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学(五年制)教学大纲四川大学课稿

人体寄生虫学(五年制)教学大纲四川大学课稿

人体寄生虫学(五年制)教学大纲四川大学课稿
人体寄生虫学(五年制)教学大纲四川大学课稿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生使用)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法医中西医七年制医学检验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课程号:50127820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2

第一篇总论

掌握内容:

寄生虫、宿主、寄生关系的概念。

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储存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期、感染途径及方式、世代交替、寄生部位及移行途径。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损害、化学毒素作用。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宿主免疫应答的类型、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现象

熟悉内容:

寄生虫: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等。

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病的传播及其特点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

带虫者、隐性感染。

分布的地方性和传播的季节性。

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学时分配:2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原虫概论

掌握内容:

生理特征:运动与摄食、生殖方式的类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胞膜、胞质及细胞器、胞核及类型。

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征。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掌握内容:

形态及生活史特征:滋养体、包囊各期形态及发育增殖规律。

致病:滋养体侵袭组织的过程及机理,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和好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内容:

理化及生物因素对阿米巴发育、增殖的影响。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粪便及组织检查,人工培养)、免疫诊断

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方式。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

熟悉内容:

简介包囊形态特点并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比较。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掌握内容:

滋养体的寄生部位、增殖与传播。

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

熟悉内容:

滋养体的形态。

生理盐水涂片法及培养法检查。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掌握内容:

生活史特征。

寄生部位、发育增殖。

带虫状态及急性期表现。

熟悉内容:

滋养体、包囊的形态。

实验诊断。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掌握内容:

生活史: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红外期和红内期)及配子体的形成;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及孢子增殖。

生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营养代谢的特点及疟原虫对红细胞的影响。

致病:

疟疾的潜伏期、发作、贫血、脾肿大。

疟疾肾病、凶险型疟疾及黑尿热。

先天性感染及婴幼儿疟疾

疟疾的再燃与复发

免疫:

先天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疟原虫抗原特性及宿主的免疫应答特点

带虫免疫及免疫逃避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及鉴别;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薄血膜涂片和厚血膜涂片的优缺点)、血清学检查。

流行:传染源、重要的传疟蚊种、易感人群、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疟疾流行的地方性与

季节性。

防治:综合性防治措施、灭蚊、防蚊;根治患者和带虫者、药物预防。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掌握内容:

生活史:在媒介昆虫白蛉体内的发育;在人及脊椎动物体内的发育。

致病: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病变特征及临床表现;我国黑热病的特殊表现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无鞭毛体及其超微结构、前鞭毛体。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骨髓穿刺物或血液涂片、培养及动物接种、皮肤活检)、血清学检查。

流行与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媒介、我国黑热病的流行特征;治疗患者、捕杀病犬、灭蛉、

防蛉。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熟悉内容:

弓形虫生活史特点,先天性感染和婴儿弓形虫病。

了解内容:

简介弓形虫形态。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感染方式和致病特点。

学时分配:8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吸虫概论

掌握内容:

吸虫生活史的一般规律:虫卵、幼虫的发育与增殖、中间宿主、感染人体的阶段和方式。熟悉内容:

吸虫的一般形态:外形、吸盘、体壁结构与功能、内部器官(消化、生殖、排泄系统)的特

点。

华枝睾吸虫(C lonorchis sinensi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虫卵及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孵化与增殖,第二中间宿主,感染人体的阶段和方式。

致病:成虫对胆管的机械刺激及毒素作用,重度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外形、口吸盘、腹吸盘的位置及大小,雌、雄性生殖器官的特点。虫卵、尾蚴和囊蚴的外形和主要结构。

实验诊断: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或水洗沉淀查虫卵)

流行与防治:我国肝吸虫病主要流行区人群感染概况。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

了解内容:

成虫及虫卵形态,成虫寄生部位及致病,实验诊断与流行环节。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掌握内容:

生活史:虫卵在外界的发育,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增殖,第二中间宿主,感染阶段及人体感染方式;童虫在人体内的移行,成虫寄主部位。

致病:典型病变发展过程,主要临床分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两种并殖吸虫成虫外形及内部结构的鉴别要点、虫卵、尾蚴和囊蚴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痰、粪便查虫卵,活体组织查虫体)及免疫学检查。

流行与防治:并殖吸虫在我国的分布概况及流行的主要因素。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产卵方式。虫卵在肝脏和肠壁的沉积,虫卵的排出与孵化。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增殖。感染宿主的阶段和方式,童虫的移行和发育。

