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

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

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 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

一、基本概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1928年,蔡元培、林风眠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这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正是以今天意义上的美术学作为核心学科,在中国最早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成为中国美术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建院79年来,我院美术学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英才,创造了如美术学博士点、中国书法高等教育、新媒体艺术教学等诸个艺术教育的第一,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强调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当代东方艺术创造的“和而不同”的学术脉络和宗旨,在中国的美术学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我院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批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具有明晰的强调“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既重视建院以来重要学术脉络的梳理和继承,树立民族精神的高峰意识,保证学科的深化和发展,又针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向,涵融和吸纳新的艺术媒材和语言,塑造与时俱进的发展格局。本学科点自2002年就提出美术学人形生态学科结构,见P19附图,的思想:以美术史论研究方向为心脏,以中国画学、书学研究方向为头脑,以绘画艺术研究方向为臂膀,以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新媒体和综合艺术研究方向为迈动的双腿。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围绕人形生态结构展开,分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美术史论研究、绘画艺术研究、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和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五个研究方向。

在这一富于特色性和包融性的结构平台上,我院美术学学科活跃

1

着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的教师队伍,学科梯队布局合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五年一届、代表国家最高创作水平的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成绩优异,单位作品入选数和获奖牌数在全国稳居第一。

我院美术学学科高度重视“艺理通、中外通、古今通”的育人思想,在全国率先创立实践类理论研究博士的培养,有效地塑造了学者型艺术家的高度。同时还提出诸如中国当代艺术的跨文化语境研究、中国文化现代性研究、亚洲文化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力量,策划和举办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活动。我院学报《新美术》为全国唯一列入CSSCI检索系统的美术专业刊物。

2003年,在国家和浙江省的支持下,我院南山校园整体改造工程竣工,西子湖畔的优美校园完整交给本学科教学和研究之用,并初步建成多画种专业的造型艺术实验室群,教学条件达到国内外领先。

2004年,本学科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核心学科,以所有指标全A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是原文化部部属院校中的第一所。2005年本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于这些互动的架构,深厚的积淀,突出的成果,以及优良的条件,我院的美术学学科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坛中令人关注的创作和研究平台,担当起国际一流美术学学科应负的责任。

2、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美术学院的构建与教学均以美术学为主。美术学包涵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与视觉造型相关联的艺术文化门类。它既代表着各个民族独特而悠长的视觉文化历史,又溶化而成内涵明晰、特征强烈、具有人类普适意义的学科主体;它既涉入东西方视觉文化瑰宝的研究和创造的各个领域,又形成人类自我塑造的一条重要的精神通道。今天国际上,所有国家都通过建立独立而高层次的、以美术学为核心的美术学

院,建构视觉造型研究和创造的平台,来体现一国之强大的文化传统和视觉特征,进而彰显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的时代创造力。可以这么

2

说,一个国家级美术学院美术学的教学与创作水平体现了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当代艺术和美术教育都同时面临着全球境遇与本土资源共生、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互动、都市严肃人文关怀和时尚娱乐文化彼此促进的复杂而充满生机的历史性局面。悠远深厚的传统艺术如何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迅疾变化中保持特点,传承拓展,当代艺术的创造型人才如何在美术学构架中,开启个性,勇于创新,在一个新的图像时代来临之时,如何迅速建立起传统艺术形式与以电子媒介、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共生互动的教学与创作平台,并由此来更新和强化美术学教育体系,

所有这些问题,都催生着当代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全球性的深刻转向。全球性的跨文化境域带来后殖民文化及其身份、多元文化的差异性等广泛讨论,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深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之中。国际上的美术学院曾经引为核心的以绘画、雕塑为主的美术学体系,一方面面临浓厚而尖锐的社会人文关怀的挑战,另一方面面临技术文化的虚拟却又迫切的感性方式的变迁,正持续地走向衰微。与此同时,美术艺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智性方式,正通过社会资源的重组、消费资料的关注、新技术语言的利用、现成品的挪用,转生而为另一类形态的艺术形式。这类艺术形式超越传统画种的界分,融通而为观念性的综合形态,同时,新一代的创作者与新技术语言的天然契合,正创造着一个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生动局面。观念性的综合形态和新技术语言正成为国际高水平美术学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的双翼。

