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1](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1](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1](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1](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独立活动中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

7.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8.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合作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1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12.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4.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力量。

15.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16.性别差异心理是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

17.功能固着是指人在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被其惯常的用途束缚,很难想到它的其他方面功能的心理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9.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20.气质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2.聚合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同思维和辐合思维。

23.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及其规律。

2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5.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生产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又称创造力。

26.价值观是指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27.去个性化是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

28.元认知策略也称反省认知、超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新术语,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30.精细加工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31.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32.系统脱敏法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3.应激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34.班级群体是指学校中的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

39.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进行某些活动时,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这种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0.代沟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

41.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42试误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43辩变性刺激是指影响个体获得奖励的线索,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44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核心。

45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46潜伏学习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47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提条件,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促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8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共特性的观念。

49认知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为认知操作方式。

50动作技能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现动作方式。

51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52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53.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54.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二、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2.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答: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答: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4.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答:(1)类属同化;(2)总括同化;(3)并列结合性同化。

☆.个性的性格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

答:(1)教师的表达能力;(2)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3)教师的教育机智;(4)教师的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8.简述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5、对自尊的影响。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形式有哪些?

答:(1)合理化(2)投射(3)否认(4)压抑(5)反向作用(6)转移(7)认同(8)抵消(9)补偿(10)升华

☆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答:(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10.鲁滨逊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

答: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

11.简述个性心理倾向性。

答:个性心理倾向性即个性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12.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征进行教育?

答:1、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有的放,培养学生良好性格。4、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

☆简述华莱士问题解决的四阶段模式。

答: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

☆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第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主律。

15.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答:(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运动技能(5)态度

3

☆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17.按照人的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气质类型可分为哪四种基本类型?

答: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8.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有哪些?

答: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第三,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具体讲,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这四个子过程

☆简述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

答:(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简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答: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4、利用学生结果的反馈作用。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6、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7、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23.教师角色冲突表现有哪些?

答: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2、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4、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5、角色内部的冲突。

24.如何解决教师角色冲突?

答:1、适当分离,缓解冲突。2、分清角色主次,教师对角色冲突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3、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4、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

25.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

答: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2、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3、善于奖励,不要迷信惩罚。4、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

26.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

答:1、复习2、积极的遗忘3、过度学习4、精细加工

27.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它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由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特点是:1、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发展提高。2、强调无条件迁移。3、认为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发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4、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28.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答:1、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2、由于年龄代沟产生的师生冲突。3、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4、奖励与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

方法:1、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2、角色互换,形成理解的心理氛围。3、避免滥用惩罚。

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4、智力水平。5、定势。

30.简述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

答:吉尔福特提出用多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具体包括:拓展问题、分解问题、常打问号、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延长努力、列举属性、形成认为联想、尝试灵感。31.影响士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群体的赞同。2、对活动的满意感。3、群体领导方式。4、和谐的人际关系。32.知识应用形式分别有哪些?

答:1、是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2、是应用已学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3、是应用已学知识去发现或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性发展的阶段划分。

答: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岁)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34.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

答:1、家长代理人角色2、学生楷模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角色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35.列举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骤。

答:1、疑难2、分析3、假设4、检验和评价5、结论

36.加涅(1971)将学习分为哪六类?

答: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学习、概念学习、定义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37.简述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的论点

答:1957年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他认为某种行为趋向(T)乃是动机、主观上期望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

38.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或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吗?)

答:一、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科学。

39.教育心理学有哪些方法原则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一、客观原则(采用客观方法,即依据可以观察得到并能加以衡量的外部条件(刺激)和足以表明某种心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或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去如实地探明现实与心理、心理与行为以及心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必然联系)及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叫做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40.实验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实验室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最后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被称为“蔡戈尼克效应”。2、自然实验(主要是在日常活动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

5

41.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首先产生注意A,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并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D。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4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答:第一,学习应该是意义的过程。第二,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第三,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

4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答:(1)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2)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3)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44.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与发展关系时。应区分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发展水平,是自己在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个体在他人的知道帮助下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45.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性。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为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46.学习动机的分类:(1)广泛动机与狭隘性动机(2)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3)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的动机(4)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5)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7.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

48.概念的结构可以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概念实例。

49.概念形成的过程:(1)抽象化阶段(2)类化阶段(3)辨别

50.教师教学与辅导因素:(1)多用变式(2)多用比较(3)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

51.规则发现学习的特点:发现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规则的发现学习方式更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其认知过程比概念形成的发现学习要复杂得多。52.规则发现学习的条件:(1)规则发现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概念。(2)规则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为讲授规则而给学生呈现的若干例证和言语指导上。

53.加里培林的认知技能形成理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54.菲茨和波斯纳的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也可称为认知技能的学习阶段):

