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旱区资源与评价复习资料

干旱区资源与评价复习资料

干旱区资源与评价复习资料
干旱区资源与评价复习资料

资源: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等).

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称为自然资源。

热量资源:热量是指地表或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后所产生的能量。热量资源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热量,通常以温度表示。

晴天总辐射:晴天总辐射是指天空晴朗无云时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

天文辐射:天文辐射是指完全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如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等决定的太阳辐射,即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括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现在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地球水圈内水的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大气降水参与水循环过程剩下来的陆地产水量,人们经常利用并且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矿产资源:是指经过一定地质过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就其形态和数量而言,在当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能成为经济上可以开采、提取和利用的矿产品。

自然资源概念的共同点:

①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②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但两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地理分类:气候、水、生物、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

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耗竭性资源

特征分类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

恒定性资源:气候资源、潮汐能、原子能等非耗竭性资源

易误用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

利用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2、自然资源的特点

1)、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3)、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和整体性4)、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5)、自然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值得注意:并非自然资源所有的功能及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

1、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

2、遵循经济规律

3、遵循自然规律

4、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

5、评价结果应以实用性为目标

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1、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3、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质量不断下降。草地载畜量减少,普遍超载过牧,草地“三化”不断扩展。

4、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锡、钼等);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5、淡水资源储备是指储存于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也就是所谓的可更新水资源量。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由于人多地广,人均占有量很少。

6、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开发能力较低。海上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资源短缺的状况。

7、生物资源总量大,但质量普遍较低;资源结构不尽协调;生物生产力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区域分布不平衡。

8、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地域差异显著;受季节影响大;一些高质量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地域偏远,开发难度大。

干旱半干旱区界定

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干燥度大于2.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度1.5~2.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

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旱区界线。P表示降水,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计算的,考虑了大气温度、风和太阳辐射。P/ETP <0.03的地区为极端干旱区,0.03< P/ETP<0.2的地区为干旱区,0.20

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一、森林化(过程)时期——早第三纪湿润期二、草原化(过程)时期——晚第三纪与早更新世半干旱期三、荒漠化(过程)时期——中更新世以后干旱期

古地理过程对现代环境特征的影响

(1)古地理过程的进行,为现代地貌特征奠定了基本轮廊(2)第四纪以来所形成的季风环流的格局,成为控制本区气候的主要因素,现代土地干旱,降水量少,气候温和,河流稀少,地面总蒸发量大,这些特征,基本上是古气侯特征的延续。

(3)由于长期干旱环境的深刻影响,植被类型较少,覆盖度很低,尤其是贺兰山以西,现代的荒漠特征与晚更新世后期保持了明显的一致性。4)由于土地的诸要素明显地受古地理过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土地本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古地理过程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土地的一些基本特征上,如土壤中含C、N量较低,钙化现象十分突出,盐渍化普遍,地面组成物质粗粒化明显等,这些不仅是现代地理过程的产物,同时也是古地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太阳辐射资源特点

1.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向外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资源主要指

被地表吸收的太阳总辐射,约占到达大气顶界辐射量的51%。3.太阳辐射资源的多寡主要由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两个因素决定。4.太阳总辐射变化是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主要由太阳高度角变化决定。5.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年内月总辐射量最低值在12月份,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

太阳辐射资源的利用: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转换

三、太阳辐射资源的计算

(一)太阳总辐射的计算

主要采用经验公式:

Q = Qi?F1(p)?F2(s,n)

式中

Q:太阳总辐射;

Qi:理论太阳辐射,一般可通过天文计算公式获得或查表获得,主要包括天文辐射、晴天总辐射和理想大气总辐射三种;

F1(p):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函数;

F2(s,n):天空晴朗程度的影响函数,其中s是日照百分率,n是云量。

1、利用天文辐射计算太阳总辐射

天文辐射是指完全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如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等决定的太阳辐射,即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

Q = QA(a+bs)

夏半年a值的分布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小, b值在西部地区变化不大,在东部地区自南向北增大。冬半年a值由南向北增加, b值在西部地区变化不大,在东部地区由南向北增大。

