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空空导弹大全

美国空空导弹大全

空对空导弹(美国篇)

------------------------------------------------------------------------------------------------------------ AIR-2“妖怪”(Genie)核空对空火箭弹

(虽然不是导弹但是已经有了现代导弹的雏形了。所以一起介绍了。)

AIR-2“妖怪”核空对空火箭弹

F-89D“蝎子与AIR-2“妖怪”核空对空火箭弹

美国用两枚原子弹轰炸日本宣告了二战的结束,同时也把人类带入了核武器时代。二战结束后,美苏为各自的利益拉拢了一些国家搞起了军事对抗,核武器所具有的毁灭性的杀伤力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寒而栗,当然成了美苏两家的首选,二战刚结束,美苏就投入巨额资金研制核武器。

在弹道导弹技术成熟前的四、五十年代,战略轰炸机是当时最有效的核攻击武器,它航程远、速度快、载弹量大、升限高,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B-29、B-47、B-52、B-58等,苏联:图-4、图-20(图-95)、图-16、图-22、米亚-4等。为了避免遭受核打击,两国空军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截击入侵轰炸机,截击机就是那个时代的新名词,它速度快、升限高,爬升率大,机载雷达先进,武器齐全,但还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地拦截轰炸机,尤其一些轰炸机的升限和速度几乎与截击机相同,任何一架漏网之鱼都会给对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使截击机更有效地对付苏联不断增加的轰炸机,美国空军提出了核空对空导弹设想,就是用低当量的核武器对单个或轰炸机群进行核攻击,此时核武器的小型化为这种概念武器提供了可能,轰炸日本的两枚原子弹每枚都有2吨以上,且体积庞大,当量不过20000吨TNT,而这一时期的相同当量的小型核弹头重量甚至不到100千克,如W-76当量为10万吨TNT,重量只有96千克。1954年,道格拉斯公司决定研究空军提出的小型核空对空导弹的可行性,为了使这种拦截武器尽可能地简单、可靠,道格拉斯公司决定发展无制导的空对空火箭弹。核弹头不同于普遍的弹头,它的安全性是首先必须考虑到的,由于导弹存在着被干扰的可能性,干扰后可能造成导弹严重偏航,起不到杀伤效果,安全得不到保证,无制导火箭此时所具有的优点明显,它直接靠飞行员目视对来袭方向的轰炸发射火箭弹就行。考虑到过远距离发射火箭弹,累积误差可能太大,而且对方轰炸机有充分的时间做机动轻易躲过一劫,研究认为无制导火箭射程应在10千米以内(晴天,飞行员普遍可以看到10千米甚至更远距离的轰炸机),三倍音速的速度飞行,可在10秒左右到达目标。对使用原则和战术要求进行研究后,1955年道格拉斯公司开始了全面的研制工作,这个绝密计划最初有好几个名称,如“捕鸟犬”(BIRD DOG)、“叮咚”(DING DONG)和“大牌”(HIGH CARD),最后其绰号定为“妖怪”(Genie),编号为MB-1。MB-1的外形是普通的圆柱体,头部因装有W-25核弹头而略粗于弹体,火箭弹只有尾部起稳定作用的尾翼,尾翼可以收缩,这个收缩装置与法国的“响尾蛇”导弹几乎一模一样,该弹长2.95米,翼展1.02米(全展),弹径0.44米,重373千克或400千克(使用不同的发动机),速度为3M,射程为9.6千米,固体火箭发动机为THIOKOL公司的SR-49-TC-1(TU-289),推力为162千牛,战斗部为一个当量为1500吨TNT(由于这个数字不是精确值,所以也有的说是2000吨)的W-25核弹头,战斗部重量为110千克。弹头上有一个计时器用来定时引爆核弹头,火箭弹发射后直到燃料用完后才开始计时,这是为了避免火箭弹提前在安全距离爆炸或其它什么故障导致它爆炸。

由于没有制导系统,研制工作十分顺利,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即1956年早些时候,MB-1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试验的载机是F-89D“蝎子”。1957年7月19日又进行了一次实弹发射,载机是F-89J,这次试验的地点是尤卡弗拉斯(YUCAA FLATS)核武器测试站点上空4500米,为了证实空中核爆炸对人口居住区是安全的,一群空军官员自愿站在核爆炸点下方地面,后来这些人员的健康情况不得而知。在这次试验后,MB-1已具有了实战功能。

1962年MB-1正式生产并赋予了全新的编号:AIR-2A(Air Intercept Rocket)“妖怪”,1963年底前道格拉斯大约生产了3150个弹体,

1965年THIOKOL公司开始生产新型固体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少的发射温度限制,这种发动机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78年,大部分AIR-2A都换装了新发动机,70年代中期换装发动机的AIR-2A编号为AIR-2B“超妖怪”,这只是半官方的编号,六十年代,道格拉斯公司曾打算研制AIR-2B“超妖怪”,但后来放弃,70年代中期的重新起用的AIR-2B是这个型号是换装发动机后的编号,但这个编号一起没有得到正式确认,外刊说这个型号是为加拿大研制的,但实际情况应该是加拿大使用了这个型号。半官方编号的AIR-2B只是为了研究和使用人员方便区别先前的A型,官方其实把这两个型号认定为一个型号。

