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鲁木齐市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乌鲁木齐市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乌鲁木齐市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乌鲁木齐市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乌鲁木齐市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答案】B

【解析】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

C、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错误。故选B。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

【答案】B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B. 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12+100g)×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 t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甲=丙,溶液升高到t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选B

3.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

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④错误。

故选B。

5.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用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物质形成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A、白磷的着火点比铁的低,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因为金属足量,酸反应完,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D、纯

碱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酸奶呈酸性,pH小于7。选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gH2跟8gO2完全反应,可得到10gH2O

B.用含Fe2O385%的赤铁矿160t,理论上可生产100t含杂质4. 8%的生铁

C.各取10g镁粉和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镁粉产生的H2多,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D.将l0gCuSO4·5H2O与90gH2O混合,固体完全溶解,可得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CuSO4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此反应中氢气、氧气和水的质量关系4:32:36=1:8:9,则1gH2能与8gO2完全反应生成9g水,反应后氢气有剩余,错误;

B、160t赤铁矿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60t×85%=136t。

设136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x=95.2t

可炼得含杂质4. 8%生铁的质量为:95.2t÷(1-4.8%)=100,正确;

C、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多少与金属的活动性没有关系,错误;

D、l0gCuSO4·5H2O中CuSO4的质量为:10g××100%=6.4g。与90gH2O混合,固体完全溶解,可得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6.4%,错误。

故选B。

7.有NaHCO3与NaCl的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固体15.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加热生成CO2的质量为3.1g

B.剩余固体为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

D.原混合物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63:3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混合物20.0g ,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减少的3.1g 是水和CO 2的质量,设NaHCO 3分解产生CO 2的质量为x ,分解的NaHCO 3的质量为y ,

32322Δ2NaHCO Na CO +CO H O

44183.1g x x

↑+-

4418 3.1g x x

=- ,解得x =2.2g 3

2322Δ2NaHCO Na CO +CO H O 168

442.2g

y ↑+ 16844 2.2g

y =,解得y =8.4g ; 得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得到碳酸钙15.0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些二氧化碳来自NaHCO 3,设NaHCO 3的质量为1y ,生成NaCl 的质量为z ,则有:

33

2158.5

8410015NaCl NaHCO CO CaCO g

z y 18410015g

y =,解得1y =12.6g , 58.510015g

z =,解得z =8.775g ,则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20g-12.6g=7.4g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作答。

【详解】

A.由计算可知,混合物20.0g ,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生成CO 2的质量是

2.2g ,不符合题意;

B. 原混合物中NaHCO 312.6g ,加热一段时间,分解的NaHCO 38.4g ,得剩余固体16.9g 中还有NaHCO 3,所以剩余固体为NaHCO 3、Na 2CO 3和NaCl 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 的质量为: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7.4g 和生成NaCl 的质量为8.775g 之和,共16.175g ,不符合题意;

D. 原混合物中NaHCO 3与NaCl 的质量比为12.6g :7.4g= 63:37,符合题意。故选D 。

8.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

B. 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银、硫酸钡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选项错误;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

N2、CO2,选项错误;

D、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中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D。

9.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一氧化碳B.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丙可能是碳或氧气D.丁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各组内四种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间发生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判断物质间反应与转化关系图中所示的物质间关系相符合的选项;丙与丁均能和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所以可判断它们是氧气与碳,推断结论是否正确可采用依据选项分析判断转化是否完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A 、甲是一氧化碳时则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氧气,丁是碳,符合该转化过程;但当甲是二氧化碳,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丙是碳时,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该说法错误;

B 、当乙是二氧化碳时,丁是碳,丙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说法错误;

C 、当丙是碳时,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甲是二氧化碳可完成该转化;丙是氧气时,乙是二氧化碳,丁是一氧化碳,甲是碳可完成该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 、当丁是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无法与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该转化无法完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

10.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 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

A .77.5%

B .63.3%

C .46.7%

D .2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发生的反应是:CaCO 3+2HCl=CaCl 2+H 2O+CO 2↑,Mg (OH)2+2HCl=MgCl 2+2H 2O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水的质量是:111.4g - 20.6g=90.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 水来自三部分:1、盐酸中的:100g-100g×14.6%=85.4g ;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水:利用氢元素守恒:2HCl H 2O ,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14.6%=14.6g ,水的质量: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90.8g-85.4g-3.6g=1.8g ,利用氢元素守恒:Mg (OH)2

H 2O ,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Mg (OH)2+2HCl=MgCl 2+2H 2O ,计算氯化镁的质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

258955.8Mg OH MgCl g x

58 5.8g 95x

= 解得x=9.5g ,

则氯化钙的质量:20.6g-9.5g=1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 ,则有:

32

CaCO Ca 100

11111Cl 1.g y 10011111.1g

y = 解得y =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10g 100%63.3%10g+5.8g

?≈。故选B 。

1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答案】D

【解析】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其中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但是反应物中没氧气;

B.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D.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选D

