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经济分析工具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差别,在于所运用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需求和生产什么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劳动供给,当地商品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生活费用差别,以及地区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税收和支出政策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其他领域中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一种重要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商品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一个综合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地区分析

早期区位理论一个早期而持久贡献是冯·屠能(V on Thunen,1826年)关于城市周围农业土地使用理论。该理论认为,靠近城市土地,由于节约了运费,而导致该处地价上涨和较为集约土地使用。从形式上来看,这模型在20世纪同样可用来将城市内土地使用解释为离中心商业区距离函数。冯·屠能没有提供一种区域理论,因为由城市产生农产品需求未被解释。但是,他强调了地区内对土地竞争,这是大多数力图研究地区论著中所缺乏部分。

韦伯(Weber,1929年)试图把产业空间布局,解释为运送成本最小化投入生产选择。韦伯没说明在每一个区位将生产多少,忽视了产出价格对区位选择影响。胡佛(Hoover,1937年,1948年)修改了韦伯体系,他考虑了更复杂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伊萨德(Isard,1956、1975年)增加了运输和生产其他投入品之间替代关系。摩西(Moses,1958年)更充分地考察了投入品替代,并证明最适度区位对生产函数齐次性特点是很敏感。这些分析中一个未经考察部分是某些区位比别区位价值更大,因此成本最小化企业将为这个区位而彼此竞争。以致会像冯·屠能模型描述一样产生地租,从而进一步影响区位选择。

洛什(Losch,194O年)把工业区位分析推广到多种产业情况,分析地区中城市规模和类型,这种城市没有资源差别,人口分布也相同,并可以从各地获得具有完全供给弹性投入品。生产空间集中是由规模经济差异和最终产品运输费用差别所引起。米尔斯(Mills)和拉夫(Lav)〔1964年)证明洛什六角形市场区域是不恰当,企业自由进入不一定产生遍布一切空间市场区域。

洛什像冯·屠能、韦伯和胡佛一样,不承认生产对当地劳动需求效应,从而也不承认对生产地理分布和对产出需求效应。贝克曼(Beckman,1958年)拓广了洛什工作,他认识到对当地商品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城市规模。这种拓广是由同一分布农业生产所推动,可是并未对生产布局进行严肃分析。

单一地区经济活动诺思(North,1955年)用例证说明了地区分析出口基础分析方法,此方法涉及到由所谓基本行业存在而产生对该地区引致效应,这些行业会将其产出输送到该地区之外。引致效应取决于被吸引到此区域追加就业量,该吸引力产生是因为基本行业中工人和企业需求可能部分地由当地生产给以满足。这些效应导致当地就业乘数。在出口基础分析法中,出口行业布局、规模和类型开始形成原因没有被说明,而价格原则也没被考虑。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在考察地区需求内生性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而该内生性在前面谈到有关产业区位研究工作中没有被人发现。

大量面向实际研究工作对地区出口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而出口基础分析法则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如伊萨德(1975年)作例证投入—产出模型中达到了顶点,该模型使里昂惕夫(Leontief)行业间分析适用于地区分析。

地区分析中最新进展博茨(Borts)和斯坦(Stein)(1964年)运用主流经济学工具,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劳动—资本比率,并在研究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劳动供给转移是该模型中一个重要外生动力,这动力产生于对高出生率和农业技术变化强调,该变化使劳动在不同地区都从农业中被排挤出去,尤其在二次大战前后数十年期间(美国)南方更是如此。这个分析并没引进生产方面地区比较利益或者影响劳动者希望定居环境。

更新理论是,一些城市模型承认城市之间出现移民,并断定对一个地区来说真正外生是吸引人们在该地区定居所必需效用水平。托利〔Tolley,1974年〕建立了一个地区模型,该模型既包括城市之间交易商品生产和消费,也有地区生产等于地区消费非贸易品。可以证明生产成本以及对非贸易品需求差别,将导致地区之间不平等货币工资,即使其效用是相等。亨德森(Henderson,1974年)从规模经济和人口流动角度,强调城市和城市等级结构存在。厄普顿(Upton,1981年)进一步分析了均衡状况下城市规模。托利、格雷夫斯〔Graves〕和加德纳(Gardner)(1979年)考查了外在性对城市规模影响。亨德森和约安尼季斯(Ioannides)〔1981年)对城市系统增长和变化分析运用了相同原理。

