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0.5/空 20分不定项选择:两分/题 20分名词解释:2分/个 20分简答:5分/题 25分问答论述:15分/题

友情提示:要结合着ppt理解背诵

第一章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学

1、疾病概念:疾病是集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

斗争过程,表现为集体生命活动障碍,对畜禽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二)疾病的分类(选择、填空)

1、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可把疾病疾病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2、按疾病的经过:急性病、慢性病、亚急性病

(三)疾病的经过

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称为病程,分为四个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

3.明显期

4.转归期

(四)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三种形式

二、病因学

(一)病因是指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包括1、外因 2、内因 3、诱因(二)疾病的分类

1.疾病发生的外因分为五大类:(1)机械性因素;(2)物理性因素;(3)化学性因素;(4)生物性因素;(5)营养性因素

2.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1)机体的感受性: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由于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形成集体的一般特性,如种属,品种,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营养的差异,对疾病的反应亦不同;

(2)集体的抵抗力:机体防御致病因素的能力;

①主要有机体的防御结构

A.浅部屏障: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B.深部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脏、肾脏、血脑屏障

②机体的免疫性:生物体识别我物质排斥异己物质,已达到维持机体自身稳定

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对致病因素具有感受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但是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所引起,而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疾病对机体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通过体液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四)疾病的因果转化规律: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是某种原因的结果,原因和结果不断地在相互作用中更换着位置。

以感冒为例概括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发热→头痛→浑身酸痛→流涕→寒战→干咳→呕吐

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

第一类血液循环障碍

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指休克和心脏功能不全;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包

括充血、缺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填空)

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

血量、血流速度发生变化—充血和缺血

心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受到破坏—出血

血管腔受阻硬气的变化—血栓、栓塞、梗死

一、充血【与静脉充血的比较】

(一)动脉性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动脉充血,简称充血。肉眼观:体积大、鲜红、温度上升、机能加强

1、动脉性充血的原因

(1)物理性因素:温热等物理性因素

(2)化学因素:酸碱等化学因素

(3)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4)机械性:如摩擦

2、病理性充血类型

A、炎性充血: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

B、贫血后充血:减压后充血

3、结局对机体的影响

(1)短时间的轻度充血,对机体影响不大,出去原因即可恢复;(脑补充血高血压——脑出血)

(2)长期持续性充血时,往往继发淤血,会引起不良后果;

(3)充血对机体的有利影响:能使局部组织血流加速,营养物质输入增多,代谢旺盛,改善血液循环,可增强抗病能力。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或发绀。

肉眼观:静脉性充血(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体积肿大,机能减退,表温降低。

1、静脉性充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肿瘤、肠套叠

②静脉阻塞:血栓形成

③心衰:又→全身淤血,肝;左→肺淤血

3、静脉性充血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短时间的淤血,不发生显著后果,若引起淤血的原因长期存在,则淤血将逐渐加重,淤血的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可使局部出现(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硬化

左心衰→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

右心衰→体静脉回流受阻→肝淤血或全身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后,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含铁血黄素,这种胞质内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时出现。

槟榔肝:发生肝淤血时,肝脏肿大,包膜紧张,切面肝小叶中心淤血呈紫红色,周围呈黄褐色,这种红黄相间的结构,状似槟榔,故称槟榔肝。

二、出血

【出血的原因以及它们的区别】

1、出血的原因主要有破裂性出血和渗透性出血

①破裂性出血:是由于血管壁受损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常见于外伤,炎症,肿

瘤及血管硬化。

病理变化:A、内出血:血肿、积血

B、外出血:呕血、咯血

渗出性出血:是指血管壁无明显变化的解剖学变化,红细胞和血液成分通过通透性增高的血管壁出血管。常见于中毒、某些传染病及维生素C缺乏。

病理变化:A、内出血:淤血、瘀斑、出血性浸润(出血性素质)

B、外出血:血尿、血便

2、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1)小出血,出血量少,完全吸收

(2)急性大出血,失血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必须进行紧急抢救,否则后果严重。

(3)长期慢性出血,可致全身性贫血。

(4)血肿可压迫组织,引起压迫性萎缩。

三、血栓的形成

1、概念: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凝固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则是该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2、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1)心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内膜下胶原纤维:①血小板反复凝集②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

(2)血流缓慢,涡流形成: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②血液粘滞性增加

(3)血液凝固性增高

3、血栓的结局:软化、机化、钙化

【概念】机化: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逐渐溶解、吸收、取代血栓,称为血栓的机化。

四、栓塞

概念: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常见的栓子有脱落的血栓、脂肪滴、气体、肿瘤细胞、寄生虫或虫卵、细菌团块

五、梗死

1、概念: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2、原因:动脉受压、动脉阻塞、动脉痉挛

3、梗死的分类及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见于肾、脾、心、脑,梗死区缺血、细胞蛋白凝固而呈苍白色,病灶呈锥体形,贫血性梗死——心、肾、脾梗死,梗死灶内明显出血,暗红色或紫黑色出血

第二类物质代谢障碍的局部变化

当动物机体发生疾病时,动物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基质和纤维)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引发代谢功能障碍。研究这些病变的原因、机理、和结局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体代谢障碍引发的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包括:

(一)萎缩 (二)变性(三)坏死 (四)其他:钙化、结石

(一)萎缩

1【概念】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提及的缩小,伴随功能减退。

2、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指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某些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如胸腺、性腺、子宫、乳腺的萎缩。

病理性萎缩: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缺营养→全身萎缩(长期饲料缺乏或消化道疾病)

②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

③废用性萎缩——长期卧地→肌肉萎缩

④内分泌性萎缩——脑垂体肿瘤→肾上腺萎缩

⑤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肌肉麻痹

3、病理性萎缩的病变:

肉眼观:器官均匀缩小,重量减轻。镜下: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

4、病理性萎缩的结局:

(1)轻度萎缩→病因去除→恢复正常

(2)持续性萎缩→细胞变性、坏死

(二)变性

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其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

常见的变性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

(三)坏死

多种刺激因子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伤,导致细胞死亡。细胞死亡表现为:坏死、凋亡。

坏死: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干燥坚实,凝固性坏死还有两种特殊类型

(1)蜡样坏死(纤维蛋白坏死):纤维蛋白凝固所致,心肌组织的凝固性坏死,眼观坏死的心肌组织浑浊、干燥、灰黄色。镜检可见心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肌核溶解、破裂或浓缩;胞浆红染均质无结构,称为蜡样坏死。(2)干酪样坏死:蛋白质与脂肪凝固所致,结核杆菌引起的凝固性坏死,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崩解彻底,并含有较多的脂质。坏死组织切面上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其外围有包囊,坏死物呈灰黄色乳酪样;镜检可见干酪样坏死组织固有的结构完全破坏,实质细胞和间质彻底崩解,呈粉红染无定型颗

粒状物质,称为干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分解成液体

3、坏疽:坏死组织发生腐败: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坏死的病理变化:细胞核变化是主要的形态学变化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三)炎症

1、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防御反应为炎症。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根据炎症的局部基本变化课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填空)

2、引起炎症的原因:

凡能引起组织损伤的因子均可引起炎症(致炎因子)

物理性因子:高温、烧伤、紫外线

化学性因子:包括外源性(强酸、强碱)和内源性化学物质(胃酸过多、代谢产物氨、尿素等)

