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课型

小学科学课课型

小学科学课课型
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

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假设实验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猜想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泥块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泥块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假设实验和包括制定实验方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是:把物体放入水中。

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

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节,有的小组制定了把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都觉得此方案简单、可行,因此都可按此方法进行实验。

三、验证实验

根据假设实验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假设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如《有趣的浮沉现象》,学生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都放入了水中,记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四、总结规律

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

无所顾忌。

五、运用规律

在学生总结规律之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仅仅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学生得出“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规律后,教师出示“电线杆之间电线较松”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一般都会比较松”?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

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

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

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

(1)点火后有“热气”

(2)“热气”会升上去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

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

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

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

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

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3、生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

四、总结规律

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

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

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

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

[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

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

2、生答。师评价。

六、拓展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以学习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这种课型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技能为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它适用于科学教材中关于设计制作、测量、种植、分类、鉴别、观测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反思改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操作要点:

1、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倾情投入。

2、创设的情境如果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尽量使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见过、做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自己如果认真对待也能做到。

4、情境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

环节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习科学方法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途径途径开展活动。

1、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无意识的运用过,并已经了解过。如《指南针》、《种辣椒》等。这样的课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初步尝试交流评价——讨论归纳规范操作(讲解演示)——再次尝试教师指导。第二环节可以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种方法或同时出现。可以采取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

2、有些课程内容学生知道甚少,甚至没有任何经验,如:四年下册《岩石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认识岩石》、《做个岩石百宝箱》等课。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讲解示范讨论归纳——模仿练习交流改进——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3、有些课程带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如:《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等,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大胆设想自己设计方案——限定材料合理制定方案——指导点拨动手完成制作。

操作要点:

1、交流是认真倾听、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有效性。避免课堂交流是一言堂局面;流于形式,学生么有深入思考;避免交流时间短促,学生意犹未尽。

2、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果内容简单可以把可以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选择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既要.以点带面,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还要注重学生锻炼机会的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3、教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演示示范要操作规范、科学准确无误。

4、教师可以亲自演示。

5、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会动手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否则只能

是照“葫芦画瓢”,很难形成方法。还要因地制宜,选择简单、易得、操作性强的训练材料。

环节三:运用方法反思改进

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经理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熟的过程。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过评价其他同学吸取经验,完善改进。

1、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肯定被评价学生的成绩和独特之处。

2、练习时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快到慢”,练习的项目应有计划、有层次、有数量,只有经过循序渐进、反复的练习,才能真真正的把握。

3、在反思评价时学生和老师都要客观正确客观的分析问题之所在,找出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科学方法的培养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反复实践,可以熟能生巧。同时根据能力迁移的原理,组织、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科学技能技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释自然现象,灵活性、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改进原有的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创造、发明。

操作要点:

1、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制作、饲养、栽培、观测天气等。

2、让课外实践活动有实效。

方法一

教师要给以足够的关注,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如:展示栏、科学自然角、观测记录、手抄报等。

方法二

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制作赛车、制作水钟等多种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科学方法为主的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无法比拟的意义。但是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如果能对科学教师更好地掌握此类课型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有所帮助,

将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测量重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知识,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并学习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技能,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测量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科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合作探究。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测力计的使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准确地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引导学生准确地读出并记录下被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地球引力(重力)等新的知识领域的探究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这正是需要学习研究的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能将之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目标:

1、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测量观察,采集数据,并进行简单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会使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

教学重点: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苹果,橘子,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钩码,硬纸板,橡皮筋,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礼物——苹果和桔子。如果现在我松手,它们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掉到地上

问:为什么会掉到地上?

学生回答。

是的,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吸引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重力,那它们受到的重力一样吗?

学生猜想。

那么到底一样不一样呢?我们要来具体测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到底怎样来测量物体受的重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引出课题:测量重力。(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水果喜爱、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

1、认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

谈话: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重力呢?

学生思考、回答,引出测力计。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出示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它们的外观不一样,但内部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请每组派代表到前面领取一只平板测力计,在小组内观察研究一下,看看它由哪几部分构成?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发现。

根据学生介绍,课件出示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测力计的构造:由底板、刻度、弹簧、指针、挂钩、提手组成。)

2、了解测力计的刻度

谈话: 仔细观察测力计,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发现有字母N和g,测力计两边有刻度……。)

g和N都属于单位名称,g是质量单位,而我们今天学习的重力的单位就是牛顿,用英文字母N表示,简称牛。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力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全世界都统一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测力计两边的刻度,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引导观察:它们记录刻度的数值也不一样。那么我们测重力的时候应该读哪边(牛顿这边)因为重力的单位是牛顿。同学们再看,每个大格是1牛顿。在0和1之间有10个小格,1小格是0.1牛顿。

3、学习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谈话:我们认识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先估计后测量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交流测量结果。

提出疑问: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0.5牛,为什么大家测量的却不一样?

