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公共政策导论

2011公共政策导论

2011公共政策导论
2011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1、公共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

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

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

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

计划及相关策略等。P4

2、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P24

自由主义:亚当·斯密马歇尔哈耶克弗里德曼

政府干预:凯恩斯

①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②马歇尔:新古典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

③凯恩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市场

④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3、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P29

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一)国会立法

(二)总统决策

(1)立法倡议(2)立法否决

(3)委托立法(4)外交决策

(5)防务政策

(三)政府机构决策

(四)司法决策

(1)司法审查(2)推翻先前的判决

(3)司法命令

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1)直接形式(2)间接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1)宪法(2)基本法

(3)其他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此外,除立法权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

(三)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1)行政法规(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4、公共政策的特征P35-38

(一)政治性(二)价值选择性

(三)层次性(四)阶段性

(五)功能多样性(六)合法性

(七)权威性(八)普遍性

(九)稳定性(十)倾斜性

5、公共政策的作用P48

一、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即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二、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这种功能往往是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三、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四、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人的利益需要是不同的,而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往往是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却不能从中获取利益或损失了原有的利益。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PS:公平理论细看P51

6、政策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定义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划分。P53

一、官方决策者

(一)立法机关

(二)行政决策机关

(三)行政执行机关

(四)法院

二、非官方参与者

(一)利益集团

(二)政党

(三)公民个人

(四)大众媒体

(五)思想库

7、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的范围,即所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P61

一、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

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

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

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只有一部分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

程,这部分社会问题才转化成为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如下特征P62

(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二)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四)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五)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六)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类型P114

(一)过失性社会问题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8、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研究政策不能不研究环境,这种研究可以借助行政生态学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把政策与环境的互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P66

一、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

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

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二、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科技发展、国民收入、资源分配等)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等)。

(三)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9、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一、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P85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是有限的,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一)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

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

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

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

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

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二)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1.有限目标

2.期望水平

3.搜索方法

(1)试探方法(2)随机方法(3)折中方法(4)效益方法

二、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P88

美国学者林布隆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

他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分析问题、明确目标、提出方案、优化选择等),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4)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考察决策优劣并不是看决策者是否寻求了最佳手段,而是看决策者是否一致同意这一决策方案。

(5)渐进决策的形成,从本质上是补救性的,它更多是为了改进当今的社会弊病,而非为了未来的社会目标。

三、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P93

精英理论的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

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

表。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

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

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

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

要价值观。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

第一,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

的兴趣和偏好。

第二,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

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

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三,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

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10、政策问题的确认P116

一、问题确认

一般而言,问题的有效确认比方案的精心设计更为重要。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察觉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应该行动起来做点什么,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究竟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人们并没有认真去考虑。

三、问题界定

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

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诊断问题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是原因何在。

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问题界定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四、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

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对于政策问题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

代替间接,以准确的事实代替加工过的材料,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不

可或缺的要素。

、政策议程的建立P127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

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

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

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

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

有联系也有区别。

二、政府议程的基本类型P130

(一)外在创始型

(二)政策动员型

(三)内在创始型

三、政府议程建立的条件P131

(1)公民个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而引发的。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利益团体的作用。任何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所求,在社会中它们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

(3)政治领袖的作用。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政治领袖都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且经常是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4)政府体制的作用。政府体制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组织机制。

(5)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在推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一,它能把少数人发现的问题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了条件。第二,它能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政府决策系统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第三,它是连接公众与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从而扩大了政策问题的来源。第四,它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6)问题自身的作用。问题明朗化的程度是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是促成政策议程建立的基础条件。

四、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P138

(一)政治原则的偏离

(二)价值体系的排斥

(三)政府体系的封闭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五)表达方式的失当

12、政策规划的原则P141

(一)信息原则(二)系统原则

(三)预测原则(四)客观原则

(五)智囊原则(六)优化原则

(七)效益原则(八)可行原则

(九)兼听原则(十)时效原则

13、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P154

(一)经验思维

(二)逻辑思维

(三)直觉思维

(四)创新思维

(1)头脑风暴法

(2)哥顿法

(3)零起点方法

(4)综摄法

14、政策规划程序P162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的特征(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2)区分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

