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ICS 11.020

C 50

VS 中华人民共禾口国卫,--l=行业标准

WS/T 345—20 11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Reference procedure of the measurement of urea in serum

201 1-09-30发布201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 ·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缩略语·●

4测定原理·· ··0

5测定样品 0

6测定试剂.0 6.1警示与安全注意事项.0 6.2试剂原料- 0 6.3试剂眭能要求.0 6.4试剂制备 0

6.5标准液的制备·0

7测定条件·,7.1仪器·

7.2最终反应混合液的浓度

7.3血清尿素测定条件,如7.4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u

8测定······u 8.1无蛋白滤液的制备···

8.2试剂准备

8.3标准曲线制作···

8.4测定方法······

8.5测定范围u他挖地n 8.6误差的来源

8.7测定样品要求

9结果计算·····-

9.1计算实际吸光度值···n¨¨n 9.2标准曲线的制作·一n 9.3样品测定结果的计算·-‘H

9i 4卓岔换算·····- M 附录A(规范性附录)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

附录B(规范性附录)脲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n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由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批准的《CDC人血清尿素参考方法(分光光度法)》,并参考ISO 15193:2009《体外诊断器具生物源样品中量的测定参考测定程序的表述》适当增加内容。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卫

生部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

临床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振华、陈宝荣、邵燕、陈

琦、孙慧颖、胡滨。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临床医学应用中,测定血清尿素浓度的参考方

法。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参考实验室,作为血清尿素测定的溯源,也可作为与血清尿素检验有关的仪器和试剂生产企业的溯源,可供有关认可单位及质量管理部门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 15193—2:2009体外诊断器具生物源样本中量的测定参考方法的表述

3术语和缩略语

3.1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3.1.1

原始样本primary sample

最初从一个系统中取出的一个或几个部分的集合物,旨在提供该系统的信息或作为对该系统做出决定的基础。

洼:在某些情况下,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适用于一个较大的系统或一组系统,此时取样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组成部分。3.1.2

实验室样本laboratory sample

准备送到实验室或实验室接收的用于测定的原始样本或原始样本的分样本。

3.1.3

分析样本analytical sample 自实验室样本制各的、

可从中取出分析部分的样本。注:在取出分析部分之前,

分析样本可经过各种处理。

3.1.4

分析部分analytical portion 从分析样本中取出的用于实际测定和观察的物质部分。注:如果不需预处理,分析部分直接从原始样本或实验室样本中取出。某些情况下,需将分析部分溶解成分析溶液再上机测定。

3.1.5

分析溶液analytical solution

将分析部分溶解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而制备的溶液,溶解过程中可以有反应发生或无反应发生。3.1.6

(某一物质系统的)基质matrix(of a material system)

一个物质系统中除被分析物之外的所有成分。

WS/T 345—20 11

3.1.7

参考方法reference procedure

在校准或表征标准物质时为提供测定结果所采用的测定方法,适用于评定由同类量的其他测定方法获得的被测定量值的测定正确度。

3.1.8

测定系统的灵敏度sensitivity of a measuring system 简

称灵敏度(sensitivity) 测定系统的示值变化除以相应的被

测定值变化所得的商。注1:测定系统的灵敏度可能与被测定

的量值有关。注2:所考虑的被测定值的变化必须大于测定系统的

分辨力。

3.1.9

分析特异性analytical specificity

测定方法只测定可测定的量的能力。

3.1.10

分析干扰analytical interference

由一个影响量引起的系统测定误差,该影响量自身在测定系统中不产生信号,但它会引起示值的增高或降低。

3.1.11

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

被测定以外的可影响测定结果的量。

3.1.12 被测量

measurand 拟测定

的量。

注1:对被测定的说明要求了解量的种类,以及含有该量的现象、物体或物质状态的描述,包括有关成分及所涉及的化学实体。

注2:在VIM第二版和IEC 60050—300;2001中,被测定定义为受到测定的量。注3:测定包括测定系统和实施测定的条件,它可能会改变研究中的现象、物体或物质,使被测定的量可能不同于定

义的被测定。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修正是必要的。

3.1.13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

由给定测定方法获得的测得值,其声称的物质成分不存在的误判概率为口,声称物质成分存在的误

一’

判概率为a。

注1: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推荐a和卢的默认值为

0.05。注2:有时使用缩写词LOD。

注3:不要用术语“灵敏度”表示“检出限”。

3.1.14校准品calibrator

用于校准的测定标准。

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

于本文件。

GLDH:L一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p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reduced form)

IFCC: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2

WS/T 345—20 11 SOP:标准操作方法(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4测定原理尿素在脲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氨和CO:,氨在a一酮戊二酸和还原性辅酶I存在下,经谷

氨酸脱氢酶

催化生成谷氨酸,同时,还原性辅酶I被氧化成氧化型辅酶I,反应式如

下:

尿素+H:0竖要(NH。)。C0。

nW一

(NH4)2C03222—2NH3+C02

NH。+p酮戊二酸+NADH+H+_!三!竺曼谷氨酸+NAD一+H:O 在还原性辅酶I转化成氧化型辅酶I同时伴有340 nm处吸光度的下降,吸光度下降的程度与样本中尿素含量成正比,测定反应30min后,339 nm处吸光度变化即可测定样本中尿素含量。

5测定样品标准物质、校准品、质控

品、血清。

6测定试

6.1警示与安全注意事项

6.1.1氢氧化钡:高毒类物质,吸人及接触可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缓、进行性肌麻痹、心律紊乱、血钾明显降低等。接触高温度溶液可造成皮肤灼伤毒。称量及配制试剂时应进行有效防护,带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穿隔离服。

6.1.2硫酸锌:对眼睛有中度刺激性,对皮肤无刺激性,误服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严重可引起休克至死亡,称量及配制试剂时应进行有效防护,带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穿隔离服。

6.2试剂原料本方法使

用下列试剂。

6.2.t 3,3-双(4一羟基苯基)一l(3H)-异苯并呋喃酮(酚酞,cz。Ht;O。),相对分子质量一318.33。

6.2.2硫酸锌(ZnSO。·7H:O),相对分子质量一287.56。

6.2.3氢氧化钡[Ba(OH):·8HzO],相对分子质量一

315.46。

6.2.4 L一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LDH),来源于牛肝脏,要求高纯度。

6.2.5 2一氨基-2-羟基一1,3一丙二醇(Tris_Hcl)(NHzC(CHzOH)a·HCl),相对分子质量一157.60。

6.2.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Base)[NH:C(CHzOH)。],相对分子质量一121.14。

6.2.7脲酶(Urease),来源于刀豆,要求高纯度。

6.2.8 a一酮戊二酸(Na00CCHzCH:COCOONa·2HzO),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一226.09。6.2.9还原型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二钠盐(NADH)(cz-Hz,N,NazO,tP:·xH。O),相对分子质量=709.40。

6.2.1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c。。H。。N。Nazos·2H20),相对分子质量=372.24。

6.2.11 5’二磷酸腺嘌呤单钾盐(ADP)(C。H,。KNsO。oP:·2HzO),相对分子质量一501.32。

6.3试剂性能要求

6.3.1宜使用最高纯度的试剂。

3

WS/T 345—201 1

6.3.2 GLDH:试剂纯度≥70%,每毫克蛋白酶含量≥20单位。

6.3.3 Urease:试剂含量每克固体酶含量为(15 000~50 000)单位。

6.3.4牛血清白蛋白,五级,相对分子质量一68000。

6.4试剂制备

6.4.1试剂原料含量试剂的原料纯度应为100%,如果试剂原料含量小于100%[例如,Y(%)],

按公式(1)计算实际

含量:

W;;=孚

式中:w女《——实际称量;

wm*——理论称量;Y——

试剂原料纯度,%。

注:每次称量过程中的扩展不确定度(^一2)(包括物质纯度的不确定度)应≤1.5%,称量时显示的值与靶值的差异不应超过o.5“。

6.4.2试剂制备用水

6.4.2.1纯水

宜使用高纯度的水(导电性<2 VS·c.wl~,pHs~7,硅酸盐

6.4.2.2无C02水

试剂水在敞1:3的容器中煮沸15 rain,密闭冷却至使用前。

6.4.2.3无氨水

试剂水在敞口的容器中煮沸15 rain,密闭冷却至使用前。

6.4.3血清尿素试剂

6.4.3.1 0.5%酚酞指示剂

准确称取0.125 g酚酞,放人烧杯内,用20 mL 95%乙醇溶解后转移至25 mL容量瓶内,用95%乙醇补足至刻度线。密闭玻璃瓶2℃~8℃保存。稳定1个月。

6.4.3.2 22 g·L。的ZaS04溶液

准确称取22 g ZnSO。·7HzO,放人烧杯内,用800 mL热的无CO:水(水温大于50℃)溶解后转移至1 000mL容量瓶内,用无COz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玻璃瓶室温保存。稳定1个月。

