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完整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完整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完整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完整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教学案例

张晓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 第一课时Read and say的内容,课文以电话语言的形式,讲述了Mike 一家人准备去昆明旅行。对话复习巩固be going to句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过的主要语言知识有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一般过去时及有关问路、乘机的功能语言等。通过本综合复习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旅行中的不同场景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国的民族文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①个体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②协作学习。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设计思想

在本课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设计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1)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动画,能刺激学生的视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利用任务型活动设计旅程安排表,让学生按照示范语言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交流,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任务链。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语言的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与英语知识,设计出自己的旅程,编成对话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链接到课件,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这个理念,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4)课前自己制作一个英语专题的博客主页,缩小学生上网搜索的范围,减少捕捉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E-mail邮件和留言板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这既能在英语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信息技术,又提供了舞台给学生进行"再创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主要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如be going to句型。

2、知识目标:能够读懂Read and say部分的对话,并能完成两项有关旅行日程安排的练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对话并掌握be going to句型;难点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be going to句型。

六、信息技术资源

1、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进入活动(3分钟)

(1)热身:利用TPR活动教学法,师生同唱一首问候歌谣,让学生在一种祥和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这样能很快吸引住学生,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欢快的问候中很快地进入了兴奋的状态。(2)这时课件展示一首学过的关于be going to句型的歌谣。(3)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放松,敢说、敢参与,这时可以和老师自由地谈话了(Free talk)。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I went to ---on my holiday.这样良好的开端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主题活动(13分钟)

(1)课件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知道:This is a map of China. 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places to visit. Do you want to go(中国有许多风景迷人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紧接着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互相交流,并能说出: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他们准备去干什么)They’re going to take a trip.

(3)课件出现一幅昆明世博园的图片并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根据音乐和图片,我让学生猜出这是什么地方,他们要去哪里Where are they going to visit It’s usually warm and sunny. It’s known as “Spring City”.(这里阳光明媚,四季温暖。这是众所周知的“春城”)They’re going to visit Kunming.此时通过音画引导学生学习folk music(民乐)一词。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忆和掌握,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

(4)课件展示folk dances、folk clothes和Stone Forest的图片并教授这些词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民族服装等民族风情的词汇。

(5)当学生对昆明城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课件展示四个疑问词的课文问题,再通过动画直观、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对话视频,使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内容,学生边听边思考,明确学习目的。

(6)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对照课件展示的Task任务信息表一完成书上的“Fill in Mike’s trip schedule”。并给予鼓励与评价,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7)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每句配有mp3录音,让学生根据掌握的课文信息进行听说读的机械操练。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母语学习有很多共同之处,特别是从儿童起开始学习英语,都应该先从口语着手,所以我非常注重听说模仿的训练。

(8)设计Task任务二,引导学生依照“Fill in Mike’s trip schedule”表格下的示范对话进行同桌问答练习。Where is Mike going What is he going to do there He’s going to Kunming. He’s ….这样为下一步的探索活动打下了基础。

3、探索活动(8分钟)

(1)创设一段情景对话的视频,让学生在模拟的对话情景中更好地掌握be going to句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接着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风景秀丽的一些图片,这是我们祖国的名胜风景旅游点,你们想去感受和领略吗?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讨论的素材,请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一起讨论,拟定假日旅行计划。

(3)课件展示Task任务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把四个疑问词编成“Plan your holiday and make a dialogue”的表格,再通过对话的形式说出这四个疑问词的be going to 句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至用,达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也是本课的宗旨。

(4)下面展示的是课前让学生收集的计划去旅游的图片并制成幻灯片的作品。让学生上讲台用学过的be going to句型做介绍。这使学生能潜在地习得语言,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4、巩固活动(8分钟)