(二)政策方案的设计

(1)方案设计要点(成本&稳定性&可靠性&牢固性&灵活性&风险性&传播性&功效性&简单性&相容性&可逆性&强韧性)

(2)备选方案的来源(消极等待法&主动寻求法&触类旁通法)(三)政策方案的评估

(1)预测性评估(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投入—产出分析&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马尔科夫模型)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行性&法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四)政策方案的选择

(1)确定标准

(2)比较性分析

(3)合法化过程

(五)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

(1)一票否决规则(2)多数决定规则

(3)两两对比规则(4)偏好次序表决规则

(5)赞成投票规则(6)淘汰投票规则

(7)正负表决规则(8)等级决定规则

15、德尔菲法P170

16、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P180

一、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

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

足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了;反之亦然。

凯利的印象形成实验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极端和绝对,好就一切都好,坏

就一切都坏,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以点带面,以

偏赅全,往往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理解为事物整体的特

征,以认知的泛化替代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第一印象对

人们今后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更习惯于用第一感去选择和评价所得

到的信息,即他们热衷于专门搜集那些有利于证实自己第一

印象的信息,或对于那些意义本不十分明确的信息随心所欲

地加以解释,以说明自己第一印象的正确。

三、近因效应

卢琴斯的实验

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做出

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

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四、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

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成见

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类,一是由认知主体类型造成的成见;二

是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的成见。

六、反衬效应

反衬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一种心理反应,它同样会给人对事物的认知带来很大的影

响。

七、乐队效应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某个人如领导或专家左右,

就视之为乐队效应带来的影响。许多决策群体看似存在众决

的形式,实乃个人专断的翻版,表面上民主,实际上独裁,

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威的压力。

八、黄灯效应

黄灯效应是对决策过程中人们冠冕堂皇进行拖延的一种形象

比喻。

拖延往往产生于风险型决策,主要出于人们挫折防范的心理

需要,属于规避性行为。

九、新闻效应

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

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

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新闻效应。

十、颂歌效应

虚假的东西太多了,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使得讲

真话的人倒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这种状况被视为决策之大

忌。

十一、当局者迷

十二、旁观者迷

17、政策的合法性P187

一、广义的政策合法性

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

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

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任

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合法化的过程,否则它就不可能具备

合法性特征,也成为不了具有真正意义的政策。

二、狭义的政策合法性

(一)合法的决策主体

从六个方面考察主体的合法性:

(1)管理职能(2)机构设置

(3)人员组合(4)权责体系

(5)组织经费(6)运行规则

(二)合法的政策程序

(三)合法的政策内容

(四)政策法律化

18、政策执行P196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

(一)对象的适用性(二)执行的灵活性

(三)阶段的有序性(四)过程的动态性

(五)执行的协调性(六)执行的时限性

三、政策执行的功能

(一)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检验政策成效

(三)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P223

一、明确既定目标

二、实施反馈控制

三、注意政策整合

19、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一、必要的政策资源

(一)经费资源(二)人力资源

(三)信息资源(四)权威资源

二、顺从的目标群体

(一)政策方案对政策对象的规定

(二)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三)政策执行成本对目标群体的影响

三、正确的执行策略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建立有效地制度安排

(三)利用各种执行手段(四)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四、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一)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二)执行队伍的互补

(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性别互补&个性互补)

五、有效的沟通

(一)语言方面的障碍(二)知识经验差距过大

(三)组织结构不合理(四)曲解造成的障碍

(五)沟通技能方面的障碍(六)心理因素的障碍

20、政策评估 P235

一、政策评估的含义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

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

(一)指标

(二)信息

(三)测定

(四)分析

(五)建议

三、政策评估的功能

(一)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二)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三)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四)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五)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限途径

21、政策评估的类型P238

一、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

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

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

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

析和评价。

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

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作的评估。

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内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

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又可以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

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两种形式。

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

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

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咨询机构、高等院校、著

名专家等。

三、前评估与后评估

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

的政策评估。前评估的重要作用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

变为事前控制。它主要对两种情况做出预测:一是实施这项

政策会有什么结果;二是不实施这项政策会有什么结果。

后评估是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

政策在执行后必然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各种影响,出现

一些事前没有想到的社会现象。后评估就是针对这些影响和

政策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做出有效的分析和判断。

22、一、评估主体

(一)决策者和执行者

(二)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

(三)政策目标群体

二、评估客体

评估客体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政策,虽然在一项具体的政策评估活动中,评估对象是既定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政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并有必要进行评估。

