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大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加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参谋保障作用,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合作协议》和《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公共服务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气象综合探测格局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市增建区域气象站81个,加上原有17个区域气象站,我市区域气象站达到98个,平均间隔密度为5×5公里,而且每个镇街均有一个站建在地面上。含有气温、降水、风向、风速、气压、相对湿度6要素的站有32个,其余均为4要素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2008年建成城市气候观测站,使用VAISALA自动气象站(16要素)1套。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从1小时1次提升到5分

钟1次,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建成了一个大气成分观测站,正式开展臭氧、黑炭等大气成分的观测。开始了酸雨、梯度风、GPS/MET 等特种观测,在高速公路开展交通气象能见度观测。

2、预报、预测和预警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初步建成

2008年东莞市气象预警信号发布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建成大屏幕远程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实现与省气象局、城市气象观测站、各市气象局进行会商,也可与市三防办连线;初步建成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集约化东莞气象探测数据中心系统和预报产品分发平台,建立了分灾种的天气预报系统;开展了分镇预警业务;引进热带所grapes 数值模式,尝试开展分镇预报业务。精细化预报和预警业务开始起步。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气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时效性逐渐提高。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对象不断扩大,服务产品数量平均每年增长约10%;接收气象应急短信人数从原来的约2000人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人;建成了11个安全气象社区试点;改造了“12121”气象服务平台,充实和优化语音信箱内容,现日拨打量约为4000次;两次改版公众气象网站,增加信息量和网络互动,目前网站每日平均点击率达8000多次,影响不断扩大;从2009年1月1日起,自主制作天气预报节目“东莞气象”,每晚在东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日为不少于350万市民提供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社会效益明显。

4、信息与网络不断完善和提升

配置65台电脑用于预报业务,增加中档次服务器10台,扩大存

储空间。购入IBM高性能计算机,该系统具有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等特点。骨干网络网速达千兆、核心交换机双机备份运行。

5、气象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与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联合,依托高性能计算机建立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依托省气象局引进强对流、暴雨、台风、高温和寒害预报系统,初步建立了分灾种的预报预测体系。“十一五”期间,市气象局投入科研经费约30 万元,发表论文15篇。目前,市气象局高工职称5人,工程师职称1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2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2人。2人入选广东省气象科技业务骨干,一批优秀青年走上领导岗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引进和使用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6、气象事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东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东府令第88号)、《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府〔2007〕111号)、《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东府办〔2008〕8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东府办函〔2008〕188号)和《关于印发东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东府办〔2009〕12号)等文件。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3月为全市气象灾害应急知识宣传月。先后成立了东莞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东莞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保障中心。台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仍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气象事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时期。新的发展时期,我市气象事业既面临着许多战略性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1、“十二五”东莞气象事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1)广东省全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气象事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广东省已将“建立省部合作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纳入“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内容,列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73个重大项目之一,同时也列入了《广东省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广东省现代化产业500强项目表》。我市作为珠三角城市之一,必将依托该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2)我市的地形地貌、水系和独特的行政架构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地处低纬,濒临南海,境内河网密集,地势东高西低,气象灾害种类多,一旦遇到极端降雨天气,极易造成城市内涝;风暴潮对我市沿海和水乡片镇街也有影响;我市人口众多,镇村经济发达,对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和信息传递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镇街一级没有气象机构。市委、市政府要求气象部门提高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影响研究,建设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提高精细化预报、预测和预警水平。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需要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未来五年,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突出建设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贸易转型升级三大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现代产业核心区,打造园区、物流和商贸三大经济带,构建现代服务业、高新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和现代农业五大集聚区。这些都为气象科技服务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十二五”东莞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不够完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较差;气象预测预报水平还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要求,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气象衍生灾害预报预测能力不足;“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防御机制中各部门灾害启动的标准不一,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社会参与”不足,信息员队伍气象专业素质不高,广大市民对气象灾害认识不足,自我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需求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气象、基层防灾减灾为重点,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暴雨、台风等不同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面向东莞制造业、生态物流业的综合观测体系,科技和人才创新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服务能力。

(二)发展原则

1、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突破一切束缚气象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大胆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办法,不断推进公共气象试点建设。

2、政府主导,依靠法制

实现政府主导发展公共气象事业,公共财政支撑公共气象事业。进一步加强气象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防御的法规保障和支撑,推动气象发展法制化、科学化。

3、面向需求,服务引领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目标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把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气象事业的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气象事业发展始终,努力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

4、一流目标,科学发展

按照“四个一流”(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标准,推动气象工作在新起点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5、科技推动,人才强业

