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1、土壤调查与制图概念

(1) 调查土壤资源

(2)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3)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

(1)摸清全国的土壤/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

(2)为做好农业区划打下基础;(3)为了科学种田提供依据:

(4)为了合理地扩大耕地面积;(5)为了防治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土地质量退化问题。

(6)服务于土壤及水体污染防治;(7)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及其变化

(8)对于发展土壤科学本身具有特殊意义

3、土壤调查工作按其工作进程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室内汇总工作等

4、拟定工作计划,计划内容一般包括:

①调查精度,比例尺的大小、制图单元确定、野外观察和试验分析所需采样的密度等。

②成果要求,如完成图幅的种类和数量、调查报告的要求、需完成的资料汇编、化验分析数据。

③工作方法和步骤,包括野外试点、全面展开、室内分析安排、工作总结等。

④完成工作的时间。

⑤设备:包括野外调查装备及室内化验设备、制图的仪器、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等。

5、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

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

6、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P22 这题对照书看看吧

①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并通过植被间接影响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

②地形因素通过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主导作用

③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其对土壤发生性状,肥力性状和其他障碍性状的影响

④通过土壤经历的年份,推断土壤发育的深浅

⑤在土壤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7、“四图一志”:农业土壤图、农业土壤肥力概图、农业土壤改良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农业土壤志。

“五图一书”: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道路管线工程规划图、环保环卫绿化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规划说明书

8、土壤复区:在小范围内,两种以上不同的土壤分类单元,呈微域交错分布的状况。又称土壤复域。通常按比例尺的要求,难于将它们单独分开制图,则可将复区作为一个制图单元。

9、优势单元图例:一个制图单位内,某一土壤类型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至90%以上时的制图单元(会判断无差异图例,组合图例,复区图例)

10、土壤剖面的种类

自然剖面;人工剖面,按其用途和特点可细分为主要剖面(又称基本剖面)、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或次要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11、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就叫做“单个土体”

“聚合土体”是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单个土体都具有的统计相似性,这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聚合土体”在野外处于一个具体的景观单位,是土壤制图中的一个制图单位

12、同一航线上相邻航片之间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达60%,不能小于53%,如果不进行立体观测和量测,则不能小于30%

相邻航线之间的航片重叠称为旁向重叠,一般应达40%,不能小于15%

13、我国土壤资源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2)土壤调查资料陈旧;

(3)难以找到针对性强的土壤调查资料。(4)缺少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人材;

(5)缺乏长效机制

14、地形图上定点的三种方法:A:前交会法B:后交会法C:放射法

15、遥感: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如飞机)或航天器(如卫星)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

原理:不同的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遥感技术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

16、野外制图工作程序:①对野外土壤类型、分布、主要剖面性态等进行综合研究;

②在地形图或航片上确定各类土壤剖面点的位置,确定其分类单元和制图单元,找出各类土壤之间的界线,准确地标明在地形图或航片上

17、航片土壤判读的理论基础:航片的几何特征;航片的光学特性;成土因素学说的理论基础

18、航空相片的基本标志:框标、时表、水准器、压平线、像片编号

19、土壤分析标本的采集按分析要求可分为全量分析、农化分析和物理分析三类分析标本

20、准备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

(1)明确调查任务、组建调查队伍、确定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标准及成果要求;

(2)同时要收集并分析已有的基础资料与图件、研究前人工作的成果;

(3)还要准备调查工具、仪器和计算机软件,做好物质准备。

补充:

1、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在100m以上;丘陵:绝对高度在500m以内,相对高度在200m以内;平原:绝对高度在200m以内,相对高度在l0m以内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3、四项全国性的土壤调查工作

国土资源大调查,工程将历时12年;“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历时将近10年,土地的权属调查;全国基本农田保护与监测”工作

4、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设置,制图单位常常是亚类或土类;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

5、半干旱带的干旱指数为2~7

1、土地: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功能:养育、承载、美学和资产功能

2、土地的资源属性:生产性、不可替代性、面积的有限性、动态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位置的固定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特性、流通的特殊性

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①土地包括土壤,土壤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因素;

②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立体空间④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4、土地资源的价值:天然、人工、稀缺价值

5、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6、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7、土地类型的划分标准:1:100万土地类型的化分可分为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制

8、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气候条件)、经向地带性(距离海洋远近)

9、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系统一级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0、土地资源评价作用:①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③为土地交易服务④为土地税务服务⑤为土地管理服务

11、土地自然适宜性: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2、土地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分类:根据不同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13、根据FAO组织进行分类可分为:①适宜性纲(反应土地适宜的种类)S纲为适宜N纲为不适宜。②土地适宜级(反应纲内适宜性的程度S1高度S2中等S3勉强)③土地适宜性亚级:反应土地限制性的种类)④土地适宜性单元。

14、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系统结构分为土地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15、毛利分析主要步骤:1利用自然评价结果选择最好的土地利用。2估计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包括:种子,农药,化肥)3估计农场的变动成本4估计产值5计算农场的毛利与净收入(毛利=产值-变动成本,净收入=毛利-固定成本)