生物性因子①细菌-毒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和坏死②病毒-细胞内繁殖、细胞代谢及功能失常

坏死组织:新鲜梗死灶周边出现充血出血带

异常反应和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

炎症的原因——内因

全身状态:炎症与机体对损伤因子的敏感性和自身状态密切相关,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

局部因素: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也能影响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3、炎症的临床表现——局部表现

炎症的局部临床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①红、热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

②肿是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学些成分渗出引起。炎症后期的增生也可以引起

组织器官肿大。

③痛:因渗出物压迫和某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

④功能障碍:因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如肺炎

影响气血交换从而引起缺氧和呼吸困难等。

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的全身反应

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等。

①发热:当病原体蔓延入血时表现:炎症介质是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降低:致热源的作用,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时,末梢血白计数增多,主要由IL-1(白细胞介素)

和TNF(肿瘤坏死因子)引起骨髓中白细胞储存库释放加速;而且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加,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核左移”持续稍久的感染还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

③某些病毒性疾病和伤寒等炎症还能出现末梢白细胞计数降低。

4、炎症的类型:

(1)变质性炎

定义:以变质变化为主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症,渗出、增生改变轻微;

①多见于急性炎症,常有严重感染和中毒引起。

②主要发生于肝、肾、心、脑等实质器官,导致功能障碍。

(2)渗出性炎

渗出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成分(液体、蛋白质、血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间隙、体腔、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白细胞、抗体输送到炎症灶,发挥防御作用。是以渗出为主的炎症。

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卡他性炎。

(3)增生性炎

这是以组织及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变质和渗出都较轻微,多为慢性。可分为:

A、非特异性增生性炎:急性增生性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伤寒、乙型脑炎)和

慢性增生性炎(肝硬化和炎性息肉)

B、特异性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5、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痊愈

大多数炎症病变能够痊愈

1、完全痊愈:在炎症过程中,清除病因,溶解吸收少量的坏死物和渗出物,通

过周围健康细胞的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如炎症坏死灶的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疤痕,不

能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二)迁延不愈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时间内清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地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

(三)蔓延扩散

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性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

①部蔓延

②淋巴道扩散

③血道扩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6、炎症的利与弊

利:(1)类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过程,通常对机是有利的,是最重要的保护反应。(2)如果没有炎症反应,感染将无法控制,器官和组织的损伤会持续发展,创伤不能愈合。

弊:(1)严重的过敏反应将危及动物性命。

(2)心包腔内纤维素渗出物机化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影响心功能。

(3)脑实质或脑膜的炎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甚至形成脑疝致使生命中枢受压而造成动物死亡。

第三节常见症状病理学

一、发热

1、概念:恒温动物机体在致热源的刺激下,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从而引

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2、发热的机理:当热源刺激物进入机体,首先刺激局部组织和血管内的感受器,

使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体温调节中枢;另外,白细胞吞噬了外源性致热源后,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液到达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一方面通过体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增强物质代谢,产热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表面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此外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垂体,促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强物质代谢和体表血管收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3、发热的原因

1.传染性致热源

(1)外源性致热源:①细菌②病毒③真菌④螺旋体⑤疟原虫

(2)内生性致热源(EP):即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①致热素②白细胞致热源

产致热原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

2.非传染性致热源

(1)异体蛋白质致热源:抗原抗体复合物

(2)药物致热源: 咖啡因、烟碱、苯乙胺等

(3)激素性致热源: 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类固醇;

(4)神经性致热源: 神经损伤

根据每天早晚测量体温绘成的曲线,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种热型:

*稽留热: 体温升高超过1℃以上,稽留,昼夜温差不超过1℃,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弛张热:体温升高超过1℃以上,昼夜温差超过1℃,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间歇热: 发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间隔时间短(几h至三五d).

*回归热: 发热与正常体温交潜出现,间隔时间长(7—20d).

6、发热期机体的变化

【1】、发热时的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增强!

①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乳酸增多;

②脂肪: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不彻底,出现酮血症、酮尿、消瘦;

③蛋白:肌肉和内脏器官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血液游离氨基酸、肌酐增多

④维、矿:长期发热,物质代谢加强,使参与酶系统组成的维、矿消耗增多, 发

生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C) 。

【2】.发热时的生理机能变化

(1)中枢神经系统(CNS):

A. 轻度发热—兴奋不安、头疼、头晕;

B. 高热—精神沉郁、烦躁、惊厥、抽搐、昏迷

(2)交感神经兴奋+血液温度升高,导致

①心血管:心率加快;

②呼吸:加深加快或浅表;

③消化: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壁蠕动减慢、便秘;

④泌尿系统:尿量由少到多

7、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发烧程度怎么应付)

(1).中、低度发热有利于机体清除有害的致病因素,提高机体防御功能。(2). 高热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肺负荷加重、负氮平衡、甚至休克等。T>40度时,心脏功能不全,必须及时解热。

(3).解热措施:

【1】物理解热:冰带、冰帽冷敷头部,酒精擦浴四肢

【2】药物解热:高热时采用,通过全身大量出汗而达到降温目的,注意补充糖盐水(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氨基比林)

二、贫血

1、概念: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

2按发病原因,贫血可分为三大类 :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障碍性贫血

3、贫血机体的变化:A、血红蛋白数量减少B、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稀薄C、

红细胞形态异常

贫血症状——临床症状:

1)急性失血性贫血特殊症状:粘膜苍白、血压低、脉搏细速弱、耳尖与四肢厥冷、全身颤栗

2)慢性失血性贫血特殊症状:肝脾和淋巴结出现造血灶

3)溶血性贫血特殊症状:黄疸

4)营养性贫血特殊症状:HB和RBC少,血液稀薄、瘦

5)再生障碍性贫血特殊症状:红、白细胞与血小板均少

4、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贫血——全身缺氧——各器官系统机能障碍

1.神经系统:能量代谢最为活跃——最敏感,可导致意识障碍和全身机能障碍;

2.循环系统:心跳快;

3.呼吸系统:呼吸急促;

4.消化系统:胃肠蠕动缓慢;

5.运动系统:肌无力

三、水肿和积水

概念: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在浆膜腔内蓄积过多的液体时,称为积水。

(一)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细胞间液生成过多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4)淋巴回流降低

(5)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2、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全身水肿)

(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3、内分泌失调

(1)醛固酮分泌失调

(2)抗利尿激素分泌及释放增多

(二)水肿的类型

1.心性水肿: 心力衰竭引发。水、钠滞留,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

2.肾性水肿: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称为肾性水肿,以机体组织疏松部位表现明显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肾排水排钠减少3、营养性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下。(1)营养不良(2)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

4、炎性和中毒性水肿。(1)毒物或炎性产物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大(2)组织蛋白质分解产物蓄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5.肝性水肿,(1)肝硬化:

结缔组织增生—压迫肝静脉—肝静脉淤血—肝腹水;

(2)肝门静脉受阻—腹腔小器官,静脉淤血

6.脑水肿,1)血管源性脑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大;(2)细胞毒性脑水肿:能量代谢障碍;(3)积水性脑水肿:脑脊液不能正常吸收

(三)水肿的病理变化

1.体积增大,组织间隙加大和滞留多量水肿液.

2.紧张度增加,弹性减小,指压留有压痕.