为了训练,道格拉斯还研制了训练弹MB-1-T,名称后改为ATR-2A,该弹弹头爆炸时会放出大量的白烟,为飞行员模拟实景。AIR-2A的研制费用为3300万美元,出厂单价为70000美元(均为1959年币值)。总产量为10141枚,其中141枚为发展研究所用,10000枚为生产型,带有核弹头的数量不详。

它的型号有:AIR-2A、AIR-2B、AIR-2L(常规训练型)和AIR-2N(也是训练型)

AIR-2唯一的国外用户是加拿大,其载机是CF-101“魔术师”,1964年底开始在加布置。为了安全起见,加拿大在美国的协助下给弹头设计了双重保险,幸好,一直没出现什么问题。这句话指的是1960年6月7日一枚带有核弹头的“波马克”地对空导弹在发射架上着火爆炸造成核污染一事。加拿大本国没有制造核武器,但遭受核污染不止一次,另一次是1978年1月24日苏联核电池卫星宇宙954坠落加拿大,给其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美国空军打算将其装备在F-89J、F-101和F-106截击机上,使用方法是,飞机在低于敌机的高度飞行,在接近敌机时飞机打开加力迎头前冲,在距敌机24千米处开始爬升到与敌机相同高度,发射时,AIR-2指向敌机稍高的位置,发射AIR-2A后,载机必须做一个急转弯逃避核爆炸,由于射程只有9.3千米,飞行时间不超过12秒,这就要求亚音速的F-89J具有很好的机动性,F-101和F -106速度快,面临的危险小些。AIR-2A是世界上第一种空对空核武器,在当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拦截轰炸机武器,因为,一、它的飞行时间短(小于12秒),对方大型轰炸机来不及做机动;二、没有制导系统,因此不怕干扰;三、三百多米的杀伤半径,可以弥补精度方面的不足,它可以杀伤单机,更适合对机群拦截,需要说明的是,三百米只是毁伤半径,而原子弹所产生的强电磁波对方圆数十公里的机载电子都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AIR-2A的射程短是个优势,也是缺点,核弹头在9.3千米这个距离爆炸,很容易伤及载机。喷气战斗机转变半径至少要达到1500-2000米,挂载武器后的速度更高些,转变半径会更大,一般得需要4-5秒左右才能掉头,这个距离是十分危险的,因此飞行员普遍对这个“妖怪”没有好感。

AIR-2A因本身固有的缺点,美国空军很快便开始研制其它核空对空导弹试图取代它,但想取代它的核空对空导弹却没能胜此重任,它们要么停止研制,要么服役几年就退役了,而AIR-2A一直服役到1985年,随着F-106A一起退役。

------------------------------------------------------------------------------------------------------------

AIM-4/26/47“猎鹰”(Falcon)

GAR-1D (AIM-4A)

GAR-2A/B (AIM-4C/D)

GAR-3A (AIM-4F); GAR-4A (AIM-4G)

AIM-4G, AIM-4A, AIM-4F, AIM-4C, AIM-26A, AIM-4D

GAR-2B (AIM-4D)

GAR-11 (AIM-26A)

GAR-11 (AIM-26A)

左:AIM-47A,右: AIM-54A

基本情况

“猎鹰”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一个空空导弹型号,也是战后世界上最先进入现役的空空导弹。该导弹及其配套使

用的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均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制。在参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国家中,美国是唯一把战火拒之门外、本土安然无恙的国家,因而是战后唯一有雄厚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各类导弹核武器的国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于1947年自投资金,在同年研制成功的“受激辐射微波放大”(MASER)器件的基础上,研制一种能从截击机上发射的、不受任何气象条件限制的、雷达制导导弹。1949年休斯飞机公司向美国海/空军提交研制称之为“猎鹰”空空导弹的建议书。这项计划在当时被认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最好的小型雷达也只能装在重型截击机上,故遭到了海军的拒绝,但空军为解决其防空截击机远距拦截武器装备之急需而接受该建议。

休斯飞机公司1950年开始设计制导系统,到1951年已花费数百万美元,为研制发动机和其它部件更花费了出乎意料的巨额款项。到1953年6、7月间,休斯公司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其直接后果是许多著名的专家流失,1953年底该公司经理H·乔治同他的全班人马撤走,使休斯飞机公司几乎陷入破产境地。休斯飞机公司的创建人—豪厄德·休斯,被迫动用他拥有的、占环球航空公司80%的股金,不顾各方反对,继续坚持研制“猎鹰”空空导弹。

随着微小型电子元件的发展应用,到1953年,导弹的心脏部分—制导装置已见端倪,从1950年时占据1m3空间的装满电子管、变压器、干电池的庞大设备,改造为1个长圆筒形装置。到1954年初,使体积进一步缩小到直径150mm、长度0.5m的1个部件,达到了原来确定的设计标准。随后制成了供空中试射用的代号为XF-98的“猎鹰”导弹。与此同时,设计了与之配套使用的XMA-1火力控制系统。1954年春,在军方观察人员面前,从F-94战斗机上首次实弹试射,尽管地面遥控的B-17靶机作各种规避机动,还是被导弹上的雷达导引头截获、跟踪,在几秒钟内被击落。首次试射成功,使休斯飞机公司得以从五角大楼获得一笔继续改善和提高导弹性能的经费。1954年小批投产并装备部队使用,到1955年即从军方获得“猎鹰”导弹和MA-1火控系统的大量订货。至此,休斯飞机公司走出困境,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

