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多,穗数也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形成有根大影响。因此,要夺取水稻高产,必须狠抓足苗、适龄、壮秧这一环。

2.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每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所组成,适当增

加基本苗数和提高单株成穗率是增加每亩有效穗数的两个方面。主茎穗决定于基本苗的多少,有时弱苗也不能成穗,壮秧足苗才能达到相应数量的主茎穗。分蘖穗决定于分蘖成穗率,分蘖成穗率以该品种的分蘖特性、移栽叶龄、苗体壮弱以及栽培与气候条件有关,移栽时叶龄决定有效分蘖的起始节位,栽培与气候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分蘖发生的迟早和快慢,从而影响分蘖的有效性。增穗措施要下在有效分蘖期,在分蘖初期施肥增穗效果显著,过了分蘖高峰期施肥,增穗效果就不明显,分蘖期已过再进行施肥,几乎看不出对增穗的效果。因此,分蘖期的要求是促进早发和防止迟发,在积极促进早发的基础上,控制分蘖发生过多,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达到足蘖壮株,为足穗大穗奠定基础。

3.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壮秆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每穗粒

数的多少,既决定于每穗的分化颖花数,也受退化颖花数的影响。分化颖花数多是增加粒

数的基础,但分化颖花,未必能全部发育为正常颖花。因此,增加每穗粒数,就必须既

要增加每穗分化颖花数,又要减少颖花退化,在高产条件下,后者的作用尤为突出。每穗分化颖花数是以营养生长量为基础,但主要决定于第一苞原基分化到雌雄蕊形成期(即颖花增加期),而颖花退化则发生于花粉母细胞形成到花粉粒成熟(即颖花减退期),其中颖花退化大量发生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前后。故生产上称颖花增加期的施肥为促花肥,颖花减退期的施肥为保花肥,而高产栽培营养生长量较大,一般具备了分化较多的颖花的条件下,保

花肥的施用尤为重要。

长穗期是稻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在幼穗分化的同时,茎秆、叶片和根

系等器官生长均十分迅速。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两极分化,此时,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易于产生不利于高产的矛盾。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上述三者之间生长的关系,满足形成壮秆不倒、穗大粒多,根健活熟所需要的条件,保证减数分裂前后的肥水供应,则更是夺取高产的经济有效措施。

4.结实期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时期,也是实际产量的决定期。空粒的形成,一是由

于出穗前花器发育不健全,不具授粉能力;二是发育完全的颖花,因温度、暴雨、强风、农药等致使不能正常授粉。秕粒则是因结实障碍灌浆中途停止所致。

粒重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谷壳体积大小,谷壳的体积在减数分裂期已基本决定,二

是出穗后灌浆物质的合成、运转对胚乳充实的程度,以灌浆盛期关系最为密切,直至黄熟末期。粒重和结实率主要决定于出穗后稻株的生育状态。研究证明,水稻籽粒的物质来源约有2/3依靠抽穗后的上部三张叶片的光合产物,其余1/3依靠出穗前茎鞘内贮藏的养分。因此,要尽力防止“早衰”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寿命,增强光合效率,同时也要

防止贪青迟熟而造成青壳秕粒,在生育后期一定要围绕着“养根保叶”加强管理和病虫害

防治,以达到增粒、增重、高产的目的。

(二)水稻的物质积累和分配

水稻各个产量因素的形成,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增加群体的物质积累,才

有可能在单位面积上得到更高产量。

水稻的积累物质大约有80一90%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是水稻叶片等绿色组织

利用太阳光能,将叶片从空气中吸人的二氧化碳和根系从土壤中吸来的水,合成含碳的有机物质。而从土壤中吸收的各种营养元素(除氮、磷、钾外,还有硅,微量的钙、镁、锰、铁、硫、硼、钼、铜等)占其积累物质的总量不过10一20%,水稻的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