23、政策评估步骤P243

一、计划与准备

(1)建立评估机构

(2)挑选评估人员

(3)确定评估对象

(4)制定评估方案

(5)落实评估条件

二、组织与实施

三、总结与报告

24、政策终结P249

一、政策终结的含义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政策终结的对象

(一)权利与责任

(二)政策功能

(三)相关组织

三、政策终结的形式

(一)废止(二)替代

(三)合并(四)分解

(五)缩减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精英阶层是恒定不变的,只能来自与上层代表。( F ) 2.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的。( T ) 3.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利益诉求能力,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应当考虑他们的利益。(T ) 4.政治动员型以公众议程为基点,以政府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F ) 5.从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 T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精英理论模型 精英模型认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即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由“少数精英人物”决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过程。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的分析预测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政策制定中的心理效应。 答:(1)光环效应(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5)定型效应(6)反衬效应 (7)乐队效应(8)黄灯效应(9)新闻效应(10)颂歌效应(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2. 简述政策议程的内外部触发机制。 答:内部触发机制:(1)自然灾害(2)经济灾难(3)技术突破(4)生态变迁(5)社会变迁外部触发机制:(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3)经济对抗(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3.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4. 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

《公共政策导论》模拟题

《公共政策导论》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B)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公众议程D.社会议程 2 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B )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3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A ) 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目标的认定 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 4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C) A.林德布洛姆 B.西蒙 C.德洛尔D.戴伊 5 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B) A.沟通功能 B.管制功能 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 6 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A) A.政策执行 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 7 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D) 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政策 8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C) A.利益表达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一人一 9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B) A.政策评估B.政策制定 C.政策执行D.政策终结 10 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C ) A.脚本写作 B.头脑风暴法 C.博弃论 D.个人判断法 11 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C) A.学校B.工会 C.行政机构D.妇联 12 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C)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 13 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 度,是件估(D)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 D.国应的充分性 14 “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D) A.象征式政策执行 B.残缺式政策执行 C.替代式政策执行 D.附加式政策执行 15 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C) A.拟定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 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1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D ) 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 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 17 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 构建模型是( B )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在创始模型 D.自发模型 18 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19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A)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20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B) A.拉斯韦尔B.伊斯顿 C.戴伊D.安德森 21 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 A)。 A. 替代 B. 合并 C. 分解 D. 缩减 22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 A )的观点。 A. 传统理性模型 B. 有限理性模型 C. 渐进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

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

2016秋《公共政策导论》期末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1、 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政治系统的合法化,是政策合法化的必要条件。( F ) 2、 政策对象除了直接政策对象外,还包括与政策执行效果有关联 的间接政策对象。( T ) 3、 一般而言,问题的有效确认比方案的精心设计更为重要。( T ) 4、 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信息必须只能是客观事实和精 确的数据。( F ) 5、政策模型体现了人们对公共政策的不同思考角度,有了政策模型我们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F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政策终结 答: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2、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3、怎样区分公共问题和私人问题? 答:公共问题是指具有广泛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包含于社会问题之中、与私人问题相对应的特殊范畴。其特性是: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2012下半年)(1)

华师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下半年) 单选题 1.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C、等级决定制 2.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B、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B、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C、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D、目标取向 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B、传统经济学 8.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C、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C、确定政策目标 11.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B、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C、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A、简单多数方法 14.“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C)。C、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B、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8.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B、替代C、合并D、分解E、缩减 19. (ABC)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20.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A、政党B、利益集团C、思想库D、大众传媒E、公民个人 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 2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 24.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A、政策内容合法化B、决策过程合法化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A、计划周密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D、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1)颂歌效应。

