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型光谱仪光学结构研究

微型光谱仪光学结构研究

微型光谱仪光学结构研究
微型光谱仪光学结构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微型光谱仪光学结构研究

作者:王晗, 李水峰, 刘秀英, WANG Han, LI Shui-feng, LIU Xiu-ying

作者单位:王晗,WANG Han(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广东,广州,510006;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5), 李水峰,LI Shui-feng(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广东,广州,510006),

刘秀英,LIU Xiu-ying(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名:

应用光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

年,卷(期):2008,29(2)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4条)

1.李全臣;蒋月娟光谱仪器原理 1999

2.鞠辉;吴一辉微型光谱仪的发展[期刊论文]-微纳电子技术 2003(01)

3.李宏光;吴宝宁;施浣芳一种小型光谱色彩分析仪的设计[期刊论文]-应用光学 2005(06)

4.史俊锋;惠梅;王东生光谱仪器的微型化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光学技术 2003(01)

引证文献(3条)

1.温波.颜昌翔便携式分光测色仪光学设计[期刊论文]-应用光学 2011(1)

2.王婷婷.俞晓峰.顾海涛.马海斌.王健二维直读型ICP发射光谱技术发展状况综述[期刊论文]-光学仪器 2011(1)

3.胡天林.王磊.贺珊.林春.黄元庆基于USB总线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设计[期刊论文]-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b7656594.html,/Periodical_yygx200802015.aspx

有机物红外光谱的测绘及结构分析

有机物红外光谱的测绘及结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液膜法制备液体样品的方法; 2、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IR-408型和IR-435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4、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方法原理 物质分子中的各种不同基团,在有选择地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特别是对化合物结构的鉴定,应用更为广泛。 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吸收强度与组成基团的原子质量、化学键类型及分子的几何构型等有关。因此根据红外吸收光谱的峰位置、峰强度、峰形状和峰的数目,可以判断物质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官能团,进而推断未知物的结构。如果分子比较复杂,还需结合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质谱等手段作综合判断。最后可通过与未知样品相同测定条件下得到的标准样品的谱图或已发表的标准谱图(如Sadtler 红外光谱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做出进一步的证实。如找不到标准样品或标准谱图,则可根据所推测的某些官能团,用制备模型化合物的方法来核实。 乙酰乙酸乙酯有酮式及烯醇式互变异构: 在红外光谱上能够看出各异构体的吸收带。 三、试剂和仪器 仪器 Equinox 55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或IR-408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可拆式液池;压片机;玛瑙研钵;氯化钠盐片;标准聚苯乙烯薄膜;快速红外干燥箱。 试剂 苯甲酸:于80℃下干燥24h ,存于保干器中;溴化钾:于130℃下干燥24h ,存于保干器中;无水乙醇、苯胺、乙酰乙酸乙酯、四氯化碳 四、实验内容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IR-408型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 -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无水乙醇、苯胺、乙酰乙酸乙酯的红外吸收光谱——液膜法:戴上指套,取两片氯化钠盐片,用四氯化碳清洗其表面,并放入红外灯下烘干备用。在可拆式液体池的金属池板上垫上橡胶圈,在孔中央位置放一盐片,然后滴半滴液体试样于盐片上,将另一盐片平压在上面(注意不能有气泡) ,垫上橡胶圈,将另一金属片盖上,对角方向旋紧螺丝(螺丝

