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6.28”瓮安事件

贵州“6.28”瓮安事件

(一)标题要素

案例标题:贵州“6.28”瓮安事件

(二)案情描述

案例描述如下:

6月22日凌晨,贵州省瓮安县一名女学生在死亡,瓮安县公安局尸检鉴定结果该女生为溺水死亡。但是对这一鉴定结论,死者家属并不接受,在矛盾显现的时间,死者亲人却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关于“奸杀”,“凶手有后台”等传言在群众中传播,性质突变,事态扩大。

6月28日下午,瓮安县发生了围攻县委、县政府的“打、碰、烧”大规模突发性群体事件。6月30日之前,该事件国内正式媒体的鲜有详细报道,关于事件的各种谣言、传闻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广泛传播。

6月30日,官方认定瓮安群体性事件是由一起起因简单的死亡事件引起的,群众被少数人员煽动利用,出现黑恶势力人员直接参与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7月1日,瓮安县政府向全国直播记者招待会,通报确认的情况。7月3日下午,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分

析此次瓮安事件的原因为:由于瓮安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并且瓮安干群关系的深层原因引起的。作为瓮安当地,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当地政府处置方式不当,应追究责任。7月4日,该县县委书记和县长被免职。

(三)关键词

本案例的关键词:偶发事件,信息传播,群体事件。

(四)突发事件类型

瓮安事件案例的类型:社会安全类事件。

(五)致灾因子分析

(1)直接导火索是由女中学生的死因引起争议。由于女中学生的死亡事件,瓮安县公安局没有妥善处置,对于公安部门的鉴定结果,家属和群众不信任。又因为死者亲人被殴打,导致了民怨,产生了对政府部门不利的谣言,同时政府部门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问题,忽略了事件的演化后果。

(2)深层原因是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一个女中学生死亡事件演化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瓮安县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社会矛盾、官民矛盾的存在。党群、干群、警民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积压,群众对政府积怨已久。瓮安县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在群众中失去信任,这是最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六)成效分析

在瓮安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处置不利,后果严重。无论是瓮安县公安局,还是瓮安县县政府和黔南州政府,在该事件的发展初期,政府发布信息缺位。事件初步爆发事情,政府部门优柔寡断,不负责任,措施方法不当,加速了矛盾的激化,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导致事件升级、恶化,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七)综合分析

瓮安事件是由一个女孩死亡引发的,最后带来了群众性的抗议,事件带有偶然性。其次,参与和围观人

员众多、成分复杂,但大多数不是直接相关者。再次,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手机短信、网络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谣言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的复制与传播。政府没有权威表达,使得事件愈发严重与不可控制。最后,事件中打砸抢烧活动指向明确、目标具体,直接针对当地党政机关。闹事人群公然冲击和火烧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办公楼,一度造成当地政权机关失控。

本案例中的经验教训:(1)在重大群体性事件面前,政府应主动发布真实信息,遏制谣言传播,防止大规模的群众集会产生,应积极利用短信和网络平台,广泛发布权威信息。(2)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抓住最佳决策时机。在事件爆发前,有利抓住关键控制点。

(八)演化分析

第六章十要素分析法在贵州“6*28”瓮安事件案例中的运用

关键控制点1,政府未能即使发布真实信息。事件开始是因为一个女中学生死亡而引起的。但是针对瓮安县公安局的死亡鉴定结果和最后尸体处理的办法,

引起了家属和部分群众的不满,并且关于政府部分的不利谣言广泛传播幵来。已经逐步偏离女中学生死亡案件本身。当事件发生时,谣言在部分群众和学生中开始传播,同时事件的性质被歪曲,被当地的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此时是事件控制的第一个关键点。但是在第一个控制点,当地政府部门并没有及时发布事实经过,而是采取的封锁信息,给谣言四处传播了机会,更导致事态的步步恶化,最后导致瓮安当地政府在整个事件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关键控制点2,相关部门未能抓住最佳决策时机。在群体性事件爆发前,已经有相关危机的潜伏,少数群众煽动集会,但是瓮安县公安局、瓮安县政府和黔南州政府面对随时爆发的危机,却的没有抓住最佳处置时机,信息收集不利,对事件的判断不利,不敢决策,最后事态恶化,难以平息当地群众的激愤。错失了最佳控制时机,瓮安县群体性事件爆发,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1)瓮安县公安局。首先,瓮安县公安局前期对女中学生死亡事件的处理方法不利。事件初期是李树芬的家属和县公安局之间的矛盾,家属质疑公安局对李树芬死亡原因的认定。如果瓮安县公安局能够拿出使家属相信的鉴定结果,遏制谣言,提高鉴定结果的公信力,后来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小。正是由于瓮

安县公安局的工作不到位,才促使了家属与部分群众在6月28日下午15时30到县政府情愿。

(2)(2)瓮安县政府。在家属和群众前往县政府请愿时,当地的政府部门没有对此事件引起重视,误判了事件恶化的可能性。在谣言四起时,当地政府没有采取直面问题,击破谣言的策略,而是回避群众请愿的问题,对谣言不加有力的干预。政府部门的消极作为,更加激发群众和家属心中的积怨,认为政府包庇犯罪,使当地政府部门陷入被动。以至于后来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瓮安县政府都处于被动地位。

(3)黔南州政府。在群众聚集,谣言四起的关键时刻,事件正逐步恶化,瓮安县政府难以作为的条件下,黔南州政府如果能抓住时机,有效控制,也会降低事件爆发的影响。但是黔南州政府却在危机爆发前未能做出果断决策,失去了最后的关键控制时机。

(4)6月28日19时左右,维稳力量已经处于待命状态,但是黔南州公安局负责人赶到现场后却无作为,并未采取任何有效制止措施,未能发挥成效。最后,最终导致事件的全面爆发。

(九)附件

(1)在瓮安“6 ? 28”事件中,瓮安县“叶八二帮”“邹昭喜帮”两个黑社会性质组织参与了群体事件,并实施了放火、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等犯罪行为。为了打击瓮安县黑社会犯罪,10月30日,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法院对其犯罪案件分别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

信息来源:2009年11月2日,京华时报,文章标题为《瓮安事件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获刑》。

(2)7月25日下午,瓮安县公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了瓮安县“6.28"群体事件的犯罪行为和犯罪案件。在此次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瓮安县成立了“打黑除恶”领导小组,坚决依法追宄参与“6 ? 28”事件的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信息来源:2008年7月26日,三峡新闻网,文章标题为《瓮安事件原因:黑势力胁迫教唆群众上访》。

(3)瓮安事件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都可称为近年来的‘‘典型群体性事件”。其发展处置、震荡激化的过程,尤其值得各地执政者深思。

信息来源:2008年09月08日,人民网,文章标题为《瓮安事件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标本性事件”》

(十)一句话点评

瓮安事件是我国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标本性事件”

十要素分析法在贵州“6*28"瓮安事件案例中的作用

通过十要素的案例分析法在贵州“6*28”瓮安事件案例中的运用分析,可以显现十要素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和案例分析的有效性。通过十要素的分析,不仅能够抓住瓮安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事件的演化升级过程,事件处置中的经验教训,也能够从政府和媒体角度更加全面的认识瓮安事件的影响和性质。尤其是在演化要素分析方面,通过两个关键控制点的总结,能够找准应急管理介入的关键时点,将对今后的类似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总之,十要素案例分析法在具体的应急管理案例研宄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