6.4.3.3饱和Ba(OH)2溶液

准确称取80 g Ba(0H)。-8H:O,放人烧杯内,用800 mL热的无C02水(水温大于50℃)溶解后转移至l 000 mL容量瓶内,用无CO:水补足至刻度线。需至少24 h后使用。采用带有碱石灰帽的玻璃瓶密闭室温保存,碱石灰帽中的碱石灰每两天更换1次。稳定1个月。

6.4.3.4 0.11tool·L~Ba(OH)2溶液

6.4.3.4.1 用无CO:水稀释245 n山饱和Ba(OH):溶液一1 000 mL。密闭玻璃瓶室温保存,稳定1 d。

4

WS/T 345—201 1

6.4.3.4.2 0.11tool·L_1Ba(OH)2溶液的检查方法:

——用中和滴定法检查该溶液的摩尔浓度;

——在清洁干燥的烧杯中准确加入10 mL的ZnSO。溶液;

——在烧杯中加入2滴0.5%的酚酞溶液作为指示剂;

——准确吸取10 mL 0.11 tool·L~Ba(OH):溶液进行滴定,至淡粉色为终点;

——结果判断:如果消耗0.1l tool·L1Ba(OH):溶液在10 mL士0.1 mL范围内,说明配制的溶液符合要求;如果消耗0.11 tool·L-1Ba(OH)2溶液>10.1 mL或<9.9 mL,说明0.11

tool·L-1

咖一訾(2) Ba(OH):溶液当量浓度过商或过低,应按公式(2)计算补偿量:

式中:C——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

(tool·L“);V——体积,单位为毫升

(mL)。

6.4.3.5 105mmol·L“的Tris-HCI

准确称取1.654 8 g Tris—HCI,放入烧杯内,用80 mL无氨水溶解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内,用

无氨水补足至刻度线。使用电子天平、清洁干燥的烧杯、容量瓶及称量杯配制。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6 105 innlol·L“Tris-Base

准确称取1.272 0 g Tris—Base,放人烧杯内,用80 mL试剂水溶解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内,用

试剂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7溶液2(pH7.8,105 mmoi·L“Tris-HCl缓冲液)

100 mL的105 mmol·L Tris—HCI倒人烧杯内,用105 mmoI·L Tris—Base调节PH值至7.8。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8 210mmoi·L“的Tris-HCl

准确称取3.309 6 g Tris—HCl,放人烧杯内,用80 mL无氨水溶解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内,用

无氨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9 210 mlfflol·L“Tris-Base

准确称取3.309 6 gTris—Base,放人烧杯内,用80mL无氨水溶解后转移至100mL容量瓶内,用

无氨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10 pHI.8,210 inmol·L“Tris-HCl缓冲液

100 mL的105 mmoi·L~Tris—HCl倒人烧杯内,用105 mmol·L_1Tris-Base调节pH值至7.8。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11溶液1

准确称取1.068 2 gp酮戊二酸和1.172 5 g EDTA,放人烧杯内,用200mL溶液2(105mmo|·L矗1 Tris—HCI缓冲液)溶解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内,用"iris—Ha缓冲液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5

WS/T 345—20 11

6.4.3.12溶液3

准确称取0.789 6 g ADP,放人烧杯内,用200 mL 105 mmol·L~Tris—HCl缓冲液溶解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内,用Tr沁Hcl缓冲液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13溶液4

准确称取0.178 8 g NADH,放人烧杯内,用200 mL 105 mmol·L Tris—HCl缓冲液溶解后转

移至250mL容量瓶内,用Tris—Hel缓冲液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14 0.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准确称取0.5 g牛血清白蛋白,放入烧杯内,用200 mL无氨水溶解后转移至250 mL容量瓶内,用无氨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6.4.3.15 756 000U·L。1 GLDH溶液

采用称量法依据L一谷氨酸脱氢酶测定的含量获得总活性为37 800 U L-谷氨酸脱氢酶,放人烧

杯内,用40mL 0.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溶解后转移至50mL容量瓶内,用0.2%牛血清白蛋白溶

液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1周。

6 4.3.16 100 800U·L“Urease溶液

采用称量法依据脲酶测定的含量获得总活性为37 800 U脲酶,放人烧杯内.月40 mL O.2%牛血

清白蛋白溶液溶解后转移至50 mL容量瓶内,用0.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

剂瓶

2℃~8℃保存。稳定1周。

6.4.3.17空白试剂

按以下步骤配制:

——准确移取等量的756 000 U·Lfl GLDH溶液及pH 7.8,210 mmol·L~Tris—HCl缓冲液,进行混合备用}

——准确移取10 mL溶液1 10 mL溶液2 5 mL溶液42.5 mL混合后的GLDH溶液及2.5 mL pH7.8,105 mmol·L_。Tris—HCI缓冲液,并进行混合制备为空白试剂。

6.4.3.18反应试剂.

按以下步骤配制:

——准确移取等量的756 000U·L GLDH溶液及pH7.8,210 mmoI·L~Tris—HCI缓冲液,进行混合备用;

——准确移取等量的100 800U·L Urease溶液及pH7.8,210 mmol·L_。Tris—HCl缓冲液,进行混合备用;

——准确移取10 mL溶液1 10 mL溶液2 5 mL溶液42.5 mL混合后的GLDH溶液及2.5 mL混合后的Urease溶液,并进行混合制备为反应试剂。

6.5标准液的制备

6.5.1尿素标准原液(100 mmol·L。)的配制

准确称取0.600 6 g SRM 912a标准物质,放人清洁干燥经过灭菌处理的烧杯内,加入80 mL无氨6

WS/T 345—201 1

水进行溶解,溶解后转移至i00 mL A级容量瓶中,用无氨水多次冲洗烧杯,将烧杯内的尿素溶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用无氨水补足,密闭颠倒混匀至少10次,每一次颠倒后旋转倒置容量瓶i0 s。配制完成后进行分装,每15 mL一份,放人带有螺旋盖的硼硅酸盐的瓶中,盖紧并标记,注明日期,保存在4℃或

--20℃。如无污染,标准原液可以长期稳定。建议每6个月重新配

制。

注1:SRM 912a的称量误差应控制在土0.000 2 g以内。

注2:尿素标准原液(i00 mmol·L叫)的配制也可采用其他国际或国家标准物质。

6.5.2工作标准液的配制

将尿素标准原液和无氨水在室温平衡30 min,按表1配制工作标准

液。表1工作标准液配制方法

原液无氨水用无氨水稀释的最终体积最终尿素浓度

mL mL mmol·L一1

0i0.00 10 O 0.509.50 10 5.00

1.00 9.0010 10.00

1.25 8.7510 12.jO

1.50 8.50 10 15.00

1.7j 8.25 10 17.50

2.008.0010 20.00

3.007 00 10 30.00

配制好的工作标准液应贮存于聚乙烯螺旋帽瓶中,4℃稳定期不超过1个月。

注:工作标准液贮存瓶必须清洁干燥且经过无菌化处理。

7测定条

7.1仪

7.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7.1.1.1环境条件温度:5℃~35℃,湿度:45%~85%,避光,不能直接放在风口,防震,外围禁放热

源,放置场所周围

不能有大容量变压器等强磁场,周围环境宜清洁无尘,电压稳定,避免共用电源设备的频繁开关。应有接地线,接地电阻大于100 Q,仪器两侧各应有大于20 cm空间。

7.1.1.2数据测定范围 ABS一3.000~3.000或

0.0%T~200.0%T。

7.1.1.3测定模式

ABS;T(%);Conc。

WS/T 345—201 1

7.1.1.4技术指标

应符合下列要求:

——波长:190 nm~1 100 am;

——波长准确度:士0.2 l'lm;

——波长重现性:士0.1 nm;

——吸光度准确性:土(0.002~o.004);

——吸光度重现性:土(0.001t0.002);

——噪声:≤0.000 2 Abs;

——基线稳定性:≤O.000 3 Abs/h;

——基线平稳度:士0.001 A;

——光谱带宽:≤1.5 12m;

——光学精度:±0.005 A;

——杂散光:≤o.05%T。

7.1.1.5校准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大型实验前应进行校准。

7.1.2点式温度计

7.1 2.1环境条件温变0℃~

100℃,湿度<90%。

7.1.2.2数据测定范围

0℃~100℃。

7.1.2.3测定模式

摄氏度(℃)。

7.1.2.4技术指标

应符合下列要求:.-

——分辨率:0.001℃;

——准确度:土0.01℃;

——重复性:±0.005℃;

——解析度:土0.000 1℃。

7.1.2.5校准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大型实验前应进行校准。

7.1.3 pH计

7.1.3.1环境条件温度5℃~45℃,

湿度5%~85%。

8

7.1.3.2基本性能特征

应符合下列要求:

——pH范围:一1.000 14.000;

——pH分辨率:0.002/0.01;

——准确度:士0.002;

——斜率:80%~120%;

——温度范围:一5℃~105℃;

——温度分辨率:士0.3℃。

7.1.3.3校准情况

7.1.3.3.1 pH标准缓冲液的选择与使用

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使用至少两种标准缓冲液进行校准,标准缓冲液应包含pH6~pH8的范围,即应包含需调整的测定试剂的pH值;

