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公共政策/博弈论/纳什均衡/政府治理/合理性

[ 内容摘要 ] 政府治理的合理性问题日益为人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立场探讨

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结合奥斯本与鲁宾斯坦的博弈论思想提供了几

种政策博弈纳什均衡的解释。文章列举热点政策问题的纳什均衡,论述如何在公共

政策制定中更好地运用博弈论思想,试图说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是实现合

理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作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相对法律而言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必然地应当注重合理化问题,惟其如此,政府治理的合理性才有根本保证。这里,作者试图运用博弈模式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过程,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旨在从博弈论的立场对政府治理的合理性作出一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制定博弈的实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治理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治理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一直重视政府实施治理后的反馈分析,以此修正我们所实施的公共政策,但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方案选择之时,就缺乏合理有效的前瞻性分析,造成政府治理成本过大的现实。

考虑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案选择对合理化政府治理的关键性、现实性作用,本文讨论博弈论立场上的合理化政府治理,主要将就政策博弈的分析展开。

所谓博弈(Game),按照莱不尼兹的观点,是指人们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况下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与别人策略的对比。博弈具备了局中人(players)、战略(strategies)、信息(information)、支付(pay off)、均衡(equilibrium)、行动(actions or moves)和结果(outcome)等要素,博弈论分析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博弈的参与者进行的是理性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均是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也即意味着存在多人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将依据对手的策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将政策博弈界定为:参与政策博弈的局中人在宪法、法律、行政机关决定、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自身支付大小后,采取相对应对的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的行为选择过程。政策博弈用于指导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探讨政府作为局中人的行为选择,政

府具有事实上的强势地位,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政治博弈。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悬于成都市武侯祠的一幅清人赵潘所写的对联,时至今日仍为不少行政官员所称道。细细考究,先贤诸葛亮担当蜀汉丞相时期的治理之道就已经包含了博弈论的思想,的确值得回味。

根据正史记载,诸葛亮在蜀地治国,特别强调采取严刑峻法的治理措施。关于治蜀的这一原则,诸葛亮曾在与谋士法正的对话中进行了解释。法正认为按照刘邦进入秦地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百姓真心拥护的历史经验来看,蜀汉的治国之道也应当是以安抚臣民的放宽刑、法限制治理措施为上策。诸葛亮则比较了汉初与治蜀的不同情势,指出:刘邦之所以要大敕天下,是因为造成当时全国分崩离析格局的根源正在于秦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法令过于严厉、苛刻,以致民不聊生,唯有减轻这种重负才是统治得以稳定下来的合理选择;而当下治蜀的背景则是长期以来过度宽松、恩宠政策形成的纲纪废弛,秩序紊乱的局面,在这种状况之下,要求得有效的治理,当然应该严明法纪。法治是治理的基础,只有法律的威严体现出来,德治才能更好的施行,这一点,很清晰的表明了治理蜀国的主要原则。

诸葛亮认为:治国的方针要因时因势而定,尤其要注意制定的政策必须能够更好地应对政策承受方的民众的可能作为。刘邦约法三章、大赦天下,诸葛严明法纪、荣恩并济都是适时应势所需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在理论上、也在事实上,求得了有效的治理。博弈论思想的核心是形成对策,即行动者要根据其他博弈参与者的可能行动形成相应的行动判断。正是从这一层意义上,诸葛亮强调考虑政策承受方局中人可能作为的治蜀原则具有了博弈论分析的内涵。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同样体现了博弈论的思想。这一税收管理体制是以分税、分权、分机构为核心内容的,它主要包括: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央政府为了从制度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针对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形成“诸侯经济”,实行分税制,

以期提高中央的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改变“强地方、弱中央”的格局。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

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即政策博弈分析比较复杂,不仅有纯战略的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博弈,而且更多存在混合战略博弈。

1、战略博弈(标准形式博弈)纳什均衡

根据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马丁J·奥斯本(Martin J·Osborne)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内尔·鲁宾斯坦(ArielRubinstein)提供的博弈论思想,如果定义一个战略博弈包括:(1)有限集合N(参与人集合);(2)对每个参与人i ∈N有一非空集Ai(对参与人I有效的行动集合);(3)对每个参与人i∈N,一个建立在集合A=Xj∈NAj上的偏好关系≥I(参与人I的偏好关系),记为<N,(ai),(≥i)>,那么它的纳什均衡(a Nashequilibrium of a strategic game)是一个行动组合的性质是:对每个参与人i∈N,我们有:,对所有ai∈Ai。

运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即是指如果在选择确定可行的公共政策中存在纳什均衡,那么它必当是这样一个行动组合:参与政策战略博弈的任何局中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尤其是政府及其组织机构),如果除他之外的其他局中人选择了这一行动组合(我们称之为均衡行动组合)的行动,他选取其他任何行动组合的行动所获得的结果都将劣于他选择这一行动组合的行动所获得的结果。也就是说,采用博弈论分析选择确定的公共政策是考虑了政策承受方局中人(主要是公众)可能作为的最优效用方案。

2、不完全信息战略博弈(贝叶斯博弈)的纳什均衡

仍然依据奥斯本与鲁宾斯坦两位教授提供的博弈论思想,一个贝叶斯博弈包括:(1)有限集合N(参与人集合);(2)有限集合Ω(状态集合);(3)对每一参与人i∈N有集合Ai(对参与人i有效的行动集合);(4)对每一参与人i∈N有有限集合Ti(可能被参与人i所观察到的信号集合)和一个函数