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高新科学技术和气象最新成就来推动我市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科学有效应用于气象业务工作。

6、统筹集约,注重实效

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根据我市气象灾害频发、经济发达、城镇密集、人口众多的特点,突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促进气象事业效益的最大发挥。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继续提高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水平,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初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气象人才体系。实现四个方面的提高:

1、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高

建设既适应我市城市发展定位又符合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要求的气象事业。建成适应我市城市发展定位的物流交通气象监测网,雷(闪)电监测网等;提高中小尺度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水平。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能在灾害来临时平均提前15-30分钟发出;晴雨、暴雨和强对

流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

2、气象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加快各级、各部门参与的防灾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气象信息员队伍完全延伸到社区。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维持在80%以上,因气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大大降低,初步实现对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

3、气象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对城市热岛效应、灰霾、温室气体的监测、预警和评估。为市委、市政府在气候变化对经济、能源、生态安全影响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4、气象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

形成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才梯度队伍,培养精通业务、管理的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局高工人数增加2-3人,工程师增加6-7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 着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建设;加强综合观测能力;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和预警水平;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着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建设,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

和满意率

通过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健全面向基层社区(村)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健全部门共建共享的横向联动机制,不断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以及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方式,实现全市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全方位、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

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

完善市气象预警信号发布中心和区域站的软硬件功能,改进气象资料采集、存储系统和传输网络,主存储设备提高到100t以上,主干网升级到万兆;建设基于无线3G技术的服务系统。根据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求,建立实时监控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各区域气象站和其它仪器运转情况的设备保障平台,实时显示各种常规和特种气象信息;建立集决策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实现具有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决策服务和标准化程度高、业务运转高效的公众气象服务以及个性化、精细化程度高的专业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实现统一分发。

2、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加强各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提高对农业、林业、交通、旅游等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水平,开展气候变化对各行业的影响评估。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东莞市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定》和《东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基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工作机制,加强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3、加强气象信息发布和接收能力建设

进一步发展气象影视节目,加快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在我市插播本地化节目和实时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的全天候不间断播出;改版气象服务网站,并增加英文版;改善应急服务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改进公众服务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加强与东莞广播电视台合作,增加播报频次和服务产品,及时插播预警信号和警报;加强与本地媒体交流和合作,建立气象专版;进一步完善12121气象服务电话平台,升级设备,改善功能,提高拨打率。加强基层气象信息接收能力建设。鼓励、帮助社区(村)采取积极的办法获取和转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气象科普和加快社区(村)接收气象预警信息的能力建设,突破预警信息发布瓶颈,有效防范本地灾害天气。

4、建立气象灾害评估系统

建立重大天气气候灾害评估系统,提高评估灾害对经济与社会影响的能力,为拟定防灾减灾对策、灾后重建及救助、赔偿等提供依据。

5、推动雷电灾害管理服务

建立雷电灾害预警和服务系统,依托我市历史资料,制定雷电灾害区划,提供雷电灾害防御服务,为我市旅游业、物流业、制造业及其它行业提供防御雷电灾害的产品,推动我市的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加强闪电资料收集及管理,建立我市雷电定位系统,根据雷电观测历史数据、历年雷击调查进行区域划分,根据采集的闪电定位新资料,及时更新划分。建立重要场所防雷档案管理系统,按易燃易爆场所、旅游景区、物流港口和仓库及临时堆场分类,进行相应的防雷档案管

理,随时调取信息(含分布图),为以上场所提供防雷预警或技术服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对大型工程、易燃易爆场所、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做好各行业建设工程的雷击风险评估、设计审核、防雷装置检测,大力培育防雷技术市场。营造学术和技术氛围,创立我市的防雷学会,推动我市防雷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不断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的科技内涵和精细化程度,加强业务流程的科学化管理,努力提高预报预测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

1、建立完善集约化的业务平台

建立完善核心数据库,以数据库为核心,进行观测数据的预处理、监测、查询、统计、显示等功能建设,并预留扩展空间,将观测实况、灾情数据等进行集约化管理。以观测实况显示分析、天气笔记记录、天气会商为基础建立制度化的业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系统

完善台风预报预测系统,分析台风临近登陆时对我市的具体影响;完善强对流、暴雨、高温、干旱预报系统,利用遥测站、区域气象站和GPS/MET,对流层风廓线资料,研发出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预报指标体系,建立统计相似方程。完善其它已投入气象业务使用的系统。

3、建立数值释用业务系统

初步建立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进一步进行数值预报释用技术研究。建立数值解释应用方程,在温度、降雨量以及分镇街预报方面进行精细化预报。