3.组织多贫血而苍白.

4.切面有透明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流出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轻度水肿除去病因后可恢复;

2.重度水肿或发生在重要器官的水肿,常因水肿液的压迫和组织的缺营养和氧气而致死;

3.水肿组织上的防御能力降低,易感染;

4.组织再生能力减弱,发生损伤后不易愈合.

四、休克

1、概念:休克为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主要特征是重要脏器微循环灌流障碍和细胞与器官功能代谢障碍所致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休克的类型:(1)失血性休克(2)损伤性休克(3)中毒性休克(或称感染性休克)(4)过敏性休克(5)心源性休克

3、休克发生的原因(选择或填空):全身血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血量减少、血管容量增加。

4、休克的分期

休克以微循环障碍为标志,分为三期:(1)微循环缺血期(2)微循环淤血期(3)微循环凝血期

(1)细胞损伤

1)代谢障碍:组织缺氧,ATP产生障碍;糖酵解加强,代谢性酸中毒;

2)细胞损伤与死亡:ATP不足,钠泵失灵,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崩解;溶酶体破裂。

TNF、IF-1、H2O2、NO非致死量导致细胞凋亡,致死量导致细胞死亡。

(2)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肺----早期呼吸加速,晚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肾----急性肾衰;

肝----功能障碍;

消化道----功能障碍;

心----心力衰竭;

其它:脑、免疫、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等。

多器官衰竭----感染、创伤或休克引起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6、休克的防治与治疗

1)扩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

2)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缩血管药物,扩血管药物;

3)纠正酸中毒;

4)防止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五、败血症

1.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

●患者除有严重的毒血症临床表现外,还常出现皮肤、粘膜的多发性出血斑点和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此时血液中常可培养出致病菌。

2.菌血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防御机构,侵入血循, 但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明显毒血症症状。

●在菌血症阶段,肝、脾、骨髓的吞噬细胞可组成一道防线,以清除病原体。

3.毒血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局部进行繁殖,其所产生的毒素,被大量吸收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称为毒血症。

●临床上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

●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

●严重时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4.脓毒败血症:病原菌是化脓菌,通过形成的细菌性栓子而进入各器官,并在这些器官中形成新的转移性化脓灶的现象.

●此时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同时还在一些器官(如肾、肺、肝等)形成多个脓肿。这些脓肿通常较小,较均匀散布在器官中。

●镜下,脓肿的中央级尚存的毛细血管或小血管中常见到细菌菌落,说明脓肿是由栓塞於器官毛细血管的化脓菌所引起,故称之为栓塞性脓肿或转移性脓肿。

(一)败血症的原因和机理

1.败血症的病原

(1)传染性病原体:几乎所有的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都能发展为败血症. (2)非传染性病原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

2.败血症的发病机制(1)细菌性因素(2)机体因素(3)致病菌和机体的作用(1)细菌性因素

G+(以金葡菌为例):能产生许多酶和毒素

①表皮剥脱毒素: 皮肤损害。

②肠毒素: 肠毒素F可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③透明质酸酶: 降解细胞外基质,有利于扩散。

④脂酶: 增强细菌在脂肪组织中生存。

⑤血浆凝固酶: 抗吞噬,使其免于抗生素的作用。

⑥溶血素: 破坏细胞膜,导致溶血。

G—(以大肠杆菌为例): 释放内毒素

①发热

②血管内皮损伤

③激活补体、激肽、纤溶和凝血四大系统

④诱生TNF-a和IL-1,导致休克

(2)机体因素

1) 中性粒细胞减少;

2) 某些药物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及细胞毒类);

3) 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4) 某些基础病(如肝硬化, 尿毒症);

(二)败血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大题)

据病原不同可分为传染型和感染型两种类型:

1.传染型败血症:

A.患畜出现全身病理过程,严重中毒和物质代谢障碍,各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

B.尸僵不全,易发生尸腐,氧化不全的代谢产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缺氧和酸中毒,动物死后血凝不全.

C.溶血和肝脏机能障碍时,可造成胆色素沉积,可视粘膜及皮下组织黄疸.

D.机体各部浆膜,粘膜,器官的被膜下和实质内,见有点状或斑状的出血灶,皮下浆膜下和粘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浆液性出血性浸润,体腔内有积液.

E.脾脏肿大2—4倍,黑紫色,质地松软,易碎,严重淤血甚至出血,通常也称之为"败血脾".

F.淋巴结充血,出血,水肿,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等,有时淋巴组织可有明显的增生. H.实质器官肝,肾,肺,心发生充血,出血,水肿,颗粒变性、脂肪变性等.

败血症病理变化:体表弥漫性发绀、出血;颈部放血,流出紫色不凝固血液;肝脏体积增大,紫色;严重淤血并有出血斑;肠淋巴结出血,

2.非传染病型败血症:

又称为感染创型败血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创伤败血症:淋巴管炎、静脉炎

(2)产后败血症:化脓或腐败性子宫炎

(3)脐败血症:出血性化脓性炎

第三章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诊断学基础

1基本临床检查方法6种: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一)问诊

【1】概念--以询问的方式,听取饲养管理人员关于动物发病情况和经过的介绍。

【2】内容:

(1)现病例:①发病时间与地点②疾病的表现③病的经过④饲养人员估计到的致病原因⑤畜群的发病情况

(2)既往历:①垂直传染②水平传染③缺乏症

(3)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 ①饲料品质不良。②日粮配合不当。③饲料加工调制不当。④饲料霉变。⑤饲料及饲养制度突变。⑥畜舍卫生和环境条件。⑦动物的使役情况及生产性能。

【3】注意事项:对问诊材料的估计,应抱客观的态度,既不应绝对的肯定,又不能简单的否定,而应将问诊的材料和临床检查的结果加以联系,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提出诊断线索。

(二)视诊

【1】概念:用视觉观察病畜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视诊的方法:①对大动物、凶猛动物的视诊,检查者应距离动物2米远,环绕动物边走边观察。②集约化养殖场动物的视诊,应先畜群、后个体。【3】视诊的检查范围①动物外貌②精神状态③姿势与步态④表被组织⑤生理活动异常(二便、分泌物)

【4】视诊的意义:视诊之所以重要,不仅只因其简单、易行、可靠,而

且通过临床的视诊观察,根据所发现的症状变化,一般可为进一步的诊查提供深入的线索。

(三)触诊

【1】概念:检查者用手或借助于探管、探针等检查器具对被检部位组织、器官进行触压和感觉,以判断其有无病理变化。

【2】触诊的方法:

①浅部触诊:

方法一:检查者用手指检查欲检部位。主要检查皮肤弹性、肿胀、疝、局部肿胀物、浅表淋巴结、动脉脉博。

方法二:检查者用手掌检查欲检部位。主要检查湿度、肿胀、心搏动。

方法三:检查者用手背检查欲检部位。主要检查皮肤温度。

②深部触诊:

方法一:按压触诊 ---检查者用手掌按压欲检部位。主要检查腹腔器官状态。方法二:冲击触诊---检查者一手握拳,连续按压欲检部位。主要检查腹腔深部器官状态。

方法三:切入触诊---检查者一手四指并拢,触压欲检部位。主要检查被胸廓保护下的腹腔器官、胸腔器官。

【3】触感:

----捏粉感(面团感):感觉稍柔软,如压生面团,指压留痕,除去压迫后慢慢复平。

----波动感:柔软而有弹性,指压不留痕,进行间歇性压迫时有波动感。

----坚实感:感觉坚实致密,硬度如肝。

----硬固感:感觉组织坚硬如骨。

----气肿感:感觉柔软而有弹性,并随触压而有气体向邻近组织穿动感,同时可

听到捻发音。

【4】触诊应用范围

----体表状态:温度、湿度、皮肤弹性

----某些器官的活动情况:心搏动

----腹部触诊:胃肠内容与形状

【5】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必要时对动物进行适当保定。

--触诊检查大动物四肢和下腹部时,检查者一手放在适当部位作为支点,另一手按自上而下、从前向后的顺序逐渐接近触检部位。

--检查某部位敏感性时,应本着先健区后病区,先周围后中心,先轻触后重触的原则进行,并注意与对应部位或健区进行比较。

(4)叩诊

【1】概念:叩击动物体表某一部位,使之发生振动并产生声音,根据所产生声响的特性来推断被检组织、器官的状态及病变性质。

【2】叩诊的方法:

直接叩诊:检查者用手或叩诊锤直接叩击被检部位,以判断病理变化。

间接叩诊:锤板叩诊,指指叩诊

【3】叩诊音

基本叩诊音:

--浊音:叩击柔软致密及不含气组织器官时所产生声响,其特点是音调较高、音响较弱、震动持续时间较短。

—清音:叩击具有较大弹性和含气组织器官所产生的声响,其特点是音调低、音响较大、震动持续时间较长。

—鼓音:叩击含气较多器官所产生的声响,其特点是和谐的低音,与清音相比音响更强,震动持续时间也较长。

过渡音响:

—半浊音:清音与浊音之间的过渡音响。

—过清音:清音与鼓音之间的过渡音响。

【3】应用范围----检查表在体腔状态。

----检查含气器官的状态。

----推断某些器官的位置、大小、形状等。

【4】注意事项

--环境安静

--间接叩诊时手指或叩诊板与被检部位密贴。

--每点连续叩击2~3次。

--对深在器官用强叩诊,浅在器官轻叩诊。

--叩诊对称性器官发现异常叩诊音时,则应左右或与健康部对照叩诊加以判断。

(5)听诊

【1】概念:利用听觉,判断体内某些器官机能活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与疾病的关系的诊断方法。

【2】听诊的方法

直接听诊法:一般先与动物体表上放一听诊布做垫,然后用耳直接贴于动物体表的相应部位进行听诊。

间接听诊法:检查者正确戴上听诊器,一手按在动物某一部位作支点,另一手持集音头密贴欲检部位仔细听诊

【3】应用范围

----心血管系统:心音

----呼吸系统:咳嗽音、呼吸音

----消化系统:蠕动音

【4】注意事项

--安静环境下进行

--检查者注意力要集中,听诊的同时注意观察动物的行为。

--听诊器的接耳端,要适宜的插入检查者的外耳道,集音头要密贴检查部位,但不应过于用力压迫。

--避免意外杂音的产生。

(6)嗅诊

【1】概念:通过嗅觉,判断病畜呼出气、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病理产物的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的诊断方法。

【2】嗅诊的方法----检查者一手搧动空气,嗅闻气味。

第二节整体及一般检查

一、营养

营养水平可以划分为营养良好、营养中等、营养不良三类。

营养良好的标志——肌肉丰满,被毛光泽,皮下脂肪充盈,骨骼、棱角不突出。营养缺乏的表现——被毛蓬乱无光,皮肤缺乏弹性,骨骼表露明显,消瘦。

二精神状态

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兴奋是中枢神经机能亢进的结果,表现:轻度为惶恐不安,重度为狂躁不驯。抑制是中枢神经机能底下的结果,表现:轻度抑郁,中度嗜睡,重度昏迷。

三、皮肤被毛检查

1.被毛健康----被毛整洁,有光泽。禽:羽毛平顺而光滑。

被毛异常----被毛蓬乱无光换毛迟缓:营养不良,局限性脱毛:皮肤病、外寄生虫病、禽啄癖

2、皮肤异常

颜色: ----苍白:贫血

----黄染—溶血性黄疸:寄生虫病(附红细胞体病)、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肝细胞性黄疸(中毒、病毒)、阻塞性黄疸(胆管结石)

----发绀:心衰、呼吸器官疾病、中毒

----发红:出血—猪瘟,充血—猪丹毒、热性病。

3、眼结合膜检查

潮红----单眼潮红:局部结膜炎

----弥漫性潮红:热性病、传染病

---树枝状充血:心机能不全

4、粪便气味、颜色、混合物的异常诊断

气味----腐败味:肠炎

酸臭味:消化不良

颜色----灰白色:白痢

黄色:黄痢

红褐色:红痢、球虫、猪痢疾

黑色:肠管出血、鱼粉中毒

绿色:新城疫

混有物----饲料碎渣:消化不良

有血细胞:出血性肠炎

有脓汁:化脓性肠炎

脱落肠黏膜:坏死性肠炎

虫体、虫卵:寄生虫病

5、尿液的感官检查

气味----氨臭味:尿液储存于膀胱内过久。

膀胱炎、尿道阻塞

----腐败味:膀胱尿道坏死性炎症

溃疡、脓肿

----酮味:尿液呈烂苹果味

酮血症

----药味:樟脑味

——色泽新鲜尿液呈浅黄色

白色尿:白色尿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和盐类尿

蓝色尿:霍乱、斑疹伤寒、原发性高血钙症、维生素D中毒

绿色尿:尿内有绿脓杆菌滋生或胆红素尿放置过久氧化成胆绿素黄色尿:指尿呈黄色或深黄色

黑色尿:黑色尿比较少见,常常发生于急性血管内溶血

色深、量少:热性病、脱水

色浅、量多:饮水过多

深黄色如浓茶:肝炎、胆道阻塞

药物色:VB2(黄色或深黄色)、消炎药(浅绿色)

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脂肪尿

兽医免疫学复习题

绪论 1.免疫、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的概念。 答:免疫的传统概念:是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反应。 免疫监视: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2.简述免疫的基本特性及基本功能。 答: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已:对自身组织成分不起反应,对非己成分则发生明显反应; ②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对抗原物质极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别;③免疫记忆: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 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阻止病原微生物侵人机体,避免疫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功能。②免疫自身稳定: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③免疫监视: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3.筒述免疫学在畜牧兽医临床上的应用。(了解) 答:1.免疫学诊断;2.免疫学预防;3.免疫治疗。 第一章 1.何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构成? 答:免疫系统是指机体内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物功能系统。 构成:①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②免疫细胞;③免疫相关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作用。)中枢性免疫器官或外周性免疫器官包括哪些?有何作用? 答: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⑴中枢免疫器官是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①骨髓具有造血和免疫两方面功能,与免疫有关的红髓主要分布在管状骨的两头,其中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又称造血母细胞)具有分化潜力的祖先细胞。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能使幼稚的小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③法氏囊是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 ⑵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①淋巴结的功能:a.滤净化淋巴液;b.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c.淋巴细胞再循环,血液—淋巴结—胸导管—血液。②脾脏的功能:a.血液滤过作用; b.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c.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 d.制造和贮存血细胞; e.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③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发挥局部和免疫功能。 3.何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免疫细胞有哪几种? 答: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只有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如T、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 免疫细胞有:①免疫活性细胞,如T、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②抗原提呈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③其他免疫细胞,如粒细胞、K、NK、D、N等细胞。 4.简述T细胞的来源、亚群及功能。(重点) 答:来源: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首先分化为前T淋巴细胞,前T淋巴细胞进入胸腺后,在胸腺素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成熟T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参与细胞免疫应答。亚群:①辅助T细胞[Th]:辅助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及合成抗原的作用;②抑制T细胞[Ts]: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调节免疫的作用;③细胞毒T细胞[Tc]: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④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T细胞功能:①参与细胞免疫;②参与免疫调节;③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④释放淋巴因子。