运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是不完全信息战略博弈(贝叶斯博弈)的存在问题。事实上,在对备选准公共政策进行博弈论分析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即作为局中人的政府及其组织机构无法确知政策承受方局中人特征(同时政策承受方局中人对政策制定方局中人即政府及其组织机构的特征也可能是无法确知的),政府及其组织机构在它选择一项公共政策之时并不知道政策承受方局中人的确切可能作为,只知道存在一个自然状态类型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及其组织机构将在给定它所收到的信息及它所持

的从信息推断的有关状态及政策承受方局中人行动的信念条件下选择有效的最优行动。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策博弈中的政府及其组织机构显然是同时关心行动组合与自然状态的。但是,问题在于即使它知道在任何一个自然状态下政策承受方局中人所采取的行动,在给定它所采取的行动条件下,由于关于自然状态下政策承受方局中人所采取的行动,在给定它所采取的行动条件下,由于关于自然状态的信息不完全,它也可能难以确定将要实现的政策后果。于是,典型的政府及其组织机构(定义为追求尽可能最大效用政策实施效果的政策制定人)将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选择相对最优行动。这也正是挖掘有关潜在政策承受方局中人各种消息,并将这些具有不确定性的消息经过处理转变成为对政策制定有用信息的调查中介机构、统计咨询部门等的重要职能所在。

3、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附图

运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即是指政府及其组织机构在选择确定公共政策之时存在概率分布选择的可能。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将考虑政府及其组织机构自身的支付与政策承受方局中人的支付,选择的政策将从属于这样一种概率组合——无论对政策制定方的政府及其组织机构还是政策承受方局中人而言,此种概率组合中的相应概率选择在其他政策博弈局中人(对政府及其组织机构而言是政策承受方局中人,对政策承受方局中人而言是政府及其组织机构)确定选择这一概率组合条件下,相较于其他概率选择而言都是严格占优的。需要指出的是,与经济学一样,公共政策制定中混合战略博弈不仅有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而且存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情形。

三、公共政策制定纳什均衡示例

现实的公共政策制定中,许多情形都可以通过求解政策博弈纳什均衡优化选择适当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这里举出的例子只讨论备择方案的量化比较评估,假定各种可能备择方案已经确定,各种可能备择方案的实施效果也已预期,即政策博弈中局中人的战略与支付已知。

1、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博弈

据水利部官方网站消息,去冬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抗旱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力开展以节水灌溉、堤防建设、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4月16日《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政府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重视在广大农

村组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意义重大。

一般而言,假定政府有一是否负责修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的政策抉择。现在考虑一个具体行政村的情形。如果存在如下假设:这是一个500户的村,平均每户拥有3亩农田,平均每亩农田收入500元,政府收取的农田收入税率为10%;水利设施建设可使每亩农田增产50%,其投入为3000元。那么政府考虑村民是否私人修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的博弈,对应任何个体村民而言,有这样的战略支付:(为计算简便,假定政府与私人之间,一方修建而另一方不修时,修建一方承担全部投入;两方都参与修建时,各承担50%投入)

私人

修不修

修(1)111000,525 (2)109500,2025

政府

不修(3)112500,-975 (4)75000,1350

支付来源是,(1)政府私人均修时:政府500×3×500(1+50%)×10%-3000×50% =111000元,私人3×500×(1+50%)×(1-10%)-3000×50%=525元;同理可得(2)、(3)、(4)的支付。在这一战略博弈中,纳什均衡应当是(修,不修)。因为对于私人来说,当政府决定修时,比较自身的支付,他会选择不修;当政府决定不修时,他显然也会选择不修。而对于政府而言,当私人决定修时,比较自身的支付,它会选择不修;当私人决定不修时,它显然只能选择修。

这种结论对其他类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博弈同样适用,即政府应当负责修建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的原因还在于,私人个体相互之间存在这样一种诱惑,即让他人提供公共设施,而自己在不会影响到提供公共设施者效用的情况下又能够廉价甚至免费享受其效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搭便车”现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博弈要素变化了的情形。各地在2000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后逐步取消了国家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政府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不再实行大包大揽。《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文介绍了河南长垣县、西峡县、内乡县等地积极探索建设投入新机制,明晰产权,发展民营水利的新经验,水利工程建设走出了一条由“官要民干”到“官引民干”的新路子。

这种变化反映在假设具体行政村的例子中就是,由于建设过程中坚持进行市场化运作,农村新建小型水利工程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博弈的私人(局中人)的支付与以前相较发生了变化,由于获得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收益增加,他们会选择修以谋求收益的最大化,于是纳什均衡发生了变化,最终的选择也就成为(修,修)甚至是(不修,修)。这种政策选择的变化博弈分析对于审视新时期新形势,做出合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税率调整政策博弈

假定政府决定通过调整所得税税率增加政府税收。政府有提高税率与降低税率两种选择,税率变化幅度设为n%,纳税人的反应作为有稳定投入、增加投入、减少投入三种选择,稳定投入状态下应税收入设为a,投入变化幅度设为m%。于是博弈可用如下形式表示:

纳税人

增加投入稳定投入减少投入

提税a(1+m%)(1+n%), a(1+n%), a(1-m%)(1+n%),

-a(1+m%)(1+n%) -a(1+n%) -a(1-m%)(1+n%)

政府

降税a(1+m%)(1-n%), a(1-n%), a(1-m%)(1-n%),

-a(1+m%)(1-n%) -a(-n%) -a(1-m%)(1-n%)

我们可以将这一税率调整政策博弈看作是一个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战略博弈。既使政府在确定选择提高税率(或降低税率)的条件下,它也无法确知纳税人选择对应作为后将要实现的政策效果。如果政府掌握的关于纳税人的信息是他们认为税率变化的幅度n%足够大,比较a(1+n%)、a(1-m%)(1+n%)、a(1+m%)(1-n%)的大小,那么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应当是(降低税率,增加投入)。

一般的政府决策会认为,政府降低税率将使税收减少,而要使政府税收增加,毫无疑问应当提高税率。没有一个政府会乐观到认为提高税率可以刺激纳税人增加投入从而增加应税收入,但一般的政府普遍会认为稳定投入状态是可以预期的,这样在应税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通过提高税率得到了增加。事实上,当政府提高税率以后,对一般纳税人而言增加甚至稳定投入(企业的投资或居民个人的生产工作时间)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会受到影响,他们会倾向于以减少投入“抵消”增加的税收负担:企业的投资可以用于产生效益的其他途径,居民个人的非工作时间也能产生效益。应税收入即税基的减少,将导致政府税收的减少。

政府降低税率的效果又会是怎样的呢?由于在稳定投入状态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减少,他们会倾向于以增加投入“赚取”原来稳定投入状态同量税收负担的收益,这会导致应税收入的增加,对于政府而言,应税收入即税基的增加,将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这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拉弗曲线”。

3、社会福利政策博弈

假定政府需要考虑失业者是否找工作的状态来制定是否采取救济的社会福利政策。设政府救济概率为θ,不救济概率为(1-θ),失业者找工作概率为r,不找工作概率为(1-r),如果存在的博弈支付如下:

失业者

找工作不找工作

救济3,2 -1,3

政府

不救济-1,1 0,0

求解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政府总的预期支付所以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为U(5 0%,20%)。

这一纳什均衡说明,政策博弈的稳定状态将是:政府救济概率为50%,失业者找工作概率为20%。假如政府救济概率低于50%,失业者将会找工作,而当政府救济概率高于50%,失业者将不会找工作。同样,假如失业者找工作的概率高于20%,政府将采取救济措施;假如失业者找工作的概率低于20%,理性行动决定政府将不会采取救济,政府此时应当采取促使失业者积极找工作的措施。事实上,只要政府和失业者都采取理性行动,这一博弈将始终维持在U(50%,20%)的纳什均衡状态。

又如信息产业也存在政府制定管制政策以保证信息行业的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博弈。2001年12月11日通过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限制,这种规定当然考虑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族电信企业,但更多的还应当是为了限制信息行业的过度竞争以保证社会效用。如果将政府管制的效果解释为只有

少数几个大的企业存在于信息市场,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将因为严格的进入许可政策而没有积极性进入信息产业市场,这种博弈通常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管制,不进入),(不管制,进入)。原因是:对准备进入信息行业者而言,当政府决定管制时,比较自身的支付,他会选择不进入;当政府决定不管制时,他就会选择进入。而对于政府而言,当准备进入者决定进入时,比较自身的支付,它会选择不管制;当准备进入者决定不进入,此时政府选择管制或是不管制的效果将是一样的。(一点说明: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政府是否采取管制政策的效果用信息产业在位企业对准备进入企业是否进入持反对或是认可的态度所造成的行为表示)。由于考虑到信息产业具有的规模经济的特性,事实证明某几个大企业专门化生产的社会成本比更多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要低。所产生的社会效用能够尽可能最大化,所以纳什均衡应当选取(管制,不进入)。

推而广之,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一系列行政决策,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从博弈的立场来分析,遵循求解纳什均衡的思维,将为我们寻求合理化的政府治理提供一种客观、恰当的手段。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政府治理都适用于博弈的情形,也并非所有的政府治理博弈都可以求解确定可行的纳什均衡,政府治理所受到的诸多环境因素(如时效)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博弈的运用。而且,公共政策的制定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最优经济效益并不意味着备择方案符合公共性的要求,而博弈分析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但是,通过以上公共政策制定中纳什均衡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它不仅提供了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对政策实施的可能效果(主要是指可以量化的经济效果)进行预期,是—种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制定分析方法。站在对策论的高度,我们制定的公共政策将更为合理、务实。

收稿日期:2003-12-20

【参考文献】

[1](加拿大)奥斯本(Osborne,M.J.),(美)鲁宾斯坦(Rubinstein,A.)著;魏玉根译.A COURSE IN GAME THEORY(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00.