2、利用晴天辐射计算太阳总辐射

晴天总辐射是指天空晴朗无云时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

3、利用理想大气总辐射计算太阳总辐射

理想大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不含水汽、液态和固态杂质的混合气体。通过理想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被称为理想大气总辐射。

(二)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的计算

翁笃鸣

S′= QA(as+bs2)

D = QA(an+b)

式中:

S′:直接辐射; s:日照百分率;

D;散射辐射; n:平均云量。

太阳直接辐射主要与大气透明状况有关,散射辐射主要与天空云量有关。

公式中的系数a、b因地区而异,见表。

太阳辐射资源的评价的指标:1、光合有效辐射(PAR)光合有效辐射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那部分太阳辐射能2、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与其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它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3、光合生产潜力在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体结构、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时,由作物的光合效率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称为光合生产潜力,亦称作

物产量的理论上限。

提高光能利用率:目前实际光能利用率与理论光能利用率相差很大,主要受其他环境因素(如CO2浓度,温度等)的影响。此外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地区往往干旱少雨。1、改善微观环境条件:调整农作物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等,改善微观环境条件,使农作物群体能够充分利用投射的太阳辐射,减少漏射、反射等损失。

2、改善宏观环境条件:通过适当的人工措施,改进其它环境因子的适宜程度,如CO2含量正常,气温适宜,水分供给充足等,还可以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三基点温度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三基点温度的高低还与所处环境有关:热量资源丰富地区的三基点温度较高,反之则低。最低致死温度与最高致死温度: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则会引起植株死亡,此时温度称为最低致死温度,所造成的危害称为低温害。使植物受害致死的最高温度成为最高致死温度,此时造成的危害称为热害。

热量累计指标:

1.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如日平均气温。

2.生长期和无霜冻期:生长期分为气候生长期和实际生长期。气候生长期是指植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根据农事活动、农业类型等不同要求,常用界限温度期间的日数表示。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点。实际生长期是指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日期,或多年生植物从返青到枯黄之间的日期。它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并受环境条件如日照、温度、水分等影响。

无霜冻期是指一年内终霜冻日至初霜冻日之间的持续日数。

3.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大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实际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活动积温是指生物某发育期内或生命周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是指生物某发育期内或生命周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足,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它实质是光合生产潜力受到地区温度条件限制后的产量。

农业气象灾害:

1、低温害:包括冷害、热带作物寒害和冻害。

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长季出现零度以上低温时对作物的损害。热带作物寒害是指热带作物受低温侵袭,导致损伤或死亡,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与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冻害是指植株体温降至零度以下,受冻损伤或死亡。

2、热害:包括高温逼熟和日烧。高温逼熟是指出现高温而使作物早熟,品质受到影响并减产。日烧是指强烈太阳辐射引起增温,致使植物表皮灼伤,最终因干旱缺水而死亡。

气候资源特征:1、无限性与有限性。2、随时间变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波动性。3、空间分布上的有规律性和区域差异性。4、气候资源各要素之间、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不可替代性。

气候资源评价原则:

1、确定总体目标,即整体性原则。光、热、水、气四个子系统。

2、因地制宜,明确优劣,即生产性原则。确定指标要有生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因时制宜,减轻灾害,即主导因素原则。空气随时间空间变化量小,由此产

生的生物产量差异不大,可以暂时不考虑。

4、最佳综合效益,即最优化原则。评价过程在自然、技术、社会三方面达到最优化。

干旱区气候资源特点:1、日照长、辐射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日温差大,热量资源独特。3、水资源极端缺乏。4、风能资源丰富。

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特性:(1)是自然综合体(自然 n),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2)是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时间 t)(3)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制度s)(4)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经济e )(5)位置的相对不可移动性(6)面积的有限性(7)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合理利用)

土地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价土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地经济价值;最终成果通常是进行土地分等,又叫土地分等。实质: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土地评价的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必须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土地评价的目的:(1)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4)为土地管理服务(5)为土地交易、土地税收服务