免疫学 免疫试卷

每个年级兽医免疫学课程考试结束后,提供考试试卷二套(A、B卷),并同时 提供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 2006 ~2007 学年秋季学期 兽医免疫学课程考试试题 (A卷) 考生诚信承诺 1.本人清楚学校关于考试管理、考场规则、考试作弊处理的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2.本人承诺在考试过程中没有作弊行为,所做试卷的内容真实可信。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免疫系统是由▁▁▁▁▁▁▁▁、▁▁▁▁▁▁▁▁和▁▁▁▁▁▁▁▁组成。 2.IgG铰链区位于▁▁▁▁与▁▁▁▁功能区之间的区域,其补体结合位点位于▁▁▁▁区域。 3.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为▁▁▁▁▁▁▁▁和▁▁▁▁▁▁▁▁,它们的C3转化酶分别为▁▁▁▁▁▁和▁▁▁▁▁▁。 4.细胞因子通常以▁▁▁▁▁▁或▁▁▁▁▁▁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和(或)邻近细胞,也可通过▁▁▁▁▁▁方式作用于远处的细胞。 5.在体液免疫应答中,B细胞分化成熟为▁▁▁▁▁▁▁,分泌▁▁▁▁▁▁▁发挥免疫效应。 6.交叉反应的出现是由于▁▁▁▁▁▁▁的存在。 7.琼脂双向单扩散与电泳相结合建立的免疫检测方法称为▁▁▁▁▁▁▁▁,琼脂双向双扩散与电泳相结合建立的免疫检测方法称为▁▁▁▁▁▁▁▁。 8.表面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有▁▁▁▁▁▁▁▁和▁▁▁▁▁▁▁▁。

9.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包括▁▁▁▁▁▁▁▁、▁▁▁▁▁▁▁▁和▁▁▁▁ ▁▁▁▁。 10.在本质上,任何一个完整抗原均可看成是▁▁▁▁▁▁▁与▁▁▁▁▁▁▁ 的复合物。 11.免疫球蛋白特殊的分子结构包括▁▁▁▁▁▁▁、▁▁▁▁▁▁、▁▁▁▁ ▁▁。 12.根据细菌各部分构造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将细菌抗原分为菌体抗原、▁▁▁▁▁▁、▁▁▁▁▁▁和菌毛抗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免疫是指()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 B.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C.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 2.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A B.IgG C.IgM D.IgE 3.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细胞因子可能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B.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 高度特异性 C.细胞因子间无相互作用 D.细胞因子只能由活化之后的免 疫细胞分泌 4.关于MHC-1类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存在于巨噬细胞上 B.只存在于淋巴细胞上 C.只存在于白细胞上 D.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 细胞上 5.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花环的是() A.T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嗜酸性粒细 胞 6.CD4+ TH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B.吞噬抗原性异物 C.加工处理抗原 D.免 疫调节作用

兽医畜牧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基因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上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基因位点上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 遗传力:指数量性状加性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它代表度量总方差内由基因的平均效应引起的那部分,这正是确定亲属间相似程度的部分。 重复力:指同一个体某性状各次测量值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畜牧许多生产性状在终身是可多次度量的。 遗传相关:是由基因多效性和基因连锁引起;可根据亲属间的表型资料进行间接仿测。 表型相关:是反映同一头动物两个性状之间的相互联系,课根据观测到的表型值做出估计。饲料报酬:平均增重1Kg所需要的平均日采食饲料的量,=平均日采食饲料量(Kg)/平均日增重量(Kg) 绝对生长:是在一定时间的增长量,是生长速度的标志。 相对生长:是用增长量与原来体重的比率来代表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生长强度。 杂种优势:不同种群的家畜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 同质选配:就是选用性状相同,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优秀公母畜来配种以期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 异质选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用具有不同优异性状的公母畜相配,以期获得兼有双亲不同优点的后代;另一种是选择相同性状但优劣程度不同的公母畜相配,即以优该劣,以期后代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眼肌面积:猪一般以最后一对腰椎间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作为眼肌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度*宽度*0.7cm(或者0.8cm)。眼肌面积越大,其瘦肉率越高。 精子活率:指精子中呈前进运动所占总精子的百分率。 人工授精:是用器械采取雄性动物的精液,再用器械把精液注入到发情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以代替雌雄动物自然交配的一种方法。 性成熟:雄性动物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发育趋于完善,雄性达到能够产生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并有完全的性行为的时期,雌性表现完全的发情特征,排出能受精的卵母细胞,以及有规律的发情周期。雄性性成熟通常比雌性迟一些。 世代间隔:他一双亲产生种用子女时的平均年龄来计算的,即从这一代到下一代的平均年数。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发情:雌性动物到一定年龄后,每隔一段时间,卵巢内就有卵泡发育,逐渐成熟而发生排卵,雌性动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殖器官及行为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精神不安、食欲减退、阴门肿胀、流出黏液,愿意接近雄性动物,接受雄性动物或其他雌性动物的爬跨等。发情周期:初情期后的雌雄动物,在繁殖季节,生殖器官及整个机体都会产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直至性机能停止为止。这种周期性的性活动称为发情周期或性周期。 二、填空题 1、细胞分裂间期可分为(生长前期)、(DNA合成期)、(生长后期)三个时期 2、多性状的选择方法主要有(顺序选择法)、(独立淘汰法)和(综合选择指数法)。 3、按家畜生产力性质划分,家畜品种可分为(专业品种)和(兼用品种)两大类。 4、动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明显地分为(胚胎期)和(生后期)两个时期) 5、品系建成以后,可以从(合成新的品系)和(利用杂种优势)两方面加以利用。 6、睾丸的作用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7、哺乳动物的排卵类型可分为(自发性排卵)和(诱发性排卵)两种。

免疫学试题库 (15)讲课稿

免疫学试题库(15)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一、单项选择 1. 与自身免疫耐受形成无关的机制是: A. 克隆清除 B. 克隆不应答 C. Treg细胞的抑制作用 D. 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 E. 补体系统功能不全 2.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 口服 B. 皮下注射 C. 静脉注射 D. 肌肉注射 E. 腹腔注射 3.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在于: A. 前者为人工诱导 B. 后者为人工诱导 C. 前者为抗原特异性 D. 后者为抗原特异性 E. 两者无差别 4. 哪一个分子与BCR交联后传递抑制性信号: A.TCR B.FcμR C.FcγRⅡ-B D.CD19 E.CD21 5. 免疫耐受的定义是: A. 非特异性免疫低反应 B. 机体对某种抗原特异的不反应性 C. 机体免疫系统受损伤 D. 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E. 机体免疫抑制的同义词 6. 对抗原致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是: A. 抗原剂量太高或太低都可导致免疫耐受 B. 单体抗原较其聚体容易导致免疫耐受 C.特殊抗原表位及抗原表位的变异均可导致免疫耐受 D.不易被Mφ处理提呈的抗原易致免疫耐受 E. 静脉注射单体抗原不易致免疫耐受 7. 对胸腺微环境内T细胞中枢耐受形成描述错误的是: A. 需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TCR-CD3)阶段