4、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

构建我市长时间观测数据序列,对五十多年的观测站资料和多年的区域气象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我市温度、降雨、湿度等时空分布规律和风能、太阳能分布规律。研究新的暴雨强度公式。对温室气体进行监测,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生态、能源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研究。

(三)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警水平

进一步完善已有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海洋气象观测浮标站,推进松山湖、清溪气候指标站建设,全面布局交通物流气象观测网;加紧建立雷电灾害监测网,提升雷电预警水平;开展温室气体监测。

1、完善已有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

对原有的98个中尺度区域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完整率和及时率。

2、推进气候生态监测网建设

根据我市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征,建成布局合理、探测项目齐全的气候生态监测网,其中重点考虑松山湖和清溪气候指标站。

3、加快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海洋气象观测浮标站建设

主要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网、旅游气象监测网。在虎门港附近海域

建设海洋自动气象站,开展风向、风速、雨量、温度、湿度、气压、能见度等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

4、布设雷电灾害监测网

加紧建设覆盖全市的雷电观测系统,提高闪电观测能力。

5、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高速稳定的信息传输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各单位、各行业间的信息快速交换与共享。建立气象信息数据中心、高清视频系统、网络安全系统,提高气象资料综合应用能力。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体系建设,提高公众气象防灾自救能力

通过气象天文科普馆、气象灾害应急宣传教育月等向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和应对灾害自救互救方法,使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从重点人群逐步推广到每一个普通市民。

1、开放气象天文科普馆

2012年开始对外开放,将采取定期向市民开放、不定期举办科普讲座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2、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宣传教育月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3月份为气象灾害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月的契机,将市气象局公众开放日、气象科普讲座“三进”(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两大活动常规化。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气象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气象服务

能力,使优秀人才成为我市气象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实施中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业务管理人才、预报专家、设备维护和技术开发人才,并积极探索人才合作方式、策略。

2、推进人才培养

积极鼓励市气象局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积极选派技术人员到省气象局业务单位进修;加强与省气象局的交流。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市直各部门、各镇街之间的联系,加强相互交流,拓宽工作思路。

3、创新用人机制

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竞争上岗制度,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任、激励的选人用人机制。探讨技术与管理不同的升职体系,并将考核、薪酬等与之配套。

4、组建科研团队

组建科研团队,对新探测资料应用、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数值释用技术等进行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并加强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上的应用。

四、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将实施三大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供更多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初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一)气象预警工程

建设内容包括东莞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和分中心、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和信息网络支撑系统五部分。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和分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市气象天文科普馆建设和松山湖、清溪气候指标站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设集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及专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我市插播本地化节目和实时气象信息,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站、公共视频媒体、有线广播等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手段,实现灾前预先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灾害性天气综合信息数据平台、中小尺度数值预报释用技术平台和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运行平台。

气象综合监测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海洋气象观测浮标站、闪电定位网和交通气象观测网,改造区域观测站网,强化气象技术装备保障,提升自动监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信息网络支撑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气象信息数据中心、省市高清视频会商系统、观测站环境监视系统、网络安全服务应用系统省-市20M高速网络带宽。

(二)低碳发展气象保障工程

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大气成分监测,增加灰霾前体物等监测项目,初步建立我市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体系,并建设我市大气成分监测数据中心,新建5个温室气体监测站网,提高环境整治的针对性。

(三)为农服务气象减灾工程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在14个农业园实施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警工程,为我市的蔬菜、水果种植、花卉园艺产业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划,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部署,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和年度计划,严格考核,从组织和制度上切实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督导检查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三)加大政策支持

稳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

等法律法规,出台我市防雷减灾管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等配套规范性文件。加快台风、暴雨内涝、高温、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普查,制定我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四)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气象经费投入力度,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根据气象部门“工作在地方、服务在地方、效益在地方”的特点,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项目资金。

附件: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东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乡镇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归流河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三-二0一七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达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现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五年工作计划如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原则 按照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重点,做好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继续引深行业作风建设,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 医院的行风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行风正,服务就好,效益才大。未来五年内,我们仍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继续定期组织学习有关行风建设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制定相应的工作