土地评价的任务:(1)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的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3)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哪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土地评价的原则:1.“三比较”原则(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益,作出决择

2. 针对性原则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

3. 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被评价区域自然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多种因素

4. 实用性原则为农业生产和其它非农业用地部门服务的。

土地评价的类型

1.按目的(1)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又分为两种: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2)适宜性评价: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程度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3)土地经济评价(4)土地生态评价(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2.按照方法:(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3)定性定量结合法

3.按照评价途径:(1)直接评价;(2)间接评价

4.按照服务目标:(1)单目标评价 (2)多目标评价

水资源特性:1、循环性2、储量有限性3、分布不均匀性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夏季多,冬季少4、利用多样性5、利害两重性地下水资源的分类:1)“四大储量”分类法(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2)“三种水量”分类法(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3)“两类资源”分类法(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

水资源数量评价总原则:1、山区地下水基本以河川集流形式排泄于河道,可用河川径流量近似代表水资源总量。2、平原区水资源总量 = 河川径流量 + 地下

水资源–互相转化的重复水量。3、流域水资源总量 = 山区水资源 + 平原区水资源–山区和平原区间的重复计算量

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包括水质评价和水环境质量评价这两个方面。水资源的质量具有区域性和动态性。

水资源的质量分类:

(1)水质量指标①水的物理指标a.颜色b.嗅c.味d.透明度②水的化学指标a.酸碱度b.矿化度(根据水的矿化度可将水划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等五类)。c.硬度③水的环境化学指标a.化学需氧量(COD)

指水体中进行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氧量,以毫克每升表示。b.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化合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2)水质分析的种类和方法①水质分析的种类 a.简分析用于了解区域水化学成分的概貌,初步了解水质是否适于饮用。特点:这种分析可在野外就地进行,分析项目少,精度要求低,简便快速,成本不高,技术上容易掌握。b.全分析项目较多,要求精度高,能较全面了解水体的水化学成分,通常在简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全分析,并对简分析结果进行检核。c.专项分析专项分析是为了满足某项目具体工作而提出的一些特需项目的分析。②水质评价方法的分类:(1)按评价对象的分类:分为大气降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表水水质评价。(2)按评价时段的分类: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按水用途分类:分为供水水质评价、养殖业用水水质评价、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及水环境质量评价等。(4)按评价范围分类:分为局域性水质评价和区域性水质评价。

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对人类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生物资源的特征:1、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2、生物资源的稳态表现为抵抗性、缓冲性和恢复力。3、生物资源的周期性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4、生物资源的地域性5、生物资源的系统性

生物资源的价值

消耗性利用价值

直接价值

生产性利用价值

价值非消耗性利用价值

间接价值选择价值

存在价值

生物资源的利用原则:1、保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保持物种的最丰富性3、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最大持续产量是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开发中一种比较明智也是唯一的选择。根据种群生态学的理论,种群密度过高时,不利于种群产生新个体。种群数量只有适当时,种群的生长率最大,MSY才能达到最大值。适合针对单个物种,且具有稳定的种群。4、最适持续产量比最大持续产量低一些,因为,各物种同时都维持最大持续产量一般是不可能的。5、最小生存种群理论最小生存种群理论是指一个物种存活所必需的个体数量,即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生存机会的最小种群数量6、最佳生境原则生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生物生长的速度和生物量积累的多少。

生物资源的保护对策:1、开展生物资源的本地调查2、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资源生物的引种、驯养4、严禁滥采乱伐、滥捕乱猎,制定保护法5、加强法制,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干旱区生物资源:梭梭;肉苁蓉;枸杞;甘草

矿产资源的特性:1、矿产资源是国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矿产资源的有限性,是稀缺性的根本原因。3、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4、矿产资源赋存的多样性5、矿产资源的多组分和综合性在矿产调查中,必须要进行“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开发,综合利用”。6、矿产资源的可变性和开拓性

矿产资源的分类按其性质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意义: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1.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可以美化社会环境,避免居民远距离迁移带来的不便和种种隐患。另一方面,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也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缓解目前发展中国家地少人多的现状。

