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料理と中国料理

日本料理と中国料理

日本料理と中国料理
日本料理と中国料理

日本料理と中国料理

目下のところ、国際間の貿易交流の頻繁につれて、異なる国々の食文化も世界中にひろがっています。それをきっかけに、外国本場の料理を体験するのは国を出ないで済むのです。以前、中華料理だけが世界において最高の料理だという考えを持っている私は「異文化交流」の授業で日本料理についての知識を深く習ってから、それぞれの国の料理は自分の特色があり、自国の食文化も豊かということがわかりました。それで、今日は私は日本料理と中華料理の比較を通じて、両国の食文化の違いを言いたいのです。

日本料理とは、日本でなじみの深い食材を使い、日本の風土の中で独自に発達した料理で、和食とも呼ばれます。一口に和食と言っても様々な種類です。よく知られた懐石料理?精進料理?会席料理のような伝統的な料理がある。もちろん、日本人が普段の食卓の中で食べるご飯や味噌汁?カツ丼や親子丼および外国からの影響を受け日本で独自に発展したすき焼きやてんぷらなどの食べ物も含まれています。やはり、一般的に日本料理というと、懐石料理などの高級なイメージです。懐石料理などの本格的な日本料理は、世界中に数多く存在する料理の中でも、最も見た目が美しく繊細な料理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です。

確かに、見かけから見れば日本料理は非常に美しいです。「目で食べる」といわれてもよいと思います。また、どうやって盛り付けを美しくすることに工夫するから見れば日本人は料理の見た目を十分に重んじます。

日本料理そのものはいろいろな特徴があります。以下は主な特徴です。1、素材の新鮮さを特に尊重して、素材の味を十分に生かした料理が多いです

2、日本には四季の食材が豊富で、多くの料理は季節感を持っています3、味が薄い、量が少ないです

4、生食が多いです

5、盛りつけはもちろん、使用される食器も美しいです

6、風味の強い香辛料の使用が少ないです

中華料理といえば、種類が非常に多いというイメージがあります。すごく長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中国では、宮廷の極豪華な宴から普通の屋台に至るまで、いろいろな美味しい食べ物を出すことができます。一方、中国の国土面積はとても広いし、少数民族も多いし、その食材も多岐多様にわたります。このため、料理の種類は極めて多いです。そして、地方によって、料理は違っています。外国人から見れば、中華料理は辛くしょっぱいかもしれません。しかし、これは一部分だけで、実は、各省、各市は自分の特色があり、上海

料理の味は甘すぎ、広東料理の味は薄いなどです。つまり、中国に行けば、どんな味の料理を味わうこともできます。中国人としての私は中華料理が大好きです。

中華料理の特徴といえば、やはり、地方によって、ちがいます。すべての特徴を挙げるのはむずかしいですから、私は一般的料理の特徴について、おおむねまとめました。

1、中国料理に生物はご法度です

2、調味料や香辛料はふんだんに使われます

3、量が多い、味が濃いです

4、食器には別に必要がないです

5、調理した後の味が気になります

以上の比較を通して、日本料理と中華料理に大方理解できると信じます。ここで、私が強調したい点の一つは中国料理は料理の『技術』を最も重視し、技術等を駆使して色々と手を加えていきます。それに対して、日本料理は料理の『素材』を最も重視し、素材の風味を大切にして、余計なものを加えません。このため、中国料理はよく『足していく料理』と呼ばれ、日本料理は『引いていく料理』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もう一つの違いは、中国料理は全てに火を通し、日本料理は火を通さず生で食べるものが多いことだと思います。

ちなみに、ご飯は日本的な主食ではなく、米は最後に食べます。中国では、米とおかずは一緒に食べます。そして、その米も、日本はもっちりしたジャポニカ米で、中国はパサパサのインディカ米で、北方では米をあまり食べず、饅頭などの麺類が米の代わりになります。

ある国の言語を習うとき、ついでにこの国のいろいろな文化や風俗習慣も認識できることはなかなかおもしろいといつも私は思っています。言葉以外の物事を身につけるのみならず、異国の民俗風情を体験することもできます。無論、日本料理に関するしきたりや習慣は複雑で深いので、完全理解するのは簡単なことではありません。もしチャンスがあれば、私はぜひ自ら日本へ行き、本場の料理を味わってみます。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作者:————————————————————————————————日期: 2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二〇一三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