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基本结构示意图

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基本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在叶片的结构中,能进行物质生产的部分主要是[______]和[______], 原因是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______,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叶片才会呈现出鲜艳的绿色.(2)[______]______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因为它能在______的控制下张开或者闭合. (3)被称为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它主要由两种管道(______和______)构成. (4)〔______〕和〔______〕属于保护组织,②、④应属于______组织. 答:(1)叶片中叶肉是叶片最发达、最重要的组织,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在有背腹之分的两面叶中、叶肉组织分为栅拦组织和海绵组织.使叶呈现绿色.能旺盛地进行光合作用. (2)我们把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是结构中含有叶绿体,只是体积较小,数目也较少,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紧接气孔下面有宽的细胞间隙(气室).气孔在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叶脉就是生长在叶片上的维管束,它们是茎中维管束的分枝,其中同样包括导管和筛管两种管道.这些维管束经过叶柄分布到叶片的各个部份.位于叶片中央大而明显的脉,称为中脉或主脉.形成叶片内的运输通道.被称为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4)1上表皮与5下表皮中的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它们与2栅栏组织、4海绵组织构成的叶肉(由于含有丰富的叶绿体,是叶片中主要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属于营养组织.)及叶脉(支持和输导作用)构成叶片. 故答案为:(1)2;4;叶绿体 (2)6;气孔;保卫细胞 (3)3;叶脉;导管;筛管 (4)1;5;营养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及仪器工作原理解析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当能量高于原子内层电子电子结合能的高能X射线与原子发生碰撞时,驱逐一个内层电子而出现一个空穴,使整个原子体系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然后自发地由能量高的状态跃迁到能量低的状态。当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时,所释放的能量随即在原子内部被吸收而逐出较外层的另一个次级光电子,此称为俄歇效应,亦称次级光电效应或无辐射效应,所逐出的次级光电子成为俄歇电子.它的能量是具有独一特征的,与入射辐射的能量无关.当较外层的电子跃入内层空穴所释放的能量不在原子内被吸收,而是以辐射形式放出,便产生X射线荧光,其能量等于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因此,X射线荧光的能量或波长是特征性的,与元素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图所示: K层电子被逐出后,其空穴可以被外层中任一电子所填充,从而可产生一系列的谱线,称为K系谱线:由L层跃迁到K层辐射的X射线叫Kα射线,由M层跃迁到K层辐射的X射线叫Kβ射线……。同样,L层电子被逐出可以产生L系辐射(见图10.2)。如果入射的X射线使某元素的K层电子激发成光电子后L层电子跃迁到K层,此时就有能量ΔE释放出来,且ΔE=E K-E L,这个能量是以X射线形式释放,产生的就是Kα射线,同样还可以产生Kβ射线, L系射线等。莫斯莱(H.G.Moseley) 发现,荧光X射线的波长λ与元素的原子序数Z有关,其数学关系如下: λ=K(Z-s)-2 这就是莫斯莱定律,式中K和S是常数,因此,只要测出荧光X射线的波长,就可以知道元素的种类,这就是荧光X射线定性分析的基础。此外,荧光X射线的强度与相应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据此,可以进行元素定量分析。

用X射线照射试样时,试样可以被激发出各种波长的荧光X射线,需要把混合的X射线按波长(或能量)分开,分别测量不同波长(或能量)的X射线的强度,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此使用的仪器叫X 射线荧光光谱仪。由于X光具有一定波长,同时又有一定能量,因此,X射线荧光光谱仪有两种基本类型:波长色散型和能量色散型。而我们天瑞仪器公司生产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就属于能量色散型的。下面是仪器的工作原理图: 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工作原理 仪器工作原理 通过高压工作产生电子流打入到X光管中靶材产生初级X射线,初级X射线经过过滤和聚集射入到被测样品产生次级X射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X荧光,X荧光被探测器探测到后经放大,数模转换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计算出我们需要的结果。