2.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顺应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需求,可以促进工业产业链的重新组合,并为生态恢复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3.对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可以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可以使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系统得到改善,促进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融洽与协调,并保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与平衡发展。

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原则:1、自然原则2、系统原则3、无害化原则4、经济原则5、管理和监督原则

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步骤:1、前期基础调查2、现状调查和分析3、地形地貌和土壤系统恢复4、生态系统恢复5、生态恢复的管理和监督

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方法:1.工程恢复方法:表土处理方法如堆置、平整等;矿坑恢复方法如矿坑充填、积水坑疏排、建造人工湖泊等;还包括一些如强夯、疏松、淋溶以及表土更换等土壤改良措施。

2、化学恢复方法:酸化、碱化、去除盐分、去除毒物、营养物添加等

3、生物恢复方法:初期的生物恢复方法包括微生物土壤改良、特种植物栽种、植物引种等;后期的生物恢复方法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各个层次的生物恢复、控制技术。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

1、矿区废弃地地形地貌恢复技术:主要任务是恢复废弃地的原始地形地貌,防止地质变动,提供土壤基质,为今后的土壤恢复和生态系统恢复奠定基础。

1)充填恢复技术 a、煤矸石充填恢复技术b、粉煤灰充填恢复技术c 、其他平整恢复技术

2)废弃物利用恢复技术 a、尾矿废弃物利用技术b、城市污泥利用技术

2、矿区废弃地土壤系统修复技术:此目的是建立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层,以迎合生态系统的底层——绿色植物恢复的需要。

1)物理修复技术 a、基本技术:包括粉碎、压实、剥离、覆盖、固定、排除(水、废物)、灌溉等 b、客土法(排土法) c、其他方法:热修复、电修复2)化学修复技术 a、施肥 b、酸化和碱化 c、重金属去除

3)植物修复技术 a、种植具有耐受力或积累能力的物种 b、种植具有固定营养物能力的物种

4)微生物修复技术 a、抗污染细菌 b、接种高效生物 c、接种营养生物3、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1)植被恢复的重要性:1.利用多层多种植物群落

的整体结构,通过林冠层的截留及凋落物形成的下垫面,减缓雨滴溅蚀力和地表径流量,控制水土流失; 2.利用植物的有机残体和根系穿透力以及分泌物的物理化学作用,促进土壤的发育形成和熟化,改善局部环境,并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形成多格局和多层次,造成生境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利用植物群落根系错落交叉的整体网络结构,增加固土防冲能力,为其他生物提供稳定的生境,逐步恢复业已退化的生态系统。

2)选种原则: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植物;优先选择固氮物种和当地乡土树种和先锋树种;综合考虑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沙产业的特征和核心:1、在空间上:研究开发利用沙漠、戈壁、沙漠化和风沙化土地,也就是钱学森同志讲的“不毛之地”,以开拓人们的生活空间。2.在定位上:以生物的特有机能,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3.在核心上:

利用现代新技术。4.在经营上: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产业化经营,科学管理。沙产业概念:钱学森: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

沙产业理论:1、以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理论沙漠化过程发生后形成新的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沙漠化过程显著的生态属性是它的反馈性。

2、以农业工业化为主要内核的沙产业经济理论

沙产业的经济理论就是产业经济理论。应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为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把沙漠和沙漠化地区的农业工业化,作为沙产业经济的核心。

3、以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理论

沙产业倡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人工改善植物固定和转化太阳能的生境,极大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沙区高效型农业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方式:

1、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措施为作物营造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达到优质、高产、高效。

2、节水保墒增效的农业栽培技术。

3、利用和开发作物本身所具有的抗逆性因素资源,通过选种育种,选择经济现状优良,耐旱耐瘠薄,低耗水高产值的沙性宜栽培种或品种。良种化和适地适栽始终是沙产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沙地经济植物的驯化栽培技术是沙产业开发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沙产业技术路线:1、多采光:沙区光能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很低。在沙区,采用高科技和现代的研究成果,改善生物所必须的生长条件,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增产、增收、有效的途径。