16、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7、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①土地资源的数量②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③投入水平④生活水平⑤时间尺度。

18、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为农业生态区法(AEZ)

19、中国土地的基本特征:1数量特征A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B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口矛盾突出。2质量特征A我国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B耕地生产力普遍低。3区域分布特征:A土地资源区域分布及其不平衡B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性较大C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性大4后备土地资源的特征:A土地资源退化严重B 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面积减少C土地污染严重。

20、一级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建设用地

21、土地复垦: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22、土地复垦的标准: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③恢复植被保护其环境功能。

23、土地复垦的意义:①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②改善土地资源被破坏地区生态系统环境的必然选择;③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④开展土地复垦是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途径

24、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5、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26、土地收购储备的作用:①有利于政府调控土地供应的能力②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③有利于土地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④有利于推行土地指标拍买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市场5有利于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27、计算题:某行政区有土地面积25000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10000亩,亩产小麦500kg 求当地的土地承载潜力(粮食不外调)要求以粮食计算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土地资源调查练习题

简答 1、计算耕地图斑净面积时需扣除田坎。 答:指处于图斑内或图斑边界上的单线线状田坎。具体指南方》1.0米,北方》2.0,米且小于20米的田坎。 2、田坎系数测算 答:田坎系数测算指田坎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 程序方法:1、分区,按地貌类型将调查区域分为丘陵,山区和高山区。 分组,在每一区内按照不同的坡度级(2-6,6-15,15-25,25以上)和耕地类型(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分组。 确定样方。在每一组内布置30个以上均匀分布的样方。 田坎测量。长度在调查地图上量取,田坎宽度实地测量。 田坎系数计算。包括每一样方的田坎系数和每一组的平均田坎系数。 田坎面积扣除,根据每组每组平均田坎系数逐一扣除图斑内田坎面积。 检查验收。 3、具体工作中,如何得到田坎面积? 答:全站仪野外测站点,cad展点、绘图保存为dxf文件,用mapgis转换dxf文件为wl线文件,进行线编辑然后拓扑检查,线工作区提取弧,拓扑重建构面,空间分析对田坎进行缓冲分析,工程裁剪,将区属性参数导出,得到各id参数。 4、如何理解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关系? 答:联系:1、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范围相衔接。 均以县级行政单位统一调查。 区别:1、依据规程不同。前者依据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后者依据的主要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2、范围不同。前者包括全国大陆和海盗,后者范围为城市和建制镇。 3、调查单元不同,前者是图斑,后者是宗地。 4、内容都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地类调查,后者侧 重权属调查同时还包括地籍测量。 5、方法方面。确权方法相同,但依据的证明材料不同,面积量算方法相同,但 图斑面积需要平差而宗地面积不需要平差。 6、主要成果不同。前者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后者为地籍图和宗地图。 5、什么是土地调查 答: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如何进行面积的量算 答:程序,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统计。 控制面积量算 在图幅结合表中查询图幅理论面积 采用解析法等精度较高的量算方法,得到控制单位面积。 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逐级平差后得到各级控制面积。 碎部面积量算 将所有区域里的图斑进行编号。 采用解释法图解法等面积量算方法量算图斑面积,其中解析法指由实地测量的角度,长度,坐标精确精算面积,包括几何解析法和坐标解析法。图解法指由图上测出的几何要素计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前言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 2.1、气候条件 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技术程序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一地形图、航片为地图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方法两类。根据调查的内容,所要求的精度、比例尺及技术要求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 1.组织专业队伍土地资源调查时综合性特别强的科学工作。工作人 员必须具备土地管理、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等多门学科知 识。 2.制定工作计划首先应根据任务和调查的技术规程,初步拟定总的 工作计划。其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的项目、内容、精度要求、工作 阶段的划分和时间安排等。 3.资料准备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要的调查地区的各种 专业图件与数字、文件资料、工作地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 4.用片准备常用的仪器准备有:罗盘、钢尺、比尺、测绳、平板仪、 立体镜、放大镜、测绘仪等。应准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有:透明方 格纸或聚酯薄膜、绘图笔、绘图墨水、透明胶带、野外记载本等。 (二)外业调绘 1.调绘前的准备工作阶段 ①.路线勘察邀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当向导,利用地形图、遥感影 像等进行路线勘测。 ②.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③.室内预判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专业解 译,减少的室外工作量。 2.调回阶段外业调绘工作整个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一定要根 据外业规程,边调绘变检查,不得遗漏,调绘工作底图可以利用航 片、卫片等。一般程序为: ①.掌握测绘地图的比例尺 ②.确定验证样区 ③.选好站立点 ④.确定调绘地图的方位 ⑤.调绘地类 ⑥.补测地物 ⑦.调绘整饰 ⑧.填写工作手册 ⑨.样区调绘验证

