.洛阳轴承厂; 3.洛阳矿山机器厂; 4.洛阳热电厂; 5.洛阳铜加工厂;

6.洛阳407厂,河南柴油机厂。 1953年5月——1954年10月,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陆续 签订156项援建协议,其中的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等企业,国务院决定在中原地区建设,由此开始了洛阳市的建设高潮。 1953年5月,中共中南局和中共河南省委开始在河南省调 配建厂班子。这时,一机部汽车局已经初步将一拖厂址选在洛阳市的西工区。因此,河南省调配的建厂干部迅速向洛阳集结。 1953年6月,中共河南省南阳地委书记杨立功带领等六十 多名干部到洛阳,筹建第一拖拉机厂。1953年7月15日到9月15日,筹备处根据一机部汽车局的意见,主要在洛阳西郊的西工地区北部(原吴佩孚西工兵营北边的老飞机厂地区)选址。 《一拖厂志》记载:“这片地区自老城西关起,西至涧河,北至陇海铁路,南至西工,面积共7.7平方公里,铁路以北面积约2平方公里。筹备处在该地区做了1:1000地形图的测绘,200米孔距的地质钻探。这片地区地形开阔平坦,地下水位低,土质好,居民少,靠近城市,铁道接轨方便,经济上比较合理。”于是,筹备处杨立功副主任会同洛阳地委书记王惠治向河南省省长吴芝圃做了汇报,意见一致后,由筹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 2014-06-05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同时不同类型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缓速发展的新时期,要贯彻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明确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定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缓速发展,分类指导 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影。向,目前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尽管“西快东慢”的格局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局面,但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东部地区在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增速下滑较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要素资源较难匹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振兴乏力。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缓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要着力保持区域差距缩小的长期趋势,坚持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增强中西部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1.经济总量与增速变化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遏制了区域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得到显著增强。 从近十年统计数据来看(表1),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份额逐步提高,而东部地区占全国份额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的份额变化不大。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由2003年的55.2%下降至2012年的51.3%,减少了3.9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由18.5%、17.2%增至20.2%、19.8%,分别上升了1.7和2.6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有所下降,由2003年的9.1%

洛阳部分文献整理

据交通部门统计,旅客周转量146.38亿人公里,增长8.5%;旅客运输量1.89亿人,增长8.5%。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6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0万人次,增长14.3%。旅游总收入485.0亿元,增长20.4%。其中,创汇收入20296万美元,增长13.1%。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35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7处。年末共有星级酒店63个,国际国内旅行社90家。(洛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 郑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结果将是西安、洛阳和郑州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商务旅游中心;随着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洛阳将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产业要素将向洛阳集聚; “乘高铁,游洛阳,赏牡丹,玩滑雪”,“千年帝都高铁之旅”,“乘高铁,来洛阳度假” 部分旅游业界人士为旅游发展支招 建议:转变旅游发展思路,丰富旅游业态,拉长旅游链条,打造洛阳品牌,从而做大做强洛阳旅游产业。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洛阳旅游应突出特色,全面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提升洛阳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旅游文化、旅游项目、旅游服务、旅游宣传等薄弱环节, 浅析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管理和保护 历史和文化价值:龙门石窟风景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像10万多尊。龙门石窟风景区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问题:1.夏季高温,气温的年较差较大。所以,石窟的风化作用强烈。 2. 地下水对石窟文物的破坏最为严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跨区域协调;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开放;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国和平崛起,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不仅加快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也使得区域经济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与原有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交通运输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即将编织完成的全国高铁网,将大大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相应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政策方向和思路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点。总的来说,表现为: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等四个特点。 (一)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进跨区域的协调与协同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均表明中国跨区域协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洛阳市酒店市场研究报告

洛阳市酒店市场研究报告

————————————————————————————————作者: ————————————————————————————————日期: ?

