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人文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本质,其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人性化医疗的构建[1],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而人文教育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医学行为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不断地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扎实推进人文教育是培养好品质医生的先决条件[2]。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现状

1.1国外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改革的重点。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其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至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3]。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

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6-7]。

1.2国内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法规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授课方式比较简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国内开设人文教育的医学院校中,此类课程的最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匮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医学教育造成的影响

2.1直接影响行医者自身素养

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技术与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视,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多起与高等教育似乎极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导致的恶性案件。199

5年及1997年,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先后发生两起学生铊盐中毒事件;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某在读研究生,遭室友在饮水机中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享受着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却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选择了背离道德的方式,做出了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扼腕惋惜的事情!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人文教育更应该始终陪伴左右。倘若一个“专业”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不仁义的“心”,那将是彻底失败的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如果长期被忽视,势必会影响对医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医学院校培养的“医者”就不一定具有“仁心”了。

2.2间接影响医患关系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近年持续关注中国的医患纠纷,在所发表的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这些令人揪心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医生的处境。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伤医、杀医事件不断增加。仅在2013年10月的1个月时间里,媒体公开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伤医事件就多达6起,其中最严重的是2013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医疗体制问题,医疗资源短缺造成“看病难”,医

疗体制市场化取向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引起的愤怒自然会直接发泄到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也有些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总体信任度下降,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同时加剧了医患间的极度不信任,使医疗行业更易成为一个矛盾爆发点。但笔者认为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现实中有的医生几句话就打发患者,容易导致误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20世纪以来,由于大量高科技成果被引入临床,医生们过分依赖各类仪器设备、各种生化检查,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常规的“望闻问切听”渐渐被涵盖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各种检查所取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患者的痛苦被转化成为检验单上无生命的数值或各类影像图片,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被逐渐消解了,医生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忽视了患者的患病体验,忽视了对患者及家属人格的最基本尊重,而这种忽视,恰恰是造成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要进步,不能单纯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患者是在病床上体验疾病,医生则是在病床边观察疾病,而“躺在床上”和“站在床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医生的眼里,不能只见疾病,不见患者的痛苦;不能只有医疗技术上的救助,而没有对心灵的抚慰。医生在患者身上,不仅要投入时间和技能,更需要投入情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如果医生对患者没有关爱,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贬值。医生技术行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医学更加倡导医生将患病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心身紧密相连,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对待患者的认知应该是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只

有这样,才能使医生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整体层面更好地认识和治疗疾病。医生尝试从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去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其“疗效”甚至优于一剂良药。将人文精神注入医疗行为之中,强调“以人为本”,医生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古希腊的哲学家、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我国古代,医生也被誉为“仁爱之士”,可以看出对医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患者的关爱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解决患者痛苦的同时,更注重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照。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更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文精神,这是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生,应当恪守“医者仁术”的基本原则,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在诊疗过程中,时刻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语言,注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的疾苦,不仅要始终关注疾病,更要正视在痛苦中呻吟的患者,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唯有如此,医患关系才可能逐渐回归和谐。

3如何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

3.1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

培养的重要内容[9]。全科医学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10]。除此之外,强调以人为本,如何加强医学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也成为培养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保障[11-12]。与医学文化同步而生的医德医风,更是我国从业医务人员的道德准则。医学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通俗地说就是指学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以外,大部分是临床的医务人员。更新和加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更新临床医务人员的教育理念。长期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一些医务工作者只注重“疗效”,过多地关注疾病,而忽略了过程及患病主体。直接面对患者的医学人文教育才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可以让医学生从中领会到医学人文的内涵[13-14]。因此,不能忽略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从事检验专业人员、也经常与患者有直接的接触,在工作中尝试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出发,探求如何提高检验质量、如何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检验时间、如何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自己的检验结果。时刻牢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宗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强化人文关怀理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2课程设置要灵活生动

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空泛,需结合实际,采集真实案例,在课堂教育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角色演绎,换位思考体会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5-16]。实际上,当今多数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比较注重医学人文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学生只是把“人文关怀”理解为简单的关怀式语言,用机械性的语言对待患者,与“患者”没有眼神的交流,甚至都不去“看”,“关怀”似乎是有了,但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为了“关怀”而去关怀,不能让患者体会到真正的关怀和应有的尊重,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探讨新的模式。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当中,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病例进行个案讲解,让学生们模拟患者和医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提高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生动具体,也可以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人文教育模式,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不断加强和深化医学生甚至授课者本身的人文素养。

