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复习资料1

社会学复习资料1

社会学复习资料1
社会学复习资料1

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2.城市化:

3.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与社会互动并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与他

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改变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建新的以代之的适应过程。再社会化可分为两类:强制再社会化。这是一种强迫性的社会教化过程,如在监狱对战犯或犯罪分子进行改造,在精神病院对患者进行治疗。

非强制再社会化。这是指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个体主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并参与到新的社会生活中去的过程。

5.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

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6.同辈群体:一个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

7.社会分层: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波普诺,1999):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

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8.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因此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即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移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现象。

9.社会变迁:

10.首属群体: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11.组织:

12.社会制度:

1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婚姻关系的产物,是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

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

14.联合家庭:由父辈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子代、孙代及其配偶组成的家庭。

15.核心家庭:一对已婚夫妇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16.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基础上演化的直系双偶家庭,是由父辈和子辈两代已婚夫妇组成且

中间无断代的家庭。

17.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是一整套行为规范与行为期待,是人的多种社会属

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18.角色集:

19.社会制度:同12

20.首属群体:同10

21.社会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社会互动塑造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22.社会控制:一般认为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依靠自身

的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包括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是指社会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及其过程。

23.社会越轨:

24.大众行为:

25.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以某一种特

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别的特质发生连带的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

26.亚文化:与主文化相对应,居于附属地位的其他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可以称为次文化也

叫做亚文化。次文化是社会的一部分,次文化的成员们共同分享一些显著与大社会不同的规范、价值、信仰和态度的文化模式,并且对此加以认同。

27.文化模式: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

统的文化结构。

28.集合行为:

29.大众行为:同24

30.时尚:在现代社会,流行是一种常见的大众行为。它是指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这段时间内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广为崇尚的一种生活模式。

31.社会运动:社会运动也称为“群众运动”,它是由众多的成员卷入或参与、采用非制度化

的方式来改变现状的一种特殊的集体行为。比起一般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表现出行动的规模更大,持续的时间较长,也更具有组织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1.从社会学的角度列举文化的特征。

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具有共享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传递性。文化具有变迁性。

2.简述文化的功能。

答: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具有整合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文化的反功能。

3.列举文化的构成要素。

答:语言符号;认知文化(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

4.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5.简述库利“镜中我”理论的重要思想。

答:自我意识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我们对别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

b)第二阶段,我们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判断,是漂亮、聪明、害羞或是孤僻。

c)最后,产生某种自我的感觉,如感到被尊敬或是感到羞耻等。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6.简述现代家庭的功能。

答:经济功能;情感功能;生育功能;社会化功能;保障功能。

7.简述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也具有产生、发展、成熟和灭亡的社会规律,并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世界体系包含三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它们在体系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带动了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世界体系理论的一组最基本概念:中心-半边缘-边缘。

8.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答: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城市化。

9.戈夫曼“拟剧论”的基本内容。

答:他的理论可以分成两部分:(1) 表演框架:a)剧本期望,b)剧组,c)剧情,d)表演区域(2) 印象管理策略:a)理想化表演,b)误解表演,c)神秘化表演,d)补救表演

10.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理论基础:关于“心灵(mind)的论述。他认为心智有以下能力:

(1)运用符号确定环境中客体的能力;

(2)内在地考虑对这些客体所能采取的行动途径的能力;

(3)避免不适当的行为以及选择一种合适的行动途径。

11.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答:根据不同行动主体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根据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特点进行分类,可分为:合作性的社会互动,对立性的社会互动。其中,合作性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合作、适应、模仿、同化、暗示;对立性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冲突、竞争、强制、顺从等。

12.简述韦伯有关权威的理论。

答:他认为权威的本质在于“合法性”,而“合法性”可以有三种类型,即法理权威、传统权威和魅力权威(见书P324页,第3节)。

13.简述科层制的特征。

答:权威分层、职务分等;因公设职、专职专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照章办事、公平无私;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14.简述社区概念与社会概念的区别。

答:是否具有某种共同联系不同;是否含有一种区域或社会空间的存在不同;结构是否单一不同。

15.简述滕尼斯有关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理论。

答:a)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变化趋势,即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趋势;

b)法理社会就是现代社会。

16.简述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答:

17.简述城市社区的社会文化特征。

答:a)规模大;b)人口稠密,是永久性聚居地;c)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人群。18.简述社会控制的规范控制形式。

答:(1)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2)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3)硬控制和软控制(4)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控制手段:舆论,道德,法律,纪律,宗教。

19.简述标签理论。

答: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该理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的一些基本假定作为自己的理论起点。其有关越轨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20.简述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之间的区别。

答: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和合作、人数较少等特征。它是最原始的个人组合,结构简单、缺乏分化;它是人们最初步的生活环境,个人首先在这里生存与学习各种为人处事的方法与道理;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是个人走向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典型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邻里、朋友圈、亲属群等。次级群体的成员很少甚至没有直接交往,相互关系具有“匿名性”,最典型的次级群体是组织,如学校、政府机构、军队、医院、俱乐部等。一般而言,次级群体是为了特定的目标有意识的组织起来的,这个特定目标是预先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质。21.简述现代组织的特征。

答:目标特定而明确;内部结构相对稳定;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片面性和间接性;组织界限清晰。

22.简述斯梅尔赛的价值累加理论。

答:斯梅尔塞认为,所有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产生,都是由以下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有利于社会运动产生的结构性诱因,由社会结构衍生出来的压力、剥夺感或压迫感,一般化信念的产生,触发社会运动的因素或事件,有效的运动动员,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23.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答:a)制度因素;b)社会组织因素;c)个人自身因素。

24.简述社会运动的类型。

答:a)革命运动;b)改革运动;c)抵抗运动;d)表意运动。

25.简述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答:见书(P260页,第3节)

26.简述宗教的基本要素。

答:1.信仰2.象征系统3.仪式和组织

27.简述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调查、实验、观察、文献研究。

三、论述题

1.试析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答: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主要影响有:

首先是制度因素,户籍制度是对人们社会流动影响最为明显也是历时最长的宏观性因素;阶级出身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宏观因素。

其次是社会组织因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产生的单位制,是计划时代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单位所有制性质决定着人们从工作组织中的获益情况,单位行政级别也影响着人们的福利水平。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社会化单元,也同样承担着向下一代提供社会地位资源的功能。

最后是个人自身因素,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市场和竞争机制,教育作为个人能力的基础,重要性逐渐凸现,政治表现的重要性则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文凭社会”。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改革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分层情况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到1956年底,这一时期大体上涵盖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三大改造”时期;从1957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阶级分层转变为身份分层。

其次是市场转型论与中国的社会分层,1989年,倪志伟在《市场转型论:国家社会主义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过渡》的论文中提出了市场转型论。在市场机制逐步代替再分配机制过程中,社会权力结构将发生变革,进而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市场转型论由三个理论命题构成:市场权力命题、市场刺激命题和市场机会命题。

最后是社会中间层,所谓中间阶层,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一般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其构成特征是:受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规定,中国中间阶层构成呈现出自己的特征。

2.试述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您认为我国未来最适合的城市化道路是什么?

答:首先,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活动日益发达,管理和政治组织增加,交通网络的普及过程。城市化也泛指人们居住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其次,我认为我国未来最适合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该是相对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走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同时适度发展大城市,通过有计划的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规划来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试析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原则。

答:

4.试析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视角。

答:

5.试析社会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和作用。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单纯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构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也没有明确成文的规定,成员大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依靠习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方式来规范群体成员的互动行为。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一致时,或者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它就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反之,则会引起两种群体之间的冲突。一旦非正式群体拥有足够的力量,它就会明显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

6.论述科层制的特征并进行评价。

答:科层制的特征主要有:权威分层、职务分等;因公设职、专职专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照章办事、公平无私;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它的优点主要是:科层制管理避免了传统人治管理中的随意性,完全实行规则化、理性化的管理。它根据组织目标合理地分解了组织权力,提供了组织内各方面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组织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使科层制展现出传统家长制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优越性。

它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科层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等级森严,任何行动都受到正式规则的严格束缚,使得组织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使组织沟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降低。