2、少用水:沙区自然降水少,但雨热同期。只有超旱生的牧草、灌木才能生长,没有足够水源灌溉,农林牧都难以利用,有足够水源灌溉,方可形成绿洲。

3、新技术:采用现代的高新技术成果。现代国际竞争的焦点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高新技术是指当代的尖端技术。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是可以改造传统的产业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企业经营中人、财、物的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4、高效益:兴办产业要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资料.docx

一、名解 环境: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环境标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其过程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 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功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标准的等级: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标准。 执行关系: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执行,行业标准优先于地方标准执行。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 水体自净: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mi/ci 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筛选: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问答题: 1.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答:⑴具有法律强制性。⑵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⑷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⑸分类管理。 1.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作用? 答:[1]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 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 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是怎样划分的?论述各级、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答:它分为两级、7种类型. 此外.还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6)环保仪器设备标族 [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总之,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推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故标淮 是实现环境质量标肤的主要手段和搭仇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个助指 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t程序和方法。向环境方法标准、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2016重点题库(参考答案)给学生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国家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 B 地方标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制定得更严格于国家标准的标准; C 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99+ 2、下列各项关于环境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国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C 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D 强制性标准即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3、下列不属于“三本帐”内容的是(c ) A 现有工程排放量 B 新扩建工程排放量 C 现有工程事故排放量 D 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所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4.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二氧化硫的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量为18g/s,测得脱硫装置出口气体为80000m3/h,出口二氧化硫浓度为200mg/m3,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为( C )。 A.86.2% B.90.0% C. 75.3% D. 73.4% 解析:计算型。脱硫效率为:1-80000×200/(18×1000×3600)=0.753=75.3%,注意单位变换

5. 下列选项中,(C)是新建项目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A、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 B、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C、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减去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D、新建项目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的污染物排放量 6.一条河流的某监测点的COD 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 A.超标2.3 倍 B.超标1.3 倍 C.超标0.3 倍 D.未超标 解析:B,要求型。要清楚水质因子标准指数和超标倍数的关系,1 为标准值,大于的部分即为超标。 7.某大气环境监测点总监测数据50 个,其中,超标数据有15 个,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数据有8 个,未检出点数的数据有5 个,则超标率为()。 A.40.5% B.35.7% C.33.3% D.30% 解析:A,计算型。在计算超标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数据,比如不符合要求的、未检出的,主要影响的是总监测数据。总的里面包括未检出的,但是不包括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超标率=15/(50-8)=35.7%。 8.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包括()。 A.噪声源现状评价 B.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基于流形学习的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研究_吕杰

