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思考论文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思考论文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思考论文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思考论文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思考

摘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化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本文对当前发展新型城市化的紧迫性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深入挖掘国家、广东省与广州层面下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研究其制度保障,并最终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下的广州城市规划工作提出创新要求。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规划工作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gency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the current dig the country, the connot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guangzhou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ts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eventually the new urbanization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in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posed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on.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化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所谓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

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区域城市化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3)建新城市。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分为三个层次:在具有优良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适宜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平原地区, 集中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大部分, 以发展大中城市和以大都市为龙头的密集城市带, 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西部高寒、沙漠、草原和南方山岭地区, 以点状分布状态大中小城市并举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大都市带和点状城市的周围广大乡村地区, 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同一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化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比如西部应该注重开发、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东部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培养城市的人文气息。而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上,西部人口分散,应该先进行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实现初步的聚集,然后再进行小城市、大城市建设;而东部的一些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建设应该向周围扩散,比如建设一些卫星城。四﹑简单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中国新时期的城市化必须在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化理论的构建必须在新型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以建设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的田园城市为基本目标,城市建设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摘抄 2006年07月13日星期四 09:47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stiglitse在世界银行一次会上讲到: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了这一阶段,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成倍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就意味着公用投资将超过私人投资,城市化将高速发展,经济社

2016《论中国新型城镇化》1500字小论文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并分析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成就问题对策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结合国际城镇化经验教训我国的城镇化规划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几十年。我们要考虑,我国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大幅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一)由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不是由于工业化来推动的。这样的城市化是拉美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根据我国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下、在中长期范围内以0.8~0.6个百分点为宜。 (三)与此同时,各地区的城镇化规划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防止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的盲目攀比和赶超。 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就 第一: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第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城市群很大程度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三: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一系列问题。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上涨使得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公共教育资;城市生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居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态环境、水资源遭到破坏;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居民幸福指数低。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起巨额负债,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提高,使一些城市出现“空城”现象。大规模拆迁、征地、建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势必会使地方政府举债累累。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弄虚作假,从而失去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时期。第三: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推进我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分析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应选择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平衡,从确定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的战略层面上 提出的。 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要素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也指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城市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是工业化。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一种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一种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还有一种是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根据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可分为自上型城市化(政府为投资主体)、自下型城市化(乡村集体、个体投资为主体)、外联型城市化(吸引外资为主)、内联型(吸引内资为主)城市化等;根据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又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等。 城乡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关系,主要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等。正确处理各类关系是协调

城乡系统,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核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为超前、滞后、同步三种类型。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是同步发展模式,即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城乡共同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还涉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根据城乡关系,可将城市化分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发展方针,是具体实施城市化道路时的战略安排,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协调城市化与区域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发展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X下得到合理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据点式城市化与网络式城市化,以及沿海、沿江、沿路分布的轴带式城市化。根据城市职能,一般分为工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资源型城镇、商贸型城镇等。 城市化的发展既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也是区域背景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城市化道路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2008年3月社科纵横 总第23卷S OCI AL SCIENCES REV I E W新理论版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曹光海*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21世纪初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对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并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角度,论述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实施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拐点失衡推力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内地的城市化作为21世纪影响全球发展的两大因素之一。这不无道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各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显著、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确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实践,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对全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我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原有的城乡关系又如何呢?或者说,这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呢?在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拐点0之际,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关系进而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力0作用呢?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 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人口的集中、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转型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其根本动力是工业化。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工业为主导、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由于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城乡隔离政策的实施,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我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但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大规模优先发展,使我国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为主导的负面效应。工业化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0的方式从农村掠取了巨额的资金,征调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而农业却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效率底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村面貌并无明显改观,农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一产、二产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针,城市政策和农村发展相继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城乡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仍然实行重工轻农政策,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城乡在社会结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断层。以城乡收入为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37,1985年有所回落,但自1997年以后这个比例则稳步扩大,2004年达到了1:3.25,如果考虑到城市的隐形收入和福利,这个比例会更大。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要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强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时,从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保持一定的均衡,因而平衡增长成为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城市化后劲乏力、动力不足的迹象也越发显现出来。2002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0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中明确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0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这些理论和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多多,但对城市化道路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再认识以及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明确指出:工业化是城市化 35 *作者简介:曹光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6级硕士研究生。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第12卷第4期2008年8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 Vol.12,No.4Aug.,2008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吴泽群(1977-),男,湖北黄冈人,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吴泽群 (中共中央党校 组织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交往形式发展的必 然结果。中国人口多、地域广、人均资源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道路;必然性;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4-0095-03 一、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等新要求,为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在城市化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具体国情,忽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导致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发动和调整陷于盲动。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于:第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城市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高消耗方式,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难以通过海外移民减少人口压力,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大 城市集中式或郊区化蔓延式的城市化道路,而只能 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三,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的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经历了较长时间,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而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市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所不允许的。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首先,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