——pH标准缓冲液的不确定度应≤o.01 pH;

——所用标准缓冲液应能溯源至国际或国家参考物质。

7.1.3.3 2 pH计校准

按标准物质证书制备pH标准缓冲液:将pH标准溶液温度调整至2j℃,按pH计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

7.1.4电子分析天平

7.1.4.1环境条件温度5℃~35℃,湿

度45%~85%。

7.1.4.2技术指标

应符合下列要求:

——准确度级别:特种准确度级;

——最大允许误差:土0.000—5 g。

7.1.4.3校准情况每年一次进行校准;必

要时可增加校准。

7.1.5电子天平

7.1.5.1环境条件温度5℃~35℃,湿

度45%~85%。

7.1.5.2技术指标

应符合下列要求:

——准确度级别:高准确度级;

WS/T 345—201 1

——最大允许误差:土o.05 g。

7.1.5.3校准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大型实验

前应进行校准。

7.1.6加样器

7.1.6.1技术指标

应符合下列要求:

——容量允许误差:JJG 646 2006计量性能标准;

——测定重复性:JJG 646--2006计量性能标准。

7.1.6.2校准情况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校准;实

验前应进行校准。

7.1.7容量瓶

7.1.7.1技术指标

应符合下列要求:

——材质、外观、结构、密合性:JJG 196 2006通用技术标准;

——容量允许误差:JJG 196—2006计量性能标准。

7.1.7.2校准情况

实验前进行校准。

7.2最终反应混合液的浓度

7.2.1 血清尿素最终完全反应混合液(空白液)的浓度

见表2。

表2血清尿素最终完全反应混合液(空白液)的浓度

参数指标Tris100mmol·L一

1 pH(30℃)7.8士0.05‘

GLDH30 000U·L一1(500 Mkat·L一1、}酮戊二酸6mmo卜L_1

EDTA 4mmol-L-1

ADP 2mmol·L-1

NADH0.2mmol·L_1

样品与反应混合物体积比0.05(1:20)

8扩展不确定度(^=2)。

10

WS/T 345—20 11

7.2.2血清尿素最终完全反应混合液(反应液)的浓度

见表3。

衰3血清尿素最终完全反应混合液(反应液)的浓度

参数指标

Tris100mmo卜L—

pH(30℃)7.8士0.05‘

GLDH30 000U·L一1(500/Lkat·L~1、

口一酮戊二酸6mmoI.L叫

EDTA 4mmo卜L_1

ADP2mmol·L一1

NADH0.2mmol·L一1

Ufease 4 000U·L一1(66“kat·L一1)

样品与反应混合物体积比0.05(1:20)

3扩展不确定度(E=2)。

7.3血清尿素测定条件

见表4。

表4血清尿素测定条

参数指标

温度30.0℃士1℃‘

波长339 nm±1nm4

带宽≤2 nm

光径10.00 mm土0.01 mIil‘

孵育时间30min

测定时问孵育后立即测定

8扩展不确定度(^一2)。

7.4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如果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等于或小于原参考测定程序中规定的该参数允许

范围,且校准的不确定

度范围重叠于规定的允许区间,则温度、pH、光径和波长的参数遵从规定允许范围。

8测定

8.1 无蛋白滤液的制备按表5所列顺序和量,将试剂和工作标准液

/样品加入离心管中。

WS/T 345—201 1

袭5无蛋白滤液的制备步

Ba(OH)2(O.11 tool·L一1) 5.0mL

工作标准液/样品O.5mL

充分混匀5 s~10 s,立即加入ZnSO。

ZnSO‘ 5.0mL

剧烈振荡10 s,充分混匀,立即按1 0009·rain叫离心10 rain,离心后上清液即为工作标准液/样品的无蛋白滤液。8.2试剂准备

测定前,将足量的空白试剂、反应试剂和样本(无蛋白滤液)在30℃下平衡20 min。其余空白试剂和反应试剂应贮存于2℃~8℃。

8.3标准曲线制作

8.3.1 工作标准液滤液吸光度的测定按表6所列顺序和量,将工作标准液无蛋白滤液和试剂进行混合孵育后加入比色杯。

表6 工作标准液吸光度测定步骤

试剂/样品反应管空白管

空白试剂5.OmL0mL

反应试剂0 mL 5.0mL 工作标准液无蛋白滤液0.25mL O.25mL

轻轻颠倒混匀,孵育30rain。孵育结束后轻轻颠倒混匀,将各管液体依次倒人比色杯内约3mL,340 nm处测定

吸光度。

8.3.2制备标准曲线

工作标准液的吸光度值经过空白被正后,得到实际吸光度值。将实际吸光度值按最小二乘法计算,

制作标准曲线。比较每个浓度标准的实际测定浓度与它的理论浓度差值,按下列标准进行判断:——工作标准液浓度在0 mmol·L1~17.5 mmol·L-1范围内,则l实际测定浓度一理论浓度l 应

≤0.5mmol·L_。;

——工作标准液浓度>17.5 mmol·L~,则}实际测定浓度一理论浓度l应≤1.0 mmol·L~;

——8个浓度16个工作标准液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之差最多有3个不在范围

内。

如果超出以上要求,则标准曲线无效,需重新制备。

8.4测定方法按表7所列顺序和量,将试剂和样品进行混合孵育后

加入比色杯。

WS/T 345—20 11

表7血清尿素测定步

试剂/样品反应管空白管

空白试剂5.0mL O mL 反

应试剂0mL5.OmL 样品无蛋白滤液0.25mL0.25mL

轻轻颠倒混匀,孵育30 min。孵育结束后轻轻颠倒混匀,将各管液体依次倒人比色杯内约3 mL,340 am处测

定吸光度。

注:应使用符合测定性能的分光光度计和高准确度容量设备,分光光度测定的不确定度和样品体积的不确定度宜用已知标准不确定度的测定程序确定;分光光度测定的吸光度扩展不确定度(^一2)不应超过1%;样品体积部分的扩展不确定度(女一2)应该≤1%。

8.5测定范围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的线性为o mmol·L“~30 mmol·L~。

8.6误差的来源

8.6.1测定过程中器材和去离子水等如果受到氨离子的污染,干扰血清尿素的测定,;:莛结果假{生偏高。

8.6.2高浓度氟化物会抑制尿素酶,引起血清尿素测定结果候性偏低。

8.6.3溶血(血红蛋白含量10 g·L。)、黄疸(胆红素含量1 mmol·L_1)干扰本洼测定,结果影啊大于2%。

8.7测定样品要求

8.7.1 校准品、质控品、标准物质应严格按照运输条件和贮存条件运输和保存。

8.7.2静脉采血应空腹10 h~14 h,采血3mL,室温2 h内离心分离血清,离心速度3 000

r·min~,离心时间10min。

9结果计算

9.1计算实际吸光度值每份样本的测定包括样本吸光度值和空白吸光度值,经过空白校正的吸光度值

为实际吸光度值,按

实际吸光度值一测定吸光度值一空白吸光度值。

9.2标准曲线的制作用最小二乘法获得标准曲线斜率b和截距n,每个单独的吸光度作为非独立变

异因素给出,浓度作

为独立因素使用,16个吸光度值和16个浓度用于8组数据分

析。设定倍增系数(F)一1/b;校正因数(c)一a/b

16个标准液的每一个实际测定浓度按公式(3)计算:

‘标%灌一A标^蕞×F—C·(3)

13

WS/T 345—201 1

式中;c#&t——标准液实际测定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分升

(rag·dL_1) A#$t——标准液实际吸光度值;

F——倍增系数,等于1/b;

C——校正因数,等于a/b。

9.3样品测定结果的计算标准曲线符合通过标准后,按

公式(4)计算样品浓度:

。#日一A#£×F—C

式中:

。#目——样品测定结果,单位为毫摩尔(mmoI·L。);

A#g样品实际吸光度值;F——倍增系数,等于1

/b; c——校正因数,等于a/6。

9.4单位换算

以mg·dL-1单位表示的血清尿素浓度可通过乘以系数(,一O.167)转化成mmol·L~。

WS/T 345—201 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

A.1测定试剂

A.1.1补充试剂原料

氯化铵(NHtel),相对分子质量一53.49。

A.1.2试剂制备

A.1.2.1 125mmoi·L“的Tris-HCI

准确称取1.970 gTris—HCI,放人烧杯内,用80mL无氨水溶解后转移至100mL容量瓶内,用无氨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A.1.2.2 125mmol·L“Tris-Base

准确称取1.514 3 g Tris~Base,放人烧杯内,用80 mL试剂水溶解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内,用试剂水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A.1.2.3 pH7.8,125mmol·L-1 Tris-HCl缓冲液

100 mL的125 mmol·L Tris—HCl倒入烧杯内,用125 mmol·L~Tris—Base调节pH值至7.8;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周。