光合作用状况的优劣。

水稻在现青后,就开始光合作用,积累物质。在穗分化开始前后,水稻积累的物质,

主要用于根、茎、叶、蘖的生长,在穗分化后,除继续用于营养器官的生长外,在茎秆与叶鞘中贮藏物质(主要是淀粉)有了明显的增长,大约到出穗时达到最高峰。出穗后,这些贮藏物质迅速分解,作为灌浆物质运往穗部,约占谷粒重量的30%,而稻株在抽穗后

积累起来的有机物质,除少量维持营养器官的生理功能外,其主要运至穗部。稻株在成熟时,地上部分的总产量(包括谷粒)称为生物产量,谷粒的产量称为经济产量,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率称为经济系数。水稻经济系数一般在0.5左右,即稻谷干重占地上部干重的50%左右,但与品种条件不同会有变化。因而,要夺取水稻高产,首先要有较高的

生物产量,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经济系数。水稻一生中物质积累和分配大体过程,见图3 水稻的物质积累主要决定于绿色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净光合率,即实

际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数量。所以要提高群体积累的生物产量,必须要增加绿色叶面积和提高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净光合效率。一般地说,在水稻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即绿色叶面积

对土地面积的倍数)小于2·0一2·5时,净光合量几乎完全决定于叶面积的大小。因为,在叶面积系数较低时,每个叶面都可得较充分而一致的光照,保持稳定的光合效率。而群体叶面积越大,群体的净光合量也就越大,叶面积继续增大,由于叶片相互遮荫,一部分叶片受光不足,单位叶面积的光合效率降低,而群体的净光合量还是继续增加,当时面积达到6一8时,群体的净光合量达到最大。如叶面积再增加,多光不足的叶面积增多,而呼吸量也随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致使群体的净光合量下降。群体光合量达到最大的叶面积称

为最适叶面积。

研究证明孕穗期后的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提高孕穗期后的物质积累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就必须保证孕穗期的叶面积为最适叶面积,叶片要窄厚挺直,减少相互遮荫,提高光合效率和防止叶片早衰。所以,为了取得高产,在栽培上,不但要使孕穗期有适量的穗数和颖花数,而且还要使水稻的群体形成高光合效率的结构。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教学内容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 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 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 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 类型,多数是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 40万以上, 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 穗为主。每 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 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 稻产量的形 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 管理措施, 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 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 中旬始 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 选19)于 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 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 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 多,穗数也 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1)

安徽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姓名学号 院系安徽农业大学专业 指导老师职称 中国?合肥 二〇一九年三月

目录 摘要 (1) 1 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2选题意义 (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 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因素 (4) 2.1气候因素 (4) 2.2育苗方式 (5) 2.3施肥比列 (5) 2.4种植条件和管理技术不到位 (5) 2.5外界因素 (6) 3 提高水稻种植产量的对策 (6) 3.1因地制宜进行水稻种植 (6) 3.2水稻品种的选取 (7) 3.3对水稻种植的科学管理 (7) 3.4病虫害防治和预防极端天气 (7) 3.5增加惠民政策,科学化、产业化种植 (8)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谢辞 (11)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作者: 指导老师: 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专业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重要地位,水稻生产状况的好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栽培,施肥,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水稻进行相应的措施,提出解决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Rice is the main grain crop in China. It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taken from cultivation, fertiliz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Rice; y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长宽各1米收获测产,按地块可用5点取样,最后平均出1平方米的产量,乘以即为亩产。理论产量公式计算:亩产量(公斤/亩)=亩穗数(万穗)×穗粒数(个)×千粒重(克)×100。 田间测产的目的一是总结丰产经验,二是为生产单位制定预分方案提供依据。 一、农作物测产计算公式 (一)水稻、小麦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数/斤粒数 (二)玉米 亩产(斤)=亩穗数×穗粒数/斤粒数 (三)谷子、高粱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重(克)/500 (四)甘薯 亩产(斤)=亩株数×单株平均薯重(斤) (五)棉花 籽棉亩产(斤)=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x单粒重(克)/500 =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每斤铃数 皮棉亩产(斤)=籽棉亩产(斤)x衣分率(%) 二、田间测产方法