城市化进程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化进程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我国正处在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家”“规划已经把城市化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随着省、市、区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围绕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这一重大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一、城市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1、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一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二是地域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四是

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一要以人为本。城市化要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要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休闲娱乐水平为目标,稳步推进,科学实施,而不仅仅是让农民离开赖以生息的土地。二要节约资源。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和资源危机,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要倡导使用新能源与洁净能源,推进绿色公共交通,提倡绿色智能建筑。要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合理布局,高效建设和使用城市基础设施。三要保护生态。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四要彰显个性。有特色才有魅力。必须把具有当地自然和人文特色的东西,保存好、利用好、发展好,使之与城市化建设相融合,从而彰显城市个性。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内容简述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现状、发展模式、区域特征,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资金保障机制等体制改革以及城市群、县域经济、新型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随后,报告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做了分析及解读。最后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遇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发

XX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XX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研究 (调查报告)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防城港市东兴谢宗耀 ) 一、摘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300——500字) 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工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科学地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决定着当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2 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XX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36%,XX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超过51%。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土地利润率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确定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完善配套的农村改革措施和政策,建立系统的城市化保障措施,建立融资机制,构筑多元的城市融资渠道。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接着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问题对策建议

英文(含摘要、关键词) 引言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志。当前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如何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的战略,从农村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城市化就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之路。同时城市化战略也是中国保持长期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所以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必须进行的,没有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永远提不高,农村的广大市场也启动不了,扩大内需政策成为一句没有基石的口号。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是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要不要进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现在依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阻止农民进入城市,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农村城市化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光有制度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农民进入城市而且失去了土地,那么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愿意进城的。因而城市化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吸引农民进城,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如何选择几条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是极其关键的,也是本文力求解决的主要内容。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试卷90分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 试卷90分 1、“城市化”比“城镇化”更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 错误 2、中国要好的城镇化,不要不好的城镇化。 正确 3、城镇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正确 4、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正确 5、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后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很难再提高。 错误 6、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 正确 7、城镇化可以创造供给,但是不能扩大内需。 错误 8、城镇化能增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调整我国各方面的经济贸易关系。 正确 9、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正确 10、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正确 11、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是()。 以人为本 12、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3、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 四化统筹 14、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是()。 包容性发展 15、新型城镇化的新重点是()。

