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2009真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2009真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2009真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2009真题

同济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代码:419 试卷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命题单位:050

A组:普通化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298K时,纯物质的Sm°=0

B.一切单质的Sm°=0

C.在一个反应过程中,随着生产物的增加,熵变增大。

D.对孤立体系而言,DrSm°>0的反应总是自发进行的。

2.有两个平行的反应A®B和A®C如果要提高B的产率,降低C的产率,最好的办法是()

A.增加A的浓度

B.增加C的浓度

C.控制反应温度

D.选择某种催化剂

3.下列哪些效应是由于溶液的渗透压而引起的()

①用食盐腌制蔬菜,用于储藏蔬菜;②用淡水饲养海鱼,易使海鱼死亡;

③施肥时,兑水过少,会烧死农作物;

④用和人类血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对人体输液,可补充病人的血容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E.②③④

4.EDTA(乙二胺四乙酸)同金属阳离子结合生成()

A.螯合物

B.笼形(包合)物

C.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

D.聚合物

E.超分子化合物

5.水分子的键角最接近于()

A.90º

B.105º

C.109º

D.120º

E.180º

6.下列元素中,其化合物经常呈现颜色的是()

A.碱金属

B.过渡元素

C.卤素

D.碱土金属

E.惰性气体

7.常用氧化仲醇(通式R2CHOH)方法来制备()

A.醛

B.酮

C.烃

D.酯

E.酰胺

8.下列溶剂中,最能溶解离子性溶质的是()

A.四氯化碳

B.甲醇

C.戊烷

D.丁基醚

E.苯

9.已知Eº(I2/I-)=+0.535V;Eº(H2O2/H2O)=+1.776V;Eº(Cl2/Cl-)=+1.358V;Eº(Na+/Na)=-2.76V。则以下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A.Na+

B.H2O2

C.Cl2

D.I2

E.H20

10.下列哪一组混合物可用作冰盐浴()

A.CaSO4和冰

B.Ca3(P04)2和冰

C.CaCl2·6H2O和冰

D.CaF2和冰

11.从化学动力学看,一个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应该()

A.与反应物浓度成呈比

B.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根呈正比

C.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呈正比

D.与反应物浓度呈正比

E.不受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12.在298K,反应H2(g)+½O2(g)=H20(l)的Qp与Qv之差是()

A.-3.7KJ·mol-1

B.3.7 KJ·mol-1

C.1.2 KJ·mol-1

D.-1.2 KJ·mol-1

13.往As2S3胶体溶液中,加入等摩尔量的下列哪一种溶液,As2S3胶体凝结的最快()

A.NaCl

B.CaCl2

C.Na3PO4

D.Al2(SO4)3

E.MgCl2

14.100g水溶解20g非电解质的溶液,在-5.58ºC时凝固,该溶质的分子量为()

A.33

B.50

C.67

D.200

E.20

15.如果NH3·H2O的电离常数为1.8×10-5,0.1mol·L-1NH3·H2O溶液中的OH-浓度是多少()

(mol·L-1)

A.1.8×10-6

B.1.3×10-3

C.4.2×10-3

D.5.0×10-2

E.1.8×10-4

16.向含有等摩尔CrO42-和SO4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Pb(NO3)2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Kºsp(PbCrO4)=2.0×10-6,Kºsp(PbSO4)=2.0×10-8)

A.PbCrO4首先沉淀。当PbCrO4沉淀完全后,PbSO4才沉淀。

B.PbSO4先沉淀,然后PbSO4和PbCrO4共沉淀。

C.PbSO4和PbCrO4共沉淀。

D.PbSO4先沉淀,后转变为PbCrO4沉淀。

17.具有1S22S22P63S23P63d54S1电子结构的原子是()

A.Mg

B.Fe

C.Cr

D.Al

E.S

18.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可以通过振荡一定量的该物质和下述哪一种标准溶液求出()