A.1.2.4溶液A

准确称取0.084 8 g d一酮戊二酸、0.008 9 g NADH、0.0931 g EDTA、0.062 7 g ADP分别用5mL pH 7.8、125 mmo[·L Tris—HCl缓冲液溶解后转移至50 mL容量瓶中,用Tris-HCl缓冲液充分冲洗烧杯,使溶解成分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用Tris—HCI缓冲液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 d。

A.1.2.5反应试剂

准确称取0.334 3 g NH。el,用溶液A充分溶解后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用溶液A充分冲洗烧杯,使溶解成分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用溶液A补足至刻度线。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2 d。

A.1.2.6 31 500 U·L“GLDH溶液

采用称量法依据L一谷氨酸脱氢酶厂家声明的含量获得总活性为63U L一谷氨酸脱氢酶,放入烧杯内,用2 mL 0.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完全溶解。密闭试剂瓶2℃~8℃保存。稳定1 d。

A.1.2.7 L一谷氨酸脱氢酶的稀释(使用前进行)示例

A.1.2.7.1在2.8mL 0.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0.1mLL一谷氨酸脱氢酶原液,充分混匀。第一步的稀释比例是1:28。A.1.2.7.2将步骤A.1.2.7.1中的0.1mL最终溶液加入到

2.8mLl25mmol·L0.2%牛血清白

1 5

WS/T 345—2011 蛋白溶液中,充分混匀。第二步的稀释比例是1:28。第一步和第二步总稀

释比例是1:841。

A.2测定条件

A.2.1 最终反应混合液的浓度

见表A.1。

表A.1 L_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最终反应混合液的浓度

参数指标

TriS 100mm01.Lo

PH(30℃) 7.8士0

05‘

}酮戊二酸6mmol·L叫

EDTA 4 rtlITL01.L叫

ADP 2mmol·L

NADH 0.2 ram01.L_1

NH.Cl 200 rnmol·L一

1

样品与反应混合物体积比0.20(1:5)

3扩展不确定度(女一2)。

A.2.2_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条件

见表A.2。

表A.2 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条件

参数指标

温度30.0℃土0.1℃4

波长339 r】ITL土1 nm‘

带宽≤2 D.rn

光径10.00 mm士0.01

mm‘

孵育时间90 s

测定时间连续监测孵育后120 s

8扩展不确定度(1—2)。

A.3测定

A.3.1试剂准备

将5mL反应试剂、0.6mLL一谷氨酸脱氢酶稀释液和0.6mL生理盐水放在30℃土0.2℃的水浴箱中大约10 mln,使液体达到预定温度。

16

WS/T 345—20 11

A.3.2测定方法按表A.3的顺序和量,将试剂和样

品加入比色杯。

表A.3卜谷氨酸脱氢酶稀释液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步骤

反应液2.000 raL

平衡到30℃

步骤A.1.2.7.2 L一谷氨酸脱氢酶溶液0.500 133.L

充分混匀,孵育90 s。再连续监测120 s的吸光度。

A.3.3试剂空白

采用9 g·L-1(154mmol·L-1)氯化钠溶液代替L一谷氨酸脱氢酶溶液测定试剂空白,按上述步骤进行操作。

A.4结果计算通过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计算吸光度随时间的改变[s_1(rain_1)]。减去试剂空

白率后,即

GLDH储存液稀释液的吸光度变化率。按公式(A.1)计算储存酶溶液中GLDH催化活性浓度:

GLD日,。。k—F×F‰ X(AA/At)GLDH(A.1)注:此公式仅适用于按上述方法稀释与测定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

式中:

GLDH,。t——酶原液中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单位为微凯塔尔每升(肚at·L-1)或单位每升(U·L_1);

注:单位/xkat·L叫除以1 000可得mkat·L~,单位u·L-1除以1 000可得kU·L~。

F——系数,等于794(在339 nm波长测定,£339(NADH)一630m2·mol,为IFCC 与 IRMM推荐);

FmI“。。——GLDH储存液的稀释因子,A.1.2.7中为841;(AA/At)。。。。

——测定样品的实际吸光度变化率,单位为每秒(s-1)或每分(minl)。

17

尿素工艺流程简述(副本)

尿素工艺流程简述 1、尿素的合成 CO压缩机五段出口CO气体压力约20.69MPa(绝),温度约125C,进入尿素 合成塔的量决定系统生产负荷。 从一吸塔来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温度约90 C左右,经一甲泵加压至约20.69MPa (绝)进入尿素合成塔,一般维持进料"O/CO (摩尔比)0.65?0.70。从氨泵来的液氨经预热器预热至40?70C进入尿素合成塔,液氨用量根据生产负荷决定,塔顶温度控制在186?190C,进料NH/CC2分子比控制3.8?4.2。 尿塔压力由塔顶减压阀PIC204 (自调阀)自动控制,一般维持19.6MPa(表)物料在塔内停留时间为40分钟,CO转化率》65% 为防止尿塔停车时管路堵塞,设置高压冲洗泵,将蒸汽冷凝液加压到19.6?25.0MPa送到合成塔进出口物料管线进行冲洗置换。 2、中压分解 出合成塔气液混合物减压至1.77MPa(绝)进入预分离器,合成液中的氨大部分被分离闪蒸出来,通过气相管道进入一吸外冷却器,液相进入预蒸馏塔上部,在此分离出闪蒸气后溶液自流至中部蒸馏段,与一分加热器来的热气逆流接触,进 行传质、传热,使液相中的部分甲铵与过剩氨分解、蒸出进入气相,同时,气相中的水蒸汽部分冷凝降低了出塔气相带水量。 出预蒸馏塔中部的液体进入一分加热器,经饱和蒸汽加热后,出一分加热器温度控制在155?160C,保证氨基甲酸铵的分解率达到88%总氨蒸出率达到90% 加热后物料进入预蒸馏塔下部的分离段进行气液分离,分离段液位由LICA302 摇控控制,物料减压后送至二分塔。 在一分加热器液相入口用空压机补加空气,防止一段分解系统设备管道的腐蚀, 加入空气量由流量计指示(约2m i/TUr)通过旁路放空阀调节流量。 3、二段分解(低压分解) 出预蒸馏塔的液体经LRC302减压至0.29?0.39MPa (绝),进入二分塔上部进行闪蒸,液体在填料精馏段与塔下分离段来的气体进行传质、传热,以降低出塔气体温度和提高进二分塔加热器的液体温度。 出二分塔加热物料温度为135?145C,该温度由TRC303自动控制,物料被加热后进入二分塔分离段进行气液分离,二分塔液位由LIC303自动控制。 4、闪蒸

实验十三血清尿素氮测定(脲酶—Berthelot比色法)

实验十三血清尿素氮测定(脲酶—Berthelot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血液尿素氮(BUN)在人体营养学上的生理学意义及其在代谢上的重要性。 2 掌握血液尿素氮测定方法及721分光光度计或AT648半自动生化多用仪的使用方法和现代生化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尿素在脲酶作用下分解生成氨。在碱性条件下,经次氯酸氧化生成的氯胺与苯酚被亚硝基铁氰化钠催化生成蓝色的靛酶。其反应式为: CH2NH2N尿素O+HOH脲酶NH3彩+CHOH2N氨基甲酸O-2NH3+CO2 氨 NH3+OCl-NH2Cl+OH- 次氯酸氨胺催化剂 NH2Cl+OH+OH-Cl-+H2O+HONH2 苯酚P胺基苯酚 HONH2+OH-+O2==N——O-+H2O 酚靛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1) AT648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 (2) 4孔恒温水浴锅1个; (3)振动摇床1台。 2 分组及仪器2人一组,每组仪器包括: (1)试管架1个; (2) 2ml试管10个; (3) 20μl微量加样器1个; (4) 1ml移液管1个; (5) 5ml移液管2个; (6)吸耳球1个; (7)搪瓷盘1个; (8)微量加样滴头; (9)吸水纸。 3 本试剂盒内含5种试剂: (1)脲酶(冻干) 2瓶 (2) pH 8.0缓冲液:由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和磷酸氢二钾组成 1×46ml (3)显色剂Ⅰ:由苯酚和亚硝基铁氰化钠组成 1×225ml (4)显色剂Ⅱ:由氢氧化钠和安替福民组成 1×225ml (5)尿素氮标准液(20mg/dl) 2×2ml 四、实验步骤 1 血清 (1)取脲酶一瓶,用23.0ml pH 8.0缓冲液溶解。 (2)于一系列试管中,按下表加入各溶液。表131系列反应管中所加溶液的量 空白管标准管样品管样品(μl)——20标准液(μl)—20—酶液(μl)0.50.50.5 (3)于37℃水浴中保温15min,然后各管分别加入显色剂Ⅰ和显色剂Ⅱ各2.5ml。 (4)再于37℃水浴中保温2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于721分光光度计/ AT648半自动生