《公共政策导论》最新版测试题2附答案

测试(二) 一、单选题 1.理性模型的理论前提是() A. 政治人假设 B. 社会人假设 C. 经济人假设 D. 行政人假设 答案:C 2 在决策理论中提出有限理性命题的人是() A.林德布洛姆 B.泰勒 C.卡尼曼 D.西蒙 答案:D 3.“政策是对以往政策修正与补充”,这种观点出自() A. 精英理论 B. 制度理论 C. 渐进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C 4.提出混合扫描模型的美国学者是() A.德洛尔 B.伊斯顿 C.安德森 D.埃齐奥尼 答案:D 5. 根据制度理论的观点,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这三个特征不包括() A. 合法性 B.普遍性 C. 强制性 D. 针对性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文化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的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2.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它与客观性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3.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4.孟德斯鸠地理因素说:18世纪,法国人孟德斯鸠就曾提出过地理因素说。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和地球纬度、地貌、冷暖以及人种都有关系。比如热带地区法律之所以允许早婚和一夫多妻,是因为热带地区人和热带地区植物一样长得快,熟得旱。同时,热带及亚热带国家盛行严刑峻法,就是因为那里的酷热容易使入暴躁和不理智。到了温带和寒带,法律也随之宽和起来。 5.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三、简答题 简述实验法的分类。 答案:1.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自然实验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现象,其“外生的干预”是自然发生的,一般不存在外部有效性问题,实验者根本无法参与操作,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将其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法的范畴。2.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田野实验是在真实世界中开展的实验,可控程度较低。3.实验室实验

公共政策试题-A卷

公共政策分析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 D.西蒙 2.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申农 B.维纳 C.贝塔朗非 D.韦伯 3.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 A.社会抽取能力 B.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 4.英国内阁议会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三权分立制 B.合议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三权分立制 5.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 ) A.议会 B.总统 C.法院 D.执政党 6.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政策方案择优 B.政策方案评估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合法化 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政策研究者建立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其中"过程模型"的建立者是( ) A.史密斯 B.麦克拉夫林 C.雷恩 D.巴德克 8.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9.最初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学者是( ) A.琼斯 B.布鲁尔 C.德龙 D.林德布洛姆 10."头脑风暴法"应归类于( ) A.现代定性方法 B.定量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 D.趋势外推法 11.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如下方法论作了全面批评( ) A.渐进主义 B.行为主义 C.系统分析 D.统计分析 12.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西蒙 C.拉斯韦尔 D.韦伯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2011 年4 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前后冲突 2.基于某种成见对人作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是( )。 A.反衬效应 B.乐队效应 C.从众效应 D.定型效应3.前评估是指( )。A.对政策目标的评估 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C.对政策效果的评估 D.对政策价值的评估 4.根据政治学的团体理论,公共政策是( )。A.某一利益团体的一厢情愿 B.某一利益团体的专制 C.团体冲突的平衡产物 D.有产阶级的意志 5.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政策终结对象的是( )。 A.权力 B.政策功能 C.政府 D.责任 6.否定表决法又被称为( )。 A.正负表决法 B.孔多塞标准 C.淘汰投票制 D.赞成投票制7.政策的过程模型又称为( )。 A.政策循环理论 B.政策生命周期理论C.政策生命成长理论D.政策生命循环理论8.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指( )。A.农民 B.利益集团 C.政策影响和制约的对象D.知识分子9.公平方程式"个人:结果/投入=他人:结果/投入"的提出者是( )。A.罗尔斯B.亚当斯C.诺齐克D.克朗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 B.社会问题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C.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必须经过公众议程 D.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没有任何影响11.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 )。 A.正式评估 B.非正式评估 C.委托评估 D.后评估12.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

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 A.公众议程的建立 B.政府议程的建立 C.政策方案的选择 D.政策议程的建立13.在政策的标准表达方式中,需要有"在××范围之内,××主体,从事××活动,适用本政策"的字样,这主要体现了政策执行中( )。 A.执行的灵活性 B.执行的有序性 C.执行的协调性 D.对象的适用性14.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军队失败的例子说明政策执行需要注意( )。A.明确既定目标 B.在探索中前进 C.政策整合 D.实施反馈控制15.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威尔逊 B.伊斯顿 C.戴伊 D.内格尔16.孔多塞标准又可以被称作( )。 A.两两对比法 B.博尔达计数 C.正负表决法 D.同意表决法 17.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 1 是( )。 A.专家会议法 B.正负表决法 C.德尔菲法 D.同意表决法18.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的外在引发机制的是( )。 A.生态变迁 B.自然灾害 C.国际冲突 D.科技变革19.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A.政策执行 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 D.政策分析20.博弈论的实质是一种( )模型。 A.渐进B.理性C.团体D.过程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 法性是指( )。A.公共政策符合宪法 B.公共政策符合法律 C.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 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22."群体狂想症"是( )的后果。A.理性模型B.渐进模型C.