答:(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特点:逐渐为动觉反馈所取代,动作表现为协调、迅速、稳定和连贯,肌肉不再那么紧张了,多余动作也减少了。(3)自动化阶段。特点:动觉反馈调节为特征,意识的参与减少。

55.记忆的三个系统:(1)瞬时记忆系统特点感觉记忆信息容量较大,以感觉映象形式储存,保持的时间很短,视觉映象一般在1秒以内,瞬间消失,所以又被称为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3)长时记忆系统特点是以意义编码形式储存的,容量巨大,保持时间大。信息类型又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56.试指导小学生使用一或两种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答:记忆策略(1)复习教师应该根据这种规律安排复习时间,在遗忘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2)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3)过度学习(4)精细加工

57.相同要素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夫提出的迁移理论,主要观点是: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

58.经验泛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观点是: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

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

59.关系转化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60.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以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来说明普通问题解决过程,有四个步骤:1、接纳者2、处理者3、记忆4、作用者

61.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至少有三个问题:1、基本条件2、结合各科教学内容进行训练3、训练的程序

6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创造性与智力2、创造性与知识经验3、创造性和左右脑的优势4、认知风格与创造性5、人格和动机因素6、社会环境因素

63.关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建议: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4、实施鼓励创造性的指南

64.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1、松散期2、同化期3、凝聚期4、形成期

建设班集体中的关键问题: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1、集体目标的形成2、规范舆论3、内聚力4、心理气氛和士气

65.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师与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2、师与生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3、师与生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4、师与生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66.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注意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C好孩子定向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3、后习俗水平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良心或原则定向

五、论述题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或如何为迁移而教)

答:教学方法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要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和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为促进学习迁移,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

A、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B、融会贯通,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A、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B、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

C、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创造性也叫创造力,是指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物质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与智力;(2)创造性与知识经验;(3)创造性和左右脑优势;(4)认知风格与创造性;(5)人格和动机因素;(6)社会环境因素。

☆试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答:1、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是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同时,也对促进

7

迁移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学习迁移则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因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就是迁移;但是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比如负迁移就不是知识的应用。因此,二者是不能等同的。

1.论述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

答:1、复习2、积极的遗忘3、过度的学习4、精细加工

32.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答: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3、提供元认知指导4、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3.结合实际分析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1、与课程有关。2、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3、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解决方法:1、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2、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3、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利4、教师要以身作则

33.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2、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

答: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罚的效果有直接影响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2010-06-27 17:131. 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又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2. 发热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3. 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C 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4.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高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 5. 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6. 间断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 7.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病人自感空气不足,胸闷,呼吸费力,不能平卧;并有烦躁,张口耸肩,口唇、指甲紫绀,鼻翼扇动等体征。 8.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9.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正常值为4?5.3kPa 10. 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1.3kPa 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 12.6kPa或以上。 1. 休息是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并使精力恢复。 2.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 3. 异相睡眠是睡眠的一种状态,其脑电图是去同步的低振幅脑波,又称去同步睡眠。表现为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但眼肌例外,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故又称快动眼睡眠。 5. 失眠是睡眠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早醒。 6. 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自我限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潜在性致死性疾病。 7. 冷热疗法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扩张,从而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信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情绪稳定。 1. 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由专人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 2. 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护理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总)

《护理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2. 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3. 亚文化 4. 悲哀 5. 工作疲惫感 6. 医疗事故 二、单项选择题 1. 以工作任务及活动为中心进行岗位分工的一种集权式的护理方式是指:() A.个案护理 B.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2. 护理计划中目标的制定应该是() A.从病人出发且可以测量 B.以护士为中心C.标准要高 D.由护士决定,不考虑病人的意见 3. 综合护理出现在护理理念的() A.禁欲主义阶段 B.浪漫主义阶段C.实用主义阶段 D.人本存在主义阶段 4. 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下列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 )A.人院介绍及健康教育 B.提 供良好的住院环境C.关心、重视病人的特性及个人习惯 D.过硬的护理技术 5. 一位患者有强迫性的人格, 根据佛罗依德的观点, 其性心理发展障碍主要在:( ) A.口欲期 B.肛欲期 C.性蕾期 D.潜伏期 6. 临终关怀所关注的是( ) A.生存质量 B.药物治疗 C.延长生命 D.手术治疗 7. 保健教育过程模式是由谁提出的() A.霍克巴姆B.格林及克鲁特 C.潘德D.贝克 8.某人为了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而坚持勤学苦练,体现了希望的( ) A.行为特征 B.依附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景特征 9. 沟通交流的最高层次是:() A.事务性沟通 B.分享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10. 指导过度肥胖的人群合理安排饮食属于() A.临床前期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三、多项选择题 1. 发生医疗事故后,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E.违宪责任 2. 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有:() A.名称 B.症状 C.诊断依据 D.相关因素 E.定义 3.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包括( ) A.悲观失望 B. 孤独 C.恐惧 D.焦虑 E. 信仰不同 4.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A.人 B.环境 C.文化 D.护理 E.健康 5.ROY 认为,刺激分为:() A.表面刺激 B.主要刺激 C.内在刺激 D.相关刺激 E.固有刺激 6.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适应反应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B.适应是一种被动的动态过程C.适应是有限度的D.适应能力因人而异E.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及行为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 6分,共24分) 1.简述心理防卫机转的特点及意义。 2. 简要回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3. 病人角色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要介绍健康信念模式。 五、论述题(其余每题10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护理程序的基本过程。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二、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三、论述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3)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4)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四、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急救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EMSS 院外急救 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长短是判断院前急救服务功能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 生存链(参照2010年指南) 急救半径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城区急救半径应≤5KM。 分诊 SOAP公式 PQRST公式 动态评估 CVP 生理无效腔 BE MODS SIRS 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 ALF ARDS 心源性休克 首剂综合征 SCA BLS CPCR ACLS 休克 中毒 毒物 中毒后反跳 中间型综合征 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中毒后迟发脑病 中暑(heat injury) 淹溺(drowning) 触电 热衰竭 热痉挛 热射病 创伤 多发伤