尿素测定方法

实验十七 实验名称:尿素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测定血清尿素的基本原理 实验仪器、试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素测定试剂盒 实验原理: 尿素经脲酶水解生成NH3与CO2,在谷氨酸脱氢酶(GLDH)的作用下,氨与α-酮戊二酸及还原型辅酶Ⅰ(NADH)反应生成谷氨酸和NAD+,NADH在340nm 处的吸光度下降速率与待测样品中尿素的含量成正比。 操作方法: 1、将试剂R1:R2=4:1混合,即为工作液 2、按下列顺序加入各试剂 单位ml 空白标准样本 蒸馏水0.01 —— 样本--0.01 标准液-0.01 - 工作液 1.0 1.0 1.0 3、混匀各管,340nm,空白管调零,延时30秒,读取初始吸光度A1,60秒后读取A2,计算ΔA 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ΔA 结果分析与结论:尿素=ΔA样/ΔA标×C标(8.32 mmol/l) 参考范围:1.7-8.3mmol/l 临床意义: 实验十八 实验名称:血清尿酸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尿酸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测定尿酸的基本原理 实验仪器、试剂:尿酸测定试剂盒,722E/723分光光度计 实验原理:尿酸酶氧化尿酸,生成尿囊素和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过氧化氢使ESBmT和4-氨基安替比林缩合成有色化合物,其在546nm吸光度与尿酸浓度成正比。 操作方法: 按以下步骤操作 单位ml 标准测定空白 样本-0.025 - 标准液0.025 -- 蒸馏水--0.025 酶试剂 1.0 1.0 1.0 混匀37℃温浴5min,以空白管调零。546nm,0.5cm比色杯,测定各管的A 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各管的A 结果分析与结论:血清尿酸浓度=A样/A标×C标(357μmol/l)参考值:男202-416μmol/L,女142-339μmol/L

尿素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经蒸发、造粒后包装销售。粗甲醇经精馏得到精甲醇销售。 二氧化碳经净化和压缩后,与氨一起送入尿素合成塔,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合成尿素,的氮氢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并在高温、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合成为氨。脱碳解吸出来的换、二次脱硫、脱碳、精脱硫、甲醇、烃化等工艺将气体净化,除去各种杂质后,将纯净 原料煤利用蒸汽和空气为气化剂,在煤气发生炉内产生半水煤气,经一次脱硫、变生产流程说明 一分厂生产流程 一分厂生产流程及说明 1、造气工段 工艺流程说明: 采用间歇式固定常压气化法,即在煤气发生炉内,以无烟块煤或焦炭为原料,并保持一定的炭层,在高温下,交替地吹入空气和蒸汽,使煤气化,以制取合格的半水煤气。经除尘、热量回用降温后送入气柜。自上一次开始送风至下一次开始送风为止,称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循环分吹风、上吹、下吹、二次上吹和吹净五个部分。 各工段流程 2、一脱工段除去焦油等杂质后送往压缩一入。目前使用的脱硫方法为栲胶脱硫法。 S,然后进入冷却清洗塔上段降温后,经静电除焦2后进入脱硫塔,脱除部分H 油等杂质并降低一定温度后由萝茨风机加压送到冷却清洗塔下段降温、除尘 来自造气的半水煤气,经半水煤气气柜出口冷洗塔除去部分粉尘,煤焦

3、变换工段 流程说明: 半水煤气经除油器除去气体挟带的油等杂质后,一氧化碳与水蒸汽借助于催化 剂的作用,在一定的温度下变换成二氧化碳和氢气。通过变换既除去了一氧化碳, 又得到了制合成氨的原料气氢和制尿素所需的原料气二氧化碳,使热量得到有效回 收。本工段采用全低变工艺进行变换。 4.二次脱硫 流程说明: 变换气经过气液分离器后进入脱硫塔脱除变换气中的H2S后送往压缩三入。并经溶液再生,提取单质硫。采用栲胶脱硫法脱硫。 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在碳丙液中溶解度大的特点,除去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净 化气经精脱硫脱除微量硫后送往压缩四段。二氧化碳气体经净化、压缩,送至尿素 合成塔。碳丙液对CO2的吸收在低压下符合亨利定律,因此采用加压吸收,减压再生。

科普一下:临床医学检验中“尿素”与“尿素氮”的正确使用!

科普一下:临床医学检验中“尿素”与“尿素氮”的正确使用! 发表时间:2019-12-04T11:09:47.143Z 来源:《健康世期界》2019年15期作者:徐登波 [导读]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 610041 我国经济建设以来,医疗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医学检验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成为临床诊断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不但能够使临床工作顺利开展,而且对患者疾病情况实施全面的测定,为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与工作压力逐渐增加,肾病发生率逐年提升,主要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检验方法对疾病实施有效评价,以此能够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尿素与尿素氮为例,首先阐述尿素氮与尿素的临床检验与尿素氮临床检验意义,而后对尿素氮检验使用与常见问题进行探究,最后着重探讨尿素在临床中的使用与两者之间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检验方法的正确使用,这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具有加大促进作用。 一、尿素氮与尿素的临床检验 在对患者肾功能医学检验的过程中,尿素临床检验在其中较为重要,但是因传统书籍中把尿素编写为尿素氮,导致临床医生在对两者检验区别与分析的过程中,很难对两者有全面的理解,致使无法深入分析尿素氮与尿素检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对临床科学判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肾功能患者诊断正确性,需要对尿素氮与尿素临床检验进行深入分析与应用,这提供患者治疗效果,恢复肾功能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二、尿素氮临床检验意义 在对尿素氮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会出现数值增高的情况,这在较大程度上与肾前性少尿、肾功能损伤以及摄入过多等因素有关。此外,在对尿素氮进行临床检验期间,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检验报告很难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准确反应,这就需要通过化验单实施针对性判断,以此对患者实际病情与病情发展得出有效结论。除此之外,还需要采用科学的临床检验方法,能够为尿素氮数值的有效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是提高治疗方法疗效的重要标准。尿素氮数值降低在检验的过程中也时有发生,主要是与患者怀孕、肝脏功能等因素有较大关系,若出现数值降低的情况,应当对肝功能进行全面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此进行全面分析,以此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这对疾病治疗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尿素氮检验使用分析 1、尿素氮检验使用 目前我国临床在对尿素氮检验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正常值为3.3 mmol/L-6.0mmol/L之间为正常,其检验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肾功能情况进行准确判断,由此可以看出尿素氮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患者疾病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痛风检验实施评定的过程中,主要使用血尿素氮检测方法,在检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近期饮食情况、身体状况以及服用药物类型等进行全面了解,以此为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对检验结果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有效降低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在对尿素氮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对检验结果进行评定分析,能够为患者临床诊断与针对性治疗提供有利的数据依据。 2、尿素氮临床检验常见问题 我国尿素氮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抗凝剂使用不当、稳定性差以及NADH不足等问题,所以需要对患者临床实际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不但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而且还可为检验准确性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但是,因尿素氮中NADH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易被氧化,根据目前医疗技术很难对此问题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检验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检测偏差进行纠正,以此确保将偏差降至最低,可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使尿素氮临床医学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四、尿素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使用 尿素与尿素氮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并且有固定的转换公式:mg/dL尿素氮0.0357=mmol/L尿素。尿素在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与尿素氮之间需要进行转换,在转换的过程职工能够通过计算来完成,但是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不能只通过简单计算对尿素实施有效检验,其中与尿素氮检验相比较为全面,并且在此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针对患者疾病情况收集评价信息。目前,尿素医学临床检验一般情况下采用尿素酶方法与直接方法实施有效测定,其中直接方法是通过尿素与相关试剂之间的有效作用,而对肾功能测定的方法主要使用二乙酰胯方法,尿素酶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尿素转换成氨,再实施测定的一种方法,两者方法相比,直接方法在检测的过程中相对简单,并且在此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是在检验期间加热环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味,对检验过程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被尿素酶替代。尿素酶所采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且反应专一,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其缺点是检测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并且会受到氨的影响。这就需要在临床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检测方法。在检测的过程中,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为检测准确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临床医师进行准确诊断提供有利依据。 五、正确选择尿素与尿素临床检验方法 尿素氮与尿素两种临床检验方法在检验期间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检测期间对影响因素与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此外,检验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检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并且检验方法选择完成后需要对患者实际疾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此基础上对医院医疗技术进行分析,针对性选择制备检测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与试剂,能够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以此避免因一些材料与试剂存放不正确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检验工作人员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偏差与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7部分:粒度 筛分法(标准状态:现行)

I C S65.080 G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2441.7 2010 代替G B/T2441.7 2001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7部分:粒度筛分法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u r e a P a r t7:P a r t i c l e s i z e S i e v em e t h o d 2010-06-30发布2011-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前言 G B/T2441‘尿素的测定方法“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总氮含量; 第2部分:缩二脲含量分光光度法; 第3部分:水分卡尔四费休法; 第4部分:铁含量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碱度容量法; 第6部分:水不溶物含量重量法; 第7部分:粒度筛分法; 第8部分:硫酸盐含量目视比浊法; 第9部分:亚甲基二脲含量分光光度法三 本部分为G B/T2441的第7部分三 本部分代替G B/T2441.7 2001‘尿素测定方法粒度的测定筛分法“三本部分与G B/T2441.7 2001相比主要变化是:分析步骤中增加了人工筛分三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三 本部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105)归口三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求真二孙丹三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T2448 1981,G B/T2448 1991,G B/T2441.7 2001三

