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韶关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设计题目: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

放大电路设计

课程: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罗丽花

学号:0910*******

院系: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0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周永明教授

洪远泉实验师

起止时间:2011年2 月——2011年6月

课程设计评分:

(教务处制)

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1.概述

放大电路的前级输出端通过电容接到后级输入端,成为阻容耦合方式。由于电容对滞留的阻抗为无穷大,因而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各极之间的直流通路各不相痛,各级的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求解或实际调试Q点时可以按单级处理,所以电路的分析,实际和调试简单易行,而且,只要输入信号频率较高,耦合电容容量较大,前级的输出信号就可以几乎没有衰减地传递到后级的输入端,因此,在分立元件电路中阻容耦合方式的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其优点是由于电容的隔直作用,各级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独立估算;电路的分析、设计和调试方便;电容对交流信号几乎不衰减;缺点是低频特性变差;大电容不易集成。

同时,负反馈在电子线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采用负反馈是以降低放大倍数为代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放大电路的工作性能,如稳定放大倍数、改变输入和输出电阻、减少非线性失真、扩展通频带等,所以在实用放大器中几乎都引入负反馈。

2.两级阻容耦合及负反馈放大电路系统设计

2.1原理分析

阻容耦合放大器是多级放大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电路如图1所示。

图1阻容耦合整体原理图

图1是一个曲型的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有两个共射放大电路组成。由于耦合电容1C 、2C 、C 5的隔直流作用,各级之间的直流工作状态是完全独立的,因此可分别单独调整。

但是,对于交流信号,各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级的输出电压就是后级的输入信号,因此两级放大器的总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各级放大倍数的乘积u2u1u A A A ?=,同时后级的输入阻抗也就是前级的负载。为了减少电路损耗,第一级的静态工作点应选择的低一些,这样I C1电流的适当减小,就可以减少电路损耗。第二级的静态工作点选择的高一些,放大电路的的非线性失真将得到改善。为了改善放大器性能,电路中引入了两级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R f )。这样,电路即可以稳定输出电压又可以提高输入电阻。

2.2 两级放大器静态分析

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静态值也是利用其直流通路来求解。对于直接耦合放大电路而言,应写出直流通路中各个回路的方程,然后求解。而对于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因其各级之间的直流

通路各不相通,各级的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求解静态值时可按单级处理

因耦合有隔直作用,故各级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只要按照单管基本放大器的分析方法,逐级计算即可。 静态工作点表达式: 第一级:

第二级:

2.3 两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2.3.1中频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多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各级放大倍数的乘积。 电压放大倍数

u2u1u A A A ?=

单级共射基本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为:A u=

Re

)1()//(ββ++rbe Rl Rc

特别提示: 后级的输入电阻是前级的负载, 前级的输出电阻是后级的信号源内阻.

2.3.2 输入电阻的计算

放大电路一定要有前级(信号源)为其提供信号,那么就要从信号源取电流。输入电阻是衡量放大电路从其前级获取电流大小的参数。输入电阻越大,从其前级取得的电流越小,对前级的影响越小。

放大器的输入电阻i R 是向放大器输入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定义为输入电压i u 和输入电流i i 之比,如图2所示,即:i

i i i u R =

????

?

????-==-=

c CQ CC CEQ

BQ CQ b

BEQ BB BQ R I V U I I R U V I β????

?

????-==-=

c CQ CC CEQ BQ CQ b

BEQ BB BQ R I V U I I R U V I β

图2 输入电压

2.3.3输出电阻Ro

放大器输出电阻o R 是将输入电压源短路时,从输出端向放大器看进去的等效电阻.放大电路对其负载而言,相当于信号源,我们可以将它等效为戴维南等效电路,这个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内阻就是输出电阻。

图3 输出电阻

2.3.4 两级放大的电路的频率响应

此法用于精度要求不高从简从快得情况。首先测出中频电压增益u A ,然后增大或降低频率,将增益下降到中频增益的0.707倍(按分贝算即下降3db ),测出此时所对应的上下

i

i i I U R =1-'=

-'==i

i i i i i i i U U R R U U U I U R

限频率,H f 与L f 之差就称为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即:

L H 7.0f f f -=?