12.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 2、CO 、H 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 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增大;②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 CuSO 4 粉末时无明显现象(提示:白色 CuSO 4 粉末遇水变 蓝)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 2和 CO ,一定没有 H 2

B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O 2和 H 2,一定含有 CO

C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 2,可能含有 CO ,一定没有 H 2

D .原混合气体中无法确定是否含有 CO 2

【答案】C

【解析】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根据①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增大,可知混合气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无明显现象,说明通过氧化铜未生成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氢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又生成了二氧化碳,但不能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因为在①中生成了CO ,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一定没有氢气。故选C 。

13.下列溶液中无色,且在pH=1时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SO4NaCl KNO3 B.NaOH NaCl NaNO3

C.Na2SO4KCl ZnCl2 D.K2SO4AgNO3 NaCl

【答案】C

【解析】

pH=1的溶液中有大量的H+,大量共存要求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形成无色溶液要求分析常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若为无色,符合题意

A、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但Cu2+在水溶液中为蓝色,故A错误.

B、NaOH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不能共存,所以错误

C、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且离子均为无色,故C正确.

D、K2SO4AgNO3生成硫酸银沉淀,故D不正确

故选C

14.已知:2KMnO4K2MnO4+MnO2+O2↑。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答案】A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5.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 ×100%<30%;

C. 由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变化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会有较大的改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C。

17.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 )

① 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② 表示C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的固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③ 表示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 KMnO4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制O2、MnO2、锰酸钾,所以开始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②C还原CuO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参

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铜的质量,所以反应中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不再改变;③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会析出,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钙的的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的质量会减少,反应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部分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溶质的质量增多,但是由于水比反应前少了,所以最终溶质的质量小于开始时,溶质的质量。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快,先反应完;锌比同质量的铁反应生成氢气少;最终铁的平线比锌的高;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8.某铁粉样品中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将该样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铁粉,铁粉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残余固体。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③残余固体的质量与样品中CuO的质量相同

④滤渣中一定含有C粉和Cu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含有CuSO4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难度较大,既要分析样品和滤渣成、滤液成分,还要分析样品质量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一定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又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由前分析可知滤液中含有硫酸不含硫酸铜,可知样品中的铜元素全部转化成了滤渣中的单质铜,铜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从实验现象判定滤液成分和滤渣成分,认进而确认样品成分,最后判断样品中氧化铜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滤液成分分析: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滤渣和样品成分分析: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

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可能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即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

样品中氧化铜和参与固体质量分析:在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氧化铜优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才能和铁反应;当铁和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同时存在时,铁优先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然后才能和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由此可知样品中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存在于滤渣中,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

19.在25℃时,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碳酸钠,搅拌静置后,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 B.大于1.06g而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2.86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1.06g无水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1.06

0.01

106/

g

mol

g mol

,加入到饱和溶液中生成

0.01molNa2CO3·10H2O结晶水合物,其质量为0.01mol×286g/mol=2.86g,又因为原饱和溶液加入无水碳酸钠与水反应而消耗溶液中的水,会有晶体析出,故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86g;

故选D。

20.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和C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黑色粉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在滤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滤渣中一定无CuO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最多有四种物质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A错误;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CuO,不能判断滤渣中是否有CuO,故B错误;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滤渣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C错误;

D、C不与稀硫酸反应,如果原固体粉末中没有铁或氧化亚铁,那么铁丝表面就有红色固体析出,所以有气泡,说明一定有硫酸和硫酸亚铁,故D正确。

故选: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1)小丽在学习了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提出如下疑问: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而氯酸钾却不需要?

①你认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小刚分别观察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发现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而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需不需要塞棉花团与反应物的物理性质有关。

②你认为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________,棉花团上的黑色颗粒物最可能是________。

A 高锰酸钾

B 锰酸钾

C 二氧化锰

小华认为除了反应物的物理性质还可能与其化学性质有关,于是查阅资料,发现高锰酸钾相比氯酸钾更具有可燃性,且容易发生爆炸。

(2)在学习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后,赵老师提问: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有那些优点,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③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优点_______。

在比较了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条件后,小刚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既不需要加热,又不需要催化剂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老师告诉同学们潜水员在海底呼吸用的氧气就是用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叫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制取的。

于是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④进行上述实验,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原因是_______

⑥待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液加几滴酚酞,发现溶液变红,写出锥形瓶里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海底潜水员呼出的气体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关于反

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如下猜测。

⑦猜测一:氢氧化钠猜测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测三:_______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⑧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发现蜡烛先熄灭,随后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燃烧起来,以此

得出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⑩a 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燃烧具备的条件

________,以此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答案】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不需要加

2H O+2Na O=4NaOH+O↑热,节约资源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2222

碳酸钠 NaHCO3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硬质玻璃管

CaCO+2HCl=CaCl+H O+CO↑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可燃物、氧气、温度3222

2CO+2Na O=2Na CO+ O

达到着火点222232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故填: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②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高锰酸钾加热容易升华,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A、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锰酸钾也不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填: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 C。