第29卷第7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7 2015年7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ly.2015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7-176-05doi:10.13448/j.cnki.jalre.2015.242 基于流形学习的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研究* 吕杰,郝宁燕,史晓亮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710054) 提要:尾矿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矿区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精确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对矿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陕西金堆城矿区尾矿为研究区,利用ASD光谱仪测量土壤光谱,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获取土壤样本铜元素含量;将Isomap流形学习方法应用于土壤高光谱数据降维,利用随 机森林方法对矿区尾矿土壤的Cu含量进行反演建模,并与原始高光谱数据反演结果和PCA降维后的反演结 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壤铜含量反演模型在经过Isomap降维后的光谱数据集上预测铜元素含量的相关系 数R2为0.7272,均方根误差RMSE为1140.20,在预测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原始高光谱数据。研究结果为探 索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尾矿重金属污染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流形学习;土壤;铜;随机森林;高光谱 中图分类号:O433.1;O433.4文献标识码:A 尾矿重金属污染是矿区环境污染最严重问题之一。重金属具有很高的生物毒性,金属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会随着雨水或灌溉进入土壤,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迁移转化,以一种或多种形式长期驻留在环境中,最终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危及人类健康[1]。因此,如何更好地反演尾矿土壤重金属含量是矿区环境监测和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常采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识别方法是从野外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化学测试分析普遍要求破坏土壤样本,从大量的土壤样本采集、烘干、称重、研磨到进行测试,在大尺度监测土壤重金属含量时费时、费力。 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其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数据丰富的特点,在土壤盐渍化监测[2-4]、植被叶绿素遥感反演[5]、水质参数定量反演[6-7]、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8]。但同时也因其数据量大、数据冗余度高和Hughes现象给数据处理带来极大的挑战[9]。因此,有效减少数据维数的同时保持数据的内在结构信息为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目前,针对高光谱数据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降维方法[10-18],主要包括线性降维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Fisher线性判别分析(LDA)、多维尺度变换(MDS)、局部保留投影(LPP),非线性降维方法中的局部线性嵌入(LLE)、拉普拉斯特征映射(LE)、等距映射(Isomap)等。 流形学习(manifold learning)是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研究中的热点,它能够对高维数据空间进行非线性降维,并且揭示其流形分布,从中找出隐藏在高维光谱数据中有特定的低维结构,从而从中提取易于识别的特征,近年来流形学习已被用于遥感影像的降维与特征提取[19-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光谱信息影响微弱,并且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光谱信息是非线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土壤光谱进行非线性降维处理,将流形学习引入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光谱数据降维,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文中以陕西金堆城矿区尾矿为研究区,以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运用Isomap流形学习进行高光谱数据降维,利用随机森林构建矿区尾矿铜含量反演模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收稿日期:2015-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9204、41401496);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3GSIJJ002);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DLLJ201305)资助。 作者简介:吕杰(1982-),男,山东蓬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光谱遥感研究。Email:rsxust@163.com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1.环境影响 ⑴定义: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⑵研究目的: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 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限制人对人的不利影响) ⑶分类,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利与有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相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影响不易。 2?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评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⑴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⑵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即需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②分类管理、 分级审批;③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④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 分类管理: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全面评价;②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③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 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④新建项目强调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改扩建和技术改进项目突出 分级审批:对于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等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等不同级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原则:对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一些行业和项目提高审批等级。 意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适应了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体制,对于提高环评管理审批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公众参与的两个阶段: ⑴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程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 从建设方的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开始,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筛选)的原则,提出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类型并明确审批部门,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申报/咨询意见,委托具有恰当资质的环评 机构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环评文件需经环保部门的评估或咨询机构(如有行业主管部门,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后出具评估意见,再报审批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需要有公众参与。建设方获得批文后方能施工,在施工结束后仍向审批环评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完成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按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 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污染类,调查报告-非污染、生态类) 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 (2018·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3题。 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2018·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 A.喜光,耐寒暑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D.抗风沙 5.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6.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 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 西沙群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由于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我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试开采可燃冰并获得成功,在可燃冰开发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读下图,回答7~9题。 7.可燃冰目前没有被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量少B.对环境影响大C.开采难度大D.海上交通不便 8.该群岛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带状波纹(见上右图),其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洋流B.夏季风C.潮汐D.地壳运动 9.我国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其主要意义是() A.促进南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占领开采技术高端位置 C.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D.减轻我国空气污染 安徽省淮北市是一个因皖北地区煤炭开采而设立的新兴工业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采煤矿至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使得淮北市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了变化。下图为不同时段淮北市生态系统不同服务价值变化量示意图(图中数值从低到高代表服务价值的增加)。读图回答10~11题。 10.在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中,产生价值最大的是() A.气体调节B.土壤更新C.生物多样性D.废物处理 11.据材料推测,1987-2000年淮北市()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 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 护局1993年发布并于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2021年由环境保护 部修订并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21)规定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 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篇二】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 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接受环境影响 评价委托后,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 术文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实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展开初 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 状资料,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秦,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 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订工作方案。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实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展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展开公众意见调查。若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个厂址的比选,则需要对各个厂址分别实行预测和评价,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推荐厂址方案;如果对原选厂址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则需要对新选厂址重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 【篇三】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注重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 …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行) 二、指标内容 1.教育质量 1.1德育标准 1.1.1政治思想及理论 1.1.1.1政治思想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捌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奋斗、务实创新