致病:尾蚴性皮炎、童虫移行及成虫所致的损害、虫卵肉芽种的形成及其特征、循环抗原

及免疫复合物性病变、异位损害部位、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外形,口吸盘、腹吸盘的位置及特点。雄虫抱雌沟、睾丸;雌虫卵巢、子宫。

成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虫卵、尾蚴的形态特点。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查虫卵;毛蚴孵化法查虫体;直肠粘膜组织压片查虫卵)及免疫诊断(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或循环抗原检测)。免疫:虫体表面抗原及代谢抗原;免疫效应机制;伴随免疫及免疫逃避现象。

流行与防治原则:我国血吸虫病的分布概况、血吸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简介钉螺的生

态。治疗病人和病畜、加强粪便管理、水源管理及消灭钉螺对防治血吸虫病的意义。

学时分配:6

绦虫概论

掌握内容:

绦虫发育的一般规律,续绦期概念,营养的吸收及能量获得方式。

熟悉内容:

绦虫的一般形态: 成虫的外表,头节、颈部和链体结构的特征,成虫体壁超微结构。

简介寄生人体绦虫的分类。

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

牛肉绦虫(Taenia saginata)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虫卵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人体感染带绦虫的方式及人体内寄生猪囊虫的原因。

致病:成虫机械性刺激及毒性反应,猪囊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两种成虫头节、链体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虫卵及囊尾蚴的形态。

实验诊断:粪便涂片查虫卵或直接查孕节片,活组织检查猪囊虫。

流行与防治:绦虫病的流行与人群生活习惯的关系。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了解内容:

简介形态、生活史的特征及自体感染现象、致病与病原诊断。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形态,棘球蚴结构及功能;人体感染棘球蚴的主要方式,棘球蚴的发育。

致病:棘球蚴的机械压迫作用;棘球蚴液的毒性作用;继发性棘球蚴感染。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

实验诊断: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和病原检查(手术摘除棘球蚴、物理性检查、定位等)

流行与防治:棘球蚴病在我国的分布及与畜牧业、皮毛加工业的关系。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了解内容:

简介成虫、裂头蚴和虫卵形态特征,人体感染裂头蚴的方式及临床表现分型。

学时分配:4

线虫概论

掌握内容:

生活史及生态:虫卵的孵化;幼虫发育的生理特征;生活史类型;外界环境因素对线虫卵及

幼虫发育的影响。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雌雄异体、成虫外形;体壁的基本结构;原体腔及内部器官(消化、生殖和排泄

系统)的一般特征;虫卵卵壳的结构。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的寄生部位,虫卵及幼虫在外界环境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丝状蚴的生态特点和侵袭力,人体受染方式和移行途径,十二指肠钩虫的迁延移行现象。

致病:幼虫所致的钩蚴性皮炎和肺炎;成虫所致的消化道症状、贫血的原因和性质;

异嗜症及其他症状;婴儿钩虫病。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体形、口囊(钩齿或板齿)、头腺和咽管腺的结构与功能;雄虫交合伞,两种钩虫的主要鉴别特征;虫卵的形态特点。

实验诊断:饱和盐水浮聚法,试管培养法。

流行与防治原则:我国钩虫病的分布概况;治疗病人、粪便管理及防止感染。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的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幼虫在人体内的移行途径及发育。

致病:幼虫所致肺炎,成虫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常见的并发症。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雌雄虫区别,唇瓣的结构。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及传染期蛔虫卵的鉴别。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查虫卵。

流行与防治原则:蛔虫易于传播的重要因素;治疗患者。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产卵习性,人体受染方式,逆行感染现象。

致病:主要症状及异位损害。

熟悉内容:

形态:成虫外形,头翼及咽管;虫卵的结构;

实验诊断:;玻璃胶纸肛周拭擦法查虫卵。

流行与防治原则:城市与乡村、儿童与成人、分散与集体之间存在不同感染率的原因;药物治疗或物理性驱虫,防止相互感染。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

致病:消化道症状。

形态:成虫外形,咽管、虫卵的结构;

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掌握内容:

生活史:人体受染的方式,旋毛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宿主的转换。

致病: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及成囊期的病变特点和相应的临床表现(肠道期、急性期、恢复期)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咽管的结构及杆细胞的功能,幼虫囊包的形态。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活检法查幼虫囊包)和免疫诊断。