X-荧光光谱仪基本理论及工作原理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产生的X-射线仪器多种多样。但是进入80年代,由于20世纪末,半导体材料和计算及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Si(Li) 探测器技术和能量色散分析技术。最近十几年在国际上一种新的多元素分析仪器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应用广泛的分析仪器。他就是X-射线荧光能谱仪,全称为: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以下介绍一下这种仪器的情况: 一. X-荧光能谱技术基本理论 1.X-荧光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若干电子绕其飞行。不同元素由于原子核所含质子不同,围绕其飞行的电子层数、每层电子的数目、飞行轨道的形状、轨道半径都不一样,形成了原子核外不同的电子能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用X-光子源照射,打掉其内层轨道上飞行的电子,这时该电子腾出后所形成的空穴,由于原子核引力的作用,需要从其较外电子层上吸引一个电子来补充,这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其相邻电子层上电子补充到内层空穴后,本身产生的空穴由其外层上电子再补充,直至最外层上的电子从空间捕获一个自由电子,原子又回到稳定态(基态)。这种电子从外层向内层迁移的现象被称为电子跃迁。由于外层电子所携带的能量要高于内层电子,它在产生跃迁补充到内层空穴后,多余的能量就被释放出来,这些能量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被释放的。而这一高频电磁波的频率正好在X波段上,因此它是一种X射线,称X-荧光。因为每种元素原子的电子能级是特征的,它受到激发时产生的X-荧光也是特征的。 注意,这里的X-荧光要同宝石学中所描述的宝石样品在X射线照射下所发出可见光的荧光概念相区别。 2.X荧光的激发源 使被测物质产生特征X-射线,即X-荧光,需要用能量较高的光子源激发。光子源可以是X-射线,也可以是低能量的γ-射线,还可以是高能量的加速电子或离子。对于一般的能谱技术,为了实现激发,常采用下列方法。 a. 源激发放射性同位素物质具有连续发出低能γ-射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来激发物质的X荧光。用于源激发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是: 55Fe(铁)、109Cd(镉)、241Am(镅)、244Cm(锔)等,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源可以提供不同特征能量的辐射。一般将很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物质固封在一个密封的铅罐中,留出几毫米或十几毫米的小孔径使射线经过准直后照射到被测物质。源激发具有单色性好,信噪比高,体积小, 重量轻的特点,可制造成便携式或简易式仪器。但是源激发功率低,荧光强度低,测量灵敏度较低。另一方面,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源的能量分布较为狭窄,仅能有效分析少量元素,因此,有时将两种甚至三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源混合使用,以分析更多的元素。 b. 管激发 管激发是指使用X-射线管做为激发源。X-射线管是使用密封金属管,通过高压使高速阴极电子束打在阳极金属材料钯上(如Mo靶、Rh靶、W靶、Cu靶等),激发出X-射线,X-射线经过(X射线)管侧窗或端窗、并经过准直后,照射被测物质激发X-荧光。 由于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强度较高,因此,能够有效激发并测量被测物质中所含的痕量元素。另一方面X-射线管的高压和电流可以随意调整,能够获得不同能量分布的X-射线,结合使用滤光片技术,可以选择激发更多的元素。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几何光学 本章重点: 1、光线、光束、实像、虚像等概念; 2、Fermat原理 3、薄透镜的物像公式和任意光线的作图成像法; 4、几何光学的符号法则(新笛卡儿法则); 本章难点: 5、理想光具组基点、基面的物理意义; §3.1 几何光学的原理 几何光学的三个实验定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在均匀的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光束相遇时,不改变传播方 向,各光束互不受影响,各自独立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当光由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线在两个介质的分界面上被分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平面叫做入射面,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同在入射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介质折射率不仅与介质种类有关,而且与光波长有关。 §3.2 费马原理 一、费马原理的描述:光在指定的两点间传播,实际的光程总是一个极值(最大值、最小值或恒定值)。 二、表达式 ,(A,B是二固定点) Fermat原理是光线光学的基本原理,光纤光学中的三个重要定律——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都能从Fermat原理导出。 §3.3 光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光学纤维 一、基本概念:单心光束、实像、虚像、实物、虚物等 二、光在平面上的反射 根据反射定律,可推导出平面镜是一个最简单的、不改变光束单心性的、能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三、单心光束的破坏(折射中,给出推导) 四、全反射 1、临界角

2、全反射的应用 全反射的应用很广,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光学纤维,就是利用全反射规律而使光线沿着弯曲路程传播的光学元件。 2、应用的举例(棱镜) §3.4 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一、基本概念 二、符号法则(新笛卡儿符号法则) 在计算任一条光线的线段长度和角度时,我们对符号作如下规定: 1、光线和主轴交点的位置都从顶点算起,凡在顶点右方者,其间距离的数值为正,凡在顶点左方者,其间距离的数值为负。物点或像点至主抽的距离,在主轴上方为正,在下方为负。 2、光线方向的倾斜角度部从主铀(或球面法线)算起,并取小于π/2的角度。由主轴(或球面法线)转向有关光线时,若沿顺时针方向转,则该角度的数值为正;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则该角度的数值为负。 3、在图中出现的长度和角度只用正值。 三、球面反射对光束单心性的破坏 四、近轴光线条件下球面反射的物像公式 五、近轴光线条件下球面折射的物像公式(高斯公式) 六、高斯物像公式 七、牛顿物像公式(注意各量的物理意义) 八、例题一个折射率为1.6的玻璃哑铃,长20cm,两端的曲率半径为2cm。若在哑铃左端5cm处的轴上有一物点,试求像的位置和性质。 §3.5 薄透镜 一、基本概念: 凸透镜、凹透镜、主轴、主截面、孔径、厚透镜、薄透镜、物方焦平面、像方焦平面等 二、近轴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公式 如果利用物方焦距和像方焦距