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 年份常住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 常住常住 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人口人口 (万人) 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 (‰)(‰) 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 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北京的

2014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及特点

2014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及特点 一、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一)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增速保持“双下降”趋势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为1.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量减少12.9万人,增速为2%,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具体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十二五”以来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降至2014年的36.8万人,增速从2.9%降至 1.7%,是“十二五”以来最低水平。二是“十二五”以来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量、增速进一步放缓。增量从2011年的37.7万人降至2014年的16万人,增速从5.4%降至2%。常住外来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十二五”前3年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人口增量下降、增速放缓既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也与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关。 (二)分布情况 1.从环路上看 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人

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1098万人,占全市的51.1%。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637.6万人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77.9%;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占全市的65%;五环以外422.5万人,占全市的51.6%。 2.从行政区划上看 一是从4个功能区看,2014年末,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055万人,占49%;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为684.9万人,占31.8%;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221.3万人和190.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0.3%和8.9%。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外来人口最多,达到436.4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53.3%;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为296.9万人,占36.3%;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外来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54万人和31.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6.6%和3.8%。 二是从区县看,常住人口位居前3位的区县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3区人口占全市总量的46%。常住外来人口位居前3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昌平区,3区外来人口占到全市的52.6%。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4个区县的常住外来人口均不足10万,占全市比重仅为2.6%。 3.从人口密度上看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2014年,全

北京交通发展回顾与反思

全永燊、余柳:北京交通十年发展回顾与反思 摘要:回顾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实施十年来北京交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北京交通需求变化趋势,最后针对北京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北京交通发展成就回顾 (1)调整交通供给策略 及时调整交通供给策略,保持交通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配 2005年至2013年,市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27.9亿元,其中公共交通投资占市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47.1 %上升到70.7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由4条114公里增至17条465公里;城市道路里程由4073公里增至6295公里;公路里程由14696公里增至216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548公里增至923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2)加大交通需求管理力度 逐步加大交通需求管理力度,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奥运会后,针对一度出现的交通拥堵反弹势头,北京分步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错时上下班、小客车数量调控、差别化停车价格等多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有效遏制了中心城区交通状况持续恶化的势头。在2005-2013年机动车净增285万辆的情况下,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拥堵指数由2007年的7.5下降到2013年的5.5。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2005年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两定四优先”政策,不断扩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覆盖规划中心城范围(1082km2)63%的常住人口,并延伸至郊区6座新城。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投入运营南中轴、安立路、朝阳路、阜石路4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公交专用道里程由131公里增加到355公里。因地制宜地开通了袖珍公交、社区通勤快车和定制公交,在京通快速路上设置了潮汐公交专用道,拓展多样化公交服务。公共交通出行在出行总量(不含步行)中所占比例由29.8%上升至46%,公共交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4)信息化建设 十年来,初步构建了以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为核心的全市综合交通运行实时监控体系和交通指数实时发布系统,初步实现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统筹、协调和联动;初步建成交通运行智能化分析及决策支持平台,为政府一系列重大交通决策提供可行性预评价和实施跟踪评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用户达到110万个,通行量占高速公路总通行量的20%;建成智能交通管理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了指挥调度、信号控制、综合监测、信息服务等四大功能的集成应用,交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5)交通环境治理,节能减排 为落实“发展绿色交通,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优化运输车辆能源结构,率先推行国V排放标准,引导运输企业使用节油型车

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作文

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正向我们走来。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告别落后,告别贫困,在曲折中进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人民共和国正由梦想变为荣耀的现实。 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我们迎接挑战,迎接胜利,在探索中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正由梦想变为灿烂的现实。 今年是国家成立的周年,看着国家一天天壮大起来,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少先队员,心中更是倍感自豪啊!半个多世纪的这一去一来,是历史的沧桑变幻。 在这一去一来之间,演绎了中国从梦想到光荣的辉煌。 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更明示了中国从今天到明天的走向。 在这一去一来变化的背后,是年的人民共和国,以其卓绝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的发展奇迹,也正改写着世界的经济版图。 中国力量,世界关注中国的声音!年月日,当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在东海之滨的上海黄浦江畔,一位刚刚学成归国的青年人,来到了曾是洋务运动发祥地的江南造船厂。 呈现在这位风华正茂、满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面前的这座中国第一厂,一片凋敝、满目荒凉,犹如一艘锈迹斑驳的废弃破船。 多年后,当记者采访这位已是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被誉