B. TCR需与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 C. 通过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 D. 可消除所有自身抗原应答的T细胞克隆 E.可显著减少生后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8. 口服免疫原最不可能建立的是: A. 局部胃肠黏膜免疫耐受 B.全身免疫耐受 C. 免疫分离 D.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 E.外周B细胞免疫耐受 9. 导致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的因素有: A.肿瘤特异抗原及相关抗原密度低 B. 肿瘤细胞MHC分子表达下调或丢失 C. APC的B7、CD40下调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10. 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可达脱敏目的是因为: A.可诱导IFN-γ及TGF-β产生 B.抑制IgE型抗体的产生 C.促进IgG的产生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11. 关于B细胞形成的耐受,以下哪是正确的: A. 需要低剂量TD抗原诱导 B. 诱导成功所需时间短 C. 耐受状态持续时间短 D. 需要低剂量TI抗原诱导 E. 容易形成耐受 12. 关于免疫耐受哪点是对的: A.免疫耐受即免疫抑制 B.免疫耐受与非特异性免疫密切相关 C.对所有抗原均不产生应答 D.对特异性抗原产生不应答 E.耐受不具有抗原特异性

兽医免疫学试题库.docx

兽医免疫学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填空题答案 1.能够通过人和兔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在黏膜免IgG ,分泌型 IgA , IgM 疫中起重要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 球蛋白是▁▁▁▁▁。 2. B 细胞分化的终末效应细胞是▁▁▁▁▁,介导▁▁▁▁▁免浆细胞,体液;细胞,杀伤疫; T 细胞介导▁▁▁▁▁免疫,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性,迟发变态反应性 ▁▁ T 细胞和▁▁▁▁▁ T 细胞。 3.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发生▁▁▁▁▁。肿瘤 4.半抗原只具有▁▁▁▁▁原性,不具有▁▁▁▁▁原性。反应,免疫 5.免疫球蛋白分子中轻链的两型是▁▁▁▁▁和▁▁▁▁▁。κ,λ 6.能使补体灭活而不使抗体灭活的温度是▁▁▁▁▁作用▁▁56oC, 30 ▁▁▁分钟。 7.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 ▁▁▁和▁▁▁▁▁。阶段 8. 免疫荧光技术中最常用到的荧光素是▁▁▁▁▁;免疫酶技异硫氰酸荧光素,辣根过氧 术中最常用到的标记酶是▁▁▁▁▁。化物酶 9.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三大弱毒疫苗的是▁▁▁▁国科学家▁法国,巴斯德 ▁▁▁。 10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三大特点是▁▁▁▁、▁▁▁▁和▁▁▁具有特异性、具有免疫记▁。忆、具有一定的免疫期 11. 抗原通过▁▁▁▁进入淋巴结,通过▁▁▁▁进入脾脏。淋巴液,血液 12.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包括▁▁▁▁细胞、▁▁▁▁细胞、▁▁单核吞噬、树突状、朗格罕 ▁▁细胞和▁▁▁▁细胞。氏、 B 13 .补体▁▁▁▁成分的▁▁▁▁亚单位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C1, C1q 合。 14.外周免疫器官起源于胚胎晚期的▁▁▁▁, 并▁▁▁▁存中胚层 , 终生,免疫应答,在,是成熟的 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功能 ▁▁的场所,切除后一般不明显影响▁▁▁▁。 15.补体的激活途径分为▁▁▁▁和▁▁▁▁。经典途径,旁路途径 16.交叉反应的出现是由于▁▁▁▁的存在。共同抗原 17 .弱毒活疫苗注入动物机体后,既可以诱导▁▁▁▁▁免疫应体液,细胞 答,又可以诱导▁▁▁▁▁免疫应答。 18 .在本质上,任何一个完整抗原均可看成是▁▁▁▁▁与▁▁半抗原,载体 ▁▁▁的复合物。 19.细菌抗原包括▁▁▁▁▁抗原、▁▁▁▁▁抗原、▁▁▁▁ ▁抗原和菌毛抗原等。 20.动物机体的外周免疫器官及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其中▁▁▁▁和▁▁▁▁▁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21 .补体是存在于▁▁▁▁▁和▁▁▁▁▁中的一组不耐热的具 有▁▁▁▁▁活性的球蛋白。菌体,荚膜,鞭毛淋巴结,脾脏 血液,组织液,酶

兽医学概论复习资料试题答案

1、动物检疫的检疫对象包括水产动物及其疾病在内。(√) 2、兽医学的任务就是预防动物传染病。(×) 3、兽医临床诊断就是指用先进仪器对动物进行检查和诊断。(×) 4、对于家畜口蹄疫病,要注意检疫,及时治疗。(×) 5、动物患有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一定是细菌或病毒。(×) 6、对于动物病毒性疾病,给与抗生素是为了有效杀死病毒。(×) 7、乙醇消毒液浓度越大杀菌力越强。(×) 8、阿托品对于有机磷中毒只有对症作用。(√) 9、乙酰胆碱能神经就是副交感神经。(×) 10、对疑似炭疽病,严禁解剖尸体。(√) 1、给伤口消毒时,用90%酒精浓度最好。(×) 2、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是猪。(×) 3、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杀死引起动物病毒性疾病的病毒。(×) 4、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之一,就可控制传染病流行。(√) 5、发生猪口蹄疫病后,采用药物治疗是一项主要措施。(×) 6、炎症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有血管组织的病理状态。(×) 7、趾间炎症和啼部损伤具有密切的关系。(√) 8、解磷定能缓解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症状。(×) 9、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 10、发生禽流感后,要扑杀病禽和同群禽。(×) 1、炎症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2、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是人或猪。(×) 3、鸡马立克病就是由病毒引起的鸡恶性肿瘤。(√) 4、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之一,就可控制传染病流行。(√) 5、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猪口蹄疫病。(×) 6、酒精消毒液浓度为90%。(×) 7、抗生素可有效杀死动物病毒。(×) 8、解磷定对于有机磷中毒只有对症作用。(×) 9、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是交感神经。(√) 10、凡是禽流感都要扑杀病禽和同群禽。(×) 二、填空题 1、引起炎症的原因总体上有生物性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坏死组织、免疫反应。 2、传出神经系统的主要递质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E)。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4、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病的终末宿主是人,寄生部位是小肠;中间宿主是猪和人; 5、流感病毒分为A、B、C3型。病毒有囊膜,一种是HA(或血凝素),可使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的表面受体上,诱导病毒囊膜的融合,另一种是 NA(或神经氨酸酶)。已知HA有16个亚类,NA 有9个亚类。最近墨西哥流感型是A(或甲型)H 1N 1 6、鸡马立克病分神经型、眼型、皮肤型、内脏型。 1、亚硝酸盐能使血中正常的亚铁血红蛋白迅速地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2、乙酰胆碱能促进腺体分泌,加强胃肠平滑肌和骨骼肌收缩。 3、口蹄疫病毒为单股正链RNA,血清学上分为7个型,即A、O、C、SAT1 (或南非1型)、SAT2(或南非2型)、SAT3(或南非3型)、AsiaⅠ(或亚洲1型)。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畜牧学概论