(2)③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

需要加热;

故填:不需要加热,节约资源。

④在制取气体前,为了能收集到气体,加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是分液漏斗上面的瓶塞没有取下;

故填:分液漏斗瓶塞未拔掉。

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制取氧气后的溶液显碱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也就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 O+2Na O=4NaOH+O↑;

2222

2H O+2Na O=4NaOH+O↑。

故填:

2222

(3)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可能是①氢氧化钠;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碳酸钠;

故填:碳酸钠。

⑧图中第一套是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把制取的气体通过X的饱和溶液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要除去氯化氢气体,用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根据所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仪器a是硬质玻璃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2HCl=CaCl+H O+CO↑;

3222

故填:NaHCO3 吸收少量的氯化氢气体硬质玻璃管

CaCO+2HCl=CaCl+H O+CO↑。

3222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蜡烛在烧杯的底部,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故填: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⑩a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2Na O=2Na CO+ O;

222232

2CO+2Na O=2Na CO+ O。

故填: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222232

22.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测定该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组内一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略去);

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纯碱样品的质量;实验前、后装置(包括氢氧化钠固体)的总质量.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了保证纯碱样品中的碳酸钠完全反应,其操作是.

(2)B装置的作用是;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补充D装置(简要叙述或画出装置示意图).

(交流与表达)

(4)有同学认为图2所示实验装置会造成测得纯碱的纯度偏低,原因是.

(5)为了克服图2装置的不足,有同学提出,还应增加图1装置与A装置连接(A装置中原双孔橡胶塞换成三孔橡胶塞),在反应前、后用图1装置分两次缓缓鼓入足量空气.

①反应前,断开B、C装置之间的连接,用图1装置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②反应后,用图1装置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③在A装置中的反应发生时,开关R处于关闭状态,其原因是.

(数据处理)

(6)称得的纯碱样品质量为10.8g,实验前、后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75.2g和79.6g,纯碱的纯度为%(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反思与评价)

(7)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理由是.

(8)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减少测定的误差,原因是①反应生成的CO2尽可能被C装置吸收;②.

【答案】(1)Na2CO3+H2SO4═Na2SO4+H2O+CO2↑;逐滴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2)除去水蒸气;2NaOH+CO2═Na2CO3+H20;(3)装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4)AB 装置中残留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未被C中的氢氧化钠吸收;(5)①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②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③避免图1装置吸收反应产生的部分二氧化碳气体;(6)98.1%;(7)稀盐酸会发出氯化氢气体,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测定;

(8)避免AB装置中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的干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反应物是Na2CO3和H2SO4生成物是Na2SO4、H2O和CO2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碳后

面标上上升符号;因为该反应有气泡产生,没有气泡产生了,说明反应完了;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主要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C装置中反应的反应物是NaOH和CO2生成物是Na2CO3和H20,用观察法配平;

(3)D装置是防止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造成误差,所以用装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就能达到目的;

(4)反应结束后在AB装置中会残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未被C中的氢氧化钠吸收,导致二氧化碳质量减少,结果会偏小;

(5)①鼓入的空气经过了氢氧化钠,已经把空气中二氧化碳除去,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由于原有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②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

③如果不处于关闭状态,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进入图1被图1中氢氧化钠吸收;

(6)C装置质量的增加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9.6g﹣75.2g=4.4g,设要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质量为X则:

23242422

Na CO+H SO=Na SO+H O+CO

10644

x 4.4g

10644

=

x 4.4g

X=10.6g,纯碱的纯度为10.6g

10.8g

×100%=98.1%;

(7)稀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测定;

(8)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有:反应生成的CO2尽可能被C装置吸收;避免AB装置中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的干扰.

23.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课上,同学们把一瓶CO2气体(排空气法收集,并已验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到水压入瓶中,有的小组观察到少量水压入瓶中。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按教材的说法“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CO2”,水槽中的水足够把集气瓶中的CO2气体全部溶解,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面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呢?

(作出猜想)1.排空气法收集到的CO2气体可能不纯。

2、。

3、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各收集2瓶CO2,重复图B实验,在不

同时间测得压入的水量占集气瓶容积的百分数,数据见表1。(已知: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表1 24小时内CO2溶解情况

气体样本1234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排水法

2小时13.7%15.0%15.3%15.1%

24小时35.7%56.3%94.2%93.6%

实验室制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得出结论)

课堂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反思)

该实验引发了同学们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及CO2收集方法的思考。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

小组同学用容积为 150mL 的集气瓶,装入部分水,留一定量的空气,用CO2排出这些水。用此法收集到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气体,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试验不同浓度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情况,实验结果见表 2。

表2 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情况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

集气瓶中预留水的体积60mL45mL42mL39mL

CO2的体积分数40%30%X26%

燃着的木条状况灭灭灭不灭

上表中X的值为。

(2)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所需时间对照

小组同学分4组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分别收集1瓶(集气瓶容积相同)CO2气体,记录所需时间,如表3所示。