3、本学科与世界同类一流学科的比较

与国际上、尤其是欧美高水平美术学学科相比,我院的美术学学科既有优势和特点,又有挑战和不足。欧美美术学学科在历史转向之中,面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的式微显得无能为力,其主要原因在

3

于西方根深蒂固的优胜劣汰的文化根性。我院很早就意识到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这一问题,富有创意地树立起学科内部人形生态结构的思想,牢固树立理论研究与民族精神的主体意识,将理论与实践、中国本土与西方艺术、传统形式与新技术形式等诸种关系活化在这一结构理念之中,形成艺理、古今、中外相生共通、生生不息的循环结构。

我院在持续塑造中国画学与书学、美术史论研究的国际高峰的同时,强化这些高峰对整个美术学学科的精神资源的辐射作用,突出中国当代艺术创造的主体精神;在深化绘画、雕塑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着力打造综合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与国际一流学院进行积极对话,频繁参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前沿活动。这一循环结构思想的实施,使得我院美术学学科发展避开了欧美当代视觉文化转向中可能的弊端,聚集了国内最优秀、最具活力的队伍,保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出新、传统艺术与新技术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和而不同”的发展,起到了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

美术学学科点的“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方向从学术高点出发,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我国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它奠基于传统国学,从史、论、形式语言、材料特点等多层面入手,构建新的中国画学与书学体系。“美术史论研究”方向是国内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该方向始终从国际视野出发,重视美术史学史和方法论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和研究模式,业已搭建起一座适应未来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尖端平台。“绘画艺术研究”和“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系统梳理造型艺术在中西不同语境中的创作方法与表达系统,建立起创作、研究与教学互

动共生的良性发展模式。“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方向以高科技、数字化的媒介为创作手段,打破画种和材料分界,涉入艺术与生活新的实验关系,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堪称中国新媒体和综合艺术教育的摇篮。

显然,国际同类高水平学科随着视觉艺术转向而兴盛起来的观念

4

性综合形态和新媒体艺术,具有较好的先发优势,其深厚的人文传统和技术条件,均值得我院借鉴和学习。我院目前的实验室配备和设置在国内可以说是一流的,但是,部分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国际同类一流学科的实验设备、技师队伍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就发展目标实现需要而言,有必要加大持续投入,以循环发展的结构思想来统领各专业工作室的建设,力争建成一个造型艺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另外院、系两级实验室教学资源的综合开放与全面共享还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教学课程设置系统化不够,技师队伍仍需进一步充实。 4、本学科的国家需求分析今天,我国进入一个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跨文化的国际环境,面对中华文化当代振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的主体文化精神的重建和深化尤为重要。这是今天国家赋予美术学学科的使命和责任。国家提倡自主创新、自强不息,这个“自”就是中国人在创生新事物之时根蒂之处的精神品质,就是中国人直面现实、激活历史的主体力量。在未来的全球性的文化竞争中,具有中国主体文化精神的新一代的创造者将至关重要。因此,本学科应持续地深化人形结构思想,不断塑造中国画学与书学、美术史论研究的新高峰。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疾速发展,催生了艺术媒体的巨大革命,在当代人的视觉生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一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感性方式,另一方面改变着当代艺术生产的生态,改变着美术学院的学科结构。本学科应主动面对这些变化,以深沉的人文关怀的执守,来把握这样一场由技术文化带来的视觉转向,着力探讨科技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之间彼此建构的动力机制,造就传统艺术

与技术文化互动共进的格局,培养具有良好文化品质、掌握新技术语言的新一代的创造者。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成为国家大事。在这一背景之下,公共艺术建设成了

5

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公共艺术的创作努力弥合造型个性的表征与公共语言学的表征的历史性断裂,充分调动人们的差异性,营造特定场所中的“众乐乐”。本学科将持续地作为文化精品创造的生力军,通过多种公共艺术创作形式,直接有效地提升国家都市人文环境和视觉品质,推进杭州文化名城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二、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

我院美术学学科的建设目标:持续地落实人形生态的学科结构思想,打造美术学学科整体发展的新高度;持续地深化中国当代文化的主体精神,塑造中国画学与书学、美术史论研究的新高峰;持续地强化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文化共生互动的教学机制,铸造当代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新高地;持续地加强公共艺术研究和教学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城市文化建设的新突破,建立具有国际影响、东方意蕴的软硬件俱强的一流美术学学科。(“四持、四造、四新”)