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搞好行风评议工作; 2.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的培养,从根本上纠正不良风气,使职工自觉执行自治区卫生厅“八不准”“十严禁”等有关规定; 3.完善医德医风档案,并按照医德医风评分标准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进行年度考核,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推行临床路径; 4.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决打击在药品购销活动和医疗服务中“收红包、拿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 5.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扎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们卫生院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全面完成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1.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采取培训、规范、考核等办法对辖区14个卫生室的行政、业务、人员、财务和药品购销等实行统一管理,药品要集中采购,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健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全文) 中国网10月19日讯中国政府网19日公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全文如下: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4 ,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医改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报告379348例,有效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46万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7.94%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43%。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57%。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城乡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7亿人和1.95亿人。新农合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达到96%,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03.7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2021年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 ___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共立医院的位置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位置。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在区委、区 ___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准确 ___和大力支持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创品牌,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院初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全院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大庆妇产医院的成功打造和健康运营及前列腺汽化电切技术、妇科微创技术、腹腔镜踩特色技术的成功开展,使医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现有

占地 ___平方米,建筑 ___8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95张,现有职工253人,其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5人。全院开设5个病区,13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主要更新设备有飞利浦双螺旋ct机、岛津500 ___高频线机、cr数字成像系统、钼靶乳腺机、飞利浦四维彩超、经颅多普勒、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和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滨州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滨州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 施方案

滨州市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妇女、儿童占人口的数量的2/3,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儿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幼卫生事业,始终把维护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保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府责任。将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颁布的《滨州市妇女发展纲要- 、儿童发展纲要-2020》,以下简称《两纲》。确定了将妇女、儿童与健康纳入了六个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底,《两纲》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进,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两纲》的实施,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妇女、儿童健康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

提高,保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卫生工作中,妇幼保健工作的位置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妇女、儿童在文化教育、健康知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妇女、儿童健康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人是第一要素,人身健康是关键。根据《全国妇女发展纲要 -2020年、儿童发展纲要 -2020年》及《山东省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府颁布的《滨州市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制定我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气象发展规划(-X年)

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来源: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8日 气象发展规划(2011 —2015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前言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指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奋发努力,气象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时代要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气象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象事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09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 -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期间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审议。《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 -2015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相关部署,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气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三)强化气象为农服务 (四)深化城市气象服务 (五)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 (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七)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 五、加强业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一)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三)强化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四)增强资料应用和信息支撑能力 六、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一)气象卫星系统工程 (二)天气雷达工程 (三)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 (四)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医院发展规划

XXXXXXX医院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历史沉淀,赢得广泛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经过七十五年的发展,医院的技术实力、科室设置、专科建设、人才队伍等重要发展指标达到了较高水平,奠定了在周边医疗市场的龙头地位,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好的影响力。除XX市外,病源还辐射周边县市,是XX市及周边县市疑难危重病人救治的主要承担单位。 2、二次创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在内涵建设方面,采取“扩容提速”、管理工具的应用推广、项目化成本控制等措施,医院服务能力、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服务品质和医疗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员工服务理念明显转变。 (二)发展环境 1、医改背景下的新机遇。医药卫生改革实施以来,“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的改革思路已确定,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XX作为“做优做强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的改革试点,我院作为XX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必将成为改革的重要前沿基地。医院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积极投身改革,把握有利政策,顺应

改革趋势,才能促使医院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2、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提供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推进“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技术的应用,构建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丰富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将是医院今后发展的关键。 3、区域医疗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在外来人口减少,社会办医力量不断壮大及XX市区域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人们的就医选择将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导致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必须在内涵建设上下狠功,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在做强、做优的同时,需以品牌学科建设为主轴,服务改善为辅助,推进医院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结合我院现有发展基础,凭借新院的环境、资源及设备优势,并依靠互联网技术,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学科影响力,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家富有爱和责任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二)发展定位 1、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06 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 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基线,“降消”项目执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8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提前启动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四)专业技术队伍有力加强。 依托省政府“十一五”人才振兴计划,先后招录64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同时,利用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培训,使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有所缓解。 (五)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送温暖”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10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加价销售,规范药品采购途径、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努力缓解百姓用药负担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医院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扎实做好卫生责任目标管理工作,狠抓政风、行风建设,努力完成了全县的医疗救护任务和上级指令性任务。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医院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xx县第一人民医院属于县级全科医疗卫生单位,是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院,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县人民的医疗、救护任务,是全县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中心。为了加快医院的发展建设步伐,按照xx县委、县政府县城搬迁工作的要求,医院于2007年3月正式迁往六库租房开展业务工作。在六库开设江东分院和老干村门诊,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和住院诊治工作,基本能满足患者看病就医的需求。(二)医疗服务情况。 1、医院设置病床65张,年门诊量7435人次,年业务收入达120万元以上;体检总量40262人次,包括征兵体检1000人次,学生体检7500人次及其他各类人员体检31762人次。 2、及时有效完成我县境内医疗救护任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46次114人,出动车辆46台次,共投入药品费五仟元。 3、采取措施,降低药费,按照全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药费降低5-10%;对持有《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领取证》及《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人群,一律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免20%的床位费。 (三)在医疗工作中切实以落实“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注重医疗安全。不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急救急诊工作,年重大责任和医疗安全事故发生数为“0”。二是完善了临床“三基“、“三严”考核培训制度,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理论考试;严格规范医疗文书,年处方书写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96%以上;门诊处方划价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划价合格率98%以上。三是着力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技术,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职责,加强了医院感染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杜绝了感染事件的发生;四是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和规范临床用药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四)医院人才队伍有所增加。全院共有职工57人,其中卫技人员43人(医13人,护26人,药2人,技2人),占职工总数的75%;工人和后勤人员14人,占职工总数的25%。 1、卫技人员43人:高职3人(医2人,护1人),占卫技人员的7%;中职14人(医2人,护10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33%;初职26人(医9人,护15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的60%。 2、执业情况:执业医师12人,执业护士26人,执业药师1人。