[2](宋)司马光著,琮琼译注.资治通鉴[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博弈论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

姓名:学院:专业: 年级:2010级 学号: 题目:博弈论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考试作弊。 内容摘要: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 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并呈现不断蔓延之势,严重影响了考试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考试作弊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严重损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如何有效地杜绝和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本文从从成本-收益分析维度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分析考生作弊的成本,提出控制作弊的对策。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收益之博弈 作弊行为包括夹带小抄、桌面留言、互对答案、偷看他人答卷、互换试卷、替考等,呈现出方式多样化、主体多样化、规模集团化、过程组织化、人员职业化、手段现代化、水平专业化等特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因。因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表现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奖学金、评优、入党、提干、推研、就业和心理满足。在这一动因的作用下,大学生在考试中可能会违背学校规定,具有作弊、不作弊和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进行作弊等三种不同的行为选择。寻求最佳的作弊与不作弊的概率分布是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在个体理性作用下,大学生选择行为时常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作弊带来的超常收益与作弊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损失进行对比,若作弊的超常收益低于受惩罚的损失,将不会试图作弊,否则,作弊有利可图,就会发生作弊现象;二是估计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的可能性,如果这一可能性很大,作弊概率就小,否则作弊概率就大。 1.学习机会成本大,课堂学习收益小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 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 20091020234 社会工作 赵志东根据福利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福利之享有者双方来划分,可以将两者广义的看做是局中人,往往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决策者,而福利的享有者未必可以真正在其中扮演好对抗者。后者往往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的博弈开始逐渐衍化,又起初的对抗变为合作博弈,而也会从追求均衡到非零和,共同寻求发展。 我单纯的认为将政府和最广大的福利享有者以博弈论的视角下来看,两者博弈的狭义应该是从博弈双方变化为博弈内容,也就是说由开始的对抗者追求享有福利的权益,变化为已享有福利者对于福利内容的追求,这里所指的追求可以是保障或是对于福利内容再界定。 对抗者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对抗者只能寄希望于决策者劣势的策略选择,但是在博弈中不能忽视的是博弈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对抗者很难通过单纯的对抗来获得优势。因为双方不同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在这个博弈之中,几乎不会出现一方打倒一方的情况,只能出现优势的倾斜。参与博弈的对抗者想通过这一过程来扩大自身的福利,或是争取自身的福利。而决策者则要考虑更多,如何

寻找到双方博弈的平衡点应该是决策者首先考虑的因素。而决策者要害更多顾虑,由于决策者的政策往往具备了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因此决策者并不能在单纯刨除了自身利益关联及其他因素之后,就能完全的偏向对抗者的意愿,决策者必须使得规则在顾及了全体局中人和参与者的意愿之后,又不存在种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诱因。决策者与对抗者的种种矛盾决定了两者在社会福利的制定、实施、修改、完善等各方面都充斥着博弈行为,而且这一系列的博弈是不可消除的,同时也是不能逆的,因为在博弈双方不断试探和找寻平衡点的过程中,社会福利也随着进步,无论是哪一方面。福利享有者在享有了福利之后,便不会再忍受福利的倒退,而决策者也必须充分听取最广大社会成员的意见,毕竟那是权利构成的基础。 如果将在社会福利相关之中的双方的博弈行为看着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中国的社会福利无疑还处在第一阶段的博弈,即社会成员还在追求自身的福利,而同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博弈者所追求的福利界定还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操作上由政府代表国家提供福利。表面看来,福利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实际上,政府只是一个中介机构,真正提供福利的是国民,其基本途径来自于税收。然后相较于knowledge is power 这句名言,power is power 似乎更能说明在中国产生差异的原因。过于注重权力导致了上重下轻的社会结构,大量的资源集中在了掌握权力的人群手中,相较而言,权力缺乏的人群往往得不到福利的保障,或者只能得到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人的部分福利。

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10个模型)

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 作者:贺卫王浣尘 来源:中国软科学 本站发布时间:2007-7-23 23:20:26 阅读量:635次 模型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有助于简化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不少研究者在分析公共政策时,常抱定一两种模型不放,从而难免出现偏差,因为每一种模型因其前提假设的不同,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本文介绍10种公共政策分析中常用的理论模型,以期拓宽研究视野。 一、组织体制模型 该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部门的活动。因此,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应首先了解政府的体制,即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功能,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公共政策。组织体制模型的创立者之所以把政府部门当作主要的分析对象,就因为有不同的政府体制(如总统制、议会内阁制、委员会制等)就有不同的决策程序,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他们看到公共政策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把模型建立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政府组织机构的研究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这就是组织体制模型的贡献。 的确,是政府制定了公共政策,并赋予其合法性、普遍适用性甚至强制执行性。一项政策惟有经过政府机构的规划、颁布与执行,方能成为公共政策。然而,组织体制模型是一种静态模型,我们不能由此真正了解政策制定过程动态的一面。 组织体制模型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活动,是政府体制的函数。 二、利益集团模型 利益集团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动的结果。每个集团都希望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满足其所争取的利益。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一个集团的行动可能会影响到另一个集团目标的达成。利益受到影响的集团,其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目标无法达成,发展受到阻碍--于是,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应,向威胁其生存的集团提出要求,企图恢复集团之间原有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相对的影响力--成员人数的多少、财富的多寡、组织力量的强弱、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领导者能力的高低、集团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距离远近等。当任何一个集团相对的影响力发生变化时,公共政策随之发生变化。利益集团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是描述集团竞争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模型。政策制定过程就是集团竞争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政府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就是通过协调、妥协、讨价还价而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在利益集团模型看来,政治系统就是各种利益集团利益竞争的关系系统。公共政策作为使这些利益关系达到均衡的杠杆在政治系统中不断起作用。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 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北大精品课件:博弈论及公共政策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博弈论与公共政策 北大精品课件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主要内容 一、博弈的标准式表述 二、占优策略均衡 三、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四、纳什均衡 五、多重纳什均衡的比较 六、混合策略 七、应用举例 何谓静态博弈? 开始时由参与者同时选择行动,然后根据所有参与者的选择,每个参与者得到各自的结果。 何谓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每一参与者的收益函数在所有参与者之间是共同知识。 一、博弈的标准式表述 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博弈的参与者 (2)每个参与者可供选择的策略集 (3)针对所有参与者可能选择的策略组合,每个参与者获得的收益 对于一个 n 人博弈,设各参与者的策略空间依次为 S1,S2, …,Sn ,收益函数分别为u1,u2, …,un ,其中 ui (s1,s2, …,sn) 为参与者选择策略组合(s1,s2, …,sn) 时参与者 i 的收益,则可用标准式将该博弈表示如下: G = {S1,S2, …,Sn ; u1,u2, …,un } 在双人有限策略的情况下,可以用双变量矩阵更直观地表述博弈。 例1:囚徒困境 但是,如果参与者超过2人,则用双变量矩阵形式来表示博弈就不那么方便了,甚至根本无法采用这种形式。