尿素的测定方法 第7部分:粒度筛分法 1范围 G B/T2441的本部分规定了用筛分法测定尿素的粒度三 本部分适用于由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制得的尿素粒度的测定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 B/T244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三 G B/T6003.1 1997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I S O3310-1:1990,E Q V) 3原理 用筛分法将尿素分成不同粒径的颗粒,称量,计算质量分数三 4仪器 4.1孔径0.85m m二1.18m m二2.00m m二2.80m m二3.35m m二4.00m m二4.75m m和8.00m m试验筛 (G B6003.1中R40/3系列),附筛盖和底盘; 4.2感量0.5g的天平; 4.3振荡器,能垂直和水平振荡三 5分析步骤 5.1根据被测物料,按粒度d(0.85m m~2.8m m二1.18m m~3.35m m二2.00m m~4.75m m二 4.00m m~8.00m m)选取一套(两个)相应的试验筛三 5.2将筛子按孔径大小依次叠好(大在上,小在下),装上底盘,称量约100g实验室样品(精确到0.5g),将试料置于依次叠好的筛子上,盖好筛盖,置于振荡器上,夹紧,振荡3m i n,或人工筛分三称量通过大孔径筛子及未通过小孔径筛子试料,夹在筛孔中的颗粒按不通过计三 6分析结果的表述 粒度w,以质量分数(%)表示,按式(1)计算: (1) w=m1?100 m 式中: m1 通过大孔径筛子和未通过小孔径筛子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 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三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三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作业指导书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作业指导书 1.实验原理 脲酶-谷氨酸脱氢酶(Urease-GLDH)连续监测法。尿素被脲酶水解产氨。在NADH的存在下,氨和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NADH同时被氧化成NAD+。NADH的减少和样品中尿素浓度成正比。本法是连续监测法。 脲酶 尿素+ 2H2O 2 NH4++ 2 HCO3- 谷氨酸脱氢酶 NH4++α-酮戊二酸+NADH L-谷氨酸+NAD++H2O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血清无特殊要求。要留取24小时尿样。 2.2 类型:血清、血浆(不可使用肝素铵)、新鲜尿液。无溶血和凝块的血清,如果必须使用血浆,建议使用

无铵离子的抗凝血剂,如EDTA和肝素钠。用新鲜尿液作样品时,用蒸馏水作1:100稀释。 3. 标本存放:血清或血浆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年。尿液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个月。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申能尿素测定试剂盒(142 3107170 1 试剂1:6×64ml+试剂2:6×16ml) 6.1.1 试剂组成 试剂1: Tris缓冲液pH7.8 120mmol/L α-酮戊二酸7mmol/L ADP 0.6mmol/L 谷氨酸脱氢酶≥1000U/L

脲酶≥6000U/L 试剂2: NADH 0.25mmol/L 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不要入口,吞下有害。保护剂为叠氮钠,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与下水管中的铅反应形成爆炸性化合物,即使只含有少量的叠氮钠,如果排向下水道请用大量的水冲洗。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DiaSys公司提供的TruCal U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

尿素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一分厂生产流程及说明 一分厂生产流程 生产流程说明 原料煤利用蒸汽和空气为气化剂,在煤气发生炉内产生半水煤气,经一次脱硫、变换、二次脱硫、脱碳、精脱硫、甲醇、烃化等工艺将气体净化,除去各种杂质后,将纯净的氮氢混合气压 缩到高压,并在高温、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合成为氨。脱碳解吸岀来的二氧化碳经净化和压缩 后,与氨一起送入尿素合成塔,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合成尿素, 经蒸发、造粒后包装销售。 粗甲醇经精馏得到精甲醇销售。 各工段流程 1造气工段 工艺流程说明: 采用间歇式固定常压气化法,即在煤气发生炉内,以无烟块煤或焦炭为原料,并保持一定的炭层,在高温下,交替地吹入空气和蒸汽,使煤气化,以制取合格的半水煤气。经除尘、热量回用降温后送入气柜。自上一次开始送风至下一次开始送风为止,称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循环分吹风、上吹、下吹、二次2、一脱工段 上吹和吹净五个部分。 来自造气的半水煤气,经半水煤气气柜出口冷洗塔除去部分粉尘,煤焦油等杂质并降低一定温度后由萝茨风机加压送到冷却清洗塔下段降温、除尘后进入脱硫塔,脱除部分H 2S,然后进入冷却清洗塔上段降温后,经静电除焦除去焦油等杂质后送往压缩一入。目前使用的脱硫方法为栲胶脱硫法。

3、变换工段 流程说明: 半水煤气经除油器除去气体挟带的油等杂质后,一氧化碳与水蒸汽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的温度下变换成二氧化碳和氢气。通过变换既除去了一氧化碳,又得到了制合成氨的原料气氢和制尿素所需的原料气二氧化碳,使热量得到有效回收。本工段采用全低变工艺进行变换。 4.二次脱硫 流程说明: 变换气经过气液分离器后进入脱硫塔脱除变换气中的H 2S 后送往压缩三入。并经溶液再生,提取单质硫。米用栲胶脱硫法脱硫。 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在碳丙液中溶解度大的特点,除去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化气经精脱硫脱除微量硫后送往压缩四段。二氧化碳气体经净化、压缩,送至尿素合成塔。碳丙液对CO的吸收在低压下符合亨利定律,因此采用加压吸收,减压再生

尿素工艺

尿素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指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xxrtjx发表于09-12-21 11:35 阅读(65) 评论(0) 1.生产原理 尿素是通过液氨和气体二氧化碳的合成来完成的,在合成塔D201中,氨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氨基甲酸铵脱水生成尿素和水,这个过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2NH3+CO2 NH2COONH4+Q 第二步:NH4COONH2 CO(NH2)2+H2O-Q 第一步是放热的快速反应,第二步是微吸热反应,反应速度较慢,它是合成尿素过程中的控 制反应。 1、2工艺流程: 尿素装置工艺主要包括:CO2压缩和脱氢、液氨升压、合成和气提、循环、蒸发、解吸和 水解以及大颗粒造粒等工序。 1、2、1 二氧化碳压缩和脱氢 从合成氨装置来的CO2气体,经过CO2液滴分离器与来自空压站的工艺空气混合(空气量为二氧化碳体积4%),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二氧化碳出压缩机三段进脱硫、脱氢反应器,脱氢反应器内装铂系[wiki]催化剂[/wiki],操作温度:入口≥150℃,出口≤200℃。脱氢的目的是防止高压洗涤器可燃气体积聚发生爆炸。在脱氢反应器中H2被氧化为H2O,脱氢后二氧化碳含氢及其它可燃气体小于50ppm,经脱硫、脱氢后,进入压缩机四段、五段压缩,最 终压缩到14.7MPa(绝)进入汽提塔。 二氧化碳压缩机设有中间冷凝器和分离器,二氧化碳压缩机压缩气体设有三个回路,以适应尿素生产负荷的变化,多余的二氧化碳由放空管放空。 1、2、2 液氨升压 液氨来自合成氨装置氨库,压力为2.3 MPa(绝),温度为20℃,进入液氨过滤器,经过滤后进入高压氨泵的入口,液氨流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调,并设有副线以备开停车及倒泵用.主管上装有流量计.液氨经高压氨泵加压到18.34 MPa(绝),高压液氨泵是电动往复式柱塞泵,并带变频调速器,可在20—110%的范围内变化,在总控室有流量记录,从这个记录来判断进入系统的氨量,以维持正常生产时的原料N/C(摩尔比)为2.05:1。高压液氨送到高压喷射器,作为喷射物料,将高压洗涤器来的甲铵带入高压冷凝器,高压液氨泵前后管线均设有安 全阀,以保证装置设备安全。 1、2、3 合成和汽提 生产原理:合成塔、气提塔、高压甲铵冷凝器和高压洗涤器四个设备组成高压圈,这是本工艺的核心部分,这四个设备的操作条件是统一考虑的,以期达到尿素的最大产率和最大限度 的热量回收。 从高压冷凝器底部导出的液体甲铵和少量的未冷凝的氨和二氧化碳,分别用两条管线送入合成塔底,液相加气相物料N/C(摩尔比)为2.9—3.2,温度为165--172℃。 合成塔内设有11块塔板,形成类似几个串联的反应器,塔板的作用是防止物料在塔内返混。物料从塔底至塔顶,设计停留时间1小时,二氧化碳转化率可达58%,相当于平衡转化率90% 以上。 尿素合成反应液从塔内上升到正常液位,温度上升到180--185℃,经过溢流管从塔下出口排出,经过合成塔出液阀(HPV2201)汽提塔上部,再经塔内液体分配器均匀地分配到每根