X荧光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X荧光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用X射线照射试样时,试样可以被激发出各种波长的荧光X射线,需要把混合的X射线按波长(或能量)分开,分别测量不同波长(或能量)的X射线的强度,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此使用的仪器叫X射线荧光光谱仪。由于X光具有一定波长,同时又有一定能量,因此,X射线荧光光谱仪有两种基本类型:波长色散型和能量色散型。下图是这两类仪器的原理图。 用X射线照射试样时,试样可以被激发出各种波长的荧光X射线,需要把混合的X射线按波长(或能量)分开,分别测量不同波长(或能量)的X射线的强度,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此使用的仪器叫X射线荧光光谱仪。由于X光具有一定波长,同时又有一定能量,因此,X射线荧光光谱仪有两种基本类型:波长色散型和能量色散型。下图是这两类仪器的原理图。 现将两种类型X射线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叙述如下: 1.X射线管

两种类型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都需要用X射线管作为激发光源。上图是X射线管的结构示意图。灯丝和靶极密封在抽成真空的金属罩内,灯丝和靶极之间加高压(一般为40KV),灯丝发射的电子经高压电场加速撞击在靶极上,产生X射线。X射线管产生的一次X射线,作为激发X射线荧光的辐射源。只有当一次X射线的波长稍短于受激元素吸收限lmin时,才能有效的激发出X射线荧光。笥?SPAN lang=EN-US>lmin的一次X射线其能量不足以使受激元素激发。 X射线管的靶材和管工作电压决定了能有效激发受激元素的那部分一次X射线的强度。管工作电压升高,短波长一次X射线比例增加,故产生的荧光X射线的强度也增强。但并不是说管工作电压越高越好,因为入射X射线的荧光激发效率与其波长有关,越靠近被测元素吸收限波长,激发效率越高。 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透过铍窗入射到样品上,激发出样品元素的特征X射线,正常工作时,X射线管所消耗功率的0.2%左右转变为X射线辐射,其余均变为热能使X射线管升温,因此必须不断的通冷却水冷却靶电极。 2.分光系统

(完整版)光学仪器基本原理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光学仪器基本原理 1.眼睛的构造简单地可用一折射球面来表示,其曲率半径为5.55mm ,内部为折射率等于4/3的液体,外部是空气,其折射率近似地等于1。试计算眼球的两个焦距。用右眼观察月球时月球对眼的张角为1°,问视网膜上月球的像有多大? 解;眼球物方焦距;当s ’=∞时,f=﹣5.55/﹙4/3﹣1﹚=﹣16.65㎜=﹣1.665㎝ 眼球的象方焦距:f '=s '=mm 2.2213455.534 =-? 当u=1°时,由折射定律n 1sinu 1=n 2sinu 2 U 1=1°n 1=1,n 2=4∕3 像高l '=f 'tanu 2=f 'sinu 2=f '×3∕4 sin1o =22.2×3∕4×0.01746=0.29mm 2.把人眼的晶状体看成距视网膜2㎝的一个简单透镜。有人能看清距离在100㎝到300㎝ 间的物体。试问:⑴此人看清远点和近点时,眼睛透镜的焦距是多少?⑵为看清25㎝远的物体,需配戴怎样的眼镜? 解:人眼s '=2cm. S 1=100cm.s 2=300cm 近点时透镜焦距'f =21002 100+?=1.961cm 远点时透镜焦距f '=23002 300+? =1.987cm 当s =﹣25cm 时s '=﹣100cm ﹦﹣1m 34125.0100.1111=+-=---=-'= Φs s D 300=度 3.一照相机对准远物时,底片距物镜18㎝,当镜头拉至最大长度时,底片与物镜相距20 ㎝,求目的物在镜前的最近距离? 解:.18.0m f =' m s 20.0=' 照相机成像公式: f s s '=-'1 11 556.020.01 18.01111-=+-='+'-=s f s m s 8.1-= 目的物在镜前的最近距离为m 8.1

实验五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绘及结构分析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及结构分析 一、目的要求 1.学会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了解美国PE公司BX-Ⅱ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xx光谱图的解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物质的分子对红外线进行选择性吸收时,其结构若使得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发生跃迁,就会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结构的客观反映,谱图中吸收峰都对应着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其位置和形状也是分子结构的特征性数据。因此,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中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及数目的多少,可以判断物质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官能团,进而对未知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即首先对红外吸收光谱进行谱图解析,然后推断未知物的结构。最后还需将未知物的红外吸收光谱通过与未知物相同条件下得到的标准样品的谱图或标准谱图集中的标准光谱进行对照,以进一步证实其分析结果。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xxPE公司BX-Ⅱ型红外光谱仪 压片机 玛瑙研钵 2.试剂 无水乙醇(A.R) 苯甲酸(A.R)

