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 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4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

2 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3 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4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预习“物体的运动”,写出知识结构

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 100的单位为Km/h 即v=100Km/h

附:长度单位表:

教学资源

苏科版教材8(上)、教学参考书、物理中考指导、评价手册

教学评析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有力度,教学效果较好。

运动

1 长度的测量(1000倍)

2 刻度尺的使用看: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放读

3 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数据处理: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4 特殊测量方法: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

5 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V=S/t

6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72Km/h=___m/s

7 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8 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v=S/T 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

9 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

10 机械运动位置变化

11 常见的计算类型:

a 路标常识型例2 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b 过桥型例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c 追击(相遇)型

例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d 比例型(选择题)

e 中点型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5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研究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机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在本章一些探究实验可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本章教学内容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其来解决简单计算、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测量和相关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利用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利用本章公式进行计算。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专题:认识杠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报告单、一份“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单;学习收集数据,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杠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 轮组 5(能运用滑轮组用力规律公式进行计算。 6(了解其他简单机械。 7(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8(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最新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做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列举实例佐证自己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材分析】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大气压强值和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 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关键点:一是存在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进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此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教学策略】

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及时反馈,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5.探究粗略测大气压强的原理、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对方案进行评估,通过误差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方案的改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6.视频展示大气压应用,并通过自制气压计和自动给水器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再次感受大气压强的神奇,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1.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力可以用来测量,面积可以用来测量。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计算公式是。 3.什么是力的平衡?平衡状态有哪些? 4.xx上为什么有个小孔? 二、置疑体验,引入课题 师:夏天,同学们经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 生:是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版)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

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优秀教学设 计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建武初级中学校杨明超【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短路、断路、通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结合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 ·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搜集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和电路元

件,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对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只能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受的信息。所以,电流的形成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知识,一般来说知道了就会了,但是对于技能,“知”和“行”之间往往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电路图和电路的对应关系,即“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 实验是学习电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本节中,对电流、电路和电路图的认识都是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前提的,因此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连接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版 说明: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下附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分别设计时则为:§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学时)和§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 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最新整理)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热机教学设计 教师胡静年级九年 级 学生人数44 授课时间9.12 课题热机课时安排 1 第 1 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 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 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机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由于条件限制, 又不可能到热机生产厂去参观。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去了解热机内 部的构造及工作过程,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很容易让他们掌握本 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认识效率。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模型和课件动画演示并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 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 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 系。 ·教学难点掌握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 要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本身和升高的温度有关,人们烧水都需要热量,这些热量是怎么得到的?(由生活中的常识引入新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 受。) 二、新课教学 1、讨论:用燃料燃烧来烧水,常常看到壶盖被顶起 来,这是为什么呢? 2、多媒体动画播放:在试管中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 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什么现象?讨论这一过程中能 量的转化情况、安全性和改进的方向。(注意:软木塞 不要塞得过紧,免得试管炸裂伤人)

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教案学案设计1

《电流和电路》教案学案设计2

《电流和电路》教案学案设计3

板书设计复 习 反 思 这是学生在学完电流和电路这一章的复习课。对于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因此设计复习课的导人时,要以趣人手,通过多种形式,巧妙引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对复习产生兴趣,积极地投人到复习中去。当然导人不能纯粹为了激趣而激趣,应与复习内容相关,最好要能揭示复习内容。 在这次公开课中,总而言之还算是成功的,在课堂的把握方面比以前进步了许多。课堂“活而不乱”。还使得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在课堂上,通过罗列知识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之后,又通过学生的群答、单独回答中,使得知识点再一次得到巩固。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时,也得到了思考。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对于一堂复习课来说,只复习理论而学生得不到练习的巩固是相当于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中,练习的选取还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例题中包含了本单元中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本节课中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但是,其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是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多,容量大,整个课堂的节奏稍显快了一些,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再者,在语言方面还是略显罗嗦,重复的话说得太多了。其次,重难点还不够突出,在前面电荷的时间花得太多,而电流和电路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最后,课堂中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个别学困生的个体差异,个别同学可能会跟不上节奏。 总而言之,这节课我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后会再接再厉,争取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_质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难点 1.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 2.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 用.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 识.比较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的 概念.实验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 力. 四、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平、砝码、橡皮泥 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自主学习,认识质量的单位