表3 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1瓶气体所需时间对照

①每次收集气体时,需要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再收集,其原因是。

②综合上述实验,请你对CO2的两种收集方法做出评价:。

【答案】【作出猜想】CO2溶于水需要时间较长【进行实验】CaCO3+ 2HCl ="==" CaCl2 + CO2↑+ H2O

【得出结论】时间短,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不纯【实验反思】(1)28%(2)①排出装置内的空气②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短

【解析】

试题分析:集气瓶中的CO2气体全部溶解,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面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呢?【作出猜想】1.排空气法收集到的CO2气体可能不纯。或者二氧化碳溶解需要较长时间,实验室制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 2HCl ="==" CaCl2 + CO2↑+ H2O。

【得出结论】课堂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时间短,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不纯,参数值看:体积减少15ml,CO2的体积分数减少10%,当减少7%的水后,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减少2%,所以X是28%,每次收集气体时,需要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再收集,其原因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②综合上述实验,请你对CO2的两种收集方法做出评价: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短。

考点: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4.某化学实验小组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同学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同学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试管内全部的物质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将废液缸中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要探究得到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含有什么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

猜想②:NaCl、Na2SO4;

猜想③:NaCl、Na2CO3;

哈尔滨市 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1 哈尔滨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综合试卷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Cl-35.5 Al-27 Ca-40 Fe-56 Zn-65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0年6月6日,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暨松花江滨水游开幕式在松花江上举行,即日起许多彩船正式开始运行。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该活动能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B.制作彩船的钢材属于合成材料 C.制作彩船使用了可重复使用的板块,体现了环保理念 D.在铺设用电线路是,既要考虑安全问题,有要考虑节约资源 2.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②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 3.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处理 B.用聚乙烯塑料袋盛装食品 C.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D.家里发生火灾时立即躲在衣柜里等待救援 4.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天然气燃烧 大米霉变 灯泡发光 铁钉生锈 A B C D 5.下列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用盐代替食盐烹调食物 B.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C.只要胃液的pH<7人体就是健康的 D.缺少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6.食醋是厨房中的一种调味品,其中含有少量醋酸。下列有关醋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醋酸分子是有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 B.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D.每个醋酸分子中有8个原子核 7.下列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都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除铁锈 Fe 2O 3+6HCl=2FeCl 2+3H 2O B.用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 CO 2+H 2O=H 2CO 3 C.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 2H 2O=2H 2↑+O 2↑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8.对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答案】A 【解析】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故选A。 点睛: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2.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12g B.14.25g C.17.25g D.27g 【答案】D 【解析】 【分析】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

(完整版)初三化学中考计算题专题复习

计算题专题复习(提高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Mn—55;Mg—24;Fe—56;Zn—65;Al—27;Ca—40;Cl —35.5;K—39;Cu—64;H—1;O—16;C—12;Na—23;S—32;N—14;Si—28;Ba—137 一、平均值型计算选择题: 例1: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30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只生成氢气1克,则这种混合物中的两种金属可能是() A.Mg Al B.Zn Fe C.Mg Fe D.Al Fe 【同题链接】 1、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钙、镁的一种或几种金属杂质,5.6g这样的铁跟足量的稀H2SO4反应时,生成H20.2g,则该铁样品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A.铜 B.镁 C.铝 D.钙 2、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g溶于水后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完全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300g,则氯化镁中的杂质不可能是() A.NaCl B.AlCl3 C.KCl D.CaCl2 3、在某铁的样品中可能含有Zn、Mg、Al、Cu等杂质金属中的2种,取5.6g样品跟足量稀硫酸反应,得到0.20gH2,则此铁的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金属组是() A. Cu和Mg B. Zn和Al C. Mg和Al D. Zn和Cu 4、某不纯的氯化铵样品中,测得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混主的一种杂质可能是 ①NH4HCO3②(NH4)2SO4③NH4NO3④CO(NH2)2() A.只有① B.①③ C.②③ D.无法确定 二、估算型选择题 例2:20g20%的NaOH溶液与20g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是()A.蓝色 B.紫色 C.红 D.无色 【同题链接】 1、相同质量的下列的物质中,铁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FeS B.FeCO3 C.Fe2O3 D.Fe3O4 2、由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可能是() A. 1∶1 B. 1∶1.25 C. 1∶1.5 D. 1∶2 3、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经测定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5,该气体是()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化合物 D.有机物 三、特殊规律型选择题 例3:某甲醛(HCHO)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的是()A.12% B.10% C.8% D.6% 【同题链接】 1、已知NaHS、MgSO4、和NaHSO3由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5% B.25% C.65% D.无法计算 2、将Na、Mg、Al分别放入盐酸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放出氢气质量相同,其原因是() A.放入Na、Mg、Al的质量相同 B.放入Na、Mg、Al的质量比是23:12:9和足量盐酸反应 C.放入过量的Na、Mg、Al,而盐酸为同质量分数、同体积、同质量。 D.放入Na、Mg、Al的质量比为3:2:1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__附答案)