溴化钾(光谱纯或分析纯)130℃下干燥24h,存于干燥器中,备用。 四、实验步骤 1.溴化钾压片法制样 取1-2 mg苯甲酸(已在80℃下干燥),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后,在加入100 mg溴化钾粉末,继续磨细至颗粒大小约为2μm直径,并使之完全混合均匀。然后将粉末状的混合物移入压模内摊铺均匀,置压模于压片机上,慢慢施加压力至约15MPa左右并维持30秒,再逐渐减压,即得一透明薄片。2.标准红外光谱的测定 将1中制得的薄片装于样品架上,并插入BX-Ⅱ型红外光谱仪的试样安放处。通过Spectrum软件进行扫描。 五、结果处理 解析xx光谱图,指出主要吸收xx。 2.21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A 1.2

(完整版)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5.2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金相显微镜可用来鉴别和分析各种金属和合金的组织结构,广泛应用在工厂或实验室进行铸件质量的鉴定、原材料的检验或对材料处理后金相组织的研究分析等工作。还可用于半导体检测、电路封装、精密模具、生物材料等检验与测量。 【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掌握仔细阅读显微镜使用说明书并进行正确操作的方法。 【实验原理】 显微镜的基本放大作用由焦距很短的物镜和焦距较大的目镜来完成的,物体位于物镜的前焦点外但很靠近焦点位置,物体经过物镜形成倒立的放大实像,这个像位于目镜的物方焦距内但很靠近焦点位置,作为目镜的物体,目镜将物镜放大的实像再放大成虚像,位于观察者的明视距离(距人眼250mm)处,供眼睛观察。光路图见“2.4光学基本仪器”中的图2-? 为了减少球面像差、色像差和像域弯曲等像差,金相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透镜组构成的复杂光学系统。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镜的质量,因此物镜的构造尤为复杂,根据对各种像差的校正程度不同,物镜可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和平视场物镜等三大类。近年来,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物镜的设计和制造都有了很大改进。 实际上,一方面,金相显微镜所观察的显微组织,往往几何尺寸很小,小至可与光波波长相比较,此时不能再近似地把光线看成直线传播,而要考虑衍射的影响。另一方面,显微镜中的光线总是部分相干的,因此显微镜的成像过程是个比较复杂的衍射相干过程。此外,由于衍射等因素的影响,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和放大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目前金相显微镜可观察的最小尺寸一般是0.2μm左右,有效放大倍数最大为1500~1600倍。 金相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用符号“Х”表示,例如物镜放大倍数为20Х,目镜放大倍数为10Х,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Х。通常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都刻在镜体上,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试样时,应根据其组织的粗细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以细节部分能观察得清晰为准。 金相显微镜最常见的有正置、倒置和卧式三大类。本实验使用的是正置金相显微镜为例,光学系统结构图如图5-2-1所示。

显微镜专题练习(新)

显镜的操作、观察动植物细胞 一.显微镜的操作 1.写出显微镜的相应结构: (1) 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大的结构是[ ]_________。 (2) 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_________ (3) 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_________。 (4) 把玻片放上[ ]_________后,要用标本夹压住,标 本要正对[ ]_________的中央。 (5)使用显微镜,应先用______倍镜,再用______倍镜观察 (6)在观察物像时发现视野较暗,可采用__________ 或 ______ 的方法使视野变亮。 (7) 若物像在视野的左上角,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物体(装片)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 2.下面是三台显微镜(编号为A 、B 、C )分别观察同一装片的洋葱表皮细胞。请回答下 台号 目镜 物镜 A 5× 8× B 10× 10× C 15× 40× (1)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显微镜是 号。 (2) 观察到的个体细胞面积最大的显微镜是 号。 (3) 目镜最长的是 号显微镜。 3.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 ) A 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 能让光线透过 C 不易污染物镜 D 易于染色 4.观察玻片标本时,若视野的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那一部位?( ) A 目镜 B 物镜 C 光圈 D 反光镜 5.下面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聚,图1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要将图甲转 换成图乙,下列操作次序正确的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载玻片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⑤ C ⑤④③② D ④⑤①③ 6、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目镜不变,而物镜由 “10×”转向“40×”,这时视野内细胞大小和数目变化正确的是( ) A. 变大、变多 B. 变小、变多 C. 变大、变少 D. 变小、变少 7.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B .调节反光镜对光,光线较强时用凹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平面镜 C .观察微小结构时,应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 D .物像的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的放大倍数 8.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 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 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 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 A B C D E F G H I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及结构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及结构分析 学号:2 班级:应用化工技术11-2 姓名:韩斐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外光谱法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红外光谱鉴别官能团,并根据 官能团确定未知组分的主要结构; 2.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3.了解红外光谱测定的样品制备方法; 4.学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使用。 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就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与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就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与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与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三、仪器与试剂 1、Nicolet 510P FT-IR Spectrometer(美国Nicolet公司); 2、 FW-4型压片机(包括压模等)(天津市光学仪器厂);真空泵;玛瑙研钵;红外灯;镊子;可拆式液体池;盐片(NaCl, KBr, BaF2等)。 3、试剂:KBr粉末(光谱纯);无水乙醇(AR);滑石粉;丙酮;脱脂棉; 4、测试样品:对硝基苯甲酸;苯乙酮等。 四、实验步骤 1.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典型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1、光学仪器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光学仪器可归纳为望远镜系统、显微镜系统和照明系统三类。 2、人眼构造:人眼本身就相当于一个摄影系统,外表大体呈球形,直径约为25mm,由角膜、瞳孔、房水、睫状体、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的屈光系统相当于成像系统的镜头,起聚焦成像作用。眼睛内的视网膜和大脑的使神经中枢等相当于成像系统的感光底片和控制系统,能够接收外界信号并成像。 3、视度调节:眼睛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本能地改变水晶体光焦度的大小以实现对任意距离的物体自动调焦的过程称作眼睛的视度调节。 4、视觉调节:人眼除了随着物体距离的改变而调节晶状体曲率外,还可以在不同的明暗条件下工作,人眼能感受非常大范围的光亮度变化,即眼睛对不同的亮度条件下具有适应的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称为眼睛的视觉调节。 5、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6、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细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一正立虚像。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 7、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