已被引证这一部份学术贡献,为调查研究地区增长和衰退现象提供了初步概念性框架,这包括由穆特(Muth,1971年)、恩格尔〔Engle〕和哈钦斯(Hutchins)(1978年)、豪兰(Howland,1979年)。施梅纳(Schmenner,1982年)根据经验分析提出一些问题,其中许多还未曾解决。在下一部分,为了提供一个更全面框架,我们将依据这些贡献展开论述。

一种综合区域理论内容

生产设一地区商品i生产为,其中是用于生产中间品组成矢量,Ni是劳动,Li是土地、矿藏和港口地点等区位特殊资本,A是一个区域中特殊舒适矢量。这些舒适包括了气候特点,而且也不同于地区特殊资本,因为它们对于地区所有企业和居民来说是公共财货。非地区特殊资本,也是生产函数一个自变量,在这里假设有这样一种属性,即其价格在各地区之间几乎不会有变动。

设商品价格矢量为P,劳动工资为W,任何地区供给曲线为:

(1)

这里是全部价格向量,而不是各自单一价格被放入公式,作为投入品使用商品价格都影响生产可赢利性。相应于该供给曲线是对在生产中所用每一商品需求。

(2)

以及对生产劳动需求,

(3)

方程(1)、(2)和(3)表示区域理论中生产者方面内容,并给出了生产者对价格、工资和地区舒适程度反应。舒适在这里将被作为是外生因素,虽然产生对污染和拥挤效应以及作为公共财货政府对地方服务作用在广义上可以被认为内生舒适因素。假如,在既定舒适条件之下,价格P和工资W在均衡状态中决定,它们不仅取决于生产者行为条件,而且也取决于产品需求行为和劳动供给行为,这些都是在下一节要考察区域理论另一部份内容。

生产者行为条件与商品可能被用作为中间投入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相同。但是,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商品按固定比例使用,来自地区出口数额或者另一种概念最终需求被当作外生。与此相反,这里生产者行为条件一个主要目,是从价格理论方面提供一种关于投入和产出如何决定一种说明。

为了导出方程(1)、(2)和(3)式,应先将由生产函数求偏导得到每一投入边际产值乘以产出价格,再令i等于投入价格,该价格是中间品价格,工资W或者区位特殊资本价格R,这取决于被考察投入品性质。然后,再加上生产函数,结果就得到Q+1个方程,它们决定了产出从在生产中使用投入Q。对每一中间投入总需求是每个生产中需求总和。最后,一

个关于区位特殊资本供给函数可能被推断出来,这表明了当它变得更为需要时它价格是怎样内生地上升,并使这体系增加一个方程。

虽然Li和Ri解还没有出现,但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方程组内各组成部份,所以影响方程(1)、(2)和(3)式。例如,让我们分析方程式(l)中地区产出量对产出价格上升反应。如果所有投入价格保持不变,上升会增加所有投入边际收益产值,并或多或少地导致产出且增加。可是,当地区特殊资本Li增长时,它价格Ri提高会导致生产边际成本增加;当边际成本增加终于与上升产出价格相等时,产量将停止增加。即使地区特殊资本价格和数量在求解过程中被置换出去,因而在地区生产者行为条件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地区产出供给曲线之所以向上倾斜也显然是由于存在着向上倾斜区位特殊资本供给曲线。

一些地区特殊资本,是由该地区内到生产和消费场所不同距离土地组成。对于接近这些场所需求增加时,居民和企业或者会更密集地定居在那里,或者将更远离那些场所。区域范围内日益提高进入费用,是区域产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一个地区原因。城市经济范围内进入问题已成了许多城市经济学分析中一个课题,它特色是联系城市和区域来进行分析。

劳动供给如果人们能够没有限制地在一国内居住,那么,我们可以预料将会出现一种倾向,即劳动力会对地区间任何工资差别作出反应,而所产生劳动力流动将促进福利条件改善。在这均衡过程中,地区工资差别将被消除,以至于每一地区工资将使得该地区边际工人效用等于在别处可达到效用。名义工资将是这样:

(4)

这里W0是该经济其余地方中可获得名义工资,Kx是用于购买物品x支付额矢量,P0是经济其余部份中市场商品价格矢量,KA是对每一种舒适边际估价矢量,而A0则是经济其他部份可获得一组舒适水平。这一具体标式指出一地区与任何别地区之间名义工资差别取决于全面生活费用差别,该费用由通常市场或私人商品价格加权总数加上由相应边际评价加权舒适因素或公共财货数量组成。