中国人大作业--公共政策导论 1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作业答题纸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导论 要求: 1.个人信息填写完整准确。 2.请使用宋体五号字录入答案,行距为单倍行距,卷面清晰、整洁。 3.参照试题顺序,对应所给题号将答案依次书写在横线下方。 如何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形象 一边是“暴力、野蛮、无理执法、滥用联合执法”的职责,一边又是“执法难”的委屈;一边是“无证经营,随便摆摊,影响城市环境”,一边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保障多数民众利益,保护城市环境”。为什么明明是违法经营,却的到人们的同情,而作为城市环境的维护者,去遭到民众的不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管的形象在大众心中如此恶劣? 导致城管形象如此之差,除了城管自身的问题外,其实也和城管的执法制度不合理、不完善有关。 首先,部分城管执法者工作意识淡薄,素质不够高,执法手段简单粗暴。在调查中,许多民众反映,部分城管在执法时对群众态度偏差,作风不够扎实,尤其手段简单粗暴,它不仅降低了群众对城管的信任。直接引发了城管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了当前矛盾激化的主导诱因。 其次,多数小商小贩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面对城管执法时,只会考虑自身利益。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为了生计而占道摆摊的小商贩,他们大多数受教育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在面对城管执法时,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对城管存在着仇视心理。 最后,就是城管在执法时,没有一个相应的执法标准,执法程序不够严格,处罚标准也不够细化。城管在执法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执法程序标准,导致他们在执法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简单而粗暴。严重激起了商贩的不满。同时城管在对商贩处罚是,也没有严格的细化标准,导致小贩们认为罚款就是城管们公报私囊收取的。 面对城管和商贩的矛盾愈演愈烈,政府部门是否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消除缓解矛盾。对此,我我针对上面的论述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从执法层面讲,城管执法队员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到城管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城管任用方面,应该注意城管自身的文化素质,,尽量选择一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同时应督促城管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要学会耐心和宽容。要牢固树立“严格管理,规范执法,热情服务”的执法理念,公平对待每一个相对人,把热情服务的理念贯彻执法全过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关爱弱势群体,赢得大众的认可。 其次,在我们提高城管的素质之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多做宣传,提高商贩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场所,让商贩们可以摆摊,维持生计,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商贩进行过管理。 最后,就是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来督促和保障城管在执法时,所做出的每项处理,都能又发可依,让民众心服口服。同时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协助解决,避免商贩和城关之间的冲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14下半年) A 一、单选题 第1题(2) 分 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 A、政策断裂 B、政策僵化 C、政策均衡 D、政策失效 答案:B 第2题(2) 分 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 A、多数原则 B、赞成投票制 C、等级决定制 D、末位淘汰制 答案:C 第3题(2) 分 英雄史观最为近似于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 A、理性模型 B、渐进模型 C、精英模型 D、团体模型 答案:C 第4题(2) 分 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 A、专家会议法 B、正负表决法 C、德尔菲法 D、同意表决法 答案:C 第5题(2) 分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A、计划与准备 B、组织与实施 C、总结与报告 D、搜集信息 答案:B 第6题(2) 分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 A、客观和中肯 B、极端和绝对 C、相对和主观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第7题(2) 分 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 A、政策法律化 B、延长政策期限 C、打击反对力量 D、增加政策的权威性 答案:A 第8题(2) 分 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 A、政策监控 B、政策检查 C、政策评估 D、政策执行 答案:C 第9题(2) 分

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的() A、非正式评估 B、正式评估 C、内部评估 D、委托评估 答案:C 第10题(2) 分 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A、确定政策目标 B、评估政策方案 C、拟定政策方案 D、择定政策方案 答案:A 第11题(2) 分 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 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答案:D 第12题(2) 分 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 A、渐进性的 B、补充性的 C、删减性的 D、修正性的 答案:A