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父子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0.1微米,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mm。 8、光学显微镜由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反光镜,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光阑组成。 9、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 10、光学显微镜:通常皆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无

傅立叶光学基本原理

傅立叶光学基本原理 实验目的:在4f 系统中,观察不同的衍射物通过两个凸透镜后的傅立叶变换,计算栅格常数 实验原理:傅立叶变换,惠更斯原理,多缝衍射,阿贝成像原理 该实验使用当中,在进行相干光学处理时,采用了如下图所示的双透镜系统(即4f 系统)。这时输入图像(物)被置于透镜L1的前焦面,若透镜足够大,在L1的后焦面上即得到图像准确的傅立叶变换(频谱)。并且,因为输入图像在L1的前焦面,需要利用透镜L2使像形成在有限远处。在4f 系统中,L1的后焦面正好是L2的前焦面,因此系统的像面位于L2的后焦面,并且像面的复振幅分布是图像频谱准确的傅立叶变换。 物面 L1 频谱面 L2 像面 从几何光学看,4f 系统是两个透镜成共焦组合且放大倍数为1的成像系统。 在单色平面波照明下(相干照明),当输入图像置于透镜L1的前焦面时,在L1的后焦面上得到图像函数E *(x,y )准确的傅立叶变换: E *(x,y )=??∞+∞-+-∞+∞-?dadb e b a E f y x A b f y a f x B B B )(2),(),,(λλπ 其中,x,y 是L1后焦面(频谱面)的坐标。由于L1的后焦面与L2的前焦面重合,所以在L2的后焦面又得到频谱函数E *(x,y )的傅立叶变换,略去常数因子: ?=)?,?,?(?)?,?(?B f y x A y x E ??∞+∞-+-∞+∞-dadb e b a E b f y a f x B B )??(2),(λλπ 通过两次傅立叶变换,像函数与物函数成正比,只是自变量改变符号,这意味着输出图像与输入图像相同,只是变成了一个倒像。第一次傅立叶变换把物面光场的空间分布变为频谱面上的空间频率分布,第二次傅立叶变换又将其还原到空间分布。 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在频谱面上进行,通过在频谱面上加入各种空间滤波器可以达到