例2:三人有限策略博弈 二、占优策略均衡 1、占优策略 在博弈中,如果不管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的特定策略都优于或至少不劣于其他所有策略,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特定策略是该参与者的占优策略。 在前面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招认”就是每个囚徒的占优策略。 2、占优策略均衡 如果每个参与者都存在占优策略,那么由这些占优策略构成的组合就称为占优策略均衡。 在前面的囚徒困境中,(招认,招认)就构成一个占优策略均衡。 注意: 占优策略均衡只要求每个参与者是理性的,而并不要求每个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者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不要求“理性”是共同知识。 例3: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 A、B两人同住一室,现在,他们考虑是否购买一台电视机。电视机的价格为4000元,每个人从看电视中获得的效用各为3000元。 假定他们根据下列程序决定是否购买电视机: 每人把是否购买电视机的想法写在一张纸条上,如果两人都认为应该购买,则平均分担购买电视机的费用。如果两人都认为不应该购买,则不购买电视机。如果只有一人提出购买而另一人不想购买,则由提出购买的人独自购买电视机。 每个人会如何决策? 三、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1、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首先从某一参与者的策略集里剔除掉一个劣策略,再重新考察各个参与者剩下的策略中哪些是劣策略并剔除其中之一,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每个参与者都仅剩一个策略为止,最后得到的策略组合就称为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例4:俾斯麦海之战 在单人决策中,当所有情况下的收益都增加(至少不减少)时,当事者的境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冲突

摘要:政策制定作为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政策科学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成败与否。本文通过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冲突,对比分析了他们彼此的关系以及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此问题的一些新认识。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理性非理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决策者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对影响政策问题的复杂环境,信息等客观因素进行加工、分类、整合、处理,并最终形成政策的过程,而不是全然由决策者拍脑袋决定,因此,政策制定过程是一种理性选择占主导地位的行为过程。但是,由于在现实中,政策制定中常常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严重干扰,并且由于决策者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导致政策制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属性。尽管一些学者曾尖锐的批评过政府选择行为的非理性,但是由于政策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接受新制度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张在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研究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所遇到过的卓有成效的经理们之中,有些人运用逻辑和推理,而另一些人主要依赖于预见和直觉。既有轻而易举就做出决定之人,也不乏每当移动一步就备受烦恼之苦者。”这段话表明,管理是人的一种双重能量的活动,既有理性成分又有非理性成分。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 在英语里,理性有rationality和reason两种表达。前者一般指心智上控制调节行为和抽象思维的一般能力,而后者一般是狭隘地指进行推理的能力。理性,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为人的行为类型,此类型的特点是以逻辑推理方式来观察事情。如果从字面意思去解释,理性,具有以清晰的思维逻辑为基础,通过深思熟虑,冷静理智,不轻易显露主观感情等特点。理性行为通常是指人们在某些理性因素作用下进行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是在冷静、客观的前提下提出的。提出有限理性学说的西蒙认为,理性的概念应分为经济学讨论的实质理性和心理学所讨论的过程理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总是达成按照给定效用函数来说客观或实质最优的决策。认知心里学的理性人所作的是根据现有知识和手段来说,以过程上合理的方式来作出他或她的决策”。本文谈及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是指决策者对政策问题发挥充分的认知,其政策形成主要依靠分析、判断、处理等方法。理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为技术、实证、推理、理智、逻辑性等方面,大多与方法、手段、目的相连。 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理性通常由下列因素及其过程使然:(1)决策者能较为全面地搜集和掌握的信息资料;(2)在政策效力方面,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政策所产生的效应;(3)经济学家和统计部门所提供的理论和数据支持(4)政府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形成对政策的比较方案,从而在理论和实证资料的支持下有根据地说明甲方案优于乙方案或乙方案胜于丙方案,等等。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非理性 纯粹的非理性行为是指人们在直觉、本能、信念、情感等非理性的驱动下(而不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对环境的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感觉、知觉、表象、情绪等形式展开的感性意识,不能像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展开的理性思维那样清晰。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由于相对模糊的感性意识支配着人们选择行为,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活动通常都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这种底层次的感性层面的意识活动就会导致纯粹意义上的非理性行为。广义的非理性行为还包括那写尽管产生于逻辑思维但没有效用上实现“最优”的行为。比如,西蒙将非理性理解为“对效用最大化的任何偏离”这实际就是指广义的非理性行为。相对于理性,非理性是活跃的、能动的和不安分的,非理性因素不受任何逻辑规律的限制,它们时常表现为难以预料的波动或情绪冲动,如本能、直觉、灵感、意志和神秘的体验等。在本文中讨论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非理性是指决策者没有对政策问题充分发挥认知,其政策形成主要依据直觉、经验、