A.硫酸

B.氢氧化钾

C.丙酮

D.碘

E.氯仿

19.适合作橡胶的高聚物应当是()

A.Tg较低的晶态高聚物

B.体型高聚物

C.Tg较高的非晶态高聚物

D.Tg较低的非晶态高聚物

20.下列配合物中,不属于外轨型配合物的是()

A.[Ag(NH3)2]+

B.[Zn(NH3)4]2+

C.[Ni(CN)4]2-

D.[Fe(CN)6]2-

二.填空题

1.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为________

2.利用依数性测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时常用________

3.PoPs英文全称为_________

4.纳米材料定义纳米颗粒直径范围是_________

5.引起光化学烟雾主要原因是与_________有关.

6.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为_________

7.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转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是________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

8.酶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________

9.钢铁暴露在潮湿空气中,由于CO2,SO2等溶解在表面形成的水膜中,使其成酸性,造成钢铁腐蚀的现象称为________

10.缓冲溶液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__而保持PH相对稳定.缓冲对共轭酸碱比应控制在________之间.

11.在所有元素单质中________是最强氧化剂.

12.电池反应△rGmº与Eº关系_________

13.薛定谔方程式是描述________

14.K2[Fe(CN)5(CO)]命名为__________

15.NH3中N采用________杂化轨道

16.反应(BiCl3+H20)配平后方程式_________

17.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成为__________

18.VII主族氢化物中具沸点最高的是_________

19.间二苯酚结构式________

20.四种波谱分析方法_________

三.简答题

1.解释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中活化能的定义区别。

2.已知Eº(Fe2+/Fe)=-0.447V;Eº(Sn4+/Sn2+)=+0.151V;Eº(Sn2+/Sn)=-0.1375V

Eº(Fe3+/Fe2+)=+0.771V;Eº(Br2/Br-)=+1.066V;Eº(Hg+/Hg)=+0.851V.请判断Fe2+、Sn2+、Br-、Hg还原性的强弱,并说明理由。

2. 简述温室效应,并例举出引起温室效应的几种物质(3种以上)。

四.计算题

1.1273K,98.7KPa条件下,硫蒸气的密度为0.597g/L,计算此时硫的分子式.

2.已知CaF2饱和溶液的浓度为2.0×10-4mol·L-1,求CaF2的Kspº.

3.将1.36gZnCl2溶解到1L的稀盐酸溶液中,在溶液中通入H2S至饱和(0.1mol·L-1),为防止ZnS沉淀,试计算需要的最低C(H+).

C组: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管理

一.选择题

1. 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质浓度可用COD或BOD表示,如以CODB表示污染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浓度,BODL表示全部生化需氧量,则有( )

A. 因为CODB和BODL都表示有机物中生化降解部分,故有CODB=BODL.

B. 因CODB表示化学需氧量,而BODL表示生化需氧量.故CODB>BODL.

C. 因CODB是部分化学需氧量,而BODL是全部生化需氧量.故CODB

D. 因一个是化学需氧量,一个是生化需氧量.故不好确定.

2. 凯氏氮指( )

A.氨氮

B.有机氮

C.氨氮+有机氮

D.氨氮-有机氮

3.已知某污水总固体含量680mg/L,其中溶解固体420mg/L,悬浮固体中灰分60mg/L.则污水中SS、VSS为( )

A.200,60

B.260,200

C.200,360

D.260,60

4.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浓度为2500mg/L,MLVSS浓度为2000mg/L,曝气池出口混合液经15min静沉后,沉降比为42%.30min静沉后,沉降比为28%,60min静沉后,沉降比为22%,计算SVI为( )

A.88mL/g

B.140mL/g

C.112mL/g

D.168mL/g

5.某污水处理厂污水设计流量为50000m3/d时变化系数K=1.3,因进水SS偏高,拟采用2座辐流式出沉池,为保留部分悬浮或胶体状有机物碳源,故取表面负荷为2m3/m2·h.停留时间1.5h,则每座沉淀池表面积和沉淀池有效水深分别为( )

A.521m2,1.5m

B.677m2,3m

C.1354m2,3m

D.1041m2,3m

二.填空题

1.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___.