多处伤 复合伤 联合伤 二、简答题 1、院外急救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院外急救的原则。 3、在院外救护中,如何进行现场评估? 4、紧急呼救120应注意些什么? 5、现场救护如何根据病员的伤情进行分类标记? 6、现场救护中的转运护理应注意什么问题? 7、何谓院外救护的生存链? 8、急诊分诊有哪些技巧? 9、急诊护士如何对入诊患者进行分诊及病情分类? 10、何谓急诊的快速评估和动态评估? 11、ICU能够收治的病患有哪几类? 12、MODS在发病中具有哪些特点? 13、MODS 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14、如何处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15、简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护原则。 16、简述急性肝衰竭的救护原则。 17、简述急性肾衰竭的救护原则。 18、MODS的护理重点在哪几个方面? 19、心脏停搏的病人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哪些? 20、简述CPCR的不同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抢救重点。 21、BLS阶段复苏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2、应用人工复苏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应用心电监护仪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23、电除颤时应注意什么?人工气道如何进行气道管理? 24、CPCR用药的途径有哪些?常用复苏药物有哪些? 25、机械通气设置参数一般有哪几项? 26、患者出现休克,护士应进行哪些方面的临床观察? 27、简述休克的救治原则。 28、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9、休克按病因分类,有哪些类型? 30、简述急性心梗的紧急处理措施。 31、如何对昏迷病人进行病情评估? 32、对高血压危象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硝普钠时候应注意什么/ 33、什么是急腹症处理的五禁四抗原则? 34、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措施。 35、简述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36、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紧急救护? 37、如何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紧急救护? 38、简述中毒患者洗胃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a.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 b.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的过程); c.各种类型的学习; d.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e.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 f.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 2.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学有何意义 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b.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学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b.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c.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最为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显着的特点: a.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b.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e.人文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我国的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强调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也重视从我国学校教育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近年来搞了不少教改和教研的实验,取得一些成果。但总的看来,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都还很不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完整版)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终极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5分)一般所指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0.5分) 2、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1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任高于正常水平(1分)。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胧性疾病等。(1分) 4、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这样一侧臀部被划分为4个象限(1分),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1分) 5、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1分),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1分)。 6、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张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语言或轻度刺激唤醒,(1分)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后又很快入睡。(1分) 7、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1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分)。 8、隔离:是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9、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0、无菌技术:是指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征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 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13、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 14、内源性感染:各种病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 的医院感染。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 A.计划决策职能B.组织实施职能C.指挥运筹职能D.监督控制职能2.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表达B.外化C.内化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是怀疑自己家里的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B.恐惧症C.强迫症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一般内驱力6.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的人格障碍属于( )。A.强迫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回避型人格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 A.创造力测验B.兴趣测验C.成就动机测验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 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松散的课堂气氛D.对抗的 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 )。 A.教师权威B.师生关系C.教师能力D.教师感召力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4.B1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word版本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 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名词解释,简答题(基础护理学一) 2010-06-27 17:131.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又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2.发热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4.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高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 5.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6.间断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 7.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病人自感空气不足,胸闷,呼吸费力,不能平卧;并有烦躁,张口耸肩,口唇、指甲紫绀,鼻翼扇动等体征。

8.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9.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正常值为4~5.3kPa 10.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1.3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12.6kPa或以上。 1.休息是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并使精力恢复。 2.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 3.异相睡眠是睡眠的一种状态,其脑电图是去同步的低振幅脑波,又称去同步睡眠。表现为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但眼肌例外,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故又称快动眼睡眠。 5.失眠是睡眠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早醒。 6.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自我限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潜在性致死性疾病。 7.冷热疗法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扩张,从而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信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情绪稳定。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 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 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 至6 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 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