中医药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中医

2019年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医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斐然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 出台实施《关于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实施意见》,从今年4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15%的加成,CT、磁共振、超声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降低10%,适当调整和提高了诊察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卫计委和市级公立医院签署医改目标责任书,将公立医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执行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等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18年4-9月份我市公立医院总收入73915.36万元,医疗收入65391.1万元,比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0.2%和6.3%;门急诊及住院耗材费用占比9.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门急诊及住院药占比为30.6%,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 提升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服务等内容,实现了重点突破。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各类政策的高效衔接,积极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困难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计生统一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体制机制。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素质,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XX省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2001~2020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XX市卫生强市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卫生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反映人群主要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有了较大提升,一是孕产妇死亡率为1.94/10万,比“十一五”下降了4.86个十万分点;二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比“十一五”下降了3.25个千分点,三是2015年的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9.27

岁,比2010年提高了2.28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我市先后启动了卫生部的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市、五县两区列为省农村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唯一试点市三个层次的改革试点。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为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努力开展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一个由政府引导、集体资助、居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协调发展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和新居民的“医保”全覆盖。全市合作医疗政策实行“十一个统一”(注1)[1],建立了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从政策措施上确保到2015年全市合作医疗人均总筹资额在300元以上,筹资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以上的目标,5年全市总筹集资金21.8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4.16亿元,政府投入比重从2010年的54.55%提高到2015年的64.5 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从2010年的90.84%提高到2015 年的97.97%,5年总补偿金额22.4亿元,累计有3003.25万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偿。对参保农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2015年开始的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人数106.79万人次。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及住院补偿率、住院结报率、门诊结报率三项指标列全省前茅。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讲解-共18页

××××××医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9年—2020年) 2019年9月

目录 一、“十二五”发展概况.......................................................................................................................... - 1 - (一)医院规模发展情况..................................................... - 1 - (二)技术力量发展情况..................................................... - 2 - (三)医院管理逐步规范..................................................... - 2 - (四)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 3 - (五)医疗业务开展情况..................................................... - 3 - (六)存在的问题......................................................... - 4 - 二、发展思路............................................................................................................................................ - 5 - (一)指导思想........................................................... - 5 - (二)发展目标........................................................... - 5 - 1、总体目标............................................................. - 5 - 2、阶段性目标........................................................... - 6 - 三、主要任务............................................................................................................................................ - 6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院规模 ..................................... - 6 -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 7 - 1、加强内涵建设,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 - 7 - 2、加大重点学科管理力度,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 - 7 - 3、完善专业设置,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 - 8 - 4、加强分院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 - 8 - 5、大力发展健康服务..................................................... - 8 - (三)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 9 - (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打造三峡库区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基地 ........ - 10 - (五)强化“科技兴院”意识,以科研促发展 ................................ - 10 - (六)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搭建平台 ........................ - 11 - (七)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11 -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 12 - (九)加强医院内涵文化建设,提升品牌形象 ................................ - 12 - 四、保障措施.......................................................................................................................................... - 12 -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和组织保障 ........................ - 12 -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12 - 2、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 .......................................... - 13 - 3、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 13 - 4、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安全稳定 .......................................... - 14 - (二)加强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4 - 1、坚持以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健全院科两级管理体系 .............. - 14 - 2、积极主动适应医改政策,探索医院改革路径。 ............................ - 15 - 3、以人为本,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5 - (三)资金和后勤保障.................................................... - 15 - 1、加强成本核算,拓宽医院发展融资渠道 .................................. - 15 - 2、加强后勤保障,支持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 - 15 - (四)开展风险分析调控,确保稳步快速发展 ................................ - 1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