血尿素氮(BUN)的正常值是多少

血尿素氮(BUN)的正常值是多少,其增高和减低的临床意 义是什么?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2005-1-24 17:07:12 血尿素氮(BUN)的正常值为:3.2 ~6.0mmol/L。尿素分子结构式为 CO(NH2)2,分子量为60,其中含氮28,故BUN约为尿素之半(28/60),血尿素氮的正常值为 SUN×28/60。 增高的临床意义: (1)肾前性:①生成增加(假性氮质血症Pseudoazotemia):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组织分解加快(感染、高热、外伤、手术、用皮质类固醇、饥饿早期);蛋白合成受抑制(用四环素)。增高程度与原有肾功能有关,例如肾功能正常时,消化道出血达800mL时才增高,而肾功能损害时,远低于此数,如200mL时即可增高。②肾血流灌注减少(低灌注性氮质血症hypoperfusion azotemia):由于重吸收增加,小球滤过减少。a 绝对血溶量减少(脱水,失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b 有效血容量减少(严重心衰,急性心梗,心包填塞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 (2)肾性(肾实质性氮质血症parenchyma l azotemia):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等。 (3)肾后性:尿路梗阻导致滤过减少和重吸收增加。 由上可见,一些肾外因素可使BUN增高,如能除外肾前因素,BUN>21.4mmol/L(60mg/dl)即为尿毒症诊断指标之一。 减低的临床意义: (1)生成减少(低蛋白饮食、肝衰竭)。 (2)排出增多(吐、泻、多尿):肾衰竭经透析后,由于尿素分子量较肌酐为小,易于透析出去,故血尿素氮较肌酐相对低;如饮食减少或合并吐泻时也相对较低,此时称低氮质血症(hypoazotemia),二者之比<1/10。 编辑词条尿素氮 血尿素氮—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尿素氮的变化对非蛋白氮数值的影响较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

血清尿素氮BUN谷氨酸脱氢酶测定法 1.实验原理 脲酶-谷氨酸脱氢酶(Urease-GLDH)连续监测法。 尿素被脲酶水解产氨。在NADH的存在下,氨和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NADH同时被氧化成NAD+。NADH 的减少和样品中尿素浓度成正比。本法是连续监测法。 脲酶 尿素+ 2H2O 2 NH4++ 2 HCO3- 谷氨酸脱氢酶 NH4++α-酮戊二酸+NADH L-谷氨酸+NAD ++H 2O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血清无特殊要求。要留取24小时尿样。 2.2 类型:血清、血浆(不可使用肝素铵)、新鲜尿液。无溶血和凝块的血清,如果必须使用血浆,建议使用无铵离子的抗凝血剂,如EDTA和肝素钠。用新鲜尿液作样品时,用蒸馏水作1:100稀释。

3. 标本存放:血清或血浆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年。尿液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个月。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奥林巴斯尿素测定试剂盒试剂1:+试剂2:6.1.1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2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不可冰冻。 6.1.3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4 注意事项: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不要入口,吞下有害。保护剂为叠氮钠,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与下水管中的铅反应形成爆炸性化合物,即使只含有少量的

尿素生产工艺 图文详解

尿素生产工艺图文详解 1性质:尿素:学名为碳酰二胺,分子式为CO(NH2)2,相对分子量为60.06。因最早由人类及哺乳动物的尿液中发现,故称为尿素。 纯净的尿素为无色、无味、无臭的针状或棱柱状的晶体,含氮量46.6%,工业尿素因含有杂质而呈白色或浅黄色。 尿素的熔点在常压下为132.6℃,超过熔点则分解。尿素较易吸湿,其吸湿性次于硝酸铵而大于硫酸铵,故包装、贮存要注意防潮。尿素易容于水和液氨,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尿素还能容于一些有机溶剂,如甲醇、苯等。 2用途:尿素的用途非常的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作肥料,而且还可以用作工业原料以及哺乳动物的饲料。 2.1尿素是目前使用的固体氮肥含氮量最高的化肥; 2.2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尿素可用来制取高聚物合成材料,尿素甲醛树脂可用于生产塑料漆料和胶合剂等;在医药工业中,尿素可作为生产利尿剂、镇静剂、止痛剂等的原料。此外,在石油、纺织、纤维素、造纸、炸药、制革、染料和选矿等生产中也要尿素; 2.3尿素可用作牛、羊等动物的辅助饲料,哺乳动物胃中的微生物将尿素的胺态氮转变为蛋白质,使肉、奶增产。但作为饲料的尿素规格和用法有特殊的要求,不能乱用。 3原料来源:生产尿素的原料主要是液氨和二氧化碳气体,液氨是合成氨厂的主要产品,二氧化碳气体是合成氨原料气净化的的副产品。合成尿素用的液氨要求纯度高于99.5%,油含量小于10PPm,水和惰性气体小于0.5%并不含催化剂粉、铁锈等固体杂质。要求二氧化碳的纯度大于98.5%,硫化物含量低于15mg/Nm3。 4生产方法:水溶液全循环法. 5生产原理: 5.1化学及热、动力学原理:液氨和二氧化碳直接合成尿素的总反应式为: 2NH3(l)+CO2=CO(NH2)2+H2O这是一个放热体积减小的反应,其反应机理目前有很多的解释,但一般认为,反应在液相中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液氨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铵,故称其为甲铵生成反应:2NH3(l)+CO2(g)=NH4COONH2(l)该反应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强放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此反应速率很快,容易达到平衡.且此反应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很高.然后是液态甲铵脱水生成尿素,称为甲铵脱水反应:NH4COONH2(l) =CO(NH2)2(l)+H2O该反应是微吸热反应,平衡转化率不是很高,一般为50%-70%.此步反应的速率很慢是尿素合成中的控制反应. 5.2工艺条件选择:根据前述尿素合成的基本原理可知,影响尿素合成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原料的配方压力、反映时间等. 5.2.1温度尿素合成的控制反应是甲铵脱水,它是一个微吸热反应,故提高温度、甲铵脱水速度加快.温度每升10℃,反应速度约增加一倍,因此,从反应速率角度考虑,高温是有利的. 目前应选择略高于最高平衡转化率时的温度,故尿素合成塔上部大致为185~200℃;在合成塔的下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对温度起者决定性的作用.操作温度要低于物系平衡的温度. 5.2.2氨碳比工业生产上,通过综合考虑,一般水溶液全循环法氨碳比应选择在4左右,若利用合成塔副产蒸汽,则氨碳比取3.5以下. 5.2.3水碳比水溶液全循环法中,水碳比一般控制在0.6~0.7;(1)操作压力一般情况下,生产的操作压力要高于合成塔顶物料和

实验五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强酸溶液中共煮时,可生成双乙酰和尿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二嗪衍生物),其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尿素标准液比色。即可求得血清中尿素的含量。 由于反应在强酸中进行,所产生的羟胺是干挠物质,所以必须用氧化剂将其氧化除去。 在呈色反应中产生的有色复合物对光不稳定.加入氨基硫脲可增加其稳定性,还可提高尿素与双乙酰反应的灵敏度。 二.实验操作 取试管3支,注明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按下表操作 54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测定各管吸光度值。 三.计算

血清尿素氮(mmol / L )=——————— X 17.85 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 正常值参考范围3.57~14.28mmol /L 四.临床意义 血液中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 胆红素及氨等。其中尿素含量约占l /3~1/2。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通过肾脏排出,故测血清尿素氮可作为检测肾脏功能的试验,并且其增高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 五.试剂 1.尿素氮试剂:蒸馏水lOOml ,浓硫酸44ml ,85%磷酸66ml ,冷却至室温后,加氨基硫脲50mg ,硫酸镉(3CdSO 4·8H 2O)2g ,溶解后稀释至1000ml 。 2.20g /L 二乙酰一肟试剂:称取二乙酰一肟20g ,加入蒸馏水约900ml ,溶解后稀释至1000ml. 3.尿素氮标准贮存液(357mmol /L):称取尿素1.072g 溶解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 。 4.尿素氮标准应用液(17.85mmol /L);取贮存液5ml ,加蒸馏水至100ml 。

常见的几种尿素生产工艺介绍.