以下还有四道填空题,缺失.好像有生物处理分哪两类,水体净化的过程,污泥稳定分哪两类等问题。考的都是很基础的内容.

三.简答题

1.污水处理系统内微生物营养要求包括哪些部分?如果好氧异养型微生物的分子式用C60H87O23N12P表示,试推求作为微生物营养的BOD、N、P质量比.

2.二沉池与初沉池在处理对象,处理功能,表面负荷选取,排泥方式,污泥区容积计算等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3.为什么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对进水碳源有一定需求,如何解决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

4.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活垃圾组成特征与管理方法,你认为堆肥化和厌氧消化处理技术过程各自优势、劣势在哪.

5.利用物流,利用生态化观点,分析比较焚烧发电和回收造纸优劣.

四.计算题

两道大题,水控和固废各一道.很遗憾缺失.难度较高,需扎实掌握课本内容.

水控:由莫诺特方程算参数的问题。

固废:算减量化改造的成本来比较方案的问题。

我选的是A C

C部分十道选择5~6道简答两道计算题(75‘)

选择很简单多看几遍书就能搞定我记不得了

简答题(固废全在这里)

1.垃圾焚烧时各种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物废物是什么,怎么处理(5')

2.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垃圾填埋税收的最佳值,画出函数图(这题看了很无语,不会~)(10')

3.试举出某一种废物的减量化可行性并分析之(10')

4.水控有一道题有关污水土地处理的,提问比较空泛,肯定有话说,具体忘了

5.让给出一个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单元组成,还让评价了一种工艺

计算题

都是水空的(20’)

第一题是化学反应速度方程应用,二级的,公式课本上有,但不只是套公式就能弄出来的第二题bod去除率计算,另加一个脱氮处磷工艺的给出,分析各单元作用,评价

A

选择简答计算填空

刚看到选择就晕了,虽是单选但选项有的不只四个,有部分题比较烦难点在结构化学,一共二十题

填空题

记得几个

维生素c 又称做 dna又称分散系分类考到一题

写出Cu2+的价电子式写出标准吉布斯自由能与标准电压的关系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

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性

电负性最强者

简答题

只有两道

1.怎样测水的硬度

2.写出解薛定谔方程的四个量子数,作用,取值

计算有三道

沉淀、电离、电化学各一道,比课本(高教同济2004)上的简单多了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 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海洋环境、湖泊环境 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开发区环境) 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3.八大公害事件的致污因子 烟尘,S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镉,煤尘重金属粉尘 4.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5.环境问题引发的第一第二次高潮 第一次: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次:全球性\广域性环境问题,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化学品的污 染及越境转移 6.标志环境科学产生的书籍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1.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产生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计算公式:t 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0为起始数量, t 为时间,Nt 表示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此方程画出的曲线开始时呈指数增长趋势,后来增长趋势 逐渐缓慢,最后(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 时)达到比较稳定的 停滞水平,呈现“S ”形,所以又叫做种群增长的“S ”型 曲线。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种群数量K/2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 大,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2.群落 概念: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集合体 N t =N 0 λ t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 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 污染因素作用的综合性 二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 非生物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 能量:阳光、引力、地磁力、地热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气、二氧化碳、有机质等 生物环境 人工环境 工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 道德观念 文化风俗 意识形态 工业 农业 建筑 通讯工程 三、环境的特性 1.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 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 2.环境的区域性 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3.环境的综合性 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 4.环境的有限性 资源的有限性