哈尔滨市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 综合试题(化学部分)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 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0-16 S-32 Cl-35.5 K-39 Ca-40 Cu-64 Zn-65 一、选择题(1-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哈尔滨市秋林食品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下列秋林食品中含蛋白质相对较多的是() 2.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餐具上的油污可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 B.用大量的亚硝酸钠腌渍蔬菜、鱼、肉、蛋等 C.为减少水体污染,可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B.液体的加热 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 D.用滴管取液体 5.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B.聚氯乙烯用于食物包装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B.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C.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吸收大量的热[来源:学科网] D.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有铜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7.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 复分解反应 B.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2Hg02Hg+02分解反应 C.用天然气作燃料 CH4+O2CO2+2H2O 氧化反应 D.验证铜和铝的活动性 3Cu+A12(S04)3=3CuS04+2Al 置换反应 8.关注健康,预防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胃液正常的pH范围在0.9—1.5 B.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坏血病 C.香烟的烟气中含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D.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9.液化石油气是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的,瓶内压强是大气压强的7-8倍。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下列有关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丁烷中碳、氢元素的个数比为2:5 B.丁烷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11)物质的除杂、分离练习及答案

专题十一物质的除杂、分离 1.除去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括号中的物质为杂质)所涉及的实验方案或操作中,合理的是 A.KNO3晶体(NaCl):将固体溶于水配制成热的饱和溶液,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CO2气体(HCl):将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C.BaCl2溶液(Ba(OH)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 D.O2(N2):将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的铜网 2.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O2中混有CO(点燃) B.Cu粉中混有CuO(稀硫酸) C.CO中混有CO2(氢氧化钠溶液) D.Cu粉中混有Fe粉(用磁铁吸引) 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 CO2(CO)——通入氧气点燃 B.SO2(HCl)——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KCl固体(KClO3)——加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并加热 D.NaCl溶液(NaHCO3)——滴加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5.欲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稀盐酸,在没有指示剂的条件下应选用的试剂是 A.碳酸钙粉末 B.生石灰粉末 C.熟石灰粉末 D.硝酸银粉末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CO2气体(CO气体)——通入氧气点燃 B.CaO固体(CaCO3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C.KCl固体(MnO2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NaCl溶液(CaCl溶液)——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7.分离氯化铁、氯化钠、硫酸钡的固体混合物,得到三种纯净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水、硝酸银、稀硝酸 B.水、氢氧化钠、盐酸 C.水、氢氧化钠、稀硝酸 D.水、氢氧化钾、盐酸 8.要收集得到较纯净的物质,下列除去指定杂质(括号中为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①CO(CO2)——通过装有烧碱溶液的洗气瓶;②CO2(CO)——导出,在空气中点燃; ③O2(水蒸气、CO2)——通过装有生石灰的干燥管;④KNO3固体(NaCl固体)——溶于

最新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题目

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 题目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 哈尔滨市2006年中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一1 C 一12 N 一14 O 一16 Mg 一24 Al —27 S 一3 2 Cl —35.5 K 一 39 Ca 一40 Fe 一56 Cu 一64 Zn 一65 Ba 一137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 . 1.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2.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氧气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醇 (C)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4.下列常见物质的变化中,一定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钢铁生锈 工业制氧气 (B)石蜡熔化 粗盐潮解 (C)湿衣服晾干 碳酸钠晶体风化 (D)木柴燃烧 煅烧石灰石 5.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并书写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 2KClO 3==2KCl+3O 2 ↑ (B)铁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2Fe+3H 2SO 4 ==Fe 2 (SO 4 ) 3 +3H 2 ↑ (C)镁在氧气中燃烧 2Mg+O 2 2MgO (D)氢氧化镁和硝酸反应 Mg(OH) 2 +HNO 3 ==Mg(NO 3 ) 2 +H 2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7.下列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污水可以任意排放 (B)汽车排放的废气不会污染空气 (C)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工业废气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8.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主要是:2KNO 3 +3 C+S K 2 S+3 CO 2 ↑+X↑,则X的化学式为( )。 (A)N 2 (B)NO 2 (C)N 2 O 5 (D)N 2 O 9.下列常见物质中,其水溶液的pH>7的是(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酒精中含少量有毒的甲醇,可以饮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最新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Mg-24 A1-27 K-39 Ca--40 Fe一56 Cu-64 Zn-65 Ag-108 Ba-137 H-1 C—12 N-14 O—16 P-31 S一32 Cl-35.5 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图示中不是表示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的是………………( ) 2.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白色固体 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有明显的放热观象 3.如图所示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霉变大米必须清洗后食用 B.糖、脂肪、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奶类中含有钙元素。蔬菜中不含钙元素 D.人体中缺少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B.糖、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生命运动提供能量 C.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D.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显负价的元素…一定写在化学式的右铡 6.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B.棉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 C.往一种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种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硝酸钾属于钾肥,它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瘸虫害积抗侧绫德力 7.下列标志和标志下面的文字或符号一致的是,.