我院美术学学科的发展思路为:

1、充分发挥人形生态学科结构的建设指导作用,打造国家和国际美术学教学与研究的优质学科结构。

我院美术学学科创立了以美术史论和中国画学、书学为重点,油画、版画、雕塑、综合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共同发展的人形生态结构,这一结构既包蕴着当代艺术的多元关系及其内涵,又活化着专业方向与工作室之间的互动共生的格局,从而对艺术创造型、通才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构架。我们将继续深化以这一结构为核心

的两段式和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发挥其在突出民族文化精神厚度、厘清传承与拓展的多元联系、积极开启不同学生的个性创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这一结构真正体现当代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充分彰显各研究方向之间互动共生的动力机制,打造当代中国美术学建设的理想平台。

6

在今后的几年,本学科尤其要加强研究生的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目前本学科在校研究生占本学科招生总量的16.5,,通过4年的努力,力争上升到35,。特别是通过实践类理论研究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室主持人的建设等重要环节,提升学科高点,进一步发挥美术学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

2、充分发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和创作优势,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及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作贡献。

我院美术学学科具有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美术史论研究、绘画艺术研究、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和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五个研究方向。人形生态结构为这些研究方向提供互动共生的动力机制,南山校园为这些研究方向的推进提供了一流的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些研究方向的生力军。我们要继续发挥各种学术资源的作用,争取各研究方向的实质进展,创作一批代表时代高度的精品力作,组织一批在全国和国际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活动。同时发挥美术学学科中的各研究中心的作用,实现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在更广阔领域中的交叉研究课题,深化该学科内涵、外延的研究。今后将继续加强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学术风气,争取每年都有较多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争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大展览中获得好成绩,努力加强优秀教材、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成果建设,尤其要集中学术研究的力量,争取当代视觉文化的突破性成果。同时努力发挥公共艺术的创作作用,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3、充分发挥与学科布局相结合的实验室作用,继续构筑美术学学科教学、研究与创作的一流平台。

造型艺术从根本而言是在文艺理论指导下的创造性劳动。这一特性决定了美术学学科的实践教学和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它不仅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教学中个性开启的重要手段。所以美术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之一是实验室的建设。我院美术学学科在明确提出建

7

设一流大学的精神指引和支持下,通过2003年南山校园整体改造工程竣工,投入1400万,建设了一个与专业生态结构相适应、反映造型学科高点教学需求的实验室群块。本学科将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具有美术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间相互促进的结构关系。在四年中积极争取专项投入,保证学院每年投入300万元,不断优化整体格局,突出学科结构重点,坚持共享管理原则,将实验室群块整合而为分合有度的实验中心,在合适的时候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

4、充分发挥学科管理的建设作用,建立具有全国影响的美术学科水平评估和监控体系。

2004年,我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这充分体现了我院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重视。我们将继续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在评估工作中,我们反复遇到评估指标与美术学学科特点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将集中力量,启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与管理工程”,建立与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美术学学科水平评估与监控体系,为中国美术学学科建设提供示范性的支持。 5、充分发挥人才高地的突出作用,进一步打造造型艺术国家队伍。

我院一直是最优秀的艺术人才的聚集地,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我院教师的优秀传统。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综合目标是: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

化、定位明确、优势明显、富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今后几年,我院美术学学科将进一步重视质的提升,尤其重视人才高地的建设。在传统造型艺术门类中将发挥博士研究生教育平台的作用,打造高水平人才,积极推出大家名师。在新媒体艺术、综合艺术专业门类中,争取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卓有影响的名家。我院保证向美术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每年投入经费200万元。我们将集中力量保持教师中研究生学位比例尤其是博士生学位比例的稳步提高的态势,利用各种机会在国际平台上锻炼人

8

才,始终保持师资队伍的强势。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方向是美术学人形生态学科结构中的头脑和中枢,该方向的持续提出,是中国主体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学科深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大学术工程。本研究方向着重加强人物、山水、花鸟和书法工作室、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同时,继续完善该方向的实践类理论博士层次的培养,加强中国画学、中国书学的高端学术结构,发挥中国艺术精神对美术学整体建设的引领作用。