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2 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破坏)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土壤盐渍化与沙漠化 –“诺亚方舟”、黄河的水土流失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拉美三大古代文化中绽开最早的一枝。它大约起始于公元前后,兴盛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世纪,又不知何故中断了。但玛雅人在农业、文字、天文、数学和建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是永远磨灭不了的。他们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等,后来传遍整个世界。 3 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八大公害”: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4 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特点:以环境污染扩大化 生态破坏 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 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把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即污染转嫁。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引起的 特点:全球化 综合化 高技术化 政治化和社会化 启示: 1 调整人类与自然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要认识环境对发展的限制作用,协调两者的关系,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的容许权限。 3广泛的,彻底的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结构: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 一、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知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二、八大公害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 2 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 2 3、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 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5、水俣事件:甲基汞 6、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煤尘重金属粉尘 7、四日事件:SO 2 8、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三、人类的生存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组成。 第二章 一、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1、天然污染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 2、人为污染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交通运输过程排放、农业活动排放。 三、大气污染物类型: 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盐酸及盐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等。 四、气溶胶污染物: 1、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D< 100μm; 2、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D< 10μm。 3、降尘: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D> 30μm。 4、可吸入粒子(IP):可吸入呼吸道的粒子。D< 10μm。 五、大气污染物的类型: 1、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 、CO和颗粒物。如伦敦烟雾。 为SO 2 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大多发生在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 物质自然现象 水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 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 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 能量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 整体性 ● 有限性 ●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 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

同济大学基础工程原理试题

基础工程作业 1. 长10米,直径0。6米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埋设钢筋应力计,经静载荷试验测得桩身不同深处的桩身轴力Qz 如表所示,计算沿桩身各部位的桩侧摩阻力qs和桩端土阻力Qp. 表 2、某承台下设置了6根边长为300mm的实心混凝土预制桩,桩长12m(从承台底面算起),桩周土上部10m为淤泥质土,q sia=12kpa,淤泥质土下为很厚的硬塑粘性土,q sia=43kpa,q pa=2000kpa。试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3、某4桩承台埋深1m,桩中心矩1.6m,承台边长为2.5m,作用在承台顶面的荷载标准值为F k=2000KN,M k=200KNm。若单桩竖

向承载力特征值R a=550KN,验算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一、简答题 1、根据形状和大小,浅基础主要可分为哪

几个类型? 2、按施工工艺,桩主要分为哪几个类型? 3、什么是桩的负摩阻力? 二、选择题 1、在软土上的高层建筑为减小地基大变形和不均匀沉降,下列哪项措施收不到预期效果()。 A.减小基底附加应力B.调整房屋各部分荷载分布和基础宽度或埋深C.减小基础的埋深D.增大基础的埋深 2、将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标准值修正为设计值,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仅当基础宽度大3m时方需作宽度修正B.需作宽度和深度修正 C.仅需作深度修正D.仅需作宽度修正

3、将持力层的承载力标准值修正为设计值, 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任何情况下都需对基础的宽度和埋置深 度同时作修正 B.仅需对基础的埋置深度同时作修正 C.当基础的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且基础的 宽度大于3m时,同时需对基础的埋置深度 和宽度进行修正 D.任何情况都不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 4、某墙下条形基础,顶面的中心荷载 F=160kN/m,基础埋深d=1.0m,地基承载力设 计值f=180kPa,则该基础的最小底面宽度为 ()。 A.1.125m B.1.2m C.1.1m D.1.0m 5、按施工工艺,桩可以分为预制桩和 ()。 A.灌注桩B.摩擦桩 C.端承桩 D.钢管桩 6、下列()是挤土桩。 A.钻孔灌注桩 B.人工挖孔桩 C.大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学大纲