生态分布与防治原则:治疗病人,死亡动物的处理及改变食肉方式。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掌握内容:

生活史: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寄生部位,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致病:微丝蚴血症。

淋巴系统的早期病变及急性症状和体征(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丝虫热)。

淋巴系统的阻塞性病变及慢性症状和体征(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隐性丝虫病。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及微丝蚴的一般形态特点,两种微丝蚴的主要鉴别点。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鲜血法、厚血膜法、乳糜尿等浓集法查微丝蚴)和免疫诊断(检测抗体和检测抗原)

流行与防治原则:我国丝虫病的分布概况及传播媒介;普查普治(药物治疗及物理性治疗)和防蚊、灭蚊。

学时分配:6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概论

掌握内容:

医学节肢动物的发育。

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

熟悉内容:

医学节肢动物的一般形态结构

判定传病媒介的原则及影响虫媒传病的因素。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及防制

蜱和螨

蜱螨属蛛形纲节肢动物,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无翅、无触角,成虫有足4对。

生活史及生态:卵、幼虫、若虫、成虫;孳生地、吸血与更换宿主类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颚体、躯体的识别;硬蜱与软蜱的区别要点。

重要种类及危害:全沟蜱;传播森林脑炎、蜱瘫痪。

恙螨

掌握内容:

生活史及生态:孳生地、食性、活动范围与扩散。

熟悉内容:

幼虫形态特点: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成虫。

重要种类及危害:地理纤恙螨;直接叮咬、传播恙虫病。

疥螨

掌握内容:

生活史:卵、幼虫、若虫(两期)、成虫;寄生部位。

致病:

熟悉内容:

形态:雌雄虫区别。

诊断:疥疮。

传播与防治:直接接触感染。

其他常见螨类

了解内容:

简介革螨、蠕形螨及尘螨。

昆虫

昆虫的种类多、数量大,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口器复杂,成虫有足3对。发育有变态现象。

掌握内容:

生活史与生态:卵、幼虫、蛹、成蚊;孳生地、吸血活动与交配产卵、生殖营养周期、季节消长与越冬。

熟悉内容:

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头部复眼、触角、触须、口器;胸部前胸、中胸、后胸、翅及脉

序;腹部雌雄外生殖器;唾腺与卵巢。雌雄蚊区别及三属蚊主要

鉴别要点。

重要蚊种与危害: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

白蛉

生活史与生态:卵、幼虫、蛹、成蛉、孳生地、栖息与活动。

熟悉内容:

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头、胸、腹、咽甲、雄蛉外生殖器、雌蛉受精囊。

重要种类与危害:中华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传播黑热病、白蛉热及其他利什曼病。

掌握内容:

生活史与生态:卵、幼虫、蛹、成虫;孳生地、食性(吸血蝇、不吸血蝇、不食蝇)及活动。熟悉内容:

形态特点:复眼、单眼、触角、触角芒、口器。

常见种类与危害:舍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麻蝇;机械性及生物性传病、蝇蛆病类型。

掌握内容:

生活史与生态:卵、幼虫、蛹、成虫,寄生方式、吸血习性及对温度反应。

熟悉内容:

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触角、口器、前胸栉、颊栉、中胸侧板杆、臀板、前胃;雄性外

生殖器、雌性受精囊。

常见蚤种与危害:致痒蚤、印鼠客蚤、猫蚤;传播鼠疫、鼠型班疹伤寒,作某些绦虫的中间宿主、潜蚤病。

掌握内容:

生活史与生态:卵、若虫、成虫;寄生环境、吸血习性及对温度的反应。

熟悉内容:

形态特点:触角、口器、足(具胫突、爪)雌雄虫区别。

种类与危害:人体虱、耻阴虱;传播流行性班疹伤寒、战壕热、回归热。

学时分配:6

四、教材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6

五、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寄生虫病学》,陈兴保等.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彭文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寄生虫与临床. 第2版.沈一平等.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临床寄生虫病学.谢醒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M Medical parasitology. 8th Ed. Markell EK. Philadephia: W. B. Saunders Company, 1999

Human Parasitology. 2nd Ed. Bogitsh BJ, Cheng TC. USA: Academic Press, 1998 Parasitology & vector biology. 2nd ed.Marquardt WC, Demaree R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0