3.3从业后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从学校延伸到医院,从医学生延伸到医务工作者,真正演绎和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但当前的各级继续教育中,上至国际级、下至市级,大家关注的焦点无外乎是各专业、各学科发展的前沿,但都忽略了对于医学文化和人文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和重视。而就业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真正实践的全新开始,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医者是否有“仁心”,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从业后的继续教育中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被忽略的。要重视和提高对从业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教育,让医生真正体会到用于描述“指标”、“体征”等冷冰冰的数字背后的患者“痛苦”,才能真正成为有

“仁心”的医者。

作者:马晓露许朝晖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参考文献

[1]杜治政.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人性化的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8A):6-11.

[2]邱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

[3]张亚斌,刘晓薇.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15-1617.[5]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6]殷小平,苏博,刘鉴汝,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5-29.

[7]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18.[8]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4(1):41-42.

[9]陈竺.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1年12月14日.浙江在线?教育频道http://edu.zjol.com.cn.

[10]王衍晶,郭福玲.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全科医学理念与

人才观[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12-813.

[11]孙艳琴.人文教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8(7):242.

[12]梁洁,王瑜浩.广东省职业卫生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状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5(4):278-279.[13]张宝云.古代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借鉴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2):5-6.[14]刘玉,彭立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J].现代医院,2015,15(11):11-12.[15]方木水,肖凤,刘丹,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医学与哲学,2014,35(3):74-76.[16]王敏,孔德润.人文教育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渗透[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116-118.

从_人不见了_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杨德广Ξ 一、“人不见了”及教育的失缺 不久前,我应邀到香港参加了“华人地区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学者50多人,就现代人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台湾等地的学者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憾、也令人深思的问题,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不见了,这是现代人的最大悲剧”。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仅仅把人放在肉体、经验实证的层面中;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生活,而对其它方面的反应越来越冷漠,现代人被“物化了”(R eificati on ),落入商品拜物教(Comm odtyfetish is m )的原始愚昧之中,进入一个“去人化” (de 2hum am izati on )、 “去位格化”(depersonalizati on )的可悲历程中。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是现代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品、人格失落了。现代人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我是谁”、“人是什么”。 这些观念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其可信度、代表性有多大,但这些观念无情地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滋生出来的新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恶质化”、“文化腐蚀化”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带来的“现代社会病”、“现代人病”。这一问题的提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的不好同样会产生“现代社会病”、“现代人病”。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尖锐地指出,导致“人不见了”这一社会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失误。他们认为,现代的社会教育已失去了真正教育的功效,甚至教育越普及,偏差越扩大。现代人在今天错误的教育薰陶之下,“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人了”。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性的目的,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一变而为物,人的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成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 这是值得深思的。在现代高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并进而激起人们去追逐、适应,去认识、把握和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人们学习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都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知识和本领。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人类适应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教育在使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的同时,相对 1 24 1997 高等教育研究Ξ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是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基础。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当今社会,一些国家因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仅仅将科技视为第一生产力,造成各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当中很多的专业课程“重理工,轻人文”,也就是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这些现象会导致理工科出身的企业管理者急需要将自身的人文素养加以提高。作为管理阶层,如果不能充分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只是在其他方面具有较强的素质和能力,就会造成适应社会活动与处理社会问题以及整体的素养等综合能力不健全或比较缺乏。人文素养对于企业管理者具有如下作用。 (一)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1、使适应组织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宽广的人文知识包含历史、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艺术、体育、语言等诸多学科领域。人文知识实际上就是产生与形成思维理论的有效前提。领导者知识面越广泛,实际工作当中就会更有思路和魄力。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者知识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具备渊博的知和合理化的知识

结构,也就表明具有了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生存下来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可以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履行管理职能。 2、使适应组织文化理念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企业管理人员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寓工作于快乐、幸福和 健康。将人文知识作为前提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验社会生活和组织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它在个人的生活层面与幸福的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更加影响着个人的气象与人格。人自身就是文化场,其中涵盖有不同的文化景深与文化魅力,人文的意义不但是要多学一些人文历史知识,还要从中品味人生,陶冶情趣。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教授一直以来都将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当成是其做事做人的必要准则,他将人文知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再以人文素养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目标,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更是摘得了科学的桂冠,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饱满。 (二)利于开展组织工作 1、使组织管理工作有所加强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