首次进入空军服役的“猎鹰”空空导弹,最初编号为GAR-1,随后在该型号基础上迅速改进发展,到1961年3月向空军交付了30000多枚各型“猎鹰”导弹。其中,4000枚GAR-1/1D,9500枚GAR-2,300枚GAR-3“超猎鹰”,800枚GAR-3A“超猎鹰”,100枚GAR-11“核猎鹰”。1962年上述GAR-1/2/3/4/11各型号按三军统一编号改为AIM-4/26/47。到1970年,“猎鹰”导弹就发展为包括12种型号的完整系列,成为美国空军国土防空截击机的标准装备,并输出瑞士、瑞典和芬兰空军。虽然该导弹系列发展很快,其形成期所跨越的年代,比美国同时发展的“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要短得多。但面对现代局部常规战争,两者的命远却大不一样。

“猎鹰”导弹是为拦截敌方非机动轰炸机编队而设计的,该系列中仅有AIM-4D红外型有机会在越南战场一试身手。这个专门为美国空军F-4D战斗机改进的第一个近距空战导弹在与越方战斗机空战中,共发射43枚,仅4枚命中目标,如此低的命中率使其迅速被美国空军撤下战场,被同时代的更适宜于近距空战的“响尾蛇”AIM-9D型所取代。其余“猎鹰”导弹系列型号留在本土的截击机上,而北越的飞机不可能飞到美国本土去轰炸,“猎鹰”系列导弹当时无用武之地。到1971年,该系列中在AIM-4D基础上改进的最新型号AIM-4H 因无订货而被迫取消,随后生产线全部关闭,至此“猎鹰”空空导弹走到了尽头。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导弹具有相同的气动外形布局和相似的舱段结构。头部呈半球形,弹体呈圆柱形,4片三角形弹翼及其矩形舵面位于弹体后部,弹体、弹翼均采用镁合金制成,后弹体内装1台锡奥科尔公司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近/中距型头部有4片带圆角的小鸭翼安定面,远距型头部有4片分别处于每片弹翼之前的边条,与4片弹翼处于同一平面。

“猎鹰”系列按制导方式不同,分为半主动雷达型AIM-4/4A/4E/4F/26A/26B/47A、红外型AIM-4B/4C/4D/4G/4H和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复合制导型AIM-47A;按战斗部装药不同,分为常规战斗部型AIM-4/4A/4B/4C/4D/4E/4F/4G/26B/47A和核战斗部型AIM-26/26A/47A;按射程分为近距型AIM-4A/4B/4C/4D/4H/26A/26B、中距型AIM-4E/4F/4G和远距型AIM-47A;按作战性能水平,可分为两代、三挡:第一代AIM-4/4A/4B/4C,第一代半AIM-4D,第二代AIM-4E/4F/4G/4H/26A/26B/47A。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11.1km(AIM-4/4A/4B/4C/4D/4H)

13km(AIM-4E/4F/4G/26A/26B)

100km(AIM-47A)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M3(AIM-4/4A/4B/4C/4D/4H)

M4(AIM-4E/4F/4G/47A)

M2(AIM-26A/26B)

使用高度15000m(AIM-4/4A/4B/4C/4D/4H/26A/26B)

21000m(AIM-4E/4F/4G)

>21000m(AIM-47A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半主动雷达(AIM-4/4A/4E/4F/26A/26B)

被动红外(AIM-4B/4C/4D/4G/4H)

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复合制导(AIM-47A)

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AIM-4/4A/4B/4C/4D/4E/4F/4G)

主动雷达引信(AIM-26A/26B)

主动激光引信(AIM-4H)

战斗部高爆炸药,重9kg(AIM-4/4A/4B/4C)

高爆炸药,重18kg(AIM-4D/4E/4F/4G/4H)

核装药,2000t级(AIM-26A)

高爆炸药(AIM-26B)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55kg(AIM-4/3A/4B/4C)

60kg(AIM-4D/4H)

64kg(AIM-4E)

66kg(AIM-4G)

68kg(AIM-4F)

113kg(AIM-26A)

119kg(AIM-26B)

360kg(AIM-47A)

弹长 1.98m(AIM-4/4A/4B)

2.02m(AIM-4C/4D/4H)

2.18m(AIM-4E/4F/4G)

2.13m(AIM-26A/26B)

4.6m(AIM-47A)

弹径163mm(AIM-4/4A/4B/4C/4D/4E/4F/4G/4H)

274mm(AIM-26A/26B)

350mm(AIM-47A)

翼展510mm(AIM-4/4A/4B/4C/4D/4H)

610mm(AIM-4E/4F/4G/26A/26B)

910mm(AIM-47A)

------------------------------------------------------------------------------------------------------------

AIM-68“大Q”(QUETZALCOATL)