人体寄生虫学彩色图谱,陈建平王光西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六、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理论考核100%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寄生虫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47学时(理论课26学时,实验课21学时),3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也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作为病原生物学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根据本科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强调三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同时介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方法,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科研思路及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下基础。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和宿主对寄生虫的反应;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和传播及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熟悉寄生虫生活中致病和诊断时期的形态特征。 了解寄生虫的分类学、寄生虫生活史中其它各期基本形态。 基本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阐述形态和机能,生态与流行,免疫与致病等容,使学生系统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寄生虫病的原理,引导学生把寄生虫的形态与病原学诊断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根据寄生虫标本制作和诊断方法的特殊性,强化训练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能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掌握病原学诊断、实验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等操作技术。了解免疫学诊断技术及高新技术诊断方法。 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寄生虫的标本观察和实验流行病学、实验动物的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分析和开展学生业余科研小组活动,体会科研设计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专业外语: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学名,熟悉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医学(含全科医学方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总学时为47学时(理论课26学时,实验课21学时),2.5学分。 二、理论课教学容及基本要求 总论学时分配:2学时 掌握:寄生关系中的寄生虫与宿主的含义;生活史的含义及其类型、寄生虫类别、宿主类别;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寄生虫感染期(感染阶段)的含义;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熟悉: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多寄生现象、幼虫移行症及异位寄生的含义;寄生虫感染、

针灸科宣传材料修订版

针灸科宣传材料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腧穴等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就可以对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宝贵遗产,是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优点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急症、头面躯体痛症、内科杂病、妇儿科病症、五官病症以及皮外骨伤科病症和中医美容等;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着,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二、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治疗、预防、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1.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生微丝蚴,微丝蚴在人外周血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出现在外周血中,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昼少夜多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两种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班氏为晚10点到2点,马来为8点到4点。 2.钩蚴性皮炎:钩虫的幼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引起患者皮肤针刺、烧灼和奇痒感,然后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3.棘球蚴砂:从囊壁的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为棘球蚴砂。 4.幼虫移行症某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在体内可长期移行,破坏组织,产生疾病,根据寄生虫幼虫侵犯的部位和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如斯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5.机会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呈现临床表现,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6.世代交替: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两者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7.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土壤而感染宿主。绝大多数线虫,特别是肠道寄生线虫都属于此类,如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 8.生物原性蠕虫:生活史复杂,在发育过程中幼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感染阶段经口、皮肤或昆虫叮咬感染人体。所有的吸虫和棘头虫,大部分绦虫和少数线虫属于此类。 9.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和旋毛形线虫。 10.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人,亦称直接发育型。如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虫等。 11.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12.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如人与寄生虫 13.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14.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豆螺、召螺和淡水鱼体内,所以豆螺、召螺,淡水鱼为中间宿主。 15.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16.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均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17.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18.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19.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在整个生活阶段有多个时期,能进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时期。 20.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疟原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拮抗同种疟原虫在感染,而同时宿主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21.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再攻击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活,随寄生虫的消灭,此抗体就消失,这种现象叫伴随免疫。 22.旅行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寄生于十二指肠,引起患者脂肪吸收障碍,导致脂肪泻。因在旅行者中发病率高,故称为旅行者腹泻。 23.疟疾再燃Recrudescence:急性疟疾患者停止发作后,如无重复感染而体内残余的少量红细胞内期原虫经抗原变异或宿主的抵抗力对疟疾原虫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残存的红细胞内期原虫大量增殖引起疟疾的发作称为疟疾再燃。 24.疟疾复发Relapse:疟疾初发停止后,红细胞内期原虫已被消灭,而宿主未再被蚊媒传播感染,有原先侵入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经过数月或年余的休眠后复苏,发育施放的裂殖子再进入红细胞繁殖,这时引起疟疾的发作称为复发。 25.疟原虫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cycle: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叫红细胞外期。人四种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均进行裂体增殖,其发育时间因种而异。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1) 2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 病称之。 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 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 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 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 列变化的总称。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 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 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 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 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题库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 Ⅰ前言 《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 上篇《黄帝内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 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2、在掌握《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素问》、《灵枢》的命名;《素问》、《灵枢》与《内经》的关系。 2、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内容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人体寄生虫学 总结归纳_共4页