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基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成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主题。 一、素质教育观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起源于二十世纪90年代,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实践、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新人才的转变。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学

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而艰巨的改革。要实现转变,就必须在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意识,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适应世界经济知识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只要是目前的中考、高考制度还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这种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升学条件的制度还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制约着素质教育推广与实施。形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重视考试的选择功能,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和综合

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一些高校一贯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导致大学生自身素养严重缺失,不良倾向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的品格、道德水平严重下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在关注、在呼吁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 大学生是处于充满朝气的时期。赋予叛逆,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爱耍小聪明,所以关于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他们出现了专业知识拨尖而人文精神知识断层的怪异现象。很容易受挫折、受打击、缺乏挑战性。令社会学者、文士担忧,担忧中国的未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精辟地道出宇宙间存在的现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会有点迷茫,缺乏自信,对自己的选择有种怀疑。这就需要人文教育的感化,来正确的指导他,帮他卸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用自信去拥抱明天。其次,在眼前的利益面前,心智还不够成熟的我们很容易被诱惑,而让自己让企业蒙受损失。比如像我们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来说。我们出去工作绝大部分是为企业做网站、搞策划,把企业的形象宣传出去,增加企业的业务量。而这部分人成为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他们掌握企业的流程和伙伴关系。如果他们一切向前看,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被其他的老总用重

金挖走,这对原企业是一种重大的打击,同时老总们对我们大学生深深植入一种不放心的思想。这对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是一种严重的制约。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需要人文的知识填充,把他们的大脑放在高尚的海洋里洗脑,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当今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大学生比例持续攀升,对大学生饿管理就落在人文教育的身上了。所以,人文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哲学家怀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学识,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修养。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策略

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2-07- 17基金项目: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课程改革5年合作项目作者简介:钟亚娟,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通讯作者:张 蔚,女,博士,主任医师。 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策略 钟亚娟,张 蔚,申复进,梁 华,王丽荣,张文婷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医学人文培养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培养意识的缺乏、教学实效不佳等问题。本文简述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思路。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2)06-1144- 03Status Q uo of Humanism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ZHONG Ya-juan,ZHANG Wei,SHEN Fu-j in,LIANG Hua,WANG Li-rong,ZHANG Wen-ting (Department One of Gynecology,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60,China)Abstract: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loser attention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tegrating  hu-manism into medicin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and medical humanities training has a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humanism.At present,however,there is awidespread lack of training awareness and poor teaching  effe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m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oughts of training.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humanism;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2 0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格局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医学教育在思想指导、理论教育上及医学实践中表现出人文精神严重的缺失,这可能是由于科学技术时代飞速发展、中西医学内在冲突日益加剧、医疗市场化负面影响等造成的。因此,要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要不断努力实现科学和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更要积极提升人文情怀的理念。结合国内医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参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学模式(Clinical Pathophisiologyand Therapy )CPPT及经验,就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现况及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1 医学与人文精神 医乃仁术。医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个科学系统,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一个科学过程,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从事医学工作的人须具备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 1] 。医学教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再也不是那种单一的知识、技艺传授,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经验科学的范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气质体现,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和孕育而成的,是建立在人性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注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而提升成熟的理性精 神[ 2] 。诚然,传统医学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业绩,承担了人类健康与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人生价值观、临终 · 4411·西北医学教育(http://xbyx.cbp t.cnki.net)2012年12月第20卷第6期NORTHWEST MED.EDU.Dec.2012Vol.20No.6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启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的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个性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即独创性和个体性。因此,教师既要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扬长补短、避其所短,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了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尤其是做人的教育,如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把它放在了首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德不好是危险品,智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广,能力要强。基础是学生思想和知识发展的根,是发展的源。基础要厚,一是指扎实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最旺盛时期,教育要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们还报什么希望呢?因此,他主张小学一年级不给学生的作业成绩打分数,第一次给学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这为的是从小

人文修养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修养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论文援助Q2315126918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人文素养是指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涵养。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个人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渗透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各方面。 人文素养的本质,是个人一种内在的修为和品格,是个人一种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这种品格和价值体系通常被称为人文精神——个人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在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普遍而持久的关怀。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的语言行为不文明,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等。人文素质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蔡运桂《艺术情感学》)因此,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改革