1963年美国空军武器实验室(AFWL)在科特兰(KIRTLAND)空军基地开始一个秘密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研制一款新的核空对空导弹,它要求比AIR-2“妖怪”火箭弹重量轻,攻击更加有效。项目启动时,美国空军准许设计者自己为导弹命名,设计者为其起了一个绰号“QUETZALCOATL”,这是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蛇神,这个词来源于土语,其拼写和读音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后来人们直接称呼其为“大Q”,1965年3月导弹编号定为ZAIM-68A。1965年早些时候,成功地进行了导弹1/5比例和全比例的风洞试验,同年6月,国家三角翼工程公司(National Tapered Wing Engineering)接到一份生产20个“大Q”导弹弹体的合同(此时的编号推测应该是XAIM-

68A),AIM-68“大Q”导弹计划就是通常所指的“AIM-X”计划。

AIM-68有一个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其战斗部为低当量核弹头W-30,当量为500吨TNT,它的制导系统为复合制导,即半主动雷达制导加红外线制导。导弹为鸭式布局,主翼为狭长(翼展很小)可折叠三角翼,全动式鸭翼为梯形,安置到导弹头部的斜面上,对飞行起控制作用,导弹采用的是近炸引信。由于它的核战斗部当量较少加之其有效的复合制导,使其可以攻击单机和机群,它尤其对有机动能力的飞机攻击很有效,而且,导弹无需要全程制导,在红外线导引头工作时,战斗机即可脱离战场。生产型的AIM-68换装新的固体发动机和燃料,与“妖怪”火箭弹相比,它具有的优势是速度快(达到4M),航程远(65千米)、重量轻(225千克)。对飞行员来说,导弹战斗部当量小(500吨),射程远可能极大地减少实战中被自己的核弹伤着的危险。AIM-68潜在的载机是F-101B、F-106A 和F-4C,还可能是F-102A(它因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倍受冷落,没辄的时候才会想到它),由于导弹本身体积问题限制了某些飞机用弹舱携带它,因此导弹弹翼被设计成了可折叠式。

AIM-68的原型计划使用现役导弹成熟技术,如GAR-2/2A(AIM-4C/D)的红外线制导系统,AGM-12“小斗犬”(Bullpup看该导弹图)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1956年11月,第一枚AIM-68A的弹体被送到到空军实验室(AFWL),当时人们期望由F-101B 发射AIM-68A飞行试验能在1966年3月进行,然而,该计划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同时F-101B出现了几个技术难题一时无法解决,发射计划被拖了几个月,最后,在1966年6月AIM-68A计划被搁置起来,两个月后,即同年8月该计划被正式取消了。XAIM-68A 原型弹没有进行飞行试验,据报道,取消的原因是:第一、研制费用大大超过预期;第二、美国空军因把洲际弹道导弹放在了优先地位,因而改变了初衷。美国空军利用AIM-68取代AIR-2的计划落空后,只是把AIR-2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升级了事,事实上当时各方面的技术发展很快,层出不穷的武器改变了一些战术使用原则,轰炸机战略核轰炸的地位有被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取代的趋势,战略轰炸机不再是唯一的核攻击武器,它在战术、战略使用上也退居到次要地位,所以核空对空导弹的迫切性也没有了。

与AIM-68有关的题外话。1995年美国海军要求用RIM-68A为他们的“标准”(Standard)BlockⅣ舰对空导弹编号,这个要求遭到拒绝,“标准”导弹只好用RIM-156A来命名。1995年9月,海军再次试图使用RIM-??时间了,而且如果使用RIM-68A这个编号,可以保持RIM-66“标准”MR和RIM-67“标准”ER编号的连续性,使其按时间排列,给各个方面都会带来方便,然而这个要求还是遭到了空军司令部的拒绝,司令部负责给所有的导弹和飞机进行编号,司令部拒绝的理由是即使被取消很长时间,老的编号也不能再使用。加上这段内容想让读者从侧面了解美国编号上的一些规则,兴许能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中间缺失的型号。

性能数据:

长度:2.92米

翼展:0.86米(全展)

0.54米(收起)

弹径:0.35米

重量:225千克

速度:4M

射程:大于65千米

战斗部:W-30核弹头当量500吨TNT

------------------------------------------------------------------------------------------------------------

AIM-7“麻雀”(Sparrow)

基本情况

“麻雀”(AIM-7)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中距空空导弹系列。与当时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自筹资金研制的“猎鹰”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不同,该弹是唯一由军方主动投资发展的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美国斯佩里公司和雷锡恩公司。

美国军方决定发展这种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是出于其冷战战略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冷战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剧变,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军事态势,苏联在1953年试验成功氢弹,英、法步其后

尘,先后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更加剧了核军备竟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地运载核炸弹的工具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唯一有效地抗击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工具是截击机,而具有全天候、远距拦截能力的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则是截击机的有效武器。

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局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空空导弹发展计划,要求其M数达到3、射程达到31.5km(中距)、65km(远距);但为加快研制进度,要求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即将该航空局已经取消的“云雀”地空导弹用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用到现有的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达到2km、最小射程不超过305mm,能够拦截M数1的空中目标。这种导弹的关键是波束制导控制系统,故美国海军航空局选择从事该系统研制的斯佩里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46年5月开始研制该导弹。