洛阳市酒店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红火,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酒店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扩张,目前已有40多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70多个品牌落户中国,在华经营和管理的酒店数量达1000多家,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均已进入中国,且如瑞吉、四季、丽思卡尔顿等高端酒店纷纷制订了在中国扩张的计划,登陆中国多个主要城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酒店业中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效益最好、综合收益最高的市场之一,多年来外资酒店的年均利润率均维持在10%以上。 目前我国呈现高星级酒店数量迅速增加,低星级酒店进入淘汰整合阶段的特点,各酒店层级逐渐分化,形成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并驾齐驱的格局。中国酒店业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几百年所达到的规模。当前,中国还处于城镇化的中期,未来二三十年仍将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酒店业与城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状态将长期存在,酒店业在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较快发展势头将不会改变,旅游市场和商旅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酒店数客房数及营业收入将稳步增长。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洛阳市酒店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由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主要分析了洛阳市酒店行业现状、洛阳市不同类型酒店经营情况、洛阳市酒店客源构成及定房渠道。报告根据酒店行业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洛阳市酒店行业未来选址、经营策略及投资前景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酒店企业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发展史复习题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第二阶段:坊里制确立期。春秋至汉末。 第三阶段:坊里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2.城郭之制。 ①“城郭”布局方式勾画了中国古代城市总体结构和形态的嬗变。“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②“城”为君主贵戚所据,“郭”为一般官员和民众所据。 3.《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 《考工记-匠人营国》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 ①匠人: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血 ②营国制度 A.城邑建设体制:王城——诸侯城——邑都(卿大夫) B.礼制营建制度:尊卑制度、城隅高度、道路宽度 具体内容: ①都城规划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世,市朝一夫。” ②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前朝后寝”。 ③道路规划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这是指环城和郊野的道路而言的。“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 ①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②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③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④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 ⑤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城郭”之构。 形成原因: ①铁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步提高。 ②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③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主要都城: 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曲阜县鲁城、淹城、齐临淄、楚都郢 5.《管子》及其城市建设思想 ①《管子》实为战国时齐国学者着作的总集,托名管仲所作。 ②内容庞杂,有法、道、名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 ③主要内容: A.城市分布密度。 B.城市选址。 C.城市布局。 D.城市形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E.城市规模。 ④《管子》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与环境和谐的准则。 6.秦咸阳建设布局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洛阳应有“六大都城”

洛阳应有“六大都城” 近两日,我国考古界不少专家都对洛阳的“西周成周城”津津乐道。这一切都缘于我市考古专家蔡运章近日在市文物局作的一场学术报告——在报告中,蔡运章就“西周成周城”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平常我们所说的“五都荟洛”应为“六大都城”。 1 写出《汉书》的班固,也弄错了这个问题? 夏朝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个遗址,被誉为洛阳的五大都城。而我市考古专家蔡运章近日提出了新的观点——洛阳应有“六大都城”,其中包括一个长久以来没有被人们正确认识的都城“西周成周城”。 西周时期的成周城,是西周王朝的东都,在西周历史和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成周城,至今仍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 “在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东周王城和成周城是同一个城。因为《公羊传》中有记载:‘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者何,东周也。’在此影响下,就连东汉的班固和郑玄也采信了这种说法。但是实际上,在王城遗址内,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

重要文化遗址。这说明,它不可能是西周初年营建的东都成周城。”蔡运章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按照传统都城考古的基本思路,在洛阳市区西自涧河、东到瀍河两岸的广袤地区内,苦苦寻找西周成周的城墙和宫殿基址,至今仍然没有明显收获。 然而,在瀍河两岸,考古人员陆续发现大量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铸铜作坊、车马坑、祭祀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等文物遗迹,这些重要发现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个概念逐步在蔡运章和一些考古专家的脑海中形成——西周初年周公、召公营建的成周城,可能就位于邙山与洛河之间的瀍河两岸。他们根据这些年的重要发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西周成周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结构布局有了大致的推测。 2 去老城吃顿水席,会踩在西周宫城上? 蔡运章认为,西周成周城位于邙山与洛河之间的瀍河两岸。他根据考古文物和文献资料,勾勒出成周城的位置、形状和布局。 (1)西北角:元怿(yì)墓(位于北盟路上)东南约200米、洛孟公路东约100米处,也是西周贵族墓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坐标。(如图位置①) (2)东北角:由元怿墓东南约200米处向东,越过瀍河经洛阳东郊热源厂北,延伸至238省道的南侧。(如图位置②) (3)西南角:老城南关西约420米处。这里正是西周成周城宫城的位置,因其正好压在今天洛阳老城的下面,所以目前考古发现的遗迹较少。(如图位置③) (4)东南角:经洛八办、原洛阳日用化工厂,再向东延伸至洛河岸边,据估计已被洛河冲毁。(如图位置④) 成周城分为两层,就好像在一个大盒子里面套着一个小盒子。外面这层“盒子”是外城,即“郭城”;里面这层“盒子”是内城,也就是“宫城”。 成周城宫城的面积是多少?学者们看法不一。周代文献中,常常把西周城称为“九里”城,即外城每边长九里,面积为八十一平方里。但古今尺度不同,周代的“里”和现代的“里”标准不一致。西周时期“里”的具体标准长度,史书又没有明确记载。 根据一件在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东周铜尺作为标准进行计算,成周城宫城的面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56平方公里。而成周城的总面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2.45平方公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余建新1,祝炜平2 (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 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yujx31@https://www.doczj.com/doc/4b15321062.html, 1 引言 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 万人)、 (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 (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 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 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 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 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舟山市经过 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 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 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