(1)课件展示是连词成句的练习。将句子拆分成单词,看谁能最先组成句子。正确的给予评价。通过连词成句的练习来巩固be going to 句型的运用,从会听、会说、会读到会写、会用,使学生的能力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2)课件展示Task任务四,给定了单词和短语,学生小组合作自编对话进行表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尝试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试讲、纠正、再试讲、再纠正的多次反复,直至获得准确的发音和正确的语句。

5、拓展活动(5分钟)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链接各旅游线路,给学生搭建一个信息技术的平台,拓宽学生的思维,进行再创造。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句型说出要去的旅游地并进行旅游咨询日活动。将全班分成Group A和Group B两组,让他们进行合作。Group A成员分工合作,选择若干旅游城市,设摊进行介绍;Group B成员到各自意向旅游的城市咨询。这使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有大量的英语对话机会,在愉快的氛围中,下意识地习得语言,产生想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冲动,从而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6、小结活动(1分钟)

师总结本课时be going to 句型在实际中的运用。纠正一些比较容易出错的语法问题,并提及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人称和数的变化应注意的问题等,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打下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7、学习评价(2分钟)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

通过学生互评、师生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

八、作业(Homework)

为了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我布置了以下的作业:

(1)“五一”黄金周即将来临,和你的家人计划一次旅行,把它编成对话的形式,发到老师的邮箱或做成powerpoint.

(2)把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假日旅行计划用学过的be going to 句型粘贴到我的主页的留言板中。

(3)用学过的英语口语把你们的计划讲给父母听。

此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英语服务,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小主人。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场景,让学生用学过的be going to 句型进行实际运用,并利用自己制作的英语博客网站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优势。但是,今后要注意到个别在电脑知识上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教学案例1 张晓宇 2 一、教材分析 3 4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5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 第一课时Read and say的内容,课文以电话 6 语言的形式,讲述了Mike 一家人准备去昆明旅行。对话复习巩固be going to 7 句型。 8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过的主要语言知识有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一般过去时9 10 及有关问路、乘机的功能语言等。通过本综合复习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旅行 11 中的不同场景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国的 12 民族文化。 13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①个体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 14 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②协作学习。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 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 15 16 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 17 花。 三、设计思想 18 19 在本课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我用多媒体课 20 件创设情景,设计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变革传统 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21 22 教学方法(1)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生动活

23 泼的动画,能刺激学生的视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利用任务型活动设 24 计旅程安排表,让学生按照示范语言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交流,环环相扣,形 25 成一条任务链。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语言的交际练习, 26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与英语知识,设计 27 出自己的旅程,编成对话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链接到课件,充分体现了"任务驱 28 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这个理念,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4)课前自己制作 29 一个英语专题的博客主页,缩小学生上网搜索的范围,减少捕捉信息的时间, 30 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E-mail邮件和 留言板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这既能在英语学科的课程教31 32 学中有机地渗透了信息技术,又提供了舞台给学生进行"再创造",拓宽了学生 33 的思维。 34 四、教学目标 35 1、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主要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如be going to句型。 36 2、知识目标:能够读懂Read and say部分的对话,并能完成两项有关旅行 日程安排的练习。 37 38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高尚情操。 39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对话并掌握be going to句型;难点是利用多媒体 40 41 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be going to句型。 42 六、信息技术资源 1、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43 44 2、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doc

小岔乡九年制学校信息技术 教育发展规划 在新的世纪,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运用于学校教育,将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乃至办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教育强县实施细则》等纲领性文件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学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和优先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学校以2006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我校配置机房及远教系统为契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概况 近年来,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有较大规模的投入,不断探索技术更先进、理念更超前的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 全校14个普通教室,其中3个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由台式电脑、液晶投影仪、多媒体讲台、幕布、有线电视频道增补器、音箱等组成。卫星下载由台式电脑、液晶投影仪,远教接收系统等组成。小学部各班由实物视频展示台和34#彩电组成。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目前由教导处负责管理,配备一名专职网络管