限于当时电子器件水平低,大量采用电子管,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的弹体容积不够,斯佩里公司于1947年3月提出增大弹径,否则减小射程。美国海军航空局于同年5月选择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研制203mm弹径的新弹体,而斯佩里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仍负责系统工作,并继续研制雷达波束导引头,同年7月该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麻雀”项目。1948年1月,位于木古角的海军航空导弹试验中心开始导弹试验,同年8月首次无动力试飞,到1951年共进行了100多次试射,1951年投产,1952年12月3日F-3D首次成功拦截“恶妇”舰载战斗机,1955年6月开始服役,装备舰载战斗机F-3D、F-7。该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M-N-2“麻雀”Ⅰ(SparrowⅠ),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A,196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由于该弹采用三点导引波束制导体制,载机雷达必须不断照射导弹和目标,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而导弹必须不断机动,以便始终处于载机-目标的视线上,导引精度差,且只能尾追攻击,加上早期战斗机装备的制导雷达AN/APG-51B,是当时夜间战斗机装备的标准的射击雷达AN/APG-51A的改进型,其波束必须随动于光学瞄准具,要求目视识别、瞄准目标,因此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只有AN/APG-51的全天候改进型—AN/APQ-51以及F-4H装备的AN/APQ-50,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性能水平很低,难以拦截中程高空超音速轰炸机和携带电子对抗设备的远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为满足美国海军舰载截击机全天候、全向拦截空中高速目标的要求,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合同,在“麻雀”Ⅰ基础上研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编号和命名为AAM-N-3“麻雀”Ⅱ(SparrowⅡ),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B,拟装备该公司新研制的F-5D舰载截击机,采用由AN/APQ-50改进而来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截击雷达AN/APQ-64。由于海军航空局于1956年退出该截击机项目,“麻雀”Ⅱ仅完成试验性研制,生产样弹共100枚,到1958年该主动雷达型导弹及其火控系统项目最终被取消。在实施“麻雀”Ⅱ计划的同时,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雷锡恩公司签订合同,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1956年接收斯佩里公司在布里斯托尔的生产“麻雀”Ⅰ的工厂,1958年1月开始服役,1959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编号和命名为AAM-N-6“麻雀”Ⅲ(SparrowⅢ),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C。

从50年代初开始,在“麻雀”ⅠAIM-7A基础上发展成为包括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型号、并划分为三代产品的中距空空导弹系列,还改进扩展为包括RIM-7E/7H/7M/P型号在内的舰空导弹系列。由于受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的限制,“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固有的共同缺陷,是不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使载机在发射导弹之后不能立即退出攻击而降低生存力,也不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使攻击相同数目敌机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载机而易遭更大损失。因此,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麻雀”空空导弹的生产线将关闭,“麻雀”空空导弹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现役和库存的“麻雀”空空导弹各型号将逐渐被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阿姆拉姆”AIM-120A所取代。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各型号导弹采用相同的全动式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锥形,细长弹体呈圆柱形,4片全动式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位于弹体尾部。全动式弹翼起控制舵作用,其中一对弹翼可差动偏转,起横滚稳定作用;固定式安定面起纵向稳定作用。弹体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但在具体结构上,由于该系列各型号导弹的改进发展程度不同,存在着相当差异:“麻雀”ⅠAIM-7A分为3个舱段,弹头为引信/战斗部舱,弹体中部为制导控制舱,弹体中后部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舱,3个舱段用螺钉连接。由于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其制导控制舱内装的是陀螺仪、加速度计、天线和接收机、计算装置、伺服机构、电瓶和高压能源。导弹发射后1s,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自动驾驶仪控制飞行,导弹进入机载雷达AN/APG-51B的制导波束后,自动驾驶仪与伺服机构断开,天线和接收机接收制导波束信号,计算装置据此计算出导弹相对于制导波束等强信号区的偏移量,通过伺服机构使全动式弹翼偏转,使导弹返回等强信号区,制导波束随动于机载光学瞄准具视线,从而引导导弹飞行所瞄准攻击的空中目标,制导飞行时间20s。

“麻雀”ⅡAIM-7B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不同;“麻雀”Ⅲ导弹采用半主动连续波或脉冲多普勒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Ⅱ不同,分为5个段舱,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和电源、液压舵机和液压能源、引信/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具体结构随各自型号不同亦有较大区别。按作战性能水平,“麻雀”系列空空导弹可分为三代:第

一代AIM-7A,只能用于尾追攻击;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击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击、上视/上射和下视/下射能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5~8km(AIM-7A)

24km(AIM-7C)(迎头)

20~26km(AIM-7D)

22~26km(AIM-7E)

29km(AIM-7E-2)

40km(AIM-7F)

45km(AIM-7M/7P)

最小射程1500m(AIM-7E)

600m(AIM-7F/7M/7P)

最大速度M2.2(AIM-7A/7B)

M2.5~3(AIM-7C/7D)

M3(AIM-7E/7E-2)

M3~4(AIM-7F/7M/7R)

使用高度15000m(AIM-7C)

20000m(AIM-7D)

150~18000m(AIM-7E)

18000m(AIM-7E-2)

20000m(AIM-7F/7M/7P)

最大过载30g

制导系统雷达波束(AIM-7A)

主动雷达(AIM-7B)