的精神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1.1.2理论知识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1.1.2学风 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取。 1.1.3修养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符合《大学生行为守则》,理解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及社会交往能力。 1.2智育标准 智育归纳为五方面: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设计技术;相关知识;实践;外国语。共49项条款。 本标准用“了解”、“掌握”和“能力”三个词来分别确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达到的水平: 了解——指具有一般知识: 掌握——指对该领域知识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对之进行阐述、运用并发挥; 能力——指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2.1城市规划与设计 1.2.1.1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1)掌握规划目的、任务,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2)掌握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 (3)有能力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 1.2.1.2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4)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5)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工作各阶段重点及其城市设计的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2.1.3综合分析与组织 (6)有能力运用科学方法从事资料数据收集、分析问题、处理矛盾、进行综合决策等工作。 (7)有能力参与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各项专业规划。 (8)了解规划全过程中动员、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9)有能力从事城市居住区、住宅小区的规划方案设计。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资料1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评价(EIA):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主要为环境规划与环境质量管理服务。 4、环境质量: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5、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了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6、环境标准值: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污染物的含量(上限)。 7、环境基准值:环境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 8、环境本底值: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某一地区的元素含量。 9、环境基线值:某地区日常监测所获取的某元素的现状实际值。 10、环境背景值: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相对清洁区监测所得的统计平均值。 11、环境标准的两级六类: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我国分为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其它标准。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工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 总则 建设项目概况 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环境影响预测 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论文标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ORIGININ NORTHWESTERN CHINAWu Xinnian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re for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CAS,Lanzhou 730000 论文作者吴新年 论文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根源/西北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origin/northwesternChina,论文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单位呼和浩特,点击次数258,论文页数98~104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4b13778066.html,/paper_31729651/ 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三废”污染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 This paper discuss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Northwestern China,such as soil erosion,soil salinization,desertification and polution from the three wastesetc.,andanalysedtheir origins. 1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地形复杂多样,多山地,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森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土地不能或暂难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在今后的地区开发过程中,西北地区将始终面临着如下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1.1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约占黄河上中游流域总面积的2/3。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地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总计约25万多平方公里,一般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10000吨,少数地区高达2~3万吨。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两个:东区主要位于固原—彬县—华池—延安—乡宁—中阳—兴县—和林格尔—东胜—榆林—靖边—同心—固原范围内,该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年均产沙量14亿吨多;西区大致位于靖远—庄浪—天水—渭源—临夏—定西—靖远范围内,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年均产沙量约2亿吨[1]。这些泥沙最终都输入了黄河。陕南的石灰岩山区一般具有山高、坡陡、谷深、河沟比降大、地表土层薄等特点,遇大暴雨,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般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约0.5~1.0厘米,有的地区高达2~5厘米。该地区土壤一旦流失殆尽,则变成裸石山,很难恢复。 1.2土地沙漠化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相互交错在一起,总面积估计仍达150万平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5%。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都有大面积分布,另外就是内蒙古,这些地区几乎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西北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及宁夏的东南部的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二是干旱荒漠地带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狼山——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的广大干旱荒漠地带。沙漠化及风沙肆虐已经成为危及当地人类生存的巨大灾害。例如,1993年5月5日在西北地区发生的特大“黑风暴”就造成数十人死亡和5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今年4月份又连续发生数次“沙尘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西北地区不仅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而且近年来由于植被减少、草场退化等种种原因,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第八章风险事故评价:包括地表水风险评价;地下水风险评价;填埋气爆炸风险评价;洪涝对填埋场的风险评价;事故防范与应急措施; 第九章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包括总量控制原则;海港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总量控制因子;污染物排放情况;总量控制目标与建议; 第十章公共参与:包括公共参与的目的、方法及内容; 第十一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包括社会损益分析;经济损益分析;环境损益分析; 第十二章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包括环境管理及制度;环境监测; 第十三章选址合理性分析及总量控:包括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场区布局合理性分析;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结论;场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报告书编制的重点为工程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分析,污染因子分析,以及事故风险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