(一)查测(查穗粒数) 沿对角线取3-9个测点。小株作物的测点长方形,面积6平方尺;大栋作物取60平方尺所需的行长。 行长(米)=60(平方尺)/平均行距(尺)/3 在每个测点上查数农作物的株数或穗数;在测点内依次取20株或穗,查数每株的果铃数或每穗的粒数。根据各测点的平均株(穗)数和每株平均铃数或每穗平均粒数,算出每亩总铃数或每亩总粒数。根据品种常年千粒重,结合当年条件,估计出每斤铃数或每斤粒数,计算出每亩产量。为了使测产接近实际应扣除一定损耗。 (二)割测 1.每个田块选3一9个测点,小株作物每个测点割取6平方尺面积的作物;大株作物每个测点收获60平方尺面积的产品,进行脱粒、风干、称重,求出各测点的平均产量。 2.小株作物将各测点平均产量乘上lO00;大株作物将平均每个测点产量乘上100,算出每亩产量。割测的亩产也要扣除一定的损耗,才能接近实际产量。 3.红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可先测出每亩株(窝)数,然后按对角线取3-9个测点,每个测点刨3—5株(窝),求出乎均每株(窝)产量,乘上每亩株(窝)数,算出每亩产量。 1 玉米与小麦的测产计算方法 一玉米测产 (一)理论测产

农场水稻测产方法

江苏省方强农场水稻高产示范方测产方法 产田块选择,要求实际测产高产示范方的地点、面积、品种必须与测产申请表一致。 理论测产 1、面积要求。在百亩示范方内选择相对高产、中产和低产水平的不同生长类型田块3个以上。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每块田进行测产,每点实收10m2左右,5个点的平均产量为所选田块的产量。各类型田块产量加权平均后即为该百亩示范方产量。 3、产量构成测定。主要测定每亩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按常年千粒重计算。 (1)每亩穗数:有行距株栽培的,行距测定采用田头数51行(即50个行距)之间总长,除以50即得行距(X1)。株距测定采用全田5点测定,每点量31穴长度(除30即为株距,X2),根据行株距算出每亩穴数(X),每亩穴数(X,万/亩)=667 /(X1×X2)。 每穴穗数测产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法,即在田块四角和中央各随机取一个点,每个样点离田边5米以上。每点数代表性20穴的穗数,计算平均每穴穗数。每亩穗数即每亩穴数与每穴穗数的乘积(注:水稻抛栽秧、直播可用制作规范、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铅丝框在样点上圈围,调查每亩有效穗数。)(2)每穗总粒数:在测产每穴穗数的5点内,各取生长正

常且代表性强的4穴植株,按穗型大小排队,逢双取样,并分别数出每穗总粒数,计算平均每穗总粒数。 (3)结实率:腊熟及腊熟期前测产的,结实率按常年计算,黄熟期测产的,在每穗总粒数计算基础上,测定每穗结实粒数,以结实粒数除以总粒数得结实率。 (4)千粒重:按该品种常年千粒重计算。 4、测产结果计算:以该品种常年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以5点的平均产量为该田的平均产量。产量计算方法如下:理论产量(公斤/亩)=每亩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1000 估计产量(公斤/亩)= 理论产量×0.90 实收测产 1、面积要求:实割面积必须在1亩以上方进行测产,应尽量保证收割边缘整齐,以方便对地块进行全田丈量,不得人为取劣存优。 2、收割要求:要对丈量范围内的水稻全部收获,称其全部稻谷鲜重,计算测产地块单位面积的总鲜稻谷重。 3、测鲜稻谷净含量:从鲜稻谷中称取1千克左右的样本,去除枝粳、茎秆及空秕粒等杂质,再称净稻谷含量百分率,测出实收鲜稻谷净重。 3、鲜稻谷含水率:从鲜稻谷中称取1千克左右的样本去除杂质后,烘干至稻谷正常储存的标准含水量(一般粳稻谷14.5%、籼稻谷13.5%),计算净的鲜稻谷含水量。一般用烘干机在80℃