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梁伟

第9卷第1期 2012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2Vol.9No.1 传统的公共决策视角是一种权力视角,这种视角从权力主体的单一立场出发,其决策的结果往往背离公共决策公共性价值,造成决策失误,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基于这个事实,本章将引进博弈论的视角对公共决策的主体、内涵以及决策过程进行重新考量,以促进公共决策正义性价值的实现。 一、公共决策中博弈论视角引入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利益主体对自我利益的强烈关注以及整个社会对利益主体权利义务的理性认识提升了各利益群体对决策介入的迫切需要。那些在利益格局中本已存在的或新近出现的诸多主体都有着表达其要求,希望政府作出利于自己决策,以维护自我既得权益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国家和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公民权利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利益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以“权力视角”为中心,以政府为单一决策主体的公共决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共决策领域急需引入另一种视角———“关系视角”。博弈论视角正是这种关系视角,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1] 在博弈 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简而言之,决策主体在做出决策时,在考虑其他理性人最大效用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它充分尊重所有决策主体参与决策的自由和权利,强调决策中各博弈主体力量的规制与均衡。这种通过利益相关方自由博弈的“关系视角”正迎合了时代对公共决策正义的吁求。 笔者把博弈论引入公共决策分析,首先从公共选择理论中得到启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种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经济市场在尊重每个理性人基础上分配利益,政治市场不仅分配具体的利益,更重的是它还分配人的权利。如果人的平等、自由、受尊重等权利在分配利益的经济市场里能得到完整和维护,它更理应在分配权利的政治市场里受到同样的对待。原因显而易见,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 行活动。博弈论是应用于经济市场的重要理论,它从个体选择出发,尊重个体选择过程中的理性行为,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博弈论视域,尊重个体理性,体现了个体理性在“两种市场”选择逻辑的一致性。 其次,作决策是个人、集体、国家运行中常见的事项。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公共决策等。个人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集体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组织分享性的集体利益,公共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博弈论作为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的现代决策理论,被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广泛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公共决策分配的是公共利益,内含公共性价值,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都不是单方面单角度的决定过程,而是博弈的过程,那么公共决策更应该如此,即充分尊重利益相关主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他们参与到具体决策的博弈中,这是公共决策正义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再次,当今中国发生的一些公共决策案例很好地证明了这种假设:在公共决策中,如果公民和社会团体能够出场和公权力进行博弈,则会促进公共决策的公平正义。比如:2004年深圳西部通道工程原计划要经过居民小区,小区居民因为工程的污染而意见纷纷,此后,政府和小区居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博弈,博弈的结果皆大欢喜,小区居民作出了让步———同意工程继续进行,政府机构也作出了妥协———改变工程设计方案,以尽可能减少对沿边居民的影响。基于以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三点理由,我有理由认为“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并非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在于,对此探讨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这种时宜。 二、博弈论视角下公共决策内涵的重新考量 传统“权力视角”的公共决策主体单一化,公共决策目标更为强调效率,公共利益模糊化和虚拟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内涵必然要从以下几方面重新审视和考量。 第一,公共决策主体。博弈论视域下的公共决策主体不同于政府单向度的传统公共决策,它是多向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能再接受这样的观念,即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2]西方一些学者把政治现代化概括成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的过程,从历史考察,这种过程的逻辑模 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 梁 伟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摘 要:博弈论是应用于经济市场的重要理论,本论题把博弈论视角引入公共决策中,试图对公共决策的主体、 目标、公共利益作重新的考量和分析,以寻找公共决策正义的进路。 关键词:博弈论;关系视角;公共决策 45··

公共政策系统论

1、系统论,一般认为由以下哪几个部分组成?() A系统程序原理 B系统论原理 C系统方法 D系统内容 E系统工程 2、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博弈论。() 3、理性必然导致最佳的公共政策。() 4、敏感性分析的含义是,在一个多变量组成的系统中,假定其他变量不变化,只对一个变量取不同的数值,用于发现什么变量对政策结果的作用是关键的。() 5、建立理论模型的关键在于要分析对象的运行机理,最大限度地摸清() A因果关系 B前后关系 C渐进关系 D互动关系 6、建立理论模型所使用的数理逻辑形式() A是科学而全面的 B是难以进行精确推理的 C一般将所有“因素”考虑在内 D一般会忽略一些“次要要素” 7、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主义精神”的是() A新政策应力求尽善尽美 B优先考虑“保守疗法” C政策分析应当依赖于理性分析 D政策过程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 8、通过理论来构建政策方案() A是一种守旧的办法 B是一种过时的办法 C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D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需谨慎使用