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16、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 超过50% 17、中国首次使用“城镇化”的最高官方文件是在()上通过的。 十五届三中全会 18、在()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19、城镇化的表现不包括()。 农业文明的传播 20、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与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城镇数量 21、()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加快城镇化 22、()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的农村城镇化类型。 发展推动型 23、()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超前城镇化 24、下列不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的是()。 资源环境优良化 2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0年 26、近1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共提高了()。 10.3% 27、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因其具有(),政府财政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以保护环境。 非排他性 28、中国式结构性减税要适当逐步降低()比重。 间接税 29、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体制是城镇化发展融资模式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财税 30、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 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 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 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 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 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 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答案是:(A) 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正确答案是:(A) 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 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正确答案是:(B) 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正确答案是:(A)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 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15.我国面临所有挑战汇合为“____收入陷阱”。正确答案是:(B) A.低等 B.中等 C.高等 D.初等 16.所有城市都是为节约____成本而存在。正确答案是:(D) A.损耗 B.劳动 C.生活 D.交易 17.“____分离和对立”表现为以往城市化的一般范式。正确答案是:(A) A.城乡 B.城郊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试分析中国半城市化现象 杨乃荣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半城市化随之出现。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半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腾飞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表现突出。具体为,农民工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来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他们在城市里有临时或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子女也在城市中上学,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高等教育以下)、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政治权利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本文认为,中国的半城市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和城乡差距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对半城市化的分析有助于消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阻碍因素,也有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半城市化二元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城乡差距 一、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的涵义 (一)城市化含义和特征 对城市化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半城市化,有助于寻找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源于英文,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Seula)于1867年提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各国学者对城市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科林·克拉克(ColinGClark)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社会学家的城市化定义,它强调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著名美国社会学家L.沃思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把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表现为:一方面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不断上升。 本文认为,城市化有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之分,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 2、城市化的特征 (1)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 (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4)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城镇化程度是权衡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兴旺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涯程度凹凸的主要目标。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二元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行动。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构造的限制和制约,我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城乡发展的差别和不协调依然存在,亟需我们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认真加以处理。 一、近况:起步较迟,发展敏捷 1、起步较迟。我区城镇建立是在原农场集镇建立的基本长进行的。上世纪五十年月初期树立农场,场部地点地“三吉”仅是一个小小的集市,农场场部地点地仅在渠道边有几家商号,名为“半边街”。随着农场的发展,湖州荒滩上的集市逐步发展成为集镇。据计算,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国家对几大农场的投资占农场同期基本建立资金不到一成。依托自筹和银行借款,几大农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集镇建立,拓展街区,硬化路面,兴建房子,扩改基本设备。还,八十年月中期以来,农场经济构成必然积聚,“农工商”开端鼓起,集镇二、三财产构成必然规划。

2、发展敏捷。2000年撤场建区以来,采纳财务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地盘收一点、社会筹一点等多渠道筹资方法,城镇建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超越农场期间集镇建立投入总和,为城镇建立敏捷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区城镇建立逐步步入正轨。特殊是中间城区自2002年正式启动新城区以来,依照“运营城镇”的理念加速城镇建立,增强城镇治理,城镇相貌一日千里。详细显示在: 中间城区日现雏形。镇作为区治地点地,逐步发展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明中间,城镇化率到达38.75%,高于全区均匀程度4.13个百分点。中间城区人口到达2.5万,比建区时添加近万人。中间城区道路骨架在本来的“一纵一横”拓展到“二纵二横”,建成区面积由建区时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发展思绪逐渐清楚。中间城区发展定位于树立滨湖明珠城镇,以此为中间,辐射千山红、金盆、和沙堡洲等四个集镇,并带动若干个中间村庄的发展。依据这必然位,我区高规范编制了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中间城区建立全体规划。还,还接踵完成了道路建立与革新规划、小我建房规划、居民房屋小区规划、工业园区建立规划等建筑性具体规划的编制,以及五一路、大路、文明路等骨干道路景象规划。 基本设备不时完美。先后建成大路、文明北路,以及“一园一带一广场”(生态公园、胡子口沿河风景带、市民广场)。110KV变电站、新城区电网建立和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接踵完工投入运转。金盆、千山红镇先后完成镇区晋级革新,镇区革新正在进行。还,结合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概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010年6月6日中科院《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首次发布,报告中首次计算出了全国2050年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城市的清单。 概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低碳发展之路。在对“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总体评价”中,上海、北京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信息已发布 、深圳分列前三名,成都排名第五。 报告除万亿元俱乐部、“普惠制”住房制度、上班花费时间表等创新外,还首次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首次对50个代表城市的低碳挂钩发展提出了数量评估;首次从理念上总结了城乡空间圈层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同日发布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09》指出,目前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跨入整体协调阶段,与2008年相比,对提升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度贡献最大的是经济发展领域。 报告解析 1、列出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清单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作为我国专门研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二部年度报告,《报告》中首次计算出了全国2050年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清单;首次设计出成都先行先试的"普惠制"住房制度;首次计算出50个代表性城市上班平均花费时间表,其中北京最费时,为52分钟,成都则以需时31分钟排名第36位。而在对全国50个主要城市进行的评价中,"中国城乡统筹能力"成都排名第一。在对"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总体评价"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可以看到,位列" 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总体评价"前三的北京,在交通状况上却不尽如人意。想必在新型城市化途中,交通建设将是重中之重。 这份报告同样指出,城市群发展迅速,城市发展体系已逐渐走向成熟。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