如何提高水稻整体产量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是粮食作物中的主要种类。在多年的农业生产中,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科学者的中心任务,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生产目标。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生产技术在我国已经趋于成熟,但在水稻生产中也存在一些影响产量的弊端。提高水稻种植的整体产量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实践上加以结合,保证水稻种植能够在规范科学的模式下进行。基于此,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水稻种植整体产量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整体产量;注意事项 水稻是我国农业种植的传统类别,水稻生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丰厚的回报。我国水稻生产已经进行了多年。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种植水稻,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水稻的产量是种植水稻过程中需要着重掌握的技术要求,只有在规定标准内增加产量,才能够实现水稻产量的提高。 1 选择优质稻田是首要基础要提高水稻种植的整体产量,最基础条件是选择好稻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条件。稻田选择遵循“增厚土层、平整土地、培肥地力、调整田型”原则;水利设施建设要遵循以小型集雨蓄水、排灌渠系、提灌设施为重点;生态环境条件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位置是否适合种植水稻,地势是否平坦、水源是否充足;其次,要考虑气候条件是否适宜种植水稻,气候条件中气温是影响水稻生长和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种植地的选择要选择地势低平、满足光照和水源的需求这是孕育高质量、高产量水稻的基本要求。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土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合理选择土地,并根据水稻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才能保证水稻种植取得积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水稻种植和其他农作物种植过程一样,土壤的选择是关键因素,只有做到科学合理选择土壤,才能为水稻种植提供有力支持,使水稻高产成为可能。 2 注重水稻种子的甄选和判断 种子的选择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首要条件,在水稻种子的选择上,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坚持优质与高产、优质与抗性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水稻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种子的选择还要注意的是水稻种植是一季稻还是双季稻生产、是早稻还是晚稻,再确定主导品种,一般早稻以中组1号和早籼为主,晚稻以宁粳二号、武运7号为主。品种选择上还要考虑抗病性强弱,早稻一般抗病性差,中、晚稻品种品质一般,所以,加强高产、抗病早稻品种和高产、优质、高抗、生育期适中的中晚稻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种子的选择是关系到水稻整体产量的关键因素。和其他作物一样,在水稻种植前,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就决定了水稻最终的产量。虽然这并不绝对,但是种子的甄选和判断却是关系到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只有做到科学合理选择水稻种子,才能保证水稻种植及产量满足实际要求。 3 加强种植技术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3.1 水稻育秧技术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育秧技术在水稻种植技术中比较复杂、精细和重要的一种技术,它是以培育壮秧为目的,苗齐、苗壮、成秧率高,是水稻高产的一个必要条件。育秧技术一般使用薄膜育秧技术和软盘育秧技术两种,薄膜育秧技术,优点是保湿增温、防止烂秧、提早播期、提高成秧率,缺点是技术性要求强,在种子的处理上要经过晒和消毒,准确掌握播种时期,注意出苗期的保温保湿,炼苗期看天气及时揭膜盖膜,揭膜后注意排灌水等很多注意事项;软盘育秧技术也是最新的育秧技术,优点是成活率高、秧苗壮,对育秧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秧盘选择、床地选择、培养土培制、摆盘播种、苗床管理上都需要精心管理,要注意秧苗三叶期前后的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培育出优质苗秧,为提高整体产量打下坚实基础。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 是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多,穗数也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形成有根大影响。因此,要夺取水稻高产,必须狠抓足苗、适龄、壮秧这一环。 2.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每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所组成,适当增 加基本苗数和提高单株成穗率是增加每亩有效穗数的两个方面。主茎穗决定于基本苗的多少,有时弱苗也不能成穗,壮秧足苗才能达到相应数量的主茎穗。分蘖穗决定于分蘖成穗率,分蘖成穗率以该品种的分蘖特性、移栽叶龄、苗体壮弱以及栽培与气候条件有关,移栽时叶龄决定有效分蘖的起始节位,栽培与气候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分蘖发生的迟早和快慢,从而影响分蘖的有效性。增穗措施要下在有效分蘖期,在分蘖初期施肥增穗效果显著,过了分蘖高峰期施肥,增穗效果就不明显,分蘖期已过再进行施肥,几乎看不出对增穗的效果。因此,分蘖期的要求是促进早发和防止迟发,在积极促进早发的基础上,控制分蘖发生过多,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达到足蘖壮株,为足穗大穗奠定基础。 3.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壮秆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每穗粒 数的多少,既决定于每穗的分化颖花数,也受退化颖花数的影响。