[中考化学]九年级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

九年级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天津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 复习要求: 准确理解有关物质的分类、组成、变化、性质规律等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并了解其意义。 三. 知识要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研究对象是物质,有关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含的内容包括: ????? ????????→?????→?化学用语 分类组成变化规律性质 研究内容物质研究对象化学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③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① 原子不是自然界中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领域内最小,也不是在物理变化中最小;② 原子虽小,但其结构并不简单,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也不是最小粒子,物质是无限可分的;③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讲,是非常小的,却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及全部的正电荷;④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原子当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显电中性;⑤ 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① 分子不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粒子,因为单个的分子不能确定其为固态、液态及气态,所以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 分子也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的粒子,像金属单质、硫、磷、金刚石、石墨和晶体硅等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因此,原子也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③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也就包含有几个原子核;④ 构成分子的原子的种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相同时为单质分子,不同时为化合物分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① 原子团并不是在所有的反应当中都是保持一个整体不变的,? ====2 32MnO KClO +KCl 2 ↑23O 的反应就是一个例子,-3ClO 是一个原子团,反应后却被打破了,有的原子团可能在 反应中转变成另外一种原子团;②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原子团有- 24SO 、-23CO 、- 3NO 、 - 34PO 、 -3ClO 、7 4 +- MnO 、6 24+-MnO 、+ 4NH 、-OH 、-ClO (次氯酸根)等。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① 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可形成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是阳离子;② 阴离子带负电荷,阳离子带正电荷。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① 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质子,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② 一种元素对应的是一类原子,这一类原子是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而不是中子数或电子数相同;只要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不管中子数或电子数相同与否,那么,这些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③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或4个以上,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2个或8个电子);④ 元素论种类而不论个数;⑤ 元素是宏观概念,可以说某种物质由哪种或哪些元素组成的。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① 宏观上看有多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多种分子;② 混合物中各成分相互独立存在,彼此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混合物的性质是多样性的,因此,不能用混合物中的某种成分的化学式来表示该混合物;③ 混合物中各种成分通常情况下彼此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④ 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按各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平均值(如何计算不要求);⑤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 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初三中考测试题

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初三中考测试题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丝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滴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下降,只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溶液温度降低,其它盐类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无法判断,故选项错误. 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 【答案】B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B. 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12+100g)×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 t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甲=丙,溶液升高到t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选B 3.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另称取 14.9 g 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 28.7 g 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B.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 C.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 【答案】D 【解析】 A、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初三化学中考质量分数专题

初三化学中考质量分数专 题 一、基础知识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主要计算依据: (1)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2)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常见题型及基本思路: (1)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可用以下计算式计算:m(浓)×a%(浓)=[m(浓)+m(水)] ×a%(稀) (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同溶质溶液混合问题: 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m(浓)×a%(浓)+m(稀)×a%(稀)=m(混)×a%(混) (3)求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通过化学反应计算出溶质质量,再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求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一般方法: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m↑. 二、典型例题 例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来使用,需加水多少克? 解:设需加水质量为x,

例2:配制2000g20%的稀硫酸用以除锈,需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解:设需浓硫酸的质量为x 浓硫酸体积=408.2g÷1.84g/cm3=221.8mL 水的体积=(2000g-408.2g)÷1g/cm3=1591.8mL 答: 例3:实验室用95%的浓硫酸与5%的稀硫酸来配制20%的硫酸180g,需要95%的硫酸和5%的硫酸各多少克? 解:设需要95%,5%硫酸的质量分别为x,y x=30g y=150g 答:略. 例4:200g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生成0.4g氢气.求:①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2SO4质量为x,生成ZnSO4的质量为y. 例5:把16.9g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7.3%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盐酸中溶质质量为:100g×7.3%=7.3g 设Na2CO3质量为x,生成NaCl质量为y,CO2质量为m,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K-39 Cu-64 一、选择题 1. 2018年6月9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正式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而来,下图是几处著名的景观,下列描述中用到的材料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复合材料是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A、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是复合材料,不符合题意;B、铁制艺术门柱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C、钢筋混凝土底座属于复合材料,符合题意;D、铝合金外壳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A、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正确;B、取用固体粉末,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错误;C、检验氢气的纯度,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噗”的声音,说明是纯净的氢气,正确;D、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像倒液体一样,将二氧化碳从集气瓶倒入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正确。故选B。

3.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A、电解水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铁钉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品红在水中扩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所用物质是红磷,红磷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聚氯乙烯塑料有良好的绝缘性,作电线外面的绝缘层,正确;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正确;C、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正确;D、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错误。故选D。 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B. 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失火最好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C. 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D.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离子共存