《公共政策导论》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博弈论中的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对) 2.渐进模型认为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对) 3.马尔柯夫链的一个重要性质是长远概率只与一阶段移变概率有关,而与目前状态无关。(对) 4.政策目标群体的成员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对政策执行过程做出具有针 对性的评价。(错) 5.评估是否准确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性。(错)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有限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 2.过失性社会问题:是指产生于部分人群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政策模型有效性的条件(如何衡量模型的有效性)? 答:(1)排列并简化现实。政策模型的有效性首先依赖于它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序化和简化的能力。 (2)认定重要层面。好的模型应该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那些不相干的因素转移到真正重要的因素上,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共政策的真实起因和重要结果。 (3)符合社会现实。政策模型应该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联系。(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概念在沟通过程中应该具有实质性含义并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5)指导调查与研究。一个概念或一系列概念所解释的内容应该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和证实。 (6)提出一定的解释。对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提出一定的假设,而不是仅仅盯住客观存在的经验数据。 2.简述有限理性模型的具体步骤。 答:(1)确定有限的决策目标(2)提出尽量多的备选方案(3)搜索方案、分析方案(4)选择满 意方案(顺序、效益)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公共政策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3、透视“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这个空间中活动,于是你的权利只是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纯粹的公共物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准公共物品”或不纯粹的公共物品。 (3)公共职能 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公共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公共职能并不是必须得由公共部门独家行使,现实生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 ()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A达尔文B马克思C源D孟德斯鸠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 D 政策客体 “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 “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 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 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 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 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 D韦伯 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A威尔逊B托马斯·戴伊C拉斯维尔D理查德·罗斯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东师公共政策导论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3)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3) 公共政策导论15秋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0 1.公共政策权威性的基础是()。 A. 阶级性 B. 合法性 C. 合理性 D. 优越性 答案:C满分:2分 2.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的是() A. 政策资源的混合性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 B. 政策资源的广泛性 C. 政策资源的重叠 D. 政策资源的复杂性 答案:C满分:2分 3.公共利益是公众()的资源和条件。 A. 共同拥有 B. 共享 C. 独享 D. 共同创造 答案:B满分:2分 4.首因效应又称为() A. 新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定型效应 D. 先头效应 答案:D满分:2分 5.()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A. 立法机构 B. 政府机构 C. 检查院 D. 法院 答案:A满分:2分 6.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意义的是() A. 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 B. 认识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效果 C. 思考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D. 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替代物 答案:D满分:2分 7.提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是()。

A. 哈罗德拉斯维尔 B. 伍德罗威尔逊 C. 戴维伊斯顿 D. 托马斯戴伊 答案:C满分:2分 8.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其影响面是非常大的。这体现了基本政策的()特征。 A. 层次性 B. 广泛性 C. 稳定性 D. 权威性 答案:B满分:2分 9.界定问题事实上是政策分析的() A. 全部工作 B. “预研究” C. 最后环节 D. “再研究” 答案:B满分:2分 10.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 利益表达 B. 利益综合 C. 政策制定 D. 政策执行 答案:C满分:2分 11.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A. 政策评估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终结 答案:B满分:2分 12.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A. 导向 B. 分配 C. 调控 D. 管制 答案:B满分:2分 13.“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 A. 头脑风暴法 B. 哥顿法 C. 头脑风暴法 D. 对演法 答案:A满分:2分 14.在政策规划中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将造成() A. 奎德选择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 一、名词解释 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工作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指部门政策,主要指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做出的政策规定。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政策客体:公共社会问题只有列入政府议事议程,涉及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的利益的社会问题才是公共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与考虑的事项。 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即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政策执行: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有限理性模型:即满意准则,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同时,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是有限的,其决策行为往往会受其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 决策成本:是指决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其中决策成本与参与决策的人数成正比。 规划缺口:指在提出政策规划的条件下,理想的未来与实际未来之间的差距。 政策执行偏差: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二、填空 1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其合法性为基础的。 2.政策全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督的过程。 3.规则,惯例是组织视角的主要特征。 4.与一般性思维相比较,创造性思维表现出思考的独立性,方法的独特性目标的前瞻性结果的聚敛性以及形式的超常性等特征。 5.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是指政策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和政策对人的效率 6.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的权利,地位角度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与后评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