为新中国造船工业活化石的杨槱自豪地说近代大国之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 今天的中国造船业,造船量已达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新中国造船业巨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中国强国梦的伟大实践,印证了中国这艘东方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未来的力量。 虽然差不多在年前,西方有人对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觉醒的意义作过预测,但多年前中国人民在饱经一个多世纪苦难和屈辱后站起来时,西方的政治占卜师仍然断言: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力量当惊世界殊。 从历史的时间跨度比较,我们足可振奋!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孱弱的民族工业在战乱和外国货双重打压下苟延残喘,洋油、洋钉和洋火……洋字头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品的固定前缀;年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倍,世界工厂成了中国的美誉……从现实的空间方位比较,我们足可骄傲!在将来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民族将更加发达兴旺,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更具影响力和亲和力;我们的山川将更加秀美壮丽,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我眼中的北京变化

我眼中的北京发展变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毋庸置疑,这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北京人,更是亲眼见证了祖国首都的发展和变化…… -------题记老北京去了,新城市来了。灰色的建筑走了,华美的楼盘到了。堵车不存在了,交通已方便了。天上是蓝色,地上是绿色……那么美丽! 北京最大的变化是环境。“北京的文化让人忘不了,北京的环境让人受不了。”北京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厚蕴让来京旅游的人们为之赞叹,但北京的环境又曾让他们觉得有些无奈。 “北京的魅力,在于通过改变自己而征服世界。”申奥期间一位外国记者的话意味深长。为了改善北京的环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北京,这个昔日被污染困扰的历史名城,也逐渐显露出动人的容颜。但是现在星星回来了,河水变清了,夜晚更静了,尤其是空气的质量,而北京当前的空气质量、北京当前天空的湛蓝,都是一年以来、甚至10年以来最好的时候。要说北京的空气质量能有今天这样卓著的成就,跟咱每一个北京人都是分不开。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了举办举世无双的奥运盛会,咱北京市民牺牲了自己多少个人利益呢?比如说:响应政府的限行政策,在奥运会之前就开始实行机动车限行,每周工作日只开2天或者3天车,就是到了奥运会结束之后,咱北京市民为了提升和保持北京的空气质量,

仍然响应政府的号召,每周有一天不开车。有时候我就觉得北京能有这样湛蓝的天空,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望着美丽的天空我常常这样想:外国的天空也不过如此吧?作为中国人,作为北京人,我还真有一股子自豪感呢。北京的空气质量能不能越来越好,我相信这是必然的。因为,不光有政府在实行各种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的措施,咱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从过去的被动限行,到现在的自觉限行,这是近些年来北京以及北京市民的最大变化。 此外,作为一个学生,北京交通的变化真是让我切身的体会到政府工作的效果。四通八达的线路,新型环保的车辆,让我们耳目一新;优惠的票价,高效的服务让我们感到惊讶之余,更多的是骄傲与自豪。在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部署和积极努力下,公共交通每天都在这座城市延伸着,变化着,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一条鲜活的血脉渗透到了北京的发展中,更成为一道生命线为这座城市注入着生动与活力。除了公交车,还有地铁的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拥有地铁的城市,北京的地铁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的出行更快捷了,地铁里人性化的服务,不仅极大程度了方便了北京市民,更让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客人深深的体会到了北京发展。 住房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居者有其屋”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梦想。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有“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著名诗句。虽然现在还不能说“俱欢颜”,但三十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住房得到极大的改善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人口近三十年变化