幅频特性。阻容耦合放大器中因有电抗元件存在,放大倍数随信号频率而变,高、低频段的放大倍数均会降低。已知两级放大器总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各级放大倍数的乘积,则其对数幅频特性之和,即

20l g ︱Au ︱=20l g ︱A U1︱+ 20l g ︱A u2︱

相频特性。放大电路相位移之和。

21???+=

若两级放大器中各级的下限截止频率分别为f L1,f L2,上线截止频率分别为f H1, f H1,则两级放大器与单级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存在如下近似关系: f L =1.1

212

2

l f L f +

2

11

11

.112

2

H f H f fH

+

=

2.4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4.1 在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电路的基础上,加接一个反馈电阻Rf ,如图3所示,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图3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负反馈电路的基本形式;(a )电压串联负反馈;(b )电压并联负反馈;(c )电流串联负反馈;(d )电流并联负反馈。

在分析放大器中的反馈时,主要应抓住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反馈信号的极性。如果反馈信号是与输入信号反相的就是负反馈,反之则是正反馈。

第二、反馈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关系。如果反馈信号正比于输出电压,就是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正比于输出电流,就是电流反馈。

第三、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从反馈电路的输入端看,反馈信号(电压或电流)与输入信号并联接入称为并联反馈;串联接入成为串联反馈。

负反馈能有效地改善放大器的性能,主要体现在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带宽度、非线性失真、稳定性等方面。但是放大器性能的改善是以降低其增益为代价的,因而在应用负反馈电路时,必须考虑电路性能改善的同时会引起电路增益的减小。

2.4.1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

深度负反馈的实质

当Ao 很大时,∣1+AoF ∣>>1:

当∣1+AoF ∣<1: Af>A 引入正反馈 当∣1+AoF ∣<1: Af>A 引入正反馈 F U =

1

Re 1Re +Rf

负反馈式放大电路放大的倍数降低,当 Ao 很大时,负反馈放大器的闭环放大倍数与晶体管无关,只与反馈网络有关。即负反馈可以稳定放大倍数。

2.4.2负反馈改变放大器的输入电阻i R 及输出电阻o R 。

负反馈对放大器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反馈形式,对阻抗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并联负反馈能降低输入阻抗,而串联负反馈则能提高输入阻抗;电压负反馈使输出阻抗降低,电流负反馈使输出阻抗升高。

o o

d

o f d f o i o F A F X X

X X X X X X X A 11

1+=

+=+==&&&&&&&&F A A o o +=1F

A F 1=

输入电阻:

串联负反馈相当于在输入回路中串联了一个电阻,故输入电阻增加。 输出电阻:

并联负反馈相当于在输入回路中并联了一条支路,故输入电阻减小。

2.4.3负反馈使频带展宽

引入负反馈使电路的通频带宽度增加(图4所示):

图4

2.4.4 减小非线性失真(图5所示)

图5

i

if R AF R )1(+=)

1(AF R R i

if +=

H

m Hf f F A f )1(&&+=F

A f f m L

Lf &&+=

1

3.电路仿真

3.1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3.1.1未引入负反馈的放大倍数(图6所示)

图6 未引入负反馈的放大电路

3.1.2引入负反馈后的放大倍数(图7所示)

图7 引入负反馈后的放大电路

可见电压串联负反馈的引入,使得电压放大倍数明显减少,两者相差约12.6倍。

3.2测量输入电阻

3.2.1未引入负反馈的输入电阻(图8所示)

图8无负反馈的输入电阻测量电路3.2.2引入负反馈后的输入电阻(图9所示)

图9有负反馈的输入电阻测量电路

可见,电压串联负反馈的引入,使得输入电阻增大。

3.3输出电阻测量

3.3.1未引入负反馈的输出电阻测量(图10所示)

图10无负反馈的输出电阻测量电路

3.3.2引入负反馈后的输出电阻测量(图11所示)

图11负反馈后的输出电阻电路

可见,电压串联负反馈的引入,使得输出电阻增小。

4.总结

通过Multisim 7的仿真分析,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后,虽然降低了放大倍数,但放大电路的其他性能得到了改善。教学实践证明,在电子技术的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加深了对电路原理、信号流通过程、元器件参数及电路性能的了解,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复杂的电路分析变得生动形象、真实可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实验才能具有的测试效果,克服了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电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邓友娥电子电工技术实验济南大学出版社2010.2

2.杨霓清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及综合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

3.童师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杨志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5.曾兴雯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

6.8

6.沈元隆电路分析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