半主动连续波雷达(AIM-7C/7D/7E/7E-2)

半主动脉冲多普勒加连续波雷达(AIM-7F/7G/7H)

半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AIM-7M/7P)

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双模制导(AIM-7R)

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AIM-7C)

半主动多普勒雷达近炸引信(AIM-7D)

半主动雷达近炸引信MK5.35(AIM-7E/7E-2)

主动雷达近炸引信(AIM-7F/7G/7H/7M/7P)

战斗部高爆炸药(AIM-7A/7B)

高爆炸药,重27kg(AIM-7C)

高爆炸药,重30kg(AIM-7D)

连续杆,重32kg(AIM-7E/7E-2)

连续杆,重40kg(AIM-7F/7M/7P)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148kg(AIM-7A)

160kg(AIM-7B)

173kg(AIM-7C)

178kg(AIM-7D)

195kg(AIM-7E/7E-2)

227kg(AIM-7F)

230kg(AIM-7M/7P)

弹长 3.80m(AIM-7A)

3.66m(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

弹径203mm

翼展70mm(AIM-7A)

100mm(AIM-7B/7C)

102mm(AIM-7D/7E/7E-2/7F/7G/7H/7M/7P/7R)

------------------------------------------------------------------------------------------------------------ AIM-9“响尾蛇”(Sidewinder)

AIM-9X

基本情况

“响尾蛇”空空导弹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近距空空导弹系列,由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后改名为美国海军武器中心,1992年后改名为海军航空武器站),于1951年正式开始研制。鉴于当时“猎鹰”和“麻雀”空空导弹正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斯佩里公司为空军和海军研制,美国军方和有关部门反对该型号的呼声很高,但该试验站仍用有限资金开展型号设计工作,于1953年首次进行了发射试验并取得成功。导弹分5个独立舱段,可卸部件不超过24件,弹径127mm,制导装置体积小,线路简单,共有7个电子管,相当于1台普通电子管收音机,当时的批生产单价仅3000美元。

“响尾蛇”空空导弹虽然问世晚于“猪鹰”和“麻雀”空空导弹,但很适用于战后新出现的各种局部冲突和战争。在历次局部战争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发展并多次击败欲取而代之的竞争对手。因此,“响尾蛇”导弹从美国走向日本、英国、西德以及其他国家,行销世界。原型“响尾蛇”导弹(AIM-9A)未能投入批生产,大量投产的是第2个型号“响尾蛇”1A(AIM-9B),1956年7月进入美国海军服役,其编号为AAM-N-7A,随后进入美国空军服役,其编号为GAR-8,从1962年起均改为三军统一编号AIM-9B。从1958年“响尾蛇”(AIM-9B)首次在空战中应用并取得成功以来,不断改进发展。迄今为止,以AIM-9B为基本型,经历3代改进发展,形成了一个多达16种型号的“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还改进扩展为地空/空地导弹,如“小懈树”MIM-72地空导弹、“红眼睛”FIM-43单兵肩射防空导弹、“响尾蛇反辐射”AGM-122A空地导弹。现在,“响尾蛇”(AIM-9)系列已进入第4代,代号为AIM-9X,由美国海/空军联合发展。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各型号导弹采用相同的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基本型AIM-9B的结构,从弹头到弹尾依次为: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五个舱段组成。

导引头舱由光学系统、调制盘、光敏元件、万向环架、信号放大器、位标器锁定和驱动机构组成。光学系统中除头部整流罩外,其他组件如平面反射镜、球面反射镜及其上的镜筒和支撑玻璃,与调制盘和光敏元件一起,装在万向环架永久磁铁转轴上,构成具有陀螺特性的目标位标器,转速67Hz,视场角4°,框架角±25°,跟踪角速度11°/s,。光敏元件由锗滤光片和沉淀在圆玻璃片上的硫化铅(PbS)光敏层构成,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未采用致冷措施,灵敏度较低,太阳盲区20°。

舵机舱内除装有误差信号处理放大线路和燃气驱动双控制通道舵机外,还装有驱动舱机和涡轮发电机的燃气发生器,以及供给导弹

单相交流电的电磁感应涡轮发电机。驱动力矩10.8dNm,舵面偏角18°,过渡时间0.4s。燃气发生器的药柱长119mm,外径31mm,重量134g,燃烧速度4.9mm/s,燃烧时间21.6s。涡轮发电机采用鞍形定子绕组,工作电压168V,输出功率150VA,频率6000Hz,重量20kg,体积69cm3。制导飞行时间20s。

战斗部舱内装MK-8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长度340mm,直径127mm,重11.3kg,装药重量5kg,生成的破片数约1300块,破片飞散角10°~16°,杀伤半径9m。

引信舱内装有MK303红外近炸引信,长度170mm,外径127mm,重量3kg,视场倾角45°和75°,作用距离<10m,若该引信未动作,则导弹飞行25~26s后由自炸装置引爆。

发动机舱内装1台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总重35kg,装药重20kg,工作时间21s,推力26.68kN,比冲200s。