显微镜使用调节说明书

显微镜结构示意图

显微镜使用说明 您现在使用的是1600倍生物显微镜,配有三个目镜(5X、10X、16X)和三个物镜(10X、40X、100X) 1.低倍目镜和低倍物镜的使用(低倍镜容易找到目标):(1)准备:将显微镜取出,平放于桌面上,转动粗调焦旋钮,将镜筒略升高使物镜转换器与载物台距离拉开,以便安装物镜,按任意顺序装上三个物镜(物镜转换器有一个孔上有防尘盖,装物镜时需取下),物镜需顺着螺纹方向旋到底;取下目镜筒上的防尘盖并插上一个低倍的目镜,安装完毕将显微镜置于前方略偏左侧,必要时使镜臂倾斜以便观察。再旋转物镜转换器,将低倍物镜对准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可听到“咔哒”声)。 (2)对光:打开光圈,转动聚光镜使其上升(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双眼同时睁开,以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的方向,直到视野内光线明亮均匀为止。反光镜的平面镜易把其他景物映入视野,一般用凹面镜对光,光线不足时,可使用电光源(电光源的安装见下文)。 (3)放标本片:标本片朝上放到载物台上用移动尺的两个夹子夹住标本片(640倍的显微镜是用压片压住标本),调节移动尺的两个旋钮把要观察的部分移到通光孔的正中央。 (4)调节焦距:从显微镜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同时旋转粗调焦旋钮,使镜筒缓慢下降,大约低倍镜头与玻片间的距离约5mm时,再用左眼从目镜里观察视野,左手慢慢转动粗调焦旋钮,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为止。如物像不太清晰,可转动细调焦旋钮,使物像更加清晰。

如果按上述操作步骤仍看不到物像时,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①转动调焦旋钮太快,超过焦点。应按上述步骤重新调节焦距. ②物镜没有对正,应对正后再观察。 ③标本没有放到视野内,应移动标本片寻找观察对象。 ④光线太强,尤其观察比较透明的标本片或没有染色的标本时,易出现这种现象,应将光线调暗一些后,再观察。 2.低倍物镜转高倍物镜(40倍物镜)的使用 (1)依照上述操作步骤,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物像。 (2)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手转动物镜转换器,换高倍镜(40倍)。注意,此时不需要调节粗调焦旋钮。 (3)眼睛向目镜内观察,同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焦旋钮,直至视野内看到清晰的物像为止。 如按上述操作仍看不到物像时,可能由下列原因造成: ①观察的部分不在视野内,应在低倍镜下寻找到后,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②标本片放反了,应把标本片放正之后,再按上述步骤操作。 ③焦距没调好,应仔细调节焦距。 如需要更换标本片时,应该先把镜筒升高,然后把标本片取下再换上。 3.油镜的使用(100倍的物镜称为油镜) 应先按上述步骤用低倍镜、高倍镜找到要观察的物 像,然后再用油镜观察,操作如下: (1)先用10倍物镜观察标本的概况; (2)更换40倍物镜,把所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 央;

红外光谱仪的发展

最佳答案 在过去的50多年里,近红外光谱仪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台近红外光谱仪的分光系统(50年代后期)是滤光片分光系统,测量样品必须预先干燥,使其水分含量小于15%,然后样品经磨碎,使其粒径小于1毫米,并装样品池。此类仪器只能在单一或少数几个波长下测定(非连续波长),灵活性差,而且波长稳定性、重现性差,如样品的基体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滤光片”被称为第一代分光技术。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光栅扫描分光系统开始应用,但存在以下不足:扫描速度慢、波长重现性差,内部移动部件多。此类仪器最大的弱点是光栅或反光镜的机械轴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磨损,影响波长的精度和重现性,不适合作为过程分析仪器使用。“光栅”被称为第二代分光技术。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前期,应用“傅立叶变换”分光系统,但是由于干涉计中动镜的存在,仪器的在线可靠性受到限制,特别是对仪器的使用和放置环境有严格要求,比如室温、湿度、杂散光、震动等。“傅立叶变换”被称为第三代分光技术。 ★9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应用二极管阵列技术的近红外光谱仪,这种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固定光栅扫描方式,仪器的波长范围和分辨率有限,波长通常不超过1750nm。由于该波段检测到的主要是样品的三级和四级倍频,样品的摩尔吸收系数较低,因而需要的光程往往较长。“二极管阵列”被称为第四代分光技术。 ★90年代末,来自航天技术的“声光可调滤光器”(缩写为AOTF)技术的问世,被认为是“90年代近红外光谱仪最突出的进展”,AOTF是利用超声波与特定的晶体作用而产生分光的光电器件,与通常的单色器相比,采用声光调制即通过超声射频的变化实现光谱扫描,光学系统无移动性部件,波长切换快、重现性好,程序化的波长控制使得这种仪器的应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外部防尘和内置的温、湿度集成控制装置,大大提高了仪器的环境适应性,加之全固态集成设计产生优异的避震性能,使其近年来在工业在线和现场(室外)分析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非制冷红外技术发展现状(上) 尤海平(2005.11.17)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10) 必修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右图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⑴如果[8]上安置的两个物镜标有40×和10×,目镜[6]标有10×,那么 根据图中物镜的安放状态,所观察到物像的________(填“长度”“面积” 和“体积”)是物体的_____________倍。 ⑵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制作装片;②用左眼注视目镜视野;③转动[4]调至看到物像; ④转动[5]调至物像清晰。 你认为该操作程序是否正确?如有不完整请作补充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还要:用____________转过高倍物镜观察并用________________调焦。 ⑶该同学观察时,[6]上标有15×字样,[9]的两个镜头上分别标有40×和10×字样,他40×观察后转换10×,此时视野内的细胞数量比原来多还是少?。 ⑷右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填空回答: ①B处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若调换高倍镜观察,使分生区 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方向移动。 ②若换上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 ③若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偏暗,这时应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图中A、C、D所示细胞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时如果发现有异物,而且移动载玻片异物并不移动,说明异物存在于________;如果转动转换器,异物并不随物镜的转换而移动,说明异物存在于________。 ⑹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珠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⑺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调节器未调节好D.显微镜物镜损坏2.下图是某同学在“目镜l0×,物镜40×”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据图回答: ⑴下列选项是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 中错误的是(多项选择题)________。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 ⑵欲将图中①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__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装片上的细胞成单层均匀分布,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为________个。 ⑷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 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红外光谱仪是鉴别物质和分析物质结构的有效手段,其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红外光谱仪的典型代表。它是根据光的相干性原理设计的,是一种干涉型光谱仪,具有优良的特性,完善的功能,并且应用围极其广泛,同样也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本文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作扼要的介绍,总结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主要特点,综述了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基本原理;应用;发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发展历史 (1) 2 基本原理 (4) 2.1光学系统及工作原理 (4) 2.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6) 2.3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主要特点 (7) 3 样品处理 (8) 3.1气体样品 (8) 3.2液体和溶液样品 (8) 3.3固体样品 (8) 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9) 4.1在临床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应用⑷ (9) 4.2在化学、化工方面的应用 (10) 4.3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1) 4.4在半导体和超导材料等方面的应用⑼ (11) 5 全文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基本光学原理图文稿