分化颖花数多是增加粒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年级 专业农学 层次 学号 17280220 学生姓名王媛媛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8年10月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重要地位,水稻生产状况的好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栽培,施肥,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水稻进行相应的措施,提出解决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Rice is the main grain crop in China. It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taken from cultivation, fertiliz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Rice; y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15410146.html,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技术 作者:张庆林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并在理解其影响机制、了解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水稻产量的保障和优化制定相应措施和实施相关技术。 [关键词]水稻;影响因素;保障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4年人口数量为13.68亿。作为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 数的国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同样巨大的粮食需求量和消耗量。水稻作为全球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同时也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保证其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而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和其影响运作机制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并在理解其影响机制、了解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水稻产量的保障和优化制定相应措施和实施相关技术。 2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 水稻作为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离不开水、土、光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栽培密度、施肥量与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等人为因素的变化。 2.1 水稻产量的自然影响因素 2.1.1 光照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属于喜光型作物,其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对光照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光照条件充足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作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地进行,促进有机物质的转化生成,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农作物体内的有机物化学能量,从而促使水稻更好地完成分蘖、拔节、抽穗、灌浆、结实等一系列生长过程。而在水稻的灌浆时期,稻粒内部的充实物中有大约90%是通过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转化有机物质来完成的。水稻的单片叶片的光饱和强度在3-5万勒克斯左右,但其群体光饱和强度却可以随着叶片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升高。此外,在充足的光合作用帮助水稻作物高效转化有机物质的同时,也帮助其体内生成各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促进根系位置对于土壤养分的吸收,通过保持水稻植株的健壮长势来保证其的稻粒产量与质量。 2.1.2 土壤岩性因素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摘要系统分析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健全农技队伍、继续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从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随着水稻高产新品种(杂交新组合)的育成推广和栽培新技术的实施,水稻单产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就杭嘉湖地区晚稻产量而言,20世纪90年代单产6 750~7 500kg/hm2,21世纪以来的7a,单产水平已跃升7 875~9 000kg/hm2。但在新品种的推广中,同区域、同品种,因种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单产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1.1自然因素 土、水、光、温、气是水稻生长中基本的生态环境因素。发生灾害性气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范围上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例如:水稻生长期间三个生育敏感阶段受灾后的症状及危害性表现:①播种至育秧阶段的暴雨、低温、干旱,会发生烂种烂芽、青稞死苗,影响种植计划;如果补播又延误生产季节,导致晚稻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产量基础差。②孕穗至扬花阶段的低温阴雨、高温,造成空壳率增加,产量水平下降。③灌浆至成熟阶段的暴风雨、秋旱和寒潮秋霜,有可能发生倒伏、青枯卷叶、灌浆不足,品质下降某阶段的突发性病虫害,有可能造成减产或绝收。 1.2人为因素 种子选用、肥料配比、播种时间、移栽密度和对自然因素中土、水、光、温、气的科学调节以及病虫灾害发生的防治,均由人为控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如2005年10月上中旬江、浙、沪稻区,晚稻五代褐稻虱大暴发造成了大面积减产,幅度至少在10%以上,还出现了部分绝收的田块。在这些绝收的田块中,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征状:一种是防治不力造成虫灾后的绝收;另一种是防治过程用药过量造成药害后的绝收。究其原因:客观上受前期连续2次台风的影响,主观上因思想麻痹大意,对稻虱的危害缺乏正确的估计和科学的防治策略。就本县当年晚稻生产结果调查:在干窑镇新星村,一种粮户承包种植3hm2晚稻品种秀水09因褐稻虱的危害而绝收,血本无归;而隔河相望、相隔不到2km的西塘镇