离子共存专题 [基础知识]: 一、离子间不能共存的条件: 两种离子相互作用如果有水、气体或沉淀等物质生成,则这两种离子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一)初中化学阶段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如下: 1、H+与OH-、CO32-、HCO3-、不能大量共存。其反应如下: ⑴H++OH-→H2O;⑵H++CO32-→H2O+CO2↑;⑶H++HCO3-→H2O+CO2↑。 2、OH- 与NH4+、Mg2+、Al3+、Cu2+、Fe2+、Fe3+、Zn2+、不能大量共存。其反应如下: ⑴NH4++OH-→H2O+NH3↑;⑵Mg2++OH-→Mg(OH)2;⑶ Al3++OH-→Al(OH)3↓; ⑷Cu2++OH-→Cu(OH)2↓;⑸Fe2++OH-→Fe(OH)2↓;⑹Fe3++OH-→Fe(OH)3↓等 3、Cl-与Ag+ 不能大量共存。其反应如下:Ag++ Cl-→AgCl ↓ 4、CO32- 与Ca2+、Ba2+ 不能大量共存。其反应如下: Ca2+ + CO32-→CaCO3 ↓;Ba2+ + CO32-→BaCO3 ↓; 5、SO42- 与Ba2+ 不能大量共存。其反应如下: Ba2+ + SO42-→BaSO4 ↓ (二)溶液中常见的有色离子如下: Cu2+(蓝色)、Fe2+(淡绿色)、Fe3+(黄色)、MnO4-(紫色)。 (三)(1)酸、碱、盐溶解性之歌 钾钠铵硝溶酸水间;碱溶钾钠钡钙铵;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大多是沉淀,但都溶于酸。 [知识应用]──考题例析 例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a2CO3NaCl HCl B. NaOH KCl Ba(NO3)2 C. AgNO3NaCl HNO3 D. H2SO4 NaOH FeCl3 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的一组是() A、K+ Na+ NO3- CO32- B、Mg2+ NH4+ NO3-Cl- C、Na+ Ba2+Cl- SO42- D、Cu2+ Na+ NO3- SO42- 例3.某校初中化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些可溶性化合物溶于水,配成甲、乙两瓶溶液,共含有H+、K+、Ag+、Ba2+、OH-、Cl-、CO32-、NO3-八种离子,每瓶溶液里含有四种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瓶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成蓝色,据此推知乙瓶溶液中的离子应该是___ 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达标练习一] 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aOH HNO3BaCl2 B. Na2SO4MgCl2KOH C. NaHCO3K2SO4HCl D. H2SO4NaCl Cu(NO3)2 2、下列各组内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Cl-Ba2+NO3- B. Na+H+NO3-CO32- C. NH4+K+NO3-OH- D. K+Na+Mg2+SO42-

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2008年初中升学考试 综合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0-16 S-32 Mn-55 Fe-56 一、选择题(1—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富含糖类的食品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下列能源中最理想的是……………………………………( ) A.煤 B.氢气 C.石油 D.天然气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下列应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A.用适量的稀盐酸除铁锈 Fe2O3+ 6HCl =2FeCl2+ 3H2O B.用一氧化碳作燃料 C0+02点燃 C02 C.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 CaC03高温 CaO+C02↑ D.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S + O2点燃 SO2 5.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6.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丙烷分子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B.丙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8 C.丙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质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热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氧 C.将石油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D.合金的各种性能都比纯金属好 8.下列图示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9.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厨房清洁剂(洗涤剂)去除水垢 B.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C.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超市实行有偿提供塑料袋 D.服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10.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钠原子的是…………………………………( ) 11.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需区分的物质方法 A硬水和软水①观察颜色②煮沸 B碳酸氢铵和磷矿粉①加氢氧化钙研磨②加适量水溶解 C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①滴加酚酞溶液②测定pH D黄铜与黄金①观察颜色②在空气中加热 12.下列图示所表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13.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有晶体析出,b无晶体析出 D.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14.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项目物质杂质(少量)试剂操作方法 A KN03 Mn02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B H2水蒸气适量的NaOH溶液洗气 C硝酸盐酸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最新初三化学中考试题

九年级化学期中模拟试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化学能够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B.化学能够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C.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重要的作用 D.化学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有颜色的变化B.有新物质生成 C.有沉淀生成D.有发光发热现象 3.北京市某温泉的水质为硬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是一种纯净物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 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 D.凡是含有杂质的水就是硬水 4、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量筒 B、试管 C、烧瓶 D、烧杯 5.下列有关规范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严禁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它试剂 B.禁止向正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不得用手接触药品,更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实验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6.下列仪器不能用于做化学反应容器的有()A.试管B.烧杯C.燃烧匙D.量筒 7、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蓝墨水 B、蒸馏水 C、煤 D、啤酒 8、在过滤时,必须要用的一组仪器是() A、蒸发皿、玻璃棒、烧杯 B、烧杯、漏斗、玻璃棒 C、烧瓶、漏斗、玻璃棒 D、试管、试管夹、烧杯 9、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桔子榨成汁 10、阅读下文:在通常情况下,硫化氢是一种没有颜色、具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 经空气重,能溶于水。在空气中点燃硫化氢气体有二氧化硫和水生成。硫化氢的 实验室制法是用块状硫化亚铁和液体状稀硫酸反应,则属硫化氢的化学性质的 是() A、无色 B、有臭鸡蛋气味 C、比空气重 D、能燃烧 11、一杯混有泥沙且硬度较高的水,使它净化并变成软水的操作有: 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淀③蒸馏,正确的顺序应为:()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12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物质的除杂、分离练习及答案