基本光学原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基本光学原理 第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几何光学的含义及其范畴,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光学。几何光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几个基本定律。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性对于光的实际行为只有近似的意义,所以,以它作为基础的几何光学,就只能应用于有限的范围和给出近似的结果。但这些对于了解与摄影有关的光学系统而言,已是足够的了。 一、光线 在几何光学中可用一条表示光传播的方向的几何线来代表光,并称这条线为光线。 二、光的传播定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透明的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当光线由一均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线在两个介质的分界面上被分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这两条光线的进行方向,可分别由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来表述。 反射定律:反射线在入射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在反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 折射定律:折射线在入射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的正弦的比,对于给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叫做第二媒质对于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在这里我们用n21来表示。 前面所讲的n21是第二种媒质对于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叫做这两种媒质的相对折射率,即某种媒质对于真空的折射率叫做这种媒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媒质的折射率,用n表示。 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小,所以通常用媒质对空气的折射率代替媒质的折射率。n=1。 光在任何媒质中传播的速度都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所以,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由此可以推论,光在一种媒质中传播的速度越小,这种媒质的折射率越大。两种媒质相比较如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大于第二种媒质的折射率,则光在第一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第二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对而言第一种媒质称为光密媒质,第二种媒质称为光疏媒质。当光线从光疏媒质射进光密媒质时 ∴Sini>Sinr i>r 这时,r<i说明光线近法线折射。

光学原理及应用

光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观察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的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弟子们所著的《墨经》一书,就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现在,光学已成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光学既是物理学中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又是现代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按研究目的的不同,光学知识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光线的概念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但不研究光的本质属性,这类光学称为几何光学;另一类主要研究光的本性(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以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通常称为物理光学。 一、光学现象原理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地球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到达我们眼睛所用的时间很短,根本无法觉察,所以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直到17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光是以有限的速度传播的。 光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常量,科学家们一直努力更精确地测定光速.目前认为真空中光速的最可靠的值为

c=299 792 458 m/s 在通常的计算中可取 c=3.00×108m/s 玻璃、水、空气等各种物质中的光速都比真空中的光速小. (一)直线传播 光能够在空气、水、玻璃透明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中我们已经学过,光在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可以沿光的传播方向作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物理学中常常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有的光源,例如白炽灯泡,它发出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但是有的光源,例如激光器,它产生的光束可以射得很远,宽度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在每束激光中都可以作出许多条光线,这些光线互相平行,所以叫做平行光线.做简单实验的时候,太阳光线也可以看做平行光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