优质肉鸡牛的补偿生长猪的全进全出制 一、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组织养猪生产(重点) 1 四季发情,多胎高产可通过早期断奶、激素处理,采取同期发情等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利用率,使母猪年产胎次提高,此外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应注意观察其发情征候,避免错过。 2 生长快速,屠宰率高地方品种猪8月龄达100公斤,外来品种猪6月龄达100公斤,此时屠宰率最高,应适时出栏。为保证猪只迅速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水平,;提前补饲,锻炼仔猪胃肠机能,使仔猪能尽早采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仔猪正常发育,健康生长。 3 猪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强猪往往在发病初期不易发觉,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已较严重,难于治疗。因此,饲养人员应该注意观察猪的日常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杂食性强,摄食行为特别猪能广泛利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而且采食量大,利用能力强,对饲料消化较快。猪除睡眠外,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采食。猪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颗粒料,湿料。 5 听觉和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在生产中按仔猪的强弱固定奶头以便同窝仔猪能均匀生长发育。在仔猪寄养时设法干扰母猪的嗅觉,在并群时要设法混淆各猪的气味,避免猪只间的斗架,饲养时避免发出较大的声音。猪视觉弱,可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6 对温湿度敏感大猪怕热,小猪,尤其是初生仔猪怕冷,成年猪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保持猪舍干燥,初生仔猪注意防寒保暖, 7 群体位次明显,具有争斗行为在饲养实践中,应避免经常调整猪群,在组群时,可用镇静剂和能掩盖气味的气雾剂,以减少混群时的对抗和攻击行为。 8 爱好清洁在猪进入新圈后的头三天应认真调教,做到睡觉、采食和排便“三点定位”,以保持圈内清洁卫生。 问答题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 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 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 5、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7、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 二、如何按商品用和种用分别对猪群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 根据利用目的可以划分种猪和肉猪,种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种公猪和种母猪--后备猪----鉴定猪---基础种猪,肉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产猪。 母猪早期妊娠诊断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根据母猪的发情周期和妊娠征状来断定、阴道活组织检查法、测定雌激素法和超声波妊娠测定法 四、促进母猪发情的措施有哪些? 公猪诱情、仔猪提前断奶、并窝、合群并圈、按摩乳房、激素促情、药物冲洗 母猪的泌乳规律 1、乳头各自独立,乳池不发达,不能随时排乳 2、放乳时间很短,一般10~20s之间 3、母猪两次排乳间隔约1h,一昼夜可排乳20次以上 4、前部乳房比后面泌乳量大 5、15~25天达到泌乳高峰 6、仔猪有固定乳头吮乳的习性 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1、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 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 3、没有先天免疫力,

兽医免疫学(练习题)

兽医免疫学练习题 科学技术学院 2003、5

兽医免疫学练习题 (2003年5月) 一、填空 1、免疫基本功能包括抵抗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脾。 3、NK细胞的主要作用有、和免疫调节作用。 4、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称;与相应抗体发生反应的特性称。 5、抗原识别过程中,根据是否有T细胞参加将抗原分为和。 6、抗体根据与抗原是否产生可见反应分为、二种。 7、IgG用本瓜蛋白酶水解后分解成2个片,和1 个片。 8、IL通过激活T H细胞促进产生和诱导T H细胞产生。 9、参与细胞免疫的主要是,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是。 10、弱毒活疫苗毒种来源可分为和。 11、抗急性毒血症的免疫是以为主,抗病毒免疫中是以免疫为主。 12、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可将抗原分为搞原和抗原。 13、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称为与相应抗体结合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 14、任何一种抗原均可看成是和的复合物。 15、结构为五聚体的Ig为,结构为双体的Ig为。 16、幼畜可以从途径获得母源抗体,雏禽可以从获得母源抗体。 17、根据免疫器官发生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另一类为。

18、SPA能非特异性与人、多种哺乳动物的IgG 片段结合,每个SPA能结合个以上IgG分子。 19、用变态反应进行检疫家畜传染有、、马鼻疽等。 20、类毒素是细菌经脱毒处理制成的生物制剂。 21、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由原始粒细胞分化成,,嗜酸性粒细胞。 22、单核巨噬细胞除有吞噬功能外,还可以,。 23、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抗原称为,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称。 24、构成抗原的条件包括、,分子的立体构象及物理状态。 25、Ig单体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和两条完全相同的构成的对称分子。 26、是抗体介导的防卫机理中占主要地位。是由5个相同单体组成的五聚体。 27、干扰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28、免疫应答包括,,效应三个阶段。 29、重组疫苗主要有两种类型,即、。 30、凝集反应的抗原为,沉淀反应的抗原为。 31、免疫的基本功能是,和免疫监测。 32、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决定的,其是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的化学基团。 33、IgG的基本结构有4条肽链,其中两条长链称为链,两条短链称为链。 34、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单体可以得到两个不同的片段和一个片段。 35、IgA可分为型IgA和型IgA。 36、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参与反应的Ig主要为。 37、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免疫应答的过程一般分为,和效应阶段。

兽医学概论重点归纳完整

1.疾病:动物机体在外部环境的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对畜禽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2.疾病的经过和转归:潜伏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最初症状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机体出现疾病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阶段 明显期:继前驱期之后,到疾病出现全部的典型症状的阶段 转归期:指疾病的结束阶段 3.血液循环障碍:分为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 全身性指休克和心脏功能不全 局部包括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4.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分为静脉性充血和动脉型充血 动脉性: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临床上称潮红)静脉性: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5.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相互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7.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栓子:阻塞血管腔的这种异常物质 9.梗死:由于动脉血液阻断,局部组织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10.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多的现象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戏班的死亡 12.坏死的分类:凝固性、液化性、坏疽 13.炎症:动物对致炎因素及其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 14.发热:恒温动物在致热源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体温调节中枢技能紊乱,以体温升高为主的全身适应性反应 热型: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持续数天,而没昼夜体温摆动幅度不超过1℃,如:大叶性肺炎、猪瘟 弛张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教程,昼夜体温摆动幅度不超过1℃,而且低点没有达到正常水平,例如:卡他性肺炎、化脓性肺炎、败血症 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的相互交替,高热期和无热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 回归热:与间歇热相似,不同的是两个发热期之间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间歇期可达一周或一月。见于慢性马传染性贫血。 15.贫血:单位溶剂血液内,红血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少于正常范围 16.水肿:由于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中蓄积过多 17.水肿的类型:心性水肿、肾性、营养性、肝性、脑 18.败血症:由于病院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持续存在于血液内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病理过程 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脓毒症之间的区别:菌血症指病原体侵入机体,突破防卫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氮在血液中并不生长繁殖,而是呈一过性的,这可能是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带菌现象。毒血症指病原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释放到血液中,引起机体中毒。浓度败血症指化脓性细菌以栓子的形式进入血液,随血液转移到全身,在其他组织、器官形成转移性化脓病灶。 19.药物: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兽药还包括能促进动物生长繁殖、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物质