水稻产量估算方法

水稻产量估算方法 1、五点随机取样(对角线、梅花形),离地头5米以上。 2、平均行距:测21行距离(连续),除以20。 3、每平方米折算成行长:1平方米除以行距(米),查穴数。 4、每穴穗数:(连续)查取10穴,取平均值。 5、穗粒数:调查2穴(穴穗数接近平均值)。 6、千粒重:以常年千粒重为计算理论产量,八五折后即为估产产量。 7、计算公式: 估产产量(kg)={【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6】}*0.85 水稻实收测产方法: (1)取样方法。根据自然生态区(畈、片)将万亩高产攻关点划分为5~10个片,随机选择3个片,在每个片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实收测产,每块田实收1亩以上。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算重量。 (2)田间实收:用机械收获后装袋并称重,计算总产量(单位:公斤,用W表示);专家组对实收面积进行测量(单位:平方米,用S表示);随机抽取实收数量的1/10左右进行称重、去杂,测定杂质含量(单位:%,用I表示);取去杂后的稻谷1公斤测定水份和空瘪率,烘干到含水量20%以下,剔出空瘪粒,测定空瘪率(单位:%,用E表示);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单位:%,用M 表示)。

(3)计算公式:Y=(666.7÷S)×W×(1-I)×(1-E)×[(1-M)÷(1-MO)];平均产量=∑Y÷9;MO为标准干重含水率:籼稻=13.5%,粳稻14.5%。 常见作物的千粒重 1、水稻千粒重 18-34克,每公斤29400-55000粒。 2、粳稻千粒重 25-321克,每公斤 31200-40000粒。 3、籼稻千粒重18-25克,每公斤 40000-55000粒。 4、小麦千粒重 23-58 克,每公斤 17200-43400粒。 5、玉米千粒重 180-500 克,每公斤 2000-5560 粒。 6、高梁千粒重 20-34 克,每公斤 29400-50000粒。 7、谷子千粒重 2.2-4.0克,每公斤 250000-454000粒。 8、大麦千粒重20-48 克,每公斤 20800-50000 粒。 9、大豆千粒重 110-250 克,每公斤 4000-9000 粒。 10、豌豆千粒重 110-400 克,每公斤 2600-9000粒。 11、蚕豆千粒重 500-900克,每公斤 1120-2000粒。 12、绿豆千粒重 30-40克,每公斤 25000-33400 粒。 13、棉花千粒重 80-135 克,每公斤 7400-12600 粒。 14、花生小粒种千粒重 300-500 克,每公斤 2000-3400粒。 大粒种千粒重800-1400克,每公斤 720-1260粒。 15、油菜千粒重 1.4-5.74克,每公斤174000-714000 粒。 16、向日葵千粒重 40-200 克,每公斤 5000-25000 粒。 17、芝麻千粒重 2-4 克,每公斤250000-500000 粒。 18、黄麻千粒重 2-43克,每公斤 333400-500000 粒。 19、甜菜千粒重 18-22克,每公斤 45400-55000 粒。 千粒重测定法 国家标准 粮食、油料检验粮食、油料千粒重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粮食、油料检验千粒重测定法 GB 5519-85 Inspection of grain and oilseeds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mass of 1000 grains 本标准适用于商品粮食、油料籽粒千粒重的测定。

水稻生长过程概述

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由于高温条件下水稻光呼吸作用增强。其光合作用适宜温度范围较大,籼稻为25~35℃、粳稻为18~33℃,当籼稻低于20℃或高于40℃和粳稻低于15℃或高于38℃时,光合作用急剧减弱。稻根呼吸作用随温度升高至32℃时迅速加快,然后缓慢增加,至38℃时达最大值,接着减慢,而稻叶呼吸在20~44℃之间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强。低温(尤其霜冻)情况下,光合效率受抑制,稻根吸水减少,导致气孔关闭和叶片枯萎。根呼吸对高温危害的反应比叶片更敏感。 水分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之间,大田蒸腾系数在250~600之间,水稻蒸腾总量随光、温、水分、风、施肥状况、品种光合效率、生育期长短及熟期而变化。单季中、晚稻在孕穗期、双季早稻在开花