常见的几种尿素生产工艺介绍 第一节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工艺 斯塔米卡公司((Stamicarbon.B.V是荷兰国营矿业公司(DSM的子公司,在4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尿素生产工艺。早期尿素生产由于存在着合成塔等设备的晋严重腐蚀问题,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生产技术的推广。直至1953年,斯塔米卡邦提出在二氧碳原料气中加少量氧气的办法,解决了尿素设备的腐蚀问题,为后来尿素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开辟了道路。由该公司设计的第一个工业规模尿素厂于1956年投产。在60年代初,斯塔米卡邦与国营矿业公司研究中心一起,开发了新的尿素工艺,即二氧碳化碳汽提法。从工作1964年建设投产日产20吨尿素的实验厂开始,到1967年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工厂正式投产。随后在很多国家建设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工厂。 工艺流程 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压缩和脱氢、液氨升压、合成和汽提、循环、蒸发造粒、产品贮存和包装、解吸和水解等工序。 (一二氧化碳压缩和脱氢 从合成氨厂来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CO2分离罐101——F与工艺空气压缩机101-J供给的一定量的空气混合,空气量为二氧化碳体积的4%,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102-J。在二氧化碳压缩机二段进口对二氧化碳气中的氧含量自动栓测。二氧化碳最终压缩到14。1MPa(A进入脱氢反应器101-D,内装铂系催化剂,操作温度:入口 ≥150℃,出口<300℃。脱氢的目的是防止高压洗涤器排出气发生爆炸。在脱氢反应器中H2被选择氧化为H2O。脱氢后二氧化碳含氢及其它可燃气体小于50*10-6。 二氧化碳压缩机102-J是单例蒸汽透平驱动的双缸四段离心式压缩机,带有中间冷凝器和分离器。蒸汽透平机转速,由速度控制器控制并自动调节转速,以适应尿素的生产负荷。多余的二氧化碳由放空管放空,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气量,应超过压缩机的喘振点。为使进口气量小于喘振气量时也不发生故态障,设有自动防喘振系统。

尿素检测流程

实验室分析 方法名称:尿素—尿素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应用范围:本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尿素中尿素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尿素。方法原理:供试品照氮测定法测定,用盐酸滴定液滴定,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尿素的含量。 试剂: 1. 盐酸滴定液(0.2mol/L) 2. 3%硫酸铜溶液 3. 硫酸 4. 20%氢氧化钠溶液 5. 锌粒 6. 4%硼酸溶液 7. 甲基红指示液 8.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9. 基准无水碳酸钠 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 1. 盐酸滴定液(0.2mol/L) 配制:取盐酸18.0mL,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得0.2mol/L盐酸滴定液。 标定:取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0.3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每1mL盐酸滴定液(0.2mol/L)相当于10.60mg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2.甲基红指示液 取甲基红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7.4mL使溶解,再加水稀释至200mL。 3.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取0.1%甲基红的乙醇溶液20mL,加0.2%溴甲酚绿的乙醇溶液30mL,摇匀。 操作步骤: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15g,置凯氏烧瓶中,加水25mL、3%硫酸铜溶液2mL与硫酸8mL,缓缓加热至溶液呈澄明的绿色后,继续加热30分钟,放冷,加水100mL,摇匀,沿瓶壁缓缓加20%氢氧化钠溶液75mL,自成一液层,加锌粒0.2g,用氮气球将凯氏烧瓶与冷凝管连接,并将冷凝管的末端伸入盛有4%硼酸溶液50mL的500mL锥形瓶的液面下,轻轻摆动凯氏烧瓶,使溶液混合均匀,加热蒸馏,俟氨馏尽,停止蒸馏,馏出液中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用盐酸滴定液(0.2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盐酸滴定液(0.2mol/L)相当于6.006mg的CH4N2O。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ICS 11.020 C 50 VS 中华人民共禾口国卫,--l=行业标准 WS/T 345—20 11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Reference procedure of the measurement of urea in serum 201 1-09-30发布201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 ·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缩略语·● 4测定原理·· ··0 5测定样品 0 6测定试剂.0 6.1警示与安全注意事项.0 6.2试剂原料- 0 6.3试剂眭能要求.0 6.4试剂制备 0 6.5标准液的制备·0 7测定条件·,7.1仪器· 7.2最终反应混合液的浓度 7.3血清尿素测定条件,如7.4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u 8测定······u 8.1无蛋白滤液的制备··· 8.2试剂准备 8.3标准曲线制作··· 8.4测定方法······ 8.5测定范围u他挖地n 8.6误差的来源 8.7测定样品要求 9结果计算·····- 9.1计算实际吸光度值···n¨¨n 9.2标准曲线的制作·一n 9.3样品测定结果的计算·-‘H 9i 4卓岔换算·····- M 附录A(规范性附录)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 附录B(规范性附录)脲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n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由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批准的《CDC人血清尿素参考方法(分光光度法)》,并参考ISO 15193:2009《体外诊断器具生物源样品中量的测定参考测定程序的表述》适当增加内容。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卫 生部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 临床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振华、陈宝荣、邵燕、陈 琦、孙慧颖、胡滨。 Ⅲ

游泳水中尿素测定方法

游泳水中尿素测定方法 二乙酰一肟分光光度法 1、原理 尿素与二乙酰一肟及安替比林反应呈黄色,在波长4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2、仪器 2.1 25ml棕色具塞比色管 2.2水浴 2.3分光光度计 3、试剂 3.1 0.2%二乙酰一肟溶液:称取0.2g二乙酰一肟[CH3COC:(NOH)CH3]溶于10%乙酸中,并稀释至100ml,保存于棕色瓶备用。 3.2 0.2%安替比林溶液:称取0.2g安替比林(1,5-二甲基-2-苯-3-吡唑酮C6H5NN(CH3)C(CH3):CHC:O),溶于1+1硫酸中并用混酸稀释至100ml,棕色瓶中保存。(注:硫酸浓度大于1+1时,显色缓慢且操作不便。) 3.3尿素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000g尿素于小烧杯中,加少量纯水溶解后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加0.1ml氯仿并用纯水定容,此液每ml含0.1mg尿素。冷藏保存。 3.4尿素标准使用溶液,准确吸取尿素标准储备溶液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定容,此液每ml含0.01mg尿素。 4、分析步骤 4.1吸取水样10ml(尿素含量在0.001~0.015mg范围内)于25ml棕色具塞度管中,另取棕色具塞度管加入尿素标准使用液0、0.1、0.3、0.5、0.7、0.9、1.1、1.3、1.5ml,并用纯水稀释至25ml。(注:显色后溶液遇光退色,帮需用标色法)。 4.2于上述各管加入1.0ml二乙酰一肟溶液,混均。再加安替比林溶液2.0ml,混匀。 4.3将上述试管在沸水浴中加热50min。取出并在流动的自来水中冷却2min。立即以纯水为对照,在460nm处,用1cm比色皿,测定各管吸光值(加热45~55min,呈最深色,若再延长时间吸光值下降)。

血尿素氮早期诊断上消化道出血1例

血尿素氮早期诊断上消化道出血1例 于闯周珩张晓慧呙青松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3):206 我院对一来院急诊患者采用血尿素氮检查,在其黑便出现前十二小时做出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0岁,既往体健,于来诊前三日出现空腹时胃区不适伴饥饿感,进食可稍缓解,大便成形无黑便。于来诊前一日晚自感恶心,呕吐一次胃内容物,无呕血,来诊当日晨起,坐起时出现颜面苍白,出冷汗,两眼上视,无意识障碍、抽搐、口吐白沫等。平卧后好转,逐渐坐起后能自行行走。来急诊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查体:P 86 /min, BP 117/59 mmHg,神清,皮肤粘膜略潮湿,无苍白及黄染,颈软,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明显压痛点,移动性浊音(-),肠鸣音8次/分,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Hb134g/L,Hct 0.42,BUN14.6mmol/L,Cr 57.6umol/L,尿常规未见异常,比重1.020,血糖正常。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给予留观,禁食,平卧,静点706代血浆,法莫替丁20mg 静滴Bid,静脉补液共3450ml。留观后生命体征平稳,8h 后复查Hb降至98g/L,12h后排黑便一次,量50g,化验潜血(+++),全天尿量共980ml。第二日查胃镜示食道未见异常,胃底、胃体粘膜、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轻度弥漫性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1.0cm×1.3cm溃疡,底部白厚苔,周边隆起发红水肿,降部未见异常,Hp(±)。临床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2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大多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有时可见血压下降、血色素降低等,严重者危及生命,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本例患者来诊时无以上症状,容易误诊。患者无明显失血失液病史,随着体位变化出现低血容量表现,应考虑到有内出血的可能,结合病史体征排除腹腔出血,考虑以胃肠道出血的可能性大。该患者血尿素氮明显增高,有报道,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可作为上下消化道出血简便易行的鉴别指标之一。上消化道出血后可出现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数小时血尿素氮就开始上升,多数不超过14.3mmol/L,BUN/Cr比值在55.0以上,若血尿素氮超过17.85mmol/L须考虑并发急性肾衰的可能,而下消化道出血大多不会导致氮质血症[1],有研究表明,血尿素氮升高的水平与上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早于呕血、黑便等症状的出现[2],该患者BUN14.6mmol/L,BUN/Cr=62.84,结合其临床表现,支持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本例患者虽然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靠血尿素氮升高作出了及时正确的诊断,未延误治疗,病情很快控制平稳。由此可见血尿素氮升高对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诊断是可行的,且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重视。(注:计算比值时BUN和Cr单位取mg/dL) 参考文献 1周宁 血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对消化道出血的鉴别意义 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1;5:376-377 2翟晓辉郝伟 血尿素氮预警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中华创伤杂志2001;7:424-425 (收稿日期:2003-02-10) (本文编辑:扬帆)作者单位:102200北京,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急诊科 作者简介:于闯,男,主治医师 BUN 14.6mmol/L →14.6×28=408.8 mg∕L →40.88 mg∕dL Cr57.6umol/L →57.6×113×10-3=6.5088 mg∕L → 0.65mg∕dL BUN∕Cr40.88÷0.65=62.8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