“美术史论研究”方向不断强化美术学人形生态结构的心脏作用,它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度,注重艺术史论的高点建设,应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最新发展,拓展和促进视觉文化、艺术策划与行政、艺术考古与博物馆学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继续推动艺术与人文学科的交汇,充分揭示艺术在人类历史、思想和科学创造中的特殊知性的作用。该研究方向不仅仅要为其他各方向提供理论支持,继续完善艺术史学史和方法论研究的搞点,并且要加强展示文化的实践性研究,为我国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与会展经济提供系统的研究、教育基础。

“绘画艺术研究”方向继承兼融并蓄的学科传统,以工作室制教学来组成传统写实、民族研究、具象表现、多元表现的不同追求,形成从本科到硕博纵向深化、研究与教学一体相通的结构特点。该研究方向包括油画与版画两系,强调以绘画基础方法研究为核心,针对图像时代绘画艺术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象表现方法论的研究。具象表现方法论强调当代人文视野的系统研究,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融通。版画教学继承浙派版画的优良传统,加强其在写实性版画、表现

9

性版画尤其是民族性版画等研究课题上的学术突破,进一步完善版画实验室建设。

“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是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院雕塑艺术秉承传统优势,强调基本技艺能力的培养,重视工作室的特色方向的研究,在具象塑造和材料研究两个方面形成特色高点。公共艺术是本学科根据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率先提出的新的专业方向。该方向着力研究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积极涉入艺术个性与公共需求、人文关怀与人居环境、传统样式与新材料开发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命题,来回应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公共艺术将建立起从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到壁画、漆画的工作室方向,开展一系列城市视觉的研究课题,打造具有东方意蕴的当代公共艺术学。

“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面对技术文化浪潮开拓的新的创作和教学平台。我院引进一批最早进行技术文化艺术创作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先锋艺术家,组成一支国际型的教学队伍,并形成锐意出新的教学氛围,开设了机械装置、互动装置、声音、虚拟现实等课程。该专业方向将通过组织一系列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先锋方向的学术活动,来带动其教学和创作,并奠定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综合艺术是在综合绘画实验教学基础之上,率先提出的新专业方向,突出多元形态的综合研究,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精神的利用和更新,重视深入当今生活实

际,建设观念形态上贴近中国实际、艺术形态上趋向开拓出新的综合艺术架构,形成当代美术学“多元发展、和而不同”的良好局面。

2、学术团队建设

本学科点具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学术创作丰富、艺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层次教师集群。我院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合理配置与有效开发利用师资资源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

10

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关键,不断深化改革,建设一支与学院办学思想相吻合,与学科建设相适应,与学院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引进人才和智力力度,加大师资开发力度,发挥人才使用效益。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2006年始,学院启动“551人才工程”,先后出台了《中国美术学院关于学科带头人选拔与管理条例(试行)》、《关于学院学科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管理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以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选拔出院级美术学学科带头人20人,美术学优秀学术骨干33人,美术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7人,并从“人才工程基金”中划出240万元经费予以资助,同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鼓励出精品、创高度、组强队、塑高峰。根据我院《关于引进人才和智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今后4年每年还将从“人才工程基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美术学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争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85%以上,培养10-15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一、二、三层次人选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30名左右,推出若干名有重大影响的全国名家。

3、人才培养

本学科点198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民族文化创造的使命精神和较全面的知识素养,具有较专深的文化理论和实践水平,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今后4年将继续加强博士生的培养力度,扩大博士培养平台,孕育艺理兼长高端人才,争取形成本学科在读博士60-80人左右的规模。进一步加强实践类博士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通,倡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蕴涵的道技并进精神,改变造型艺术曾有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旧

11

习,建构美术学应有的人文深度、理论深度。今后将继续加强博士生课程中的人文素质课程板块,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进一步提高实践类博士论文的质量。2007年我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学院龙头学科,本学科将通过这一新的平台提升培养层次,吸引国内优秀博士进站学习、工作,并借助本学科强劲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学术水平,通过高水平的课题项目培养高级尖端人才。