9、社会实验方法的缺点是() A指标带有人为偏见 B政策与社会指标变化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C过于强调对指标的追求 D是一种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不能大范围推广 10、社会实验方法的缺点是() A指标带有人为偏见 B政策与社会指标变化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C过于强调对指标的追求 D是一种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不能大范围推广 11、__ 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A组织 B系统 C集团 D部门 12、哲学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体现的思辨工具包括哪些?() A辩证法 B唯物论 C认识论 D矛盾论 E经验论 13、____是对客观事物的虚化或拟化,但是无论是虚化亦或拟化均要忠实于事物原型。()A模具 B模型 C道具 D模特 14、作为科学方法,理论模型具有哪些特点?() A直观性 B近似性 C假设性

博弈论视角下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关键词】博弈论政府企业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不明确成了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政府对其关系有了一个明确的指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今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因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透明高效的政企关系,是我国必须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政府与企业关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 一、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关系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自由度和活力。本文从博弈论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发展。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政府和企业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利益,他们各自的策略对对方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政府和企业就构成了博弈双方。博弈的最优化就是博弈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政府和企业的博弈中,最好的结果就是政府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而企业也取得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博弈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政企关系改革的启示。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在被捕后面对“坦白”与“不坦白”的策略选择问题,两嫌疑犯都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出发,不管对方选择什么策略,都以“坦白”作为最佳应对策略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结果却得到对谁都不利的结局――锒铛入狱。显然,在此案例中两嫌疑犯的举动是非合作博弈,在理性的不合作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获得最差的结果。 将此案例中的博弈者替换为利益冲突者,例如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企业家和工人、政府和百姓、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等。如果当局双方只考虑自己,以非合作的方式行事,那么他们的理性行为也只能导致理性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贫富悬殊、劳资对抗、腐败滋生、政治失语以及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为真正保证利益最大化,必须摒弃自私自利的非合作态度,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在合作中达到利益均衡。而且,博弈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在一次性博弈中,当局者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肆无忌惮地只为自己谋利。但在重复博弈行为中,参与者可以从上次博弈结果中权衡利弊、揣度对方心理、预测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当局者也须在反复行动中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这时,博弈当局往往走向合作,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政府和企业在社会形象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个方面说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从上面囚徒的困境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最优化的政府和企业关系就是实现合作博弈。就是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策略和实施行动的时候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在合作中达到利益均衡。最终实现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帕累托最优”。

公共政策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3、科学的品格是什么?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诉求试图通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体系达到公共政策科学化的目标?公共政策学应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做研究设计?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快速、初步分析方法? 答案 (1) ●科学的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 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科学的第二个品格是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2) 公共政策学科学化就是在既定的政策目标和价值体系下,以最佳途径和环节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方法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宏观)。两种认识论: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两种研究方法: 实证的方法与演绎的方法。 ●政策分析的视野(scope)与路径(approach)(中观)。路径:政治的途径、管理的途径、 法律的途径。 ●政策研究的资料搜集与操作性分析方法(微观)。两种资料:书面资料和文字资料;两种 政策分析模式:战略性和研究性分析、紧急对策性和初步性分析 (3) (波普的)政策研究设计: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确定假设;收集系统资料;资料分析;做操作性研究;写作研究报告(理论层面、操作层面)。 (4) 帕顿和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帕顿和沙维奇对快速、初步分析方法的界定是:“一系列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能迅速运用又理论上可靠以帮助制定好的政策的各类方法。” 六个步骤:认定及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

7、20世纪前半期哪些历史条件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答案(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的构成要素: (1)系统论原理,系统的构成和重要特征,系统的类型,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生命周期; (2)系统方法,广义和狭义的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方法; (3)系统工程,这是系统的技术层面。 申农的信息论主要思想:主要是研究通讯过程中信息的度量、提取、存储、变换、传递、检测和识别的规律和方法。 维纳的控制论主要思想: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科学;是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使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 (2)决策科学的形成 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和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和新兴学科。决策科学产生的历史包括:理性人假设,博弈论,决策科学,如西蒙等人的理论。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科学的宗旨,概括地说,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标。所谓行为主义,指的是一种关于观察个人、组织或动物等有机体在既定环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从方法论上讲,行为主义政治学对于公共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市场失败,推动经济学寻找救治方案。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导致国家干预主义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广泛深入地社会各个领域。凯恩斯主义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认识到公共政策的正面作用,二是吸引学者参政。 8、拉斯韦尔和德洛尔分别对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拉斯韦尔等人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在该书中,他提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本书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拉斯韦尔为揭示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提供了最初的思路,阐明了政治科学与决策科学之间的关系。拉斯韦尔的关于公共政策学的主要观点:认为政策科学具有超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门户界限的跨学科性、一般选择性和解释性学科。拉认为这门学科的特点: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对于时间和空间十分敏感的学问;须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的批判。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洛尔被认为属于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德洛尔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的误区;(2)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系统群体研究方法的提倡;(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博弈论视角下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博弈论在绿色供应链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摘要:对绿色供应链体系进行研究对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回顾博弈论在绿色供应链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博弈论;物流 一、绿色供应链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资源浪费、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综合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逆向物流等一些理论,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供应链系统,将系统和整合的思想引入到绿色制造和环境管理过程中,就提出了“绿色供应链”这一全新的概念。 由于绿色供应链兴起时间不久,目前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其基本思想可表达为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供应商、企业、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的管理,将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共同赢利并对环境的负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核心竞争力增强。