7.试从功能论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教育制度。

答:首先,功能主义流派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指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作用和能力。这个流派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教育的功能必须通过教育机构发生作用,并影响社会环境并为其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有显功能和潜功能之分。知识文化的传承是教育制度最基础的显功能。还有其他重要的显功能如:筛选人才、社会配置等。除了这些显功能,教育制度还有不被直接注意到的潜在功能,如文化传袭与创新的功能,技能培养及完成社会化的功能,筛选人才及社会配置的功能,促进社会的整合及稳定的功能,推动经济发展,功能主义角度对教育制度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视角,但是教育制度在其发挥功能,实现目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的,总是存在着一些障碍,社会学家称之为功能障碍。

其次,所谓冲突的视角,“指的是按照一种冲突或矛盾的假设或模式去整理和看待各种教育活动和现象”, 把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冲突关系,以此出发来思考和诠释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冲突论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冲突的场所。在任何

社会中,特定的阶层都想支配其他阶层,那么社会制度变成了那些掌权阶层支配无权阶层的工具。如此,教育则成为了维持阶级控制的工具。学生被培养成符合目前社会需求的模式。如不平等的复制,社会控制,文凭主义社会,等等。

8.试述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答: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社会化,分为: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二是社会化的其他重要的方面,包括: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民族社会化。重要意义:9.试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及功能。

答:

10.试述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特点及其社会化。

答:

11.试评迪尔凯姆。

答:

12.试析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

答:

13.试论当代中国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

14.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分层思想的区别。

答:

15.试述初级群体的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

答:

16.西方有关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及其价值。

答:

17.试析我国的社会流动的特点。

答:

18.试论我国的社会现代化与“全盘西化”。

答:

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举例说明并解释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举例:喝咖啡表象了什么?首先,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我们日常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第二,喝咖啡远远不止“喝”那么简单,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的作用。许多人和咖啡是为了提神。第三,某人喝了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第四,饮用一杯咖啡的行为足以推定过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存在牵涉到了西方曾经对于南美和非洲的殖民。最后,咖啡还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2、举例说明并解释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举例: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 3、说明并评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的观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研究人类社会或研究社会整体的。持有此种观点的就是社会学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开创人,孔德设想应该有一种能够具有自然科学实验那种精确程度的方法,用以研究(主要是证明)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孔德认为人自己可以认识、研究、掌握和改造社会。这样,社会学总的说来是以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人和社会,而由于人兼有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重身份,相对说来,“社会”就成了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对象。 第二种类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某个领域的。现实社会中的各个侧面或领域,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关系都可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社会学时研究是社会交往形势的科学,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中提取一般的交往方式,并加以适当归类,然后再对这些抽象形式进一步考察。虽然齐美尔没有把社会关系作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24 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P13 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 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P130 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P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第三、强调代内平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二、迟发外生型的社会发展特点: ①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时,其内部现代化因素或远未成熟,或根本缺失。这些国家大都遭受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进行现代化时,往往有资金严重匮乏的许多问题和困扰。) ②发展动力的外缘性。(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因素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压力、挑战。) ③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在社会内部缺乏现代性因素的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2.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 家庭、邻里、朋友、亲属,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学校里的“哥儿们”群体。 3.制定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应遵循哪三项原则? ①互惠,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 ②评估,运用能够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 ③选择,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4.孔德的国籍?——法国 5.非物质文化的特质有哪些?——儒家的四书五经教条、作揖、下跪、磕头等各种礼仪。 6.建国前以孙本文为代表的人认为——社会学以作为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7.社区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8.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①就业保障制②普遍保障制③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 ④储存基金制⑤雇主责任制 9.从社会变迁的方式的角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哪些类型? ——渐进的和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 10.根据流动的方向,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哪些类型?——水平和垂直流动 1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7%以上——属于老年型人口 12.亚文化可以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13.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14.相对于哲学等古老学科——社会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诞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5.文化丛与文化特质是什么? 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复习资料

1.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2. 代沟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 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沟往往的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3.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RoleConflict)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5.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6. 顺从 顺从,基本解释为服从;不违抗。心理学上,是指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 7.核心家庭 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 8.垂直分化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9.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