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原因,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 (1)、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处(如何调整)(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怎样钩住钩码,如何使视线与眼睛相平) (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此先要估计重力的大小。

4、练习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

谈话: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测力计,想不想测量一下物体受到的重力?

5、反复练习,形成方法

各小组有秩序地选取喜欢的物体,先估计被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再轮流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之后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以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测力计图片的感性材料,并且还提供了足够的实物实验器材,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亲手触摸感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发现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运用方法,制作测力计

谈话:同学们用测力计测量了许多物体所受的重力,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测力计?

交流:制作测力计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关键。

出示制作步骤,学生制作。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点评,现场使用,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可以再次点燃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测力计的过程中,强化测力计各部分功能的知识,真正做到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在动手制作后,用评价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作品,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的气氛中探究就会感到探究的乐趣。】

四、拓展应用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想一想它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所受的重力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内容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不同,让他们考虑的更加深入。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究,更加热爱科学。】

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主要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认识测力计。

测力计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的测量工具,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发现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及重力的单位。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能在相互补充、完善中认识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为使用测力计作了有利铺垫。

2、动手测量,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己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真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测力计的构造和功能,能够使用测力计对物体受到重力进行测量。注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准确的读出并记录下被测物体受到的重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认识自然规律说明声音的产生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

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

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

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

(1)点火后有“热气”

(2)“热气”会升上去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

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

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

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

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

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3、生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

四、总结规律

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

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

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

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

[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

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

2、生答。师评价。

六、拓展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我的案例: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社性解设;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

3.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瓶子、小棒、鼓、音叉等。

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3、演示实验:锣、棒槌、有关各种声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认真听,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3: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常常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4:是啊,你们说得真好,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声读书声,倾诉着同学们的幸福和快乐,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5: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6,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2、师补充讲述: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

3、提问:(出示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

【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学生制造声音。)

4、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二)提出自己的猜想。

1、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

2、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

3、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同学们再来猜一猜,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5、师讲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怎样才能知道?

(生:实验)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2、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

3、谈话:大家看看,在桌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这些材料要怎样操作呢?

4、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

5、教师肯定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要对比,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把你

们的发现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形及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设计意图】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些其它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

三、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的同学和小组,并相机参与学生的活动。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情况。

3、学生代表汇报,全般同学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

4、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分析,我们发现:物体发声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时呢?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思维。

5、(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反证)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声音会消失吗?以下实验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6、反证活动: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敲锣的实验。

7、思考并汇报: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8、小结:以上实验进一步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总结(强化核心概念)。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总结规律。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用了哪些探究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2、学生反思、汇报,教师及时肯定。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组内同学互说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再个别汇报。)

4、学到这里,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

五、运用规律。

1、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自然界中的声音,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几种喜欢的声音?

(学生模仿。)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

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小学科学(3-6年级)期末改革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3-6年级)期末改革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一、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为此,科学考试评价除了采用书面评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尝试结合平时教学,有重点地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制作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1、促进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

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能力的发挥,并使之具有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2、立足过程。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一卷定乾坤”,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科学的全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3、注重多元。《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是多元的。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内容的多元。 三、评价内容: 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检测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对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四、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林口县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演示教学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 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学年的全新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能否大胆想象善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呢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科学课堂。一、科学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上课前,教师都有着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超出我的预料了,可能驾驭不了,这会影响后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语100句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语100句 页面功能:【收藏此文章】【编辑】【删除】 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26句 听: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3、××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说:6、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7、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8、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9、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10、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11、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想:12、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13、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做:14、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15、第×组的××同学可真棒!为自己这组争得一颗闪亮的星星呢! 16、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17、你们瞧,×××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18、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 19、你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 20、看××同学认真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她是勤奋好学的孩子! 21、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22、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真为 你高兴! 23、尊重(欣赏)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欣赏)! 24、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 25、你的进步使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26、你真行!(真棒、真懂事、真勇敢、真细心、真有耐心、真有毅力、真是好样的)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材料、模型组装、变量调控、现象记录等)。 (2)给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思路。 (3)提供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相结合。 (5)指导学生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评课记录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评课记录精编版