4、科学研究

作为研究教学型的高校,本学科十分注重加强教师的人文科学研究工作,持续强调以课题研究为学术之纲,拉动创作、教学的研究思路,不断规范管理和推动课题化建设,形成了以课题立项为核心的学术研究风气。今后四年,本学科将采取各种举措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拓宽、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争取本学科教师在课题立项数量与规模上逐年提高。同时,充分发挥美术史论研究中心、美术史学研究中心、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现象学研究中心、国画鉴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城市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人文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9个独立学术研究机构的科研群体优势,努力争取开展重大课题的

研究。未来四年内,争取本学科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教授4篇以上,副教授3篇以上,一般教师2篇以上;本学科教师出版专著不少于100部。

通过高深层次的课题研究工作,本学科进一步促进本学科师生的教学与创作水平,努力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教材与精品课程。在教学成果和教材建设上,除了完成11项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外,未来四年争取国家级与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在原有获奖数量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创作方面,除继续支持引导教师完成立项为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15件作品之外,力争在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建国六十周年美展等国内大型

12

美展与评奖活动中获得好成绩,保持全国同类学科中的领先地位。

本学科将进一步发挥我院学报《新美术》(全国唯一列入CSSCI检索系统的美术专业刊物)的学术建设和思想库的作用,保持艺术文献性的特色,进一步推进艺术领域的国际性、前沿性研究,把《新美术》打造成为多语种的当代艺术人文研究的重要国际学术平台。 5、学术交流

美术学学科将继续发挥国际交流的传统特色,加强与扩大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亚洲艺术重要平台,加强我院的研究和创作的导向作用。同时每年举办若干重大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会。本学科将继续与世界顶尖美术院校建立实质性的交流关系。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学院将积极开拓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新思路。2006年,在DAAD资助下,我院与柏林艺术大学联合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成立中德研究生院,本学科将利用这一高端平台,进一步扩大其交流的领域,提高联合招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学科将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和研讨会,扩大邀请国内外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专题讲座的频度,举办国际学术前沿的系列讲座,并派遣100人次左右青年教师赴国外考察与研究。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美术学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优良。2003年,学院完成了南山校区的整体改造,建成中国画临摹与修复实验室、书法临摹实验室、雕塑实验室、版画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综合艺术实验室等,构建起与美术学学科人形生态结构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框架,见下页附表,。2007年,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管理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本学科将继续深化实验室建设,不断优化整体格局,将实验室群块整合而为分合有度、聚散有序的实验中心,争取申报相关示范性实验中心。

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数字化图库和网络教学研

13

究平台的搭建,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附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实验室群块图

造型艺术实验中心

公共艺术实验室

7、对国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我院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拓展,强调当代东方艺术创造的“和而不同”的学术脉络和宗旨,在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建设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示范性。通过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人形生态结构的提出、实践类理论博士培养项目的建构,将引领和带动国内同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内同类美术学学科建立一套规范而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体系。

同时,我院提出学科发展的“增强传统优势学科高点、营造设计学科亮点、拓展新型学科增长点”的“三要点”学科发展策略,将传统优势学科、交叉应用学

科、新型学科及特色学科合理统一布局,建造整体发展的高质量的教学平台。通过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将形成重要的资源性影响,形成精神性的人文气息,辐射到我院相关的其他学科,进一步促进我院设计艺术学、艺术学、电影学、建筑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6大学科互动共生的发展,形成一个环环相扣、优

14

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艺术学科群。

四、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意向

1、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依据

美术学学科是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学院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倾斜。近年来,得到浙江省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5年,浙江省委决定重点支持浙江大学与我院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并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对我院的具体支持措施,2005年本学科点被列为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些条件为本学科的资金筹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本学科需要的空间、设施、设备、人才和资金投入到位,学科点得到空前的发展,为打造国际一流重点学科提供保障和条件。本学科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主管部门专用专项经费投入、地方政府专用经费投入、学院自筹经费投入和其他社会捐助等方式。 2、资金使用意向安排在资金使用方面,学院将以优先满足高端需求作为支持本学科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保证本学科日常正常教学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本学科资金使用的意向将重点安排在三个方面:

(1)集中有限资金,持续地深化建设美术学各专业实验室,主要用于中国画临摹室和书法临摹室的历代名画临摹品与名家原作的征集,用于版画实验室与雕塑实验室的设备维护与更新,用于新媒体实验室与公共艺术实验室的持续建设,用于以美术史论为中心的艺术人文文献库和书库的特色营建,打造美术学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