理员,要负责网络运行和学校电脑的维护。目前,我校28名教职员工其中专职教师27名。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一)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并要求“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因此,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2007年—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 (1)全面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网络软件建设,做到设施完善,功能明确,作用突出。 (2)提高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教育因素。 (3)完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率,推广课堂交互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效益。 (4)加大对教师的校级培训力度,多管齐下,加强考核与监督,进一步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派出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及社会上的培训。 (5)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2013年我们大岭中心小学的所有老师都积极地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修,老师们都认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无关。但这次的项目学习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本次学习让我萌生了许多心得,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紧密联合 一个人要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在于理念的达成。尽管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空间的制约;异校交流和专业引领的障碍;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教师持续性支持平台等。但吉林省对这个项目研修工作开展始终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基于教师研修为核心,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真正有效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给予落实;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必须紧密联合。 二、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施设计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中国教师研修社区平台设计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备课工作减轻工作负担;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教师养成专业交流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以在平台的word文档里书写学案、教案、目标等,也可以在网页上书写听课的感受、建议等,全国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操作。显然网上网下的研修形式已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创新理念,逐步发展。 其实“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校本与网络研修整合是使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细致化和可持续化,关键在于这种模式和平台根植教育教学一线土壤,接地气。如果我们持之以恒,把每个细节做好,就是把质量做好,而质量则成就发展。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细致化、常态化,的确需要一定坚持力。教师只有具备时代所需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起航远行,杨帆万里,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整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

整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长期面临而且有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够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首先必须要对英语课堂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真正做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材是以语言结构为主体,把情景教学思想贯彻于教材始终的。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要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较好地掌握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适当、新颖,而且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情景,向学生提供活用英语的真实教学情景,才能够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系他们的注意,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广州市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Point to the …,please. That’s right/wrong.”这一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教师出示一组单词卡:cake a pple fish knife 分给四位学生,学生面向并把卡片放在胸前,其他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各抽出一位学生,听教师的口令然后指出是哪位同学,被指出的同学出示卡片的单词。符合教师口令的则全班同学说:“That’s right.”否则说:“T hat’s wrong.”指对的一组加分,否则不加分。又如:在教学“Excuse me .Is this/that your…? Yes, it is. / No, it isn’t.”这一对话时,我则设计了这一情景:课前布置学生带回已学单词相应的物品(每位学生至少带一件物品)。上课时,教师收集学生所带的物品并装进一个袋子里,然后从里面拿出一件物品,比如苹果,教师就拿着苹果逐一提问学生:“Excuse me. Is this your apple?”学生用:“No, it isn’t.”回答,直至找到物品的主人,才用:“Yes, it is.”来回答。学生看清听清后,让学生从袋子中拿出其他物品模仿教师与同学对话。通过这样大量的训练有助与理解句型,有助于口语的训练,听力的训练且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整合活用教材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材是以话题(module)为主线,每个话题之下又包含有两个单元(unit)来展开教学内容的。每个话题(module)主要由以下这几大块组成:Dialogue、Work with Language、Sing along、Rhyme、Fun with Language 、Story Time、Project、Did You Know、Additional words、Self-Assessment 从这几大块组成部分我们不难看出本套教材的所选取的素材和内容非常丰富,灵活度也很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整合、选择教材的教学资源,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唱英语歌曲、诵读韵律小诗 歌曲和韵律小诗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在教学完一个新的内容后,学生基本上都会感到疲倦,此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Sing Along 和Rhyme这一块,教唱相关的英语歌曲或诵读节奏感强烈的小诗,既能够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巩固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完Wh at’s this/that in English? 后,教唱:?Can You Tell Me What This Is ?;教学完M y Body 后,教唱?This Is The Way?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新学的单词、短语及句子;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设计竞争性游戏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pdf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一、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 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 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 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 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 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 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 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 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 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重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 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 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 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 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州区一小夏静Unit 5 Where is my ruler? (第一课时)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在呈现本课重点句型“Where is …?”及其回答 “It’s in / on / under…”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此句型形象深动地展现给学生: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screen,what is it? S: It’s a pencil. T: Where is my pencil? Help to answer: It’s in the desk. 课件变化铅笔的位置,教师继续呈现本课重点: T:Look, where is my pencil now? Help to answer: It’s on the desk. It’s under the desk. 片段二:在操练和巩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课件播放动画,本册书中的小松鼠Zip 是本段对话的中心人物。它不断地变换在森林里的位置,然后同学们和它一起捉迷藏,猜猜它在哪里。 ( 课件) Zip: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Zip. Can you guess