(一)在我国能引起肝脏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华枝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卵、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 (二)在我国能引起肺脏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幼虫游移至肺。 (三)在我国能引起眼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 头蚴、蝇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 (四)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哪些?其贫血机制有何不同? 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钩虫、疟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 钩虫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的丢失。③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0.14~0.4d,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1。④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⑤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疟原虫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溶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五)在我国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 (六)粪便检查时,主要能发现哪些寄生虫卵? 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华枝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 (七)人粪处理不当能引起哪些寄生虫病的流行? 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病、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八)在人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 似蚓蛔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旋毛形线虫、布氏姜片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为一门医学基础与临床检验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其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该课程以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其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性(免疫性)为基础,重点了解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与血清学诊断的方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寄生虫病防治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寄生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与寄生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等方法。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掌握和了解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本科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寄生人体的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掌握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病原学检查的特点 4.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寄生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和预防医学。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按上课内容顺序) 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总论 2 肠道寄生虫 4 4 组织和胆道寄生虫 4 1 血液和淋巴系统寄生虫 4 3

考试 2 14 8 四、考核要求 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期。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性质、范畴和任务。’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范畴和学习目的 (二)寄生关系、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寄生虫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的三个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四)常用的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寄生虫和宿主概念,各类宿主,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 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影响流行的三个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3.常用的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四、考核要求 识记寄生虫、宿主及相关概念。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针灸科宣传材料完整版

针灸科宣传材料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针灸是和的总称。针法是指在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腧穴等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就可以对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宝贵遗产,是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优点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急症、头面躯体痛症、内科杂病、妇儿科病症、五官病症以及皮外骨伤科病症和中医美容等;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着,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二、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治疗、预防、养生保健的目的。 优点 按摩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包括脊椎关节病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内科妇科杂病以及大多数儿科病症。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 三、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又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四、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五、耳针及耳穴压豆 耳针及耳穴压豆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在针灸医学的各种刺灸方法中,耳针及耳穴压豆是较为独特的疗法。有自己的刺激区,尽管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但耳穴数量之多,仅次于体穴。特别是它还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 1、共栖 2、互利共生 3、寄生 二、寄生虫分类 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 三、寄主的分类 四、寄生虫的生活史 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 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 1、经消化道感染 2、经皮肤感染 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 4、经接触感染 5、经胎盘感染 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2、机械性损伤

《针灸治疗》课程介绍

《针灸治疗》课程介绍 普专针灸推拿专业培养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为基层临床一线技能型人才,高端保健服务技能型人才,高端保健企业管理型人才。《针灸治疗》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基层临床一线技能型人才服务的。 针灸治疗一门针推专业的必修临床课程,也是执业医师考试必考学科,开设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针推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专业基础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西医专业基础课程,经络腧穴学、针法灸法等针推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特别是已经完成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都为针灸治疗这门临床课程学习已经打下了理论基础,同学期开设的还有中医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西医内科学等中西医临床科学,帮助针灸治疗课程的学习。 本门课程主要的课程目标有三个,知识目标主要学习常见病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三方面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疾病诊断能力、疾病治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三项能力,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与病人沟通,与团队协作,并且能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树立创业意识,积聚创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部分,学习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第二部分是各论部分,主要是各科疾病的诊断、辩证治疗,这部分内容是针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必需知识,也成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分为理论教学课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课学时50学时、实践教学课22学时,理论教学教授学生常见病证诊断辨证施治等(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实