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附件一:教学安排 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试学期学分学时上机时数实验时数A1 002016 形势与政策(1) 1 0.5 1 0 0 A1 031106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上) 1 2 2 0 0 A1 0703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2 2 0 0 A1 100100 大学计算机基础 1 1.5 1 17 0 A1 112001 大学英语(A)1 1 4 4 0 0 A1 112144 大学英语(三级) 1 4 4 0 0 A1 112145 大学英语(四级) 1 4 4 0 0 A1 122004 高等数学(B)上 1 5 5 0 0 A1 123001 普通化学 1 3 3 0 0 A1 123002 普化实验 1 0.5 1 0 0 A1 320001 体育(1) 1 1 2 0 0 B1 030190 土木工程概论(E) 1 1 1 0 0 B1 080075 土木工程材料 1 2 2 0 17 A1 002017 形势与政策(2) 2 0.5 1 0 0 A1 031107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下) 2 2 2 0 0 A1 070374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2 3 2 0 0 A1 112002 大学英语(A)2 2 4 4 0 0 A1 112145 大学英语(四级) 2 4 4 0 0 A1 112146 大学英语(五级) 2 4 4 0 0 A1 122005 高等数学(B)下 2 5 5 0 0 A1 124003 普通物理(B)上 2 3 3 0 0 A1 124006 物理实验(上) 2 1 2 0 0 A1 320002 体育(2) 2 1 2 0 0 A1 360011 军事理论 2 1 1 0 0 B1 125111 工程力学I 2 4 4 0 8 A1 002018 形势与政策(3) 3 0.5 1 0 0 A1 030132 C++语言 3 2.5 2 17 0 A1 07037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 2 0 0 A1 100116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3 2.5 2 34 0 A1 110178 大学英语(A)3 3 2 2 0 0 A1 110179 中级口语 3 2 2 0 0 A1 110180 英语报刊选读 3 2 2 0 0 A1 110181 商务英语 3 2 2 0 0 A1 110182 综合翻译 3 2 2 0 0 A1 110183 实用写作 3 2 2 0 0 A1 122010 线性代数B 3 3 3 0 0 A1 124004 普通物理(B)下 3 3 3 0 0 A1 124007 物理实验(下) 3 0.5 1 0 0 A1 320003 体育(3) 3 1 2 0 0

【实用资料】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doc

环境科学概论 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 主要内容: 1. 环境概念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环境生态学 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一、环境概念 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 ?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 ?(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 ?1)整体性和有限性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这一过程称为自净。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 ?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2. 基础环境学: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 ?3. 应用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思考: ?1.什么是环境?环境有那些类型? ?2. 什么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有哪些特点? ?3.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 ?4.环境科学包括哪些学科内容?它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当代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问题 ?1. 定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 自然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沙尘暴。 ?3. 人为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1. 萌芽阶段——1840年工业革命之前 (1)原始社会人与自然较为和谐 (2)工业革命前夕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破坏草场森林引起水土流失、江河泛滥,出现了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2. 环境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生的“三废”大量进入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 1.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2.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所谓“三废”的治理问题。 3.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4. 环境污染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5、什么是环境? 广义:环境(environment):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狭义:《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8、简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②水域污染日益加剧;③垃圾围城现象普遍;④噪声污染普遍超标; ⑤水土流失难以遏制;⑥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⑦濒危物种生境缩小;⑧水资源呈现短缺; 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⑩森林资源供不应求。 9、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20世纪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有: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与空气污染;④土壤遭到破坏,荒漠化程度加剧;⑤、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⑥生物多样性锐减;⑦森林面积减少;⑧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9淡水受到威胁;⑩混乱的城市化。 10、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容有哪些? (1)对象: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系统,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2)任务: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类和环境”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 途径和方法,以求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二章 一.水体及其水体污染 两个含义:一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河流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二是环境学领域中则把水体当作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相、水生生物等完整单元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水体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二.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指标 水质指标:(1)物理指标:温度、色度、臭味、浑浊度、透明度、总残渣、过滤性残渣、非 . .

125558-专升本插班生考试-本科插班生招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doc

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环境科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全球环境问题、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与环境等内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产、生活中各种环境问题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1、根据《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3、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2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3、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4、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简答题(30%)、论述题(30%)、计算题(10%)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