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改革 我国当代的高等医学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很多,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时间上,更大程度上是表现在教育理念上。尽管“九五”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人文教育方面,我们还落后很多。譬如,以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为例,“60个指标里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是我们传统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的概念,而近三分之二是医学伦理、医学道德、人际交流能力、大卫生的概念,保健、管理、成本、效率、效益这样一些概念都引人了医学教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表现在学科建设上。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院校相对来讲重视理科的发展,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对小一些,这种倾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学者曾对此作过统计:“从人文课和临床专业课分别占总课时的比例看,前者仅占8.85%,后者占36.57%。再仔细分析人文课所包含的课程,实际上以‘两课’为主,其余文科类课程甚少。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任意选修课,在84所医学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只有17所(占统计高校的20.2%)高校单列,而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更为严竣的是医学人文类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无地位可言。作者统计的84所医学院校中,40所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未见医学心理学。其余的44所院校平均学时仅为30学时,至于医学伦理学处境更差,84所院校中65所教学计划中未见,只有19所设置,但平均学时仅为16学时。”之所以形成这一现状,正是因为前文所述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出现所致,换言之,在高等医学教育里,人的生物特征越来越被提起,以致被无限度地扩大。人们一方面将科学从人文精神中提取出来,把科学看做是与人文精神并列的东西,一方面将医学教育的内容固定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当然,在生物医学的本意上,将人做出生物与社会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是对人的社会因素的主动忽视,但是从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这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下面是带来的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被信息包围,却依旧缺乏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却不能够被我们得以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无奈的事情。 不过,在信息素质教育课上,老师幽默机智的上课方式,采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发挥不同老师的优势的多人教学方法……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但是,在我们掌握了如此众多的信息搜集能力之后,我们却渐渐地松弛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一直不停加速转动的思绪浅渐渐地缓了下来,最可悲的是,甚至停止自己的思考能力,完全奉承“拿来主义”。 这是一个缺乏原创的年代。高超的网络技术让我们学会如何偷懒,复制粘贴,轻松一点,便解决了我们绞尽脑汁的事情。曾

经的我们,还不会玩电脑,找百度,用Google……于是我们百般思索,万般探究。时间就这样匆匆而逝,我们一天天长成了大孩子。日益沉醉在现代发达的科技中的我们渐渐懒惰起来。 无论是老师布置的小作业,还是学年论文,亦或是专业考察报告,都希望能在网上搜到相关资料,那样写起来就会像飞一样的高效精准,只不过有时会避免不了千篇一律的烦恼。 我们的脑子渐渐停止了思考,从我们懂得了如何偷懒之后。曾经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偶尔写写小*,编编小故事也好。可是,似乎自己从未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也许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达到心中所想,也许是因为懒惰而没有付诸实际。 曾经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这种拼命的精神,也从未达到过这种境界。时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要努力!是时候该努力了!可是总会有这种这样的借口让我把自己的任务一天一天往后推,直至有一天放弃了曾经设想的的。永远是最经不起时间消磨的东西,更加经不起我们的不断推拖。 曾经参加一次大型的作文竞赛,当时问了一位资深的教授很俗的问题。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的回答很简单: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于当时思想幼稚的我来说,这句话真的很受用。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将来,我都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人文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本质,其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人性化医疗的构建[1],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而人文教育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医学行为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不断地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扎实推进人文教育是培养好品质医生的先决条件[2]。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现状 1.1国外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改革的重点。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其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至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3]。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

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6-7]。 1.2国内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法规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授课方式比较简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国内开设人文教育的医学院校中,此类课程的最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匮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医学教育造成的影响 2.1直接影响行医者自身素养 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技术与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视,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多起与高等教育似乎极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导致的恶性案件。199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的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道德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道德、健康和知识,既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道德又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职业培训及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某一个职业的后备力量,懂得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程,掌握某一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将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关键词】道德建设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教育的日益深入,在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显露出误区,如:部分教师常常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以至于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从企业对毕业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表明不受企业欢迎的大多数学生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职业教育虽有素质教育的优势,但它并不等于是素质教育,那种

认为职业教育无须实施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能够看到,虽然职业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并无追逐“应试之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上,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职业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教育则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虽然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已被足够重视的主要部分。但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完善与发展,职业培训及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道德就是一种力量。数千年前,老子迫于过关,留下《道经》、《德经》,首创“道德”一词。今“道德”一词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更突出约束性与规范性。其实,“道德”一词本义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