物质的除杂、分离 1.除去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括号中的物质为杂质)所涉及的实验方案或操作中,合 理的是 A.KNO3晶体(NaCl):将固体溶于水配制成热的饱和溶液,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CO2气体(HCl):将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C.BaCl2溶液(Ba(OH)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 D.O2(N2):将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的铜网 2.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O2中混有CO(点燃) B.Cu粉中混有CuO(稀硫酸) C.CO中混有CO2(氢氧化钠溶液) D.Cu粉中混有Fe粉(用磁铁吸引) 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CO2(CO)——通入氧气点燃 B.SO2(HCl)——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KCl固体(KClO3)——加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并加热 D.NaCl溶液(NaHCO3)——滴加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5.欲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稀盐酸,在没有指示剂的条件下应选用的试剂是 A.碳酸钙粉末 B.生石灰粉末 C.熟石灰粉末 D.硝酸银粉末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气体)——通入氧气点燃 B.CaO固体(CaCO3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C.KCl固体(MnO2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NaCl溶液(CaCl溶液)——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7.分离氯化铁、氯化钠、硫酸钡的固体混合物,得到三种纯净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水、硝酸银、稀硝酸 B.水、氢氧化钠、盐酸 C.水、氢氧化钠、稀硝酸 D.水、氢氧化钾、盐酸 8.要收集得到较纯净的物质,下列除去指定杂质(括号中为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①CO(CO2)——通过装有烧碱溶液的洗气瓶;②CO2(CO)——导出,在空气中点燃; ③O2(水蒸气、CO2)——通过装有生石灰的干燥管;④KNO3固体(NaCl固体)——溶于

2017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2分)哈尔滨大街小巷有许多的营养早餐车,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下列食品中富含营养素种类最多的是() A. 油条B. 大米粥C. 面包D. 汉堡 2.(2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过滤

C. 液体的量取 D. 稀释浓硫酸 3.(2分)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胆矾的研碎 B. 过氧化氢分解 C. 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D. 电解水 4.(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用活性炭净水B. 石灰石改良碱性土壤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 氮气用于制氮肥 5.(2分)下列生活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A.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钢铁表面采用涂油、刷漆、镀铬等方法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D.燃气灶的火焰出现橙色或黄色时,可调小炉具进风口 6.(2分)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A.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产生银白色固体,溶液变成蓝色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浅绿色沉淀生成 C.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D.将燃着的木炭伸入氧气中,产生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7.(2分)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A.拉瓦锡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Hg+O2HgO 化合反应 B.甲烷燃烧CH4+2O2CO2+2H2O 氧化反应 C.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Zn+H2SO4═ZnSO4+H2↑ 置换反应 D.钟乳石的形成CaHCO3=CaCO3↓+H2O+CO2↑ 分解反应 8.(2分)“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发现火险,火势较大,应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B.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防治氟斑牙和氟骨病 C.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D.人体缺少维生素A会患坏血病 9.(2分)生物体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4:5 C.甘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 D.一个甘氨酸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10.(2分)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炼钢、宇宙航行都要用到氧气 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目前海水淡化已经广泛使用 C.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我国已经在南海海域对可燃冰进行试验性开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用足量的CO 还原8.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12.5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A.FeO B.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 C.FeO与Fe3O4的混合物D.Fe3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设生成12.5g碳酸钙,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232 2 CO+Ca OH=CaCO+H O 44100 x12.5g ↓ 44100 = x12.5g x=5.5g 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夺取一个氧原子,该氧原子来源于铁的氧化物,故8.0g 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6 5.5g100%=2g 44 ??;则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8.0g-2g2g :=6:7 5616 ,当FeO与Fe3O4的分子个数比为3:1时,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6:7,故选C。 2.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B .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硝酸根质量分数随加入铁粉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C .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 、Y 、Z 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为3X+Y=4Z D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 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图中c 点时,可以加BaCl 2溶液来检验硫酸是否被反应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误将少量KMnO 4当成MnO 2加入KClO 3中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然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故b 为高锰酸钾,在t 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t 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故a 为氯酸钾,c 为氧气,符合题意; B 、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 332=Fe Fe+2AgNO NO ()+2Ag ,56份铁生成216份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变,故硝酸根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和硝酸铜反应3232=Fe+Cu(NO )Fe(NO )+Cu ,56份铁生成64份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变,故硝酸根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硝酸根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X 、Y 质量不断减小,则X 、Y 为反应物,Z 的质量逐渐增加,则Z 为生成物,t 1时,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X 减小量为9,Y 减小量为3,则Z 的增加量为12,X ∶Y ∶Z=3∶1∶4,但是由于不知道X 、Y 、Z 的相对分子质量,无法确定该反应的化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