二、博弈论在绿色供应链应用的研究现状 绿色供应链与博弈论相关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控制问题;另一类则是研究绿色供应链活动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 1.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博弈 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别强调在企业间建立一种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关系,因而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相关的文献在多个方面展开。众多的研究者对影响供应链成员间的协调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因素包括伙伴间的合作与信任,良好的交流,变化的适应性及对行业的观点。 邵晓峰等采用合作博弈思想建立了供需双方协作博弈下的批量模型。黄培清等分析了非合作博弈下,供需双方独自确定其最佳批量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建立供货商在订货商已经决策的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批量模型。王能明等运用博弈论探讨了生产系统内行为主体的自利性行为对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影响。 Anna Nagurne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行为。其研究考虑制造商、一级分销商与顾客三个层次的行为主体,借鉴博弈论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行为主体的特征,并利用网络模型建立相应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就其求解问题给出相应的算法。 2.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

公共政策-串讲

公共政策串讲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研究定义及其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与政策分析定义及其包含的4个方面内涵的区别点。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3、政策分析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是奥斯汀。兰尼。 4、公共政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5、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以及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和4个内涵。 6、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7、非政府组织的7个特点。 8、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定义主要是。P67 9、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公共政策包含的三个层次。 10、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是政策系统。包含:政策制定系统;直接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1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包含三个方面。 12、研究设计的程序。 13、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包含一手资料的收集和二手资料的收集。 14、公共政策的8种研究方法。系统分析(3方面)、矛盾分析(3方面)、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比较种类)、个案研究(5个步骤+6种来源)、经济分析、制度分析、价值分析。 1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现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 16、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 17、“巫”、史”作为中国有文字传世以来最早的知识人和思想者。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一《教战守策》。 18、没能成为学科的原因。P91 两个方面。 19、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 20、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有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 2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4个点。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2)西蒙的有限理性和两个命题;博弈论。3)行为科学。4)凯恩斯主义。 2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标志和人物)。 23、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人物和四个方面的成就)。 24、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课题选择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25、美国政策研究机构。 26、公共政策学最早引入台湾,早于大陆。 27、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机构。 28、学习公共政策学的意义4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1、侧重于4个方面(主体、方案、结果、综合)对公共政策的定义, 2、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六个内涵。 3、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 4、现代公共政策表现出来的4个方面。 5、政策类型两大块: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四大类);从形式特征上划分(横向和纵向)。 6、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按什么标准划分、定义、又被称为) 7、战略、策略、战术(按什么标准划分、定义、又被称为、伟人的话语对应的点)。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公共政策/博弈论/纳什均衡/政府治理/合理性 [ 内容摘要 ] 政府治理的合理性问题日益为人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立场探讨 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结合奥斯本与鲁宾斯坦的博弈论思想提供了几 种政策博弈纳什均衡的解释。文章列举热点政策问题的纳什均衡,论述如何在公共 政策制定中更好地运用博弈论思想,试图说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是实现合 理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作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相对法律而言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必然地应当注重合理化问题,惟其如此,政府治理的合理性才有根本保证。这里,作者试图运用博弈模式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过程,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旨在从博弈论的立场对政府治理的合理性作出一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制定博弈的实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治理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治理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一直重视政府实施治理后的反馈分析,以此修正我们所实施的公共政策,但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方案选择之时,就缺乏合理有效的前瞻性分析,造成政府治理成本过大的现实。 考虑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案选择对合理化政府治理的关键性、现实性作用,本文讨论博弈论立场上的合理化政府治理,主要将就政策博弈的分析展开。 所谓博弈(Game),按照莱不尼兹的观点,是指人们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况下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与别人策略的对比。博弈具备了局中人(players)、战略(strategies)、信息(information)、支付(pay off)、均衡(equilibrium)、行动(actions or moves)和结果(outcome)等要素,博弈论分析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博弈的参与者进行的是理性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均是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也即意味着存在多人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将依据对手的策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将政策博弈界定为:参与政策博弈的局中人在宪法、法律、行政机关决定、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自身支付大小后,采取相对应对的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的行为选择过程。政策博弈用于指导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探讨政府作为局中人的行为选择,政

公共政策历年真题汇总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27.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 ( A. 具 体的个别的政策 B .政策群和政策链 C. 政策一般 D .政策系统 E.政策功能 2009 年 一、 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 2010 年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 ( A. 叶海卡德洛尔 C.科勒曼 2. 孟子提出的 “民贵君轻 ”反映的是 ( A .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B. “惠民”、“养民 ”、“富民 ”的政策传统 C. 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的政策思想 3. 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 A. 控制论 C. 信息论 4. 公共政策学属于 ( A. 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二、多项选择题 26. 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 ( A.学会的成立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E. 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 B.拉斯韦尔 D.勒纳 三论”不包括( B.系统论 D.相对论 B.人文科学 D.文化艺术 ) 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B .过程取向 D .目标取向 事异则备变”政策思想的是( ) B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B . 一般与一般的关系 D .个别与个别的关系 ) B .决策科学的形成 D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

A. 功能取向 C. 结构取向 2.下列说法中,能够反映“世异则事异, A .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C.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3. 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 A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C.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26. 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A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