践教学主要开展常见病证基本针灸技术操作、针灸治疗工作流程实训、针灸治疗临床思维培养,后两点因为学生没有临床经验而成为学习的难点。 该门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生已学完相关基础课程,具备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知识和能力,中医内科已经学习结束并同时开设中医妇儿科学和西医内科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临证水平,具有初步的临床思维,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将采取校内外实训结合,学习方法丰富学生兴趣浓厚,均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门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是理论课程教学设计,采取每次授课首先提问和检查了解学生前次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复习作用,讲授新课采取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结合教师示范基本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引用微课展现疾病诊治流程,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提问和回答)总结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加强重点难点学习,最后通过布置作业,下达任务,主要是病案分析和病案治疗方案设计,并要求以小组完成。板书设计:以PPT为主。板书设计通过字体、字号、颜色、形状、动画、音响效果等改变,强调重点及难点内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便于掌握。实践教学方法设计,以校内实训与校外医院见习相结合。校内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校内实训,开展“针灸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治疗疾病基本技术操作能力,开展“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训练,强化针灸临床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辨证论治能力以(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校外见习以开放式的校外实训为主,依托见习医院和实训基地开展见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针灸临床思维,学习常见病针灸诊断治疗方法和工作流程,也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开放式实践教学还配合学生社会实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寒暑假到各级医院为依托开展用所学专业技术为支持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以此加强学生针灸基本技术操作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要点(本科24学时)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要点 总论部分: 1.人体寄生虫学分类: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 2.WHO热带病特别规划署规定的5类7种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2种)、疟疾、利什曼病(黑热病)、锥虫病(2种); 3.我国建国初期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利什曼病(黑热病)、钩虫病; 4.三种共生现象及例举: 1)共栖(偏利共生):鮣鱼与大鱼;2)互利共生:白蚁与鞭毛虫;3)寄生: 5.保虫宿主举例:生食鱼虾的猫、狗等为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的中间宿主; 6.转续宿主举例:野猪为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的转续宿主 7.寄生虫分类举例: 1)偶然寄生虫:蝇蛆病 2)专性寄生虫:疟原虫、钩虫 3)体外寄生虫:蚊、白蛉、虱、蚤等 4)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肺孢子虫 8.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1)形态特征的改变:体形的改变;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某些器官发达;新器官的产生;2)生理特征的改变:抗消化液的作用;低氧环境中以酵解方式获得能量;生殖能力普遍增强; 9.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和免疫损伤; 10.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方式: 1)非消除性免疫:疟原虫的带虫免疫和血吸虫的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皮肤利什曼病; 11.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2.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13.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1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控制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5.简答: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是否总是对宿主有利,为什么? 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反应有时可表现为对宿主的免疫病理损伤,可导致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16.举例说明人体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超敏反应: 医学寄生虫部分: 一、形态 1.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蛔虫、蛲虫、钩虫、鞭虫; 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丝虫、旋毛虫、肝吸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 和牛带绦虫、棘球绦虫 2.线虫的形态和生活史特点: 1)雌虫大于雄虫,雄虫尾端向腹侧弯曲或膨大成交合伞结构; 2)消化系统简单而完整,有简单的神经系统,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3)生活史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蜕皮,一般蜕皮4次; 3.似蚓蛔线虫(蛔虫): 1)成虫属大型线虫,体长平均25cm,口孔有3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并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防治疾病的机理。针灸学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几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循行分布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经络 【目的要求】 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3.3.掌握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 一、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腧穴 【目的要求】 1.了解腧穴命名; 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治疗作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思考题】 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第三章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针刺进针层次; 2.熟悉腧穴的功用、操作; 3.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特殊操作。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2.列缺3.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2.曲池3.肩髃4.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四白2.地仓3.下关4.天枢5.犊鼻6.足三里7.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2.阴陵泉3.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2.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2.膈俞3.脾俞4.肾俞5.委中6.承山7.昆仑8.至阴

寄生虫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 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C、医学昆虫学 D、医学微生物学 3、下列哪项不是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A、致病性 B、地方性 C、季节性 D、自然疫源性 4、人体抗寄生虫的免疫多表现为: A、非消除性免疫 B、消除性免疫 C、先天免疫 D、伴随免疫 5、寄生物是指: A、二种共栖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B、二种互利共生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C、寄生关系的二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D、寄生关系二种生物中的任何一方 6、下列对寄生虫的描述,哪项不恰当: A、一生离不开宿主 B、可自宿主体表获得营养 C、可自宿主体获得营养 D、对宿主造成损害 7、专性寄生虫是指寄生虫的: A、整个生活史中均需过寄生生活 B、整个生活史中均需选择特殊宿主 C、至少一个生活史期必须过寄生生活 D、至少一个生活史期必须严格选择宿主 8、第一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 A、无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重要的一个 B、无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前的一个 C、有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重要的一个 D、有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前的一个 9、寄生虫的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教学总学时分配原则 教学内容理论课实验课总论 2 2 医学原虫10 10 医学蠕虫16 16 医学节肢动物8 8 合计36 36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总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四章): 1.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2. 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3.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 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5.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了解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 3. 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五章原虫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1. 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2.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3.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4.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特点及常见种类和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 第六章叶足虫(阿米巴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1.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2.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 3.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 4. 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5. 简述非致病性阿米巴和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 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 2. 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 3. 了解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七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1.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诊断方法。 3. 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病原诊断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课堂讲授1学时实验课1学时。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 简介其他毛滴虫。 (二)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 2. 了解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课堂讲授1学时实验课1学时。 第八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