请学生自学书本有关质量单位的内容. 思考:质量有哪些单位呢?符号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关系? 师生互动,交流反馈,总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三、合作探究,质量的测量 1.介绍测量质量的工具 2.了解托盘天平的构造,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3.如何用天平正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 4.引导学生总结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和分度值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实验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衡量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四、知识拓展,理解质量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与光 要点提纲 一、声音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2.声音的特征 a.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 b.音调: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与 声音的频率f有关; c.音色:随着发声体的不同而不同。 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声波 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4.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5.噪音的控制:(1)控制噪声源;(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3)保护受噪声影响者。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 2.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电灯,蜡烛等。 3.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 三、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N:法线 入射线 反射线 θθ 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和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 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 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 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为正立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注意: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 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线、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r)。 音色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初中物理《杠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在之前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进行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思辨中完善、设计中创新、合作中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运用“引、研、结、用”物理教学

法,通过老师的步步引导,由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或者自己设计实验进入物理知识的研讨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 形成过程,来自己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并会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即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支点、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等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寻找杠杆以及画出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 据和现象。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和操作杠杆,使学生产生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乐于在生活周围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有的合作精神。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等 六、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阿基米“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的图片,感悟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引入杠杆这个机械,并引入课题。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光现象》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声现象》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蚕岗中学苏锦兰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物理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八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声现象》 5)课时数:1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4.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知识结构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①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物体的振动、介质)②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2、声音的特征①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②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③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噪声①噪声和乐音的区别②噪声的来源和分类③噪声的级别和危害④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人耳听声①听觉及骨传导②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波及其应用次声波及其应用 ③声音传递信息、具有能量 四、学法指导1.重视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2.固体、液体、气体可以发声,也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3.如何改变乐音的特征4.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并非人耳都能听到 五、教学时长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的复习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实验: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方法:比较法转换和放大 声音的传播:介质结合课本图1.1—4、1.1—5、比较两次实验中听到的声音不同,分别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可以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理想化思维的方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推理) ①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③声音在介质中以何种形式传播?(波)观察课本图1.1—6 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举例) 2、声音的特征①自然界的声音千差万别,我们怎么区分它们?②声音有哪些特征?声音的特征又分别于什么有关?③大声说话和轻言细语是什么不同? 1)、音调:声音的高低

推荐-初中物理《生活用电》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精品

《生活用电》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 《生活用电》 元标题 适用年 新人教九年级物理 级 所需时 2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生活用电》这一主题单元,是九年级物理的第十九单元。 本单元是在学习过电路、电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是旧知识的应用又是新知识的探索。通过学习本单元教材的知识,学生能知道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解家庭电路布线示意图,学会电能表读数及简单计算。了解火线、零线,试电笔、三线插头的构造及使用。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和后果,知道保险丝的作用。知道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了解触电类型。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作用,理解家庭电路布线示意图。 2、学会电能表读数及简单计算。 3、了解火线、零线,试电笔的构造及使用。 4、认识三线插头的构造,会画灯泡、插座的连接电路图。 5、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和后果。 6、知道熔丝的作用,会正确选用熔丝。

7、了解触电类型,知道怎样做到安全用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初步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应课标 1、了解家庭电路。 2、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主题层面问题: 1、你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吗?各组成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2、你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吗? 3、你知道哪些安全用电的知识? 专题划分专题一:家庭电路( 1 课时)专题二:安全用电( 1 课时)

初中物理《_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9.1 压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根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 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 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 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 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 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 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 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 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 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 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 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 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 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角小桌、海绵、压力小桌等。 五、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教学设计案例 课 题 速度课型:实验探究型 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而速度公式的得 出又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有初一甚至小学数学中行程问题的基础作铺垫, 学生对速度公式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 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以一个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确实从方法上去理解这 两种比较速度方法的合理性,需要在引导技巧上有所突破。 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 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能够较方便地测出速 度的同学给予赞同。在做“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的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 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对公式、复合单位、单位换算以及规范计 算的格式也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生活、 物理、社会”中也给出了极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确凿的关于速度的数 据加深学生们对速度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②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②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③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 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重点难点教学的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的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 法 指 导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器材学生:白纸两张、刻度尺(可事先测出课桌的高度或教室内某一物体的高度,也可以一同学的身高为测量高度)、秒表(或手表) 教师:白纸若干、长软尺、秒表、一装满水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间有一气泡)、一汽车速度计的模型、气球等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物理示范课 物理八年级下册《功》 安家庄九年制学习学校王连珍 一、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 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导学目标。 二、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导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导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四、设计思想: 主要采用生本课堂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过程引导学

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享资源,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五、教法、学法:采用引导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感悟、归纳等学习方法。 六、教具:水平长木板、小车,细线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人推小车前进 物体在拉力F 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 观察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上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上面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㈡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这么两个个问题,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把一桶水提到6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再想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和把两桶水从一楼提到3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从这两个问题中说明什么? ㈢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距离 W=F ?S (四)例题讲解 三、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