土地资源调查题目

土地资源调查题目

土地资源调查-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农区土地利用制图比例尺一般大于林区和牧区,其原因是( a ) (5.0 分) a 农区土地利用比较集约 b 农区土地用块面积小于林区、牧区 c 林区、牧区交通不便 d 农区土地使用权属概念相对明确 2. 进行城区土地权属(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时,一般要首先进行( b )(5.0 分) a 绘制宗地草图 b 分段有序地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绘制地籍图 c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d 地籍测量 3. 土地资源调查的定义是( a ) (5.0 分) a 根据国家生产和土地管理的任务,而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进行资源或 资产的有关系列调查与制图的系统专业技术工作 b 国家国土资源调查的一部分 c 为处理一个地区的土地纠纷而进行的土地资源或资产性的系列调 查工作 d 完成一个区域的土地资源调查、制图与规划的系列工作。 4. 我国新的土地利用分类(2001.8试行)的特点是( d ) (5.0 分) a 便于土地利用制图

b 比我国原非农用地的划分更具体 c 比我国原土地利用分类简明、实用 d ①多级层阶性的②城乡土地利用统一性的③反映当前某些 新的土地利用类型④反映了对生态退耕保护的关系的处理⑤与国 际土地利用分类的通用性等 5. 地貌与地形两者在地学的学科上理解的差异是( d ) (5.0 分) a 地貌主演描述地表的面貌,地形主要描述地表的形态 b 地貌一般大于地形 c 地貌=地形 d 地貌是从地貌学的角度研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区域分布的规 律,地形时从地面坡度、切割程度、海拔高度等量化因素来描述地表形 态 6. 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型有( d ) (5.0 分) a 土地污染调查,土地复垦调查,土地退化调查 b 区域综合性考察;国家级某一专项性普查;局部地区某一专项的土 壤/土地调查 c “四荒”(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调查,“四低”(低产田、 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域)调查 d 土地产权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房地产调查 7. 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型有( b ) (5.0 分) a “四荒”(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调查,“四低”(低产田、 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域)调查 b 土地产权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房地产调查 c 区域综合性考察;国家级某一专项性普查;局部地区某一专项的土 壤/土地调查 d 土地污染调查,土地复垦调查,土地退化调查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1、土壤调查与制图概念 (1) 调查土壤资源 (2)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3)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 (1)摸清全国的土壤/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 (2)为做好农业区划打下基础;(3)为了科学种田提供依据: (4)为了合理地扩大耕地面积;(5)为了防治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土地质量退化问题。 (6)服务于土壤及水体污染防治;(7)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及其变化 (8)对于发展土壤科学本身具有特殊意义 3、土壤调查工作按其工作进程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室内汇总工作等 4、拟定工作计划,计划内容一般包括: ①调查精度,比例尺的大小、制图单元确定、野外观察和试验分析所需采样的密度等。 ②成果要求,如完成图幅的种类和数量、调查报告的要求、需完成的资料汇编、化验分析数据。 ③工作方法和步骤,包括野外试点、全面展开、室内分析安排、工作总结等。 ④完成工作的时间。 ⑤设备:包括野外调查装备及室内化验设备、制图的仪器、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等。 5、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 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 6、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P22 这题对照书看看吧 ①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并通过植被间接影响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 ②地形因素通过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主导作用 ③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其对土壤发生性状,肥力性状和其他障碍性状的影响 ④通过土壤经历的年份,推断土壤发育的深浅 ⑤在土壤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7、“四图一志”:农业土壤图、农业土壤肥力概图、农业土壤改良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农业土壤志。 “五图一书”: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道路管线工程规划图、环保环卫绿化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规划说明书 8、土壤复区:在小范围内,两种以上不同的土壤分类单元,呈微域交错分布的状况。又称土壤复域。通常按比例尺的要求,难于将它们单独分开制图,则可将复区作为一个制图单元。 9、优势单元图例:一个制图单位内,某一土壤类型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至90%以上时的制图单元(会判断无差异图例,组合图例,复区图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 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 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土壤调查与制图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土壤调查与制图 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调查与制图的程序 第一、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对象、目的与范围 (2)制定技术规程 (3)收集、分析有关资料 (4)组织专业调查队伍 第二、外业调查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资料和基础图件的整理 (1)基础资料的整理 (2)基础成果图件的编制 第四、提交成果 (1)成果图件 (2)调查报告 第一章土壤调查制图的准备工作 1、底图的精度及要求 (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村(社区)和农场的分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

(2)大比例尺:1:1万-1:万,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种或变种。多用于乡(镇)和大型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壤制图单位土属、土种。多用于县(市、区、旗)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区划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4)小比例尺:<1:20万,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亚类、土属。多用于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资源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2、概查与详查 概查概念: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队伍:需要多专业,综合性的调查队伍。 详查概念: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队伍:需要专业骨干和有经验的农民。 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1、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 道库恰耶夫公式:S=f(C,O,R,P)T S:土壤体R:地形C:气候P:母质O:生物 T:成土时间 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2、分析各种成土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分类 1、中国目前的土壤分类体系的情况 (一)从古迄今,中国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知识点

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地类调查:以航片或者航天遥感正射影象图()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和其界线进行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

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村庄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2、对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2,耕地、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5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5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5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5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5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我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扩大了解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三、项目主要内容 (一)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 1.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