(2)继续支持学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优秀人才的资助项目,保证各类课题和精品课程的配套经费,努力打造国际人才聚集的时代高地。

(3)有针对性地支持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尤其是弘扬中

15

国文化精神、具有整体意义的创新型和理论研究型的活动项目。

五、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1、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及效益分析

作为美术学人才的摇篮,本学科将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文化使命和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这些人才带着重点学科的洗礼,将成为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美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的专业骨干。

作为造型艺术的“国家队”,本学科点的师生是文化精品创作的主力军,将为国家奉献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全国美展、国家主旋律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和国际交流平台上,发挥突出作用。本学科争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建国60周年美展中再创优异成绩,并争取每年支持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场馆举办重要展览。

作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学科将积极发挥文化团队的整体优势,积极地提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核心命题,配合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重要平台,积极参与学术策划工作。利用80周年院庆做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梳理的学术工作,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本学科争取每年举办8个以上重要的学术活动,完成2个国家级课题项目,4个省部级课题项目。与此同时编辑出版多套人文艺术的学术系列丛书,持续地树立人文类美术学出版基地的高度。

作为以文化创新来服务社会的人文基地,本学科将积极推动区域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一步为全国及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发挥人才优势,直接参与杭州城市建设、城市名牌的研究和营造,继续承担杭州等地的公共艺术规划,积极参与建设“环美院创意产业带”。由于美院尤其是本学科的优势带动,学院附近聚集

16

了大批画廊、拍卖行,形成交易额每年5亿元以上的艺术市场,浙江已成为全国最宏大的书画创作与流通基地。

2、突出美术学学科人形生态结构思想,强化学科专业内部互动合一

本学科结构以鲜活的人形结构呈现并强调了学科内部各专业、各方向、各画种相互之间环环相扣、整体活化,各研究方向既有形象的定位,又有互为应和的关系,各工作室之间既个性明显,又整体融通。人形结构在学科内部构建了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育人之境。

今后几年,将进一步完善造型艺术生态学科结构,优化教学、研究机制,使之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教育系统;建立代表传统形态与实验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国际性美术学学科力量,建立起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与完善从传统精神到当代创造,从传统语言到跨媒体艺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互动、和而不同的专业链化结构群块。到2010年,本学科在校研究生数占学科招生总量的35,。本学科还将联合国内外专家,共同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学科水平评估体系”。

3、进一步扩大博士培养平台,孕育艺理兼长高端人才

实践类博士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通,其实质是倡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蕴涵的道技并进精神,建构美术学应有的人文深度、理论深度。这一举措还担当着培养造就时代环境下,肩负继承和创新的一代高端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实施这一方案,本

学科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博导组的方式,让卓有影响的艺术家教授与国内外相关理论专家共同组成高质量的导师队伍。为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板块,本学科还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这样的培养平台,一方面提高了实践类博士论文的质量,加强了当代实践课题的学术深度,催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他们艺术实践的高度,促进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本学科研究生强劲的创作实力。与此同时,实践

17

类博士的培养,也对美术史论研究生的培养产生推动作用。在今后几年的人才建设中,将逐年增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中博士学历人才的使用,凸显艺理兼长的高端人才的核心作用。

4、继续强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工作室制教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不同专业、不同追求方向的整体布局,为学生个性培养提供有效的平台,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纵向深化的教学结构,为艺术个性的深度开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绘画艺术研究、雕塑艺术研究、综合艺术研究都以不同的艺术方向划分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满足了学生不同艺术个性的需求,也奠定了艺术“和而不同”发展的新格局。本学科将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组织学术活动,在四年中,每一工作室应组织两次以上研创性的学术活动,工作室学生应获两次以上重要奖项。

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学科既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又作为学院六个学科中的引领性的高点学科;既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和创造的生力军,又是培养优秀文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建设中担负起重要责任。本学科将在学院的统筹兼顾,团结奋斗,持续发展,争取圆满完成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建设目标。

18

附图: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人形生态结构图

中国书法

中国花鸟画中国山水画

中国人物画

美术史论复合性版画民族性版画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表现性版画写实性版画新历史绘画新具象绘画

综合绘画

综合造型总体艺术

材料视觉艺术形态与观念艺术摄影

动画

纤维与空间艺术公共空间艺术视频

具象雕塑音频

19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