洛阳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9, 9(2), 283-28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b15321062.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b15321062.html,/10.12677/mm.2019.92032 Study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Luoyang City Qiaoli Li, Yilin Dong, Songwei Wu, Qian Li, Kuankuan Fe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Received: Mar. 28th, 2019; accepted: Apr. 10th, 2019; published: Apr. 17th, 2019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related to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Luoyang City from 2013 to the first half of 2018. Through the visits of many departments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Luoyang, starting from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sub-sector of Luoyang City, and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ing the results an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data,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Luoyang have been analyzed, and feasibl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words Luoyang City, Logistics, Logistics Management 洛阳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巧丽,董宜麟,武松伟,李前,冯宽宽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洛阳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7日 摘要 文章是基于2013年到2018上半年洛阳市物流业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对洛阳市多家部门和物流企业进行走访,从洛阳市物流行业总体以及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综合调研结果和各方面数据,对洛阳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摘要: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也需进一步推进发展。本文围绕《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分析洛阳市文化产业现状、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洛阳;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增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经济与文化交融的表现之一。它既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大众的需求所在。 一、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日前,在《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1]中明确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五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案》[1]指出,我市将紧紧围绕“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重大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的经济与文化结合的载体,对二者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洛阳历史文化丰富悠久,可发展的文化产业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突出洛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有:牡丹文化产业、洛阳文化传媒业、发展会展业、文化旅游产业、洛阳特色汤食文化产业、演艺娱乐业等。 在洛阳牡丹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重中之重。自 1983 年举办首届牡丹文化节后,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成为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牡丹文化节,是在每年 4 月 5 日至 5 月 5 日前后,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以“花开中国”为开幕式主题的文化活动。[2]牡丹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旅游、传媒、交通、餐饮等各行业的收益增长。同时,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日益求精,建设洛阳牡丹书画品牌,工艺美术品

文化古都洛阳

中 国 历 代 城 市 概 览 学院:软件学院 班级:软工3班 学号:131530339 姓名:姚龙龙

文化古都之洛阳 每一座古都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浸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古都经过现代文明的发展,其原有的传统特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作为孤独的内在气质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开始模糊。如何重塑古都魅力以及打造一个完美的古都形象已经成为孤独城市和谐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这学期的中国历代城市概论的我更是感受颇深,现就以离我居住地最近的洛阳城为例,研究洛阳城的历史发展。 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洛阳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圣地。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中部城市第五,非省会第一。 洛阳市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东汉洛阳城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4200米,南城墙长2460米,西城墙长3700米,北城墙长 2700米,周长约13000米,总面积约 9.5 平方公里。南北长约当时的九里,东西宽约当时的六里城周为夯筑城墙,城外有宽18米~40米、深3米~4米的护城壕环绕。城门12座,但由于洛河冲毁南城墙,城墙各门只存东城墙3座、北城墙2座、西城墙3座。城门为一门三道,其间布置两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明显地出现了几大板块,表现出不均衡性的特点:东部经济飞速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深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则发展相对较慢,差距依然较大。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环境,即指四周的境况和条件。经济环境则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的一系列境况和条件,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催生、刺激经济的发展或者延缓、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亦不例外。经济发展无非是人们从事三次产业的发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及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才能使我们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如说,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讯、自来水、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硬环境和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等软环境。只有这些环境好了,企业家就干得舒心,生产经营就专心,企业发展就顺心,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新办企业的可能性就大,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多,块头就会增大,就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二是人力资源,就是要有适应发展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三是社会资源,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一个地方环境好,外面的资源就可以引进来,里面的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活力;环境不好,就会导致“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上不去”。可以说,经济环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设好了,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建设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3、经济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健药,良好的服务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比如,一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优质的政务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使企业家安心舒心、使企业办事方便快捷,降低企业生产发展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好不好,聚集的资源要素有多少。特别是以区域交通为条件的硬环境和以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和区位、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源,也要深刻了解政风、民风这些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无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洛阳市国民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1978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从这天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揭开了洛阳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30年沧海桑田,河洛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仅是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但在洛阳发展史上,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特别是近6年来,在这片投资者的乐土上更是实现了极不平凡的新跨越,铸造了年均15%以上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新辉煌! 一、综合实力连跨台阶生产总值实现"翻七番" 回眸30年,洛阳经济发展的轨迹呈现两个阶段,表现三次增长高峰。第一阶段1978-199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埋头苦干、与时俱进。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9亿元猛增到1997年的335亿元,实现翻4.3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0.8%,高于改革开放前3.1个百分点,充分展现了洛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8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前列,在"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35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1919.6亿元,实现翻2.5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3%,高于改革开放前20年5.3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光辉业绩。30年来,洛阳经济发展形成三次增长高峰:(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1983年形成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增长高峰--生产总值增速达20%。至1988年提前两年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二)199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