where I am? 之后,画面变化,Zip 藏了起来。这时学生 们开始猜测Zip的位置: S1:It’s under the tree. S2: It’s in the house. S3: It’s on the chair. …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猜着Zip 的位置,而且都能运用英语的方位词来表达。 课后反思: 在“片段一”中,教授英语方位词的表达比较困难,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如果没表达清楚,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运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新知,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快就集中。根据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理解了英语方位词的用法,轻松掌握了本课重点句型。 在“片段二”中,这是本课的操练和巩固环节。如果进行单一的师生操练或生生操练,学生已经提不起兴趣了。于是,此时我安排了一个表面是游戏,其实是一个操练和巩固的环节。游戏中的小动物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松鼠Zip, 它在课件的动画中和同学们打招呼,而且还不断变化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们来猜一猜它藏在哪里,并用英语表达出来。学生们看得不亦乐乎,说的也不亦乐乎,在欢快和轻松的气氛中又一次的操练和巩固了本课句型,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教学案例张晓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 第一课时Read and say的内容,课文以电话语言的形式,讲述了Mike 一家人准备去昆明旅行。对话复习巩固be going to句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过的主要语言知识有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一般过去时及有关问路、乘机的功能语言等。通过本综合复习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旅行中的不同场景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国的民族文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①个体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②协作学习。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设计思想 在本课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设计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策略,变革传统的以.

教学方法(1)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动画,能刺激学生的视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利用任务型活动设计旅程安排表,让学生按照示范语言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交流,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任务链。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语言的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与英语知识,设计出自己的旅程,编成对话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链接到课件,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这个理念,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4)课前自己制作一个英语专题的博客主页,缩小学生上网搜索的范围,减少捕捉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 E-mail邮件和留言板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这既能在英语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信息技术,又提供了舞台给学生进行再创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主要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如be going to 句型。 2、知识目标:能够读懂Read and say部分的对话,并能完成两项有关旅行日程安排的练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对话并掌握be going to句型;难点是利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04期 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 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 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 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比方说,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学计算 机教师中颇为流行,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中也不鲜见),认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即要实现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看作是有效学习信息技术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 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 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归纳起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即不了解什么是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即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 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 科学的回答,并要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尤其是想要达到深层次整合的 要求,就更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下面二、三部分的内容就是力图从这三个方面,对信息 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实现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作一扼要的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 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完整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教学案例 张晓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 第一课时Read and say的内容,课文以电话语言的形式,讲述了Mike 一家人准备去昆明旅行。对话复习巩固be going to句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过的主要语言知识有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一般过去时及有关问路、乘机的功能语言等。通过本综合复习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旅行中的不同场景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国的民族文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①个体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②协作学习。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设计思想 在本课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设计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1)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动画,能刺激学生的视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利用任务型活动设计旅程安排表,让学生按照示范语言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交流,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任务链。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语言的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与英语知识,设计出自己的旅程,编成对话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链接到课件,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这个理念,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4)课前自己制作一个英语专题的博客主页,缩小学生上网搜索的范围,减少捕捉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E-mail邮件和留言板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这既能在英语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信息技术,又提供了舞台给学生进行"再创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主要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如be going to句型。 2、知识目标:能够读懂Read and say部分的对话,并能完成两项有关旅行日程安排的练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