北京近三十余年的人口种群变化 一、年年北京人口数量示意图 从人口看,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密度为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人。常住外来人口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 二、北京市流动人口特征 (一)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特征 北京市大规模流动人口变化是上世纪年代以后出现的,在这之前流动人口的变动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 .—年是快速增长时期 从上世纪年代后期到年代初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现大幅度上升,这也与这段时期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年代后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北京市作为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因此对外来人口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加之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到城市中谋求生路。这样就形成了这段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数据显示—年问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是低水平发展阶段增长率的近倍。 .一现今是震荡上升时期 从上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出现更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震荡上升的特点。年代后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年均降幅达到%。是由于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加之这段时期内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减少。—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见图),升幅与年代末流动人口下降的速度相当。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数上升趋势明显,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二〇一三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 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 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北京的外来常住人口属于非农业人口,大多数本来应该是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行业,因此北京市人口职业的转变也是非常明显。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转变 2003年北京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7万人,郊区非农产业发展迅速,超过64%的人口从事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郊区生产总值的88.4%。随着北京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降低了2.56%和35.33%,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降低了19.43%和7.95%;第三产业超常发展,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了37.89%、27.39%,第三产业增长率比城市化增长率高出13.77%。与钱纳里模型相比北京第一产业比重已大幅降低,第三产业超常发展,而且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在绝大部分年份均大于8,到2003年非农产业增加值(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39%。再看看经过十年的发展,2011年和2012年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 下表是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分析 姓名:俞小龙 专业:城市规划(景观) 学号:2008101294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分析 【摘要】北京从元朝自今作为中国的首都已有近千年,但元大都定于北京之前,北京在形成城市上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这条路也就是区域城市体系形成的时期。秦国灭掉燕国后,秦朝建立郡县制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无中心发展阶段。东汉末期,才确定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自秦汉至北朝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的整合阶段。隋唐辽金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继续发展期。元明清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区域城市体系形成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新,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主要交通方式不同而呈现的空间形态差异是因为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关系。 【关键词】北京区域城市体系空间形式城市交通等时间线 北京自周初燕蓟分封至燕国统一这是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区域内城市发育极不完善,表现为城市数量少,城市发展极不稳定,城市之间也缺乏紧密的联系。尽管燕国实行了郡县制,但是还不完善,况且战国时代燕国是一个诸侯国,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独立和封闭的状态。自秦汉至北朝时期,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整合期。传统社会形态的城市,其等级规模与行政建置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尽管北京地区城市体系是从燕国统一开始,但是其真正的起点还是秦代,因为秦代已经完全确立起郡县制,城市建制得以从制度上完善。秦国统一后,北京地区才成为封建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区域城市体系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秦汉时代,是北京地区城市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区域城市体系也开始完善。首先区域中心城市逐渐确立。秦灭燕后,蓟城由燕国都城降为普通的郡国治所,因此秦至西汉的大部分时间里,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无中心发展阶段。西汉末期,幽州刺史部治所开始设在蓟城,蓟城迈向了区域中心城市第一步。东汉末,幽州刺史部转化为地方一级政区,蓟城也在建制上完全确立为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重地,因此区域城市表现出浓厚的军事职能。其次,西汉王朝北京地区设置许多郡(国)县城市,显示了区域社会的发展水平。这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第一次发展期。进入魏晋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各自建立政权,相互攻伐不已,北京地区屡经兵祸,社会经济陷入倒退,不仅城市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城市也极端萧条,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停滞不前。自秦汉至北朝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的整合阶段。这一时期区域中心城市处于相对发展阶段,其理由为这一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的确立历经了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而且在确立后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在某些时期还有被其它城市取代的现象;其次,蓟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的郡级城市在城市规模上当不相上下,彼此间还没有拉开距离,还不具有绝对的城市地位。隋唐辽金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继续发展期。自隋统一中国,中国社会再次进入新的发展局面,北京地区城市体系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日益繁荣,北京地区新设置了一些州县城市,如通泽、丰利、玉田、三河、永清、蓟州、遵化、玉河等新的州县城市,区域城市数量增加。隋唐以来,随着幽州地区重要性上升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的文化功能也大大加强了。自幽州入辽后,京津地区的城市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幽州蓟城在辽代成为陪都南京,政治、经济地位上升。金代燕京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成为国家正式都城,上升为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社会经济更加兴旺,也出现了更多的城市,漷阴、香河、宝