关于水稻产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目录 摘要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问题的提出 3、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1相关分析—简单散点图 3.2多元回归分析—参数估计 3.3三种检验 3.3.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 3.3.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3.3.3参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 4、多重共线性检验分析 5、自相关分析 6、模型的修正 6.1逐步修正法 关于水稻产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目的是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SPSS18,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最近18年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水稻产量为因变量,水稻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生猪存栏量和降水量四种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水稻产量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SPSS18 水稻产量多元回归线性分析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众所周知,很多偏远地方的人们仍然处在饥饿的边缘,水稻产量的提高首先可以很好的改善部分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有效的保障,其次,水稻产量的提高有利于稳定粮食的价格。因此,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线性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量,这对于农业的科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问题的提出 下面的表格给出了我国最近18年来水稻产量与影响和制约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的有关数据。 表1 18年来水稻产量和相关影响数据 水稻播种面积(万亩)化肥施用量(万 公斤) 生猪存栏量(万 口) 降水量 (10mm) 水稻总产量(万 公斤) 147.00 2.00 15.00 27.00 154.50 148.00 3.00 26.00 38.00 200.00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产量与效益比较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1,17(06) 44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产量与效益比较 姚金和1 吴建中2 王受荣3 张卫清4 郭早兄5 孙万纯6 (1盐城市亭湖区伍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041;2盐城市盐都区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3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干部学校;4盐城市盐都区葛武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5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6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摘 要:采用直播、机条播、抛秧、旱育移栽及机插等5种种植方式种植水稻,分别对其生育期、生育进程、茎蘖动态、产量及构成因素、成本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的优缺点,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关键词:水稻;直播;机条播;抛秧;旱育移栽;机插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06-044-003 选用盐城市亭湖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品种宁粳3号,分别采用直播、机条播、抛秧、旱育移栽及机插等5种种植方式种植,现将不同种植方式结果报告如下。 1 不同种植方式比较分析 1.1 生育期 详见表1。由表1可知,直播与机条播的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及全生育期基本一致,两者的分蘖期比其他3种种植方式推迟约7~8d,齐穗期推迟约10d,成熟期延长约5d,全生育期减少约13d。 1.2 生育进程 详见图1。由图1可知,由于直播、机条播播种迟,生育进程始终比抛秧、旱育移栽、机插秧慢,两者生长前期(7月13日)叶龄最大相差3.1叶,后随时间推移,直播与机条播生长发育进程加快,生长后期(8月16日)两者叶龄仅相差1叶。由于直播与机条播生育期缩短,最终叶龄比其他种植方式减少1叶。1.3 茎蘖动态 详见图2。由图2可知,直播与机条播由于没有受到移栽植伤,没有缓苗期,早发分蘖优势强,群体总苗数始终比其他3种方式多,且高峰苗出现迟,无效分蘖消亡速度慢。旱育移栽、抛秧、机插的高峰苗出现在7月27日左右,直播与机条播的高峰苗出现时间在8月3日左右,推迟7d。从高峰苗出现时间开始至8月16日,直播、机条播、抛秧、旱育移栽、机插无效分蘖消亡速率分别为21.1%、19.5%、28%、33%、33.2%,可见直播与机条播无效分蘖消亡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水稻个体生长发育。1.4 产量及构成因素 详见表2。由表2可知,5种种植方式中,直播稻产量最低,为550.7kg/667m 2;机条播产量比直播稻略高,为560.5kg/667m 2;产量最高的是旱育移栽,为665.4kg/667m 2。 作者简介: 姚金和(1964-),男,大专,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11-02-09