在弹体外部,两对后掠三角形舵面位于舵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外侧,每个舵面后缘各装一个由钢制切刀和绕在切刀上的绝缘导线组成的触发引信的触发器,导弹命中目标时该导线被切断,保险执行机构接通引爆电路,使电雷管引爆战斗部。两对后掠梯形弹翼位于发动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尾部,两者呈X-X形配置。每片弹翼后缘各装有一个陀螺舵,其轴线与弹轴呈45°(最初产品为90°),是一种气动补偿调整片,用于导弹飞行时的横滚稳定,使导弹的俯仰和偏航两个控制通道能互不干扰而正常工作,驱动该陀螺舵的能源来自导弹飞行时的迎面气流,其自身结构非常简单,这是“响尾蛇”空空导弹首次应用的新技术。此外,还有鸭式舵面的力矩平衡控制、燃气驱动的舵机和燃气发电机等,均属当时首创的新技术。

模块化舱段结构,是“响尾蛇”空空导弹的显著结构特点,使其在长达40多年的使用服役期间,随着作战要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有针对性地从其基本型开始,对各舱段结构进行局部更改,从而形成一个气动外形和结构布局基本相同、但性能有一定程度差别的、型号总数多达16个的“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其基本型AIM-9B从1957年投产到1962停产,共生产81000枚。从1962年开始,在该基本型基础上改进发展的各种空空型号简介如下:

(1)AIM-9C

该型号由美国海军和雷神公司专门为F-8舰载战斗机研制的半主动雷达型,也是“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系列中唯一的雷达型产品。1955年9月开始研制,1962年投产,1965年装备F-8A舰载战斗机,1970年8月退役,共生产2000枚。除美国海军外,还向智利出口350枚。AIM-9C的改进型是“响尾蛇反辐射导弹”(SideARM)AGM-122A,由美国海军武器中心于1981年开始改进设计,美国莫托罗拉公司生产,1986年1月开始使用鉴定,1989年开始服役,装备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和固定翼攻击飞机,攻击地面高炮/导弹的指挥雷达。美国海军曾在1986财年获得8000万美元的拨款,以便将库存的全部885枚AIM-9C改装成AGM-122A。

(2)AIM-9D

该型号由美国海军、福特航宇通讯公司和雷神公司于1955年9月开始改进,1962年投产、服役,1965年停产。其主要改进之处,是导引头改用MK18Mod1型,采用氮致冷硫化铅光敏元件,并将氮气瓶置于发射架内。与基本型AIM-9B相比,导引头的灵敏度提高,其主要性能为:调制盘转速125Hz,跟踪角速度12°/s,视场角2.5°,框架角40°,工作时间60s。此外,发动机改用MK36Mod5型,总冲增加30~40%,比冲亦增大。燃气舵机的力矩增大,达到14dNm,舵面改为可拆卸,便于运输。燃气发生器的工作时间加长。弹翼后缘陀螺舵的安装角倾斜45,提高横滚稳定作用。近炸引信除红外型外,还增加射频型,可供选用。在结构上的差别,是舱段位置稍有变化,即近炸引信舱位于战斗部舱的前面;在外形上的差别是,弹头略为变尖,鸭式舵面的弦长增加,弹翼前缘后掠角加大,全弹长度增加30mm。该弹虽然总共仅生产1000枚,数量较少,但它是“响尾蛇”导弹海/空军分型发展的第一个海军型号,海军的“响尾蛇”AIM-9G/9H,均是在该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3)AIM-9E

该型号由美国空军和福特航宇通讯公司于1955年9月开始改进,1962年投产、服役,1969年停产,共生产5000枚,均由库存的基本型改成。其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热电致冷硫化铅光敏元件和新的电子部件,与基本型AIM-9B相比,导引头的灵敏度和低空性能均有所提高,半圆形红外整流罩采用氟化镁制成,调制盘转速100Hz,跟踪角速度16.5°/s,框架角40°,工作时间20s,低空攻击范围扩大,引信亦作了修改。它是“响尾蛇”导弹海/空军分型发展的第一个空军型号,空军的“响尾蛇”AIM-9J/9N/9P,均是在该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4)AIM-9F

该型号由前联邦德国和博登湖仪器技术公司(FGW)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改进,1966年首次试射,1969年投产、服役。其主要改进之处,是换用新研制的二氧化碳致冷硫化铅光敏元件并用硅整流罩取代玻璃整流罩,提高了探测灵敏度、抗背景和热辐射干扰能力,使太阳盲区减至5°。在进一步改进中,换用了新的半导体电子器件,提高了对活动目标的跟踪角速度;换用了高冲量固体火箭发动机,增大了导弹的机动性。该弹总共生产15000枚,其中5000枚是在引进美国的“响尾蛇”基本型AIM-9B上,换装新研制的FGW Mod.2

导引头;6000枚则是按进一步改进合同,生产的新型AIM-9F(FGW2)导弹。

(5)AIM-9G

该型号由美国海军和雷神公司在AIM-9D基础上改进,1970年服役,交付海军2120枚。其主要改进之处,是导引头引入“响尾蛇扩展截获”工作方式,以提高前置截获能力,并获得离轴截获和跟踪能力,其余性能与AIM-9D相同。由于其性能改进不大,投产数目减少,转而生产新的改进型AIM-9H。