我眼中北京的发展变化

我眼中北京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毋庸置疑,这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北京人,更是亲眼见证了祖国首都的发展及变化…… -------题记如今的北京,景山已经算不得是它的最高处了,取而代之的是国贸三期。如今的北京宫已不再是四合院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在高楼大厦的海洋。北京比起从前,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如今内外城也不再是北京城界限了…… 北京作为我们伟大中国的首都,肩上的重担自然要多一些,曾经举办奥运会,现在作为中国的代表北京致力成为世界城市,不停地改变着改变着…然后我们的北京更加多元化了,传统与时尚在这里融合,把格格不入的两种事物融合的恰到好处。 作为一名普通的北京公民,能够有幸亲身经历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我国首次奥运会实在是一件幸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最佳诠释,而且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新面貌的方式;是建设创新型和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契机;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生动实践。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及北京奥运会的目标、理念和实践,都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开创了首都科学发展的全新境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的变化,更让世界看到了北京的变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现在回想起来,北京奥运会能的顺利举行正是伴随着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奥运会的筹办、举办过程,就是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过程,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贯彻、落实到奥运会筹办的各项工作中去的过程。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会有“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丰富和完善,及其顺利实施,也才会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此外,作为一名学生,北京交通的变化同样是让我切身的体会到政府工作的效果。四通八达的线路,新型环保的车辆,让我们耳目一新;优惠的票价,高效的服务让我们感到惊讶之余,更多的是骄傲与自豪。在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部署和积极努力下,公共交通每天都在这座城市延伸着,变化着,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一条鲜活的血脉渗透到了北京的发展中,更成为一道生命线为这座城市注入着生动与活力。除了公交车,还有地铁的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拥有地铁的城市,北京的地铁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的出行更快捷了,地铁里人性化的服务,不仅极大程度了方便了北京市民,更让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客人深深的体会到了北京发展。 另外,北京的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筹办和举办各种国际级比赛、会议等,北京的城市运行管理、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在迎接挑战中得到提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53年-1954年的《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 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即将开始大规模建设,而且当时已出现建设过于分散、占用土地过多的问题,城市建设迫切要求城市总体的指导。1953年春,都市计划委员会提出了甲、乙两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附图1、2)。两个方案的规划年限均为20年,在城市大布局上无原则区别。规划城市总人口450万,城市总用地500平方公里。发展地区东到高碑店,南到凉水河,西到永定河长辛店,北到清河镇。同年夏季,市委规划小组在甲、乙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规划草案要点提出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第一,以全市的中心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 第二,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要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第三,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特点,又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那些妨碍城市发展和不适于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 第四,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一概保留束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也是及其错误的。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后者。 第五,改造道路系统时,应尽可能从现状出发,但也不应过多地为现状所限制。 第六,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又多风沙,要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规划中城市规模按二十年左右人口可能达到500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到600平方公里左右考虑。规划要点是: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中心部位。四郊开辟大工业区和大农业基地。西北郊定为文教区。道路格局采用棋盘式加放射路环路系统。居住区采取9-15公顷、以四、五层住宅为主的大街坊作为基本单位。引永定河和潮白河水入城,开辟市内运河。扩大绿地面积,营造大森林、防护林和苗圃。把铁路环移至市区外围,客车总站设在永定门外。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扩建自来水;下水道实行雨污分流;增建电厂;发展煤气供应;筹划地下铁道;统一规划设计地下综合管道。 1954年,在《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的意见,进行了修改。(附图3、4) 这个规划草案虽然不够成熟,党中央也没有正式批准,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北京城市建设,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草案进行的。

历史的变迁前进的国都——北京市第一家证券营业部发展历程回顾

历史的变迁 前进的国都——北京市第一家证券营业部发展历程回顾
1992 年 8 月 18 日,是国都证券工体营业部成立的日子,作为现在国 都证券北京新中街营业部的前身,它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证券营业部。
从它出现甫始,就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大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北京乃至全国券商经纪业务发 展变迁的缩影。 在艰苦的环境中,营业部始终遵循团结进取,勇于创新,诚实守信, 客户至上的经营原则,不断寻求发展。 营业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在此基础上总部又发展了多家营业部,并为 本营业部和其他营业部培养了多名业务骨干,在同行业和广大客户中取得 了良好的声誉。 随着周边地区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国都证券新中街营业部的先发优 势日趋淡化,公司越来越认识到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服务 效率和质量、确保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如何占 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完善营业部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国都证券 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以营业部为业务营运中心的经营方式的种种弊病。 于是,公司从 2002 年下半年起,逐步开始了营业部经营模式的转型
1/5

工作。 通过实施区域集中交易,国都证券新中街营业部突破了过去以营业部
为核心的交易系统建设模式,营业部由传统的交易中心向客户服务与营销 中心进行转变。
目前的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服务内容更加专 业化,便于有限投资创造更丰富的资源,带来更好的服务;集中数据使监 管手段得以加强,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最小化;集中应用,通买通卖,一体 化发展,增加了业务应用灵活性和快速应变能力;集中交易结合电子商务, 将业务触角延伸到更广大的应用领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便捷、 安全的服务。
国都证券新中街营业部,伴随着中国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渡过了股 市起伏波折的岁月,常变常新,仍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它见证 了国都历史渊源的过去,更展望着国都宏图徐进的未来。
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