兽医免疫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兽医免疫学网上作业题 作业题一 一、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是( D )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的功能 B.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D )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增生病 3.免疫原性较好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大于( B ) A.5Ku B. 10Ku C. 20Ku D. 50Ku 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B ) A.蛋白质B.多糖 C.染色质D.DNA 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 A )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C)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E.超抗原 7.IgG的重链类型是( B ) A.α B.γ C.δ D.ε E.μ 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E ) A.VH B. VL C. CH D.CL E. VH 和 VL 9.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 E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C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1.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是( B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2.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 A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3.SIgA为( D ) A.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B. 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C. 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 D. 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 E. 由五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14.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 C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 D ) A.C123456789 B. C145236789 C. C124536789 D.C142356789 E. C132456789 16.不参与C5转化酶形成的补体成分是( B ) A. C4 B. C5 C. C3 D.C2 E.B因子 17.能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称为( C );能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称为( B );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称为( D );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 A );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统称为( E )。 A.IL B.CSF C.IFN D.TNF E.单核因子 18.下列不是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的区域是( C ) A.淋巴结的副皮质区B.淋巴鞘C.外周血D.生发中心 19.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识别抗原的是( E ),负责传递抗原识别信息的是( B ),绵羊红细胞受体是( A ),MHCI类分子限制识别的是(D ),MHCII类分子限制识别的是(C )。 A.CD2 B.CD3 C.CD4 D.CD8 E.TCR 20. B细胞定主要居于淋巴结的哪个区域( E ) A.生发中心 B.副皮质区 C.深皮质区 D.浅皮质区 E.髓窦

兽医学概论1复习资料(动科专用)

疾病学 1、疾病(disease)▼: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2、机体内部的因素 Ⅰ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 屏障功能 吞噬和杀菌作用 解毒功能 排除功能 特异性免疫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 ▼ 概念: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寒冷↗病毒性感冒-------条件 ↘冻伤---------原因 营养不良↗结核-------条件 ↘营养不良症---------原因 4、疾病的经过分期▼ 潜伏期:病因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 前驱期:症状开始出现到发生典型症状前的阶段 临症状明显期:出现典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阶段 转归期:疾病过程的终结阶段 康复死亡 5、死亡 过程:▼ 濒死期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 生物学死亡期机体各器官代谢活动相继停止 6、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 7、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 ①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异常(充血、淤血、缺血) ②血液性状的改变(血栓形成和栓塞) ③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破坏(水肿、出血) 8、充血 概念: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著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病变及后果▼ 体积颜色温度机能 肉眼增大鲜红升高增强 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后果:有利----温热理疗、涂搽刺激 不利----淤血、水肿、血管破裂等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1 、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的识别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抗原决定簇), 2、特异性: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免疫记忆:用与初次免疫相同的的抗原物质或疫苗再次加强免疫时,机体可以迅速产生比初次接触抗原时更多的抗体。免疫具有记忆功能。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能力。 2.免疫稳定:将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清除出体内,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即识别、清除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如肿瘤细胞。 三、补体的特性: 1)含量的稳定性补体占血清总蛋白的含量是相当稳定的,不受免疫的影响。以豚鼠血清中含量最高,故在实验中一般用豚鼠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 2)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补体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 oC30分钟即可灭活,许多理化因素如紫外线、机械振荡、酸碱等能破坏补体。 3)作用的非特异性和两面性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没有特异性。补体系统不仅是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因素之一。 4)连锁反应性补体系统成分中除C1q外,其它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但某一成分活化后,以后的成分相继活化,形成“级联”酶促反应。 5)合成部位的广泛性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蛋白,但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四、免疫应答的特点: 一是特异性,即只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物质; 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这与抗原的性质、刺激强度、免疫次数和机体反应性有关,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终生; 三是具有免疫记忆。 五、构成抗原的条件 1.异源性(或异质性) 1)异种物质:绝大多数抗原是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的组织或细胞。 3)自身物:如眼球晶状体、甲状腺蛋白等平时不能进入血流,一旦外伤或其他原因进入血流,可刺激本身产生抗体;自身的组织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机体识别功能紊乱。2.分子大小 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1万以上,且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因分子量越大,在机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并且其抗原表位也越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3.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抗原分子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分子量外,相同大小的分子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它的免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越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越强。分子构象稍有变化其抗原性也会随之改变。 4.物理状态和易接近性 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如果抗原的空间构象改变则其易接近性也改变。

2011《兽医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兽医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兽医专业概论 任课教师: 班级:动医 学号: 姓名:刘梦瀛 手机号码:

目录 摘要: .................................................................................................................................................................... - 1 - 1兽医学概况 ......................................................................................................................................................... - 2 - 1.1兽医学科体系 ......................................................................................................................................... - 2 - 1.1.2研究对象 ....................................................................................................................................... - 2 - 1.1.3研究方向 ....................................................................................................................................... - 3 - 1.2发展概述 .................................................................................................................................................. - 3 - 1.2.1中兽医学发展历史 ....................................................................................................................... - 3 - 1.2.2西兽医学发展历史 ....................................................................................................................... - 4 - 1.2.3兽医学现状 ................................................................................................................................... - 4 - 1.2.4中国高校兽医教育相关课程设置................................................................................................ - 5 - 1.2.5现代兽医任务 ............................................................................................................................... - 5 - 2动物疫病初步认知 ............................................................................................................................................. - 7 - 2.1重大动物疫病 .......................................................................................................................................... - 7 - 2.1.1动物疫病简析 ............................................................................................................................... - 7 - 2.1.2重大动物疫病举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7 - 2.2犬猫常见病 ............................................................................................................................................ - 10 - 2.2.1犬猫疫病举例——棘球蚴病 ..................................................................................................... - 10 - 3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 - 12 - 3.1个人理想及思考 .................................................................................................................................... - 12 - 3.2职业时间规划 ........................................................................................................................................ - 12 - 4参考文献 ........................................................................................................................................................... - 14 -

兽医免疫学(扬州大学)复习题库.doc

1. 免疫19.超抗原37.抗原呈递细胞 2. 免疫防御20.佐剂38.抗原提呈 3. 免疫稳定21.抗体39.细胞免疫 4. 免疫监视22.独特型Ud)40.体液免疫 5. 免疫器官23.免疫调理41.免疫耐受 6. 免疫细胞24.单克隆抗体42.超敏反应歿态反应) 7. 淋巴细胞表面标记25.多克隆抗体43.疫苗 8. 抗原26.细胞因子44.类垂素 9. 免疫原性27.白细胞介素45. DNA疫苗 10. 反应原性28.补体46.免疫失败 11. 自身抗原29.干扰素47.血清学反应 12. 抗原决定簇30.白细胸分化抗原48.凝集反应 13. TD-Ag 31. MHC 49.沉淀反应 14. TI-Ag 32. ADCC 50.电渗 15. 交叉反应33. T细胞的阳性选择51. ELISA 16. 类雇抗原34. T细胞的阴性选择52.荧光抗体 17. 异嗜性抗原35.抗体类别转换53. E花环 18. Forssman 抗原36.抗体亲和力成熟54. EA花环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牛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界反应的特性;反应原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界性的待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