在W0、P0和A0给定条件下,随着体现在P中市场商品价格上升和体现在A中舒适因素减少,地区劳动供给工资W将增加。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允许劳动力流动,同时在劳动供给等式右边导入N而又并不影响地区均衡,以上这种条件仍然有效。

区域内需求所考虑地区产出需求一部分转为地区内产品需求后,就变为方程式(2)所给出对生产中作为中间投入品需求与必须如上地区居民需求之和。

根据公认消费理论,地区内各居民对每种商品需求量是商品价格矢量P、作为消费者收入决定因素——工资W,以及舒适A因素一个函数。这里A是从它们与市场商品互补性或替代性来加以看待,将每户居民需求量乘上居民户数,该区域对第i项商品需求即是:

(5)

这里假定在就业和人口之间,以及名义工资和名义收入之间有着严格比例,而此名义收入中可能包含非工资收入也不会影响需求。推而广之,该需求函数中可以列入那种决定市场就业人口比率行为和家庭规模,也可引入对退休者和非工资收入生活其他人至关重要财产收入。

区域外供给和需求任何由其他地区供给商品价格,是产地价格加上运入该地区费用。同样地,就那些为满足外地区需求而输出商品而言,其可接受价格等于别处价格减去运至区外目地运费。每一可能价值被限制在出口价格以上和进口价格以下。因为生产者将把供给商品送到外地区,而不愿在出口价格以下出售商品;需求者将进口商品,而不愿高于进口价格购买商品。

商品可以被划分为两类:(a)贸易品,其价格在两个限界中一个,因此它们或者被出口,或者由外地进口,(b)非贸易品,其价格在两个限界之间。

区域均衡对贸易品来说,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任何差额都是由进口或出口来填补。在地区范围内,供给和需求相等并不是均衡一个条件。而且,贸易品价格可以作为外生因素而被看成是基本近似值。另一方面,对非贸易品来说,地区内供给量和需求量必须相等。从而,非贸易品价格是内生地决定,即是由地区范围内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决定。

让我们把价格向量P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包括贸易品价格,另一部分包括非贸易品价格。决定地区均衡方程组子集,一个是由关于非贸易品供给方程式(1)组成;另一个子集是由对每种非贸易品需求方程式组成。对一种非贸易品需求则是由以下方式得到:先计算它作为中间投入品需求总量,即把方程式(2)所有j加总再加上由等式(5)给居民对这商品需求总量。

上述非贸易品供给和需求方程式,还须加另外两个方程式,一个是由式(3)所给出对劳动需求总量,也就是将该地区所有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中对劳动需求加总,另一个则是由式(4)得出劳动供给。其结果是构成一个2R+2方程组,那就是基本区域方程组,它决定非贸易品R数量和价格,该区域所雇佣劳动量N,区域工资率W。如果这些方程答案已知,那么,由当地商品价格就可能推导出贸易品供给曲线,以计算贸易品生产量。

说明:出口贸易列致增长当说明前述理论分析框架所隐含经济调整特点时,要考虑一种出口产品提价会在一个地区内引起反应。除了由于需求方程式(5)中N出现,方程(1)将使得引致需求增加,因而决定了沿着商品供给曲线最初上升之外,地区内那些在其生产中使用出口品作为投入品其他商品成本,从而价格也将提高,导致这些商品生产下降以及就业相对减少,这就部分地抵消最初就业增加;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提高,工资也提高了。工资增加反过来又会影响地区生产所有商品成本,从而影响价格,导致更进一步反馈。在这过程中,一些商品可以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转化。这个例子表明理论分析框架如何促使人们注意市场反应,从而导致许多经验分析方面调查研究课题。

结论

广义技术变化,是许多地区变化核心,这表现为地区内生产函数变动,或者由于其他地区中事件所导致支付价格或接受价格变化。在历史上,从水力到矿物和其他能源转变,使缺水地区动力资源成本普遍地降低。如像可能预料一样,由于改变了接受价格和支付价格,运输费用在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及其后汽车出现,以及紧接着涌现超级公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区域活动分布。较低廉运输费用使得人们在适应气候和其他地区舒适因素方面付出代价也会减少,这有助于解释19世纪和20世纪各地区增长差别,包括美国经济重心向南部和西部转移。