《蒸发》评课记录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老师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水蒸发跑到空气当中,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老师参与其中,下面的实验老师也是体现了主导作用,并参与其中,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不用加热,水蒸发会跑到空气当中。老师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其次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

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并非仅仅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由此出发,在导入阶段,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不仅考虑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现实情境,或者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引导学生关注元认知。同样,在讲授阶段,不要满足于把技术工具单纯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考虑采用技术手段,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化、直观化和可视化,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评价环节,不仅考虑标准化的测试,更多地从学生发展出发,考虑过程性的评价和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促进元认知。 下面我重点将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运用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感受。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依据。所以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用语100句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用语100句(转载) 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26句 听: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3、××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说:6、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7、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8、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9、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10、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11、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想:12、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13、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做:14、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15、第×组的××同学可真棒!为自己这组争得一颗闪亮的星星呢! 16、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17、你们瞧,×××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18、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

19、你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 20、看××同学认真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她是勤奋好学的孩子! 21、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22、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真为你高兴! 23、尊重(欣赏)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欣赏)! 24、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 25、你的进步使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26、你真行!(真棒、真懂事、真勇敢、真细心、真有耐心、真有毅力、真是好样的) 课堂过程评价激励语:39句 27、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28、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29、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30、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31、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2、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33、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34、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35、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36、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37、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38、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

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1 回顾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以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基本知识和兴趣为起点,认真完成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继续努力学习《科学课程标准》,使自己能正确理解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论教。 2、经常浏览《科学课》、科学视野网、科学探究网等专业刊物和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水平。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认真地听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遇到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能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共听课47节(含班会)。 4、注重利用各种反馈信息,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认真进行教后小结,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与总结中不断进步和提升。二、做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 1、争取每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甚至课本上的每句话都弄清楚,以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自如地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补充教学资料,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3)精心准备实验。因为科学课上实验所需材料范围很广,本学期也没有和教材配套的学具制作材料,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语言集锦

科学课堂评价语言集锦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综观现今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学习“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失当的课堂评价俯拾皆是,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应该说,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上也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一点点成绩而过分表扬:“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最好而沾沾自喜,长此以往,会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探究,这便是误区。 有识之士认为,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地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起不到鼓励

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一味批评和赏识都不得不利学生健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表扬不是随意性夸奖一样,批评也绝不是压制、嘲弄,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有鉴如此,笔者有意从各种媒体、杂志、期刊上搜集到一些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现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 (一)、听: 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3、××同学听得很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仔细,耳朵又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二)、说: 1、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2、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3、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求规范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 一、对待科学,态度端正 在当前的科学教师队伍中,专职的并不多,大部分是兼职的。和语文、数学学科相比,他们往往认为科学课不重要,把精力都放在语文、数学学科上,导致科学课上的一系列活动没能很好的开展起来,影响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作用,要在思想上重视科学课,同时还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把上好1每一堂科学课作为自己的责任。 二、科学课堂,面向全体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三、教师角色,随时转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引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按需转换自己的角色。 四、教学语言,准确简洁 语言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主要载体。对于教学语言,我们要做到:准确、简洁。用最短的语言,把话说明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懂。同时,我们科学课堂上的语言还要做到科学严谨。 五、教学方式,探究为主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需要注意的是,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和磁》听评课稿

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商老师的《电与磁》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展现了课堂教学阶段研究成果。这堂课的设计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具体实验入手,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学习工具,例如导线、指南针、铁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了宽松的科学气氛和自主学习情境,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波。 《电与磁》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电与磁的各种生成关系,但是在这堂课中商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电与磁的关系上,并没有花大篇幅时间教授电是否可以产生磁。 教学的重点放在阐述电与磁的关系,从指南针与吸铁石、导线、小灯泡三个实验出发,采取小组实验和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通过小组分享与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难点有二,一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理,二是实验工具操作要求高、对学生要求多,实验成功率相对较低。为此,商老师从实验工具介绍出发,简述实验步骤、简化实验过程,创造教学情境,突出教学层次,不仅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埋下伏笔。 整节课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小组实验、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等教学方法,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观察,展现实验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多角度分析科学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究精神。

商老师的课达到了教学模式立体化,最终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课堂的结尾,商老师并没有明确电产生磁的必然结果,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学习的疑问,为今后的科学学习种下了经验的种子。 从整体看,本堂课风格严谨但不失活泼,语言规范但不失口语化,工具简便但不失功效性,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不失为一堂值得称赞的好课。

最新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针对本次研讨主题——教学模式与变式研究。结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我的一点肤浅认识和体会。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金属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金属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模型理解和掌握口腔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