(6)AIM-9H

该型号由美国海军和福特航宇通讯公司在AIM-9D基础上改进,1972年服役,交付海军3000枚。其主要改进之处,是用固态电子器件取代真空电子管,提高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离轴截获和跟踪能力,导引头跟踪角速度增大到20°/s,舵机力矩增大到16dN,提高了机动性,缩短最小射程,采用连续杆式战斗部,适于高空使用。

(7)AIM-9J

该型号由美国空军和福特航宇通讯公司于1971年开始实施改进计划,到1975年共交付空军14000枚AIM-9J,均由库存的AIM-9B/9E 改成,每枚改进费用仅需7000美元。其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采用部分/全部固态电子器件,后者达到和超过AIM-9H的水平;采用切梢双后掠鸭式舵面,提高机动能力,随动系统响应时间为9H型的一半,转弯半径也小得多,除红外近炸引信外,还可选用主动激光引信。

(8)AIM-9N

该型号由美国空军和福特航宇通讯公司于1976年开始在AIM-9J型基础上改进,最初称之为AIM-9J1,1978年改称为AIM-9P,到1983年共交付空军7000枚AIM-9N。其主要改进之处,是全部采用固态电子器件,并用激光引信,提高可靠性和制导精度,其结构布局均未改动。

(9)AIM-9P

该型号由美国空军和福特航宇通讯公司于1978年开始实施出口改进型研制计划,到1983年共外销出13000枚AIM-9P,根据国外用户要求不同,分为AIM-9P1/2/3/4/5型,反映由低到高的性能改进水平。例如AIM-9P的后3种型号,均有全向攻击能力,第4种型号采用与AIM-9L相似的主动激光引信,第5种型号具有红外抗干扰能力。

(10)AIM-9K

该型号由美国空军和福特航宇通讯公司于1976年开始在9J型基础上改进,专门用于日本。其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锑化铟红外光敏元件,提高灵敏度。

(11)AIM-9L

该型号由美国海/空军于1971年开始联合改进,1977年投产,1978年服役,1986年停产,美国、日本和欧洲共生产16000枚以上。美国海/空军联合改进该弹,是为了提高导弹的通用性。“响尾蛇”系列从基本型AIM-9B开始,分为海军和空军两个型号系列,即海军的AIM-9C/D/G/H和空军的AIM-9E/J/N/P。这些型号处于同一性能水平,但海/空军不能互换使用,关键在发射架不通用,海军型发射架上装有致冷氮气瓶,空军型发射架不带氮气瓶,这也是区分两个系列的标志。

AIM-9L的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AN/DSQ-29全向导引头,内有氩致冷的锑化铟光敏元件,位标器由卡塞格伦旋转光学系统和位于其焦平面上的固定调制盘构成,进一步提高探测灵敏度,并保留“响尾蛇扩展截获”(SEAM)工作方式,具有全向探测、离轴截获和跟踪能力。此外,采用少烟、高比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为60s;舵面形状改为双三角形,弹翼加大翼展,改善横滚稳定性能,显著提高机动性能。该型弹不仅成为美国军方的制式装备,而且向国外大量出口,80年代初向日本和欧洲转让生产技术。

(12)AIM-9M

该型号由美国海/空军于1979年开始在AIM-9L基础上联合改进,1980年投入试生产,1982年投入批生产,到1986年生产总数超过3000枚,现仍在装备使用和生产中。该弹仍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新型MK36Mod11少烟固体火箭发动机,并提高导引头的抗红外干扰能力。因此,在性能上有飞跃发展,具有快速跟踪、离轴发射能力,最大射程增大、最小射程缩短,机动过载显著提高,能实施全向攻击,用于目视近距格斗空战;同时,根据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暴露出来的缺陷,着重改进了抗红外和闪光弹干扰能力。2002年10月,阿曼、阿联酋和捷克三国的空军,分别同美国政府签订了总经费超过3500万美元的购买该弹合同,用来装备阿曼和阿联酋空军的F-16战斗机,以及捷克空军的L-159战斗机。

(13)AIM-9R

该型号由美国海军和洛拉尔公司(前飞歌-福特公司、后福特航宇通讯公司)根据“先进响尾蛇”计划,于1986年开始在AIM-9M上研制,1988年开始载飞试验,拟在1992~1994年将首批5000枚AIM-9M改为AIM-9R。其主要改进之处,是早期改进型号采用视频CCD

器件导引头和带微处理机的跟踪装置,增大截获距离、提高抗红外干扰能力,并取消以前各型“响尾蛇”导引头所需的致冷器;后期改进型号采用视频/红外双模导引头,或者多元红外成像导引头,同时减小弹翼/舵面尺寸,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和气动阻力。但是,美国国防部曾在1992年下令海军停止研制该型导弹,要求美国海军和空军联合研制美国空军提出的AIM-9X导弹。鉴于后者进度推迟,AIM-9R 计划已经恢复实施,以满足海军近期装备需要。

(14)AIM-9S

该型号由美国空军和雷神公司于90年代初在AIM-9M上改进,随后进入空军服役,现仍在生产中。其主要改进之处,是提高导引头灵敏度和抗红外干扰能力,换装少烟固体火箭发动机,加大战斗部重量。其结构和性能与AIM-9M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战斗部稍大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

AIM-54“不死鸟”(Pheni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