要理解滞后地区和即时调整失败,就须将前述理论框架拓宽到长期动态区域理论。这些论题涉及到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中代际考虑;因为对当地政府功能、文化环境以及包括企业家精神在内领导引致效应,加剧了可能收入不平等。使年青人比年长人更容易离开条件不利地区。

税收,在各级政府间转移支付和运输措施,都是能用该理论框架来检验政策例子。一些政策有一个规定目是要增加区域产出,虽然更多地区内资本和劳动最终都会受益。由于这些政策对企业赢利性或对能使劳动供给作出反应舒适因素起作用,因而会导致地区发展。如果该政策是为了在地区范围内筹措资金,则会有进一步税收和价格效应,以减少该区域现存企业可赢利性,并提高必须支付工资。区域间效应决定国家结局,一个全面区域分析框架目在于,促使人们注意那些决定政策效应,与生产者、需求和劳动供给这三种行为关系参数。

罗纳德·J·克普姆(Ronald J.Krumm)和

乔治·S·托利(George S.Tolley)著

陈锡荣译萧高励校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 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城市 B、卫星城镇 C、乡村 D、经济开发区 2、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 A、结构性效益 B、资源利用程度 C、关联度 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3、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加大了政策力度,主要加大了()的力度。 A、工资补贴 B、税收减免 C、转移支付 D、价格调整 4、国家创新体系包括() A、知识创新体系 B、技术创新体系 C、知识转播体系 D、知识应用体系 5、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 A、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B、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 C、高投入、低消耗、低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D、低投入、高消耗、低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6、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产业结构 B、收入分配结构 C、技术结构 D、职业结构 7、()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扩张效应 B、回程效应 C、涓滴效应 D、极化效应 8、欧共体转为欧盟的标志是《》的签署。 A、罗马条约 B、欧洲一体化文件 C、马约 D、政治联盟条约 9、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 A、生产力水平高低 B、资源丰富程度 C、产业结构优劣 D、区域经济政策导向 10、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需从()方面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分析既全面和深入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A、总体原则 B、多视角考察 C、定性化 D、定量化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3分,共15分) 1、工业型经济特区的功能在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利用当地廉价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与论述: 1、试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答;1.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与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2、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统计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困难的。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经济增长,是从业人员增加和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区别,这里称生产效率)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1978年到2008年,窝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从17.3%提高到了2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2%提高到33.2%。由于生产方式、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差别,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大差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第一贡献者,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来源于三次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科技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作用,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1990—2008年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1978——1990年1.7倍多。可以认为科技进步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从业人数增加是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贡献者。但是,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下降到第三位。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变动,1978——200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从其变动情况看,有下降的趋势,由1978——1990年的14.4%下降到1990——2008年的11.3%。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弹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精益思想”为根基,以寻求“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最佳境界的新的生产经营体系。其管理方式是最大限度地简化与消除浪费、删除一切非增值活动,维持高水平的质量,保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活力。 相对优势说: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公式: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 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简答题 1、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别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2)标准化产品;(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4)刚性生产;(5)生产者决定论;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后福特主义: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定制;(2)水平型组织形式;(3)消费者主权论;(4)弹性生产;(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n in r ir E E E E LQ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 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

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 世纪50 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2019期末考试重点复习总结

区域经济学复习总结 问题目录 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1) 名词解释:极化区域;均质区域。 (2) 简述极化区域的构成要素。 (2) 简述西方经典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体系。 (2) 简述增长极理论,并说明西方学者的两大流派与中国学者的对该理论的贡献。 (2) 简述经济增长的倒U形理论。 (2) 简述陈栋生、魏后凯等人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 (3) 装备制造业包括哪五个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哪八个行业?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八个行业? (3)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十个行业? (3) 名词解释:产业集群;创新性产业集群。 (3) 如何理解迈克尔波特倡导的“所有产业集群都是好的”这一论断? (3) 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4) 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4) 我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的三纵两横是什么? (4) 阐述四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4) 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5) 名词解释:集聚;扩散;发展轴线。 (5) 阐述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5) 以县级为单位,全国2908个县可分为哪四类,其差异化考核指标有哪些? (5) 名词解释: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 (6) 如何界定区域政策概念,其内涵是什么? (6) 区域经济政策有何显著特征? (6)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6) 名词解释:问题区域;区域政策工具。 (6) 张可云提出的区域政策工具可分为哪两类? (7) 阐述新时代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 (7) 阐述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目标。 (7) 阐述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任务。 (7) 问题解答 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其基本内涵包括: 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 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