水稻出米率原因分析

水稻出米率原因分析 水稻品种是决定品质、出米率低的因素。据从稻米加工厂收水稻者调查散穗空育131、紧穗空育131.散穗空育131出米率53-69%,紧穗空育131出米率59-73%。正宗的空育131是紧穗,种植时间长了就分离出了散穗,人们田间穗选后繁殖起来,就成了人们俗称的散穗空育131,这个系选的株系没经过审定,属于品系。该品系比较混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散穗空育131类型(如9801等)。现在的散穗空育131出米率、抗病性、抗倒伏性等方面明显不如紧穗空育131。 通过调查种植紧穗空育131的出米率和整精米率都好于其他品种,并且出米率超过67%的几乎全部是空育131。由于近两年来我场种植的紧穗空育131、鞘腐病、褐变穗发生较重,去年很多种植户部分或全部种植空育131而改种,产量高发病轻的品系和越区的品种。忽视品质片面地追求产量指标是导致品质下降,出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栽培技术特别是施肥、栽插密度、管水方式、农时标准、综合防治病虫害、收脱方法等都严重影响着水稻的品质。并且不同的品种采取相应的水稻栽培技术。 1、施肥不按比例严重影响了水稻品质:通过调查对得出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①施用复合肥和复混肥生产的水稻出米率都低于应用二铵、尿素、钾肥的应用复合肥生产的水稻品质普遍低于用二铵、尿素、钾肥的现象,原因是复合肥中氮肥偏多,磷、钾含量不足,并且其氮、磷、钾的比例是固定的,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春季到初夏地温上升缓慢,苗期生长也慢,因此种植户往往多施氮肥催苗,等到7月,土温上升,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出大量土壤肥力,施用的化肥和土壤释放的肥力加在一起,在温度高的情况下稻体短时间内大量吸收氮素,植株生长较快苗不健壮。 ②氮肥施用过大,氮肥的比例要适宜,过去我们施肥NPK的比例是2:1:0.8,现在就调查到2:1:1.5,N肥比例过大易感染病害、贪青晚熟和倒伏。提高K肥的比例,有利于抗病壮植促早熟。③叶面肥对品质影响也很明显,有的叶面肥是氮肥(如尿素)、激素和微肥混配的,施用后显效快,如果七月份后施用,极易造成倒伏和贪青晚熟,此期应施用主要含P、K的叶面肥。 因此,测土施肥,优化配方施肥是优质稻栽培技术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产量与质量。优质水稻施肥措施不应追求过高的产量,比如种植空育131的目标产量就应定在600公斤,要以产定量,采取氮磷钾硅肥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 2、水层管理。按照水层管理要求,停止灌水时间是8月底(蜡熟末期),排干时间是9月初(黄熟初期)。此期水稻由于前期生育滞后,三类苗还没有达到腊熟末期就停灌了,有的水稻户在水稻齐穗后就把座机抬回去了。去年9月上旬降水和历年持平,中旬降水仅为6.6mm,比历年少19.5mm,9月中旬以后天气持续高温,9月中、下旬气温分别比历年高1.2、3.0度。这样过早停灌,仅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水稻生理、生态需求,浪费了积温而导致水稻根叶早衰,三类苗以及主穗下部和二次枝梗一部分子粒灌浆不足,虽然产量高了但千粒重偏低,出米率降低而品质下降。如果气温持续偏高可延长灌水时期,推迟停灌时间,继续进行间歇灌溉、养根保叶,否则仅靠自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水稻正常需水要求。水稻结实期长期深水淹灌易倒伏,水稻倒伏,影响了空气和光线的通透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而导致品质下降。

2万亩水稻种植项目计划书

2万亩水稻种植项目 计划书5、 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日

目录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 二、项目建设方案 1、背景介绍 2、厂址选择及规模 3、建设总体思路 4、产品方案 5、固定资产投入分析(机械、办公、厂房、库房、水渠、运输车、农机储存、短途运输,催芽室。做成本对比分析) 6、流动资金投入分析及资金来源 7、人员组织构成及定员 8、种植生产过程(时间及流程) 9、财务指标分析(回款周期,附件:投资估算表,设备价格表。。。。。。。 10、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及安排

第一章项目建设意义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稻米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国内市场用白蜡研磨陈米形成的毒大米,重金属超标的镉大米,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政府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现在的农业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关系到社会是否会动荡的重要产业,然后向它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资金,让中国农业像中国铁路一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想让中国农业发展,就需要改变目前农业运行模式,改粗放的传统模式为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场,建立粮食的可追溯性。采用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检测管理体系,对整体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把关、确认,从原材料追踪到最终产品检测,使百姓能够有放心的、安全的粮食可食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